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AG临床观察演示稿件

临床应用前景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 疗脾虚湿热型HPAG具有安全、 有效的优势,为临床治疗该病提
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应用,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和广大患者。
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升阳益胃汤加 减联合四联疗法的机制和长期疗 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联合治疗方案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达到85%,显著高 于单纯四联疗法的根除率。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部分患者在使用四联疗法过程中出现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但发生率较低。
过敏反应
极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成分出现过敏 反应,如皮疹、瘙痒等,需及时停药
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其他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不适 ,但多数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
02
中医认为,脾虚湿热型HPAG 多因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 ,治疗需调理脾胃、清热化湿 。
03
升阳益胃汤是中医经典方剂, 具有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功 效,适用于脾虚湿热型HPAG 的治疗。
研究目的
01
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
HPAG的临床疗效。
02
探讨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对脾虚湿热型
HPAG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分析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
HPAG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02
CATALOGUE
升阳益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理论基 础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机制
升阳益胃汤加减是中医传统 方剂,具有健脾和胃、清热 利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脾
祛湿健脾药方法及剂量应用

祛湿健脾药方法及剂量应用祛湿健脾是中医中的一个常见治疗方向,通过药物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可以有效改善人体湿气过重和脾气虚弱的症状。
下面将为您介绍祛湿健脾的药物方法及剂量应用。
一、药物方法:1. 祛湿药物:祛湿药物通常以清化湿热,调理脾胃为主要作用。
常用中药有白术、陈皮、茯苓、升麻、薏苡仁等。
下面对常用祛湿药物进行介绍:(1)白术:性味甘,有健脾止泻、除湿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湿热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陈皮: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6-9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3)茯苓:性味甘,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作用,常用于湿气重、脾胃虚弱引起的浮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4)升麻:性味辛,有升阳发散、化湿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湿气重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3-6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5)薏苡仁:性味甘、淡,有健脾渗湿的作用,常用于湿气重引起的脾胃不和、水肿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3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 健脾药物:健脾药物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脾胃阳气,减轻湿气影响。
常用中药有人参、参、黄芪、白术等。
下面对常用健脾药物进行介绍:(1)人参:性味甘,有益气养阴、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3-1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参:性味甘,有益气养阴、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3)黄芪:性味甘,有益气固表、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3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4)白术:性味甘,有健脾止泻、除湿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湿热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参苓白术散祛湿的原理

参苓白术散祛湿的原理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参、苓、白术等多种药材组成。
它的主要功效是祛湿、健脾、益气。
其主要原理包括:
1. 祛湿作用:参苓白术散中的白术和茯苓具有祛湿的作用。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因,会导致人体功能失衡。
参苓白术散可以通过消除湿邪,促进水液代谢,减轻湿气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2. 健脾作用:参苓白术散中的白术具有健脾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健旺可以消化水湿,避免湿邪内生。
白术具有健脾运湿的功效,可以改善脾气虚弱的状况,帮助身体调节水湿代谢。
3. 益气作用:参苓白术散中的人参具有益气的作用。
中医认为气虚容易导致湿邪的内生,引起湿气滞留。
人参具有益气补虚的功效,可以增强身体的气血运行能力,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
总的来说,参苓白术散通过祛湿、健脾、益气的作用,调节身体的水湿代谢,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达到祛湿的效果。
中医健脾祛湿的中成药2

参苓白术散-方剂1-《中国药典》2000年版【剂型】散剂;丸剂;片剂;口服液。
【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组成】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效】补脾胃,益肺气。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①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泄泻,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鼻窦炎,缓解期肺心病,放射病等。
②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③亦治小儿脾疳,面色萎黄,形容憔悴,毛发枯槁,精神萎靡,不思饮食,睡卧不宁。
【用法用量】①散剂:每次6-9g,日2-3次口服。
丸剂:每次6g,日2次口服。
片剂:每次6-12片,日2次口服。
口服液:每次10ml,日2-3次口服,或遵医嘱。
②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③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
【附注】①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②西医诊为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附件炎、气管炎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均可以此方治疗。
【禁忌】本方稍偏温燥,阴虚火旺者慎用;高血压及感冒热症者忌用;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慢性结肠炎:用本方每日2次,每次9g,早晚饭后温开水送服,30日为1疗程。
治疗慢性结肠炎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8岁,平均42.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0年,平均12.4年。
大便每日1次4例,2次14例,3-4次9例,5-6次2例,7-9次1例。
大便成形带粘液1例;糊状或溏薄25例,伴粘液19例,伴脓血1例;腹痛22例,腹胀22例,肠鸣26例,里急后重感21例。
结果:治疗1疗程后,3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
【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
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
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
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
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健脾益气 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
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
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衣三钱(3克),加姜、枣,水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并任美感湿邪。
症见本该嗜斜,饮食并无
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
数,或见恶寒,舌浓苔白腻,脉急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
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
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
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
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升阳除湿汤临床运用经验

