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2课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2课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 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 分配;大办公共堂。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走进历史】:假设你是某人民公社某大队的农民,根
据以下材料谈谈你们大队的情况。
集体劳动
轰轰烈烈下地
松松垮垮劳动
平均主义
1959年中国农村中的 孩子们
影响: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 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必要性:人民公社化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966年到1978年,总计一百五十六个月里,安徽 凤阳小岗村有八十七个月靠救济度过。总计吃去救 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 三分之一;花去救济钱一万五千元,比他们自己挣 的钱多出十分之一。
-凌志军《1978—历史不再徘徊》
农业合作化
必要性:土地改革运动后,我国农 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 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作用:农业合作化最终确立了土地公有制,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 建设发展,也为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工业化 建设提供了大量原材料 。
含义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任
以家庭为单位 联系产量计酬
承包集体土地 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 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 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 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必要性: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 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仍有3亿多农 民无地或少地。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课件.doc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课件.doc

律。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 知识链接](4)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1、土地改革。

(5)历程:1958 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

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1)时间:1950 年冬——1952 年底。

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6)评价: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改革。

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左也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3)依据: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2)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5)历程:从1950 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安徽、四川两省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推广。

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4)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地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土地和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方式。

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2、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新中国对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第一次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②第二次是1953-1956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第三次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结果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作者:王丙銮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2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农业生产仍面临许多困难,发展受到限制,农民面临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贫困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2)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落后。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53年,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普遍试办初级生产合作社。

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个,到1955年初发展到48万个,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度改造为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兼 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这一制度。
意义:使农民有了生
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 的弊端,极大地调动 了他们的积极性。随 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
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 阶段。
一、土地改革(1950-1953)
背景: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
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
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 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在所有制关系上: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
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并要接受国家计划 的指导。
在经营方式上:体现了“统”“分”结合的
特点。
在产品分配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
路线:土改中坚决贯彻“依
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 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 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 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 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 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 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 利。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 了封建剥 削的土地 制度,使 亿万人民 实现了 “耕者有 其田”的 千年梦想, 生产积极 性得到极 大提高

最新-高中历史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阶段,本文拟对这一演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梳理。

一、土地改革(1950-1953)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改中坚决贯彻“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利。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3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约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约700亿斤粮食的地租,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这首先是因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品粮的需求。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经营方式落后,力量薄弱,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重新受高利贷剥削,甚至典当、出卖土地,农村极易出现两极分化。

因此实行农业合作化,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造成集体经济,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是必要的。

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

这种形式其实在1949——1952年就已出现了。

土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常年性和季节临时性两种),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专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PPT

专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PPT
专题:新中国成立后 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请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

运动在全国展开。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
农业实行
。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随后在全国开展了
• 历史认识
•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您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 历史认识: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发展农业也要重视科学技 术的应用和推广等。
2、材料 我国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 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与整个国民 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 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2)材料二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缘故。 (2)人民公社;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时期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
•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3)材料三体现了农村实责任制;

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
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
,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20世纪七
十年代初,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1)土地改革;
(2)社会主义改造
(3)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袁隆平
• 分析对比
•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能够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 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2分)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PPT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PPT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 是自己的。”
主义初级阶段; •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4、了解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的部分。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 律。
•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 3、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70年代末80年代初)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0年
代末80年代初——至今)
课标要求
• 1、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2、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1958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 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11
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的道理。
谢谢聆听,祝你考试成功!
7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 开始标志: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
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所有制形式变为农民土 地私有制,实现了上千年来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 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另外,土地改革的完成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 土地改革与西藏和平解放、稳定物价之战、抗美援朝一同构成了 “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的主题。
10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义初级阶段; •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4、了解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的部分。
3
时期
农业政策
时间
影响
土地所有制形式
过渡时期
土地改革
1950——1952 年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 地 主 私 有 —— 农

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私有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
8
9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 根据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指导,我国开展 了“一五计划”(1953——1957年)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底)。
• “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采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办法,走集体化道路。
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 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
复习提示:
• 注意把新中国历次土地生产关系的调整与俄国农奴制改 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 罗斯福新政当中的农业措施等相关知识对比学习。把握 “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策”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 律。
•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 3、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
策。
5
中考练兵: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 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领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
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 分田(农民获得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土地所有权)

农业合作化 运动(对农 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1953——1956 年 底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 民 私 有 —— 国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家和集体公有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13
安徽凤阳小岗村订立“分田到户”字据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合作化
建设社会 人民公社化
主义探索
运动
时期
1958年
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更大规模的合作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 新时期 包责任制 (包干到户)
1978年底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 社会主义公有制 村经济的发展
分田(农民获得 土地使用权4)
专题复习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大同六中 崔振华
1
建国后四次农 村生产关系的 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0年代初)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0年
代末80年代初——至今)
2
课标要求
• 1、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2、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