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期后变化
沉积岩石学@4沉积期后变化
第四章 沉积期后变化
同生作用
概念: 系指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 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所发 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反应。 特点:见表
沉积质点A静止并固定在沉积物表面,不 再受到扰动或搬运。
质点A与底层水相接触并发生交换作用, 作用的趋势是使沉积物与底层水之间达到 平衡。这种作用的特点往往与底层水的性 质有关,而底层水的性质则与沉积盆地的 循环状况、沉积速率等关系密切。
压溶作用
概念: 在压力作用下,沉积物或沉积岩内发生的溶 解作用称为压溶作用。
分类: 包含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方面。 原理: 当沉积物埋藏深度加大,上覆地层压力超过
孔隙水所能承受的静压力,或者受较强的构造应力 作用时常发生压溶作用。 现象: 压溶作用将引起颗粒接触处的晶格形变和溶 解,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的碎屑或颗粒呈凹凸接触, 形成压入坑,甚至成缝合状接触。例如沉积岩中的 缝合线构造。
自生矿物(包括结核)的形成
沉积期后阶段常见的自生矿物及结核。 意义: 多数情况下,这种自生矿物及结核代表
着成岩、后生、表生作用各阶段相应的地球 化学微环境,可以作为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志。 结核的形成及分类:
作业
1. 沉积期后4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可参 考p.52表3-2)?
2. 何谓海解作用?海解作用阶段的代表性新 生矿物有哪些?
矿物岩石课件:沉积期后变化
三、主要沉积期后变化
(1)压实和压溶作用 (2)胶结作用 (3)交代作用 (4)重结晶作用
三、主要沉积期后变化
(1)压实和压溶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静水压力而使松散沉积物的体积 缩小、含水量减少、密度增加的作用称为压实作用。
基质含量减少,颗粒含量增加(例如浊积岩中基质含量低) 片状矿物趋向于平行颗粒表面定向排列 质地相对柔软。松脆的颗粒繁盛变形或破碎。如泥屑。鲕
矿物岩石
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划分
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划分
目录
Content
一、沉积后作用的概念 二、沉积期后变化阶段的划分和特点 三、主要沉积期后的变化
一、沉积后作用的概念
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 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 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后生作用:沉积岩形成以后到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以前的变化。
胶结作用:指在成岩过程中,从粒间水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沉 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胶结作用是沉积物转变成沉积岩的重要作用。可发 生在成岩作用的各个时期。
胶结物:起到固结作用的矿物质。 常见的胶结物有硅质、碳酸盐质、铁质、硫酸盐质以及自生粘土矿物等。
三、主要沉积期后变化
(3)交代作用:是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可发生在成 岩作用的各个阶段乃至表生期。
关,其分布不受层理控制。
二、沉积期后变化阶段的划分和特点
(4)表生成岩作用:指沉积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 或低温低压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 发生的变化。
介质环境:弱酸性——酸性,氧化——弱还原条件。 表生矿物:粘土和硅质矿物、氧化物矿物、碳酸盐、硫酸盐矿物及表 生结核、细脉等。
《岩石学》课件第十六章 沉积岩期后
(3)显晶质结构 1)微晶结构:显微镜下边界清晰,粒度细小。 常为粘土、碳酸盐矿物。 2)镶嵌粒状结构:胶结物晶出后,呈粒状彼此紧密镶嵌,如碳酸盐矿 物、石膏等。
碎屑岩、砂屑灰岩中 碳酸盐矿物的粒状胶结
3)栉壳结构:
碳酸盐矿物或粘土晶体呈针状、柱状、锥状、片状、板状、甚至粒状, 垂直颗粒表面生长发育,形成环带,或不完整发育。
第十六章 沉积期后
一、沉积期后阶段划分方案
PyxИН,1958
Chilingar,1967
本教材
刘宝珺,1980
同生作用
同生作用
早期
成岩
作用
成岩作用
成
早期成岩作用
岩
作
后 生 作 用
进后生作用 (向变质过度)
用
晚期
变生成岩作用
成岩
退后生作用 (向风化过度)
作用 表生成岩作用
早期 成岩 作用
成 岩 作 用
但成分或结构将出现差异。
(4)悬挂式胶结 碳酸盐岩里,胶结物常在颗粒同一方
位增大,悬挂一侧,粒间可能有渗滤砂或 渗滤粉砂。
可能形成于潜水面以上,由雨水渗 滤形成。 (5)镶嵌式胶结/无胶结物式胶结
颗粒与颗粒紧密相接触,或者胶结 物与碎屑成分相同,生长在一起。
3.胶结物结构
(1)非晶质结构 常为蛋白石、胶磷矿等胶体沉淀物质。 显微镜下无光性反应。
(飞仙关组,单偏光,4×10)
溶解与次生孔隙
(五)交代作用 指沉积物(岩)里旧矿物(颗粒)被新矿物所取代的现象,旧的
消失与新的形成同时进行,体积和大小不发生改变,仅是成分改变。 它不同于溶蚀作用——充填。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沉积环境的变迁_钱济丰
。
这种
“
河水 至浊
”
,
下 流 束 隘 停 阻 则 淤 , 中 道 水散
,
流缓 则 淤
;
河流
、
委 曲则 淤 淮 之后
。
,
伏 秋暴 涨
、
,
骤退 则淤
4 〔
〕的沉
积规律 足 以证 明
,
、
:
淮河之 泛滥
、
,
并非 始 于 黄 河 夺
,
所 以 在 正 阳 关河 段 和 五 河 河 段 两 岸
北 平原 东部 向西部 逐 步演 进
不 仅黄 河 南 泛 夺淮 频 度加 大
、
而 且 其 夺 淮 泛 道也 由淮 直 至1 2 8 6 年 ( 至
,
即 自1 2 3 2 年 的 夺滩 入 徊
、
1 2 3 4 年 的夺 涡入 淮 ,
元 三 十 二 年 ) 黄水在 原武
汁 河 夺 捆 入淮 夺 淮时 期
黄 河 下 游南 泛 夺 淮 的 时期
关
, 沉 积 相 序 研 究 表 明 〔6 〕 ,
也 正 是 洪 泽 湖 演 变 与 河 口 三 角洲 淤 长最剧 烈 的 过 程
