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对建筑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研究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等,对建筑体型和层高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地形地貌对建筑的影响,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首先,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选择和布局上。
在山地地形区域,山坡的倾斜度和高差可能会限制建筑的选择和布局。
一般来说,山坡越陡,建筑越困难。
对于较陡峭的山坡,建筑体型可能需要采用悬挑结构或嵌入式建筑,以适应地形的变化。
在平原地区,地貌较为平坦,建筑的体型则相对容易确定,可以选择广阔的平面布局。
其次,地形地貌对建筑的层高有一定的影响。
山地等地形区域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建筑的层高常常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和地震因素等。
在山区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合理确定建筑的层高,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在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对层高的考虑相对较少,建筑的层数可灵活掌握。
此外,地形地貌还对建筑的通风、采光和照明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山地区域,由于地势的特点,建筑物常常面临着通风、采光和照明等方面的挑战。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考虑建筑与地貌的关系,合理设置窗户和采光井等,以保证建筑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而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势相对较平,通风和采光的问题相对较少。
另外,地形地貌对建筑的景观效果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山地区域,山峰、峡谷等地貌景观可以作为建筑设计的亮点,将建筑与地貌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而在平原地区,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结合自然环境和地貌特点,可以营造出宜人的建筑环境。
此外,地形地貌还会对建筑的基础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控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山地等地形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建筑的基础工程需要更加复杂和严格,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山地区域常常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如山体滑坡、崩塌等。
因此,在山地区域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需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1. 引言1.1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地貌是指地表上的自然形态,包括山脉、河流、丘陵、平原等地形特征,而地形则指地表的凹凸起伏、高低起伏等形态。
这些地貌和地形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起到了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建筑师必须在考虑建筑规划和布局时充分考虑周围的地形地貌,以确保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
地形地貌也影响着建筑的结构设计。
在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建筑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地基稳定性、地质条件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形地貌还影响着建筑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氛围和特色。
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建筑师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影响到建筑的外观、结构、功能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地形地貌对建筑外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的环境特点会影响建筑在视觉上的表现,建筑师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山地地形中,建筑可以利用山体轮廓的线条,融入周围的山景中,增强建筑的视觉冲击力。
地形地貌也影响建筑的结构设计。
不同地形地貌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不同,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以确保建筑在地形环境中能够稳定地存在。
在土地不平坦的地形中,建筑师需要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以确保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地形地貌也会对建筑的功能设计产生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的环境特点会影响建筑的功能布局和使用方式。
建筑师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功能设计,以保证建筑的使用效果和舒适度。
在湿地地形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水的影响,设计相应的排水系统和防水措施,以确保建筑的功能正常运行。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师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建筑能够在环境中更好地融合和存在。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
地形地貌是指指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地形变化和地形形态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地形
地貌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源等因素,以便打造出更加优质、更加适应生态环境的建筑。
首先,地形地貌对建筑选址的影响非常大。
建筑的选址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稳定性和使
用效果。
如果选址在水深较深的地方,建筑师需要考虑防水,以避免建筑被水淹没。
如果
选址在山脉陡峭的地方,则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的稳定性和防风抗震能力,避免建筑被自
然灾害摧毁。
因此,建筑师在进行选址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情况,选择适宜的地形地
貌进行建筑。
其次,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风格和特点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建筑师需要根据地形地
貌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建筑设计方式来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
例如,建筑师在山地、
丘陵地带设计建筑时,需要考虑地形落差的影响,采用错落布局方式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而在平原地带,则可以更多地考虑建筑的美观度和实用性。
最后,地形地貌对建筑的能源利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山区、高原地区建设
建筑时,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以满足建筑能源的需求。
在
沿海地区建筑,则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潮汐能和海风资源等能源。
建筑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建筑是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求而创造的人工建筑物。
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则是指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气候、地质、地形等与地理相关的因素。
