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铜镜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铜镜

面铜镜出土于1934年安阳侯
家庄1005号墓。
二、春秋战国时期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
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
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
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
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
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
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
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汉镜不仅式样丰富,工艺精巧,而且其文饰也具有很
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装饰花纹出现程式化。其装饰由纽
座的放射式到轴对称,由平面到浮雕,边缘更为复杂,而
铭文已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工精良,纹饰优
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
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
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
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
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
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
纹、平行线纹、叶脉纹等,
以及一些素镜。周代则多
为素镜,从铸造来讲,工
艺较粗糙,含锡量偏低。
整体而言,这时期的
铜镜在简单朴拙之中,仍
有一定的形式美 。
重环纹镜
• 1972年12月陕西 扶风刘家水库出土。 圆形,镜面中间微凹, 直径8厘米。镜背饰 重环纹,和当时青铜 器皿上常见的重环纹 相一致。镜纽作桥形。 为西周中晚期器物。 极为罕见。

各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略谈

各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略谈

各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略谈原始青瓷2009-08-31 12:45<一>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春秋战国的铜镜工艺,就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致灵巧的形态,铸工的精美,成为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1)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以素镜类为主,流行全素镜和单圈、双圈凸弦纹镜。

多钮镜和特殊工艺镜类中的透雕镜也开始流行,另外,出现了纯地纹镜、羽状纹地纹叶纹镜和纹饰简单、山字短粗的四山纹镜。

(2)战国中期,种类繁多,纹饰变化丰富,出现了云雷纹地花叶镜和八叶纹镜。

四山纹镜的辅助纹饰繁缛,山字变的瘦削,并出现了五山纹镜,六山纹镜,新出现了折叠菱花纹镜类、蟠螭纹镜类、连弧纹镜类以及特殊工艺镜中的彩绘镜、错金银镜。

禽兽纹镜中的兽纹镜、饕餮纹镜大量出现。

(3)战国晚期,出现了蟠螭四叶纹镜、蟠螭菱形镜和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蟠螭纹镜类的地纹大都比较模糊。

禽兽类镜中出现了龙纹镜、凤纹镜,山字纹镜中出现了三山纹镜,素镜类出现了多圈弦纹素镜和宽弦纹素镜,镜体加大,特殊工艺镜更加成熟。

根据近年考古资料的显示,三弦钮的素面镜、弦纹镜、羽状纹地四叶纹镜、云雷纹地四叶纹镜、折叠菱花凤鸟纹镜等铜镜的使用沿袭应一直到秦汉时期,有明显的沿用性质。

<二>西汉时期,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西汉早期,战国时期的一些铜镜继续流行。

如四山镜、蟠螭纹镜等,并且都具有楚式镜的风格。

但此时同类的铜镜较战国时同类镜子粗糙,尤其是地纹铸造不甚精整,连弧纹也不甚规整。

(2)汉武帝统治前后,汉朝政治经济都繁荣发展,此时铜镜也有了新的特点:第一,以四乳为基本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布局方式。

第二,突出主纹,地纹逐步消失。

第三,主题纹饰朴素,图案结构简单。

第四,铭文镜大量出现,铭文逐渐成为镜背主题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半圆球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

第六,镜缘以素宽缘为主。

(3)西汉晚期,镜背主题纹饰出现了神人神兽纹、规矩纹等新形式。

镜子的发展历史

镜子的发展历史

镜子的发展历史
镜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开始使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等材料经过研磨抛光来制成镜子。

在古代,镜子通常被制成圆盘形状,由金属、青铜或玻璃制成,用来反射光线,以便人们整理自己的容貌或者用于仪式和祭祀。

在中国,镜子的发展也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代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开始普及,并且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样式和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镜子逐渐成为了女性化妆和打扮的重要工具,并且逐渐成为了室内装饰的一部分。

在欧洲,镜子的发展历程也十分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成为了制镜的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

16世纪时,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使得金属镜逐渐减少。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家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镜子的种类和功能也不断增加。