。 , ,
根据 有
淮 河 三 角 洲 的 发育始 于 更 新 世 末 期
但是 由 于 受 全 新 世 以 来 的 气 向 海 推 进 比 较级
仅局 限于 北 部地 区 为 主
。
自十 至 十 二 世 纪 的 2 0
,
余 年 中 黄 河 南 泛 北 决交 替 发 生
州至 浪 阳 之 间 河 段
河 道 变迁 也 处 于 一 个 混 乱 时 期 必 须指 出
成岩作用
温度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影响矿物结晶的地球化学性质、综合剂的电离化OH(的活度、矿物的溶解度以及溶液的流动性。压力可影响矿物的溶解度,埋藏较浅时,一般只发生机械的压实,而埋藏较深时,则可能出现化学的压实作用。在压力的作用下,矿物的转化趋势是趋向分子体积较小的变种。
生物的生机活动(如细菌的活动)可改变介质的Eh值、pH值,促使沉积物发生变化。还可提供某些物质,如脱硫细菌的作用可分解出H2S,参与形成硫化物。腐殖质在溶解不溶性盐类释出金属离子、溶解矿物和硅酸盐、延迟金属的沉淀、对金属的螯合作用、阳离子的交换、表面吸收等方面,起很大作用。
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的方式 包括下列各种:①压实作用,指在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而使负荷压力增加的情况下,松散沉积物变得比较致密,体积减小,其中水含量减小。机械的压实不伴有化学反应,化学的压实作用伴有颗粒间或颗粒与水之间的化学反应及新
生矿物的形成。沉积物经压实后,孔隙度减小,结构与构造发生变化。如出现颗粒的定向性、压溶结构和次生加大结构等②水化作用,指矿物与水结合成为含水的矿物的作用,反之即脱水作用(CaSO4?2H2O)与(CaSO4)间的转化是这一作用的典型例子。沉积盆地的沉积大都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因此最初阶段发生的水化作用,是普遍的现象。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沉积物(岩)固结程度的增强,逐渐会发生脱水的作用。③水解作用,指矿物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的作用。水起着盐基的作用,并提供氢氧离子。大多数均可发生水解,这与水介质的pH值有关,矿物水解过程中可有金属阳离子的游离。随着pH值的变化,矿物可以朝着水解方向进行,也可朝着去水解方向进行。④氧化与还原作用,这一作用与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的阶段有关。大陆环境及广海环境的沉积物表层常发生氧化,而停滞的闭流盆地沉积物常处于还原环境。在同生阶段,正常的沉积常处于氧化或弱氧化环境(海解阶段、陆解阶段),在成岩期和后生期变为还原及弱还原环境。⑤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水中呈离解状态的H(和OH(与遭受变化的矿物中的离子可以发生交换反应。水电离而产生的H(,能置换矿物中的碱金属离子。在成岩、后生阶段,和类矿物等,都可进行离子交换或离子吸附作用。最容易被吸附的首先是H(和OH(,以后就是阳离子Cu(、Al(、Zn(、Mg(、Ca(、K(、Na(和阴离子S(、Cl(、SO当H(或OH(离子被吸附后,吸附剂就带有自由电荷。例如,粘土矿物常与盐基离子结合而带负电荷,因此,粘土矿物能从海水中或溶液中吸附许多稀有金属。某些矿物吸附一些离子或进行离子交换之后,即转变为另一矿物。⑥胶体陈化作用,是指胶体脱水、过渡为偏胶体,最后形成稳定的自生矿物的过程,-玉髓-的变化即是其例。重结晶是后生作用中极常见的现象,在压力增大(或伴有温度的升高)的情况下,变化的趋势是缩小体积,及矿物变为分子体积较小的变种。⑦交代作用,是发生在已固化的沉积岩内对已有矿物的一种化学的替代作用,在化学上它是保持晶形不变的情况下的沉淀转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后生期和表生成岩期。经交代后常造成某些矿物的假象。⑧结核,是在矿物岩石学特征上(成分、结构等)与周围沉积物(岩)不同的、规模不大的包体,它可以产生在成岩的各个阶段,通常是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产物。⑨自生矿物的形成,在成岩期和后生期,会形成与各时期的介质条件相平衡的自生矿物,有一些是阶段的标志矿物。如成岩期的莓状、、、鳞绿泥石等;后生期的赤铁矿、、次生沸石、次生碳酸盐
沉积岩
1.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一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沉积岩的分布:自然界分布最多的沉积岩为页岩、其次是砂岩和石灰岩,三者占沉积岩总量的95%以上。
3.组成沉积岩的原始沉积物质来源有:(1)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2)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3)深源物质-火山喷发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4)宇宙源物质-陨石。
4.风化作用就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根据作用的性质和因素不同,分为三大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5.母岩风化作用的阶段性:Ⅰ碎屑阶段;Ⅱ饱和硅铝阶段;Ⅲ酸性硅铝阶段;Ⅳ铝铁土阶段6.母岩风化产物类型:(1)碎屑残留物质(2)新生成的矿物(3)溶解物质7.沉积物发生搬运和沉积的地质营力主要是流水和风,其次还有冰川、重力、生物等。
8.流水分类:(1)急流:福劳德数Fr>1,高流态,代表一种水浅流急的流动特点(2)缓流:福劳德数Fr<1,低流态,代表一种水深流缓的流动特点(3)层流:一种缓慢的流动,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流动,彼此不相掺混(4)紊流:一种充满了旋涡的急湍的流动,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9.尤尔斯特隆图解(1)颗粒开始搬运的水流速度要比继续搬运所需的流速大。
(2)0.05-2mm的颗粒所需的始动流速最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相差也不大。
故常呈跳跃式前进。
10. (3)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更接近,但两者的流速值也都是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故砾石不能长距离被搬运,并多沿河底呈滚滚动式前进。
11. (4)小于0.005mm的颗粒,两个流速相差很大。
