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论述题题目+答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历年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历年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历年论述题及答案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4-201答: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6-293-294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从生产力方面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马基试题卷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马基试题卷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分)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2分)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2分)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分)
5、概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阐述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分)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4分)
四、简答题(在下面的5题中选3题回答;全答者按前3题计分;每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并简要予以说明之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分)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2分)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2分)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2分)

最新马基(参考)答案

最新马基(参考)答案

1.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2.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3.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5.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9.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10.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课本60页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2003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论述题14题附答案)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论述题14题附答案)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论述题14题附答案)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分)。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3分)。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分)2、试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相互区别,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是有性别的。

第二,相互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相互转化,人类真理性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5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正确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全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具有真理的相对性也需要发展。

(5分)3、试用普遍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分析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联系的定义。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1、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简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说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社会意识发展水平未必高;反之,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意识也可能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地方。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先进文化为社会变革指明变革方向并能够保证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及答案

一、基本概念解释题:(6*4共24分)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

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1,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12.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C大作业终考任务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C大作业终考任务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C》大作业终考任务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1.经过几十年积累,我们站到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但是,新发展阶段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定历史阶段。

在中国,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下面将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阐述这一问题。

一、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要经历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

在这个阶段,虽然国家掌握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但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不发达,生产关系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距和不足。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以下特点:1.发展不平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城乡差别也很明显。

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需要面临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异,需要实行一些不同的政策。

2.技术含量低。

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技术含量较低,一些重要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航空、航海等都不够发达。

国家在争取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加强技术革新。

3.劳动力素质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素质还相对较低,教育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依靠人民群众,集中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终点,而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包括知识分子的参与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农业机械化以及工业化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附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附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l)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俞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⑵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二、真理的价值具体如何表现?真理首先是认识论的概念,更多地矣联着客观事实,价值首先是生活实践的概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

l.真理与价值是相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Ⅰ)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

(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三、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l)货币从本质上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的·货币的职能也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而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三个职能是在前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基答案

马基答案

【辨析】1.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2.劳动者的素质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否,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实体性要素:A、劳动者:是指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实体性要素。

B、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是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所以生产工具才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指标。

C、劳动对象。

3.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否,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所以生产力是生产方式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4.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

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5. 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市场上煤炭大量积压,原因是生产的过多了。

错。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一方面市场上煤炭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大量失业人口因没有了收入而无法买没,煤炭的生产过多只是相对于相对于人们的支付能力过剩6.商品价格偏离价值是价值规律失灵的结果。

否,(1)价格的波动没有脱离价值(2)从较长时间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7.在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
1.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封建斗争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当时的
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发扬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体上失去其历史进步性,成了为剥削制度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
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他们享有充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政治体制中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2)社会主义民主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因为民主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

马基复习题及答案

马基复习题及答案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是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能在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源,无论某种社会现象多么复杂,我们都能通过实践对它加以认识和了解,无论这一现象所引发思想多么神秘,我们都可以在社会存在中找到原形。

2、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是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个观点是错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而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即真理的获得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近似地、相对地认识,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进而逐步深入,因此,不可能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这个观点是对的,价值是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如果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这个客体就没有价值,价值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中产生。

3.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反射和回声”。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随着人们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在改变自己的现实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随着和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所以,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相识反映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 1886 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 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4)竞争的范围不同。

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试述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及各阶段的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 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 1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 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 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 特点。

答: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危机的开始,期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 产的周期。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多种多样的; 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 共答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 1)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这同的东西。

3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 本质则 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

任 集体中才能实现,要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 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 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

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 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遇到严重破坏。

(2)萧条阶段的特点是, 生产力不再下降, 企仍困难,信贷关系呆滞。

(3)复苏阶段的特点是, 市场销售扩大, 生产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 答:(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 贷关系逐渐活跃,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

作用: 1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 互依存、密不可分。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 企业规模扩大,增加新建企业,变业人数明显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 的根本标志。

2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 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大题:简答题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 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 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2 分)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 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 分)3:(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3 分)(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3 分)4:(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2 分)(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分)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 分)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2 分)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2 分)6:(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基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基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基期末试题及答案题目:马基期末试题及答案(正文开始)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马基维利亚提出的基本观点?A. 道德与政治是分离的。

B. 人性本恶。

C. 君主应该保持仁慈和慈爱。

D. 政治权力来源于上帝。

答案:B2. 马基维利亚对于政治的定义是什么?A. 政治是一种伦理学问题。

B. 政治是为了达到普遍幸福而存在的活动。

C. 政治是实现权力的手段。

D. 政治是一种社会契约。

答案:C3. 马基维利亚的主要著作是哪一本?A. 《国家论》B. 《道德原理》C. 《政治学纲要》D. 《社会契约论》答案:A二、问答题1. 马基维利亚对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持有什么观点?答:马基维利亚认为道德与政治是分离的,政治活动应该超越个人的道德准则。

他主张君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行使权力,而不受道德约束。

2. 马基维利亚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哪些特质?答:马基维利亚认为君主应该具备智慧、勇气、决断力和灵活性等特质。

君主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手段来保持自己的权力。

三、论述题马基维利亚的政治观点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他的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基维利亚坚信政治权力来源于实际力量,而不是上帝。

他强调政治的现实性和功利性,认为君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行使权力,追求国家的稳定和自身的统治。

马基维利亚认为君主应该具备智慧、勇气、决断力和灵活性等特质。

君主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手段来保持自己的权力。

他主张君主应该高度集中政治权力,通过强力统治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马基维利亚的政治观点也受到了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冷酷无情,忽视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权、民主等现代价值观存在冲突。

另外,马基维利亚的政治观点也容易被滥用,可能导致专制和暴力统治。

总之,马基维利亚的政治思想虽然具有争议,但仍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对他的思想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权力的本质与运作方式,同时也能够对现代政治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马基简答论述

马基简答论述

1、简述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答:(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4)预付资本的大小。

2、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答:(1)流动的过剩人口;(2)潜在的过剩人口;(3)停滞的过剩人口。

得分点:每个答案2分。

3、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1)理论意义: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2)革命意义(实际意义):每个工人面对的使整个资本家阶级,因此。

无产阶级必须团结起来。

1、试用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分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点。

答案: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利润就越高;资本周转时间越快,生产效率越高,就意味着等量投入就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因此,“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7分)2、简述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答:(1)依据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2分)(2)意义在于: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分)B、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分)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答:(1)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的需要,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的“产业后备军”;(3分)(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3分)2、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其价值决定。

答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人身自由、一无所有。

(3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在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分)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答案:(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动机;(2分)(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

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

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

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思考题论述题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见下题)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

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二章思考题二、论述题1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71 第3 自然段)2 、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答:(1 )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 )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 )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第三章思考题1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 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第427 页)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3. 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1 题答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

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

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题答案: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 题答案: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

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第四章思考题二、论述题:试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行马克思主义解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