这些自然条件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建筑的形态、结构、材料选择以及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建筑的形态。
以地理气候为例,寒冷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坚固的厚墙和小窗户来保温隔热,而炎热地区则常常采用通风良好的建筑形式,如带有凉亭、大门廊等。
此外,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也会对建筑形态带来影响。
山地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悬崖控制技术和坡地建筑等方式,以适应地势陡峭的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建筑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的防震设计非常重要。
通常在构件的选择和连接方式上更加注重稳固性和柔性,以抵抗地震可能带来的破坏。
同样,在飓风、台风等风灾频发地区,建筑的结构设计也需考虑风压和风向对建筑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三、地理环境对材料选择的影响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例如,在盛产石材的地区,建筑常常会选择使用当地的石材作为主要材料,因其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并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而在雨林地区,建筑的外墙常常采用利用竹子和木材等天然材料搭建,以适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四、地理环境对能源利用的影响能源利用是当今建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能源利用有着一定影响。
例如,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可以采用太阳能电池板等可再生能源设施来供应建筑的部分用电需求,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而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则可利用地源热泵等技术来进行建筑的供暖和供冷。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建筑形态、结构、材料选择以及能源利用等方面。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合理利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能够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创造更美好的建筑空间。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1. 引言1.1 地形地貌的定义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自然形成的地势和形态。
它包括地形的高低起伏、地势的坡度、地表的起伏等特征。
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地形地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周围地形地貌的特征,以确保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
地形地貌可以影响建筑的结构、外观、功能等方面,对建筑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研究地形地貌,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出更加符合环境特点的建筑作品。
1.2 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历史、情感等价值。
精心设计的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所,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生产力。
建筑还承载着社会的集体记忆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环境的影响。
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还能够塑造城市的形象和风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建筑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充分重视和加以研究。
只有加强对建筑设计的重视,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和社会。
1.3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在建筑设计中,地形地貌可以影响建筑的选择、设计和施工。
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设计师需要考虑周围的地形特征,以确保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地形地貌对建筑结构和建筑外观也有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需要建筑师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和外观风格,以适应周围环境。
喀斯特地貌基础施工的若干思考
喀斯特地貌基础施工的若干思考一、喀斯特地貌特征及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大多数是有可溶性石灰岩构成,地表受风吹日晒和雨林极易风化,而地下部分由于受到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使地下部分结构松软,岩层较多,而且还会出现暗河及流沙等现象,尤其是地下河对于建筑基础施工影响较大,因此喀斯特地貌基础施工与其他地形相比施工难度较高,特别是由于土体含水分高容易造成坍塌,一般情况下桩基两相邻仅四米的孔就出现近4~5米的高差,而且基础桩深度必须要大,才能起到稳固作用,这些都基础施工造成了不利影响。
喀斯特地貌基础施工要针对喀斯特地貌的地下特征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通过准确的地下勘察和科学的分析,选择适合基础柱桩挖掘的方法和有关技术,努力克服由于不利的地理条件造成的基础施工难的问题,筠连县鸿基建筑有限公司在宜宾市筠连县建筑施工过程中,面对当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地制宜,采用了超深人工挖孔桩技术,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做出了贡献。
二、工程概况筠连县鸿基建筑有限公司“筠连县国税局返安房工程”,剪力墙结构,地上11层。
原设计为筏形基础,因相邻“晨晖雅居”地下三层大开挖后导致该项目土层拉裂,只能采取深桩基础施工。
由于周围建筑物复杂,大型旋挖机不能进场,而且场地狭窄也不能采用冲孔桩施工,唯一方案是人工挖孔桩。
经详勘后51根桩最深达石灰岩持力层达26米。
原则上人工挖孔深度不宜超过15米,针对这一情况公司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施工经验,针对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通过大量实践,了解在地下溶洞、沟槽、暗河环境下,如何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在保证施工安全、成孔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措施,结合本工程实际,编制了详尽的超深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方案,并经五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通过该技术方案后进行基础施工,从而增加了对于喀斯特地貌等特殊地质条件下施工的應变能力。
目前该工程已经顺利完工,为安全、按期、优质完成“筠连县国税局返安房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利用地形创造独特的建筑
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利用地形创造独特的建筑地理环境对建筑的设计与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形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地理环境如何相互作用,通过利用地形来创造独特的建筑。
一、地形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地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建筑布局和规划。
不同地势、高差、地貌等因素都会对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提出要求和限制。
1. 利用地势起伏创造多层次空间地势起伏可以为建筑提供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建筑布局更丰富。
在山区地形中,利用山丘的高低差,可以设计出悬挑式建筑,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