作者简介 : 汪世强 (9 4 ) 男 , 15 一 , 教授 , 泸州医学院附属 中医院
7月 2 3三诊 : 症 好 转 , 脘 痞纳 差 , 9f 诸 唯 以柴 芍异 功汤 加味 疏肝健 脾善 后 。
按 : 证 属脾虚 不运 , 本 水湿 不化 , 困脾 阳湿 热 湿 下注 而见 白带 多 , 臭 味 。用 升 阳除 湿 汤加 白果 、 有
大便不爽 , 困不适 , 腰 舌淡 、 白微腻 , 苔 脉濡缓。 例 1黄某某 , ,6岁 ,0 1年 5月 1 : 女 3 21 2日初 诊。 半月来头晕 , 精神差 , 时觉短气 , 神疲倦怠 , 嗜
2 临床 运用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 脾失健运则生痰湿 , 而表
现 为 头晕重 着 , 困疲 乏 , 身 眼涩 呵 欠 , 痞 纳差 , 脘 妇 女则 带下或 白或 黄 , 脉濡 。 例 2 王 某 某 , ,2岁 ,07年 7月 2 日初 : 女 4 20 0
诊。
症见 疲乏 肢倦 , 头重 , 睡而 眠差梦 多 , 嗜 口淡无 味, 白带 多而兼 黄 , 部 酸 软 , 淡 胖 边 有齿 痕 、 腰 舌 苔
2 2 脾 失健 运 , 浊下 注之带 下证 . 湿
论 ・ 肠游下血论》 加党参、 ) 黄芪 、 苡仁 、 薏 泽泻而 成 。方中苍术辛温燥烈升 清 阳而开诸郁 , 以为 故
君; 白术甘温, 茯苓甘淡 , 佐之 以健脾利湿 ; 防风辛 温 胜湿 而 升 阳 , 白芍 酸 寒 敛 阴 而 和 脾 也 ; 加 党 再 参、 黄芪益气健脾; 薏苡仁 、 泽泻利水渗湿 , 使湿邪 从小便而去; 诸药共 奏健脾益气 、 升阳除湿之功。 临床 辨证恰 当 , 随证 加减用 药 , 效显 著 。 疗
黄芪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建中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常用中药方剂。
它是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数味中药组成。
黄芪建中汤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包括调理脾胃、益气健脾、祛湿化痰、补中益气、增强体质等。
黄芪建中汤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黄芪。
黄芪,又称黄芪、人参。
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药,属于豆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补中益气、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加人体膜导电率和细胞内钠离子含量,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黄芪还可促进人体血红蛋白的合成,改善贫血状况。
此外,黄芪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黄芪建中汤的另一味重要成分是白术。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属于菊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地区。
白术具有益气健脾、渗湿化痰、止泻止汗等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白术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白术还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黄芪和白术的药理作用相辅相成,对调理脾胃、益气健脾具有协同作用。
黄芪建中汤中的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属于石斛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茯苓具有祛湿化痰、利尿排浊、调和脾胃等作用。
研究表明,茯苓可减少体内的水肿,改善湿热症状;茯苓还具有降低血压、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并且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茯苓与黄芪、白术的药理作用相辅相成,对祛湿化痰有着良好的协同作用。
此外,黄芪建中汤中还包含了甘草。
甘草是古老的中药之一,也是备受广泛使用的中草药。
甘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舒肝理气等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胃肠道反应,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甘草还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等作用,并且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甘草与黄芪、白术、茯苓的药理作用相辅相成,对调和脾胃、增强体质有着良好的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调理脾胃、益气健脾、祛湿化痰、补中益气、增强体质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四君子汤最佳配方用量

