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族属与身份问题小议
中国历史故事-曹雪芹是什么时候死的?他是满族人吗?
中国历史故事-曹雪芹是什么时候死的?他是满族人吗?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存在着很多的谜题,引发历代学者研究赏析,从而形成一个特有的学派——“红学”。
不仅仅是这一本书,就连他的作者也有许多的未解之谜。
如生父之谜、新妇之谜、生卒年之谜,还有死因之谜等等。
无数的谜题围绕着这位文学巨匠,让后世学者前仆后继的投入到考究当中。
大家各自拿出各自的观点,也各自拿出各自的证据,竭尽全力希望能够离曹雪芹再近一点,再更深入的了解他。
对于曹雪芹到底是那一年死的,提出的观点有很多,在红学界“壬午说”、“癸未说”、“甲申说”是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这三种说法中,又以“壬午说”和“癸未说”两种说法更为引人关注。
“壬午说”,即公元1763年。
提出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对红学研究者影响极大的脂砚斋的批注。
“甲戌本”第一回脂砚斋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尝(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泪笔。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看到,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时间应该就定死了。
第二个依据,则是一座疑似曹雪芹墓的发现。
1968年北京通县张家湾平整坟地时出土一块“曹雪芹墓石”,正中刻“曹公讳霑墓”五字,字体分书,左下端刻“壬午”二字。
墓石现藏通州区博物馆,据文物专家鉴定,此墓石为原物。
那么墓碑上的“壬午”二字,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点。
“癸未说”,也就是公元1764年。
曹雪芹死于公元1764年的这么一个说法,是由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提出的。
敦敏的《懋斋诗钞》,记有《小诗代柬寄曹雪芹》一首诗:“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诗前三首《古刹小憩》下有“癸未”两字纪年。
虽然《小诗代柬寄曹雪芹》这首诗诗下未记有“癸未”二字,但因为《懋斋诗钞》是严格编年的,所以这第四首诗也应该是“癸未”年的。
关于曹雪芹身世研究近十年综述
关于曹雪芹祖籍研究近十年综述安康学院李鸿浩摘要: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热点,要研究《红楼梦》这本小说,我们就必须从它的作者曹雪芹入手,红学界对于曹雪芹的研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红楼梦》这部巨著与曹雪芹的生平和身世关系很大。
不懂得曹雪芹的生平和身世就读不懂《红楼梦》的。
红学界对于曹雪芹祖籍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两种主流观点,然而随着近期研究和新史料的佐证,新的观点也在不断提出。
关键字:曹雪芹;祖籍;综述;武阳20世纪红学界争论最多时间最长的问题就是曹雪芹的祖籍问题,半个多世纪,一直争论不休,一种以周汝昌先生为代表——认为明初曹家自江西武阳渡北上河北丰润,一支迁居铁岭;另一种是以冯其庸先生为代表,认为曹氏祖先“著籍”辽阳。
各有依据,争论不下。
但从曹锡远→曹振彦→曹玺→曹寅→曹颙、曹瞓→曹雪芹的世系是很清楚的。
曹雪芹的祖籍上世纪的30 年代 ,李玄伯提出了曹雪芹的祖籍丰润说。
50年代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问世 ,亦主此说。
70 年代中,《红楼梦新证》修订重版 ,仍持此说。
从 30 年代到 50 年代 ,丰润说基本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当时也有少数的反对者 ,胡适就是一个 ,他说:“曹雪芹的家世 ,倒数上去六代 ,都不能算丰润人。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接受丰润说? 因为当时还未见到曹家的直接的历史文献资料。
从60 年代的曹雪芹文物展览开始 ,有关曹家的资料就陆续出现。
丰润说1930年前后,李玄伯于故宫懋勤殿查得一个朱批奏折小匣,内有曹寅、曹颙、曹頫的奏折,根据这批奏折,再加上尤侗的《艮斋倦稿》,李玄伯对曹氏家世进行新的考证,写成了《曹雪芹家世新考》提出了“曹寅实系丰润人而占籍汉军”的论断。
“丰润说”所描绘的曹氏世系图自曹彬至曹端广,其轮廓、线索是清晰的。
但铁岭曹端广的后人究竟如何与曹世选(锡远)发生关系的,则毫无清晰的轮廓、线索可言。
关于曹锡远的先人是如何入辽的,“丰润说”至此便出现了盲点。
周汝昌推测说,曹锡远是“铁岭曹氏”的七代孙,是在努尔哈赤攻陷铁岭时被俘的,是跟随满洲主子进驻辽、沈的。
历史趣谈:曹雪芹家族被抄家之谜:曹雪芹家因何得罪了雍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雪芹家族被抄家之谜:曹雪芹家因何得罪了雍
正
导语:“曹学”中有一个历史悬案,就是曹家被抄之谜,一直是学者们争执的焦点。
要破解这个谜案,先要从曹雪芹的家世说起。
远的略去,曹雪芹的先
“曹学”中有一个历史悬案,就是曹家被抄之谜,一直是学者们争执的焦点。
要破解这个谜案,先要从曹雪芹的家世说起。
远的略去,曹雪芹的先祖中的一支在明代末年时,迁居到山海关外今辽东铁岭任守边武职,后来被努尔哈赤击破俘虏,成为清正白旗的一名包衣(奴隶)。
清军入关后,隶属内务府,世代为奴,出身“下贱”。
康熙幼年生母早逝,全靠一位保姆抚养,康熙对此终身感恩不忘,这位保姆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
康熙即位后不久就派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到江宁任织造监督,掌管江南为宫中所需的衣服、绸缎等高档丝织品。
本来是每年轮换的江宁织造到了曹玺任上,由于受到康熙的特别恩典,改为终身任职,不仅如此,就连曹玺的子孙也特许继任,可谓显赫一时。
然而,到了曹雪芹的父辈这一代,曹家已经显露败迹,先是曹玺的长子曹寅病逝,改由曹寅之子曹颙继任,可是曹颙不久也病亡了。
康熙不忍其慈母之家如此衰败,就特许曹寅弟弟曹宣的孩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
此时曹頫尚小,而康熙已经晚年,大厦将倾,曹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康熙驾崩后,雍正皇帝即位。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着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
按照当时的驿递条件,上谕到江宁,江南总督范时绎执行查抄当已在雍正六年正月十五日元宵前后。
所以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曹雪芹是哪里人 曹雪芹祖籍地目前有三种说法
曹雪芹是哪里人曹雪芹祖籍地目前有三种说法导语:曹雪芹是哪里人,如果说起《红楼梦》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中国非常非常有名的名著,就连现在大家都在研究“红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曹雪曹雪芹是哪里人,如果说起《红楼梦》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中国非常非常有名的名著,就连现在大家都在研究“红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曹雪芹大家就更希望研究透彻了,而对于曹雪芹的祖籍这个还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在辽宁铁岭,有的说是辽宁辽阳,有的说是河北丰润。
