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ppt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
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项目名称: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一期、二期、三期
项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
项目功能:博物馆(一期、二期);会所,旅馆(三期)
项目建筑师:刘家琨汪伦
用地面积:6670㎡(一期)+6984.6㎡(二期)+8507.0㎡(三期)
建筑面积:900㎡(一期)+1735.3㎡(二期)+2689.8㎡(三期)
竣工时间:2002.7(一期)2005.2(二期、三期)
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刘家琨
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7年至1989年被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1999年成立“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
1999年8月参加“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
2000年4月参加北京“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
2001年9月参加柏林亚太周“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
●建筑师主要思想
“此时此地”:不追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在这里工作,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因为一些自然而然的命运安排,也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城市,其实也正是一类典型。”
“低技策略”:P13
“乡土建筑”:P16
“文人意蕴”:不仅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取向,不仅指以心造境的氛围营造概念;它还指建筑手法上的拙朴野逸,即类似于文人水墨相对于院体画的非职业化和飞正规性;它甚至还指我个人想把文学方法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的企图。
"对我而言,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好的设计就是对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利用。”
——刘家琨
●主要作品
1999年“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2001年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2002年四川美院雕塑系馆
2003年上海青浦新城建设展示中心
2005年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2009年胡慧珊纪念馆
地点:中国四川大邑安仁
建筑师:刘家琨,罗明,孙恩,张瞳
设计时间:2008.6 - 2009.2
建造时间:2009.3 - 2009.5
基地面积:52㎡
建筑面积:19㎡
业主:家琨建筑工作室捐建
胡慧珊纪念馆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胡慧珊是一个15岁的小女孩,2008年汶川地震是被埋,卒时不详。生前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作家。这个纪念馆是为了一个小女孩,也是为了所有的普通生命,因为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基地环境分析
该馆位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是河滩与树林之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无规则地生长。距河10米之内属河道控制区,不允许有任何永久性建筑,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之间又有着一道隔绝。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
●设计之初的思考
“鹿野”按字面意义是鹿跑的原野,在佛教用语中意为释迦摩尼教义所及之地。
在进行建筑构思上,刘家琨经常会从一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意向”出发——这显然与他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有关,而他的才华更在于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由于本博物馆收藏的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又是一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象却挥之不去。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在处理场地时,刘家琨平等的对待了空地,竹林,建筑空间等元素,特别是在景观方面,刘家琨直白的描述为“说到景观,那你还不就是弄块地、弄些草、种些树,你不是要干这些事吗,把树种在合适的地方。本来那儿就有树,所以就很简单了,你就不要砍它了,不砍它就绕一绕,然后躲一躲那些已经有的树。那些竹林本来就有,所以没砍,在现场躲开这个躲开那个,躲一躲自然就会偏一偏。其实鹿野苑景观设计的思想就是不砍树,挺好的地方,就不砍树。”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功能、流线分析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
沿树林边缘行进并穿越树林,是总平面布局中路线和心理序列安排的重要因素。林间小路沿途逐渐架起,以保持荒地的自然状态,形成行走者和场地的间离,从精神上脱离农地。其中最具戏剧性的处理是: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池(莲花是佛教的吉祥植物)。虽然是平地,博物馆的行进路线却是先从二层进入再下到一层,目的是制造一些反日常的体验,并使参观路线中有向下进入地宫般的感受。为此,向下的阶梯也有意比正常情况下作得高而陡,并且幽暗一些。
博物馆面积为900平米,采用展厅环绕中庭的布局,使参观者在迂回的行进路线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
然而在实际体验中,由于安全问题,普通参观者并不能进入二层的室外平台,去体验刘家琨精心设置的小趣味,而有趣的是,大多数普通参观者在参观时并不会选择从坡道进入博物馆,或许对他们来说,坡道过于“反日常”了,他们还是习惯于从一层狭长水池处进入。(水池曾经是没有水龙头,后来据说出于风水考虑,甲方要求加装水龙头,才有了现在的“龙”头)在逆向参观完整个博物馆之后,最后驻足坡道起点,回望整个建筑。
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两大部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功能厅,其中一个屋面还向北面纵深方向延长,覆盖了博物馆西入口的过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