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2024版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EMC)设计培训课程

2024版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EMC)设计培训课程
EMC测试与认证要求及流程
国际EMC测试标准
01
包括IEC、CISPR等国际标准,涵盖了辐射发射、传导发射、辐射抗扰度、传导抗扰度等多个方面。
国家及地区性标准
02
如欧盟的EN标准、美国的FCC标准、中国的GB标准等,这些标准在EMC测试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和限值。
行业规范
03
针对不同行业,如汽车、航空、医疗等,都有相应的EMC测试规范和标准。
整车EMC性能评估
针对测试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优化设计,提高整车EMC性能水平。
问题整改与优化
系统集成与整车EMC性能评估
04
CHAPTER
零部件EMC设计实践案例分享
介绍某款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工作环境、电磁干扰源等。
案例背景
分析该发动机控制系统在EMC设计方面面临的挑战,如电磁干扰、电磁辐射等。
电磁兼容测试与认证将更加严格
为了保障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和安全性,电磁兼容测试与认证将更加严格和规范。
电磁兼容标准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电磁兼容标准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整车系统性设计
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如合理布局、选用低辐射和抗干扰能力强的零部件等,同时辅以必要的治理措施。
预防为主,兼顾治理
整车EMC设计原则概述
关键零部件EMC设计要点
采用屏蔽、滤波等措施,降低电磁干扰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影响。
提高设备自身的抗干扰能力,采用隔离、接地等措施降低对外界的电磁干扰。
合理设计电源电路,采取滤波、稳压等措施,提高电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认证流程及其对企业意义

电磁兼容原理-课程设计

电磁兼容原理-课程设计
可以使用FilterSolutions帮助进行快速设计。
使用以上参数设计的巴特沃兹带通滤波器电路及参数如图4:
图4 巴特沃兹带通滤波器电路及参数
由FilterSolutions仿真绘图可得到该电路的频率响应(如图5)和反射系数(如图6):
图5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图6滤波器的反射系数
由以上仿真图像可得到:
g8=((2*pi)*fff(p)*C8-1/((2*pi)*fff(p)*L8));
A=[1,i*g1;0,1]*[1,0;i*g2,1]*[1,i*g3;0,1]*[1,0;i*g4,1]*[1,i*g5;0,1]*[1,0;i*g6,1]*[1,i*g7;0,1]*[1,0;i*g8,1];
%求解A矩阵
g4=((2*pi)*fff(p)*C4-1/((2*pi)*fff(p)*L4));
g5=((2*pi)*fff(p)*L5-1/((2*pi)*fff(p)*C5));
g6=((2*pi)*fff(p)*C6-1/((2*pi)*fff(p)*L6));
g7=((2*pi)*fff(p)*L7-1/((2*pi)*fff(p)*C7));
屏蔽机柜对机柜的缝隙和门都进行了处理,缝隙处安装导电簧片,门与机柜接触位置安装导电布衬垫,提高机柜的屏蔽效能,提高机柜整体的抗干扰性,群脉冲干扰的实质是对线路分布电容能量的积累效应,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起线路(乃至设备)工作出错。通常测试设备一旦出错,就会连续不断的出错,即使把脉冲电压稍稍降低,出错情况依然不断的现象加以解释。脉冲成群出现,脉冲重复频率较高,波形上升时间短暂,能量较小,一般不会造成设备故障,使设备产生误动作的情况多见。
S21(2GHz)= -0.12,S21(3GHz)= -0.04,S21(4GHz)=-44.88;

电磁兼容课程设计1

电磁兼容课程设计1

《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报告I 、目标设计一个LC 带通滤波器,其通带位于[2.0,3.0]GHz ,通带内的回波损耗为-20dB ,在4.0GHz 处的带外抑制至少为20dB 。

源电阻及负载皆为50欧姆。

II 、设计原理1.将滤波器带通指标还原为低通原型,确定滤波器阶数设1ω和2ω分别表示通带边界,则带通响应下的频率与低通原型归一化频率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 ⎝⎛--←ωωωωωωωωωωωω0000120'1 式中,12ωωω-=∆:通带的相对宽度 0ω:通带中心频率ω:带通情况下的频率'ω:低通原型下对应的频率因为在4.0GHz 处的带外抑制至少为20dB ,所以将先将4.0GHz 频率转化为低通原型对应频率。

4.0GHz 对应的两频率点分别为由频率转换公式可得低通原型下对应的归一化频率为'ω=2.4375查表在此情况下采用3阶巴特沃斯滤波器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又 ()⎥⎥⎦⎤⎢⎢⎣⎡⎪⎪⎭⎫ ⎝⎛>'1-/10L lg 2/lg 10AS s n ωε (参照微波网络P160)其中AS L 表示的是带外的最小衰减,将其AS L =20dB(4GHZ 下的衰减带入)110/10LAR -=ε其中AR L 为通带最大衰减,我们已知回波损耗是20dB 故Γ=0.1。