因而粉砂(0.05-0.005mm)和粘粘土(小于0.005mm)物质一经流水搬运,就长期悬浮于水体之中不易沉积下来来。
沉积旋回的名词解释
沉积旋回的名词解释沉积旋回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地球上岩层的堆积和剥蚀的循环过程。
沉积旋回是地层学研究中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释沉积旋回的概念以及它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一、沉积旋回的定义沉积旋回是描述地质历史中岩石沉积与剥蚀相互作用的方式。
它是由一系列的沉积事件和剥蚀过程组成的,这些事件和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循环模式。
沉积旋回通常包括岩石的堆积、储存和剥蚀三个方面,它们通过海平面的变化而相互联系。
二、沉积旋回的形成和演变沉积旋回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其中,全球气候变化、板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河流剥蚀是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会引起大规模的冰川期和间冰期,并导致海平面的升降。
板块构造运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形成山脉、盆地和海峡。
海平面变化会导致陆地的淹没和暴露,形成不同的沉积环境。
而河流的剥蚀作用会带来大量的沉积物,影响到旋回的发展。
沉积旋回的演变通常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是初始阶段,这个阶段是指沉积旋回开始形成的时期,通常由全球背景的大规模沉积事件所标志。
第二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是指沉积旋回发展到最高峰的时期,通常表现为大量的碳酸盐和有机质的堆积。
最后是消亡阶段,这个阶段是指沉积旋回逐渐结束的时期,通常由全球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大规模剥蚀事件所标志。
三、沉积旋回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沉积旋回的形成和演变,地质学家利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地质剖面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地质剖面分析通过观察地层的颜色、厚度、组成和古生物群的变化来确定沉积环境和旋回的界限。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沉积旋回的研究中,通过测量地层的物理性质来揭示地下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此外,同位素测年、孢粉分析和磁性地层学等方法也被用于沉积旋回的研究中。
四、沉积旋回的地质意义沉积旋回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首先,沉积旋回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演化过程。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4成岩作用
和次生孔隙的形成。
1、有机酸的形成 在烃源岩生成液态烃之前,干洛根分子就释放出其外围羧 基和酚基,形成一元羧酸和二元羧酸两类水溶性有机酸。 二元羧酸阴离子浓度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热脱羧作用, 温度高时,二元羧酸就会脱羧转变为一元羧酸和(或)CO2。
2、羧酸和酚基在碳酸盐和铝硅酸盐溶蚀和次生孔隙形成中的
缚石类胶结物:呈粒状、板状、纤维状、针状等。 赤铁矿胶结物:常受含氧孔隙水的分解。 黄铁矿胶结物: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在同生成岩阶段的黄铁矿
在电镜下显示为草莓状,由八面体黄铁矿微晶集合而成。在砂
岩油藏中,黄铁矿常富集于油水边界部位。
4、交代作用 (1)概念 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2)类型
储层地质学——成岩作用 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1)成岩作用:是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 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之前所发生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
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2)影响因素:较多,但以孔隙水的性质及运动最为重要。 (3)主要类型:压实、压溶、交代、矿物的多形转化、重结 晶等作用。
2、压溶作用 产生:缝合线、微缝合线、未缝合线的缝。 若缝合线中没有不溶残余和自生矿物充填,可作为储集
空间储渗油气。
3、胶结作用 (1)碳酸盐矿物胶结物 古代的: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 现代的:方解石、文石、镁方解石和白云石。
三种结晶形态:泥晶、纤维晶、较粗的粒状晶体。
影响胶结物晶体形态的因素是镁离子、硫酸根离子、铁离 子的选择性毒害效应,结果使镁方解石成长为数微米宽的纤 维状或泥晶状陡斜菱面体。
4、交代作用 (1)白云石化作用 雾心亮边构造:在 污浊白云石的外缘形成
成岩作用
细菌的活动,也引起硫同位素的分馏,因之硫同位素的比值((S/(S)可以作为成岩阶段(早期埋藏阶段)沉积物的有价值的成因标志。
成岩作用持续的时间和分布的深度,取决于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有机组分、堆积速率和水的深度等因素。成岩作用的下界相当于细菌作用消失的深度,此带的厚度约1~100米,延续的时间可能在10(~10(年。由于成岩作用是在埋藏不深的地带发生的,而且又是发生在无垂直贯通裂隙的沉积物中,因之成岩期的主要作用是本层物质的迁移、重新分配组合,没有或很少有外来物质的参加。此时温度不高,压力不大。它所表现出的特征是自生矿物颗粒不大,新生矿物或其集合体的分布受层理控制,可穿过层理,但不穿过层面。常表现为碱性及还原条件下的产物。
参考书目
刘宝主编:《沉积岩石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0。
rsen, et.al.,ed., Diaenesis in Sediments nd Sedimentry Rocks, ElsevierSci.Pub.Co.,Amsterdam,1979.
