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论文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
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
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
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
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
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
中外政治思想史
中外政治思想史比较分析摘要:由于地理环境的迥异,经济环境的差别,社会关系等因素的不同,从而导致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差别。
正因为其差异,才有研究的价值。
通过对西方政治思想和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引导我们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服务。
关键词:差异研究政治思想借鉴吸收服务一、中外政治思想发展历程1、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概略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历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时期)。
与此相适应,西方的政治思想也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到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1)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具有自然特征。
(2)封建社会(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表现出突出的神学特征,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附庸。
(3)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
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2、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概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悠久,经历了先秦时期、汉代、隋唐、宋元、明清不同的朝代,每个时期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1)先秦政治思想,包括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其中,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大发展时期,诸子百家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2)汉代的政治思想。
西汉东汉总共 400 年,政治思想发展的重点在西汉初期。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本科生专业课程论文题目:论《君主论》中对人性的认识及其政治观指导教师:刘述良职称:副教授201 6 年6 月2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浅析《君主论》中对人性的认识及其政治观摘要: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影响巨大,各个时代的人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
本文力图从君主和人民的互动这一角度论述《君主论》一书中对人性的分析和认识,以此探究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观点,从而对马基雅维利及其《君主论》一书有全方面地认识,深刻理解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深入认识与把握近代早期西方国家政治观念的本质。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维持统治人性恶假设马基雅维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西欧众多思想巨人中的一个,他的《君主论》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同时也对西方世界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主论》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中尊重现实的这一特点。
他的政治理论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理论与实践的巨大矛盾这一真实的情形。
马基雅维利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激怒”了当时的许多伪君子和假道学;另一方面,马基雅维利说:“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做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1]他指出,君主要同时具有狮子和狐狸的特点,即具备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猾,这种权术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在《君主论》中,他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摆脱了神学和道德的束缚,总结了国家权力得失的原因,他将法律、军队和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是最早看清政治的实质是权力问题,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
它打破了开始一直围绕着城邦国家而展开的对政治的理解,开始论述有关权术的思想,让人们看到了权力对于政治的重大意义,将政治的理解由国家扩展到权利的领域,从此翻开了政治哲学的新的一页。
一、《君主论》的背景1.历史背景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提出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
政治学课程论文-浅淡中外政治制度
浅淡中外政治制度摘要:纵观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不难发现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一方面受到本国所奉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本国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的约束。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差异日趋凸显,分析中外政治制度差异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政治学的关键。
关键词:政治制度;中国;西方国家;古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根基于以政治伦理和宗法秩序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儒教思想,中国的道德集权思想通过解释人的社会属性来说明人性,将人完全社会化,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了人生而具有的本性是单一的,相同的,但个人的行为则因人而异,是变化的。
并且孔子提出人的相同本性是“仁”,认为仁是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标准。
孔子之后的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继承和发展人性善的理论,提出“仁政”的思想,进一步将一些社会行为作为人性。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思想家大部分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家的和法律的产生,国家和法律也只有在能保证尽可能多的私人快乐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政府和法律的建立并不是以一般的善或社会福址为基础,只是因为人类发现它们有利于保护私人的财产和权力等实力才得以建立的。
“政治制度作为规制人们政治行为的准则,其权威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从人性出发。
西方政治制度安排的人性预设主要是:人是政治动物,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有可能成为无赖,人性本恶,人是有限的存在。
在政治制度的设计安排中,充分考虑到人性的这些基本属性和基本倾向,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疏漏,使其发挥应有的效能。
”○1由此可以看出,中外的政治制度差异由来已久。
一.中外古代政治制度比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形成的时间,与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形成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古希腊、古罗马政府的政治制度不断朝着民主的方向改革,中国古代形成的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政体却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根深蒂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并不符合一些经典理论家的概括,它是非常独特的,它不是‘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而是宗法家族专制集权制度,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类型,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主要是血缘关系、家国同构、宗法家族化统治工具性制度和人治统治。
