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心理学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
1、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觉的关系
共同之处: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及的范围之内消失时,感知也就停止了。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
机联系。
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
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
时间知觉:
空间知觉
运动知觉
二、感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刚刚能引进感觉的一定刺激强度值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则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也叫感觉的下阈。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E = 1 / R
(二)刺激与感觉变化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知觉的特征
(一)选择性(相对性)
根据客观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选择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二)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
(三)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四)恒常性
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1、错觉的种类
物错觉社会错觉
2、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由生理和心理等多因素引起的。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
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一)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
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特点:生动,形象,逼真。
缺点:1本质属性易被掩盖,2受时空限制。(动植物生长过程)
2、模象直观(教具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
段。摸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突出重点和本质、操作方使、不受时空限制
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
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优点:灵活、经济、方便。
三者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1、强度律: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赖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差异律: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
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
3、活动律: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如活动卡片,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
4、组合律: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
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视察力。
(一)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
1、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成,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比一般知觉更强调是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在人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观察力: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
经过系统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
(二)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
效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2、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3、教育学生在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4、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既能巩固观察所获得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一、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
2.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
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
3.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
4. 运动记忆以自己做过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容易保持和恢复是其显著特点。
根据记忆存储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记忆分作:
瞬时记忆(o.25秒——2秒)、
短时记忆(2秒到1分钟)、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