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还可以利用悬崖峭壁来设置观景平台,使人们能够欣赏到壮丽的景色。
2. 利用水域创造独特建筑形态水域是地形中的一部分,对建筑的创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水面上设计建筑物,可以利用悬浮或架空的方式,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同时,水域还能起到调节气温、增加湿度等环境调节作用,为建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建筑对地形的利用与融入建筑物在设计与施工中,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利用地形,将建筑与地貌融为一体,以创造出独特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
1. 地下空间的利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
充分利用起伏的地势,将一部分建筑设于地下,不仅能够提供额外的使用空间,还可以减少对地表的干扰。
2. 集水与排水系统设计地形的高低差决定了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建筑可以根据地势来设计集水和排水系统,合理处理降雨水流。
通过设置流线型的屋顶和雨水收集设备,可以利用地形来收集和利用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 利用地形进行景观塑造地形的某些特点可以为建筑物创造独特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山地地形中,建筑物可以通过设置露台、楼阁等,使人们能够在高处俯瞰全景,增加观景的乐趣和体验。
三、地形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案例1. 中国的悬空寺位于山西省的悬空寺是一座建于悬崖峭壁上的古建筑,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将寺庙布局于峭壁间的窝洞与岩石凸出之间。
地形地貌与建筑结构
地形地貌与建筑结构一、地形地貌对建筑结构体型的影响一个好的有特色的建筑能够象征一个城市,因此只有将合理的内部结构设计与艺术的建筑外观相结合,建筑的体型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以往,我国主要以亭、轩、阁、榭、窑洞、竹楼、四合院等旧建筑体型为主,时光的变迁使得建筑体型也随之沉淀发展。
近些年,更是由于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促使建筑的类型日趋多样化,并且其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但是,自古至今不论是哪种建筑类型,在开发设计时务必要考虑地形地貌对建筑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东部地区的建筑一般都较高,逐渐往西会随着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特征而出现建筑较低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和地形地貌有直接关系的。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区域都存在气候环境恶略、地质环境复杂的情况,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较大、施工困难、维护不易,所以建筑的体型一般都会比较简单。
在我国的中部以及东南部地区,气候、海拔以及其他多方面的人居环境等都很适宜人类居住,这里是我国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
因此建筑体型一般以高层建筑为主,这样既解决了人口众多但地域面积较小的矛盾,又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处在这一区域的乡镇级地区,其建筑体型主要以层高在10层以内的中层建筑为主。
对于农村而言,其建筑体型大部分已经由原来的平房转变为两层的独院小楼。
在一些海拔较低、气候湿润但气温较高较闷热的盆地地区,会存在很多竹楼等建筑体型。
对于一些平原地区,虽没有复杂的地形地貌,但也会有一些小的差异存在。
从以上都可以看出,建筑的体型和当地的地形地貌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很好的掌握了建筑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在此地势影响下所特有的气候环境,才能够充分利用地势的优势,将其作为一种建筑资源投入到建筑施工当中,在满足经济实用以及各项建筑要求的同时,还能够使建筑很好的与所处地域融合。
二、地形地貌对建筑结构层高的影响建筑的层高通常除了按米来计量以外,还会以层来计。
在设计建筑的层高时,是多方因素综合考虑来设计的。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和地形形态,如山脉、平原、丘陵、河流等。
这些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形态设计。
地形地貌对建筑形态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山区地形中,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地势的起伏和山体的坡度,以及不同方向的风向和光照角度等因素来确定建筑的位置、形状和高度。
在平原地区,建筑师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建筑的形态,但也需要考虑到地面的强度、承载力以及地下水位等因素。
二、建筑布局与环境景观。
地形地貌对建筑布局和环境景观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山区地形中,建筑师可以利用山脉和丘陵的起伏来创建层次感强的建筑布局,同时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来打造美丽的景观。
在平原地区,建筑师可以根据地形的特点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和布局,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三、材料选取与建筑结构设计。
地形地貌对建筑材料的选取和建筑结构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山区地形中,建筑师需要选择具有抗震、抗风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以及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应对地面的不规则起伏和陡坡。
而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建筑师可以选择更为轻便的材料和简化的结构设计。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还有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影响。
在山区地形中,建筑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的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因素,以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平原地区,建筑师需要注意地下水的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防止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合理选择建筑的形态、布局、材料和结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美观、舒适的生活空间。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研究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特定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这些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将从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相关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地形地貌对建筑的选址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山地地区,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山体的坡度和稳定性,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建筑地点,并进行相应的地质勘测和工程设计。
而在平原地区,可能面临洪水和地质沉降等问题,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形地貌对建筑风格和造型也产生了影响。
在山地地区,建筑可能会采用多层次的建筑结构,利用地形的高差来进行设计,而在平原地区,可能会更注重建筑的水平展开与分布。
地形地貌对建筑的节能与环保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案,以满足节能和环保要求。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这种影响也得到了一些实例的验证。
例如位于山地地区的建筑,通常会考虑到山体的坡度和稳定性,建筑结构可能会采用多层次的设计,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更注重稳固性和耐久性。
