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象征的言外之意

合集下载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节选)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节选)

语言文字构建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坍.圮.(tān)(pǐ) (3)截瘫.(tān) (5)颓.墙(tuí) (7)荒芜.(wú) (9)蝉蜕.(tuì) (11)炫.耀(xuàn)
(2)亘.古(ɡèn) (4)窸.窸窣.窣(xī)(sū) (6)窥.看(kuī) (8)猝.然(cù) (10)剥蚀.(shí) (12)焦灼.(zhuó)
2.以致 以至
课本 原句
巧辨 巧析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 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 不同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 结果。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 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来也不理 会。
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 答:
[明确]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 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4.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 很近”这句话的含意? 答: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 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 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 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 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 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 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 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 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月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江南蓑衣》分析

月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江南蓑衣》分析

散文《江南蓑衣》阅读分析一、命题思路:江南,注定是阴柔的、忧伤的,是生长在烟雨中的柔梦,烟雨中的粉墙乌瓦,一带春水绕一城花。

瘦瘦清清的河水还是细细长长的乡村道上,缓缓的流动着一曲古老悠扬的旋律——蓑衣便是烟雨江南的主题。

于是蓑衣被世人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胡明刚的《江南蓑衣》以新的视觉、诗人的意绪和诗人的敏锐诠释蓑衣背后的故事及衍生出的生存忧思。

关于这样的体味也只有通过他的散文来考察学生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审美体验;形象感受,语言品味,内涵领悟,艺术表现力;以及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理解,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

但学生的体悟和感受也是肤浅的,他们没有那时的生活体验,更没有如此深刻的的生存的忧思的思考。

整个作品考查学生的难度也就随之提高。

二、考查重点:19、第③段,引用张志和《渔歌子》的诗句的目的? 4分均分1.1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 C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参考: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纵情山水、闲适自得、无拘无束、陶醉自然的情怀。

作者这样写为了借此表达他对古典作品中蓑衣所代表的古典诗意、高远冲淡、悠然闲适、清雅脱俗、潇洒逍遥、自由狂放的意趣和生活的欣赏。

问题症结:很多同学回答没有整体去理解作品的写作目的、以及作者的感情趋向。

甚至部分学生对于张志和《渔歌子》的诗句根本不理解,更何谈引用目的?作者引用主要还是通过意象的叠加,极尽古典诗词之韵味,充满诗情画意,通过想象,将主体审美感情融入审美客体中,对蓑衣所代表的古典诗意、高远冲淡、悠然闲适、清雅脱俗、潇洒逍遥、自由狂放的意趣体会。

应对策略:散文教学还是在学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感情线索,初步把握作品的情感寄托,对于写作主体的把握。

20、第⑤段中,“逃离”一词的含义? 6分均分1.7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D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参考:摆脱原有的艰辛而清贫的生活方式(2分),离开原本平静而和谐的农村,改变自己原地跋涉的命运(2分),追求理想的幸福的生活(2分)。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语言品析》课例实录及课后反思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语言品析》课例实录及课后反思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品析关键语句一、教学目标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掌握品味语句的方法及答题技巧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考题回顾,明确考点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道做过的习题:《孔子心和庄子气》18、品析语言。

“他喜欢独自一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这句话写得妙在何处?示例:这句话巧用叠词,写出了老人的乡野生活的自由悠闲、淡泊宁静,表现了老人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享受和喜爱。

师:这道题考查的是记叙文阅读中的哪一个知识点呢?生:品析关键语句。

师:在记叙文阅读中,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

(出示考纲要求:1.分清文章要素、线索、顺序,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2.品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3.理解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4.欣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

)2、师:对记叙文来说,哪些语句可以看作是关键性语句呢?生:发言。

师: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二)考点解析(出示盐城市近三年中考题型)师:有关此类知识点的考查题每年都出现,但是考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所变化。

