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行政诉讼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I.o∞l s1停怕m A nd Soei et y ■—圆圈墨l。
竺婴墅!f叁垒!查塾金浅析行政诉讼的困境及解决对策林小兵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开辟了司法审查权制约行政权的先河。
行政诉讼作为监控行政权的一种司法制度,从实施以来行政诉讼的发展与其他诉讼相比,仍显得步履维艰。
本文简要阐述下造成其困境的原因及其缓解的看法。
关键词行政诉讼司法审查权行政权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15202一、造成行政诉诉讼困境的原因(一)在中国当前下,老百姓起诉行政机构的勇气不足从历史上看来,中国的皇权(行政权)没有受到任何一种力量抗衡。
由于中国历史一直以农业为主,造成人性格的内向和封闭。
最开始,个人的权利利益是靠家长来维护,形成了父权控制,后来演变了中央集权专政制政权。
政权(行政权)主导一切,主宰这个社会。
长期以来,形成了“官贵民贱”“畏官”“不能犯上”“官本位”等思想。
人们在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厌讼”心理非常强烈,对法律产生严重的不信任。
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是所谓“无讼是求”、“和为贵”的思想。
所以民众有一种天然讨厌打官司的心态。
认为打官司是丢人还赔钱的生意,不到忍无可忍或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老百姓是绝不会轻易提起官司的,尤其是关系到政府机关的行政诉讼。
许多老百姓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犯时,不敢告,不愿告。
因为当前的政府权力日益膨胀,从市民的出生的“摇篮”到市民死亡的“墓地”政府都管。
许多事情是行政机关说了算,老百姓只能听从,遵从,不容质疑。
假如有怨言,不听从政府的言行,就有可能受到政府的批评和教育,甚至会遭到打击迫害。
这样下来老百姓害怕,畏惧行政机关,还谈什么“告”。
《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根据统计数据,行政诉讼案件每年的案件数量很少,只占法院整个案件数量的极少份额。
这种表象并不是说明我们的政府机关个个是做到秉公执法,文明执法,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现状及对策
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现状及对策行政诉讼的执行,是指执行组织对已生效的行政案件的法律文书,在义务人逾期拒不履行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从而使生效法律文书得以实现的活动。
行政诉讼执行问题是当前法院面对的一个难题,对于原告败诉时的执行问题,有关法律另有规定,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以下提到的执行问题,均指被告败诉时的执行。
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明确规定,在行政机关不履行判决的义务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但实际上,法院往往难以采取强制,即使采取强制措施,也很难奏效。
原因何在呢?针对这种状况应采取什么对策呢?这正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
一、行政机关败诉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分析我们认为,形成行政机关败诉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被执行行政机关的原因,也有执行机关的原因。
但主要是司法体制的原因。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被执行组织没有履行能力。
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不下十几万个,他们的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行政机关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这些地方,败诉行政机关拒不执行判决的主要原因固然与某些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有关,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门“囊中羞涩”,有的行政机关连办公用的房屋都是借来的。
对于这一类执行对象,是属于“履行不能”,对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相对有限,似乎情有可原。
第二,行政机关无视法院的权威。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人大和上级司法机关监督指导、政府管理人财物的司法体制。
司法机关实际上为各方面非司法力量所控制。
从法院的角度讲,由于行政机关掌握财权,纵然败诉后不执行判决,法院也奈何不得。
从行政机关的角度讲,行政本位思想恶性膨胀,行事肆无忌惮,根本不把法院放在眼里。
久而久之,不但助长了行政机关轻视法律判决的不良风气,也损害了司法机关的权威,尤其让人们失去了对司法公正和法律、正义信仰,对我国的法治进程构成很大威胁。
第三,法院司法不公正。
法院司法不公也是影响法院判决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法院执行难新特点调研报告范文]法院执行难问题与对策
[法院执行难新特点调研报告范文]法院执行难问题与对策执行难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
近几年人民法院虽下大力气着力解决,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并显现出新的特点。
一、执行难的新特点1、随着诉讼案件不断增加,执行难案数量增加。
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导致案件无法执行的占到了中止和终结执行程序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社会矛盾在不断积累。
近年来缠访、越级上访、闹事的问题屡见不鲜。
2、被执行人难找。
债务人采取种种手段逃避法院执行,是当前执行难中最普遍的现象。
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不是积极想办法履行义务,而是到处找关系托门路疏通人情,转移财产东躲西藏逃避执行。
不仅以自然人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如此,而且以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也是如此。
企业每年都年检,但就是找不到该企业的人员财产,一些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将公款以个人的名字在银行存放,使案件无法执行。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没有固定的居所、流动性强,回家的时间难以掌握,更有一些人外出不归,下落不明,而家中仅存有部分生活必需品,因此使案件无法执行。
在审理时公告送达缺席判决,申请执行后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大部分案件从审理到执行都没见到过债务人,无法执行。
3、被执行人财产难寻。
法院执行案件的标的物是被执行人的财产,只有被执行人有足够的财产才能保证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益真正实现。
由于被执行人不配合执行,或者有意采用多种手段隐藏财产,加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不健全,个人故意以其他人名字存款,企业在银行多头开户,有些单位以个人名字在银行存款,给执行设下重重障碍。
有的将房产、车辆等登记在他人名下的躲避债务,有的夫妻协议假离婚,将共有财产归属于没有债务的夫、妻或子女等等。
当法院进行调查时,找不到任何财产,不仅使生效法律文书无法得到执行,而且引起权利人的不理解甚至质疑,更使法院执行工作陷入困境。
4、有协助义务单位或个人不协助执行或者积极性不高。
行政处罚的执行难题及解决对策
行政处罚的执行难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政处罚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公平的同时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行政处罚的执行难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从行政处罚执行难的现状、主要原因和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行政处罚执行难的现状行政处罚执行难是指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处罚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监管不到位: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处罚执行中监管不到位,无法充分把握被处罚对象的行踪,导致处罚效果不佳。
2. 多头管理:涉及行政处罚的案件往往牵涉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各个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协作不充分,给执行工作带来困难。