故衰减是指AR L =20*log (输出/输入)=0.9dB 。

将'ω代入求得n=3 。

同样采用3阶巴特沃斯滤波器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2.确定低通滤波器原型和各个元件参数低通滤波器原型电路如下:图中各元件参数为:Rs=Rl=1Ω,C1=1.000F ,L2=2.000H ,C3=1.000F 。

3.将低通滤波器原型变换为带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元件是由频率变换中的串联电抗和并联电纳确定的。

所以,''00001kk k k kk C j L j L j L j L j jX ωωωωωωωωωω-=∆-∆=⎪⎪⎭⎫ ⎝⎛-∆= 该式表明串联电感k L 转换为串联LC 电路,其元件值为'ω∆=kk L L kk L C 0'ω∆=同样,''00001kk k k k k L j C j C j C j C j jB ωωωωωωωωωω-=∆-∆=⎪⎪⎭⎫ ⎝⎛-∆=该式表明并联电容k C 转换为并联LC 电路,其元件值为:kk C L 0'ω∆='ω∆=kk C C 所以低通滤波器在串联臂上的元件变换成串联谐振电路(谐振时低阻抗),而在并联臂上的元件变换成并联谐振电路(谐振时高阻抗)。

精品课件电磁兼容性设计ppt课件

精品课件电磁兼容性设计ppt课件
IC的引脚排列也会影响电磁兼容性能。因此IC的VCC与GND之间的距离越 近,去耦电容越有效。
无论是集成电路、PCB板还是整个系统,大部分噪声都与时钟频率及其 高次谐波有关。
合理的地线、适当的去耦电容和旁路电容能减小时钟辐射。
用于时钟分配的高阻抗缓冲器也有助于减小时钟信号的反射和振荡。
TTL和CMOS器件混合逻辑电路会产生时钟、有用信号和电源的谐波,因 此,最好使用同系列的逻辑器件。
铁氧体磁珠或串联电阻) -降低负载电容,以使靠近输出端的集电极开路驱动器而便于上拉,电阻值
尽量大 -处理器散热片与芯片之间经导热材料隔离,并在处理器周围多点射频接地 -电源的高质量射频旁路(解耦)在每个电源管脚都是重要的 -高质量电源监视电路需对电源中断、跌落、浪涌和瞬态干扰有抵抗能力 -需要一只高质量的“看门狗” -决不能在“看门狗”或电源监视电路上使用可编程器件 -电源监视电路及“看门狗”也需适当的电路和软件技术,以使它们可以适
模拟器件也需要为电源提供高质量的射频旁路和低频旁路。
对每个运放、比较器或数据转换器的每个模拟电源引脚的RC或LC滤波都 是必要的。
对模拟电路而言,模拟本振和IF频率一般都有较大的泄漏,所以需要着 重屏蔽和滤波。
02:33
20
2.3 逻辑电路设计
对高频数字电路布局时应作到有关的逻辑元件应相互靠近,易产 生干扰的器件(如时钟发生器)或发热器件应远离其他集成电路。
应大多数的不测情况 -当逻辑信号沿的上升/下降时间比信号在PCB走线中传输一个来回的时间短时,
应采用传输线技术
02:33
22
在逻辑电路中,数字信号的传输线的处理也相当重要。
当电路在高速运行时,在源和目的间的阻抗匹配非常重要。
否则过量的射频能量将会引起电磁兼容性问题。

电磁兼容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报告

电磁兼容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报告

电磁兼容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本课程设计报告旨在探讨电磁兼容性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中的重要性,分析电磁干扰对PLC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电磁兼容设计措施。

2. 电磁兼容性基本概念2.1 电磁干扰(EMI)电磁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通过空间辐射或导线传输产生的电磁波,对其他电子设备正常工作产生影响的现象。

2.2 电磁兼容性(EMC)电磁兼容性是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电子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不对其他设备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3 电磁兼容设计原则电磁兼容设计原则主要包括: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途径、提高接收器的抗干扰能力。

3. 电磁干扰对PLC系统的影响3.1 电磁干扰的来源电磁干扰的来源主要包括:电子设备的电源线和信号线产生的电磁辐射,外部电磁场的干扰,设备内部元器件的工作产生的电磁干扰。

3.2 电磁干扰对PLC系统的影响电磁干扰可能导致PLC系统出现误动作、数据误写、程序损坏等问题,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电磁兼容设计措施为了保证PLC系统在电磁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采取以下电磁兼容设计措施:4.1 抑制干扰源1. 选用低干扰的电子元器件;2. 合理布局电路,尽量减小信号走线长度;3. 采用屏蔽、滤波等手段抑制干扰源。