除了普通的镜子外,还有化妆镜、浴室镜、手持镜、壁挂镜等等。

同时,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智能镜子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智能镜子不仅可以反射光线,还可以显示时间、日期、温度等信息,甚至还可以连接到手机或音响等设备上,提供更为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总之,镜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无论是古代的铜镜、玻璃镜还是现代的智能镜子,它们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镜子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下面是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1. 史前时期:古人使用的是抛光的碑石或者水面来反射光线,这是古代镜子的原型。

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镜子多为铜质,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表面经过抛光,呈现出一定的光泽。

3. 汉朝时期:汉代铜镜大量流传,这时的镜子除了用于照面之外,还被用来算日影,也就是通过观察镜中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4. 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出现了银镜,它不仅抛光程度更高,光泽更加明显,而且用起来更加方便。

5. 唐宋时期:唐代后期和宋代初期出现了锡镜,它比银镜更加轻便,比铜镜更加厚实,表面镀着一层亮银,表面平整光滑,呈现出很好的反光效果。

这时的镜子形状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八角形、方形等。

6. 元明清时期:元代出现了非常独特的“透镜”,它既可以放大物体,也可以实现照面。

明清时期,镜子制作更加技术化,不仅有锡镜、银镜等单一材质的镜子,还有镀银玻璃镜等复合材料的镜子,呈现出更加精美的外观和更加细腻的反光效果。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可以反映出制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今,镜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而中国的镜子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7. 现代时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镜子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扩展。

现代时期出现了各种形状和风格的镜子,如方镜、圆镜、梳妆镜、化妆镜等,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功能性镜子,如放大镜、夜视镜、防紫外线镜等。

8. 当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镜子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代时期的镜子除了注重外观设计和实用性之外,还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如今,一些高科技镜子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包括智能化镜子、虚拟现实镜子、人脸识别镜子等。

总之,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进步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高科技制造工艺的不断探索。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铜镜文化自汉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铜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铜镜文化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壮举,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傲人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殷实基石。

古代铜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铜镜文化的历史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铜镜则是青铜器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制造铜镜。

古代铜镜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形铜镜,即刻金、悬镜和镂雕等;另一种是深形铜镜,它是一种实心的铜制品,镜面做到了尽善尽美,是精雕细刻的代表。

其中,浅形铜镜不仅尺寸较小,表面还铸有不同的图案和纹饰,通常用作个人或家庭摆设品。

而深形铜镜,做工精湛,体量较大,经常被用来铺路,以示道路的规范化。

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造镜工艺要经过数百道复杂工序,从制模、夯锻、打镆、刻画、抛光至最后的表面装饰。

每个工序都需要精密地掌握,否则就会大量浪费铜料,增加成本。

因此,铜镜的生产成本极高,只有上等的人家才能使用它们。

鉴赏古代铜镜要从镜面、图案和材质三个方面来看。

古代铜镜的镜面很重要,因为它们反映着时代的思潮。

图案则是铜镜上最吸引人的部分,天真、浅浅的线条蕴含了古代人们最深刻的心情。

材质则直接影响了古代铜镜的价值和文化价值。

质量越好的铜镜,其制作工艺越复杂,也越值得收藏。

古代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的美学价值,还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铜镜不仅影响了古代科技、制造、宗教、目睹等领域,也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女性生活,在婚姻、社交礼仪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铜镜是女性美容、装扮时不可或缺的物品。

例如,在唐代,妇女就非常喜欢使用铜镜来涂口红,这是当时美容的一种流行方式。

在宋代,则流行镶嵌珍贵石头的铜镜,这些美丽的铜镜被认为是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铜镜

中国铜镜

Zhongguo tongjing中国铜镜Chinese bronze mirrors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面。

在铜镜未流行前,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

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

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

过去研究铜镜的资料,多为盗掘出土,且多出于淮河一带。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几面商代的铜镜,把过去认为铜镜产生于战国时期或春秋时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但其制作仍以战国、汉代和唐代最为精美。