曹雪芹是哪的人?曹雪芹的故乡(出生地)是南京。
祖籍地有三种说法,一个是辽宁铁岭、一个是辽宁辽阳、一个是河北丰润。
有的人为此争论不休,其实都对,为什么呢?就看往前面推几代了。
(比如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在诗文中署名“千山曹寅”,千山在古代归辽阳管辖;在铁岭,有曹的祖坟,这是历史学家证实了的;而在河北丰润,聚居大量的曹的后代。
)其实,争论得没有意义,因为人在历史的进程中是流动的,而且要一代又一代繁衍后代,必然会产生多个祖籍地的。
曹雪芹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芹圃,号芹溪,梦阮,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
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
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
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
但“忽喇喇似大厦倾”,在先后几次宦海风波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纪念展馆辽阳曹雪芹纪念馆辽阳曹雪芹纪念馆位于辽阳老城西小什字街口路东吴公馆院内(即吴恩培宅第)。
有房屋21间,四周高墙围绕,属小四合院。
曹雪芹的身份背景介绍作文
曹雪芹的身份背景介绍作文窗外枝头,几只麻雀回旋,鸣啭一声声,好似在默默地认真地倾听着什么好秘密。
我脑海,泛出出一个瘦削的身影,他一袭布衣,眼中闪烁着忧郁的光芒,那是曹雪芹,一个被命运的玩笑的天才。
他的蛇宝宝,却并非会如此很平凡的生活,祖上显赫的身份,曾是清代的“江南练染”,富甲一方。
但这,人生人生世事无常,家族的盛衰有如那窗外的落叶,孤叶那散修。
当他哇哇哇哇啼哭之时,家族已走下来败落,我那一次的金玉辉煌,如今只只剩残垣断壁,昔日的热闹繁华,凝成了一道了满目疮痍。
他从阴历便饱读诗书,天赋问题好不俗,却也目睹过了家族走出没落的悲剧,一幕过了世态炎凉的人情冷暖。
这种期待的目光的体验,曾经的的了他分开来的创作的源泉。
他孤寂地一路同行徜佯在落叶淤积的小径,眼中带了一丝悲伤。
他望向那雕梁画栋的故宅,无穷无尽叹息,心中袭来出无数的情绪:悲伤、愤怒、叹息。
他拿起笔,将那样的情绪倾尽心血热情在纸上,几个文字犹如一把利剑,刺入了虚伪的表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地的洞察力,将生命的真谛全部凝炼在一起《红楼梦》的字里行间。
他的文字,宛如春日里的阳光,温暖动人心魄;又如冬日的寒风,令人沉思。
他的一生,流露出了曲折坎坷与磨难,却也带过去了万古不灭的杰作。
他的名字,永永远远印刻在文学史册上,他的故事,将永远永远很感动地地后人。
夜色已深,我合一匾,窗外的月光如水般倾泻而来不再,映亮了我的书桌,也映亮黑夜了我的思绪。
我恍若看见了了曹雪芹在那黑夜的年代里,用他那笔,勾画出帮我出主意一幅幅鲜活的人物,勾画给些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他的身份,也许是光凭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微弱的星辰,但他他留的光芒,却照向黑夜了千秋万代。
他用生命去抄录,用文字去表达,他的精神,将永远不会是全是去鞭策着人们,只有努力再努力勇敢去追求真善美,去所创造出出的更快乐幸福的话的未来。
曹雪芹身世“清单”:家族显赫由盛而衰
曹雪芹身世“清单”:家族显赫由盛而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曹家也遵循了这个规律:第一代曹锡远加入旗籍为包衣奴才;第二代曹振彦作为清之下级军佐从关入关,立了战功;第三代曹玺因妻、子近侍皇上而被任命江宁织造;第四代曹寅因侍读玄烨得以宠信,把曹家推上鼎盛之境;第五代曹颙、曹頫因后继无人、政局变化而被革职查抄,至此曹家彻底破败,不可重振复兴。
曹雪芹画像曹锡远为曹雪芹之太祖。
原为汉族,曾充任明代辽阳守军之下级军官。
在镇守辽阳的战斗中,被掳而投降后金,并充任其包衣奴才。
包衣为汉语音译,意为家奴。
包衣一般由内务府管理并指定。
军阶不高,但却很受宠信,可以由此得以进身。
《曹雪芹家世新考》曹振彦为曹雪芹高祖。
有资料表明,在后金时曹振彦即已在辽沈地区活动,曾任教官之职。
以后随清兵入关。
先属冬养性管辖,后归多尔衮属下正白旗,当了佐领。
他在入关前之明金战争、入关战斗以及入关后在山西平姜瓖之叛的战争中都立了功,曾因此在顺治七年以“贡士”身份出任平阳府吉州知州,两年后又出任大同府知府、浙江盐法道等官职。
《红楼梦》宝黛剧照曹振彦在山西的功绩是曹家命运的一次重要转折。
曹振彦作为正白旗籍得归多尔衮部下,并随之入关。
在与清军战斗中立了军功。
对曹家十分了解的脂砚斋,曾在《红楼梦》批书时写过如下一首诗:“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我门。
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在此称颂的首先应是从龙入关,立有战功的祖辈,首当曹振彦。
篆刻作品:兴衰际遇曹玺是曹雪芹之曾祖,其妻孙氏为康熙幼时奶妈,因之康熙及位第二年(1667年)即授任曹玺为江宁织造,从此曹家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这个肥缺近70年。
织造是由内务府包衣奴才充任,官阶不高,为皇家采办,同时负有考察吏治民情、报告天时岁收、笼络江南遗民、充任皇帝耳目的作用。
织造是清内务府设的为皇宫采买的官职,官职不高,但是一个经济肥缺,由皇帝充信的人充任。
曹玺得以受任江宁织造说明他已受到皇帝的特别宠信。
江宁原属扬州府管辖,织造府却在石头城南京。
曹雪芹祖籍之谜
曹雪芹祖籍之谜说起《红楼梦》,很多人甚至可以对贾、史、王、薛的家世如数家珍。
但是说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人们认同的是他贫困潦倒的一生,他的父亲是谁?他祖籍何处?他葬在何地?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基本的问题也成了红学界口舌之战的缘由。
曹雪芹的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
在努尔哈赤敌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
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
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
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运盐使司盐法道。
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颐和侄儿曹频,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
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
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
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南巡时还在江宁织造府内接见过孙氏,称她为“吾家老人”。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