4.2 切断干扰途径1. 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2. 信号线和电源线采用屏蔽电缆,减小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3. 提高PLC系统的接地性能,减小地环路干扰。

4.3 提高接收器的抗干扰能力1. 选用高抗干扰能力的PLC设备;2. 采用光耦合器等隔离手段,减小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3. 增加滤波、稳压等电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5. 结论电磁兼容性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电磁干扰对PLC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电磁兼容设计措施,可以有效提高PLC系统在电磁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课程设计报告为电磁兼容性与可编程控制器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实验课程名称: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学分:2.5课程总学时:32+12 实验学时:12(其中,上机学时:)课程性质:□☑必修√□☑选修是否独立设课:√□是□否课程类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领域实验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否面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先修课程:电子技术工程素质实践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大纲编制人:课程负责人(常天海)实验室负责人(秦慧萍)说明:1.《实验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名称、课程总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学分、课程类别等信息必须与《本科综合培养计划》一致;2. 为保障基础,同时适应实验室开放和学生自选实验,将实验项目分必做和选做两类,便于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3. “是否独立设课”:分为独立设课和非独立设课两种,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与实验总学时完全一致;4. 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应大于等于80%(注意评估指标并非指一门课程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应不小于80%)。

这里只需选择该门课程是否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5. “面向专业”:按教务处本科教学综合培养计划中规定的专业名称(或方向)全称填写。

学院内开设的同一课程适应不同专业又有不同教学要求的,请分开不同专业(或方向)分别编制实验大纲;6. 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列入实验大纲编写范围;7. “大纲编制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支撑、密不可分。

本次大纲的修订应由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团队和实验技术团队共同完成。

理论课程负责人、实验课负责人(实验人员)须共同署名。

一、教学信息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该课程是“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这门学科基础课的配套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电磁干扰源及其危害、传导和辐射这两类干扰的产生机理、三种主要(接地、屏蔽和滤波)电磁兼容技术、电磁干扰的发射和敏感性测量技术、静电基本参量的测试方法、人体静电参数的测试方法及基于MATLAB软件对静电放电模型的仿真等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理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移动用户终端的电磁干扰”、“微电子器件和设备的静电放电敏感度测试”或“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的电磁敏感性测量及评估”或“静电放电脉冲对集成电路损伤效应的评估”、“静电基本参量及人体静电参数的测量”、“固体各类动态作业过程的静电动态多因素联合效应模拟实验”及“静电放电模型的MATLAB软件仿真实验”等方法或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在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及静电防护工程等领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

电磁兼容原理实验教案

电磁兼容原理实验教案

电磁兼容原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磁兼容的基本设计原则。

3. 学习电磁兼容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电磁兼容是指电子设备或系统在同一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并不干扰其他设备正常工作的能力。

2. 电磁兼容的基本设计原则:a) 屏蔽:采用金属屏蔽或导电涂层等方法减少电磁干扰。

b) 滤波:利用滤波器去除电源线和信号线上的干扰信号。

c) 接地:合理设置接地,降低设备之间的干扰。

d) 布线:按照电磁兼容原则进行合理布线,减少信号间的相互干扰。

三、实验器材与设备1. 实验桌椅2. 计算机3. 示波器4. 信号发生器5. 功率放大器6. 接收器7. 屏蔽盒8. 滤波器9. 接地线10. 导线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电磁干扰的产生与检测a) 连接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和接收器。

b) 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的信号。

c) 通过功率放大器放大信号,观察接收器接收到的干扰信号。

d) 分析干扰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实验二:屏蔽对电磁干扰的影响a)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屏蔽盒。

b) 将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和接收器放入屏蔽盒内。

c) 重复实验一的操作,观察屏蔽对电磁干扰的影响。

d) 分析屏蔽的作用和效果。

3. 实验三:滤波对电磁干扰的影响a)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滤波器。

b) 将滤波器串联在信号发生器和功率放大器之间。

c) 重复实验一的操作,观察滤波对电磁干扰的影响。

d) 分析滤波的作用和效果。

4. 实验四:接地对电磁干扰的影响a)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接地。

b) 将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和接收器分别接地。

c) 重复实验一的操作,观察接地对电磁干扰的影响。

d) 分析接地的作用和效果。

5. 实验五:布线对电磁干扰的影响a)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按照电磁兼容原则进行布线。

b) 重复实验一的操作,观察布线对电磁干扰的影响。

电磁兼容原理小综述(五篇范例)

电磁兼容原理小综述(五篇范例)