战国铜镜随青铜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铜镜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制作技术、图案装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战国铜镜以其制作和装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体系。

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数量也不多。

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数量较大,以楚国所产居多。

战国铜镜以圆形为主,亦有少量方形,具有胎薄、卷边、三弦纽(或称川字纽)等特点。

其装饰花纹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即双层纹。

主纹有山字纹、双菱纹、禽兽纹、蟠螭纹、花叶纹、连弧纹等,其中以山字纹双菱纹最多,也最具特色。

山字纹像“山”字,欧美学者称为“T”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数种,山字之间常配以花瓣纹或草叶纹,此类铜镜分布较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最多。

对山字形的含义有多种解释:①系青铜器雷纹的演变;②为以形代字,含安静、养物之意。

双菱纹,或称连方纹,系一大菱形带两小菱形,可能仿自丝织品花纹。

地纹有回纹、羽状纹等。

回纹是连续的回旋状几何纹,而羽状纹则是滑粒状,一说为变形兽纹。

地纹除作主纹的衬托外,亦有纯地纹而无主纹的铜镜,称纯地纹镜。

[战国山字纹铜镜]战国铜镜以陶模刻花纹,形成浅浮雕效果,也有采用透雕、彩绘、金银错等装饰方法的,但数量极少。

其铜镜因早年多发现于淮河流域一带,故有淮式镜和楚式镜之称。

关于铜镜

关于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汉代铜镜 [2]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

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

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

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

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

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

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至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

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

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
第一组有铸铭“越王”、“范蠡”,二人席地而坐,相对交谈,表现范蠡在出谋划策,让越王勾践使美人计;第二组为着长裙的二女,有铸铭“玉女二人”,表现越王以玉女二人贿赂吴太宰伯噽;第三组铸铭“吴王”,吴王坐在幔帐中,左手微举,表现吴王听信太宰伯噽的谗言,决定将伍子胥赐死;第四组一人须眉怒竖,瞪目咬牙,手持长剑置于颈下,铸铭“忠臣伍子胥”,表现伍子胥被逼自刎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到的是“合铸式”,即每镜有两块陶范,镜背范上雕刻花纹,中央刻有铸镜钮的凹部,并用与范同质的粘土作一短细的棒形的“沙芯”,横嵌在镜范的中部
镜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将两范合而为一
铸镜时将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铜溶液,待溶液冷却后,取出铸造好了的镜子,经过研磨就可以鉴容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镂空花纹铜镜
3.装饰华美
铜镜上的纹饰雕刻手法多种多样,无论是线雕、平雕、浮雕、圆雕、透空雕,都显得非常细腻生动
纹饰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从几何纹饰到禽鸟花卉,从神话传说到写实图案,天上人间,人神杂陈,动物植物,交织并列,构思巧妙,包罗万象
早年绍兴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汉代“伍子胥画像镜”,就是一件绝好的作品,镜背四乳分成四区环绕配置图案
整个图纹采用浮雕手法,形态生动,惟妙惟肖,概括性极强
早在商代,工匠们为了增强青铜器的装饰效果,就已经掌握了嵌赤铜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细加工中的错金银、嵌红铜、嵌松石等技术更为精湛,用红铜、金、银的丝或片以及松石,嵌入器物内,镶嵌成不同的纹饰和图案
现已出土了许多这样的铜镜
四川省涪陵出土的“嵌松石透纹方镜”,镜背为四夔形,夔身有鳞纹及细致的短线条,夔纹之间填入绿松石
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1、隋至唐初铜镜这个时期铜镜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者较多。