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
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頫时受斥责。
雍正五年(1727年末、六年(1728年)初,曹頫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淆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
曹家从此败落。
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藏书极富,是当时一位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会作诗词,又兼作戏曲,有《楝亭诗抄》、《楝亭词抄》、《楝亭文抄》等著作。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名著,堪称千古奇书。
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
从脂砚斋等人点评《红楼梦》的手稿开始算,到今天,红学研究也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了。
那么红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也为红学研究家提供了想象驰骋的空间。
我们常说知人论事,那么要研究曹雪芹、研究《红楼梦》,对于作者的生平家世,总要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红楼梦》是我们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的研究,我们了解得越多,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欣赏就会越深。
红学界关于曹雪芹的家世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两个目标都在东北,一个是在关内。
所以有三个说法,一个就是辽阳,辽宁的辽阳,就是努尔哈赤进关以前建都的地方,就是东京城。
曹雪芹的曾祖父及以上的,都是在满洲八旗里当差的。
所以,要发家的话那就是在辽阳。
另外就是在关内,河北省丰润县,这也是个说法。
因为军队驻扎,有的到那儿,有的到这儿,也有可能从关内到了东北,明代军人嘛。
曹氏家族在江南居住长达六十余年,被抄家之后,所有财产归下一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所有。
因曹家属于正白旗包衣人,按清制,获罪革职后要“回京归旗”,所以此时曹家便从江南迁回北京。
雍正帝因念曹家祖上阴德,特准隋赫德将在京曹家之房屋中,少量留与曹寅之妻李氏,以资养赡。
隋赫德依照圣意,酌情将北京城曹家房产中“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拨给了李氏度日。
按照清代的规定,曹家“回京归旗”之后,由所在旗佐领发放一定的生活费用,像李氏这样的诰命人员,每人每月可领到银三两,准银一两。
每季可领米一石左右。
这样的生活供给,虽不能与当日的“百年曹家”同日而语,但与之普通旗人家庭相比,仍然较为丰厚。
曹雪芹此时也随祖母——李氏回到了北京,在这“十七间半”的房舍中开始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曹家的败落是指曹氏家族中在江南的曹寅一支的败落。
在京的曹氏家族成员并未因曹頫获罪影响其命运。
为您梳理曹雪芹家那些事
为您梳理曹雪芹家那些事(一)曹雪芹一支曹姓的来历和有清之前模糊的支派发展《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中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伟大的作家,但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让人唏嘘的一生。
就是他去世之后,都给后人留下了探究不尽的谜,我在《曹雪芹的模糊身世》一文中,介绍了他“不详”的一生:生年不详,生父不详,字号不详,生平不详,卒年不详,祖籍不详。
今天,我尽我所能,为大家梳理一下曹雪芹这支曹姓的来历和曹家那些事,一管之见,还请同好批评指正。
一、曹雪芹曹家姓氏的来历曹雪芹这一支曹氏和丰润曹氏有共同的祖先,丰润曹氏家族有一本族谱:《浭阳曹氏族谱》,记载说,他们的老祖宗是叔振铎。
叔振铎何许人也?叔振铎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
姬昌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玄嚣─蟜极─帝喾高辛氏─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古公亶父─季历─西伯昌─叔振铎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分封诸侯,他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于陶邱(今山东定陶和曹县一带),为曹伯,建曹国,“子孙以国为氏”,叔振铎的后代就以曹为姓了。
二、曹雪芹这一支有清之前模糊的支派发展1、曹参(?-公元前190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宋景公灭掉曹国,叔振铎的子孙为防迫害,就近分散,其中的一支迁到沛(今江苏省徐州市的沛地)。
沛的东部,有泗水河傍城流过,再向东二三十里是风光秀丽的微山湖。
曹氏族人在这里垦植课读,繁衍生息。
到了秦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迁到沛地的曹氏族人中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曹参,他就是后来的平阳候。
当时,曹参任沛县狱掾,是县佐吏官,主刑事的,也就是管理监狱的小吏;萧何任县主吏,是曹参的顶头上司;刘邦是沛县泗水亭长,是押解犯人的。
他们一同举事。
曹参跟随刘邦攻城掠地、杀敌拔寨,智勇非凡。
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分封诸王及功臣,其中有十八个功臣封侯,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食邑平阳。
汉惠帝刘盈元年(公元前194),汉朝实行了诸侯国相位理政的制度,曹参受命为齐丞相,有“贤相”之誉。
曹雪芹的家世与兴衰
曹雪芹的家世与兴衰翻开中国著名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告诉读者,作者曹雪芹曾“经历过一番梦幻”。
他经历过锦衣玉食、“富贵尊荣”的日子,后来却一落千丈,住进陋室,全家只能靠喝粥度日。
在这大起大落中,他饱尝了人间冷暖,看透了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在他家境败落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起似梦非梦的繁华往事,思考着大喜大悲的无常人生,终于耗尽心血,写出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
所以,曹雪芹的成长、《红楼梦》的创作,与曹家的兴衰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今天的中国,只要提起曹雪芹,你就会想到《红楼梦》。
当你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又往往把它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甚至联想到曹家兴旺发达与衰败的情景。