后生作用阶段因温度、压力高,作用时间长,因之所形成的新生矿物晶体粗大;由于外来物质的加入,新生的自生矿物性质常与本层物质无关,其分布不受原生构造──层理的控制。它既可穿过层理,也可穿过层面。最常见的是交代、重结晶、次生加大等。所形成的自生矿物反映了后生期介质的pH、Eh特点,而且是比重大、分子体积较小的变种。如成岩早期形成的莓状黄铁矿,会转变成立方体黄铁矿等。
沉积岩的概念
沉积岩的概念沉积岩⼀、沉积岩的概念定义:沉积岩是组成岩⽯圈的三⼤类岩⽯(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沉积作⽤以及沉积后作⽤⽽形成的⼀类岩⽯。
⼆、沉积岩的特征1.矿物成分特点(1)没有铁镁矿物或很少;(2)含⼤量⽯英、长⽯,且⽯英、长⽯(钾长⽯、酸性斜长⽯)种类多样。
(3)⾃⽣矿物—新⽣矿物,是沉积作⽤过程中新⽣成的矿物,是沉积岩主要矿物成分之⼀2.化学成分的特点(1)沉积岩与岩浆岩的化学成分数据⼗分接近,这是由于沉积岩基本上是由岩浆岩的风化产物组成;(2)富含O2、CO2和H2O;(3)在沉积岩中含有⼤量的有机质,其占地壳总量的0.1%。
3.结构特点沉积岩的结构类型和特点取决于其形成⽅式。
由机械搬运和机械沉积形成的沉积岩具有如下的结构:(1)碎屑结构—机械破碎;陆源碎屑(2)⽕⼭碎屑结构—⽕⼭喷发;⽕⼭喷发碎屑(3)泥状结构—化学风化作⽤;陆源粘⼟组成(4)粒屑结构—机械作⽤;内源岩(5)晶粒结构(⼜叫结晶粒状结构)—化学和⽣化作⽤;内源岩(6)⽣物结构—⽣物作⽤;内源岩4.构造特征构造:组成物质的分布样式、空间形态。
沉积岩的构造:是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后由于物理、化学、⽣物作⽤形成的各种构造。
据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分为:(1)原⽣构造:在沉积物形成过程中及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
如:层理构造、包卷构造等(2)次⽣构造:固结成岩之后的构造。
如:缝合线等总结: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的构造特征包括以下三点:a.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基本构造特征)b.层⾯构造、层内构造5.分布特点:沉积岩是分布⾯积很⼴的地表⽣成物,它构成所谓成层岩⽯圈——地壳表层的沉积岩圈。
(1)沉积岩占⼤陆表⾯75%,我国约占77.3%;(2)沉积岩具有众多的岩⽯类型:泥质岩、砂岩、碳酸盐岩、硅质岩三、沉积岩⽯学的任务1.沉积岩⽯学—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门科学。
沉积岩(复习)
沉积岩岩石学考试复习资料1.沉积岩的分类答:依据分类原则,将沉积岩分为三大类:①陆源沉积岩—机械搬运陆源物质形成砾岩与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
②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机械搬运沉积形成。
据粒度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③内源沉积岩—沉积物是在盆地通过生物与化学沉积形成(Ⅰ)蒸发岩(Ⅱ)非蒸发岩(Ⅲ)可燃性有机岩(1)陆源碎屑岩岩石的物质成分来自陆壳的风化产物,主要由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屑物质组成,如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等。
(2)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提供的碎屑物质就地堆积或流动形成的岩石,如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
(3)内源沉积岩物质成分直接来自沉积盆地中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化学物质,其最原始的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溶解物质和生物源。
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主要由化学作用形成的蒸发岩,主要由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及机械作用形成的非蒸发岩,主要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可燃性有机岩。
2.母岩风化作用的阶段性答:(1)碎屑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屑或矿物碎屑。
组成母岩的元素或化合物成分转移甚微。
(2)饱和硅铝阶段:岩石中如有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Cl-和SO4 2-全部被带出。
然后在O2、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游离出K+、Na+、Ca2+、Mg+2,其中Ca+2和Na+的流失要比K+和Mg2+容易。
这些阳离子的存在,使介质呈碱性或中性,并使少量SiO2转入溶液。
这个阶段形成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绿脱石以及绿泥石等。
同时,碱性条件下难溶的碳酸钙开始堆积。
(3)酸性硅铝阶段: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随着有机质分解形成大量有机酸和CO2,使介质变为酸性,使饱和硅铝阶段形成的矿物(蒙脱石、水云母等)转变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的不含碱和碱土金属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变埃洛石等)。
通常将达到这一阶段的风化作用称为粘土型风化作用。
末次冰期以来中国东部陆架沉积体系演变特征
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东部陆架沉积体系演变特征江飞 21140433001 地质工程摘要: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国内外中国东部陆架晚更新世地层结构研究的主要认识,系统阐述了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演化。
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物输运量高、沉积作用受海平面变化影响强烈,是分析晚更新世沉积演化史的理想场所。
末次盛冰期(22 ka BP)之前,海面的持续下降形成以浅海、三角洲及海陆交互沉积为主的强制海退体系域。
进入盛冰期后,一个新的旋回开始,在海退体系域之上,相继形成了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在内新的4级层序:22~15 ka BP盛冰期时期,海面降至最低,形成低位体系域,包括陆架深切河湖沉积及风成沉积,以及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潮流砂体等;盛冰期结束的15~7ka BP时期,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形成含河道充填、湖泊、盐沼、潮坪、潮流砂体及浅海沉积的退积型海侵体系域;约7 ka BP以后,海面与现今海面位置基本相当,形成高位体系域,主要为三角洲和潮流砂等近岸陆架的沉积。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中国东部陆架海平面变化更新世末次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到达盛冰期(LGM)后开始一个新的旋回。