3. 资金回收难:在某些情况下,被处罚单位不配合执行工作,尤其是涉及到资金回收的处罚案件,更是存在回收难的问题。
二、行政处罚执行难的原因分析导致行政处罚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制度不健全:当前的行政处罚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比如对执行工作的配套措施和支撑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执行难。
2. 执法水平不高:部分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行能力较差,不够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影响了行政处罚的有效执行。
3. 缺乏威慑力:在一些情况下,行政处罚对被处罚对象的威慑力不足,让其对处罚采取抗拒态度,不予配合执行工作。
三、行政处罚执行难的解决对策为解决行政处罚执行难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
以下是几个值得尝试的解决方案:1. 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各部门和单位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互通,提高协作效率,减少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问题。
2. 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进修,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执行能力,增强执法威慑力,有效执行行政处罚。
3. 完善行政处罚执行制度:对现行行政处罚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明确执行程序和责任分工,加大对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的监督和惩处力度。
4. 强化监管措施:建立健全行政处罚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处罚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处罚的有效执行。
执行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执行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执行难是指在执行法律、裁判文书或仲裁裁决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执行无法顺利进行的现象。
这一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并对社会公正和法律权威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下将介绍造成执行难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复杂繁琐的执行程序当前我国执行程序相对复杂,包括立案、审查、财产保全、拍卖等多个环节,而且规定繁多,程序繁琐。
这给债权人申请执行增加了难度,使得诉讼周期变长,并最终导致大量无法追回债权的情况发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推进改革,简化执行程序,并整合相关环节。
通过减少手续和文件的数量,加强事前调查,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等措施来提高效率和透明度。
二、阻碍司法裁决实施的力量干扰当前社会上存在大量恶意债务人或反对方通过暴力威胁、口头挑衅等手段干扰司法裁决的执行过程。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执行难问题的严重加剧,并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维护司法权威和执行力度。
例如,可以增加对干扰执行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同时提升法院和相关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和技术手段,确保执行活动得到顺利进行。
三、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监督和制衡机制存在不足之处。
目前的监督主要依赖于被执行人自觉配合以及债权人发起申诉等方式,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这包括设立独立第三方监察机构,并引入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其工作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此外,在注重司法规范化的同时,债权人也应具备相应的自我约束意识。
四、相关部门沟通协作不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存在沟通协作不畅、信息共享不足的问题,导致执行工作效率降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将相关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交流。
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形成高效协同的联动机制。
这将有利于提高执行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执法力量不足在面对一些涉及到大额资金或复杂案情的执行难问题时,执法力量明显不足。
从执行权的配置出发探析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
从执行权的配置出发探析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行政诉讼执行难是指在行政诉讼案件获得胜诉后,由于行政机关不履行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致使行政诉讼胜诉的当事人无法获得司法保护和执行权受到侵害的现象。
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需要从执行权的配置出发,探析其中的问题所在。
一、执行权的配置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执行权的配置问题。
执行权是指法院根据判决或裁定的内容,强制行政机关或其他被告方采取具体的行动或采取特定的措施。
执行权的配置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院对行政机关的执行命令权力不足在一些情况下,法院对行政机关的执行命令权力不足,导致行政机关对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予执行。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法院执行力量的不足,行政机关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推脱执行责任,从而导致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的出现。
2.行政机关执行力量的低下3.被执行人的抵抗意识强烈二、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的对策要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需要从执行权的配置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1)加强分析研判工作,提高法院的执行效率和质量;(2)完善执行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诉讼执行机制,提高对行政机关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3)建立行政诉讼执行档案,加强对行政机关执行行为的记录和追踪,确保法院的执行命令得到严格执行。
为了解决行政机关执行力量的低下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行政机关的执行力量培训,提高行政机关的执行能力和水平;(2)建立行政机关执行专门机构,明确行政机关的执行责任和义务,加强对行政机关的执行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3.加强对被执行人的监督和管理(1)建立完善被执行人资产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被执行人的诚信意识和执行意识;(2)加强对被执行人的资产追查和保全,确保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3)建立行政诉讼执行黑名单制度,对拒不履行法院判决或裁定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以震慑被执行人抵抗执行行为。
我国行政审判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考
我国行政审判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考近年来,我国行政审判逐渐得到了重视和规范化,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落实行政法治、行政审判独立、司法公正等方面。
