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青年教师成长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乡村青年教师成长的思考

张国儒

“名师”,一个神圣的字眼。多少人翘首凝望,多少人梦寐以求。极少数人历尽艰辛一路坎坷而圆梦杏坛,许许多多的人虽孜孜以求最终却折戟沉沙。为什么仅有少数人集师德表率育人模范和教育教学的专家于一身,为什么许多有潜质有职业信念的教师最终裹足不前而未能成为万人景仰的“名师”,对于这个话题,不少前贤方家已高屋建瓴地作了精辟的理论,而对于广大扎根泥土工作在村镇最基层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却鲜有涉及。我们现在把目光从城镇移除,转而投向乡村去关注那里的千千万万中小学教师,也是颇有意义的。

教师的成长是否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存在关键期?如果有的话,那个阶段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期?据资料反馈信息来看,意见已趋于一致,即从教的前三年,也就是所谓的“新手期”,或称为“入职适应期”。这个时期是决定教师是否能够成长为名师的关键期,这是因为名师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入职适应期”属于特殊的“量变”阶段,没有这个阶段的一定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如果在这段时间,教师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就很难成为教书育人的好教师。

那么,对于一名刚刚走出师范院校大门再走进乡村中小学校门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在新手期通常会面临怎样的困境呢?

1.差异显著挤压成长空间

乡村中小学,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单元。尽管近几年政府及主管部门作出了很大投入,但其软硬件条件仍与城镇学校相去甚远,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瓶颈。这里是极易被人忽视的角落,很少能够吸引领导的眼球。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教育教学现场观摩、课改成果展示等活动都千篇一律地被安排在城里或先进乡镇的几个少数“明星”学校,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划分给乡村中小学的名额又很有限,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便很难拥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他们在只能在自己倍感陌生的领域里摸索前行。

也许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信息技术上,认为通过迅捷方便的信息平台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以让乡村中小学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孰不知乡村地区仅有的几台电脑通常是校长主任们办公室里的摆设,网络虽有数据线却没有数据信号,说不定憨实的校长正在为普通的办公经费而发愁。在乡村条件稍好的学校,倘若教师在工作时间上网,便被视为不务正业——一定是在聊天或打游戏。一些思想保守的校领导认为,网络世界光怪陆离、泥石俱下、鱼目混珠,上网一分钟还不如多改一本作业本来得实用,本着爱护年轻同志的原则,还是不要上网。所以,试图通过网上BBS或博客等形式及时为乡村一线

年轻教师充电仅是一个善良的愿望。另外,这些学校的青蓝工程建设也不尽如人意,校领导有时乱点师徒谱,随意组合,使一些不能胜任师父工作的老师匆匆上阵,“师徒对子”有名而无实。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师父也不愿尽职尽能,生怕徒弟超过自己而留有一手……一位毕业了三年的教师曾经坦言,她自工作以来的所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全是吃的实习一个月期间指导老师所传授的老本,其余无任何进步。

2.举步维艰凸显个人底色苍白

一个年轻教师,都是历经十年寒窗,饱读各类教科书,自认为怀抱利器,怀鸿鹄之志,思兴教之策,都想全新的坐标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充满朝气、信心、热情和活力,认为凭借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潇洒地走进课堂,一炮打响,作出可喜的成绩,得到学生的喜爱、同事的好评以及领导的赏识。然而,当他们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时又会感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无所适从。学生并不具有他们想象中的学习的热情与渴望,许多教学的微观问题,如学习材料、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控制以及师生关系等处理起来并不得心应手,他们往往只能坐观别人享受成功的喜悦,自己却黯然神伤。原有的执教热情也逐渐消退,有的甚至被失望和颓唐所取代,何去何从,他们内心充满躁动、矛盾与不安。

3.多元成功影响职业信念

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为年轻人在多领域的成功搭建了更为宽阔平坦的舞台。我们的年轻教师在求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无话不谈的同窗好友,他们曾经在一起畅谈理想与人生。参加工作后,不少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交流彼此的工作及生活近况。通过交流,我们的年轻教师发现,平素学业成绩比自己好的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政府大院或成为跨国公司的白领;成绩和自己相当的,有人参加公务员考试也进入政府机关,有人怀揣荣誉证书南飞苏南或进入城市知名中小学;上学时成绩平平的同学因为某些关系而在单位炙手可热或下海独立创业居然已小有起色。横比之下,他们倍感工作压力之重、环境之差,劳动收入之低和前程之迷惘。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叹世风日下,感命运不公。一些人在沉默中颓废而不思进取,一些人在沉默中慨然离开教师队伍,重新寻找能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

4.道德缺失拷问心理承受力

21世纪以降,我们的社会在一定范围内,相当程度上出现诚信缺乏、道德下滑等现象。学校里的领导老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道德的缺失在教育领域同样严重。教育故事或事故反映出的世风、人心仅是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比如,市县校组织的公开课、优秀课评比,最终脱颖而出的一定是那些名牌学校

的教师或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的所谓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精心设计的原生态课总是被那些作秀的非常态课所击败。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或观摩交流的总是校领导或“明星”老师。再比如,开学前分班,由于人为操纵,自己所抓阄所得的班级远不如兄弟班级,是普通班中的普通班。当初美丽的设想只能在道德的困境中无奈地叹息。

5.低级趣味挑战心理免疫力

乡村的教育工作是辛苦的,它要求年轻教师始终甘守清贫,要有面壁十年的耐心和十年磨一剑的意志,要有一个高标准的设立并长期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的敬业精神。然而,在乡村落后的育人条件下,堪忧的成长氛围中,如果没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和长期燃烧的教育热情,年轻教师的梦想可能会因破灭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借酒销愁消极怠工,有的玩物丧志游戏人生,有的甚至沉迷于赌博等恶习以刺激大脑神经……

基于以上困境分析,拟提出以下对策——

1.培养牢固专一的职业情意是基础

牢固,是坚不可摧,任凭风吹雨打仍岿然不动固若金汤。专一,就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且矢志不渝。教育事业是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的事业。它需要每位从教者有一种淡泊和宁静之志,不被外面世界所诱惑,耐得住寂寞。乡村中小学的青年教师,大都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他们身上继承的是乡村教育的血脉,具有基本的乡村情感,能用心从事乡村教育,他们才真正是乡村教育值得信赖的薪火。与城里出身的教师相比,他们更加能够扎根乡村,深情关注农家子弟,做一名坚定不移的乡村教育守望者。也只有这种牢固专一的职业情意,才能激发教师心理美好的教育情愫,把献身乡村教育当作职业,当作事业,当作艺术,不断激活他们潜在的智慧,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成就学生学业的同时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

2.适时巧用几个效应是关键

(1)刻印效应。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它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它物体形成追随反应。而且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刻印效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引人心理学研究的领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也存在“关键期”现象: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存在一个短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