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质课件 (共36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品PPT课件 〔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精品PPT课件 〔人民版〕
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教育师资队伍质 量不高,待遇低;高考制度一考定终生(对 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 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等等。
你认为现在的中国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 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待遇偏低;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
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 工程的形象代表!她那双 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 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 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 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 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 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 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 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 努力,顺利地考入安徽大 学。2005年,她大学毕业, 顺利踏上了工作岗位。
C
5、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C、向科学进军 D、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A
6.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 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B
7.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 措施不包括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成就
随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中国各级各类教育跨上 了新台阶: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 盲;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 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高二历史课件:人民版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47张PPT)

高二历史课件:人民版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共47张PPT)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 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 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 的发展。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 重破坏,濒临崩溃。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3、措施: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4、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5、新中国1957年教育方针: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确立
(2)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结合书本和材料,分析“科教兴国”战略 的主要内容?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 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 ,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 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 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系 于 教 育
第2课
国 运 兴 衰
业人 的民 发教 展育

教育兴办(文革前) 教育挫折(文革间)
教育发展(文革后)
百国 年运 大兴 计衰 教系 育于 为教 本育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共2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共28张PPT)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产值
1952 1963 1970
趋势
奠基
蓬勃发展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 影响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和社会主
民族的、科学 改造旧教育,
的、大众的文 建立新的教育
化教育
管理体制。
改革学制,调
义建设的 初步探索 时期
为人民大众服 整各级学校。
务的教育
向工农和工农
子女“开门”
1946年的6.9倍
小 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知道 了解教育 时代背景 指导方针
了解 内容
认识影响
改造旧教育,
民族的、科学 建立新的教育
的、大众的文 管理体制。 形成比较
奠 社会主义 化教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6.72%
12.21%
15.88%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PPT

课(1957年)
劳模
郝建
秀(中)
在山
东大
学附
属工
农速
成中
学学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1952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初等学校
学校 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1949
205所
11.7万人
5219所
127万人
34万多 所
2400万 人
1965 434所 67.4万人
①“停课闹革命”
②“复课闹革命”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北大”红卫 兵批判校长陆 平等“反动学 术权威”
(二)“教育革命”
管理体制: “工宣队” “贫下中农管委会”
教学体制: “开门办学”,缩短学制
“七一”工人大学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 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 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 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 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 ⑶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
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 6.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 “开门”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⑴措施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⑵意义:使数万名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了比较 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秀课件(共20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优秀课件(共20张PPT)
几 年 来 履 行 职责的 工作、 思想、 学习、 廉洁自 律等情 况述廉 述责报 告如下 : 一 、 加 强 学 习,提高 认识
始 终 把 学 习 与提高 认识作 为前提 来抓。 一是搞 好自学 。先后 学习了 《国共 产党章 程 》 、 《 党 员领导 干部廉 洁从政 若干准 则》、 《国共 产党纪 律处分 条例》 、党风 廉 政 建 设 责 任制等 有关文 件和规 定,在学 习的同 时,做了 部分学 习笔记 与体会 ,力求 学 懂 、 弄 通 、理解 透,做到 学以致 用;二 是积极 参加集 体学习 ,达到相 互促进 的目的 。 几 年 来 ,按 时组织 和参加 局机关 组织的 集体学 习和党 委班子 的集体 学习。 在集体 学 习 过 程 ,能 够结合 自己的 实际谈 体会,亮 思想,查 不足 。通过 各种形 式的学 习教育 , 使 自 己 认 识 到,作为 一名党 员干部 应带头 廉洁从 政,严以 律己,从 而增 强了遵 纪守法
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 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 国巴西(33位)和印度(38位),科技创新的劣势 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的 自 觉 性 和 拒腐防 变的能 力。 二 、 尽 心 尽 力,履职 履责
从 思 想 上 明 确自己 的职责 和任务 ,按照分 工尽职 尽责,主 要 抓 了 以 下 几 方面的 工作。 一是规
读书声声响, 处处是课堂。 互教又互助, 师生大家当。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共31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共31张PPT)


文革
我发明的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 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人 教育兴办(文革前) 民 教 育 事 教育挫折(文革中) 业 的 发 展 教育发展(文革后)
百国 年运 大兴 计衰 教系 育于 为教 本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下面这段以美食为衬托、 以高考为主题的视频片段,并做以下思考: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 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 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全民教育
“一个都 不能少”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
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
2·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 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 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
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C 由此可知 (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966-1976 冲击、影响
1、“文革”对教育冲击
1·大中学校招生基本停顿
2·1968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
3·七·二一工人大学、各级学校开门办学 4·1970大学招生办法改变(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
2、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1·对教育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导致一个时期的“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高中历史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冯 牧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拨乱反正: 1977年恢复高考
方针政策
“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加强教育立法
巨大成就: 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⑴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 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⑵“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教育。
①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②改革旧课程,改革旧学制。 ③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 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 知识和能力),我感觉的并非可耻,可以勉强的(地)应 负(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 但那样作(做),我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 是能在新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 满意地推签(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 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 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 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 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 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 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9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2021/9/192021/9/192021/9/19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92021/9/192021/9/199/19/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92021/9/19September 19,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92021/9/192021/9/192021/9/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措施:
Ⅰ、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 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工农速成中学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
Ⅱ、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 学接受教育。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 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 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 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3、“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 业的影响: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背景:
① 学校“停课闹革命”。
② 大中小学校停止招生。
③ 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批示
人 民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本课结构
第一框: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奠基篇; 第二框:“文革”中的“教育革 命”; ——挫折篇; 第三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篇;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对旧教育彻底改造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 年—1965年)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3、“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教育 事业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 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 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 破坏,濒临崩溃。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2、“教育革命”;
1)领导体制改革: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2)教学体制改革: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3)招生体制改革:
2、“教育革命”;
3)招生体制改革:
Ⅰ、招生对象:
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 学”)
Ⅱ、招生办法:
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 相结合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 年—1965年)
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确立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指导方针: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
措施: 教学体制: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
动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 年—1965年) 成就: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 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 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 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 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单位:亿美元)
年份 产值 1952 173 1963 682 1970 1969 1976 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2、措施:
1)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3)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3、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1)平反冤假错案; (2)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 (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 遇,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 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 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 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 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 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 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 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对旧教育彻底改造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 指导方针: 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内容: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
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对 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 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
毛主席,你是 我的偶像—— 一个毛的超级 FAN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 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 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 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 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 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 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 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 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 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教育持续发 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 设的新生骨要问 题是( ) A. 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 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 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A
巩固: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B )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影响:
1、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参加农 业生产劳动,经受了一定的锻炼;2、但是, 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在学校接受 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断层,从长远来 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