电磁兼容原理小综述(五篇范例)第一篇:电磁兼容原理小综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一般指电气及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要求在同一电磁环境中的上述各种设备都能正常工作,又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态。

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电气及电子设备要具有抵抗外界电磁干扰的能力;第二是电气及电子设备对外发射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要尽可能少。

电磁兼容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数学、电磁场理论、电路基础、信号分析等学科与技术,其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所有用电领域。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个系统中采用的电气及电子设备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电子设备的频带日益加宽,功率逐渐增大,信息传输速率提高,灵敏度提高,连接各种设备的网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电磁兼容问题日渐重要。

我国每年都招收大量的电气工程类本科生和研究。

其中本科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他们会具有一定的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知识,在他们中开展电磁兼容性人才的培养,无疑是获得大量从事电磁兼容性研究人员,普及电磁兼容性知识和技术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但是,电磁兼容性这个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涉及的知识面广,特别是大量引用和借鉴无线电技术的概念和术语,这使得电气工程类学生成为电磁兼容性研究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在电磁兼容学科的人才培养上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给出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1.从电气工程类学生中培养电磁兼容性人才电磁兼容学科的基础是电路理论及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

而电路原理、电磁场理论与电磁波等课程是电气工程类学生必修的课程,加上其他数理课程的学习,他们有学好电磁兼容学科知识的基础。

但是,由于电磁兼容学科是从无线电干扰及抗干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用了大量无线电学科中的概念、术语,仅有电路理论和电磁场和电磁波知识,只能说具备了进行电磁兼容性研究的先决条件。

电磁兼容基础教学设计

电磁兼容基础教学设计

电磁兼容基础教学设计1. 前言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在各种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而不干扰周围其他电子设备、系统及其它设备在同一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电磁兼容基础教学,形成衔接企业需求的电磁兼容人才培养体系。

2. 基本理论首先,设计师需要掌握与电磁兼容相关的基本理论。

包括:•电磁波的概念、传播特性和特征参数。

•传导干扰、辐射干扰、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电磁兼容中的意义。

•电磁兼容的基本知识、规律及典型事例。

•电磁兼容技术与电磁兼容测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 实验和实践掌握基本理论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验和实践,加深对电磁兼容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方法。

实验和实践包括:1.基本测试方法实验学生需要了解最基本的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并能解释测试结果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指导:•传导干扰测试•辐射干扰测试•EMC检测及解决方案的基本理解•电磁场建模与电磁场分析的基本概念•设计中的EMC原则和必须考虑的因素2.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验在掌握基本方法后,学生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实践,以制定适当的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包括:•指导学生在设计中考虑EMC因素,提高EMC兼容性•针对学生提供典型的EMC测试器件以模仿现实场景环境下的干扰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实验设备并执行基本实验,让学生扮演设计中的EMC策略制定者•帮助学生了解并提高识别和诊断EMC问题的能力4. 教学方法及考核在实践环节之后,我们需要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于电磁兼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和考核包括:•提供模拟测试器件,要求学生依据模拟测试数据判断干扰特性•辅导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如传导干扰测试和辐射干扰测试•可以提供线上考核,让学生以电脑操作实验方式进行考核,前提本教程中所列实验学生已经完成5. 结语通过以上方法,在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双重支撑,我们相信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电子设备的EMC问题。

协调人不断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电磁兼容人才培养体系,以期能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EMC工程师。

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

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

第一章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1.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电磁兼容性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抗干扰概念的扩展和延伸。

从最初的设法防止射频频段内的电磁噪声、电磁干扰,发展到防止和对抗各种电磁干扰。

进一步在认识上产生了质的飞跃,把主动采取措施抑制电磁干扰贯穿于设备或系统的设计、生产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中。

这样才能保证电子、电气设备和系统实现电磁兼容性。

1. 1电磁兼容性的概念A、电磁噪声与电磁干扰电磁噪声是指不带任何信息,即与任何信号都无关的一种电磁现象。

在射频频段内的电磁噪声,称为无线电噪声。

由机电或其他人为装置产生的电磁现象,称为人为噪声。

来源于自然现象的电磁噪声,称为自然噪声。

电磁干扰则是指任何能中断、阻碍,降低或限制通信电子设备有效性能的电磁能量。

由大气无线电噪声引起的,称为天线干扰。

由银河系的电磁辐射引起的,称为宇宙干扰。

由输电线、电网以及各种电子和电气设备工作时引起的,称为工业干扰。

B、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的能力。

它是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性能。

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设备或系统应具有抵抗给定电磁干扰的能力,并且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②设备或系统不产生超过规定限度的电磁干扰。

