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专题分析—声音的骨传导
骨传导的震动原理
骨传导的震动原理
骨传导的震动原理是指通过将震动传递到头骨、颅骨和面骨等骨骼结构,使得听力系统接收到声音信号的一种传输方式。
这种传输方式不需要将声音通过耳道传递到内耳,而是直接通过骨头的振动传递到内耳,从而被听觉神经接收和解码。
骨传导技术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听力障碍和提供更好的听力体验,同时也可以应用于通信、军事等领域。
在应用骨传导技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骨传导设备,如骨导耳机、骨传导眼镜等,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 1 -。
简单谈声音骨传导及骨传导耳机
简单谈声音骨传导与骨传导耳机1. 声音骨传导(bone conduction )的本源及原理声音骨传导这个看法一般公众大多是从谷歌 glass 宣布今后开始认识的,2013年 2 月谷歌 glass 宣布今后,除了增加了手机无法实现的视觉功能外,其经过Bone conduction transducer传达声音的特别方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其实声音骨传导在许久从前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原理系统,以及生活,医疗方面的本质应用。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Barany,Herzog 等人就开始了骨传导声音的研究。
而1950 年, Pumphrey 首次报道了人经过骨传导能够感知到高达120kHz 的超声。
骨传导指头部颅骨对音频及高频振动的响应,传达及经过听觉器官进行音频信号的接收过程。
一般情况下,人体获得音频信息的方式是声音的空气传导。
其过程为:耳廓将声波信息收集起来——音频信息由外耳道传入鼓膜——鼓膜将振动传给听小骨——振动信息传至耳蜗及半规管——办理后的信息进入迷经末梢——神经末梢信息进入大脑。
而骨传导则以头骨及颌骨为声音传导的介质,将信息直接流传到中耳。
而骨传导之因此能够经过这样特其余方式流传音频信息的原因是,包括能够刺激耳蜗(cochlea )的颞骨(temporal bone )在内的颅骨是整个连接在一起的。
经过骨传导对耳蜗进行刺激的应用已经广泛使用到了听力检测中,经过这类检测能够鉴识失聪的本源是外耳道中耳道伤害,还是神经细胞层面上的诸如感觉器的伤害。
骨传导对于传导性的听力问题(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即外耳道中耳道流传环节失缺)是很有效的。
骨传导现在也同样在耳鸣治疗中有必然的作用,比方长远性后效控制( long-term residual inhibition )。
当人体的外耳及中耳病变时,骨传导能够取代空气传导的部分功能。
较为熟知的是贝多芬在失聪今后试一试了乔瓦尼菲利波英格拉西亚的一个方法:咬着一根与钢琴相连的棍子——来重新获得声音连续自己的创作;而在 1923 年,名为 Hugo Gernsback 的工程师就已经开始以骨传导为理论基础制作助听器了。
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总结(5篇)
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总结第1篇中考物理考点声现象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3、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4、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听起来就低沉。
7、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震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感到的响度就越大。
8、音色:也叫音质、音品,它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震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9、噪声的控制: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它,2)在传播途中隔离和吸收,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10、超声波:高于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11、超声波的应用:1)声纳----探测海洋深度、鱼群、礁石等2)B型超声仪---观察内脏器官及胎儿,帮医生诊断。
3)超声探伤仪---探查金属内部的裂纹,4)超声波测速仪---测量物体速度。
初中物理声音特点总结第2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真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教学难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引言:介绍当代四大污染,引入噪声污染,那么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有什么危害呢?谈谈你的感受一、噪声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人教版中考物理“声光热“考点概述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详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详解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3.注意: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三、回声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详解: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2.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在以上,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反射回来的声音。
★详解:距离很近的两个人说话,听不见回声;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3.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进行距离测量。
★详解:声呐探测仪可以测量海底深度,利用回声可以测量人与山之间的距离等。
例如: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m/s,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并测得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6s,则海底的深度为:1450m/s×3s=4350m。
四、人耳的构造与听声原理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听声原理: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详解: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出现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3.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比空气传声效果更好。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一定相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由此可以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叫双耳效应。
★详解:听见立体声,就是利用双耳效应,欣赏不同方位,不同强度,不同乐音的音乐。
五、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三个方面。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初二物理知识归纳:怎样听到声音
初二物理知识归纳:怎样听到声音
初二物理知识归纳: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二物理总结知识点之怎样听到声音。
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提醒大家: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初中物理学习要点笔记——声学知识点归纳(习题解析)