下面重点介绍我国行政审判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行政审判执行难问题在许多行政案件中,行政机关能够以各种方式阻碍行政判决的真正执行,这表明行政审判当前的执行制度存在问题。
因此,我国应当加强行政审判的监督和执行力度,并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改进,以保障行政审判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针对行政审判执行难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治理:1、加强司法援助制度建设,帮助行政被执行人解决经济困难问题;2、强化行政机关被执行监察意识,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3、加强执行机关个人的法律责任意识,狠抓执行不力、羁押等非法行为;4、加强审判机关的监督和管理,使其能够更好地执行行政判决;5、加强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领域行政案件的执行,保障市场的竞争秩序和环境的质量。
二、司法人员的审判水平不高在我国的行政审判工作中,有一定数量的事件是由于司法人员的审判水平不高,导致行政案件的判决存在缺陷以及司法公正的问题。
对于司法人员的司法伦理和职业能力要求,应该以终身学习为基础。
此外,应该加强对司法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激励司法人员更好地执行法律职责。
三、行政机关对被起诉行为的抵触情绪过强行政机关对行政被起诉行为的抵触情绪过强,往往会表现出对行政审判工作的反对和削弱司法判决的合法性,从而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教育和催促,提高其有关法律法规、审判程序和司法逻辑的识别水平,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行政审判工作。
四、行政审批审查制度缺陷行政审批审查制度是我国现行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石之一。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存在着行政审批审查制度缺陷,尚未完全考虑到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因此,应该加强对行政审批审查制度的完善和压缩,落实行政审批审查程序规范,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社会对行政审批审查制度的信任和满意度。
从执行权的配置出发探析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
从执行权的配置出发探析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民众意识的逐步提高,行政诉讼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维权手段。
但是,在行政诉讼执行过程中,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出现了种种执行难的情形,这不仅影响了维权效果,也削弱了公民对法治的信心。
本文将从执行权的配置出发,分析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执行权的配置现状1. 行政机关执行不力一些行政机关在接到判决书后,仍然故意拖延或者不予执行。
可能的原因是行政机关内部制度落后、工作机制失灵、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等等。
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们往往需要耐心等待行政机关自觉履行,或者选择采取其他手段,比如聚众抗议、对行政机关进行舆论压力等。
另外一方面,行政机关在执行判决文书时,也可能存在执行错误的情况。
行政机关执行错误,可能是由于对判决文书理解不清、执行手续不当或者执行方式不当等原因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们往往需要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或者上告。
3. 法院执行困难有些判决文书可能涉及到巨额赔偿、拆迁指令等高度复杂的案件,如果法院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执行难度加大、时间周期拉长等。
比如,当某地公务员不当行为对个人造成巨大损失,按照判决文书应当赔偿的情况下,如果法院缺乏强制执行的手段,当事人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这就构成了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的实质。
二、应对方案为了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司法制度建设我们应该加强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力,尤其是在行政诉讼案件中。
一方面,建立更加完善的行政执行体系,注重加强行政执行机构的专业化培训和工作能力,提高执行效率。
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注重法院裁判文书的实际效果,对于执行难的情况要及时处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管机制行政机关内部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尤其是对于对外执行行政行为的机构,要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管,通过提高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能力,降低执行风险,从而有效避免出现行政执行错误的情况。
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困难与策略
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困难与策略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困难与策略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法治原则,也是当前我国行政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密切相融,要求政府必须依靠法治来行使管理社会的职能,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规范和改进行政执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行政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存在的问题:(一)综合执法尚需完善改进从实际情况来看,综合执法尚未达到立法初衷。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综合执法依据的部分法律法规专业性强,某些问题的处置比较复杂,某部门人员力量和技术装备有限,进行综合执法目前适用的法规多而杂,缺少一部专门用于综合执法的法规的支撑,容易造成执法主体不清等问题。
遇到不服从处罚的情况,往往只能待警力支援到达后,才能继续执法,综合执法对抗拒执法尚缺乏刚性的手段。
(二)联合执法效果难以持久在突击性的整治活动中,时有几个部门联合行动进行执法的情况。
调查显示,在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部门职能尚有交叉的情况下,联合执法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它可以发挥各部门的管理优势,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弥补跨行业、跨部门执法法律依据不足的缺陷,解决单一部门执法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减少执法的疏漏,因此,联合执法有较好的实效。
同时,调查也反映,由于联合行动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职权范围、执法依据各不相同,使得综合执法行动的`组织、指挥和协调比较困难,而且各部门的执法力量配置较紧,部门联合执法,只能用于应对一个时段或重大个案的处置,而难以作为经常性的管理方法,效果难以持久。
(三)行政不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行政执法既是一种管理,更是一种服务。
目前,行政执法中不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1、执法者服务意识差导致不作为。
简述“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简述“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执行难是指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未能按照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等法律文书的要
求进行执行的现象。
执行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金难题:当事人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执行法律文书的要求,例如支付判决金额、赔偿金等。
2. 被执行人潜逃:当事人可能会逃离执行地区或国家,导致执行难以进行。
3. 财产转移:当事人可能会将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或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隐匿投资或