四君子汤最佳配方用量
四君子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药方,主要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体虚乏力等症状。
四君子汤的最佳配方用量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药物配比可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四君子汤的配方和用量。
四君子汤的配方
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包括:
1.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益气生津的作用。
一般选用大补气的人参,
剂量为3-6g。
2.白术:能健脾胃、益气生津、祛湿理气。
剂量为6-10g。
3.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剂量为6-10g。
4.炙甘草:能补脾胃、调和脾胃气机、缓解药性。
剂量为1.5-3g。
四君子汤的用量及服用方法
1.以上四味药材按照比例混合,一般每次服用15-30g药材,加水煎煮
后分2-3次温服,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适量增减。
2.将四味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40分钟后取药汁,分2-3次服
用。
药材可重复煎煮1-2次,直到药性基本被提取完。
3.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在半小时内不饮茶或咖啡
等饮料。
4.对于服用中出现过敏反应或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咨询。
综上所述,四君子汤的最佳配方用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体质等情况而定,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用药方法和用量进行。
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仅供参考,并非医疗建议。
服用药物前请咨询医生。
肾虚,却虚不受补,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一升一降,健脾化湿

今天聊得话题是:肾虚确实有,补肾不仅无效,反伤脾胃,这是什么原因?很多粉丝朋友咨询:平时总是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不振,咽干口燥,盗汗潮热,小便黄,便秘,舌质红少苔,或者舌头有裂纹等症。
也有粉丝朋友反馈:经常有腰膝冷痛,手脚冰凉,怕冷,腹泻,小便清长,舌头胖大,水滑等症。
还有说这些肾虚症状都有,也吃了不少补肾药。
肾虚症状没有好转,反而出现精神倦怠,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饮食无味,饮食不消,脾胃气虚,口干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舌头齿痕明显,舌苔厚腻等脾胃虚弱夹湿证,或者本身就有这些脾胃虚弱症状。
这种脾肾两虚的病症,单独补肾容易出现虚不受补、脾胃越吃越差的情况。
主要是由于补肾中药 过于滋腻,加重了脾胃负担,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对于这种脾肾两虚,补肾反伤脾胃的矛盾病症,该怎么办? 应当 先健脾化湿为主 。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云:“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明确指出了当出现:倦怠嗜卧,四肢乏力,体重节痛,口苦口干,不欲食,饮食不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微微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脉缓,舌淡,苔厚腻等脾虚夹湿的复杂病症时,可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肺之脾胃虚方”。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以,所谓的“肺之脾胃虚”,实质是指脾胃虚弱,不能把脾胃化生的精气游溢至肺,肺失濡养的一种病变,也可简单概括为“土不生金”。
临床上,我们治疗很多肺部疾病,多会从脾胃入手,就是这个道理。
本方主要治疗“有补脾益肺、升举阳气、祛风除湿清热之功。
升阳益胃汤药物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泽泻,半夏,黄连,独活,羌活,防风,白芍,柴 胡,生姜,大枣。
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剂大全集