该旋回控制和影响了世界大多数大陆架沉积过程和地层格架,自末次冰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4级层序,研究此过程的层序地层学广泛应用于陆架地区地层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的建立。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西太平洋大陆架因具有高输送量且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强烈而成为了分析晚更新世沉积演化史的较为理想的场所。
1 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响应图1是对中国东部陆架海底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物成因环境图的概括,系统展示了海底沉积环境随海平面变化的空问演化关系。
1.1低海面时期古滨岸带在末次盛冰期到15.4 kaBP的末次冰期后期低海面时期,古海岸在陆架边缘小范围内活动(图1,2),从水深110 m到陆架坡折之间的外陆架平缓坡面上有大面积的砂质沉积物分布,它北起济州岛东侧,沿陆架边缘内侧,南至台湾东北彭佳屿、花瓶屿一带,平均宽达100 km。
沉积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第一章测试1.关于沉积岩的分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砾屑灰岩属于碎屑岩类。
B:海绿石石英砂岩为碎屑岩的一种。
C:碳酸岩是一种沉积岩。
D:灰绿色块状凝灰岩是一种碳酸盐岩。
答案:B2.沉积岩的形成包括()等三个阶段:A:沉积物搬运阶段、沉积阶段、沉积后阶段B:原始物质形成阶段、沉积物搬运和沉积作用阶段、沉积后作用阶段C:沉积物形成阶段、沉积物搬运阶段、沉积阶段D:原始物质形成阶段、沉积物搬运阶段、沉积阶段答案:B3.与岩浆岩相比,沉积岩在地表分布面积更广,体积更大A:对B:错答案:A4.因为沉积岩与火山岩均形成于地壳表层,所以二者的形成条件相同A:错B:对答案:A5.同岩浆岩相比,沉积物具有()的特点A:特有的自生矿物B:高温矿物罕见C:存在大量有机质D:FeO高于Fe2O3E:低温矿物富集答案:ABCE6.关于沉积岩的结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沉积岩与岩浆岩均具有结晶结构B:沉积岩与岩浆岩均具有玻璃结构C: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而无结晶结构D:沉积岩具有结晶结构和碎屑结构答案:AD7.关于沉积岩形成的地壳表层条件(沉积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沉积圈环境特征与岩浆岩形成条件相似B:沉积物沉积时的压力最大可达1100atmC:沉积物沉积时的温度最高可达摄氏650度D:同岩浆岩与变质岩相比,沉积岩形成于常温常压环境答案:BD8.按照原始物质来源,沉积岩可以分为()。
A: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B:碎屑岩、化学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C:碎屑岩、碳酸盐岩、生物岩、火山碎屑岩D:碎屑岩、化学岩、生物岩、火山碎屑岩答案:D9.沉积物沉积后一般会先后经历表生期、同生期、后生期和成岩期等阶段的变化。
A:错B:对答案:A10.现代河流沉积中常可看到,上游段沉积物颗粒粗,下游段沉积物颗粒细。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母岩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A:错B:对答案:A2.下列风化过程中,属于物理风化作用的是:A:氧化作用B:水解作用C:溶解作用D:盐结晶作用答案:D3.根据尤尔斯特隆图解,砂级颗粒易搬易沉,砾级颗粒难搬难沉。
海陆相沉积相分析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班级:地质1202学号:201211030201姓名:张瑞尧指导老师:赖生华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目录一:实验内容 (02)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4.结论 (09)5.参考文献 (09)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4.结论 (15)5.参考文献 (15)四:心得体会 (15)一:实验内容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
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
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
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
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岩石学简明教程
第二篇 沉积 岩
第四章 沉积岩总论
第二节 沉积 岩的形成作 用
第一节 概 述
第三节 沉积 岩的一般特 征
沉积岩的定义和分布
1. 定义 2. 沉积岩是在地球岩石圈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 母岩经风化作用、生物作用、
化学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的产物, 经搬运、沉积形成层状的松散沉积物,而后 固结而成的岩石。
3. 分布 4. 沉积岩在地球岩石圈表层分布甚广
第一节 概述
沉积岩的研究意义
01
沉积岩中蕴藏 着大量固体和 流体矿产
02
是研究地球发展、 演变、生命起源和 进化的宝贵资料。
①沉积物质的来源,即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 成阶段;
①母岩风化作用 形成的沉积物
即陆源碎屑及黏土物质, 是组成 沉积岩的 最重要和最丰富的原始 物质 风化作用
第三篇 变质岩
第三篇 变质岩
感谢聆听
③沉积物的同生、成岩 作用和沉积岩的后生作 用阶段。
沉积期后变化及其作用
沉积期后的变化的控制因素(不 是重点)
沉积期后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③沉积物的同生、成岩作用和沉积岩的后生作用阶段。
沉积期后变化及其作用
成岩后生作用分为四个阶段
③沉积物的同生、成岩作用和沉积岩的后生作用阶段。
岩石学简明教程
演讲人 2 0 2 1 - 0 8 - 11
目录
01. 绪论 02. 第一篇 岩浆岩 03. 第二篇 沉积岩 04. 第三篇 变质岩
01
绪论
绪论
02
第一篇 岩浆岩
第一篇 岩浆岩
03
第二篇 沉积岩
第二篇 沉积岩
第四章 沉积岩总论 第五章 沉积岩各论 第六章 沉积相 第七章 层序地层学简介
沉积岩石学@7陆源碎屑岩
碎屑颗粒的表面结构
碎屑颗粒的表面常有各种磨光面、毛玻璃化 和显微的刻蚀痕迹等,称为颗粒的表面结构, 其成因主要与机械磨蚀作用和化学的溶蚀、 沉淀作用有关。
常见的如毛玻璃表面(又称霜面)、沙漠漆、 冰川擦痕,以及各种刻蚀痕和撞击痕等 。 (p.101)
填隙物的结构
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杂基,在粗碎屑岩中除 了粗碎屑颗粒和杂基外,还有大量的砂及粗 粉砂级的碎屑,称为“机械混入物”。
孔隙胶结: 属颗粒支撑类型,其大部分颗粒彼 此直接接触,填隙物可以是粘土杂基,也可 以是化学胶结物。反映了稳定水流沉积作用 和波浪淘洗作用的特征。
