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13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道:“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消除了中国国民党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使其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
——摘编自王东、张华《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陆南泉、黄宗良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成绩,但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乏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摘编自冯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我国改精选大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
大题精做十三
革的启示。
模拟精做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6年,美国各大城市35万工人在美国劳联大会的号召下举行总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其中芝加哥的工人表现尤为英勇。虽然这次斗争没有取得全面胜利,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1889年7月14日,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1890年5月1日举行国际示成”的决议。后来这被视为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标志。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统一行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示威游行。
——摘编自杨玉生《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考证》材料二1920年,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和学生举行了庆祝“五一”的活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始。此后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五一节的纪念活动有了更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即使在国民党统治区遭到镇压,也从未间断过。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并规定全国放假一天,每年“五一”,举国欢庆,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人们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1999年9月国务院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黄金周”。
——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7分)
2.关注社会问题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视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到里昂就陷入一种骇人听闻的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国环境之中,使我非常悲痛,深感世道不公。
看他们徒劳地与贫困搏斗,心灵与肉体一起断送于贫困之中,这该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身为一名工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低下头听人摆布,他甚至连遮体的破衣烂裳都没有,却用自己的双手制出名贵的织品,织成华丽的衣料,供娇生惯养的富人穿着无所事事。连从未见到母亲嘴角上挂过笑容的孩子们也要俯身在织机上操作,用浑浊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手指下现出供达官贵人的仔崽们玩赏的阿拉伯式图案或花纹!
——摘编自李斯特1837年访问里昂时写的一封信(1)据材料,概括李斯特所描绘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了抨击与揭露的思想与文学艺术流派。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为缓解材料中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实质。
答案与解析
精选大题
1.【答案】(1)认识: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
影响:推动了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
(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认识不同。
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
(3)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
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得出;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得出;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3)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三“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成绩,但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乏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得出;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点睛】本题设问新经济政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属于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模拟精做
1.【答案】(1)意义:有利于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地位;促进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利于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
(2)变化:从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从政治功能为主到兼具政治经济功能;从非法定节日到法定节日;范围从部分地区、工人学生发展到举国欢庆。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举行总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可得出有利于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人地位;根据材料一“‘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1889年7月14日,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可得出促进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利于国际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联合等。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920年,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哈尔滨等地的工人和学生举行了庆祝‘五一’的活动”“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