国开电大专科毕业论文《政治学原理》学习总结
《政治学原理》学习总结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科班的学生,我们在必修课学习了《政治学原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政治学是很深奥的东西,只有那些高级的人才,才能够弄懂的东西,我们电大的学生是没有必要学习这些和日常生活没有关系的课程的。
但是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政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且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就是我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学习总结。
一、政治学原理的含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学科,在人类文明开展过程中起了重应作用。
在欧美各国,政治学与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一样,已开展为十分成熟学科。
二、政治学发展历程中国政治学正式确立与开展是在本世纪,到八十年代初,我们重新恢复政治学这一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政治学真正开展,至今才有十几年时问,因而,还不是十分成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的澄清和界定,成为这个时期政治学界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问题,并对中国政治学的迅速恢复和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根底性作用。
整个20世纪80年代也是中国政治学界介绍引进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的鼎盛时期。
这些工作为初创时期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营养和推动力量,也为其进一步繁荣开展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学术资源。
20世纪90年代,政治学领域一方面对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进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政治支持和制度保障等问题领域。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结构——功能研究法。
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3、比较研究法。
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制度研究法。
电大2020《中外政治思想史》形考任务一二答案
国开电大2020年《中外政治思想史》形考答案(任务一/二)中西文化虽然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正确的答案是“错”。
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很强的务实性,强调知行合一。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家始终将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治国原则的研究上,关注人行为的道德标准和为证、从政的方法。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是君主集中主义。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要解决建立何种形式的政体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家着重实际效用,着重如何使自己的观点被接受。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家更多地借助简单类比和形象比喻。
正确的答案是“对”。
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为主要特征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朱熹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达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正确的答案是“错”。
智者有着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
正确的答案是“错”。
智者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正确的答案是“对”。
政治思想只能反映一定社会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
正确的答案是“对”。
政治思想应该可以适应任何的时代的需要。
正确的答案是“错”。
政治思想具有阶级性与社会性。
正确的答案是“对”。
政治思想还有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正确的答案是“对”。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国家组织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国家权力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对”。
整体主义观念将国家视为个人的工具。
正确的答案是“错”。
哲学王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提出将政治统治权完全地交给少数哲学家,其他各等级则完全地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正确的答案是“对”。
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权利政治观。
正确的答案是“错”。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村社。
正确的答案是“错”。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
正确答案是:城邦在古希腊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的是()。
西方行政思想史论文[合集]
西方行政思想史论文[合集]第一篇:西方行政思想史论文决策的重要性及完善我国现行决策体制【摘要】决策,对于国家而言,是行政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行政管理的核心。
它决定了国家行政系统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能否有效管理,是国家能否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命脉。
由于行政机构及其决策是和大众生活最为密切的,所以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拥有一个良好的决策机制、决策过程,可以为我国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都会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决策;行为决策理论;行政决策;完善;决策体制1、决策的含义广义上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指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行为决策理论 2.1 行为决策理论含义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即决策不仅仅是高层管理的事,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策。
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组织内的各个层级都要做出决策,组织就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西蒙认为,行政决策过程是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的过程,关键是前两个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次之。
行政理论必须同时包括如何有效地做的原则与如何正确地做出决策的原则,决策活动是行政活动的典型活动。
2.2 行为决策理论特征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理论及其他学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西蒙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第二,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西蒙认为,完全的合理性是难以 1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优化准则来进行决策。
首先,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中西政治思想史