转移财产,以逃避执行。
4. 反手段扰乱执行:当事人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扰乱执行过程,例如提出不实的异议、上诉或申请再审等。
为解决执行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1. 加强执行力度:加大对拒不执行法律文书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采取罚款、拘留、
追究刑事责任等手段,切实增强执行力度。
2.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被执行人财产的全面梳理、公布,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便于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有效追缴。
3. 设立执行专门机构:建立独立的执行机构,提升执行效率和执行质量,加强对执行
难案件的专门化处理和监督。
4. 强化法律意识:加强对当事人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降低执行难的发生率。
5.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合作,建立相互执行判决的机制,提高国际执行效力,解决因被执行人潜逃或财产转移而导致的执行难问题。
总的来说,解决执行难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合作机制和提升执行力度,以保障法律文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论行政诉讼执行难
论行政诉讼执行难【摘要】行政诉讼执行难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尤其是在行政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后,但行政机关无法或不愿意履行的现象。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法治建设的基础。
造成行政诉讼执行难的原因主要包括司法部门责任不到位、行政机关不配合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缺乏公众监督和舆论引导。
要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需要司法部门主动承担责任,行政机关积极配合执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众监督和舆论引导。
加强法治意识和制度建设,是根本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的重要途径。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应对行政诉讼执行难对法治建设带来的挑战,推动法治意识的深入人心,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的法治体系。
【关键词】行政诉讼执行难、司法部门、行政机关、法律法规、公众监督、舆论引导、解决措施、根本解决之道、法治建设、法治意识、制度建设。
1. 引言1.1 什么是行政诉讼执行难行政诉讼执行难指的是在行政诉讼中,尽管司法机关做出了终审判决或裁定,但行政机关却未能或不愿履行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执行判决或裁定,导致司法效果难以实现。
行政诉讼执行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行政机关敷衍塞责、推诿责任、违反法律法规、财产难以执行等等。
行政诉讼执行难严重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护,损害司法权威和公信力,阻碍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
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是完善法治体系、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司法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加强行政机关的配合和执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众监督和舆论引导,共同努力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2 行政诉讼执行难的影响行政诉讼执行难影响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由于行政诉讼执行难导致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滥用职权,使得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无法及时得到救济。
这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削弱了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导致法治建设的难度增加。
(完整版)执行难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办法
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一、法院执行难的背景执行难是指由于执行人员的内在因素、执行环境的外在干预、以及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法律素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执行案件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执行难问题,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不少纠纷难以在基层得到解决而逐渐进入司法领域,需要法院进行裁判和执行。
受体制、制度等各种因素交错作用的影响,执行难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日益突出,逐步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法院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
执行难问题,不仅困扰了法院自身的工作,也使社会各界对司法权威产生了疑虑。
二、法院执行难的现状(一)公民法制观念淡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滑坡,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靠诚实信用经营的价值观念。
相应的法制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守法经营的观念很差,大量的债务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逃债、废债、赖债的思想严重。
认为赖债不会坐牢,有的债务人甚至目无法纪,视法律和法院判决书为儿戏,公开肆意对抗法院执行。
有些个人经法院多次传票传唤才到局,最后使法院不得不加大执行力度,强制其履行义务。
这是“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有一些是涉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这类案件被执行人差不多都是判处有期徒刑入狱进行劳动改造或本人基本没有履行能力,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赔偿能力低下,而赔偿的数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
这一类案件也加重了执行的负担。
(三)被执行人难找一些被执行人欠债后,为躲避执行而外出躲藏或与执行法院搞游击,这些被执行人大都有能力履行,却不愿意履行,采取各种手段与法院软磨硬顶,你发传票他不到,发限期履行通知书他不理,经常使案件并没有实际解决,而且还加剧了法院执行工作未来的压力。
(四)被执行财产难查为逃避执行,被执行人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转移、隐匿、消耗其所有的财产,达到不履行或少履行其应履行的债务的目的。
谈行政诉讼的现状与对策
谈行政诉讼的现状与对策行政诉讼是指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国家机关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一种司法制度。
其主要功能是限制行政权力,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但是,当前我国行政诉讼存在一些问题,如诉讼程序不规范、诉讼时间长、诉讼成本高等,这些问题会极大地影响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行政诉讼的现状和对策,以提高法治环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一、行政诉讼的现状1. 诉讼程序不规范对于行政诉讼,诉讼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但是,当前在实践中,诉讼程序的规范化程度还不够高。
前一段时间,有一例行政诉讼案件,由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不符合规定,在原审法院被判没有证据证明其主张。
但其后在上诉案中,提交了经过公证的新证据,证实了之前的主张是正确的,原来的判决就被改变了。
这一案例说明了在诉讼中,证据确实是关键因素。