从电磁兼容性的观点出发,电子设备或系统可分为兼容、不兼容和临界状态三种状态:IM=Pi-Ps(dB)式中:IM -------电磁干扰余量Pi-------干扰电平Ps-------敏感度门限电平当Pi>Ps即干扰电平高于敏感度门限电平时,IM>0,表示有潜在干扰,设备或系统处于不兼容状态当Pi<Ps即干扰电平低于敏感度门限电平时,IM<0,表示设备或系统处于兼容状态当Pi=Ps即干扰电平等于敏感度门限电平时,IM=0,表示设备或系统处于临界状态1. 2电磁兼容性常用术语根据国家标准GJB—85《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选择一部分,供参考① 一般术语设备(Equipment)——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进行工作,并完成单一功能的任何电气、电子或机电装置。

电磁兼容设计与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课程设计

电磁兼容设计与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课程设计

电磁兼容设计与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电磁兼容设计与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程,本课程根据当前电子产品中的电磁干扰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电磁兼容设计与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与方法,以及电磁干扰源识别、测量与抑制的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与方法;2.熟悉电磁干扰源的识别、测量与抑制技术;3.学习应用电磁兼容设计与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创新思维,丰富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大纲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内容:3.1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与方法1.电磁兼容性的定义与重要性;2.电磁环境与噪声;3.电磁干扰的分类与影响;4.电磁兼容性的评价指标;5.电磁兼容性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3.2 电磁干扰源识别、测量与抑制技术1.电磁干扰源的识别与分类;2.电磁干扰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电磁干扰抑制的原理和方法;4.电磁屏蔽和接地的设计和选型。

3.3 应用电磁兼容设计与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1.电磁兼容性设计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2.电磁兼容性设计在电源与信号线干扰问题中的应用;3.电磁兼容性设计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4.电磁兼容性设计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5.电磁干扰的解决方案和实际案例分析。

四、课程教学方式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和课件演示,实验教学包括实验指导、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

同时,结合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案例,营造创新与启发式思考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和实现,发扬实践创新精神。

五、课程成绩考核本课程成绩考核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课堂测试、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环节。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质量等情况给予适当评分。

零部件电磁兼容(EMC)设计培训课程

零部件电磁兼容(EMC)设计培训课程

介绍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来源,以及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的分类。
2024/1/25
02
电磁敏感度(EMS)概念与评估
阐述电磁敏感度的定义,以及评估设备或系统抗电磁干扰能力的方法和
标准。
03
EMI/EMS的抑制措施
探讨降低设备或系统电磁干扰和提高抗电磁干扰能力的技术和方法。
15
电磁兼容(EMC)标准与法规
23
机箱与散热系统电磁兼容(EMC)设计
机箱屏蔽设计
采用金属机箱,实现电 磁屏蔽,降低辐射干扰

2024/1/25
散热系统设计
合理规划散热通道和散 热方式,降低设备温升 对电磁兼容性的影响。
孔缝泄漏控制
接地与搭接设计
对机箱孔缝进行合理设 计,控制电磁波的泄漏

24
实现机箱的良好接地和 搭接,降低地线阻抗和
国际EMC标准
介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 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制定 的EMC标准,如IEC 61000系列
标准等。
2024/1/25
各国EMC法规
概述欧盟、美国、中国等主要国家 和地区关于EMC的法规要求,如 欧盟的EMC指令、美国的FCC法规 等。
EMC认证与测试
阐述EMC认证的程序和流程,以及 EMC测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 测试场地、测试设备、测试方法等 。
电磁场抗扰度测试
将设备置于强电磁场中,观察 其工作性能是否受到影响,以
评估设备的电磁抗扰度。
26
测试设备与环境搭建
01
02
03
测试场地选择
选择符合EMC测试要求的 场地,如开阔场地、屏蔽 室等,确保测试结果准确 可靠。
2024/1/25

《EMC》电磁兼容教案

《EMC》电磁兼容教案
第一讲:over view for EMC(I)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Electrical and Electric devices are said to be Electrically compatible when the electrical noise generated by each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normal performance of any of the other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s the happy situation in which system work as intended, both within themselves and in their environment. 1.什么是电磁兼容?电子线路、设备以及系统相互不影响,从 电磁的角度,具有相容状态。 含义有两个方面: EMI and EMS 第一、电设备作为发射装置,不引起非正常的电磁泄露。 第二、电设备本身的工作状态不受外部电磁干扰或具有抗干扰 能力。
PDF 文件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3>、电磁干扰余量(interference margin) IM : 电磁干扰余量 PL :干扰电平(level)
I M = PL − PS
讨论: PS : 敏感度门限(threshold)电平 ①、if I > 0 潜在干扰 M ②、if IM = 0 临界状态 <4>、分贝(dB)的概念 ③、if IM < 0 兼容状态 分贝数 = 10 注意:
PDF 文件使用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竡 w.fineprtcom