又如位于平原地区的建筑,可能会考虑到洪水和地质沉降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筑的设计来预防和减轻这些影响。
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地形地貌研究的加深,对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可能会出现更多针对不同地区地形地貌特点的建筑设计方案,以及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地形地貌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技术手段。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将更加凸显在建筑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广泛涉及了选址、风格和造型、节能与环保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以实现建筑的稳固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地质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地质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地质环境是指地壳中包括地貌形态、土、岩、地下水、地震等自然因素的综合环境。
在建筑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质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地质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基稳定性方面。
地质条件不良会导致地基沉降、滑动和塌陷等问题,进而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软弱的土地或湿地地基容易引发建筑物的沉降问题,这就要求工程师在地基处理和设计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地基改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其次,地质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还表现在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量方面。
地下水位的高低和波动都会对建筑物的地下结构和地下设施造成影响。
在高地下水位的地区,建筑物地下部分容易受到地下水的侵蚀和浸泡,造成结构的破坏。
而地下水质量的好坏则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供水和排水系统。
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根据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量特点,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地下结构和设施,并采取防水措施以保证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地质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还体现在地震和地质灾害方面。
地震是地质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工程师需要根据地震带和地震区域的特点,合理设计和构建抗震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同时,地方性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也会对建筑工程带来潜在威胁。
因此,在建筑工程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对周边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地质环境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工程师们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
首先,地质勘察是为了获取地质信息和数据的关键步骤。
详细的地质勘察可以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降低工程风险。
其次,合理的地基处理是确保建筑物稳定的重要手段。
地基处理包括加固处理、地基改良和沉降控制等,可根据地质环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工程施工的环境
工程施工的环境是指在建筑工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态、交通、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
工程施工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安全。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工程施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
一、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工程施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以及工程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雨季和高温季节施工,就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水、防暑措施;冬季施工则需要考虑冰冻对施工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冻措施。
此外,风力、湿度等气候因素也会对施工安全产生影响。
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上。
山地、丘陵等地形地貌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成本高。
此外,地形地貌还会影响到工程的布局和设计,如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的选址和设计都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因素。
三、水文条件水文条件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资源状况。
水文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源供应,需要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用水需求;二是排水问题,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需要妥善处理;三是洪水、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对施工安全的影响。
四、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等方面。
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噪音、粉尘、废水等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交通条件交通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材料运输、施工设备搬运等方面。
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反之,交通条件恶劣则会增加施工难度,影响工程进度。
六、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劳动力供应等方面。
政府政策的支持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充足的资金保障有利于工程投资的控制和工程质量的保证;劳动力供应充足有利于施工进度的保障。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地形地貌对建筑形体和层高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建筑形体和层高的影响我国疆域辽阔,南起北纬4度,北至北纬5 3度,跨越五个温度带,地质形式多变,各个地域的建筑特点也因此有所不同。
现就地形地貌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对建筑形体和层高的影响,引导建筑产业向经济适用、绿色宜居方向发展。
标签:地形地貌;建筑形体;建筑层高1.引言建筑不仅要满足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等功能,还应在地域环境、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有所体现,这些要素又受到建筑物所处地形地貌的制约与影响。
地形地貌以场地的坡度、地势情况等为基本特征,地形地貌对于建筑设计的制约作用的强弱与其自身变化的程度有关,建筑与地形地貌的适应关系是一种双向适应。
中国很多山地传统民居常沿坡地等高线阶梯状布局,就是因地制宜的利用过街楼、吊脚楼、通廊、吊层处理等手法适应地形的变化,并巧妙运用踏步、楼梯、空廊、平台与地形自然协调。
满足生产、生活、交通等功能的同时营造出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独特村寨风貌。