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剂大全集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剂大全集人体的脾胃是生命的基础,也是健康的保障。
而阳气则是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
当人的脾胃功能出现问题,会导致阳气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因此,我们需要补脾胃阳气,同时注重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以下是一些补脾胃阳气的草药方剂大全集,建议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结合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治疗。
一、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白术、人参、茯苓、生姜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脾胃、健脾胃、益气血的功效。
制作:将每味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水煎煮约30分钟,滤去渣,将药汁喝下即可。
建议一日二次,每次20毫升。
注意事项:四君子汤不宜过量,患胃肠炎、腹泻、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者慎用。
同时,一些过敏体质的人也应该避免使用这种方剂。
二、健脾益胃汤健脾益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细辛、干姜、陈皮、枳实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脾益气、健脾胃的作用。
制作:先将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浸泡3小时,加入适量水煎煮约30分钟,滤去渣,再加入干姜、细辛、枳实煎煮10分钟,将药汁喝下即可。
建议一日三次,每次20毫升。
注意事项:健脾益胃汤不宜过量,半年内不要长期服用。
同时,具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者应该遵医嘱使用。
三、保和丸保和丸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黄芪、炙甘草、白术、茯苓、草果、旱莲草、秦艽等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祛湿、益气固表、清热化湿的功效。
制作:将每味药材加入适量水煮沸,煮至药性出完,将药渣和药汁分开,晾干药渣备用。
然后将药汁煮浓至稠状,再将药渣加入,搅拌均匀后晾至干燥,即可制成保和丸。
建议一次服用10粒,一日三次。
注意事项:保和丸不宜过量,孕妇禁用。
在服用前应该咨询医生,以确保自己没有不适宜使用保和丸的情况。
四、益气生津汤益气生津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人参、茯苓、橘红、枳壳、白芍、甘草、桔梗、麦冬、黄沙参、蜜糖等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气生津、健脾益胃的作用。
制作:首先将黄沙参、人参、茯苓、枳壳、橘红、白芍泡水至发胀,然后取出,甘草先煮水浸泡,随后去皮、煮水烫过,再加入混合好的其他药材煮20分钟左右,待滤去渣即可,最后加入蜜糖融化后搅拌均匀,建议饮用温热,一日三次,每次50毫升左右。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出现气虚的情况。
补气的首选方剂是四君子汤,这个方剂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因为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性质的药材,不会过于燥热,补益性质平和,品性中正,符合“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
其组成为,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
它们能够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之气,是补气基础方。
具体来说,党参能够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则能够健脾、燥湿,并协助运化;茯苓可以渗湿健脾,在与白术一起使用时促进健脾除湿和运化之力的增强;而甘草则具有甘温性质,能够调节其他药材的功效,让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健脾祛湿第一方:参苓白术散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
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许多疾病的关键,甚至还会恶化疾病。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可谓健脾祛湿第1方。
其组成为,莲子肉去皮500克,薏米仁500克,缩砂仁500克,桔炒令深黄色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白获苓1000克,人参1000克,甘草炒1000克,白术1000克,甘草二两炙6克,山药1000克。
参苓白术散,其功效在于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院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上山药、炒扁豆,补土生金,兼有补肺的作用;生薏米祛湿,砂仁暖胃,莲子肉补心,陈皮燥湿,桔梗辛开宣肺,载药上行。
中医治病是从根本上解决辨证论治。
一人一方,治疗不是千篇一律,不是千人一方,需要找到专业的中医大夫找到源头解决,避免反反复复。
老中医公开5个千古秘方,堪称“国宝”!千金难买,一定有你需要的,转发一次救人无数。
“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

“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半胃散+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归脾丸”补气养血“健脾丸”健脾理气“人参归脾丸”与“人参健脾丸\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所含中药成分也大致相同,功能主治却各异人参归脾丸由人参、当归、白术、黄罠、远志、枣仁、龙眼肉等中药配伍而成。
这里面的人参、黄罠、白术具有补元气、健脾胃、生津止渴、补气固表益阳的功效:当归能补血活血:枣仁和龙眼肉能补血养血而安神;远志有安神的作用。
所以人参归脾丸具有补气、养血、健脾、安神的功能,能够治疗由心脾气虚而致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萎黄、体倦食少,以及妇女月经量多色淡、淋漓不止等症。
”人参健脾丸是由人参、茯苓、山药、黃罠、白术、陈皮等中药组成。
方中的人参、黄罠、白术是补气、益阳、健脾的药物,具有很好的补气健脾益阳作用;茯苓、山药是健脾利湿的良药,具有健脾胃、补肺肾、渗湿安神的功效,能治疗脾胃虚弱所致诸症。
所以人参健脾丸常用于治疗由脾虚胃弱所致的身体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腹部胀满、完谷不化等症。
虽然人参归脾丸与人参健脾丸内都含有人参、黄罠、白术等补气、他脾、益阳的中药, 但人参归脾丸中乂含有当归、远志、枣仁等养血安神的中药,所以它偏重丁-补气养血,就像你刚刚说的能治疗脾肾阳虚所致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贫血、神经衰弱等症。
而人参健脾丸偏重丁•健脾理气,确实应治脾胃虚弱所致的身体瘦弱、庆食、腹胀纳差、泄泻、腹部饱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等症。
” 一个偏重于补气养血,一个偏重于健脾理气。
滋补心脾的妙药一一归脾丸罗大伦今夭,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归脾丸,这个归脾丸在中国的每个药店里基本都有卖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它是治疗什么的,我介绍一下,这样大家就能有个了解了。
先聊聊这个方子是怎么來的,这个方子,先是南宋的医家严用和出的,这位严用和可是位高人,他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
补脾胃的汤剂都有哪些中药配方