接触胶结: 属于颗粒支撑类型,胶结物只在颗 粒接触处才出现。这种胶结方式只要比较特 殊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如在干旱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砂层,由于毛细管作用而使得溶液沿 颗粒接触点的细缝流动、并发生矿物的沉淀 作用而形成。也可以是原先具孔隙胶结的岩 石在近地表处经大气的淋滤而形成。
组成,因而一般所谓的岩石粒度,其相应的 粒级成分应大于50%。研究碎屑岩粒度分布 情况(即粒级成分)的方法称作粒度分析。 分选性:好、中、差三级
当主要粒级成分含量占碎屑总量的75%以上、 或其颗粒大小接近相等时,称为分选性好;
当主要粒级成分含量为50~75%时,称为分选 性中等;
而没有一种粒级成分能够超过50%或颗粒大 小相差很悬殊时,则为分选性差。
似杂基按成因可以分外杂基、淀杂基和假杂 基三种类型:
(1)外杂基:在成岩后生期或表生期于岩石颗 粒间的孔隙内堆积的外来细粉砂和粘土物质。 其特点是多矿物质的、呈污浊状、在岩石中 分布不均匀,呈团块状,而且这种团块状的 外杂基分布不受岩石沉积时形成的纹理控制。
(2)淀杂基:成岩期从孔隙水中沉淀形成的粘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
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4、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5、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6、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7、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8、相渗透率: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9、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10、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11、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12、达西定律: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13、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14、同生成岩阶段: 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5、表生成岩阶段: 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沉积岩石学期末复习要点
沉积岩⽯学期末复习要点沉积岩⽯学复习要点绪论/第⼀章沉积物的来源1.沉积岩概念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形成的地质体,是在常温常压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物作⽤和某些⽕⼭作⽤形成的物质经⼀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作⽤)⽽形成的岩⽯。
2.沉积岩⽯学研究任务①全⾯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岩体产状和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阐明其成因与分布规律提供依据;②探讨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风化作⽤、搬运作⽤、沉积作⽤及沉积期后变化的机理。
特别是研究沉积岩(物)及其中有⽤矿产的形成机理及富集规律;③进⾏沉积环境的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原⽣特点以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以恢复沉积岩形成时的古⽓候条件、古地理环境以及⼤地构造环境。
3.风化作⽤概念及类型风化作⽤是地壳最表层的岩⽯在温度变化、⼤⽓、⽔、⽣物等因素的作⽤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种作⽤。
风化作⽤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化学风化作⽤、⽣物风化作⽤4.沉积物来源母岩风化产物、⽣物来源的沉积物、深部来源的沉积物、宇宙来源的沉积物第⼆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1.牵引流和重⼒流的基本概念牵引流——符合⽜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重⼒流:⾮⽜顿流体——不服从⽜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2.碎屑颗粒在流⽔中的搬运⽅式A 推移搬运(滚动搬运,包括跳跃搬运)B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C 溶解搬运3.⽔下沉积物重⼒流的分类碎屑流或泥⽯流:是⼀种砾、砂、泥和⽔相混合的⾼密度流体,泥和⽔相混合组成的杂基⽀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颗粒流:是⼀种由⽆凝聚⼒颗粒(主要是砂、砾)所组成的重⼒流。
液化沉积物流:常见于砂和粉砂沉积物中。
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作⽤下发⽣流动4.⽣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的⽅式①⽣物通过新陈代谢作⽤,在其⽣活过程中不断地从周围介质中吸取⼀定的物质成分,从⽽把⼀些元素富集起来。
古水深恢复方法综述
古水深恢复方法综述摘要:古水深的分析对古环境的重建和盆地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古水深的恢复通常有多种方法,包括古生物法、沉积学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等,然而古水深恢复诸多方法对样品可靠性要求较高,易受到资料条件限制。
因此在进行古水深分析时,建议综合考虑地质背景、环境演化等多种因素,运用多种方法相互制约,以更准确分析古水深变化规律。
关键词:古水深;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古生物法;沉积学法一、研究目的古环境的重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古水深恢复作为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以及古地理分析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对重建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为确定古水深做了诸多研究,常见方法包括古生物方法,沉积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如前人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曲线及地震资料恢复水深变化情况等;地球化学方法,如、碳氧同位素法等。
然而许多方法可能受到具体资料的限制,或对样品有效性要求高,从而限制了对古水深恢复的研究。
本文通过查阅前人对古水深的研究文献,简单阐述恢复古水深的方法,为古水深恢复提供借鉴。