中外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洛克的分权理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姓名指导教师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月日浅谈洛克的分权理论摘要: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发展,洛克的思想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思想对启蒙运动中其他人的思想也有着很大影响。
洛克的分权思想对后世有着很大借鉴意义,后来的孟德斯鸠继承和发展了其分权理论,形成资本主义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
洛克的分权思想是在英国革命中发展起来的,迎合了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得到了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分权思想并不完全,有着与封建相妥协的一面。
洛克分权思想的不完美,同样当代西方“民主国家”思想分权思想也不完美,我们应该从中找出优点如权力制衡加以借鉴,缺点加以改进以完善我们自己的政治制度。
关键词:洛克;分权理论;民主;启蒙运动洛克深入探讨了公民社会各种权利之间的相互制衡,来达到保护人民财产和自由的目的。
洛克把政治上的各种权力归结为三类,并有高低之分,权利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洛克把三种权力分别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认为立法和执行必须彻底分开,一旦集中在一起,容易造成腐败。
1 洛克三种权力的划分,为了有效的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
实现法治原则洛克提出了此分权学说,将国家权力分为了以下三种:1.1 立法权。
同现代社会几乎一样,立法权是指制定和发布法律的权力,是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和社会成员的权力和自由。
洛克认为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而其他权力则处于从属地位。
立法权不仅处于最高地位,而且一旦将它交出去,便是不可侵犯的。
立法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制定法律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力、自由和财产,因此它的制定必须审慎。
在《政府论》中,洛克认为根据权力的归属可以将国家划分为三种政体,而这种权力便是立法权。
洛克根据立法权的归属的三种情况分出的三种政体分别是:第一种是民主政体----这种情况下,立法权由社会大多数成员直接行使,并通过由他们自己拍出来的官吏来执行法律;第二种是一般的君主政体,即洛克的寡头政体----立法权由少数精选的人行使;第三种是专制的的整体,即洛克所谓的君主制,这种情况下立法权由君主个人单独行使。
中外政治思想史论文
天津农学院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董仲舒天人思想与儒学学生姓名豆明刚系别人文社会科学系专业班级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1班指导教师崔三常成绩评定2011年6月摘要:董仲舒的政治学说是把儒家的德治原则和法家的法治手段结合起来,把严格的等级名分同维护君主专制和君权至上结合起来,在神学的外衣下融合以“三纲五常”为准则,建立了一整套旨在维护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
董仲舒其人和他的理论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被统治阶级愈捧愈高,其作用也愈来愈反动。
关键词:天人合一大一统三纲五常董仲舒所处的时代,是两汉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他在吸收先秦各家思想中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之上,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熔阴阳家、黄老、名法家等多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讲阴阳五行、好言灾异和天人感应等,使之充满了神学色彩,建立了一整套旨在维护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
董仲舒的全部政治学说是把儒家的德治原则和法家的法治手段结合起来,把严格的等级名分同维护君主专制和君权至上结合起来,在神学的外衣下融合以“三纲五常”为准则是政治理论。
就在于把封建制度全面肯定下来,论证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神圣性和永恒性。
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出现,表明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最终形成,所以,他的学说不仅在汉代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里都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统治的建设支柱。
以后封建政治思想的发展,不过是在新的具体条件下,对他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具体化并赋予新的形式。
董仲舒其人和他的理论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被统治阶级愈捧愈高,其作用也愈来愈反动。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为了为君主专制统治寻找理论依据,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入手,把天人关系作为他创建政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董把人类社会与天地宇宙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宇宙社会的总体分析,寻找解决政治问题的切入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期末作业)“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期末作业)“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论休养生息,凝聚国力,它不如道家。
论富国强兵,驭民行政,它不如法家。
论阵前拼杀,庙堂运筹,它不如兵家。
论内政外交,谋国划策,它不如纵横家。
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可是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汉代始儒家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过世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二)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儒家思想讲究礼仪廉耻,提倡“礼治”“德治”“人治”,宣传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再加上切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同时有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慰藉,更方便人民归顺统治者,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奠定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开端和基础。
此后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封建等级尊卑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更是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推崇,长期沿用深化。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
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
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三)谈谈我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官方思想的看法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流传几千年而不衰,汉武帝只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最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最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思想强调人是不平等的,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天赐的、是应该的,是要维护的,人们都得遵守这种等级制度,要忠于君主,要以忠君为美德。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共3篇)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共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篇一西方治思想史政文题论:西目政治方思想史的中“性”概念与我的大学理生活院学电子:信与息学院/年班:级200 1级工3信班姓名陈:鑫源生号学:210003721262西政治方想史思论文方西治政思想中史“的理性”概与念的大学我生活在谈方政治西思史中的理想概念跟我们性的大生学有什活么关系它如何,影着响们大我学生的具体实际活生之前,们先来我了解一是下西政方治思想,解了一下它的展发史怎样的。
作为大学生,是们我基都本道人类社会包括经济、知政治和文三化领大,域各领域反都映社的不同方会面,有各含的内自容关于。
治领域政,在阶社级会中只,有掌统治权,握才按照能定阶一或级集团的利整益社会,合协调盾矛,定稳秩序,促发展。
因此进,何如取夺治统权,立什么样建统治的,权如何维持统权,治对现统治有权的度态就等为成政治领域的心问核题从一。
