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FI标(一)知识H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区别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和用途;3、描述茎的结构。
(二)能力H标1、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根毛的操作,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理解释生活和生产小的有关现彖。
4、根据茎结构特点,懂得有些植物茎不能不断长粗的原因,解释怎样才能提高嫁接的成活率。
(三)情感FI标1、通过用放大镜对根毛的观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从大量根毛协作能力,丄升到人类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动的关注集体,重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2・、使学生形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精神现实屮的有关现象。
3、解释导管和筛管的作用,说明有些事物的茎不能不断生长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四、设计思想1、本节的重点是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是学习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的基础,在这里要使学生知道对于生物体,功能是与结构相适应的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2、本课的难点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因为它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染色的植物茎的横切和纵切,借助模型实物,让学牛理解水分是通过管状的结构运输的。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放大镜、剪刀、红墨水等。
2、用黃豆种子培养的幼根。
3>带叶桂花枝条。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导入;讲述:生物圈屮不能没有植物,没有植物我们人类也不可能生存下去。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屮,我们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水分,无论是植物的构成还是生长,或是无机盐的吸收,都离不开水,植物是靠根吸收水分的。
人教版初中生物科学七年级上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附点评
案例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设计与点评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教材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1)教学设计 1 教材及学情分析《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1.2 内容体系特点1.3 存在问题由于本节教材是以生命活动为主线,某些知识点(如木质部、韧皮部、筛管、形成层)的出现在编排上显得突兀、跳跃,给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造成一定困难,学生亲历科学和教师因势利导便成为学生领悟知识概念的关键。
1.4 学生特点情感和行为特征:喜欢动手;爱提问题(开展微型实验;收集相关信息)。
已有知识基础:根尖的结构;分生组织特点(本节学习的前提和铺垫)。
2 教学策略和方法2.1 变教师引入为学生引入。
组织学生设计创新性、趣味性的微型实验,并进行相关资料调查,让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行发现问题,激起探知欲望,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新问题去,教学内容和时空开放,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2.2 沿着生命活动的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学生亲历科学、自我建构,教师讲授 学生实验、观察验证 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主线: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 侧重:知识传承主线:植物怎样生存,与生物圈的关系 重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学习方式根本转变 课程标准调整旧教材 新教材旧教学方法 新教学方法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实现多维度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能。
2.3 增加学习的自主性。
四人活动小组在小实验的选题和设计、资料收集等活动上自主选择,使其各尽所长、满足喜好,又促进协作学习。
3 教学目标了解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水、无机盐、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植物茎增粗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判断和归纳能力,从而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体验探究生命奥妙的乐趣,发展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反思1、七年级生物上册《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反思小树也要打点滴在复习“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时,我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一组图片用大屏幕展示给大家,同学们都震惊了,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难道树病了吗?”“树生病也要打点滴?”......我马上进行引导:“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概是病了吧”。
“真的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我见过一则报道说是树木在移植过程中树根受到损伤,营养根本就跟不上普通的树,所以为了提高树的成活率,就必须要像人一样给树打点滴,让它们强身健体。
”“说的太好了。
”我及时的给予了肯定。
”“你知道点滴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树木生活需要的营养液”。
“对”。
“假设你是医生的话,应该将营养液注射到哪里呢?”我又进一步发问。
“木质部”。
“不对,应该是树皮”。
“树皮的什么结构中呢?”“是韧皮部中。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沿着有一定知识难度的梯度斜面进行思维爬坡,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我认为准备实物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就准备了发霉的西红柿、洋葱、馒头等发霉的食物,西红柿和洋葱的好处是虽然发霉,但很硬实,不至于让学生反感,菌丝体也很清楚。
馒头的好处是它的菌落丰富,各种颜色的菌落都很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区分细菌和真菌。
第二,培养基的制作,这个环节很简单,但对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环节也是以往教学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是琼脂一般实验室没有,而且制作培养基感觉也很麻烦,但通过亲身实验配置,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第三,探究实验的`操作,有了培养基这个探究实验就很容易操作了,遗憾的这个实验不能在本节课上看到实验结果,所以我利用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展示结果,来提升实验的可信度,如果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效果会更好。
初中生物_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分析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能解释生活和生产相关现象。
2、通过观察根毛结构,描述根毛适于吸水的特点。
3、通过“茎运输红墨水”等实验,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水对绿色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呢?一、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展示图片:1、切碎的蔬菜;2、植物不同部位含水量图;3、缺水植物、水分充足的植物;4、农民雨后施肥。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本45页的资料分析,说明水对植物有什么重要作用呢?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指导点拨。
师生归纳总结。
(过渡)我们发现,植物的生活确实离不开水。
那么,水分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植物体的呢?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展示课题: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二、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出示缺水的植物盆栽,请学生帮助“浇水”。