2.地形地貌特征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一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国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为西部高,东部低。
我国地势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土壤肥沃,悠久历史。
我国的地形高低起伏,平原、丘陵、山区层层分布,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地貌特征。
3.主要地形地貌分布我国地势复杂,但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大体上是西面比东面高,各个地区层层分布,大致形成了三个阶梯。
首先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往下面一层则是位于我国中部的一些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指的是我国的东南部,我国东南部海拔大都在五百米以下,地理特征主要是丘陵和平原。
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设计
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设计地形地貌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布局、交通、建筑风格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设计。
首先,地形地貌对城市的规划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
城市在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地貌下的规划布局各不相同。
在平原地带,城市往往以平行街道和方正的街区为主,建筑较为紧密,交通便利。
而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势复杂,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道路、居住区和公共设施,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形地貌对城市交通的设计与规划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山地区域,城市交通路网的规划需要克服山脉与峡谷的地理障碍,选择合适的线路和桥梁设计,以实现交通的畅通和便捷。
同时,城市交通的规划还需考虑到地质条件,避免穿越地震带、滑坡区等潜在风险区域。
地形地貌也对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下的城市建筑风格各有特色。
在山地区域,建筑常常采用悬崖式建筑,与山体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山城风情。
在平原区域,人们更倾向于建造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建筑,以充分利用平原地形的优势。
此外,地形地貌对城市的绿地、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规划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势起伏,绿地规划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差,形成层次感。
水资源的规划也需要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水源,合理规划供水和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的水资源稳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形地貌还对城市的社区规划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在平原地带,人们更容易形成集中的社区,相对较为紧凑。
而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势的起伏和道路的限制,社区的规划更多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形成多个小型社区或村庄,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综上所述,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设计是多方面的。
从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设计、建筑风格、绿地规划、水资源规划,到社区规划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地形地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试谈岩溶地貌对桥梁建设的影响
试谈岩溶地貌对桥梁建设的影响1.前言岩溶地貌,又称作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区。
在我国大部分岩溶地貌所处的西南地区,交通建设中桥梁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岩溶地区有许多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因素,对于桥梁建设而言,在岩溶地貌中,由于泥质灰岩、石灰岩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溶沟、溶槽、溶洞等现象,通常容易引起地面塌陷,造成桥梁工程安全存在威胁。
所以,关于岩溶地貌对桥梁建设的影响分析对于交通建设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2.岩溶地貌的形成(1)形成机理岩溶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的可溶性岩受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再经过大量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最后形成具有独特地貌特征岩溶地貌。
(2)形成條件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有①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②流水作用:包括有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水的流动作用。
③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3.岩溶地貌对桥梁建设的影响在岩溶地区的桥梁建设中,因为此地貌地质情况隐蔽性的特点,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岩溶地质状况,施工进程与桥梁基础稳定性和安全就会受到影响。
此时,在施工前进行有关岩溶地质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施工状况分析,提前排除地质问题或做好应对措施将对工程建设正常推进起重要作用。
3.1岩溶塌陷对桥梁建设的影响岩溶地貌中的岩石种类一般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一般具有较高的强度,属于硬质岩类,是桥梁工程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研究
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研究【摘要】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地貌对建筑的影响,探讨了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
在山地地区,建筑需要考虑坡度、高差等因素,常见的建筑特点是多层建筑和悬挑结构;在平原地区,建筑体型较大,多为平屋顶结构;在沿海地区,建筑多采用耐候材料,考虑水面对建筑的冲击。
结论部分强调了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建议未来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地形地貌因素,以实现更合理的建筑构造和布局。
这一研究对于提高建筑设计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形地貌、建筑体型、建筑层高、山地地区建筑、平原地区建筑、沿海地区建筑、建筑设计、地形地貌因素、研究、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地貌环境的影响。
地形地貌的特点将直接影响到建筑体型和层高的设计,进而影响到建筑的外观、功能和使用效果。
在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建筑的体型和层高往往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
目前,对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参考。
通过对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建筑的体型、层高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考虑地形地貌因素,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和环境友好性。
本研究也将对未来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促进建筑与地形地貌之间的更好融合和互动。