钮除圆形外,也多见兽钮。

有的制作精美,器体厚重,有的则较轻薄。

纹饰方面,该期仍继续流行“四神”和兽纹,间配以流云纹或规矩纹,但数量较前减少。

而以鸾鸟葡萄、宝相花等为主题的图案纹饰,逐渐盛行起来。

并多见于十二生肖形象纹饰。

镜缘花纹常见云纹、流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和点线纹。

铭文内容多为祝颂的吉祥语,文体一般仍为诗歌形式的四言句。

字体多为楷书,隶味较浓,字句齐全,点划无缺。

2、盛唐铜镜这个时期的铜镜,无论从形制和纹饰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显示了盛唐时期制镜工艺的崭新面貌和风格,这与当时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铜镜形制有了新的变化,除圆形及方形外,又创造出菱花式、葵花式等造型新颖的花式镜,并很为流行。

镜体一般都较厚重,钮低而大。

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

特别是铜镜合金中锡的成分比例增多,因而颜色净白如银。

铜镜花纹,除上期流行的兽纹、鸟纹、宝相花纹等以外,出现了一大批新题材,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

花纹有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蜂蝶,有想象传说中的珍禽瑞兽,有向往幸福美好神话故事,也有来自社会生活和外来文化题材的。

纹饰的表现手法富于写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感。

图案多用高浮雕或浅浮雕技法处理。

花纹组织秀丽柔健,细腻利落,结构疏密,恰到好处,整齐布局,完美得当,和谐大方。

铭文显著减少,铭文带的作法已很少见。

这是本期铜镜的突出特点。

这一时期,唐初的兽纹镜、海兽葡萄镜、宝相花镜等几种镜子,这时期还继续流行,并有所变化。

3、中晚唐铜镜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的恶果此时已发出了霉烂的气息,地方割据、混战不止、经济萧条促成了唐代铜镜的急剧衰退,无论是造形、技法还是主题纹样,都与前一时期显著不同。

铜镜的形制除圆形外,还流行方形和方亚字形镜。

圆钮,多无钮座。

镜缘多为素缘。

质地轻薄,铸造不精。

纹饰多见植物纹,同时流行带有佛教色彩的“-”形纹和道教意味的八封符号式的装饰,纹饰显得草率无力,单调乏味。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铜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常见日常用品,也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物件。

它不仅是人们清洗整理美容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古人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古代铜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美容习俗、礼仪规范、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铜镜的起源、制作工艺、使用方法、美容仪式等方面展开讨论,探寻古代铜镜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

一、古代铜镜的起源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铜镜主要是用来祭祀,用于迷信的崇拜和祈祷。

商代的铜镜,多为由铸造。

周代的铜镜则多数为锻造而成。

铜镜由于制作过程繁琐,手工精细,所以在整个古代,它一直都是富贵之物。

而且,铜镜也曾长期是在宫廷中使用的物品,比如商纣王、后来的汉高祖、唐太宗等,在他们的陪葬品中,都有铜镜。

铜镜的普及则出现在西汉和东汉时期。

据《史记》中载,当时铜镜在民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陆续进入到了战国晚期。

汉武帝时代,贵族妇女的嫔妃,公卿的家眷们,都使用铜镜。

直到唐宋时期,铜镜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铸造和锻造两种方式,而在中国古代,锻造铜镜的工艺更为广泛。

首先要选用优质的青铜作为材料,然后通过高温熔化,将青铜液体装入模具中,待凝固后再冷却成型,再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最终完成一个完美的铜镜。

古代铜镜的镜面制作很有技巧,镜面的光滑度是关键,它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美丽形象。

制作镜面的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次的打磨和抛光,以保证镜面的光滑平整。

在古代,锻造的铜镜是以多种工艺构成。

中国古代的铜镜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陕西舍利山铜镜,泼法的铜镜和影硔法的铜镜。

而让这些铜镜得以区别的,无非是每一种铜长都在铸造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制镜方法和不同的附加装饰技术。

三、古代铜镜的使用方法在古代,铜镜是妇女们的日常用品之一。

在当时的女子结婚的时候,新娘要从大门离开家族时,就要拿着铜镜一直抛掷到后山的山崖中,这在古代被视为一个严肃的习俗。

关于中国古代铜镜,你知道多少?

关于中国古代铜镜,你知道多少?