从这些试题中,同学们能不能看出,中考试题中语言品析题通常从哪些角度进行考查呢?生:发言。

(归纳出示题型)理解词句的特定含义,分析语句的特殊作用,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师:因此,当我们遇到语言品析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它是要求理解含义、作用,还是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温故知新,理解品味师:如何准确地理解关键语句,在答题是做到少丢分甚至不丢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学习过的课文中探讨语言品析题的解题方法吧。

(江苏卷)2015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5单元 小说阅读

(江苏卷)2015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5单元 小说阅读

word第15单元小说阅读题:(2012·某某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20分)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某某或某某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某某和某某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某某和某某来的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Safety i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investment. December 21, 2020第一章文学观念: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文艺观念: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第二章“兴、观、群、怨”:“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第三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指与物化”:庄子·达生说有一个叫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指旋转画出的图形超过了用规矩画出的图形,其原因就是“指与物化”,即手指和所画的对象达到融合为一的化境;而要“指与物化”,首先必须是“心与物化”,即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物我不分的精神境界正是艺术创作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得意忘言”:庄子认为事物精微之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故云“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认识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情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庄子·天下篇云“卮言”“重言”“寓言”,去获得“言外之意”;第四章“发愤着书”:司马迁提出的;他认为许多着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着书立说的;“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它是作者由于某种原因,心中的思想感情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表现;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最早提出的;所谓“风、雅、颂”,毛诗序认为风,从地域上讲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家的;而雅,则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风,在内容上是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的;雅,则是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不过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别;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赋、比、兴”,毛诗序没有解释,但汉人有解释,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感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众从表现手法来解释,郑玄从儒家的美刺观来解释;前者侧重形式,后者侧重内容;皆可视为汉人对“赋、比、兴”的认识;“真美”:这是王充重要的美学思想;论衡·对作篇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着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对文学真实虽有所认识,如艺增中对诗经的虚构和夸张的正确分析,但还没有完全将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分开来;“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毛诗序对荀子“以道制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承认思想情感对诗乐发生的作用,但认为必须用儒家的“礼义”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它突出和强调了儒家思想内容,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的一面,但它肯定“情”的合理性,并有“吟咏情性”一说,可视为后来陆机“缘情”说之滥觞;第五章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文气”说:曹丕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才性关系的理论;认为作家的气质、才性是先天的禀赋,是不可“力强而致”的,这是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这一思想和传统的“有德者必有言”“文以德为主”的思想有了很大不同,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更深入了,对后世严羽的“别材”“别趣”说产生了很大影响;“诗缘情”说:陆机提出的关于诗歌本质的学说;认为诗歌应该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特别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这是对先秦以来传统的“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从先秦的强调伦理道德思想,到强调情感特征,这是文学观的重大变化;“诗言志”重在表现社会思想,“诗缘情”重在表现一己悲欢之情;永明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是有不同看法的,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南朝文笔之争:南朝时的文笔之争,是对文学与非文学的进一步认识;最早刘勰提出“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或从实用非实用、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区分文笔,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相当深刻了;第六章原道:刘勰的文学本质观,文本于道的意思;“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神思:刘勰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认为艺术思维是“神与物游”,即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始终伴随着情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即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隐秀: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风骨: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风骨”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通变: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第七章直寻:这是钟嵘“不