这种兴旺发达是怎么来的?曹家与清朝皇室又有怎样的关系?再后来曹家又是怎样败落的?在清宫档案当中,保存着许多原始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疑团。
曹雪芹的先祖,原是宋朝开国大将曹彬的后裔,明朝初年随着军队到了辽东,从此就在辽阳住了下来,世代继承军职。
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率后金八旗兵攻占沈阳、辽阳一带,曹雪芹的太高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被俘投降,沦为满洲贵族的包衣。
所谓包衣,就是家奴的意思。
曹世选、曹振彦父子后来被分配到多尔衮属下,充任多尔衮的仪仗亲兵。
曹振彦能武能文,受到主子多尔衮的赏识,将他提拔为旗鼓牛录章京,也就是由汉人家奴编立的兵民合一基层组织的军政长官,率领亲兵保护多尔衮行军征战。
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6年),清朝定都北京,曹家也跟随着大军入了关。
此后,曹振彦考中贡士,从《顺治朝现任官员履历册》中,可以看出曹振彦的升官轨迹:他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盐运使,成为三品高级文官。
曹振彦的发迹,揭开了曹家赫赫扬扬、将及百年历史的序幕。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被认定犯了大罪,顺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自己掌管,曹家也由王府包衣转为内务府包衣,成为皇帝的家奴。
也谈曹雪芹祖籍的论争_沈治钧
也谈曹雪芹祖籍的论争沈治钧曹雪芹的祖籍问题,是一桩著名的红学公案,也是近几年红学论争的一个热点。
如何认识这场激烈的论争,是红学界内外众多学者与《红楼梦》爱好者经常议论的话题。
红学史家对此予以关注,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事。
今年(1996)《社会科学战线》第三期“二十世纪学术回顾”专栏,刊载了《红学史稿》作者的长文《“历史”的考证,考证的“历史”——曹雪芹祖籍论争述评》(以下简称“述评”),文章所谈正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拜读此文,感觉“述”事不尽周全,“评”理未惬于心,似未体现出史家应有的史识。
治红学史的专家犹身在庐山,一般读者也许由此而入五里雾中。
而且,此事涉及研究方法问题,所以,我们觉得仍有辨析申说的必要。
述评对于早期论争的综述,比较客观冷静,然而,一俟涉及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论争,作者便不复能以冷眼旁观人的姿态论事析理。
比如,在介绍了辽阳说赖以立说的文献及实物材料后,文章说:“平心而论,持`丰润说’者并非无视上述史料,而是放在更为辽远的时空上试图`历史’地勾勒出一幅曹雪芹祖先的行踪图。
”这是明显左袒丰润说。
再如,作者绘制了一幅曹氏宗族谱系简表,将曹雪芹一支缀于丰润曹端明的弟弟曹端广名下,并评说道: 由此“实事”而“求是”,曹雪芹的祖籍既可以说是真定灵寿、江西新建、河北丰润,也可以是辽东、北京、南京。
如果从明也谈曹雪芹祖籍的论争清这个使曹氏家族发生戏剧性变化的特定历史时代考察,曹雪芹的祖籍应是丰润,而后徙居辽阳。
且不说这六个地点是否果真都与曹雪芹祖籍有关,仅就六中选一而其依据只是意思极为含混的“戏剧性变化”而言,就是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
但作者意犹未尽,继续推论: 再往上推,曹雪芹家族是汉朝开国元勋曹参和魏武帝曹操的后裔。
……曹霸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
……由此推断,曹雪芹的祖籍则为沛、邺、谯。
读至此,我们真不太明白“祖籍”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本来,圣人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权之下,有诛灭九族的重罪,但九代之外的同姓宗族也绝不会遭到株连。
曹雪芹人物生平简介介绍
曹雪芹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
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小说创作《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最后是四皇子胤稹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
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1727年(雍正五年)末、1728年(雍正六年)初,曹頫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
曹家从此败落。
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创作开始时,雪芹年未二十。
他前后花了十年时间,经五次增删修改,在他30岁之前,全书除有少数章回未分定,因而个别回目也须重拟确定,以及有几处尚缺诗待补外,正文部份已基本草成(末回叫“警幻情榜”),书稿匆匆交付其亲友脂砚斋等人加批誊清。
最后有十年左右时间,雪芹是在北京西郊某山村度过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和他的身世有什么关系
曹雪芹写「红楼梦」和他的身世有什么关系曹雪芹本人身世经历的特殊性,首先在于我们对他的身世经历知道得太少。
1921年以前,很多人并不知道或者说还不能确定《》的作者是曹雪芹。
书中第一回列书名一段文字,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记载,只说“披阅”和“增删”,没有指明就是曹雪芹所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红楼梦》首次排版印行时,程伟元在卷首写道:“《红楼梦》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参见《红楼梦卷》第一册,第31页。
采取的是阙疑的态度。
嘉庆刊本《绮楼重梦》的作者兰皋居士则说:“《红楼梦》一书,不知谁氏所作。
”②分别见《红楼梦卷》第一册,第45页、第53页。
讷山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增补红楼梦》写序,也认为“《红楼梦》一书,不知作自何人,或曰曹雪芹之手笔也,姑弗深考”②。
即使有的记载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持比较肯定的态度,也是辗转相传,没有真凭实据。
而且曹雪芹为谁,大都“不尽知也”西清,《桦叶述闻》,《红楼梦卷》第一册,第13页。
有的说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有的记载又说是曹寅的儿子。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康熙间,曹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
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
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
”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
其子雪芹《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华之盛。