1.2 研究目的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规律。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分析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建筑体型的选择原则,探讨其与地形地貌特征之间的关联,为合理设计建筑体型提供依据。
地质地貌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地质地貌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首先,地质地貌结构对城市基建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土地的稳定和建筑的承载能力。
地质地貌结构如山地、河岸地带、湖泊地区等,会限制城市的扩张和发展。
例如,山地地区的地势陡峭,土地利用受限,建设成本较高。
而河岸地带和湖泊地区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容易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从而增加了城市的灾害风险。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质地貌结构来合理安排建设区域,确保城市的稳定发展。
其次,地质地貌结构对城市的人口分布也产生了影响。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通常会有更高的人口密度,而山区、沙漠地带等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则会人口稀少。
例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形成了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成都市。
而西藏地处高原地带,地势陡峭,气候恶劣,人口较为稀少。
因此,人口分布的不同也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最后,地质地貌结构也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质地貌结构提供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
例如,临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有利于发展渔业和航运业。
而平原盆地地区则适合发展农业和工业,以及建设交通基础设施。
地质地貌决定了城市的产业布局,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总之,地质地貌结构对城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城市基建的可行性,人口分布的差异,以及产业布局的选择。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条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地貌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与处理
地质地貌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与处理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特征,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地貌对建筑工程具有重要影响,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下水、岩土性质等方面。
在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地质地貌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本文将分析地质地貌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处理方法。
首先,地质构造对建筑工程具有直接影响。
地球的地壳由板块构造组成,地震和构造运动是构造活动的表现形式。
地震活动会产生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如地面破裂、滑坡、地面下沉等。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考虑地震区的地质构造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采用适当的地基加固方法等。
其次,地表形态对建筑工程也有重要影响。
地表形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
不同的地表形态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地质灾害风险。
如山地和丘陵地区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建筑工程的规划和施工提出了挑战。
在建筑工程的选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表形态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疏浚河道、加固山体等。
此外,地下水也是地质地貌对建筑工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下水位的高低、水源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进行地下水的勘探和监测,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和排水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岩土性质也是地质地貌对建筑工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质岩土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建筑工程必须对地质岩土进行详细的勘探和测试,了解其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水文特征等,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和结构设计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岩土的质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挖土、加固、防水等,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综上所述,地质地貌对建筑工程具有重要影响,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下水、岩土性质等方面。
在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地质地貌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对贵州少数民族建筑的影响摘要:建筑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与自然连接,融于自然。
地貌物质是地貌环境(亦说地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建筑角度来讲,它又是人们营造建筑物的最基本的材料之一。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大到城市群,小到民居均离不开它。
而且建筑景观和建筑文化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地貌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筑实体和承载者对建筑本身和建筑蕴含的文化层面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地貌、自然环境、作用、文化一、引言自然地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动态平衡的产物,是自然界所赋予的最适合的形态。
建筑师在设计时应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对建筑场地的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的研究来合理确定场地的合理用途,并在施工时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
另外,设计师应善于理解与把握地貌的美学特征及空间意境,使形体设计与意境创造相融合,建造出比自然环境更出色的人工景观。
正如文化源于人类对来自环境和人为两方面的挑战成功地应战—样,建筑与建筑文化作为这种应战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出与环境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当人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空间时.建筑景观便有了艺术、审美和文化的特征。
从民居到宫殿建筑.从生产作坊到教堂寺观无不表现出生活空间和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
正如古希腊文明安静优美的特征代表了爱琴海地区环境的庄严和美丽,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和谐代表了内陆江河流域环境的富饶、封闭—样,建筑景观和建筑文化也因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二、喀斯特地貌2.1喀斯特起源“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