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基础教案

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基础教案

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基础教案教案: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基础教案目标:本节课将帮助学生了解电磁兼容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工作的基本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电磁兼容的定义和重要性;2. 电磁干扰的原因和分类;3. 电磁兼容措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电磁兼容工作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2. 实例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电子设备的使用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以及这些干扰可能对设备造成的损害。

二、概念解释与案例分析(15分钟)1. 讲师解释电磁兼容的定义,并简要介绍电磁兼容的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磁干扰的原因和分类。

三、电磁兼容措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0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讲师介绍电磁兼容措施的基本原理,包括共模抑制、加强屏蔽和滤波等方法。

2. 通过实例展示工具,让学生了解一些具体的电磁兼容措施方法。

四、电磁兼容问题解决(25分钟)1. 分组练习:请学生根据给定的电磁干扰问题,设计出相应的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2.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解答,讲解自己的解决方案。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讲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电磁兼容工作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重要性。

并展望未来,电磁兼容工作将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教学延伸:1. 资料扩展: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的电磁兼容标准和资料,进一步了解电磁兼容领域的最新发展。

2.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电磁兼容实践活动,如参观电子设备生产厂家和相关研究机构。

师生互动:1. 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2. 学生通过分组练习和报告,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互动和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讨论和分组练习中的表现;2. 学生对电磁兼容概念和措施的理解;3. 学生对电磁兼容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扩展: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关于电磁兼容的研究报告,包括电磁兼容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

电磁兼容原理实验教案

电磁兼容原理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电磁兼容原理实验教案2. 适用课程:电磁学、电磁兼容性原理、电子工程3. 课时安排:2学时4. 实验目的:(1) 了解电磁兼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3) 学习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实验器材: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滤波器、电磁屏蔽材料等。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2) 电磁兼容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3) 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4) 电磁兼容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2. 教学步骤:(1) 介绍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电磁兼容的重要性;(2) 讲解电磁兼容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电磁兼容的实际应用;(3) 教授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电磁兼容设计;(4)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影响因素;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3. 实验操作法: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 小组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电磁学、电磁兼容性原理等相关教材;2. 网络资源:相关电磁兼容的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3. 实验器材: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滤波器、电磁屏蔽材料等。

4.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2) 电磁兼容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3) 电磁兼容的设计方法;(4) 电磁兼容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电磁波与电磁兼容教学设计

电磁波与电磁兼容教学设计

电磁波与电磁兼容教学设计前言电磁波作为一种物理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通讯、娱乐、科技等领域。

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自然也需要对电磁波与电磁兼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主要从现代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电磁波与电磁兼容的知识。

教学目标1.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与特性,包括光谱、波长、频率等。

2.掌握电磁波的各种应用场景,如无线电通讯、卫星通讯、电视广播等。

3.熟练掌握电磁兼容的基本知识,理解干扰、辐射等概念并能够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学内容电磁波基础知识1.电磁波的特性:光谱、波长、频率等。

2.电磁波的分类与特点,如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3.电磁波的应用场景,如无线电通讯、卫星通讯、电视广播等。

电磁兼容基础知识1.电磁辐射与干扰的基本概念。

2.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评估。

3.电磁兼容的设计技术与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电磁兼容等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以真实案例为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电磁波、电磁兼容的应用场景及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节课:电磁波基础知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1.讲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光谱等,同时演示典型的电磁波实验。

2.运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电磁波的特性、频率、波长等,加深他们对电磁波的理解。

3.提供相关电影、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电磁波与应用场景。

第二节课:电磁波应用场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主要应用场景,如无线电通讯、卫星通讯、电视广播等。

1.讲解电磁波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应用特点,如频段、发送接收机制、信号调制等。

2.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方法和应用场景。

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

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

电磁兼容性原理与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基本原理1.接地接地是电子设备的一个很重要问题。

接地目的有三个:(1)接地使整个电路系统中的所有单元电路都有一个公共的参考零电位,保证电路系统能稳定地干作。

(2)防止外界电磁场的干扰。

机壳接地可以使得由于静电感应而积累在机壳上的大量电荷通过大地泄放,否则这些电荷形成的高压可能引起设备内部的火花放电而造成干扰。

另外,对于电路的屏蔽体,若选择合适的接地,也可获得良好的屏蔽效果。

(3)保证安全工作。

当发生直接雷电的电磁感应时,可避免电子设备的毁坏;当工频交流电源的输入电压因绝缘不良或其它原因直接与机壳相通时,可避免操作人员的触电事故发生。

此外,很多医疗设备都与病人的人体直接相连,当机壳带有110V或220V电压时,将发生致命危险。

因此,接地是抑制噪声防止干扰的主要方法。

接地可以理解为一个等电位点或等电位面,是电路或系统的基准电位,但不一定为大地电位。

为了防止雷击可能造成的损坏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电子设备的机壳和机房的金属构件等,必须与大地相连接,而且接地电阻一般要很小,不能超过规定值。