袁枚:《随园诗话》(上)卷二,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坎校点本。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三年(1798年),和曹雪芹同时略晚,曾任江宁知县,他辞官后卜居的小仓山也在江宁,照说记载应该是可靠的。
然而却大成问题。
把雪芹说成是曹寅的儿子固属弄错辈分,《随园诗话》的另一版本称大观园就是他们家的随园道光四年(1824年)刊本《随园诗话》,在“其子雪芹《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华之盛”后面,有“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一段文字,参见一粟编《红楼梦卷》第一册,第13页。
曹雪芹家族
曹雪芹家族曹雪芹,字梦阮,号子苍,又号雪芹,清代著名小说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
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曹雪芹家族的背景和历史。
曹雪芹的家族可以追溯到明代,其家族是曹、孔、欧、周、贺等姓在河北、浙江等地分布较广的家族之一。
曹雪芹的祖先曹振铎是明代状元,曾任太子太保、雍正朝内阁大学士。
曹振铎的父亲曹友了是明代监察御史,曹雪芹的家族在明代官员中地位较高。
然而,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建立,曹雪芹的祖辈逐渐失去了政治权力。
曹族也从官僚家族转为文化家族,开始重心转向文学创作。
这也为后来曹雪芹成为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曹雪芹自幼聪慧好学,酷爱读书,其父曹贵人也是一位文化人,教导他诗词文章。
曹雪芹勤奋好学,广泛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他将来成为一位杰出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雪芹的家族并不富有,由于家族遭遇种种变故,经济状况逐渐下滑。
尽管如此,曹雪芹一直对文学执着追求,他的作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曹雪芹的家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注重培养家族成员的文化素养,崇尚礼义廉耻,这也为曹雪芹对于家族的情感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来源。
然而,曹雪芹的家族遭遇了许多不幸的事情。
曹雪芹本人亦饱受命运的打击,年逾三十却无业可依,家庭生活困顿。
曹雪芹在草地上漫无目的地游荡,似乎将其文字刻在心头,通过创作来表达内心的苦闷与不满,这一笔写在草地上的‘心’形象很有象征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落,也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抗争。
曹雪芹的家族虽然遭受了一系列的变故和不幸,但他们一直保持着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无论是曹振铎在明代的政治荣誉,还是曹雪芹的文学创作,都体现了曹家对于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通过对曹雪芹家族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思想观点,塑造了许多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令人难忘的情节,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2007-1-24:[转发]从狭义祖籍定义看曹雪芹是沈阳人
2007-1-24:[转发]从狭义祖籍定义看曹雪芹是沈阳人[转发]从狭义祖籍定义看曹雪芹是沈阳人赵春阳2006年12月14日,《沈阳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周汝昌说:曹雪芹是沈阳人》的长篇报道,使本来已经开始"冬眠"了的红学专家和红学爱好者再度兴奋起来。
"曹雪芹祖籍沈阳说"可以说是与"爽秋楼歌句质疑"、"卞藏本发现"并称为2006年的红学"三大事件"。
为什么曹雪芹的祖籍先后会有"丰润说"、"辽阳说"、"铁岭说"、"沈阳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家对"祖籍"的认知有差别。
"祖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祖籍"的解释是:"原籍",对"原籍"的解释是:"原先的籍贯",对"籍贯"的解释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辞海》对"祖籍""的解释是:"祖先占籍的地方"。
曹雪芹生在江宁(今南京),按照"个人出生的地方"解释肯定不是我们要讨论的"祖籍"的含义。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曹雪芹祖籍其实就等价于讨论"曹雪芹祖先居住的地方"。
而对"祖先"的含义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民族或家族的上代,特指年代比较久远的"。
但是年代多远可以称作"比较久远"?这里的"比较"的参照物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任何一本辞书都没有明确的解释,所以,"祖先"的概念是模糊的,这就造成"祖籍"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
曹雪芹满族身份探源及其他
曹雪芹满族身份探源及其他曹雪芹的族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曹家祖上是汉族,后金时期加入了满洲族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将其祖上收录其中。
按照历史惯例,可认定,曹雪芹属于满化了的汉族人,就是满族人。
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红楼梦》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满汉民族融合及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民族不等于血统什么是民族?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中国,比较早地给民族下定义的是梁启超先生。
他认为:“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
民族最重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一地(非同居不能同族也,后此则或同一民族而分居各地或异族而杂处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
梁启超的定义将血统作为民族特质之一,但又说“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
也就是说,其始是同一血统,但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同化,不同血统的人也可以是同一民族。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的民族中屡见不鲜,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在血统上是纯而又纯的。