而如果诉讼程序不规范,很难确保当事人的证据在法律框架中得到妥善安排。
2. 诉讼时间长行政诉讼的审理时间往往比较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种煎熬和浪费。
经常会出现由于政府机关改变工作人员或组织结构,法官换岗或调任等原因导致案件的进展不及时,在诉讼期限内不能按时审理,这就令当事人的时间和心理都受到严重困扰。
3. 诉讼成本高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如果当事人想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需要请律师进行代理,并且涉及到的手续很多,例如翻译费用、证明费用和诉讼费用。
诉讼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可低估。
因此,往往需要花费不少的成本,并且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二、行政诉讼的对策针对行政诉讼中的问题和现状,有以下对策,以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和合法性。
1. 加强对诉讼程序的规范首先,应该进一步推进诉讼行为规范化,通过规范诉讼程序来保证诉讼公正和效率。
需要提高法官的素质、加强法律宣传和培训,同时推进智能法律审判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实现程序自动化,提高审判效率和公正性,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简化司法程序,加快审理速度为了加快审理时间,要加强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电子档案,提高审判的效率和质量。
浅谈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和对策
浅析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和对策【目录】一、执行难的原因(一)执行体制不完善(二)执行人员的素质及执法水平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三)法院内部执行机制的不合理设置和物质装备落后,也是形成执行难的客观因素(四)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二、案件“执行难”的对策(一)完善执行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1.案情分析要透彻2.思想疏导要到位3.强制措施要恰当4.沟通反馈要及时(二)加强执行人员的素质及执法水平使之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三)合理设置法院内部执行机制,改善落后的物资装备(四)怎样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仍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浅谈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和对策【论文摘要】本文对案件执行过程中,体制不完善,全国法院内部没有建立一个协调统一执行机构、法院内部执行机制的不合理设置和物资装备落后等方面提出了形成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并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解决案件“执行难”对策:要完善执行体制,实施规划化管理。
首先案件分析要透彻,其次思想疏导要到位,再次强制措施要恰当,沟通反馈要及时;加强执行人员的素质及执法水平使之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相适应;合理设置法院内部执行机制,改善落后的物资装备;又阐述了怎样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仍是一个严峻的课题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更是空前活跃,随之而来的是民商事纠纷案件骤增,从而导致执行积案越来越多。
官司打赢了,现实利益和合法债权的不到及时兑现,原本庄严的法律判决成了一纸空文,法律文书被称为“法律白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这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降低了人民法院的威信和执行声誉,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
虽然中央出台相关文件,各级人民法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客观地讲只是得到缓解,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执行难”成为案件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难题,那么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方法呢?一、执行难的形成原因(一)执行体制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全国法院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协调的执行机构。
行政诉讼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精神和要求,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已经走上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也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但是由于行政审判起步较晚,加之恰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通过行政审判工作,反映了一定的问题。
为此,仅以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法院近五年以来行政诉讼案件统计为例,对行政诉讼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粗浅的分析,虽然一个基层法院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但是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普遍意义。
(注:由于非讼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在制度设计、具体运作和性质上的明显不同,故非讼行政案件不作分析)一、行政诉讼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以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法院近五年来的行政诉讼案件为例,2000年至2004年10月份,该院受理行政案件573件,已审结532件(未结41件)。
其中2000年受理28件,2001年受理52件,2002年受理189件,2003年受理102件,2004年1-10月份共受理案件202件。
在结案方式上,审结的532件中撤诉248件,裁定不予受理的12件,裁定驳回起诉的13件,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9件,判决维持的38件,判决撤销的31件,判决变更的1件,确认行政行为违法的15件,判决履行法定职责的160件,判决行政机关赔偿的2件,中止的2件,移送的1件。
从当事人的败诉率看,在所审结的532件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的案件为209件,败诉率为39.29.在案件类型上,以2004年所受理的案件为例,202件案件中涉及拆迁管理的3件,土地管理的128件,房产13件,工商2件,公安4件,规划管理1件,烟草2件,交通8件,人防4件,城管1件,其他36件,几乎覆盖了所有行政管理领域。
在管辖上,2000年至2004年10月该院所受理的案件中,指定管辖的分别是2件、1件、1件、57件和128件。
在涉及群体诉讼方面,2000年至2004年10月份该院受理的群体诉讼分别是0件、0件、155件、48件和125件。
从法院执行工作总结看执行难题现状及应对对策
从法院执行工作总结看执行难题现状及应对对策从法院执行工作总结看执行难题现状及应对对策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不断深化,机构设置和职能不断优化,但执行难问题依然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执行情况,各级法院要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执行职能和作用,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为法律保障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一、执行难题现状执行难是指生效裁判文书或涉案资产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就地执行的现象。
如今,执行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未能及时执行到执行终局后债权人收到的钱款不多,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1、个案情况执行难在不同法院和地区的表现有所区别。
部分地区执行难的主要表现在长期未执行、无法查到被执行人下落、执行款限额过低等问题上;而其他地区则主要存在涉嫌违法、法院决定力度薄弱、执行难度大等问题。