电路的接地方式基本上有三类,即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混合接地。

单点接地是指在一个线路中,只有一个物理点被定义为接地参考点。

其它各个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接到这一点上。

多点接地是指某一个系统中各个接地点都直接接到距它最近的接地平面上,以使接地引线的长度最短。

接地平面,可以是设备的底板,也可以是贯通整个系统的地导线,在比较大的系统中,还可以是设备的结构框架等等。

混合接地是将那些只需高频接地点,利用旁路电容和接地平面连接起来。

但应尽量防止出现旁路电容和引线电感构成的谐振现象。

2.屏面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

具体讲,就是用屏蔽体将元部件、电路、组合件、电缆或整个系统的干扰源包围起来,防止干扰电磁场向外扩散;用屏蔽体将接收电路、设备或系统包围起来,防止它们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使用FilterSolutions帮助进行快速设计。
使用以上参数设计的巴特沃兹带通滤波器电路及参数如图4:
图4 巴特沃兹带通滤波器电路及参数
由FilterSolutions仿真绘图可得到该电路的频率响应(如图5)和反射系数(如图6):
图5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图6滤波器的反射系数
由以上仿真图像可得到:
2.对比使用matlab计算参数所设计的滤波器与使用FilterSolutions设计的滤波器,前者的通带稍有偏移,而后者则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IV、备注
%--------程序1:求解所需滤波器的级数-----------
f1=1.9; %通带截止频率
f2=3.2; %通带截止频率
f3=4; %阻带截止频率
e=10^(LA/10)-1;
N=ceil((log10((10^(As/10)-1)/e)/(2*log10(f33/f22)))/2)*2;
%求解级数
sprintf('所需滤波器的级数为:%d\n',N);
%----------程序2:绘制S11和S21的图像
a=[0.390
1.111
1.663
legend('S11','S21');
%-------------------程序3:用matlab库函数看波特图------------------------------
[Z,P,K]=buttap(N); %用巴特沃斯模型
ff=zeros(1,6000);
f=zeros(1,6000);
for n=1:6000
g4=((2*pi)*fff(p)*C4-1/((2*pi)*fff(p)*L4));
g5=((2*pi)*fff(p)*L5-1/((2*pi)*fff(p)*C5));
g6=((2*pi)*fff(p)*C6-1/((2*pi)*fff(p)*L6));
g7=((2*pi)*fff(p)*L7-1/((2*pi)*fff(p)*C7));
图2 带通滤波器实际电路及参数图
(4)带入实际数据画出散射矩阵的S11和S21的图像
滤波器的传输矩阵为
(10)
由传输矩阵和散射矩阵的关系可得
(11)
(12)
画出S11和S21如图3
图3 S11和S21图像
根据该模型计算得散射系数
S11(2GHz)= -15.6,S11(3GHz)= -20.1,S11(4GHz)=-0.001;
(3)
其中,n为滤波器阶数。
为了对任意频率的滤波器都适用,可以采用归一化频率
(4)
衰减函数改为
(5)
令 ,可以得到 是由通带内最大衰减决定
(6)
阶数n由带外最小衰减决定
(7)
(2)设计滤波器低通原型
有数据可以得到阶数为8级滤波器,我们用电感输入式的低通模型,其电路图和元件参数如图1
图1 低通原型电路及参数图
title('matlab库函数得到的波特图');
xlabel('频率f(GHz)');
ylabel('增益(dB)');
关于FilterSolutions的使用,如图8设置:
图8 FilterSolutions的使用
V、电磁兼容应用实例介绍
1、变电站的接地应用
变电站,尤其是超高压变电站内的电磁环境很恶劣。因此,一些变电站内的二次设备,特别是其中的电子微电子设备,例如微机监测、监控和继电保护装置,常常受到各种电磁干扰而误动、拒动、甚至损坏。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子元件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普遍开发和广泛应用,二次电子设备日趋高速化、宽带域化和高密度化,其信号电平越来越低,对电磁干扰更加敏感,对外界电磁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变电站二次电子设备的抗干扰水平,对于保证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加速新型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推广应用,促进超高压变电站的现代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接地是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EMC)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的接地,既能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而错误的接地,反而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甚至使二次电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电子设备中的许多地方需要接地,不同的接地有不同的目的和特点,不同类型的二次设备对接地有不同的要求。