意义定,政治讲思想的本目根,也的是为就阶各级或集团实现上述标目出谋献“策”这种“。
谋或” “策,”因民族、时代可的同不而不同,也可因级阶、团集的不而同相异由。
于种各思方式维的同不,也能可表为不现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的象,实的等践。
在于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了基解下我,们一步把范进缩围。
窄什么是西方治思想中政的“理性概”念呢?古腊希时期的性是在理意神指下导的种认一识和思想,它要体现在主了维为持会社定而稳确人类阶级的立划分,从而奴隶主使社会地位的加更固,稳使君权和权得到父大的保更。
障西方的建封会历史社短,较缘他们在哲于学系上体的认识和发展,为因何一任追种本溯源理论都的会将类人会社终指向最自和由公平的状态中,之文艺复兴和在启运蒙时期也动例外不笛卡尔,于对在存认的正是识基这于一种理论么下之建立。
当的,在那然个时期的有所思潮中,主观理性义占据了主上风,为么会出什这现的现样象?主要呢因是原理超越了实践的发展,当论有所的论无法用实践理证明的来候就时会出现样的这情况导,很多理致论有一没个牢固的基,础从而一是种空想的理论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人的思等想,中只有孟德斯鸠的权分三立想思得了到证实在美,国得较为到整完应的,并用取且方政治思想史西论文了得俗的不效果。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二零一三年四月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
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内容提要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而在之后的数百年,儒家学说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相同部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孔子;孟子;异同;儒家思想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之异同一、孔子学说(一)孔子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开创学说我说“开创学说”,是说孔子本人的学说并不包含我们现今所讲的儒家学说的全部,甚至也不包含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全部。
对原始儒学,即孔子本人的学说,现时代的人认识也不同。
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奴隶说话,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封建立言。
有人说孔子贵“仁”,有人说孔子重“礼”。
有人把六经看做孔子的学说,有人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周的旧籍,如此等等。
两千多年前的事,或全亡无征,或其征不足,或有征而解释不同。
看来,不仅孔门后学难以考订,就是孔子学说的有些内容也难以考订。
有些问题已经打了一二千年的官司,恐怕还要继续打下去。
不过困难虽然有,我们还是要勉力来做这场官司的一方。
因为关于孔子的学说,剔去种种超时代的增饰,毕竟还有线索可寻。
(二)孔子学说的着作研究孔子,根据什么?无非是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和所处的时代。
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四岁葬母时就有门人帮忙,但他的着述生涯却开始得较晚,根据周卜官和史官积累的材料整理出六经时已近七十岁了,修订《春秋》是在他死前的两年。
有人说,六经即孔门儒学。
六经为古籍古事,经孔子删定,孔子当然是立意宣扬并有所寄托的;有的可能是作为珍贵的掌故文献保存下来。
周籍在平王东迁时丢失一大部分,春秋时所剩无几。
加之,原来在王室掌管书籍的缙绅先生们这时多已离散,各自找饭吃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删定六经,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古文籍,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研究孔子,主要根据四部书:1、《春秋》。
历来人们公认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分、立名教,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
中外思想小论文
中外政治思想史论文题目: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班级:2015年秋行政管理一班姓名:***学号:*************日期:2017年5月20日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中外政治
天津农学院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论文题目: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奇葩—论衡人王充学生姓名付志超学号0907084109系别人文社会科学系专业班级09级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班指导教师崔三常成绩评定2011年6月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奇葩—论衡人王充摘要:王充,东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在那个儒学、迷信思想深入人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甚嚣尘上的时代!王充,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无神论思想、实知的认识论具有超前的进步性,然而同时也充满了鲜的斗明争性。
其中他的认识论中求实求真和实践对知识技术的决定论也对当今具有很大的意义!我们伟大的小平同志也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都是时代的伟人!但是人无完人,王充的思想在没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局限性。
本论文带我们走进王充—这位伟人的思想世界!关键词: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实知的认识论;局限性一、王充的家庭背景—思想的奠基我认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或者生活环境和小的时候接受的教育、爱好,以及人生经历对一个的人的思想价值观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让我们走进王充思想的“奠基地”—孤门细族、幼读经书、负笈京师、博览百家、仕途陨落的一生。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
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
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中外政治思想史感想MicrosoftWord文档(最终5篇)
中外政治思想史感想MicrosoftWord文档(最终5篇)第一篇:中外政治思想史感想Microsoft Word 文档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史感想《中外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和西欧、北美国家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为主线,通过学习主要以政治思想家的基本理论来认识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特征与规律,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
现代政治学及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是在政治思想的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课程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认识西方和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服务。
一学期以来对政治思想史的学习,使我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有了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现就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汇报如下:一、使我系统的认识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主要发展历程所谓的政治思想,是有关于政治的思想,也就是说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的总的指导思想或者理论,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西方政治思想既受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的影响,也受政治思想个人个体的特征思维所影响,但不论怎么说,政治思想有他的历史性,还有他的社会性。
通过学习,使我懂得,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于古代的希腊,因此。
