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合集下载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学升初中古文复习之“字词句篇”一、必考字词(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关于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古诗文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虽然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基本的语言特点及惯方面是一致的,但毕竟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抓住其与现代汉语不同之点,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扎实掌握。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孕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XXX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个人认为是古人的错别字。

二、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还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异义,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门酒肉臭”此诗句中还是臭的意思。

再如“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人看。

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如,“水由地XXX,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升初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常见字词1、实词实词是文言文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比如“人、山、水、走、跑”等。

在小升初阶段,需要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思。

(1)“吾、余、予”都表示“我”。

(2)“汝、尔”表示“你”。

(3)“日、月、星”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天体。

(4)“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行”则是“走”。

2、虚词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语法作用,比如“之、乎、者、也”。

(1)“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也可以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2)“乎”通常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

(3)“者”常用于句末,表示“……的人”“……的事物”等。

(4)“也”常表判断或陈述语气。

3、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那些在古代和现代意思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则仅指“妻子”。

“无论”在古代是“不要说,更不必说”,现代是“不管,不论”。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刘备,天下枭雄者”。

2、省略句文言文在表述时常常会省略某些成分,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完整。

比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1)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是“有何陋”。

(2)状语后置:“于……”“以……”常引导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应是“于长勺战”。

4、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

例如“为天下笑”“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文言文的翻译1、原则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达”是要通顺流畅,“雅”则是要有文采。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3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
“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58、中道:半路上
59、谒:拜访
60、书:写、信、字条
61、逮:至V、捉拿
62、未尝:不曾
63、地方:土地方圆
64、俟:等待
65、少时:年轻时
66、妻子:妻子儿女
67、加冠:男子成年
68、厌:满足、厌心
69、身=躬:亲自
70、王:君王、称王
71、语:话,谈论、告诉
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
31、田:田地、通“畋”打
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
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 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 你
35、闻:听说(使、、听到)、 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 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
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 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火亡、
死亡、通“无“,没有
40、及:至等到、赶得上、 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 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 方、拟生词、表约数,相 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 备、通“俱”全、都;详 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 为什么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解释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解释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解释摘要:一、引言:小升初文言文的重要性二、常见文言实词的解释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者:表示……的人/物3.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他的4.而:表递进/表转折/表顺承5.则:就/则是/则是6.以:用来/因为/按照7.于:在/向/比8.吾:我9.夫:放在句首,表示发端/放在句中,舒缓语气10.盖:表示句首发语/句中表原因三、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1.矣:表示事情已经完成2.焉:兼词,表示位置/表示感叹3.耳:表示限制语气4.乎:表示疑问/表示感叹/表示反问5.哉:表示感叹6.也:表示肯定/表示否定四、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者,……也2.省略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3.被动句:……为……所……4.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五、文言文阅读技巧1.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梳理文章大意3.注意关键词和句式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翻译正文: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文言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下面将对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进行解释。

一、常见文言实词解释1.之: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如:“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

2.者:表示“……的人”或“……的物”。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者”,意为“在三个人一起行走的人中,一定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人”。

3.其:他的、她的、它的或其他的。

例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为“用他自己的方法来对付他”。

4.而:表递进、表转折或表顺承。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学习但不去思考是无益的,思考但不去学习则危险”。

5.则:表示顺承关系。

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为“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6.以:用来、因为或按照。

例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为“工匠想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先使工具锋利”。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常考)①(共五份)1.安: 本义: 安稳、平安、安定、平静。

①怎么。

例句: 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安逸。

例句:然后知, 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 就知道忧愁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卑: 本义: 低劣、卑微。

例: 卑鄙①(智力)低下。

例句: 非天质之卑。

翻译: 不是因为天资低下。

②身份卑微。

例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3.备: 本义: 准备①详尽。

例句: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具备。

例句: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翻译: 同时响起, 各种绝妙的效果都具备了。

4、被: 本义: 被子。

①通假字, 同“披”, 穿。

例句:皆被绮绣。

翻译:都穿着华丽的绸缎。

5.鄙: 本义: 粗俗、浅薄①边境。

例句: 蜀之鄙有二僧。

翻译: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②鄙陋、目光短浅。

例句:肉食者鄙。

翻译:大官们眼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③出身鄙野。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出身鄙野。

