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用典例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用典

用典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1)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010年开始出现这种题型,体现出诗歌鉴赏难读的增加。

例:【2013年高考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1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2【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3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他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岑参和李白的诗篇,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

二十九岁那年,赶赴临安应试,因名居秦桧孙子秦埙之前,不慎触怒秦桧,遭到黜落。

秦桧死后三年被启用。

他始终坚持抗金,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

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有清新之作。

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九年级语文古诗用典

九年级语文古诗用典

九年级语文古诗用典
古诗用典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即通过借用古代的故事、传说或人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和事。

以下是九年级语文课本中一些古诗用典的例子:
1. 《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2. 《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曹操建造铜雀台的典故,暗示机遇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4.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借用雎鸠鸟的和鸣声来象征美好的爱情。

5.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借用自然景物蒹葭和白露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美好。

6. 《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借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7.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用陶渊明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借用王勃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乐观态度。

这些古诗用典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提高我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精析

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精析

5、廉颇不得重用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精选ppt
7
5、作者用典目的何在?
1、孙权败曹军
借 2、刘裕建政权
古 3、刘义隆北伐惨败
讽 今 4、拓跋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不得重用
精选ppt
国事艰难 英雄难再 (无奈不满) 伐金不可草率 (担忧) 江北沦陷 闲置不用 (激愤) 报国无门 (悲愤) 8
从典故性质上分:
❖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江山易 主,人事已非,燕子纵然归来也无物可寻了, 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
❖ “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漂泊之感,
悲伤之意。
精选ppt
11
例三:借用神话传说
❖ [2]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 官事。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 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 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 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 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精庭选p坚pt 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15 自许。了却,完成。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精选ppt
1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精选】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精选】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4、“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 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5、“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 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 十三年。 6、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 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 狸祠。 7、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多处用典。词人借 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 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 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 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 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 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 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 在武陵微醉。
思考:(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 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 (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 渊明的《桃花源记》。
古诗中的用典
所谓用典,指援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或引用、化用、改用别人的诗词名句(用事 和引用诗句),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 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歌的语言 言简意赅,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用典

课文梳理
【名家用典】
八下 明朝散发弄扁舟 。 1.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相见赠》) 4.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 (李商隐《无题》)
课文梳理
七下 1. 戎马关山北
【名家用典】
,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2.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 (郑谷《鹧鸪》) 稍逊风骚 。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4.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崔颢《黄鹤楼》)
实战演练
渔家傲(1) (宋)王安石
《中考说明》P179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什么手法?这首词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4分)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改编题】词中最后一句“贪梦好,茫然忘了邯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郸道”历来为人们称道,试品析其妙处。( 4 分)
寄 语:
以诗词为伴, 过诗意人生!
谢谢指导!
经典题例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答:【略】
2.细读全词,下阕中划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请加以赏析。(4分)【想一想答题步骤】 答:运用冯唐持节云中的典故;(1分)魏尚因错被免后, 朝廷派冯唐持节云中赦免魏尚而使魏尚重新得以重用。 (1分) 作者借此拿魏尚自比,含蓄委婉地希望自己也能 得到朝廷重用。(2分)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用典,用典在古诗词中起到了丰富意境、增添文采、传递思想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十个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一、寄托情感:用典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殷切期望。

二、烘托氛围:用典可以烘托诗词的氛围,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引用“地上霜”一词,烘托出诗人深夜的寂寥孤寂之感。

三、引发联想: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诗词的意境和深度。

例如《观书有感》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通过引用“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四、增加艺术性: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性,使其更加凝练、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引用“一岁一枯荣”,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五、传递思想:用典可以传递诗词中的思想观点,增加诗词的思想深度。

例如《七步诗》中的“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通过引用“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坚定的思考和追求。

六、表达意境:用典可以表达诗词所要展示的意境,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引用“遍插茱萸少一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七、增加文采: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岳阳楼头,尽晓啼声”,通过引用“尽晓啼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八、展示文化:用典可以展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用了“一岁一枯荣”这一传统文化寓意,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悟。

九、引发共鸣: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盘点那些古诗词中巧妙的用典,读起来意味深长!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盘点那些古诗词中巧妙的用典,读起来意味深长!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典故,不仅可以让诗词的表达更为形象,还可以让诗词读起来含蓄典雅,别有一番诗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词中的这些常用典故吧!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4.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5.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

7.献芹:也说“芹献”。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8.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瑰宝,是历代文人用诗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在古诗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并探讨其运用的特点和意义。

一、典故用典典故用典是指在古诗中引用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人物传记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典故。

这种用典手法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还能够表达作者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使用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典故。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二、典型比喻典型比喻是指借用某一事物作为比喻,用以突出所比较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在诗歌中创造出独特的形象,丰富诗歌的意境。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使用了“飘飘独夜行,悠悠数十载”的典型比喻。

这种比喻使草原的美景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孤独之感。

三、典故兼比典故兼比是指在古诗中既引用了典故,又运用比喻来丰富和深化意境。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唐代杜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就使用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兼比。

通过对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离别的惋惜之情;而通过比喻,诗人更加深刻地展现了自然美妙之处。

四、悲喜用典悲喜用典是指在古诗中,运用典故来表达对事物的悲痛或欣喜之情。

这种用典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真实地反映作者真实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使用了“落日辞光,含情别酒”的悲喜用典。

这种用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离别悲痛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关注。

以上是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这些手法不仅能够丰富古诗的意境和内涵,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真实的情感。

在今天,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是用典依旧是写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作品,永不退色。

高中运用了用典手法的古诗

高中运用了用典手法的古诗

高中运用了用典手法的古诗在高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古诗这一重要的文学形式。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意境,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迪和欣赏。