政治思想肯定会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希腊政治思想给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重视并探索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这是前提,是条件,也是根本,这种思维方式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也使我懂得,在整个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部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一部西方政治的缩影,既是多元演变的,也是派别林立的,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们都能知道,无非是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力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顾名思义,就是探索宇宙、认识事物的本源,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索社会事物,特别是社会政治的规律,希腊一开始就把神和人分开来研究,把神与政治分开,政治所体现的不是神灵的色彩,而是自然的属性,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中外政治思想史(全)
《中外政治思想史》一,选择题1.(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3.所谓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崇尚"理性"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4.(《荷马史诗》)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5.公元前509年,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伯里克)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空前繁荣.6.(古罗马)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粱.7.(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8.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5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发展落后的(日尔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蛮族国家,西欧由此进入封建社会.9.中世纪,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最早提出并阐述教权至上主张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他是西方教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10(马西略)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使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1.自但丁发表《神曲》到培根发表(《新工具》)和笛卡尔发表(《方法论》),文艺复兴历时三百余年.2.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城.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开始在(欧洲各地)全面地走向繁荣.3.自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自西向东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反封建,改革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4.托马斯・康帕内拉所著(《太阳城》)一书是继《乌托邦》一书之后,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贡5.意大利的衰落和(尼德兰)的兴起是17世纪欧洲大陆内部兴衰变化的一个极为显眼的特征.6.与荷兰早期的殖民扩张相适应,荷兰的政治思想家在(国际法)方面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7.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霍布斯),把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唯理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17,18世纪西方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名代表.恩格斯曾高度称赞他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十八世纪意义上的)".8.(思想启蒙(或启蒙) )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思想启蒙(或启蒙))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9.伏尔泰猛烈地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以自由,所有制和平等为公正社会的秩序原则,主张个人自由,主张共和制,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大资产阶级)的思想特征.10.18世纪的德国政治思想深受法国的影响,在对法国政治思想进行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最初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自由主义的倾向.(康德)以伦理国家观确立了其政治自由主义基本倾向;(洪堡)则主张划定国家的范围来保证个人自由的实现.1.拿破仑主持编制的《民法》法典以(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法典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都为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2.(正统主义)是极端保守的封建复辟思想.它彻底否定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宣扬宗教神秘主义,鼓吹等级差别,反对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论,要求恢复革命前"黄金时代"的封建旧秩序.这种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思想在法国革命后兴起,在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神圣同盟"时期极盛,在欧洲1848年革命后衰落.3.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合理部分;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吸取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思想;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借鉴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推想并加以创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德国)市民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便是这种成果的重要表现之一.5.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产生到繁荣)的时期.6.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绝对权威).7.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8.秦之前,(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自秦始,(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9.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10.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1.(王通)是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2.(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3.唐代中期,柳宗元作(《封建论》),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4.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吏治与财政改革).5.(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6.(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7.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以夏变夷) "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8.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集权与专制)的思想本质.9.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一个物质器官).10.清中期,汉学家(戴震)在考据的基础上,对程朱理学的方法,学风及其理论内核进行了全面批判.他重新阐释了天理的内含,又主张人性自然.