二、古水深恢复方法1、古生物标志法(1)有孔虫底栖有孔虫的变化一般是从海岸到陆架边缘逐渐增加的,而后又随着水体变深减小。
浮游有孔虫远离岸边,随着水深的增加,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整个有孔虫动物群中,浮游有孔虫或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的比率随水深而显着变化。
因此,浮游有孔虫的含量是研究古水深较理想的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水深情况。
(2)遗迹化石由于生物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和氧气的供应,因此遗迹化石通常被用作水深的标志,尤其是在化石稀少的砂岩和页岩交互的岩层中,这些化石通常是较为丰富的。
通过对不同深度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生物扰动的程度、遗迹潜穴间距等分析,可判断出生物在不同深度数量种类的变化。
例如赵澂林等在东濮凹陷西部下三系的研究中发现了多种类型的遗迹化石。
按生态习性可将其划分为居住迹、觅食迹、停迹、爬迹、逃逸迹和牧食迹,并将其细分为13个属。
矿物岩石沉积期后变化介绍
04
资源分布:不同 地区矿物资源的
分布和特点
环境变化
1
气候变化:沉积期 后,地球气候逐渐 变暖,导致冰川融
化、海平面上升
2
生物多样性变化: 沉积期后,生物种 类逐渐增多,生态
系统更加复杂
3
地貌变化:沉积期 后,地壳运动导致 地貌发生变化,形
成山脉、盆地等
4
水资源变化:沉积 期后,降水量增加, 河流、湖泊等水资
地壳运动导 致岩石变形、 断裂、错位 等,从而影 响沉积物的 分布和变化。
地壳运动还 会引起火山 活动、地震 等自然灾害, 进一步影响 沉积物的变 化。
01
02
03
04
气候变化
01
地球气候的变化: 如冰期、间冰期等
02
地壳运动:如板块 运动、火山活动等
03
海平面变化:如海 平面上升、下降等
04
生物活动:如生物 的繁衍、灭绝等
生物分布:沉积期 后生物分布发生变 化,如物种迁移或 栖息地改变
生物相互作用:沉积 期后生物相互作用发 生变化,如食物链、 共生关系等发生改变
010203 Nhomakorabea043
沉积期后变化的影 响
资源形成
01
沉积期后变化: 矿物岩石在沉积 期后发生的变化
02
影响:这些变化 对矿物资源的形
成产生影响
03
资源类型:不同 类型矿物资源的 形成过程和条件
侵蚀:水流、 风等自然力对 岩石的破坏和 搬运
沉积:岩石碎 屑在低洼处堆 积形成新的岩 石
变质:岩石在 高温、高压等 条件下发生化 学变化,形成 新的岩石类型
化学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岩石中的铁、锰等元素被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沉积期后变化第一节概述物源区原始沉积物质↓搬运和沉积作用原始物质的形成阶段沉积区松散的沉积物↓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阶段埋藏区沉积岩↓后生、表生作用沉积后作用阶段变质岩(之前)一、沉积后作用(概念):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亦称为广义的成岩作用。
广义成岩作用包括:狭义成岩作用、后生作用狭义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狭义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埋藏成岩作用:碎屑沉积物随埋深增加,主要由于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胶结作用,致使岩石逐渐致密、孔隙度减小、物性变差等一些列物理和化学变化直到变质作用。
二、沉积后作用特点:沉积后作用的时间一般极其漫长;由于最终被埋藏后脱离了地表环境,温度、压力、pH、Eh、CO2 、O2、生物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但却十分明显地变化;变化是全面的系统的复杂的,既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既受物理也受化学规律支配控制;对沉积岩的性质起极重要的控制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起决定性的作用;成岩的过程也是岩层中各种物质的迁移、富集或重新分配重新组成的过程,也即是油气成矿的过程。
研究内容极丰富多样,成岩变化原因极其复杂。
成岩阶段划分方案众多。
第二节沉积期后变化的阶段划分和特点一、沉积后作用阶段的不同划分方案依据1、根据粘土矿物(塞根札柯(Segonzac,197O)将沉积后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早成岩;所有粘土矿物都是稳定的,蒙脱石可以生成;②中成岩:所有粘土矿物尚稳定,见高岭石的迪开石化及蒙脱石的伊利石化③晚成岩;温度大于100℃,蒙脱石和不规则混层粘土矿物消失;④近变质:温度约200℃,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
2、根据煤岩学(瓦索耶维奇等(1963,1968)的划分方案)1)成岩作用(泥炭阶段)2)后生作用。
包括以下三个时期:①早后生(褐煤阶段);②中后生(煤化阶段);③晚后生(成煤阶段)。
3) 近变质作用3、根据地球化学环境(费尔布里奇(Fairbridge,1967)分类)l)同生成岩:埋深0~1000m,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常导致早期石化作用和自生成矿作用;2)深理成岩:理深为1000一10000m,发生的变化多种多样,是在封存水和其他流体特别是卤水和石油)向上和侧向运移的情况下发生的,温度可达100一200℃;3)表生成岩:大气水的影响显著,发生的变化有氧化作用。
风化作用等。
4、根据埋深(吕正谋、周自立(1985)划分为四个带)l)浅成岩带:深度小于1700m,成岩作用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
2)中成岩带:埋深1700一21OO:,砂岩为中固结状态,以原生孔隙为主,是各类油田中最好的一类砂岩储集层。
3)深成岩带:埋深2100~320Om,阶状石榴石和石英强增生是该带的特征标志,有机质已大量向石油转化,储集层物性较好,储集空间中原生和次生孔隙均有。
4)超深成岩带:理深大于320O一3800m,储集层物性差,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孔隙。
渤海湾第三系深层碎屑岩中有2~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二、划分方案方案很多:粘土矿物、煤岩学、地化环境、埋深、综合教科书采用划分方案: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表生作用生产和科研采用划分方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部(1990)综合自生矿物、粘土矿物、有机质成熟度、岩石结构和物性等)1、同生成岩阶段;2、早成岩阶段(分A和B两个期);3、晚成岩阶段(分A,B,C三个朝);4、表生成岩阶段(一)、教科书划分方案:1、同生作用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变化。
也称为“海底风化作用”或“海解作用”。
同生作用发生在沉积物存在的初期,在其表层(10-15cm)所发生的一切作用如图a所示,当质点A处于波基面之下,并固定于沉积表面时,即为同生作用阶段的开始。
此时物质(如质点A)与底层水发生作用,并处在开放系统中,介质条件一般是中-酸性,氧化性质的。
在同生作用阶段生成的矿物叫同生矿物,如海绿石、沸石及结核状铁锰矿物等,它们多沿层理面分布。
底栖生物钻孔及生物扰动构造也在这个阶段形成。