我国民族学家认为:“民族不是血缘组织,相反,它正是血缘组织瓦解之后的产物,因此,‘血〔满族〕赵志忠138曹雪芹满族身份探源及其他/赵志忠统’是决不能作为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来确定的。
”就满族而言,从后金开始,大量的汉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涌进了满族这一共同体,他们在这一共同体中长期交往,共同生活,融为一体。
虽然他们的血缘不同,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就是满族,他们同处于一个民族共同体之中。
就清王朝皇室而言,顺治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是蒙古人,其子康熙,其孙雍正等皇子、皇孙都没有纯正的满洲血统。
可谁也没有否定他们是满洲族的皇室与后裔。
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呢?我国民族学家曾给民族下过这样的定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体,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虽然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共同体中,其规模、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别。
曹雪芹的家世
朝沈阳中卫指挥使,明代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领八
旗军攻占沈阳,曹世选及其子振彦应系于此时被俘并投降了后金。当时努尔哈赤对
降金汉官采取怀柔政策,使额驸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事务,曹锡远和曹振彦父子
归顺后即属佟养性管理。从此曹家成为了满洲正白旗包衣。( 注:包衣就是家奴)
振彦父子归顺后即属佟养性管理。曹氏三世在官时,常以密折报告各处情况,实为康熙帝的耳目。“寅,
令其习成一家,再为缮写,因此迟误,一年之间恐不能竣工。” 当时正流行软字
精刻风尚,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七月,专门召集文人训练名手缮写和雕刻《全唐诗》,
《全唐诗》字体借鉴欧体、赵体,风格秀丽俊逸,且900卷前后字体几近一致,因为字体
风格独特、印刷精美、校勘谨严,也为其成为清代雕版史上的典范之作奠定 (diàndìng)基础 。
——胡适《考证》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即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精品文档
❖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公元1709年),两江(LiǎngJiāng)总督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
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
康熙并未正面批准。
《红楼梦》
——曹雪芹
主讲人:
学号:
精品文档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
籍辽阳,满洲(mǎnzhōu)正白旗包衣。(注:包衣即家奴,“出则备战,
入则务农”。)
名字由来:
名霑:曹雪芹满月后数日,六月初三,曹頫奏折:“连日时
雨叠沛,四野沾足。”此即曹雪芹名“沾”的机缘,天时地利
曹雪芹的模糊身世
曹雪芹的模糊身世文/回风舞雪李子硕《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霑。
出生于南京。
他身上有很多疑点。
1、生年不详曹雪芹出生年限,一般有两说:(1)生于公元1715年五月二十八日,即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四月二十六日,属羊;(2)生于公元1724年,即雍正二年甲辰,属龙。
这两种说法相差9年,也就是说,一个曹雪芹已上三年级,另一个曹雪芹才出生------相差未免太多了。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历1728年1月20号,曹家被抄家,紧接着,曹家迁回北京。
若按甲辰年出生,曹雪芹虚岁五岁,对家里的富贵豪华记忆不会深,凭别人的讲述,总与亲身经历过感情不同,也就不会有书中时时掩不住而渗出的刻骨的心酸、无奈、不甘。
除此之外,曹颙亡后,曹頫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谢恩表中写到:当时曹颙的妻子马夫人已怀孕七个月。
鉴于此,我认为,曹雪芹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当比出生于雍正二年可信度高。
2、生父不详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谁,史上也有两种说法:(1)一说是曹颙(yong,平声)。
曹颙小名连生,康熙五十二年奉旨改为学名曹颙,字孚若,生于1692年。
即康熙三十一年(有说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还有说是1691年的,存疑),卒于1714年冬即康熙五十三年冬(也有说卒于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正月)。
其时,曹颙的正妻马夫人已怀孕。
曹颙卒于北京,大体是天花不治。
因那时北京爆发天花大瘟疫。
二月,曹頫继任江宁织造。
后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上表谢恩,其中有一段为“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
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的话。
这一说中,曹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
(2)一说是曹頫(fu,上声)。
曹頫是曹寅的胞弟,行二的曹荃(读宣)----的第四子。
曹荃原名曹宣,因“宣”与康熙玄烨“玄”声近,为避音讳,改名荃。
曹荃有四子,老三、老四比较优秀,曹寅对第四子曹頫期望较高。
曾作诗“承家赖犹子,努力作奇男”寄之,并且把曹頫从小带到江南抚养成人。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生平简介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生平简介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祖籍辽阳,字梦阮,号雪琴。
先祖原是汉族,后入满族,为正白旗包衣。
曹雪芹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頫,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有60年之久,世受皇恩,为康熙皇帝的重要亲信之一。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因宫廷政治斗争,曹家屡遭牵扯,被革职抄家,曹家全家前往北京,家道逐渐式微。
曹雪芹童年时期在江南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生活在脂粉堆里。