6.毕: 本义: 完成、终结。

例: 毕业①全部。

例句: 群响毕绝。

翻译: 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7、薄: 本义: 厚度小。

①贫瘠。

例: 薄田: 贫瘠的土地。

②轻视。

例句: 不宜妄自菲薄(bo二声)。

翻译: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8、策: 本义: 计策、计谋①马鞭。

例句: 执策而临之。

翻译: 拿着鞭子面对它。

②鞭打、驱使。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③记录。

例句: 策勋十二传。

翻译: 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

④计谋。

例句:束手无策。

翻译:形容就像捆住了手, 没有一点办法。

9、长:本义:尺寸长, 与短相对。

头领、领导, 如:班长。

①永远。

例句: 死者长已矣。

翻译: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②zhǎng, 排行最大。

例句:木兰无长兄。

翻译:木兰没有兄长10、称: 本义: 称量。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 庸、愚笨)
95、明:明亮、明白、次(年、 月)
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 的、向来
97、以为:认为、把、、
当作
98、虽然:即使这样、虽 然这样
99、可以:可以、、把(凭 借)、能够
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 长辈,进谏
二、常用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 就)
1、的(后为名词。例如:貌小之物)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2、代词(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连词,表修饰;(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 “却”
71、语:话,谈论、告诉
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
74、岂:难道(是否、何况)
75、事:侍奉
76、特:只是
77、自:从(在)、如果
78、肖:相似、像
79、易:交换、改变,容易
80、譬:譬喻、打比方
81、见:看见,通“现” “被”
82、习:复习、温习
83、堪:忍受
84、肆:放纵、陈列、店铺
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 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
死亡、通“无“,没有
40、及:至等到、赶得上、 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 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 方、拟生词、表约数,相 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 备、通“俱”全、都;详 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 为什么

2019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2019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9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文言文二则重要知识点

文言文二则重要知识点

文言文二则重要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言文,对于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言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文言文二则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具有实际意义。

1、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二则中,可能会出现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

比如“走”,在古代常表示“跑”,如今则是“行走”的意思;“汤”古代指“热水”,现在多表示“菜汤”等。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亡”,可以表示“逃跑”“丢失”“灭亡”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比如“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如“弗若之矣”中的“之”是代词,指前一个人;“虽与之俱学”中的“之”也是代词,指专心致志学习的那个人。

2、而“而”常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句子,表示不同的关系,如并列、转折、承接等。

3、以“以”有“用”“因为”“凭借”等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2、省略句文言文在表述时,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比如“使弈秋诲二人弈”,省略了宾语“之”,完整的应是“使弈秋诲二人弈(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名词在特定语境中用作动词。

2、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特点。

五、理解文意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是学习的关键。

要结合上下文,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文言文二则时,要注重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1大丫阅读 2018春季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一、常见实词1、值:遇到、正好、价值2、去:离开、距离、除去3、引:牵,拉、伸长4、执:拿着、掌管、固执5、走:跑6、益:好处、更加、增加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10、佯:假装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3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22、讫:完结23、并:一起24、予:给予、我25、负:背、违背、凭借26、莫:没有、不要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46、方:刚好、正好;才、47、善:好、好处、擅长、48、贾:商人、买卖、通49、直:与“竖”相对、只、50、因:于是、就,凭借、当、、的时候、方圆、方正善于“价”价值仅仅,一直、通“值”价值顺着、按照、因为、通过51、竟日:一整天52、市:集市、买53、戚然:悲伤的样子54、明年:第二年55、次第:依次56、诚:如果、确实57、遂:于是,就、终于 58、中道:半路上59、谒:拜访60、书:写、信、字条61、逮:到、捉拿62、未尝:不曾63、地方:土地方圆64、俟:等待65、少时:年轻时66、妻子:妻子儿女67、加冠:男子成年68、厌:满足、厌恶69、身=躬:亲自70、王:君王、称王71、语:话,谈论、告诉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74、岂:难道(是否、何况) 75、事:侍奉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 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80、譬:譬喻、打比方81、见:看见,通“现”“被” 82、习:复习、温习83、堪:忍受84、肆:放纵、陈列、店铺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86、适:到、往,刚才、正好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88、奚为:什么,怎么样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95、明:明亮、明白、次(年、月)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97、以为:认为、把、、当作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2二、常用虚词而(六种连接关系)之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1、的(后为名词。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归纳一些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在文言文中数量众多。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具体的含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比如“说”通“悦”,“有”通“又”。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是“亲近”“疏远”。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表示用箕畚的方式。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连接、辅助等作用。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作动词:“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是“到……去”的意思。

2、而表示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表示承接关系:“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人不知而不愠”。

3、以表示凭借:“何以战”。

表示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于表示在:“战于长勺”。

表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示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句式1、判断句用“者……也”“……者也”“……也”等形式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陋”。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正常语序是“于长勺战”。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者”。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常见古今异义词一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
可以便宜从事
便宜:方便,适合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 不过:不超过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部署:分部安排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文言实词之
——通假字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 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 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 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 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骗人的话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饱的样子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
东面而视
东面:脸朝东
常见古今异义词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多谢:多多劝告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反复:扭转并恢复 反而:返回,从而
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 方面:独当一面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方丈:一丈见方
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扁鹊望桓侯而还 (还,通“旋”)
举酒属客
(属,通“嘱”)
于嗟鸠兮,无与士耽 (于,通“吁”)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通“脱”)

【小学语文】小学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古文翻译)知识点

【小学语文】小学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古文翻译)知识点

【小学语文】小学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古文翻译)知识点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11、走古义:“跑”的意思。

小升初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小升初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快乐、快乐。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 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布、广泛。

10、全部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断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织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样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穷。

例句:复前行,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娇艳漂亮。

今义:指(食品)滋味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绚丽。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老百姓。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出师表》)6、能够古义:能够依靠。

今义:对某事表赞成。

例句:能够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例句:今当离,表涕泣,不知所言。

(《出表》)9、兵古:兵器。

今: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表》)10、池古:城河。

今: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孟子 >二章》 )11、走古:“跑”的意思。

今:行走。

例句: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12、古:水。

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
“乌”通“无”,没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8、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
10、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11、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12、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 13、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14、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古文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