2、执行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看,执行难的产生与一些深层次因素有关。
法律环境不完善,司法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因素都造成了执行难。
二、应对对策为缓解执行难的状况,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对策。
1、完善法律引导和监督机制对于法院执行难问题,法律层面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督,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应及时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司法机构履行执行职能。
2、加强司法资源建设加强对执行难挑战的反思和研究。
对不同地区执行难状况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明确执行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原因,为加强法院执行工作提供参考。
3、促进地方司法体制改革通过法院体制改革来缓解其执行难问题,推动法院内部的有效协作和沟通,逐步实现法官职能分工更加明确、责任分工更加清晰,确保案件的顺利办理和执行。
4、强化执行力度在争取更大的执行效果上,对裁判机关重提被执行人名单的执行方式应加强执行力度,并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执行手段,从而增强执行力度和结果,保护债权人和涉案公共利益。
结论执行难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协作和积极应对。
法院应探索制定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对策,不断加强对执行难的研究和分析,推动司法资源建设,加强司法统的内部沟通和协作,完善执行机制和执行力度,逐步降低执行难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执行难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办法
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一、法院执行难的背景执行难是指由于执行人员的内在因素、执行环境的外在干预、以及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法律素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执行案件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执行难问题,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不少纠纷难以在基层得到解决而逐渐进入司法领域,需要法院进行裁判和执行。
受体制、制度等各种因素交错作用的影响,执行难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日益突出,逐步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法院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
执行难问题,不仅困扰了法院自身的工作,也使社会各界对司法权威产生了疑虑。
二、法院执行难的现状(一)公民法制观念淡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滑坡,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形成靠诚实信用经营的价值观念。
相应的法制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守法经营的观念很差,大量的债务人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逃债、废债、赖债的思想严重。
认为赖债不会坐牢,有的债务人甚至目无法纪,视法律和法院判决书为儿戏,公开肆意对抗法院执行。
有些个人经法院多次传票传唤才到局,最后使法院不得不加大执行力度,强制其履行义务。
这是“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有一些是涉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这类案件被执行人差不多都是判处有期徒刑入狱进行劳动改造或本人基本没有履行能力,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赔偿能力低下,而赔偿的数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
这一类案件也加重了执行的负担。
(三)被执行人难找一些被执行人欠债后,为躲避执行而外出躲藏或与执行法院搞游击,这些被执行人大都有能力履行,却不愿意履行,采取各种手段与法院软磨硬顶,你发传票他不到,发限期履行通知书他不理,经常使案件并没有实际解决,而且还加剧了法院执行工作未来的压力。
(四)被执行财产难查为逃避执行,被执行人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转移、隐匿、消耗其所有的财产,达到不履行或少履行其应履行的债务的目的。
谈行政诉讼的现状与对策
谈行政诉讼的现状与对策一、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的现状作为行政诉的法律依据一一行政诉讼法已实施十多年了,那么,这十多年来,我国行政诉讼的现状如何呢?笔者认为是喜忧参半,不容乐观。
诚然,不可否认,《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的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监督,可以说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这几年行政诉讼案件数不断上升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人们的法制观念正在缓步上升,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同时,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较之以前亦有很大的提高,这些不能不说是《行政诉讼法》带来的效益。
但是,在此笔者不想过多地谈论行政诉讼的成绩,只想就目前我国行政诉讼存在的弊端加以剖析。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的渠道还不畅,这可以用所列的几个关于行政诉讼的现状加以说明。
1.表面繁荣的行政诉讼的背后掩盖着实际上的门庭冷落。
从湖北省高院年度统计材料看,2001年全省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数为6794件,审结6559件,除与2000年的受案数6977件相比略有下降以外,几乎连年都有所增加,如果与行政诉讼法实施当初的1990年相比,受案数可以说翻了好几番。
乍一看,似乎行政诉讼令人乐观,其实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这里面至少掩盖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法院收案数虽然增加,但与行政机关实际处理的行政争议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
就拿宜昌市工商局来说,去年共处理违法案件两千多起,而诉至法院不足百件,还有象猇亭区行政执法部门也处理过数百件案子,却无1件诉至法院。
二是相对于行政诉讼案件来说,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非诉案件迅猛增长。
就拿宜昌市猇亭法院来说,近几年虽然实现了行政诉讼案件的零的突破,但案件数未见明显增长,相反有下降的趋势,近两年来尚未受理一起行政诉讼案件,而我院受理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倒显著增加,去年已达18件(前几年只有几件)。
法院受理诉讼案件不分难易,而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案件一般经过筛选,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意味着非诉执行案件隐含了成倍的未知数。
行政诉讼的困境与破解
行政诉讼的困境与破解行政诉讼的困境与破解一、检视:行政诉讼的多重困境(一)从起诉角度看:收案数少、立案难纵向来看,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行政一审案件从1990年的13006件到20xx年的12.98万件,20余年间增长还不到十倍,且其间起起伏伏;横向来看,行政案件数量相比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数量始终居于绝对下风,20xx年我国每万人中提起的行政案件还不到1件,但每万人中提起的民事案件却超过36件。
行政案件少固然与行政纠纷一直以来都不是社会纠纷的主要形态息息相关,但立案难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行政诉讼立案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制度本身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构成的极大限制;二是部分法院基于社会效果的考量将一些行政案件拒之门外;三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和干预对一些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产生不当影响。