学生观察并回忆根尖的结构,分析出植物吸收水的部位是根部的成熟区。
教师:究竟是不是这个区域呢?它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于吸收水呢?下面我们将通过观察与思考来完成任务一:探究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学生观察分析,展示交流。
教师以拖把布条为例,帮助学生分析根毛的作用特点。
节生观察根毛显微图,强化对根毛的形态特点及作用的认知。
得出结论: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一根毛吸收水。
(过渡)一株植物的根与茎相连。
叶和花、果实着生在植物的茎及其分支上。
根所吸收的水,是怎样通过茎运输到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和每一个果实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水分的运输过程。
三、水分的运输途径教师提问:水是无色的,如何才能“看”到水的运输呢?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方法。
尹师展示染色的芹菜和冬青图片及实物,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现象:叶片被染红,但是茎没有被染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初一上学期所学“输导组织”部分的知识,认识到植物被染色部位存在“导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二:“寻找”导管。
初中生物_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1、问:通过今天学过的知识你能让一朵花开出不同的颜色吗?2、示“一滴水”视频1、设计实验方案2、结合“世界水日”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1、训练学生的表达呈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六、课堂小结提问:今天您收获了什么?(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总结)您还有什么困惑?学习反思利用谈收获和困惑,让学生回顾巩固知识,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结束语:水是生命之源!别让人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渗透情感教育板书设计六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喜欢动手喜欢实验对探究世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习也有高涨的热情,但专注性有待加强。
思维也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对于本节知识来说,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株的生长时,已经认识了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支持。
因此这节课通过讲授知识与动手观察实验及探究相结合,充分整合利用学生身边大量的资源,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学习效果及分析本节课通过任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一致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和“做中学”,学生的参与度和达标度都很高。
具体表现和分析如下:首先,学生的参与度高。
通过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1、学生对重点资源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如:在师示资料分析“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时共观察12个学生,其中“集中注意“人数共10人,比较注意有2人,一般或不专心的没有。
观察大豆的幼根时,共观察12个学生,其中“集中注意“人数共11人,比较注意有一人,一般或不专心的没有。
2、“做中学”环节共用十分钟,学生动手充分,合作效果好,展示充分。
七年级生物《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七年级生物《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学习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学习难点: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生共同完成)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成熟区大量根毛,扩大了吸水面积2、水分的运输途径——导管,自下向上树皮茎的基本结构形成层——分裂能力强木质部(内含导管)髓(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说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学法指导:生看课本P52,合作交流)(一)预习与回顾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2.我们以前学过的根尖,其结构从下向上依次是、、、。
3.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
(二)阅读P52[观察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成熟区有什么特点?2.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学习任务二:描述水分的运输途径(学法指导:结合P53观察与思考,探究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①探究问题:②实验用具:③实验材料:④实验过程:⑤实验现象:(二)活动与思考1.将茎横切,观察茎的什么部位被染红了?2.将茎纵切,观察茎的什么部位被染红了?(三)返回实验1.到底茎的哪部分被染红了?2.木质部内有什么结构?3..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四)拓展反思1.导管是怎样形成的?2.构成导管的细胞是死的,还是活的?3.导管的运输方向如何?四、归纳总结1.除了导管以外,在植物体内还有一种物质运输管道叫做__________管,它是具有运输__________的作用。
观察它的结构知道,它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上下细胞间横壁上有许多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有几层形成层细胞,它向外分裂产生__________,向内分裂产生__________。
初中生物_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2).熟练说出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能够掌握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过程与方法运用植物吸水,运输水的特点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实事求是态度,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1).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2).熟练说出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能够掌握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难点:(1).熟练说出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能够掌握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关键:物的生活需要水,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合作交流,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分组实验法。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演示有根无根植物的移栽图,讨论哪株植物能成活。
(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根对于植物的重要作用)2.学生预习成果交流展示。
3.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总结水对于植物的重要意义。
(1)出示有水与无水的沙漠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
(2)借助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及图片,总结水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
(教师板书)4.以问题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根毛,引导学生讨论根毛对于植物吸水有哪些意义?(理论联系实际,移栽与农业生产的联系)5.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红墨水浸过的芹菜的横截面与纵切面,引导学生认识导管。
(在观察时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态度)6.多媒体出示导管放大图,学生小组讨论导管的特点。
7.师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8.当堂检测9.通过宣誓指引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板书设计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1.植物体主要组成。