电子设备中的“地”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地”,另一种是指“系统基准地”。二次电子设备接地的目的通常有两个,其一是为了安全,即保护操作人员免于触电;其二则是为了抑制干扰。接地之所以能抑制干扰,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电位的相对稳定性。一旦接地点选取不当或接地回路选取和设计欠佳时,接地系统各接地点之间就会因相对电位差的形成而产生差模干扰。
fff(p)=p/1000;
A=zeros(2,2);
g1=((2*pi)*fff(p)*L1-1/((2*pi)*fff(p)*C1));
g2=((2*pi)*fff(p)*C2-1/((2*pi)*fff(p)*L2));
g3=((2*pi)*fff(p)*L3-1/((2*pi)*fff(p)*C3));
RL=20; %通带回波损耗
As=20; %阻带最小抑制
%技术指标
fc=sqrt(f1*f2);
W=(f2-f1)/fc;
f11=1/W*(f1/fc-fc/f1);
f22=1/W*(f2/fc-fc/f2);
f33=1/W*(f3/fc-fc/f3); %频率换算
LA=-10*log10(1-10^(-RL/10)); %求解衰减
ff(n)=n/1000;
f(n)=1/W*(ff(n)/fc-fc/ff(n));
hs1(n)=K;
for m=1:N
hs1(n)=hs1(n)/(i*f(n)-P(m));
end
hs2(n)=10*log10((abs(hs1(n)))^2); %求解增益
end
figure(2)
plot(ff(1000:6000),hs2(1000:6000)); %绘出波特图
S21(2GHz)= -0.12,S21(3GHz)= -0.04,S21(4GHz)=-44.88;
(5)用专用软件FilterSolutions进行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和已计算出的滤波器所需最低阶数:
中心;
所需最低阶数n=8; 输入输出阻抗:Rin=Ro=50Ω
%求解S11和S21
figure(1)
plot(fff(950:100:6000),s11(950:100:6000),'r',fff(950:100:6000),s21(950:100:6000),'b');
title('S11和S21的图像');
xlabel('频率f(GHz)');
ylabel('幅值(dB)');
屏蔽机柜对机柜的缝隙和门都进行了处理,缝隙处安装导电簧片,门与机柜接触位置安装导电布衬垫,提高机柜的屏蔽效能,提高机柜整体的抗干扰性,群脉冲干扰的实质是对线路分布电容能量的积累效应,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起线路(乃至设备)工作出错。通常测试设备一旦出错,就会连续不断的出错,即使把脉冲电压稍稍降低,出错情况依然不断的现象加以解释。脉冲成群出现,脉冲重复频率较高,波形上升时间短暂,能量较小,一般不会造成设备故障,使设备产生误动作的情况多见。
A11(p)=A(1,1);
A12(p)=A(1,2);
A21(p)=A(2,1);
A22(p)=A(2,2);
end
s21=20*log10(abs(2./(A11+A12/Z0+Z0*A21+A22)));
s11=20*log10(abs((A11+A12/Z0-Z0*A21-A22)./(A11+A12/Z0+Z0*A21+A22)));
(3)把滤波器由低通原型换算到带通滤波器
低通原型滤波器中串联支路变换到带通滤波器中为电感与电容相串联形成的谐振电路,换算关系为:
(8)
低通原型滤波器中并联支路变换到带通滤波器中为电感与电容相并联形成的谐振电路,换算关系为:
(8)
负载关系为:
(9)
由以上关系式计算得到带通滤波器的实际参数和实际电路如图2:
g8=((2*pi)*fff(p)*C8-1/((2*pi)*fff(p)*L8));
A=[1,i*g1;0,1]*[1,0;i*g2,1]*[1,i*g3;0,1]*[1,0;i*g4,1]*[1,i*g5;0,1]*[1,0;i*g6,1]*[1,i*g7;0,1]*[1,0;i*g8,1];
%求解A矩阵
L6=Z0*W/(2*pi*fc*a(6));
C6=a(6)/(W*2*pi*Z0*fc);
L7=Z0*a(7)/(W*2*pi*fc);
C7=W/(2*pi*fc*Z0*a(7));
L8=Z0*W/(2*pi*fc*a(8));
C8=a(8)/(W*2*pi*Z0*fc); %换算带通元件参数
for p=1:6000
频率响应S21(2GHz)=-0.04,S21(3GHz)= -0.001,S21(4GHz)=-34.34;
反射系数 ref(2GHz)=-19.29, ref(3GHz)=-35.29, ref(4GHz)=-0.0016;
回波损耗 S11(2GHz)=-38.58, S11(3GHz)= -70.58, S11(4GHz)=-0.0032;
(1)确定滤波器级数
为了保证在元件公差为5%是出现的截止频率,所以选择通带范围为1.9GHz—3.2GHz。由设计参数的约束,首先考虑本次设计采用几阶的滤波器。本次设计从回波损耗和衰减来确定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