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教案:深度解读《山中访友》

七年级语文教案:深度解读《山中访友》

七年级语文教案:深度解读《山中访友》。

一、文本背景《山中访友》是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的一篇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唐代诗坛上最早追求淡泊清幽、山水田园画风的诗人之一。

此诗自问世以来被视为王维三百余篇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示了他对山水和人生的理解和表现。

二、文本分析1.描述山水田园的景物《山中访友》首先描绘了山中之景物,有丘峦、山石、流水等;然后又描写了田园之景物,有秋收、农家、田野等。

王维通过这些景物的描述,揭示出“山水田园”的特点——田园之美和山水之幽深相辅相成,兼具养生之道和生命之味。

2.表达对世俗的不屑《山中访友》中的“访友”是王维前往朋友家的一个借口,而王维的真正目的却是独自欣赏自然的美景。

这一点反映了王维对世俗的不屑,对于许多人追求的名利和权势其无动于衷,更愿意独享自然美景。

3.借景抒怀王维在诗中借助山水田园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例如:“野径人踪灭,车轮草色平。

路入高林深,曲折前后盈。

云端树一朵,山静则无声。

”此句借一道云、一株树,忽显旷远、深邃之境,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与灵魂、山水与人生、独处与思考的融合与表达。

4.表现作者的境界《山中访友》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色,而是作者对心境和境界的表达。

王维借助山水田园,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立体地表现出来,也正是由于此,使得这篇诗在读来有着别样的境界感受。

三、情感体验《山中访友》让人感受到王维那深奥、悠远、平和的思想境界,让人看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也让人体验到了淡泊、静谧的境界情感。

同时,这些表达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山水的宁静和安详,让人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也引导我们去欣赏自然山水,去品味生活中隐藏在细节中的美好。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山中访友》的深度解读,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详细描绘的山水田园,进一步认识自然美景的表现形式和对生活的意义。

2.理解王维的思想和情感境界,更好的感受到淡泊、宁静、平和等情感。

3.引导学生去欣赏自然山水,去品味生活的美好,发现生活之中的精髓和人性。

七年级《山中访友》说课稿(精选5篇)

七年级《山中访友》说课稿(精选5篇)

七年级《山中访友》说课稿(精选5篇)七年级《山中访友》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了七年级《山中访友》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山中访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7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

文章记述了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

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一)在优美的PPT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

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

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山中访友》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充满童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

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说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说方法: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六、说过程:1、听一听忆一忆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环境中。

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和收获吗?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

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读一读找一找(1)扫清朗读时遇到的文字障碍,小组中仍未能解决的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2)找一找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通用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 山中访友》课文解读附练习及答案

通用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 山中访友》课文解读附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1课山中访友(一)教材解读《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背景资料作者简介1.李汉荣(1958-- ),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

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多首,散文2000多篇,中短小说30余篇。

1982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今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曾任略阳县一中教师,调任略阳县司法局副局长,自愿辞官到略阳文化馆当馆员,后调至《汉中日报》社当编辑至今。

2.主要著作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等。

获各类奖项50余次。

作品入选一百多部选集。

长诗《秦岭,命运的巨型群雕》获1988年陕西省优秀诗歌奖。

诗集《驶向星空》获陕西省作协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

(四)重点词语、句子解析(1)对词语的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2)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

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材解读-精选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材解读-精选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材解读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2019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

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

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

1 山中访友说课稿教材分析:《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课文。

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

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

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

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

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

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材解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材解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材解读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宣布于2021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溢猎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意境〞,走进山林,探望山中的〝冤家〞,与〝冤家〞互诉心声,营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表达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一读标题,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老冤家了。

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豁然开朗,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冤家。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似乎这些自然界的冤家,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

作者依据表达的需求,还恰外地变换表达人称,对山中的〝冤家〞,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表达,有时感情剧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谓,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愈加充沛。

本文想象丰厚、新奇,有浪漫颜色。

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又如,〝你好,峻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烘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似乎刻满了智慧。

〞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生动,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冤家〞的那份深沉感情。

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新鲜的觉得,你会剧烈地感遭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感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热情所感染。

真的,假设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言语文字,想想那充溢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画的美妙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经过感受作者描画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意境,培育先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妙情感;二是学习作者经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聚言语。

山中访友说课稿人教版

山中访友说课稿人教版

山中访友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篇来自人教版教材的课文——《山中访友》。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作者在山中探访友人的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友情的深刻感悟。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山中访友》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一篇具有浓郁人文情怀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探访,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友情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体会文章中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山林景色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准备提问。

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重点讲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5.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者和友人,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文章情感。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布置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们将突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同时列出文章中的几个重要景物描写,以及对应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说教材:《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

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说教法: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

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

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

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

《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教案《山中访友》教案(通用1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中访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中访友》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③感悟内容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明确: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doc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doc

1山中访友【教材分析】《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

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作者会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称呼,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

不过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课前准备】音乐、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说课稿《山中访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二)教学目标依照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同时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二、说学情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然而关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然而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估计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访友》教材解读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内容上看,本文独具匠心。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拜访老朋友,但读到第三自然段,我们才发现,原来作者要拜访的是古桥、小溪、鸟儿、露珠等自然界的朋友!在作者灵动的笔尖下,他们是那么的可爱!文中处处体现了作者与大自然的默契,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的情谊,体验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从语言上看,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作者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课文充满了新奇和童心童趣。

如:“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一个“撞”字——赋予了微风人格,把微风当作了朋友,用词优美,准确生动。

语言的赏析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

从叙述方式上看,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巧妙变换人称。

如第五自然段反复使用的“你好,你好”等第二人称的表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举距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切感,不知不觉就随着作者进入到画面中。

从写法上看,本文运用的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并且大量使用了
各种修辞手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更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的更加生动优美。

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采用朗读想象法,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的眼里,山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为深情的好友,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朋友”之间心灵与心灵的真情对话,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材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