补脾胃的汤剂都有哪些中药配方补脾胃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草药在补脾胃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名高级养生师,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草药配方,以及食疗方和偏方,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一、中草药配方1.四君子汤四君子是指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四味药材。
本方主要功效是健脾益气,是治疗脾胃虚弱的经典方剂。
四君子汤的制作方法:将四味药材洗净后,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改为小火熬煮约一小时,然后放凉,滤去渣,取汤液即可。
一般建议日服量为30g,分成两次服用。
2.理中丸理中丸是一种治疗脾胃虚弱的中药丸剂,主要由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等12种药材组成。
本方具有健脾益气、升阳固表、和中止痛等功效。
理中丸的制作方法:将各种药材提取出浓缩液后,加工成胶囊剂或丸剂即可。
3.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由人参、茯苓、白术三味药材制成的中药散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消化不良等病症。
本方的制作方法:将三味药材按照2:3:3的比例配好,然后将其研成细末,最后加适量蜜汁拌匀即可,一般每次服用3-6g。
二、食疗方1.益气养阳汤益气养阳汤是一款中医食疗方剂,主要配方包括黄豆、红枣、枸杞和桂圆等,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生发、明目醒神等功效。
其制作方法:将一些黄豆泡发后,放入锅中加水煮熟,然后加入红枣、枸杞和桂圆等材料,再煮上半小时左右即可。
2.莲子淮山杞子粥莲子淮山杞子粥是一款适合脾胃虚弱人群的养生食谱,主要功效是健脾益气、补肾养血,同时还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制作方法:将莲子、淮山和杞子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然后改为小火熬煮约一个小时,加入少量的盐和红枣调味即可。
三、偏方1.艾叶灸法艾叶灸法是中医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的偏方,其原理是利用艾叶的温热刺激来促进机体的气血运行。
具体操作方法:将干艾叶捆成大小合适的艾炷后点燃,然后将艾炷按摩脐部、足底、肚脐等穴位处,每个位置持续15-20分钟,一般每周进行1-2次。
三才汤的功效与作用

三才汤的功效与作用三才汤是中医药中一款经典的食疗方剂,由黄耆、白术和茯苓三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固表祛湿的功效。
它是一种温补型的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容易感冒、水肿等症状的人群。
三才汤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益气健脾三才汤中的黄耆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欲不振、食少乏力、胃纳不佳等消化系统症状。
同时,黄耆还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2.固表祛湿三才汤中的白术有固表祛湿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出体内的湿气,减少水肿、浮肿等症状。
白术还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提高脾胃功能,改善体内湿气过重引发的消化不良、乏力等问题。
3.补水除痰三才汤中的茯苓有补水除痰的作用,可以改善体内湿气过重引起的痰多、嗓子发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茯苓还具有利尿作用,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缓解水肿、尿频等问题。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功效外,三才汤还具有一些次要的辅助功效与作用:4.增强体力三才汤中的黄耆和白术都有益气的作用,可以增加人体的精力和体力,减轻疲劳、倦怠等症状。
5.抗衰老三才汤中的黄耆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
6.利尿消肿三才汤中的白术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少水肿、浮肿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三才汤虽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但并非人人都适宜饮用。
对于肾虚、脾虚湿重等症状较为严重的人群,不宜过多饮用三才汤,以免加重症状。
另外,三才汤中的药材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要谨慎,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逍遥散的配方组成