第一章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作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0℃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人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靠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传播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④公式为v=s/t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 以上时。
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②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 >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合1224 液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即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5.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7.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8.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9.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10.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1.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2020中考物理知识点: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020中考物理知识点:我们怎样听到声音2020中考物理知识点: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骨传导技术原理
骨传导技术原理
骨传导技术的原理是什么?骨传导技术的原理是通过颅骨,
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
它最
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通过耳膜,不会造成听力损伤,在听音乐的
同时也能够听到周围的声音。
同时,由于不需要通过耳膜,也就
不会对耳膜造成任何伤害。
骨传导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式的,一种是封闭式的。
开放式骨传导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颅骨来进行声音传导,整个过程都是通过颅骨来进行声音的传递。
由于颅骨本身就是一
个骨性组织,所以声音很容易就会从颅骨中传出来。
而封闭式的
骨传导技术则是通过封闭耳道来实现声音的传递。
开放式骨导技术其实并不属于“新”技术,早在上世纪60
年代,美国人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技术来进行声音传播。
他们将一根细细的骨头放在耳朵前面,通过这个骨头就可以听到
外界的声音了。
因此这种骨传导技术被称为“开放式”或“开放
式听觉”。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骨传导耳机,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的骨导
技术来实现声音传输。
—— 1 —1 —。
2013届初中物理总复习导学专题1声现象
专题一声现象知识梳理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传播需要,真空传声。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一般而言,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声最快的是,最慢的是。
人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传播过来的。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m/s。
4、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
5、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6、骨传导:声音通过、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7、双耳效应:声源到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据这些差异就能判断声源的位置。
8、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Hz到Hz。
频率高于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的声音叫次声波。
②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又叫音量。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
③音色:声音的一种品质,有时又叫音质或音品。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
例如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旋律,我们能区分出钢琴、小提琴等不同乐器,就是因为它们的不同。
9、噪声:从物理的角度来说,是物体做无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应不超过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应不超过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应不超过dB。
10、防治噪声的三条途径:防止噪声;阻断噪声;防止噪声。
11、声音的利用:①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如B超、声呐探测、超声波探伤仪、回声定位、动物听到地震海啸前的次声波等等。
②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如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中考链接一、填空1、(2012江苏苏州)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_____产生的;鼓面的____________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声现象知识点总结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靠声振带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解释: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6、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7、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8、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9、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听见回声的最小距离为17m);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听到声音正常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3、耳聋的分类: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例子: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注: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
应用: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02 声现象
02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探究声音的产生(1)轻压喉部:轻捏喉部,然后说话或者唱歌,发声时,手指感到喉咙在振动;停止发声,振动停止,声带(固体)振动发声。
(2)拨动橡皮筋: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然后再捏住橡皮筋: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嗡嗡”声,能看到橡皮筋在不停地振动;捏住橡皮筋时,橡皮筋不再振动,不再发声,橡皮筋(固体)振动发声。