由此,他批驳了理学存理灭欲的观点,揭露了统治者以理杀人的罪恶行径,对解除人们的思想禁锢有积极意义.11、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12、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13、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14、在古希腊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的是(自由公民).16、奥古斯丁的传世作(《上帝之城》 )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7、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神学政治观),开始了一个新时期.18、西欧中世纪社会突出的特征是(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19、(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20、但丁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论世界帝国》).21、( 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22、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 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23、( 托马斯·莫尔),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24、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 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 )为主要特征的.26、荷兰政治思想家( 格老秀斯 )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27、以( 主权)这一概念为核心,格老秀斯改变了古代万民法的概念,阐释了近代国际法的概念;为近代西方国际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28、荷兰政治思想家( 斯宾诺莎 )主张唯物主义的自然权利观,提出并论证了信仰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关系,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9、狄德罗主持《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历时30年出齐35卷,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文献.除此之外,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布丰的《自然史》以及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等著作成为启蒙运动的基本理论贡献.30、( 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它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 "理性时代" ).31、18世纪的法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 自由派)和以卢梭为代表的( 民主派 ).两派均从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基本的政治概念与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等重要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2、18世纪的美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以( 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派和以( 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宪政派成为政治思想的两大主流,前者强调民主力量的重要性,而后者强调宪政秩序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限制权力的滥用,这为美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两条不同的道路.33、(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表现.34、(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最系统,最丰富的表现.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他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为了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 君主立宪制 ) 国家.35、中国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 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38、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时代,( 郡县制)和(官僚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39、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法家思想).40、(秦始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41、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李斯 )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42、汉武帝时,( 董仲舒 )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43、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余绪" ).45、王通主张的( 三教可一),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儒学的改造,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46、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 道统论).47、性品说是(韩愈)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它是对儒家人性学说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48、面对宋朝的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 吏治与财政改革).49、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王安石变法)做了理论铺垫.50、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 维护君主统治 )为归宿.51.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元代).52.朱元璋比较重视安民,恤民,在建国后,确立了(以宽治民)的原则.53.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 泰州学派)最具特色,( 王艮)是创始人.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54.明代( 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有《船山遗书》传世.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55.清末,(龚自珍)震惊于深重的社会危机,于是疾呼衰世已到,倡言改革,开一代风气之先,社会影响很大,他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前夕的以为思想家,也是传统政治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二。
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论文定稿)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作者:杨财云学校:中央电大焉耆分校专业:行政管理年级: 2015级行政管理(本科)学号:指导教师:付博2015 年 12 月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作者:杨财云学校:中央电大焉耆分校专业:行政管理年级: 2015级行政管理(本科)学号:指导教师:付博2015 年 12 月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着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就形成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
在这两千多年里,儒学理论虽说有多次变化,但总的儒学精神一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延续,应该说董仲舒的思想起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在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新的格局。
董仲舒就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来发展儒家,成为后来的容纳百家汉儒。
使儒学从先秦孔孟的一元性的“纯儒”向多元性的“汉儒”发展,莫定了的儒学“独尊”的地位,同时也实现了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局面。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举任贤才、广纳儒生。
在汉朝初立时,陆贾就经常提出:治天下还需读书人,其中就包含了儒生。
但是刘邦并没有采纳。
发展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改革任选吏制的措施。
其一,用贤能、量才授官。
其二,考绩黜徙。
是用“考绩”、“汁事”来对百官实行进退或升降。
对于考试办法,上至高官下至士人都得合其爵椽,并其奉秩。
由此看出,董仲舒提出的措施一方面克服“侄子制”以及“累日以取贵”的弊端,一方面纠正了单纯的军阀政府,任用贤者,有着重大的意义。