贵用事”而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所谓“现量”即“直觉”的意思;认为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这正是钟嵘所谓“即目”“所见”的意思;滋味: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审美范畴;以味论诗即以美论诗,“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有味,是因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还说玄言诗“淡乎寡味”等等,说明钟嵘认识到诗歌的形象性与“滋味”有关;他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识到刚健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也是使诗歌有“滋味”的重要条件等等;建安风力:这是指建安时期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健、悲凉慷慨的时代特色;“建安风力”是钟嵘诗学思想中的时代风格理想,他认为这一时代的诗歌慷慨高昂,感情炽烈充沛,语言清新,辞采华茂,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这和刘勰的观点基本一致,刘勰说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时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李白都把“建安风力”当作诗歌的时代风格理想来追求的;赋、比、兴:钟嵘在诗品序曾对“赋、比、兴”作了解释:“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相对于汉儒来说,已完全摆脱美刺教化说的影响,而是从他的“滋味”说出发来解说的;更为可贵的是,他阐述了如何“宏斯三义,酌而用之”,使诗歌有“滋味”,他认为:“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在中国文论史上,钟嵘第一次从艺术角度对“赋、比、兴”作了全新的解释;第八章兴寄:唐初陈子昂提出的诗文主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兴象:意象:作为文艺美学概念,最早由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思,意象还是意中之象,但唐代以降,“意象”常用来指诗歌艺术形象;是指情与景、心与物、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袁行沛教授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境:第九章“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白居易提出的关于诗文价值的主张;“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气盛言宜”:韩愈提出的关于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理论;认为只要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发言、着文都会适宜的;这一观点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知言”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也表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不平则鸣”: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一思想是对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继承和发展;“象外之象”:司空图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理论;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前一个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是实境,后一个无形的想象的景象是虚境,即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大审美空间的优秀艺术形象;“味外之旨”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审美理论;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所说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要求诗歌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又意境深远,含蓄不尽的意思;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第十章“诗穷而后工”:欧阳修提出的诗学见解;认为政治上不得志,甚至受排挤遭迫害的诗人,往往能写出好诗;这是继承韩愈的“穷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对为什么“穷而后工”作了解释,认为一是政治上处于逆境的诗人往往更能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创作出有充实内容、有深刻思想的作品;二是处于逆境的诗人有充裕的时间去潜心艺术,去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他举例说“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刘禹锡、柳宗元都是失志之人,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风水相遭”说:苏洵提出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创作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首先,认为文章是自然而然流出来的,不是有意为之,所以说“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这一观点强调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其次,认为文学创作以自然为美,故曰“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诗眼”: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学习古人作品,达到融会贯通程度,然后从中得到启发,以构成自己作品的诗意和境界;换骨法是指吸取古人精彩的诗意境界而不袭辞,别创新语来表现;夺胎法则是参考古人诗意而重新加以形容,以创造新的诗意境界;这一理论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学习古人作品,吸收有益的成分,努力做到以故为新等等;从消极意义上来说,这一理论有剽窃之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范温潜溪诗眼提出的概念;“诗眼”即指句法、字法之类,也包括一篇命意之关键所在;范温说“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说一出,后来“词眼”“文眼”不绝如缕;“云门三种语”:叶梦得石林诗话提出的,原是禅宗语,开以禅喻诗之先河;三种语即“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函盖乾坤句”,用来说明诗歌三种不同境界:第一种语是指随物赋形、描绘生动的画工境界;第二种语是指意在言外、含蓄深远的神妙境界;第三种语是指与自然冥契的化工境界;这是由浅到深的三种不同境界,认为最高境界是“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即浑然天成,不落痕迹的境界;第十一章别材、别趣: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妙悟: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严羽以禅喻诗,意思是凭借内在的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方能墨会艺术三昧,领略其间奥秘;对诗家三昧的领会,各人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有水平高下之区分,因而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第一义之悟”和“第二义之悟”的区别;盛唐气象严羽论诗以盛唐为法,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见“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征;具体地说,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自得:金王若虚提出的诗学理论;自得,首先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