(3)吹响笛子:笛子发声时,把手放在笛孔处,能感觉到气流的振动;停止吹气,没有振动的气流,笛声消失。
空气柱(气体)振动发声。
(4)用筷子搅动水(不要碰触水盆):水发出“哗哗”的声音;当水面平静下来,水不再振动,不再发出声音,水(液体)振动发声。
(5)敲鼓:(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说明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
(6)敲击音叉: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7)正在发声的音箱: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感觉到纸盆在振动。
4.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探究声音的传播(1)固体能够传声: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能听到清晰的敲桌子的声音,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骨传导声学原理
骨传导声学原理一、啥是骨传导呢?骨传导呀,就是一种很神奇的声音传导方式。
咱们平常听声音,大多数是通过空气传导的,就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然后进入我们的耳朵,通过鼓膜、听小骨这些结构,最后被我们的大脑识别。
但是骨传导不一样哦。
它是声音直接通过头骨、颌骨这些骨头传播到内耳,然后内耳再把声音信号传给大脑。
比如说,你把一个正在发声的东西,紧紧地贴在你的头骨上,你就会发现,你能听到声音,这就是骨传导在起作用啦。
这就好像声音在我们身体里开了一条“捷径”,直接通过骨头就到内耳去了。
二、骨传导的原理细节其实呢,我们的骨头是很好的声音传播介质。
当声音作用于头骨或者颌骨的时候,骨头里的微小结构就会产生振动。
这些振动会带动内耳里的淋巴液振动。
内耳里有个很重要的结构叫耳蜗,淋巴液的振动就会让耳蜗里的毛细胞产生兴奋。
毛细胞一兴奋,就会把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然后沿着听神经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声音啦。
就像一个小小的接力赛,声音在骨头里先跑一段,然后在耳朵里把接力棒交给毛细胞,最后传到大脑这个“终点”。
而且呢,骨传导的声音有它自己的特点。
因为它不经过外耳道和鼓膜,所以听起来会和空气传导的声音有点不一样。
有时候会感觉声音更加低沉、浑厚,就像在一个很封闭的小房间里听到的声音一样,有一种独特的质感。
三、骨传导在生活中的应用1. 骨传导耳机现在骨传导耳机可流行啦。
对于那些喜欢运动的小伙伴来说,简直是神器。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跑步或者做其他运动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耳机,耳机塞在耳朵里,会很不舒服,而且还容易掉。
但是骨传导耳机就不一样了,它不需要塞进耳朵里,只要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靠着头骨就能听到声音。
这样既可以听到音乐或者其他声音,又能听到周围的环境音,就很安全。
比如说你在马路上跑步的时候,能听到旁边车辆的声音,就可以避免危险啦。
2. 助听设备在助听领域,骨传导也有很大的用处。
有些听力有障碍的人,他们的外耳道或者鼓膜可能有问题,导致空气传导受到影响。
初二物理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旧人教版
小结(板书)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学到的物理知识: 骨传导 双耳效应
应用的实例: 助听器 立体声
探究的问题:
骨传导 得出的结论
新的思考与发现有:
作业与练习------见练习卷
•
空包 空包网 / 空包代理网
Hale Waihona Puke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 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
? 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通过 什么途径来感知声音的?
常识介绍:骨传导正常时较气传导不敏感得
多,几乎不能感到它的存在;能察知骨传导存 在的一种方面是,把一个振动着的音叉的柄直 接和颇骨接触,这时人会感到一个稍有异样的 声音;当这个声音减弱到听不到以后,再把音 叉迅速移到耳廓前方,这时又能听到声音的存 在。这个简单实验说明骨传导的存在,也说明 正常时气传导较骨传导为灵敏。可以认为,骨 传导在正常听觉的引起中作用微乎其微。不过 临床上常通过检查患者气传导和骨传导受损的 情况,判断听觉异常的产生部位和原因。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最新修正版最新修正版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责编:雒文丽【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高清课堂:声现象复习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专题01声现象(知识点复习+例题讲解+过关练习)-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解析版)
专题01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6.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1)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2)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7.声音的反射: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 ;8.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1)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2)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8.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波→介质传声→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9.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骨传导的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
【例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专题分析—声音的骨传导
骨头是声音的良导体。
声音的振动还可以不经过外耳、中耳面直接传到内耳。
这正是依靠头盖骨本身传达的!如果我们把敲响的音叉的尾部靠紧头顶或耳后的乳状突骨上或牙上,同时,把耳封堵塞紧,虽然这个声音经过空气不能传达到耳,但音叉的振动可经过头盖骨传人内耳,刺激听觉神经,我们仍然能清楚地“听”到声音。
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你不妨试一试,把手表咬在牙上,虽然用手堵住双耳,但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表的嘀嗒声!
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一根棒来听钢琴演奏的。
他打开钢琴上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钢弦发声时的振动传到棒上,再由齿骨传到内耳。
有些聋者,耳朵鼓膜破坏,但内部听觉器官还完好,他们能依着音乐的拍子跳舞,就是因为音乐的声音经过地板和他们的骨骼传到听觉器官的缘故。
我们还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听自己在录音机里的声音时,总觉得不太象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听来都认为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录音机里的声音并没有“失真”,它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别人平日直接听到的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都认为象说话人的声音。
而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靠“骨传导”这种传导方式,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媒质,所以两种声音的音色就有差别。
看来,用骨导听音是广泛存在着的,虽然它在听外来的声音时是多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