曹家被抄家的时候,曹雪芹尚年幼,经历了从繁荣到贫困的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为其后来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
自曹家被抄后,宫廷的政治斗争可以说堵住了曹雪芹走仕途的路,曹雪芹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成败,看透了官场,所以,他也没打算走仕途,这一点从贾宝玉对官场的厌恶也可以看到。
据说曹雪芹能诗善画,早年与友人经常书信往来,研讨诗画。
晚年的曹雪芹居住在北京西郊,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只能以卖画为生,乾隆二十七年,40多岁的曹雪芹幼子夭亡,曹雪芹忧伤至极,病情加重,同年冬天,曹雪芹在贫困交加中辞世,其好友出资将其入葬。
曹雪芹一生正史无考,其因《红楼梦》而为我们所知,更因《红楼梦》而使整个曹氏家族被我们再三研究,但除了《红楼梦》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这也可能是命运留给我们意外的惊喜,因为残缺,才算圆满,因为残缺,才留给我们更多研究的可能。
说起中国文学史,怎么都绕不开曹雪芹,当然说起曹雪芹,我们都会想到《红楼梦》,曹雪芹流传至今只有这么一部作品,而且还没写完,但正是这样一部未写完的作品,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并有“百科全书”之称。
说曹雪芹与红楼梦,我们首先会想到曹雪芹到底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仔细考究,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曹雪芹其人到底存在不存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况且根据书中所写内容,很多人认为是曹雪芹父亲曹頫假借曹雪芹的名字所写,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政府问罪。
还有人说《红楼梦》是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写,证据同样是书中所写内容与纳兰的经历颇为相似,不管怎样,这是个学术问题,目前,我们还是供认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雪芹的族属与身份问题小议作者苏论非中国传统的古典作品,由于时间的久远,有很多都会出现相关资料匮乏的情况,这在客观上使得学界出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更造成了很多问题难以搞清。
很多时候,留给人们的是一种无奈与烦恼。
材料的缺乏,让研究成了空中楼阁,让我们能够谈的很少,而推理则往往沦为推测。
这种情况在红学中更是普遍存在,例如曹雪芹的身份问题,包括他的生卒年、民族、旗属、出身、经历都引起过很多争议,甚至他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我们也无法作出笃定的判断,而在所谓的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作者还算是比较确凿的。
夸张一点说,我们必须尴尬地承认,四大名著的作者,没有一个是我们能够完全确定的。
今天就谈一谈两个问题。
其一,曹雪芹是汉人还是满人。
其二,曹雪芹的包衣身份问题。
曹雪芹的族属问题关于曹雪芹的族属问题,并不是新鲜话题。
朱南铣撰有《曹雪芹小像考释》一文,主张曹雪芹是满化的汉人。
王钟翰《满族简史》中则直接认为,曹雪芹是满族“最著名的文学家”,其在《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主张按照“在旗与否”标准应当把曹家划入满族。
而1982 年李广柏的《曹雪芹是满族作家吗》一文,则认为旗人并不等同于满人,曹家人包括曹雪芹自然不能算作满族。
而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未有定论,2010 年赵志忠又发表《曹雪芹民族身份辨析》一文,又主张从曹雪芹家族受到的待遇而言,应为满族。
樊志斌2014年的《满洲、包衣、旗人、满族曹雪芹“身份表述”中的几个概念》一文,又提出“满族”是近代民族国家概念影响下的产物,不适合于曹雪芹身份的表述。
观点如此众多歧义,到底何者为是呢?乾隆朝所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记载中描述了曹雪芹家族的源流,其中写道: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
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当今研究满族、八旗源流的重要资料,也是奉旨编纂之书,书前的乾隆谕旨称:“八旗满洲姓氏众多。
向无汇载之书。
难于稽考。
著将八旗姓氏、详细查明。
并从前何时归顺情由,详记备载,纂成卷帙。
”可见这部书其中记载的姓氏均是所谓的满洲姓氏,曹家赫然在列。
而《江南通志》卷一百五《职官志·文职七》也写道: “江宁织造: 曹玺,满洲人,康熙二年任。
”这两部比较权威的一手资料均将曹家视作“满洲人”,那么是不是意为着曹家即是满族人呢?我们仍然不敢作出这样的论断。
因为很明显,即使是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有一些姓氏明显并非满族姓氏,亦有一些汉姓、蒙古姓甚至高丽姓。
而曹氏所属即注明了是“满洲旗分内之尼堪(汉人)姓氏”,“尼堪”即是汉人之意。
那么我们不难看出八旗组织的复杂性,即八旗虽然分为满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但也并不是说满八旗里都是满人,汉八旗里都是汉人,蒙古八旗里都是蒙古人。
曹雪芹家族是汉人,但属于满八旗,被编入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区别,即是满洲人与满族人的概念并不相同。
满洲人的划分更加侧重于政治组织的归属,而满族人则隐含了有民族的概念。
但实际上,“民族”演变成为一个固定词汇,并且具有固定的含义只是近代的事情。
准确地说,“民族”一词是梁启超从日语中借用而来,在《红楼梦》的年代尚无民族的概念。
而近代民族主义的勃兴使得民族一词很快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流词汇,人们迅速接受“民族”的概念,同时大力去寻找自身的民族认同,人们的民族感觉也越来越强烈,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感也就越来越强烈。
但随着这种认同越来越深刻,不同的民族在理念、生活、感官上却越来越远。
这就导致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民族主义盛行的社会里,认为一个人具有民族属性,属于一个民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忍不住用这种思维去分析民族概念形成之前的事情。
但实际上,拿这种思维去分析一个古人是汉人还是满人常常让我们误入歧途。
太平天国时期湖广总督官文与湖北巡抚胡林翼不合, 胡林翼曾经弹劾过官文,此事常常被学界提起,要么认为清末满、汉地位发生变化, 出现满权汉移的情况,汉人巡抚可以轻视、指使, 甚至弹劾满人总督。
如朱安东称:“官文, 满洲正白旗人,出身尊贵, 在八旗中属上三旗。
”要么认为满人压迫汉人,比如房德邻认为,“官文是满人, 有很深的民族歧见, 对于胡林翼、左宗棠、骆秉章等在两湖任事的汉人本是心怀嫉妒”。
但实际上,官文与曹雪芹的身份一样,属于内务府汉姓包衣。
这样来看,似乎旗人即是满人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清代有“不问满汉,只论旗民”的说法,清末到解放前后的老北京人,碰到不熟识的人,也会经常问“你在旗不在旗”。