(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
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
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2喀斯特简介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
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
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2.3喀斯特地貌种类(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三、喀斯特地貌对建筑的影响正因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建筑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民居。
喀斯特民居建筑从起初的穴居到“风篱”式建筑以及现在保留下来的“干栏”式建筑和几经兴起而又陨落的石材建筑。
因为贵州是多民族聚居,所以不同的民族便各自又传承以及发展出更多的建筑形式,他们多因地制宜,建筑材料也是地域性的取材,且皆为抗震的柔性结构形式,“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比如贵州黎平的侗家风雨桥以及鼓楼和苗族的吊脚楼(半干栏式建筑)。
3.1侗家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它与侗族大歌、鼓楼并称为“侗族三宝”,是侗族人迎宾送客、聊天娱乐的重要场所。
据考证,风雨桥是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通常由桥、塔、亭组成。
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
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
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
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
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
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
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3.2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这种建筑与苗族、侗族的吊脚楼属于一种类型。
这种房屋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通常为三间,地基分两级,前低后高,或一侧低一侧高,两级地基相差一个楼层,1米8到2米左右。
布依族半干栏建筑一般来讲三间房共四扇房柱,根据房屋建筑面积大小不同,房柱的数量也不尽相同。
一般每扇房柱为“五柱四瓜”或“五柱六瓜”,并用穿仿串连起来,再用楼枕、擦条、大穿杨以及大梁将四扇房柱横向固定好,再在擦上安装椽,盖上瓦或草,在楼枕上铺好楼板以及将四壁合围好即可住人。
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
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
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
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
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
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
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
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
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
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
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
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
3.3独特的布依族干栏式建筑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西南部和中西部地区,喜依山傍水聚族同姓而居。
跌宕起伏的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决定了布依族分布的各地在地形上的差异。
除中部的贵阳、平坝、安顺,南部的独山等地的布依族分布地区地势稍平缓外,其它各地的布依族多居住在河谷和高山地带。
地理位置及地形的不同决定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气候条件的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在风格和形式上的差异。
布依族干栏全楼居和半楼居均较普遍,并因材料做法有全木构,土木混构,砖木混构,石木混构,以至全石构等多种形式。
这是与其它民族干栏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其它民族干栏基本上都是木构体系,而布依族的木构体系干栏多分布于黔南红水河流域,其它地区石多木少,故以混合结构与做法为普遍。
而不论何种混构或木构,布依干栏都突出正面而上和大门后退作门斗的处理。
全木构者,底层围栏,居住层以活动板梯中置而上。
石木混构者,正面设石蹬道而上。
突出门斗后,很少再有前廊的作法。
总体上来说,布依族建筑平面型制简明,一般为三间,小体型。
平面布局中为堂屋,两侧前为卧室,后为火塘、厨灶。
底层仅作圈栏,顶层有简易隔层的贮藏空间,以搬梯上下。
四、建筑对地貌的适应(1)居住环境选择的“趋利避害”、场地的“因势利导”与室外良好微气候的营造:①通过对地形、地势和水源的分析,选择适宜居住的区域;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耕种用地、建设用地、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平衡;③居住地远离污染源,以保证居住区域内健康的生活环境;④选择当地树种进行合理搭配,利用绿化达到居住地保水、调节气候、降低污染、隔绝噪声的目的。
(2)通过建筑形式的选择和组合适应气候的各个要素,如温度、太阳辐射、风、降水、湿度:①通过对建筑朝向、间距、密度和总体布局的控制,获得合理的日照、采光和通风;②设置院落、天井作为缓冲空间,利用其自然采暖和空调效应改善室内热湿环境;③通过建筑体形和虚实结合的合理设计,减少室外气候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影响;④利用建筑单体的平面布局和空间设计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⑤利用建筑的自遮挡有效地防太阳辐射热。
(3)建筑材料和构造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①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地方材料在使用中的优越性;②建筑材料含能低;③合理的构造层次满足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隔声、防潮、防水等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热、湿性能;④循环利用。
(4)建造过程中节约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较小:①对土地的地表改变较少,基地保水性能好;②适中的材料用量(如墙体厚度的合理设计)满足围护结构的防护需求;③施工过程的废弃物和CO2排放量少。
(5)建筑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营造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且对环境负荷较小:①活动构件的合理设计和使用符合自然能源的循环和运行规律;②具有“亲近自然”的特性,室内空气品质好;③室内物理环境虽然并不一定达到绝对舒适的标准,但基本符合人体生理健康的变化规律。
五、结语地貌环境与建筑景观及建筑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地貌组成物质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来源·石质地貌物质与土质地貌物质被用之于建筑中.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和风格;地貌形态与人发生关系后.产生精神体验和审美追求,并与融于其中的建筑物共同构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甚至与人类最高心灵追求一宗教联系起来;大的地貌格局引起的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异.必将引起不同地区建筑群体形态和风格的差异;通过对地貌环境与建筑文化之间关系历电性的、理论的和实践性的探讨,必将在更高层次上构建既符中国国情又具有现代化内容的崭新的建筑环境理论做出贡献。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因此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