逍遥散的配方组成逍遥散是一种中药配方,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等,具有益气健脾、祛湿利水、安神定志的功效。
逍遥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创立的一种中药方剂。
逍遥散的配方组成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来进行调配。
一般而言,逍遥散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川芎、当归、熟地、白芍、枸杞子等。
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可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黄芪是逍遥散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白术具有健脾胃、益气血、除湿化痰的作用。
茯苓能够利水消肿、安神定志、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川芎能够活血行气、疏通经络、舒筋活络。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熟地能够补肾益精、养血生津。
白芍能够活血止痛、调理气血。
枸杞子具有补肾益精、明目等功效。
逍遥散的功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益气健脾:逍遥散中的黄芪、白术等成分能够提升人体的气血运行能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脾胃功能,促进食欲。
2.祛湿利水:逍遥散中的茯苓等成分能够利水消肿,缓解水肿、浮肿等症状,改善尿频、尿急等问题。
3.安神定志:逍遥散中的茯苓等成分能够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改善心情,提高睡眠质量。
4.调理气血:逍遥散中的当归、熟地、白芍等成分能够活血调经、补血养血,改善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逍遥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方剂,但需要注意,逍遥散不适合所有人群。
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等人群不宜服用逍遥散。
同时,逍遥散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调配,不能随意服用。
因此,在使用逍遥散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总之,逍遥散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健脾、祛湿利水、安神定志、调理气血等多种功效。
在使用逍遥散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祛湿健脾胃的中药

孩子祛湿健脾胃的中药孩子祛湿健脾胃的中药湿邪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致病因素,而孩子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湿邪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出现脾胃湿滞的情况。
湿邪困扰孩子脾胃,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苔厚腻等症状。
下面,我将从资深中医的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孩子祛湿健脾胃的中药。
一、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中药方,主要成分是甘草和生姜,可以祛湿养脾,帮助孩子消化食物。
制作方法如下:材料:炙甘草、生姜用量:炙甘草5g、生姜适量制作方法:1. 将炙甘草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约500ml,煮沸约10分钟,取出甘草汤;2. 生姜切成薄片,加入甘草汤中,再煮开2-3分钟即可服用。
注意事项:孩子不宜过量饮用,每天不超过1次,并且应该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二、苏子降气丸苏子降气丸是由苏子、陈皮、半夏等多种中药配制而成,具有祛湿化痰、健脾除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湿滞、食欲不振等症状。
制作方法如下:材料:苏子、陈皮、半夏、白术、枳实、法半夏、厚朴、香附、生姜、大枣、炙甘草用量:苏子10g、陈皮6g、半夏6g、白术6g、枳实6g、法半夏6g、厚朴6g、香附6g、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3g制作方法:1. 将所有药材洗净后,分别加入适量清水煮沸;2. 将煮好的药汁加入保温杯内,稍微冷却后可随意饮用。
注意事项:孩子不宜过量饮用,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三、苦参汤苦参汤是一种中药方,主要由苦参和黄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泛滥、水肿等症状。
制作方法如下:材料:苦参、黄芩用量:苦参12g、黄芩9g制作方法:1. 将苦参和黄芩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约500ml;2. 煮沸后文火煮20分钟,去渣取汁,待稍微冷却后即可饮用。
注意事项:孩子不宜过量饮用,每天不超过1次,并且应该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四、金银花连翘汤金银花连翘汤是一种中药方,主要由金银花和连翘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泛滥、水肿等症状。
制作方法如下:材料:金银花、连翘用量:金银花9g、连翘9g制作方法:1. 将金银花和连翘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约500ml;2. 煮沸后文火煮20分钟,去渣取汁,待稍微冷却后即可饮用。
升阳顺气汤的功能主治

升阳顺气汤的功能主治一、升阳顺气汤的简介升阳顺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和生姜等草药配伍而成。
它具有升阳气、补益脾胃、健脾益气、舒肝理气、止嗳逆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脾胃虚弱、气滞腹痛、呕吐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二、升阳顺气汤的主要药物成分升阳顺气汤由以下主要药物成分组成: 1. 黄芪:具有升阳气、补益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和虚弱等症状。
2. 党参:具有健脾益气、补中益气的作用,有助于恢复体力和增强人体抵抗力。
3. 白术:能够健脾益气、调节胃肠功能,对于脾胃虚弱、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效。
4. 陈皮:能够舒肝理气、行气解郁,有助于缓解情绪抑郁和脾胃气滞引起的症状。
5.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止呕止吐的作用,在升阳顺气汤中能够帮助消化和缓解胃部不适。
三、升阳顺气汤的功能主治1.脾胃虚弱:升阳顺气汤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它能够补益脾胃、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2.气滞腹痛:升阳顺气汤能够调理气机,舒肝理气,对于气滞腹痛、胃脘胀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它能够舒张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腹部胀痛。
3.呕吐:升阳顺气汤具有止呕止吐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呕吐引起的恶心、胃酸过多等症状。
它能够调理胃肠功能,舒缓胃部不适,使呕吐症状得到缓解。
4.腹泻:升阳顺气汤可以通过补益脾胃、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腹泻引起的腹痛、脱水等症状。
它能够增强肠道吸收功能,改善腹泻症状。
5.脾胃虚寒:升阳顺气汤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畏寒等症状。
它能够温暖胃肠,提高脾胃功能,缓解寒凉症状。
四、服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服用方法:每次口服一剂,每天两次。
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剂量和服用次数。
2.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忌食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论升阳顺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升阳气、补益脾胃、健脾益气、舒肝理气、止嗳逆等多种功效。
健脾祛湿减肥中药方剂