而事实上,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登记,大量的汉八旗人、蒙古八旗人都选择了满族作为自己的民族属性。
我们至少可以说,到清末时,旗人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这种身份认同感基于他们在政治组织中的一体性,这种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血统的不同,于是当旗人在面临选择民族时,旗人的认同感即转化成为身为满族的民族认同感。
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说,现代意义上的满族形成了。
无可否认,《红楼梦》是满汉文化结合的产物,而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不得不承认,曹雪芹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似乎并不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从不同的标准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以在不在旗为标准曹雪芹即可以算作满人,以血统而论曹雪芹是汉人,从现代满族概念出发,又可以说曹雪芹既非满人也非汉人。
而这些标准,无疑均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曹雪芹的身份问题朱南铣在《曹雪芹小像考释》一文中提出“曹雪芹是内务府满洲或内务府汉军,实质上完全一样,意思是指内务府满洲旗分内的汉姓,即被满族同化了的汉人”,曹雪芹是内务府满洲旗分内的汉姓这一结论没有疑义,但是,是不是内务府汉姓即是被同化了的汉人却依然不能就此确定。
余英时即在《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思想问题》、《曹雪芹的“汉族认同感”补论》两篇文章中指出,“曹雪芹虽出身内务府包衣旗籍,但就就他个人的遭际而言,他早已家业消亡,从满洲统治阶层中游离分化出来了。
在他交往的圈子中既有不满现实、同情胜国的二敦兄弟,又有`叛满归汉'的张宜泉。
他之所以能发展出某种程度的`汉族认同感'是丝毫不必奇怪的。
”这又是两种意见不同的观点,关于曹雪芹是不是满化的汉人,这一点要下出结论十分困难,曹雪芹是旗人,满化程度自然是比非旗民高,但是满化多少才能算是满化的汉人,则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尤其是对于包衣出身的曹雪芹,他的处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有不少人知道曹雪芹的出身是内务府包衣,但是包衣是什么?这个问题却比较难回答,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包衣的概念。
孟森在《八旗制度考实》中说:“考包衣之名,包者,满洲语家也;衣者,虚字,犹汉文之字。
”即言包衣乃是家人之意。
郑天挺在《清代包衣制度与宦官》解释包衣说“包衣即是奴仆,在法律上,他们的隶属、居住、生活、婚娶全无自由,而且他们的奴籍是子孙相续的,非得主人允许不得脱离。
所以就性质而言,包衣就是私家的世仆。
”这是说包衣是奴仆之意。
但如果不去探究包衣概念在满语中的作用,翻译为汉语的用法,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包衣这一概念的变化,我们其实很难理解包衣所具有的准确含义。
而实际上,包衣之所以采用了满语“booi”的音译,而不是翻译为奴隶、奴仆或者家人,也和“booi”一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应词有很大的关系。
《满文老档》中最早将包衣译为家人,记载显示天命三年八月十三日,“命晒打收获之谷。
著纳林、殷德依二大臣为主,率诸贝勒之庄丁家人八百名至距边二十里处打谷。
”将包衣译为家人的这种做法,在有关满清入关之前的记载中非常多见。
不过可以知道,对于满洲人来说,入关之后家人的概念变得更加强调礼治中的所属关系,这让满语的家人渐渐变得像汉语的奴仆之意。
甚至在直接用汉语作文时,满洲人也忍不住用原有的家人称呼而不是用奴仆、奴隶字样。
例如《清实录》卷一一二记载,“顺治六年九月,刑部奏称,靖南王下旗鼓刘养正牛录章京张起凤等、兵丁马四等六人,隐匿包衣董得贵牛录下鞍匠王可义家人王三等。
”这里同时出现了包衣与家人的称呼,而且这个家人正是包衣的奴仆。
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家人的概念渐渐扩充,成为汉语奴仆的同义词,而包衣的概念则相对缩小了,包衣缩小为一种特指用的名词,指专属于皇室的奴仆。
这也就造成包衣成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当顺治帝自领上三旗之后,上三旗的包衣则更加特殊化,在此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了内务府这一组织机构。
属于内务府的包衣具有双重旗籍,一个是外八旗的旗籍,另一个就是内务府旗。
曹家即是如此,既属于正白旗满洲旗分,也属于内务府旗。
那么作为内务府包衣其地位如何,是不是内务府包衣汉人更加容易产生对满洲的认同感呢?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有不少学者指出内务府包衣由于是皇帝的奴仆,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较一般的八旗子弟更容易进仕。
例如由于内务府有大量的包衣官缺, 内务府包衣为官的机会比外八旗旗人还要多。
诚然,例如康熙朝的云南巡抚朱国治、江宁织造曹寅、清末湖广总督官文都是内务府包衣汉人,均深受朝廷信任,权柄不可谓不重。
但是包衣整体的地位并不高,对于一些特殊的包衣,则有时会去除他们的包衣身份即去除他们的内务府旗籍使他们只具有外八旗的一个旗籍,这种行为也叫作抬旗,对包衣来说是一种加恩。
例如朱国治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 吴三桂举兵反清时被杀,雍正为表其忠, 特下令从其后世子孙中选一户出包衣, 入于汉军正黄旗。
而据《清代职官年表》的记载,官文也是因为征太平天国有功而被加恩抬入满洲正白旗。
虽然内务府包衣中出色的汉人也可以出人头地,也可以被抬旗去除包衣身份。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即使是在内务府包衣内部,仍然有满汉之分,汉人包衣在制度上即有一定的劣势。
包衣汉人又称汉军, 所以内务府汉姓包衣人还更具体地被称为“内务府汉军籍”,以此与同属包衣的满洲、蒙古旗人相区别。
这种区分, 在科举考试时, 关系到政治权益上的不同,包衣满洲、蒙古旗人, 是归入外八旗满洲、蒙古考试;包衣汉人, 是归入外八旗汉军考试。
二者所划给的录取名额不同, 前者录取概率高, 后者录取概率低。
为确定这种不同权益, 而将包衣旗人又定有满洲籍、蒙古籍、汉军籍, 主要是防止包衣汉人即包衣汉军投机,冒充满洲籍。
到此为止我们只不过对内务府包衣的境况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内务府汉人包衣是不是满化了这个问题却依旧不能有一个确凿的答案,或者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凿的答案。
具体到曹雪芹身上,依旧如此。
从《红楼梦》书中表述看来,他对祖父曹寅十分推崇,书中曾旁敲侧击地感叹曹寅四次迎驾的事情,曾借焦大之口叹息祖宗九死一生挣下的家业,曾借张道士之口感慨宝玉像国公爷的稿子。
但是书中也隐隐露出了对满清统治的不满,例如大明角灯一词的使用、对于耶律雄奴的调侃。
如此,包衣身份的卑贱而又有权利,祖辈的光荣与现代的落寞,在曹雪芹身上统统交织起来,即使是曹雪芹本人,恐怕都无法理顺自己的心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