关于中国古代铜镜,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铜镜。

'今天,我们使用的镜子一般都是玻璃造的;但在人类使用玻璃镜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淮确地说,是青铜镜。

'铜镜的使用青铜镜的使用,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

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

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铜镜的组成部分铜镜各部位的称谓可分为:形制:亦称镜形。

形,指铜镜的平面形状。

如圆形、方形、八角形、菱花形、葵花形、钟形等等。

镜面:镜的正面,用于照容的一面,平整光亮。

镜背:镜的反面,多铸有纹饰。

钮:一般在镜背中心,有孔可系带作悬挂固定。

常见有弓形、桥形、半圆形、兽形等。

钮座: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部分,如圆钮座,花瓣纹钮座,连珠纹钮座等。

内、外区:指纹饰分布的区域,是为研究铜镜的纹饰而划分;靠近纽的部分为内区,靠近边缘的为外区。

边缘(缘):指铜镜的边缘位置,如卷缘、宽缘。

近镜缘的纹饰称为镜缘纹饰,如素卷缘、三角锯齿纹缘等。

另外,镜的名称大多以其主题纹饰而命名,有时也会加上工艺名称,如山字镜、禽兽纹镜,或螺钿(田)人物镜、金银平脱鸾凤镜等;也有根据铸镜字号命名的,如湖州镜、苏州镜等。

图解:精品赏析最近,深圳市雍道文化征集到一件宋代鼓钉纹铜镜。

重点词:宋代,鼓钉纹,铜镜。

正面宋代鼓钉纹铜镜背面深圳市雍道文化征集到的这件鼓钉纹铜镜,直径:15cm 重:427.6g(现代的8两左右)。

镜背纹路交错,以鼓钉纹(圆花)为主。

整体朴素、形制规整,锈蚀自然,大方。

现存的铜镜中,以鼓钉纹为主的比较少,鼓钉纹在现存藏品中多出现在瓷器(如唐鼓钉纹双耳提梁壶)、铁器(如鼓钉纹温酒铁壶)等,所以可以看出,此藏品系宋代铜镜中现存的比较少见的鼓钉纹铜镜,收藏价值可见一斑!宋代的铜镜,有一个特点:秀气由于两宋社会由盛转衰,也是铜镜由盛向衰的转折时期。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铜镜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其工艺技术与美学内涵跨越时空、千年不衰,为世人所传颂。

本文将从铜镜工艺的历史概述、工艺过程、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历史概述铜镜,又称明镜、锡镜或盘镜,是自然光线反射的一面光镜,主要由铜作为原料,经过铸造、打磨、制糊、鎏金等多个工艺过程制成。

从考古学来看,我国最早的铜镜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的铜镜大多呈圆形,上面镶有象牙、玛瑙、珐琅等宝石,感觉则比较华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铜镜的外形逐渐演变为方形、椭圆形、六角形等,同时器型变得更加轻薄,且相应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唐代是中国铜镜制造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扬州、成都、襄阳等地都是铜镜制作的重镇。

而今天,中国的铜镜工艺更多的已经转变为手工制作的原创艺术品。

二、工艺过程自古以来,铜镜的制作工艺就非常繁琐,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面精美的铜镜。

铜镜制作的大致工艺过程:铸造、去毛刺、抛光、客底、制糊、铜烧焊接、鎏金、钻洞、饰纹雕刻、打磨、抛光、老化增效、镶接等。

其中上百种的原材料和工具,如铜排、铝矾石、黄铜、黑漆等材料;打磨器、磁石、铁水叉、手锉等工具和设备,都是铜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

三、文化内涵铜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首先,镜面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早期的铜镜多用象牙、珐琅等材料进行装饰,这些常用的材料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象牙可以代表国家安危,珐琅则代表的是富贵和尊荣。

其次,铜镜的形态、图案、器型等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汉代的镜面多以嵌花、汉字等图案为主,唐朝的铜镜往往采用了古风图案、以及带有佛教神话色彩的图案,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

