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基辨析题8索引
一、辨析题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1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二、材料题:材料一: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完整
复习资料辨析题部分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容和基础。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
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
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
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马基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论述题:P3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是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大知识点:矛盾的客观性列宁矛盾的主观性杜林进行比较一.请根据下列材料中关于矛盾的论述回答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①材料1中列宁的话突出的一点是指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字面上的矛盾。
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马基(材料题-论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材料1:“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
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材料2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
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材料3:“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
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
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我们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
”“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马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结合当前实际和相关材料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答:(1)唯物史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前提,第一次科学而彻底的解决了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是: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4)改革开放35年来,我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之作出创造性的中国化表述,如:邓小平同志,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表明了我党不断把群众观与实际相结合,此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贯彻运用和实际发展。
(5)时下,结合实际,我深深地感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根植人民、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点,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而奋斗;党的历史和中外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试观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只有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才能激发与活化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能主动性与创造性,夯实并筑牢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事业坚如磐石,稳若泰山,坚持群众史观,一方面,必须摆脱“四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避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英雄史观、帝王史观、神学史观、唯抑制史观,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基第一章三大规律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第一章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案要点](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l、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马基材料题
1.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正在激烈争辩,觉得有趣,便问:“你们两个争个啥呀?”一小儿说:“我以为太阳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可是他不同意。
”另一小儿不服气:“明明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
”孔子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深奥,似乎不是孩子能发表意见的,于是颇感兴趣地说:“你们都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来给你们作个裁判。
”一小儿说:”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顶盖一样,中午只有碗口大,黄昏时又大了起来,同样一个太阳,当然是离我们越远看着越小,离我们越近看着越大,所以太阳应该是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了。
”孔子恍然:这小孩真聪明,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解释如此复杂的问题。
另一小儿不服气:“不对不对,太阳才出来的时候并不太热,到中午就热得厉害,到黄昏又恢复了清凉,所以,太阳就象是一个火炉,离地越近就越热,离地越远就越凉,当然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啰。
”孔子觉得也有道理,但两个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两小儿的观点。
1.【答案要点】(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两个小儿都只是看到了太阳的一种现象,即一个小儿看到了早上太阳大而中午太阳小这种现象,另一个小儿则是感觉到早上刚出来的太阳不太热而中午太阳热这种现象,于是两人在关于太阳离地远近这个本质的问题上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事实上他们都仅仅是看到了事物本质的一个方面,故而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科学证明无论早上还是晚上,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
因此不能以两个小儿所知道的某一种现象来代替这个本质的规律。
2.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答案马克思材料分析题分析材料
材料分析题绪论1.请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请回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4.请回答:简述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映物质。
意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请回答:事物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答: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首先,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次,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再次,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当代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016春马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材料分析1、案例二十四节气与生产实践: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1)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什么?答: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本来源。
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长期实践与观察,日积月累才逐渐形成了这些谚语。
2)你认为这些谚语符合科学规律吗?为什么?答:谚语通常是通过感性认识的方式积累形成的,虽然有其实践的客观依据,但毕竟是直观的、表面的、生动的认识,它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才能是真正的科学。
因此,这些谚语作为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
2、案例一个巴掌扇出了“阿拉伯之春”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一市民布瓦吉吉到集市卖菜。
女城管法蒂娅以无经营许可为由罚款10第纳尔(约45元人民币)。
没收磅秤,掀翻菜车,并扇了一巴掌。
布瓦吉吉愤然到市政大楼陈情,被禁止进入。
于1月4日自焚身亡。
2011年1月13日,同情布瓦吉吉的抗议者涌上街头,要求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下台。
14日晚上,本·阿里逃离突尼斯,终结23年的统治……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阿拉伯之春”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答: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因此,任何政党、政治集团和政治人物的任何决策、管理行为都必须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
凡是违背人民利益,必然会被人民所反对和抛弃。
"阿拉伯之春”在突尼斯因为一个小贩的自杀而引发民众的抗议,事件爆发的真正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从而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材料1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
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
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马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六、材料分析题(一)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一.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来源自考白皮书1.6题)(1)辨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四.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马基课后题答案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论述,材料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最后,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结合当前实际和相关材料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1)唯物史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前提,第一次科学而彻底的解决了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是: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4)改革开放35年来,我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之作出创造性的中国化表述,如:邓小平同志,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表明了我党不断把群众观与实际相结合,此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贯彻运用和实际发展。
(5)时下,结合实际,我深深地感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根植人民、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点,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而奋斗;党的历史和中外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试观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只有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才能激发与活化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能主动性与创造性,夯实并筑牢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事业坚如磐石,稳若泰山,坚持群众史观,一方面,必须摆脱“四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避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英雄史观、帝王史观、神学史观、唯抑制史观,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事迹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它根据时代条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党对三大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把此社会矛盾学说推向了中国化的新阶段。
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关键。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