严羽语这是真知真识的意思;其次是真情,即王若虚所说的“如肺肝中流出”;最后是自然,王若虚说“与元气相侔”“浑然天成”等;“自得”说是针对江西诗派的流弊而发的;词要清空,不要质实:这是张炎提出的词学理论;“清空”之词,注重虚境的作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仿佛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一般,善于启发读者联想能力,“使人神观飞越”,进入一个广阔的幻想世界之中,给人以丰富的回味余地;“质实”之词,较多在实境上下工夫,虽然具体详瞻,花团锦簇,但往往因说得太尽,描绘过细,反而缺少余味;他认为姜夔词清空,而吴文英词质实;第十二章格调:明人喜言格调,如李东阳说“诗必具眼,亦必具耳;眼主格,耳主声;”“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等;他所说的格调是指法度音调体制等等;前后七子也谈格调,如李梦阳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法式,所谓“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又说“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他所说的格调,是风格是情感是形象;王世贞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模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本色:“本色”是明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唐宋派”的诗文主张;唐顺之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本色的含义就是“直写胸臆”,把内心的真实面目毫无遮掩的呈现出来,而且自然流出,不加雕琢;童心:李贽提出的着名学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指人的绝假纯真的自然本性;“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根本;童心说是针对道学家的虚伪而提出的,他认为是道学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即“闻见道理”使人失去童心,“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提倡真情反对假理,肯定人欲反对“天理”,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对封建礼教具有叛逆性的、有启蒙思想色彩的文艺主张,它反映了由政治思想上的解放而导致文艺思想上的解放;性灵:公安“三袁”提出的诗文主张;“性灵”说的含义一是“真”,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二是“变”,强调诗文“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这实际上已涉及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认为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应当是新的创造与发展;三是“趣”,即作品要有趣味,他们所提倡的趣味是童趣,和李贽一样,具有反理学,反传统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审美趣味;四是“奇”,袁宏道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这种新奇,就在于它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凭心而出;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这是袁宏道在雪涛阁集序中提出关于“变”的理论;他说:“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者也;矫六朝骈丽飣餖之习者,以流丽胜;飣餖者,固流丽之因也;然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阔大矫之;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法因于敝而成于过”是说一种倾向发展到后来,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而为另一种矫正此种流弊的新的倾向所代替;优点发展到极点,就会产生流弊,于是必然会发生变化,而为新的特点所代替;“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符合文学创作发展规律的;这是针对当时复古主义文艺思潮而提出的理论;第十三章评点:评点是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一个重要形式或方法;其形式灵活多样,或眉批,或行间夹批,或回前评,或回后评,或总评等等;其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作用是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充分理解作品内容与作者意图,能就作品具体内容揭示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如李卓吾评点水浒传;吴江守法,临川尚趣:这是王骥德在曲律中对吴江派和临川派戏剧理论特点的概括;吴江派主张恪守格律,“宁协律而词不工”;临川派主张意趣,“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前者重在演出,后者重在文学剧本;前者重法度,后者重才情;王骥德说:“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碳;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齰舌;”事赝而理真:这是明冯梦龙关于小说构思的着名论点;是在警世通言序里提出的:“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这里的“事”指小说的故事情节;事真,就是要求整个故事看起来要真实,使人信服;事真,就是逼真;“理”指作品内在的逻辑;理真,指作品对现实生活合乎情理地正确反映;作品中的“事”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但只要合乎生活情理,在艺术上也是真实的,就可以达到“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效果;这就肯定了虚构的真实,是一种合理的创作论,提出了相当于西方文学理论所说的艺术创作必须符合“可然律”“必然律”的问题;本色当行:第十四章“摄兴观群怨于一炉”:王夫之认为“兴、观、群、怨”四者不是各自独立而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补充的;兴中可观,观中有兴,群而愈怨,怨而愈群,四者配合而使之更有艺术的感染力量,每一方面只是一个特殊的角度而已;因此对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来说,随着读者情况不同,各人从中所体会到的内容也往往各不相同;如关雎本是一首写爱情的兴诗,但又可以起到“康王宴朝,而即为冰鉴”的“观”的作用;大雅·抑本是讲周王朝如何才能修德守礼,安排政治谋略,以从中观政治得失,但谢安又可以从其振兴朝纲、统一祖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欣赏其诗而发兴,以“增其遐心”;“现量”:“现量”是禅宗术语;相宗络索释为“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王夫之借禅宗的“现量”来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心目相应的一刹那自然地涌现出来的,它是当时真实地存在着的,是“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的,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是绝对没有虚妄成分的;所以从钟嵘的“直寻”说到王夫之的“现量”说,都具有明显强调直觉思维作用的意义,认为诗歌创作中许多优秀的佳作往往不是靠理性思维,而是在直感的触发下产生的;情景“互藏其宅”:。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阅读答题要点(2018届)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阅读答题要点(2018届)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阅读答题要点一、【有关传记的基本知识】(一)【传记的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的生活历程、生命轨迹、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二)【传记的分类】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他传是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