(二)从审理角度看:上诉率高、审理难由于行政诉讼的自身特殊性等原因,行政案件上诉率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一直处在高位水平,相比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上诉率明显偏高。
虽然高上诉率不能简单的用来衡量行政审判质量,但是从中可以窥见行政案件的审理难度确实较大。
而且,必须承认,行政诉讼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某些环节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行政干预现象,这种干预的一种重要表象就是行政案件撤诉率较高,“其中原因固然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其根本原因却是在强大的行政权力的阴影下,原告基于现实的利害考虑而做出理性而无奈的选择。
”(2)此外,很多行政案件本身往往带有较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给司法处理增添较大难度。
(三)从执行角度看:息诉率低、执行难行政诉讼的执行难主要集中在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败诉的案件中。
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划拨存款、罚款、提出司法建议、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等强制措施。
“但实践之中法院根本无法采取强硬态度并进行强制措施,以致于在执行层面上的收效甚微。
行政诉讼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行政诉讼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行政诉讼是涉及行政主体和公民、法人之间的诉讼,其中包括行政行为诉讼、行政机关责任与赔偿诉讼和行政财产责任诉讼等。
由于当前民主法制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行政诉讼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行政诉讼缺乏“容错机制”。
使用行政诉讼是指对于政府行政行为,如果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受到不当影响,无法通过改革解决,它们可以提出行政诉讼要求政府更正不当行为。
然而,行政诉讼的实行过程中经常没有考虑容错因素,在律师的过度追求“净胜诉”的压力下,案件易于陷入死胡同,导致无谓的冤屈。
其次,行政诉讼效率低下。
行政诉讼涉及到政府行政行为,一般情况下,其审判过程比普通民事案件更加漫长。
此外,参与行政诉讼的法官的素质不高,还存在一些官僚主义和仪式主义,使得审判过程不够透明,容易受琐事牵制,导致审判程序及诉讼时间的延长。
此外,行政诉讼的生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行政诉讼的裁决可能无法得到政府行政机关的法定执行,甚至有时无法得到执行,从而使得原告的利益受损。
基于以上分析,加强行政诉讼管理有关建议:首先,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容错机制,实现政府行政行为的评估和审查,避免形成因果关系;其次,加快审判进程,推出审判监督制度来保障案情审理的公正性;第三,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实施和执行效能;最后,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对案件的法律审查,营造有利于政府行政行为的司法环境。
总的来说,行政诉讼的实行缺乏有效的容错机制,审判效率低下,没有有效的实施,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环境司法不利等问题,均需要有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使行政诉讼得到有效运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现状及对策行政诉讼的执行,是指执行组织对已生效的行政案件的法律文书,在义务人逾期拒不履行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从而使生效法律文书得以实现的活动。
行政诉讼执行问题是当前法院面对的一个难题,对于原告败诉时的执行问题,有关法律另有规定,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以下提到的执行问题,均指被告败诉时的执行。
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明确规定,在行政机关不履行判决的义务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但实际上,法院往往难以采取强制,即使采取强制措施,也很难奏效。
原因何在呢?针对这种状况应采取什么对策呢?这正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
一、行政机关败诉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分析我们认为,形成行政机关败诉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被执行行政机关的原因,也有执行机关的原因。
但主要是司法体制的原因。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被执行组织没有履行能力。
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不下十几万个,他们的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行政机关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这些地方,败诉行政机关拒不执行判决的主要原因固然与某些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有关,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门“囊中羞涩”,有的行政机关连办公用的房屋都是借来的。
对于这一类执行对象,是属于“履行不能”,对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相对有限,似乎情有可原。
第二,行政机关无视法院的权威。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人大和上级司法机关监督指导、政府管理人财物的司法体制。
司法机关实际上为各方面非司法力量所控制。
从法院的角度讲,由于行政机关掌握财权,纵然败诉后不执行判决,法院也奈何不得。
从行政机关的角度讲,行政本位思想恶性膨胀,行事肆无忌惮,根本不把法院放在眼里。
久而久之,不但助长了行政机关轻视法律判决的不良风气,也损害了司法机关的权威,尤其让人们失去了对司法公正和法律、正义信仰,对我国的法治进程构成很大威胁。
第三,法院司法不公正。
法院司法不公也是影响法院判决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宏观上看,司法不公正的原因主要在于:(1)法官来源复杂且素质低。
我国现行司法队伍中非专业化的倾向是相当严重的。
(2)司法机关系统内的监督机制疲软,法院自我约束能力差。
目前,我国司法系统内的监督主要有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检察监督和上级审判机关对下级审判机关的审级监督。
就检察监督而言,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但是在实践中,检察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并没有真正确立和实现。
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情况看,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只是一种事后监督,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发现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违法时,只能以抗诉的形式要求审判机关纠正。
对于法院不执行或拖延执行行政诉讼判决的行为,检察机关监督的权限和手段就更加受限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损害检察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上级审判机关有权对下级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实行审级监督。
在实践中,上级审判机关通过审级监督的形式对下级审判机关的违法行为确也进行了有效纠正,但是,审级监督是审判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由于我国实行二审终审制,再加上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困扰,因此,在有些地方,上级审判机关对下级审判机关进行审级监督的着眼点已不再是司法公正,即法制的统一和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而是地方利益是否受到充分的保护。
加之对于法院不执行或拖延执行判决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层级监督,因此,通过上级法院督促下级法院及时执行判决,也很难奏效。
第四,我国现行司法权力难以有效制约行政权。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国家各机关中,行政机关实际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行政权力的扩张和膨胀,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