健脾祛湿减肥中药方剂
中医药历来强调“脾主运化”,脾胃功能的失调往往是导致湿气滞留和肥胖的重
要原因。
因此,针对湿气重、脾胃功能不佳导致的肥胖问题,中医药提供了一些健脾祛湿的方剂。
这些方剂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分解湿气,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健脾祛湿减肥中药方剂。
方剂一:四物汤
组成
•当归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10克
作用
该方剂主要是温补气血,调和气血,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湿气积聚的情况,有利于减肥。
用法
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用。
方剂二:苓苦饮
组成
•苦参30克
•茯苓20克
•独活10克
•川芎10克
•甘草6克
作用
此方剂主要起到清热化湿、祛风活络的作用,能够改善体内湿气滞留的情况,
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肥。
用法
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用。
方剂三:六君子汤
组成
•人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大枣5枚
作用
此方剂主要作用于健脾和胃,益气和中,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湿气,有助于减肥。
用法
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用。
通过合理选择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结合适量运动和科学饮食,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
但在服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嘱咐,避免不当使用或超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启发,更多关于健康和养生的信息,欢迎咨询中医师或营养师。
逍遥散的配方组成

逍遥散的配方组成逍遥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其主要成分是黄芪、白术、茯苓、党参、泽泻、陈皮、桂枝、甘草等多种中草药,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调节气血等功效。
逍遥散的配方组成非常重要,只有配方合理、药材选用恰当,才能保证其疗效。
一、黄芪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补气固表、益肺健脾、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黄芪具有滋补、调理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于气虚体弱、久病体虚、脾胃虚弱、失血过多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二、白术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健脾益胃、止泻固肾、祛湿化痰等作用。
白术能够增强胃肠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虚弱等症状,对于胃病、肠病、脾胃虚弱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三、茯苓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健脾益肾、祛湿利水、安神定志等作用。
茯苓能够调节人体的水分代谢,对于湿热、水肿、心神不宁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四、党参党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补气益肾、生津润燥、抗疲劳等作用。
党参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气虚体弱、脾胃虚弱、肺病、肾病等症状,对于疲劳、失眠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五、泽泻泽泻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等作用。
泽泻能够促进水分代谢,改善水肿、湿热等症状,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六、陈皮陈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健脾开胃、行气化痰、祛湿化痰等作用。
陈皮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对于胸闷、咳嗽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七、桂枝桂枝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温阳解表、活血通络、祛湿化痰等作用。
桂枝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寒湿、气滞等症状,对于风寒感冒、关节炎、寒性痛经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八、甘草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作用。
甘草能够改善脾胃虚弱、气虚体弱、湿热等症状,对于咳嗽、气喘、消化不良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逍遥散的配方组成非常重要,只有选用合适的中草药,才能保证其疗效。
逍遥散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调节气血等功效,对于脾胃虚弱、湿热、气虚体弱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益气,升阳祛湿的方剂
黄芪二两人参半夏炙甘草各一两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五钱陈皮四钱
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三钱黄连二钱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3 克),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
【主治】脾胃气虚,兼感湿邪。
症见怠惰嗜卧,饮食无味,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或见恶寒,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方析】脾胃气虚为本方主证。
身体酸重,肢节疼痛,为兼湿邪;口苦舌干,为兼有虚热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
人参、白术、甘草助君药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为臣药。
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降逆;柴胡、防风、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泽泻、茯苓淡渗利尿,使湿有去路;白芍助黄芪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少入黄连清热泻火,并可防止风药过燥,化热伤阴,为佐药。
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本方以补为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