海绿石是典型的表生矿物,产在浅海沉积物中(如砂岩、碳酸盐岩石等)。
在近代的深度为300-500米的浅海沉积的绿色淤泥和砂中亦有发现;人们认为它们主要由3种作用形成,一是海底生物粪便蚀变;一是海水对伊利石粘土和黑云母粘土的改造;一是从海水中直接沉淀。
海绿石的颗粒一般都很小,属于砂粒级或更小。
新鲜的海绿石呈绿色,不透明。
2、成岩作用(狭义)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与上覆水体基本脱离情况下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成固结岩石所发生的作用,称为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如图b所示,当质点A被一薄层沉积物覆盖以后,而沉积物主要与软泥中的水(叫软泥水)发生作用。
作用是在封闭系统中进行,无外来物质加入,其温度、压力不大。
但由于生物和细菌的作用,产生H2S、NH3、CO2等气体,使介质呈碱性和还原性质,pH达9以上,Eh降至-0.4~-0.6。
这样就破坏了沉积物(如质点A)与软泥水间的平衡,引起本层物质的重新分配和组合,以建立新的平衡。
在成岩作用阶段生成的矿物叫成岩矿物。
3、后生作用在沉积物固结成坚硬的岩石之后,直到岩石风化或变质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称为沉积岩的后生作用,或简称为后生作用。
后生作用是在温度较高,压力较大,有外来物质(来自深部的气相、液相物质)加入的开放系统中进行的。
由于温度和压力高,作用时间长,故形成的后生矿物晶体粗大,晶形完好;又由于有外来物质加入,故新生的矿物成分可与本层物质无关,其分布不受层理的控制,可切穿层理。
最常见的现象是交代、重结晶、次生加大等。
4、表生作用较深埋藏的岩石,被抬升到潜水面以下,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在渗滤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称为表生成岩作用。
表生成岩作用与暴露于地表或潜水面以上的岩石所遭受的风化作用是不相同的,风化作用是一种“去石化作用”,是使岩石发生解离和成壤作用。
而表生成岩作用表现为次生胶结、交代、某些物质的富集以及成矿作用。
表生成岩作用的强度取决于岩石的渗透性、岩性及古地理、古气候等条件。
(二)、中石油划分方案:碎屑岩成岩作用阶段划分表碎屑岩成岩作用阶段划分表早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早成岩晚成岩第三节沉积期后变化的影响因素一、自由能: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自由能决定着沉积期后化学反映的方向;二、Ph、E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酸碱度的变化决定了孔隙水与岩石之间的离子交换;三、温度:使烃类物质变化,影响矿物的溶解度等;确定古地温的方法:孢粉颜色、有机质演化及成分特点、粘土矿物组合、氧同位素、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
四、压力:随着上覆沉积及水体负荷压力的增加,沉积物会发生脱水、压缩、固结等一系列变化。
五、生物:主要体现在细菌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六、时间:对成岩作用不是决定性影响,有一定作用。
第四节沉积期后阶段的主要作用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矿物多形转变作用等。
它们都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其综合效应影响和控制着碎屑沉积物(岩)的发育历史。
1、压实作用压实作用系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压实作用包括早期机械压实作用和晚期压溶作用。
碎屑岩抗压效果与其矿物成分有关,砂岩碎屑颗粒中,石英颗粒的抗压实能力最强,长石次之,岩屑抗压强度最小。
随着颗粒所受应力的不断增加和地质时间的推移,颗粒受压溶处的形态将依次由点接触演化到线接触、凹凸接触和缝合接触。
刚性颗粒石英受应力作用产生脆性裂缝,长石沿解理、双晶缝裂开;云母等长条状矿物弯曲变形,并发生绿泥石化;泥岩等塑性颗粒发生压实变形,甚至被挤入粒间孔隙中,造成假杂基产状,小颗粒嵌入大孔隙内,使原生粒间孔隙快速降低以至消失。
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期或成岩早期,随着胶结物的形成,胶结作用不断增强,压实作用的影响被抑制并逐渐减弱。
压溶作用主要表现为成岩晚期石英碎屑间的缝合线接触。
2、压溶作用沉积物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达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作用。
3、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也是使沉积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胶结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作用时期,尤其是成岩作用晚期,也可发生于表生期;后来的胶结物还可以取代早生的胶结物,也可以发生胶结物的溶解即去胶结作用,形成次生孔隙。
胶结作用主要包括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粘土矿物胶结等几种胶结作用。
胶结物的生长方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在同成分的底质上形成次生加大,如氧化硅在碎屑石英颗粒上形成次生加大,此外如长石、方解石、锆石、电气石、石榴子石等都可以产生次生加大现象。
胶结物也可以在不同的底质上沉淀,如碎屑颗粒边缘的粘土衬边胶结、碳酸盐晶粒的粒间胶结以及石膏、沸石类矿物的粒间胶结等。
胶结物结晶的大小与晶体生长速度以及底质的性质有关。
一般来说,小晶体生长速度快,大晶体生长速度慢。
孔隙胶结物的结构特征是紧靠底质处的晶体小而数量多,具有长轴垂直底质表面的优选方位;远离底质向孔隙中心,晶体大,数量小。
4、交代作用交代作用是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
交代矿物可以交代颗粒的边缘,将颗粒溶蚀成锯齿状或鸡冠状的不规则边缘,也可以完全交代碎屑颗粒,从而成为它的假象。
交代作用的实质是体系的化学平衡及平衡转移问题。
当体系内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原来稳定的矿物或矿物组合将变得不稳定,发生溶解、迁移或原地转化,形成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新矿物或矿物组合。
5、重结晶作用和矿物的多相转变重结晶现象和矿物的多形转变主要发生在碎屑岩的胶结物中。
碳酸盐胶结物的重结晶作用,可使砂岩的胶结物形成特征的连晶或嵌晶。
在重结晶过程中,包裹物或残留物一般仍保留在重结晶体内,它们是识别重结晶的重要标志。
在重结晶过程中,包裹物或残留物一般仍保留在重结晶体内,它们是识别重结晶的重要标志。
矿物的多形转变是一种较复杂的广义的重结晶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当一种矿物转变为另一种更稳定的矿物相时,只发生晶格和形状及大小的变化。
在碎屑沉积岩中最有意义的是文石胶结物向方解石的转化及非晶质氧化硅的蛋白石向玉髓及石英的转化。
隐晶质的胶磷矿转变为显晶质的磷灰石,隐晶质的高岭石转变为鳞片状或蠕虫状的结晶高岭石,也是常见的矿物多形转变现象。
高镁方解石转变为低镁方解石也是矿物的一种多形转变现象。
但在转变过程中,有镁离子的滤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