由于各级行政机关掌管着国家最活跃、最全面、最具体的行政执法权。
与此相反,在我国现行的权力分配体制下,司法机关实际上处于行政机关的从属地位,无论在级别、取权和执法手段上都比行政机关低,与其业务相关的人、财、物权,都由行政机关来掌管。
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权力分配和制约上的失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法院自身权威不够。
当前,各种权力主体为局部利益干扰司法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尤以行政机关为甚。
各行政主体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或明或暗地干扰司法的现象频仍发生,形成了比较普遍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行业保护主义。
使司法机关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纠纷、调整社会关系时受到来自地方行政主体的压力。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常发生,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削弱。
2.法院的独立性不够。
自1980年以来,我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各级法院的经费必须由同级政府确定,法院的财政与地方财政融为一体。
因此,地方法院更多地倾向于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去执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权,而不是着眼于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①除此以外,在人事制度等方面,法院的司法行政职务和人员均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选举、委任、罢免或任免。
在实践中,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实际享有”对相应各级法院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和指派权。
正是这种权力结构上的隶属和依附关系,使得地方法院无力抗衡地方行政的干预。
3.法官的独立性不够。
中国的司法独立原则并未实现,这是造成执行行政机关难的重要原因。
表现在:(1)在法院中,执行庭法官始终是以法院工作人员而不是以法官个人身份出现在执行程序中,他们对外代表法院履行职权,但却要受院方的控制,院方又常常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
显然,哪一个执行法官也不愿意冒“砸掉饭碗”的风险,去执行行政机关。
(2)法院内部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执行法官不独立。
由于案件层层审批,大量案件的执行由庭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执行的好坏不能与执行法官个人的责任,即使不能执行,也往往找不到负责任者。
目前,随着人们对“执行难”不满的呼声越来越高,法院执行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越来越成为影响法院形象的障碍,而法院系统内现行的管理方式又加剧了法官责任心不强和执行工作的低效率,产生了整个社会对审判机关的“信任危机”。
以上,我们分析了行政机关败诉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关键是司法体制造成的“执行难”。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二、克服现行体制弊端,建立全新的行政审判和执行体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追究制度。
加强执法和司队伍建设。
”我国审判体制改革,应当在坚持司法主权原则的前提下,找准问题,选准突破口,“攻其一点,兼及其余”,采取得力措施各个击破。
改革的着眼点定位在对行政机关执行难的问题上,突破口是建立我国行政法院,即把行政法院的建立作为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先遣队,为司法体制的全面改革探索经验,最后实现我国司法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行政法院的模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行政法院。
如法国行政法院,尽管它属于行政机关系统,但具有明显的独立性。
而德国、瑞士、瑞典、比利时、意大利、芬兰、墨西哥等国的行政法院都属于司法系统。
这些国家的行政法院设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行政法院的国家之一。
法国的行政审判体制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与英美国家的“单轨制”不同,它属于“双轨制”。
即在法院设置上存在各自独立、互不隶属的行政法院和普通法院两大系统,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普通法院审理普通案件(民事和刑事案件)两者泾渭分明。
在法律适用上,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优先适用特别法,无特别法才适用普通法。
最高行政法院内设4个行政厅和1个司法厅。
行政厅负责行政立法和立法咨询工作,司法厅(也叫诉讼厅)负责审理行政案件。
它直接隶属于总理府,院长名义上由总理担任。
它享有初审、上诉审和复核审管辖权。
它的主要职能表现在4个方面:(1)为政府提供咨询:(2)审理行政案件;(3)裁决行政系统内部管辖权事务;(3)指导下级行政法院的工作。
法国行政法院组织体系包括最高行政法院、5个上诉行政法院、33个地方行政法院、行政争议庭和权限争议法庭。
德国行政法院制度的形成晚于法国。
德国的行政法院属于普通法院②中的5种法院(一般法院、行政法院、劳动法院、财政法院和社会法院)类别之一。
但它独立于一般法院(刑事、民事法院),与法国相同。
德国行政法院组织分三级:初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法院和联邦行政法院。
初等行政法院设在各邦,数目因州的大小而异。
初等行政法院共有33个,高等行政法院10个。
行政法院的组成是由院长、主审法官和相应数额的普通法官组成。
德国行政诉讼在程序上表现为审问式公开审理,并设置公益代表人参加诉讼,联邦最高检察官、州高等检察官和地方检察官分别作为联邦、州和地方的公益代表人参加行政诉讼。
③比利时也实行法国式的双轨制行政审判体制,但行政法院属于司法机关而不是行政机关系统,它没有普通法院那么完整的体系,行政诉讼一般直接诉至最高行政法院。
瑞士联邦行政法院除受理一般行政诉讼案件外,还具有一般行政法院所没有的惩戒公务员的权力。
其他一些建立行政法院的大陆法系国家,也都有一些与法国、德国大同小异的规定。
我国似可制定《行政法院组织法》,建立行政法院。
1.行政法院的性质、任务、组成和任期。
建立我国行政法院,在坚持适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
为此,笔者认为,行政法院在性质上应该是最高人民法院属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原来由人民法院行使的行政审判职能,全部转由行政法院行使。
行政法院通过行使行政和与行政有关的案件的审判权,参与行使国家审判权力,不受除最高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行政法院的任务是按照法院程序正确地适用法律,审理和判决行政案件,以及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行为、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引发的争议案件。
相应地,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取消,其他业务庭的与行政机关有关的案件审判职能取消。
各级行政法院只接受上级行政法院的业务指导,完全独立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行政法院的组成可以参照德国行政法院的做法:由院长、主审法官和相应数额的普通法官组成。
最高行政法院院长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任,也可由其他人担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罢免。
最高行政法院的工作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
它的副院长、审判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行政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
高级行政法院、中级行政法院和基层行政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均由上级行政法院任命。
2.组织系统和审级制度。
行政法院的组织系统可以是最高行政法院和地方各级行政法院。
地方各级行政法院分为基层行政法院、中级行政法院和高级行政法院。
从隶属关系上看,只有最高行政法院隶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行政法院均只隶属于行政法院系统,地方各级行政法院的设置不与现行行政区划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