一 . 需水 2.利于光合作用3.溶解无机盐二 . 吸水:根毛三 . 运水:导管《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标分析生物《新课程标准》所持有的生物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2.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过程: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城里,从小没有接触农业生产等活动,对植物的种植普遍缺乏经验,参加过种菜等农事活动,因此在学习中对于根吸水还是叶吸水产生歧义,需要教师对于吸水的前概念要在教学中进行阐述。
同时,在本节学习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一生》时,已经认识了叶、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
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体验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的。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以水分如何进入植物体内为主线,由探究水对于植物体的作用一探究吸水的主要器官一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这样环环相扣,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两个重点内容展开的。
在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如我们给植物浇水的部位是根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但是也有同学提出叶片也能吸水,引入了观察小麦的根和冬青的叶片,通过对比两者结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分析根是吸水的主要器官,进一步探究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通过实际观察和估算小麦幼根根毛的数量,结合小资料,思考分析大量根毛对根部吸水的意义。
该环节不足是探究过程时间有点紧,总结完师友交流整理效果会更好。
环节二水分的运输途径,课前帮助学生准备好冬青枝条,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横切和纵剖,有利于学生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感知导管贯穿于植物体的各器官。
环节三用文字箭头写出水分到达植物体内的途径,水一根毛一根的导管一茎的导管 -叶、花、果实。
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的掌握。
最后以珍惜水资源结束本节课。
课后收拾好实验材料用具,培养
了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和“水分的运输途径”,其中根的吸水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下节课中绿色植物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知识基础。
为了达到“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安排了“资料分析”这项活动。
资料中依次呈现植物体各部分结构中所含水分的数据、浇灌萎蔫的花卉后引起的生理变化、实际生活中农民伯伯选择施肥的时机,其目的是通过资料分析进行思考讨论,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归纳出水对植物生活的作用。
这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要达到理解水平。
在“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和“水分的运输途径”部分,教材安排了两个“观察与思考”和一个“小资料”,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堂检测
1.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
A 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B 在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C 在导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D 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2.成熟区最明显的特征是()
A 根部变粗
B 有大量根毛
C 颜色变深
D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3.导管输送的物质和输送的方向是()
A 有机物从上向下
B 有机物从下向上
C 水和无机盐从下向上
D 水和无机盐从上向下
4.关于导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导管是中空的长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
B 导管分布于根尖的各个部分
C 成熟的导管细胞是死细胞
D 导管具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5.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们是从茎的什么结构里渗出来的?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后反思
一节课结束了,我回顾了自己从教学设计到备课以及到讲课的全过程,既有收获、遗憾,也有思考和困惑。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反思。
一、收获:
1.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目标:
(1)五彩菊花的培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驱动问
题情境的设计,具有探究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红墨水通过导管进入植物体内,激发探索生物奥妙的兴趣。
(3)学生课上分工合作、实验操作,课堂展示交流,使学生体验到生物知识和资源无处不在,要做“有心人”学会关注和善于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培养探究新知的能力。
2.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更是生命化课堂的核心理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本节课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整节内容的学习,所以学生活动贯彻始终。
因此每位学生整堂课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所以积极性特别高涨。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较容易理解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2)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的教学新理念,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张,有个别不知从何处思考的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介绍,也学到了知识。
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时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怎样的教学设计去达成三维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我对本节课的关注点。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了不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顺序做观察种子根的实验、归纳根毛的数量;设疑引导学生讨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教师提出问题导学、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观察的方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同学之间积极配合,本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从课堂效果看,整个课堂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时而轻松愉悦,时而严肃认真的氛围,整个的教学设计适合这节课的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
,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标分析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一节新教材突出了“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学习重点。
生物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内容是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一节内容。
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合作,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来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表达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采用创设情境、倡导合作,重视过程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