然而,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其中的意义和韵律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用典手法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用典手法,即引用典故或者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故事或人物,以帮助表达和体现自己的思想。

这样的做法在古人的诗词中很常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就是对杜牧《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引用。

通过引用前人的诗句,李白使自己的诗意更加深远,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前辈文人的尊重和崇敬。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用典手法来理解和解读古诗。

比如,在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时,我们可以引用《诗经》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的诗句,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春天的美好和变化。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文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

此外,用典手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古诗中的蕴意。

例如,在学习一首表达爱情的古诗时,我们可以引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故事,以增加对古诗中情感描写的理解。

通过将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

此外,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用典手法进行创作。

通过引用前人的作品或者典故,我们可以与古代文化产生更为深入的联系,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

例如,在自己的作品中援引《红楼梦》中关于花的描写,可以增加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总之,在高中学习中运用用典手法来理解和欣赏古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通过引用典故、诗句或者人物,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通过与前人的对话,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用典手法,享受古诗所带来的美好和智慧。

古诗文中的用典

古诗文中的用典

古诗文中的用典
嘿,朋友!你知道吗?古诗文中的用典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就好比
我们在生活中,讲个有趣的故事来表达心情,古诗文里的用典也是这
个道理。

比如说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里就用了宗
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这难道不像是在困境中突然亮起的一盏
明灯,给人无尽的希望和勇气吗?再看看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把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他在向命运大声呼喊吗?
还有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向秀作和王
质观棋烂柯的典故,那种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这难道不像我们回首往事时的感慨万千吗?
古诗文中的用典,不就是诗人在跟我们悄悄说心里话吗?他们借古
人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我们能跨越时空,感受到他们的喜怒
哀乐。

这难道不是一种奇妙的心灵沟通吗?
我觉得啊,古诗文中的用典,让诗词更有韵味,更有深度,也让我
们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和文
化的大门,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里尽情探索!。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 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 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 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 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 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 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 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 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 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 纸背,掷地有声的效果。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句。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 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 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 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 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 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 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1)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 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 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 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 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2)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 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 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 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 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 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 却谎报廉“一饭三遗矢”,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 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

古诗词中的化用、引用、用典

古诗词中的化用、引用、用典

古诗词中的化用、引用、用典关于化用、引用和抄袭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如果化用引用用得好,有时候成就甚至高过原句,被世人奉为经典,但如果用得不好,必定被世人唾骂为抄袭,甚至是文贼。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那些化用、引用的巅峰之作吧!先来说说曹操的《短歌行》吧,短短三十二句诗,就有六句是原模原样“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短歌行三国魏·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比兴引用自《诗经·小雅·鹿鸣》,对于曹操原句引用诗经的这种做法,历来都是从正面解读。

西汉时,由于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士大夫上书创作往往援引儒家经典,逐渐形成一种引经据典的风气,这种风气一直沿袭到汉末,再加上曹操自己对《诗经》也是极其喜爱,故而原句引用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引用也算是时代思想和文化风气影响的产物吧。

再来说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吧,什么,难道这句千古绝唱也是化用自前人的创意?滕王阁序(选段)唐·王勃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没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据考究,这个句式最早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夫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用典例析
作者:张夕霞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12期
【摘要】我国古代诗文经常使用“用典”这一修辞。

古人用典一般有三个特点:(1)用古事,(2)用古语,(3)借古说今。

熟悉古人的用典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古诗文,并从容应对高考中的有关题型。

【关键词】用典;修辞;举例
用典,又称“使事”、“用事”,即在诗文创作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语中的语句。

它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人用典有三个特点:
一是用古事。

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上句用的是《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的事,下句用的是《列子·汤问》中钟子期说俞伯牙的琴声如高山流水,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

二是用古语。

如“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就是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语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是借古说今。

无论用古语也好,用古事也好,目的都是为作者的表情达意服务的。

像上例中,王勃用司马相如被杨得意推荐而展露才华的事,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用钟子期能欣赏俞伯牙的琴声而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表明自己能被太守看重,决定当众作诗作序的决心。

古人为何喜欢用典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受文体的制约。

比如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受推崇、最为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但诗歌体制凝练,要受格律、字数的严格限制,诗人要想在有限的语句中表情达意,往往需要引用典故。

因为,精当的用典,常能“以少胜多”,用少许词语,就能包容颇为丰富的内容;读者也会通过所引之事、所采之言展开丰富的想象。

再如六朝至唐代盛行的骈文,要求对仗严格,词藻华美,更需要大量的用典。

其次,显示作者的博学多才。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所言:“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

扬、班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列膏腴。

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典故用的多,证明看的书多,即“博学”;而随手能用,则显示出有才学,即“多才”。

所以,用典故成为古代读书人的一种风气。

再者,受特定文学时尚影响。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写诗作文特喜欢用故典,黄鉴《杨文公苑》说:“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

”他的诗在宋初特别受推崇,并且形成了一个讲究“组织华丽,用事精确,对偶森严”(徐渤《笔精》)的“西昆体”诗派,影响了当时许多文人的诗文创作。

再如在北宋影响巨大的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首,大力提倡作诗“无一字无来处”,搜猎奇书,堆砌典故,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风。

既然学习古代诗文,就少不了要面对文言文中的用典,那么,该如何看待文言文中的典故呢?
典故本身就是古代文化知识的浓缩形式,我们不应忽视。

每一个典故,都是用最精练的词语,概括特指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古代典籍中的语句,概括特指的历史文化知识。

如果我们能不断了解、掌握并积累典故,就会打下良好的古文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