董仲舒为后世之儒开辟了仕途,而封建统治者也用此授予官禄,收罗人才以巩固其业。
第二,实行教化、兴太学。
董仲舒不仅重视全国的教育而且还重视封建官吏的教育,并用德育教化全民,时王道思想在教育领域得到实现,这相对于秦朝用法术刑法治理社会,无意识教育上的改革。
改革后博士所授课程是五经或六艺,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这也是在汉武帝时设的“五经”博士,独尊儒术的表现。
这样一来儒学经典就作为最高的准则在全国盛行,从而形成了知识分子通过好好读书来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同时,这样的教育改革使中国传统儒学得到了继承、发扬和传播,儒学思想也弥漫着整个社会。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包括君权神授,这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来的。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
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
天地之间除了正常的现象之外,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
小的异常称之为“灾”,大的异常称之为“异”。
董仲舒认为,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
董仲舒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
推而广之,天不仅会降下灾异现象来遣告人间统治的过失,同样会降下祥瑞之兆来预示有德者的兴起。
所谓“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
(《同类相动》)天对人间统治的干预是全方位的。
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乃是一个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环系统。
董仲舒意识上的“天”,类似于本体论意义上的老子的“道”,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其神学色彩,主要表现为对天的人格化处理。
在他看来,天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最高主宰,但天的意志和愿望都是善良而美好的,是为人类谋幸福的。
从表面上看是荒诞不经的宗教呓语,然而如果揭开它的宗教帷幕,我们就会发现董仲舒的真正用意不在于神事而在于人事。
董仲舒的谴告说为后来的臣下进谏参政,提供了一个双全的工具。
实际上,他所谓的“天意”,其实就是以天的名义表述的“民意”。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自然没有达到无神论的高度,而是自然神论。
他提出的天人感应不仅仅是为了论证人君神圣性的,而且也是指向超自然的天命论的。
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社会意义来看,虽然他的这一学说有着明显的神学色彩,但是他的实质则是强调人的作用及民本思想。
这也就是说,在天人关系上,表面上讲的是“天命”,即天对人的决定作用,而其重点则是讲的人对自身的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董仲舒试图用这些理论推行儒家的仁政、德政,把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思想推上了政治舞台,这样“君权神授”在他的“天人感应”下赋予了合理意义,同时这些理论对于限制君权和各层阶级过分剥夺,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安定民心和老百姓的生活等等,都能起一定的作用。
三、“三纲五常”说“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提倡孝道,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为处事的道德标准。
三纲和五常的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严整的道德体系,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从文化深层结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从而成为封建道德的总原则。
“三纲五常”思想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具有极大的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也称文化价值,是指文化对社会、群体或个人等不同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正、负向功能,“三纲五常”思想也不例外,其文化的正向功能可以维持社会系统的均衡与整合,负向功能则是打破这种均衡与整合。
首先是正向功能:第一,文化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功能是指将不同的文化调和、吸收和融化,从而趋于一体化过程的功能。
它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种形式。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覆盖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伦理道德规范等层面,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严密、协调的功能体系,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全面作用。
第二,文化导向功能。
董仲舒将先秦儒家的学理范式实证化了,把思想、观念变成了政治实践行为,完成了由理想化的政治指向到实践化的政治指向的完美转变。
儒学的地位得到空前地提高,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了儒学的文化导向价值。
第三,文化传播功能。
“三纲五常”思想自汉代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纳利用,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对后世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朱熹鼓吹君主权利至高无上,他的学术思想强化了“三纲五常”,成为元明清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三纲五常是负文化功能:第一是文化滞后。
“三纲五常”建构起一种政治伦理化思想体系,规范、制约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稳定封建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不可抹煞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纲五常逐渐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动力量,对中国社会的消极作用就明显表现出来。
物质文化发展速度较快,制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滞后部分破坏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均衡。
对整个文化来说,发挥的是反向的、非整合功能。
第二是反文化功能。
它使得系统失衡,“三纲五常”思想维系专制统治,大力鼓吹君权至上,忽视人民的权力与地位。
同时它限制了社会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头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之中,丧失独立的人格。
天道观之下,统治阶级重视神道教化,愚弄老百姓。
轻视自然事物的认知、开发和利用,科学发展经年滞后。
对于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以及我们今天讲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显然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它们特定的涵义和内容,它们同旧的道德规范是同一概念。
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虽然他们在当时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带着极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内容,但是其中并不仅仅反映了地主阶级的阶级性,而是还包含着人类社会中一般做人所应遵循的伦常和道德原则。
它们产生在不同时代,渗透着当时统治阶级的精神意志,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所以在继承这些道德原则时,也必须将其中带有的强烈阶级色彩除掉,以继承其精华成份来服务于现代社会。
四、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着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
他是开一代经学《公羊春秋》的大师,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将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天人感应思想,以君权神授的形式向人们宣布了汉王朝当兴的神圣性;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也维护了中央集权皇帝的权威;他以继乱世必须更化的历史观,为汉朝继秦乱之后必须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他的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取法于天行仁政、德治为中心内容的王道论,又为发展中的封建王朝指明了方向。
他的这些理论和措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趋势,巩固和加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