最后,铜镜还可以承载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

铜镜有“镜中花自照,人中夜更明”的说法,寓意人要正视自身的缺点;古代人也认为在铜镜中望见的自己是未加修饰的真实样貌,而不是世俗假面;铜镜还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照性”,也就是要做到不为物色所能动摇,要对自己内在的东西有清醒的认识。

唐朝的铜镜制作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

唐朝的铜镜制作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

唐朝的铜镜制作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唐朝的铜镜制作:古代工艺品的巅峰之作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工艺品制作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唐朝时期,铜镜制作成为了古代工艺品的代表。

一、唐代铜镜的发展背景铜镜作为一种古代工艺品,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与唐朝社会的繁荣、经济的繁荣以及对美的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当时,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外貌和形象的美化,铜镜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二、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1. 材料选择唐代的铜镜多采用纯铜作为基本材料,纯铜质地坚实而又易于铸造,能够实现更多精细的雕刻和镜面的打磨。

而且唐代铜镜还经常使用贵重的宝石和珍贵的玉石作为装饰,增添了铜镜的奢华感。

2. 铸造工艺铜镜的制作一般以铸造为主要工艺。

铜镜的铸造工艺需要经过模具制作、熔化铜料、注铸、冷却等多个步骤。

其中,模具制作是铜镜制作的关键步骤,模具的精细程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到铜镜的成品质量。

3. 雕刻与镜面打磨唐代的铜镜制作工艺还包括了精细的雕刻和镜面的打磨。

雕刻主要以各种纹饰为主,如花纹、动植物纹等,展现了唐代人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镜面的打磨则需要经过多次的磨砂和抛光,以保证镜面的平整度和反射度。

三、唐代铜镜的文化意义唐代铜镜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展示了唐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美的追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发达。

其次,铜镜中的雕刻纹饰和图案常常反映了唐代的宗教、神话和传统文化,成为研究当时文化的重要资料。

再次,唐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以及使用方式也反映了当时对美的追求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结起来,唐朝的铜镜制作代表了古代工艺品制作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物品,更是展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铜镜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工艺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铜镜的起源

铜镜的起源

铜镜的起源铜镜,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日常用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国。

铜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对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从铜镜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象征等方面展开探讨,揭示铜镜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一、铜镜的历史渊源铜镜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铜镜形制简单,主要以圆形为主,后来逐渐演变为方形、椭圆形等多样化的形状。

在青铜器时代,铜镜被广泛应用于贵族社会,成为地位象征和礼仪用品。

二、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选材,需要选用高纯度的青铜作为原料;其次是铸造,将熔化的青铜倒入模具中进行浇铸;然后是打磨,将浇铸成型的铜镜进行打磨抛光,使其表面光洁如镜;最后是装饰,可以在镜面上雕刻各种纹饰或图案,增加美感和艺术性。

三、铜镜的文化象征在古代中国社会,铜镜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

首先,在儒家文化中,铜镜被视为“明德”的象征,寓意着端庄美好的品德。

其次,在道家思想中,铜镜则被赋予了超凡脱俗、通达万物之意义。

而在佛教文化中,铜镜则被视为“明镜”,象征着心灵的清净和透明。

四、铜镜的传播与影响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铜镜逐渐传入东南亚、中亚、日本等地区,并对当地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在日本,铜镜被广泛应用于神社仪式和宫廷礼仪中;在中亚地区,则成为贵族社会地位象征和装饰品。

可以说,中国古代铜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结语总而言之,铜镜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日常用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留下了深远影响。

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象征以及广泛的传播与影响,使得铜镜成为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感受古人智慧与美学之美。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一、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具考古实物资料和学界共识,中国古代铜镜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经春秋战国、两汉、唐代的传承发展,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铜镜多样的造型、背面丰富多彩的纹饰等,随着各个时期不断继承发展,体现了每个时代物质文化的鲜明特色。

中国古代铜镜上的纹饰种类繁多,各时期各具特色,总的讲有动物、人物、植物、天象、地理、几何纹等。

早期铜镜多为素面,偶有纹饰,主要为以线条、点、圈组成简单且不规范的几何图形,注重实用性。

西周晚期出现动物纹饰,具有古朴的写意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铜镜大发展时期,主要承袭商及西周青铜器的纹饰内容,题材丰富,主要有几何图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此外还有狩猎纹等少量人物图像。

战国四山纹镜(图1)此镜直径16.5厘米。

镜呈圆形,弦纽,方纽座,宽卷缘。

纽座四角向外各伸出两瓣花纹呈桃型,四角向外呈放射状,接近镜缘内侧处各有一片花瓣,顶端连接长叶纹。

4个山字均匀分布在镜背,均向右旋,每一山字中间的一竖顶住镜缘内侧,其余两竖较短,顶端各有向里转折的尖角。

山字左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花瓣。

地纹为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

此种镜类出现在战国中期,流行到西汉早期。

山字纹应是来源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同时结合铜镜为圆形的特点进行了改变。

山字纹镜依据山字的数目分为三山纹镜、四山纹镜、五山纹镜和六山纹镜。

二、两汉时期西汉前期的铜镜多保留了战国铜镜的特点,最突出的变化是纹饰采用双线式或三线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内圈带多配置铭文的构图方式。

在汉武帝前后,铜镜的纹饰发生了较大变化,铜镜主题纹饰中图案结构趋于简化,纹饰组合方面对称性加强,纹饰显得简洁明快。

西汉中期用地纹衬托主纹的表现手法已经不再使用,地纹消失。

西汉晚期尤其到王莽时期,铜镜纹饰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现实感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夸张,出现了四神规矩镜等。

东汉中期以后,古代神话传说中像伏羲、东王公、西王母等形象成为主题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羽化登仙、长生不死的思想。

解读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解读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解读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桼言之始”规矩镜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每天对起镜子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但在玻璃镜出现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准确地说,是青铜镜。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人们的生活。

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上大山”花边规矩镜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上大山”中圈铭文规矩镜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铜镜除了作为照面饰容的工具之外,更浓缩着文化,见证着历史,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铜镜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镜像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

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

“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

上世纪70年代,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约4000多年,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

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

“吾作”半圆方枚四兽镜如果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算得上铜镜发展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时期。

6 秦汉时期的铜镜和灯具设计

6 秦汉时期的铜镜和灯具设计

5
《中国铜镜史》
管维良
重庆出版社2006-026 Nhomakorabea《流光溢彩》
王强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9-12
7
《光明使者 灯具》
4、秦汉时期的灯具举例。
秦汉时期最著名的灯具莫过于 长信宫灯和西汉雁鱼灯。
5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这是一件通体鎏金的铜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
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它的设计十分精巧,整体形象是跪坐着 的一个宫女,左手托着灯的底部,右手则与灯罩连为一体。整个灯分为头 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是分别铸造后合在一起的; 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则能自由开合以调整灯光所照的方向及亮度的大小。 宫女的右臂和身躯相通,烟气可以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烟灰则留在体内, 以减少室内油烟的污染。值得注意的是持灯的宫女形象,她身穿广袖长衫, 动作自然而优美地跪坐着,面目端庄清秀,头向前倾斜,目光专注,神情 疲惫而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件作品 作为日用的灯具,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新颖别致,宫女的形象逼真生动, 富于性格特点,是一件实用和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
1
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 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 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 朝的产物。
3、汉朝时期的铜镜设计。
汉代的铜镜称为生活必需品,利 用铜质材料,融合锡、铅等元素,铸 范模制,镜体比战国铜镜加大增厚, 镜钮多为半球形,钮座有柿蒂形的装 饰,竟被出现了精致的图案和文字, 融生活实用和精神审美于一体。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铜镜概述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

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镜概述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

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

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

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

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

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

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

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

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

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

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
月宫、仙人、山水等。

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

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

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

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

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

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

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

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

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

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

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

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

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

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后铜镜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

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

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