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

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

“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传记的特点】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

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

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四)【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

(五)【几个常考考点】1.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及赏析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及赏析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及赏析水调歌头·游览宋代: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译文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

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体现浩气。

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

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

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

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瑶草:仙草。

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

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

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

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枝:一作“花”。

“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

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盖效坡语也。

”“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倚:依。

一作“欹”。

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

这里指琴。

【202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七)语言艺术

【202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七)语言艺术

【2023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七)语言艺术【考情简述】对小说语言艺术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常设题型有以下两类:体会重要语句含意、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概念阐述】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所以,鉴赏小说的语言又有两层含义: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风格。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及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必备知识】1.常见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鲁迅:犀利辛辣、凝重洗练、冷峻深刻。

巴金:热烈、明快、朴素的,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青春激情的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以《家》为代表;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老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

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孙犁:诗化小说。

淡雅聪俊,清新隽永,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铁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考纲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讲稿公开课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考纲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讲稿公开课

三、鉴赏人物形象就注意的问题
• 主要应注意两点:
• 1.从作品实际出发
• 就是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 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 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体人物 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 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 标签,更不解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
• 2.对人物性格应有简要分析
• 总评价,也就是所谓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但 是,仅有这样的总评价还是不够的,还得简要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 依据作品所叙事件,依据人物自身的言行 和其他人物对主人公的态度,可以对强作出下 列简要分析和概括: • ①极为敬业,总要把自己应办的事办好; • ②忠厚诚实,待人处世,总是实话实话,从不 花言巧语,更不会为求得别人好印象而骗人; • ③爱惜财物,即使一针一线,两个包子,也不 浪费; • ④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即便是本家哥哥来求 职,因为他“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 也不予录用;
•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 父亲积劳成疾、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 • B.父亲偷偷停止服药,主要是舍不得花钱, 同时也说明当时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 • C.父亲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既反 映了他的爱国情结,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 D.文章开头说“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 结尾说“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首尾属呼应, 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 E.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 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 感情。
• 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 ‚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 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 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下计算过: 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 动好多天。 •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 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 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 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 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 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 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之理解句子的含义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之理解句子的含义

《为我唱首歌吧》
在伦敦儿童医院这间小小的病室里,住着我的儿子艾德里安和其他七个孩子。艾德里安 最小,只有4岁,最大的是12岁的弗雷迪,其次是卡罗琳、伊丽莎白、约瑟夫、赫米尔、米 丽雅姆和莎丽。
这些小病人,除了10岁的伊丽莎白,全是白血病的牺牲品,他们活不了多久了。伊丽 莎白天真可爱,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一头闪闪发光的金发,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同时, 又对她满怀真挚的同情,这是我每天去看望儿子、与他和孩子们的交谈中知道的。唉,不 幸之中的同伴,分享着每一件东西,甚至分享每个孩子父母所带来的爱。
理解16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1.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 2. 参考答案: 3. “黑”:比喻人生中的不幸、困难、磨难等; 4. “雪”:象征纯洁的心灵。 5.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
“磨难”,扣“夜黑”),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 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
B 抓关键词,体会比喻义、象征义和言外之意。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 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 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 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 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 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 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 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

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

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

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

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

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

欣赏人物形象

欣赏人物形象
▪ 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体会人物的情感、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还可由此上升到对 “一类人”的评说(人物的典型意义)。
高考试题回放:
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4分)
2008年《侯银匠 》
2、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
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
象。 (6分)
2010年《溜索》
4.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请具体说明。(4 分)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
5、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
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6分)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
6、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
其他答案: 1、她一直拿自己的东西去换取自己和丈夫 的生存,是个有奉献精神的人。 2、文中写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表现为容 易激动,感情丰富。 3、禄兴决定租牛时,不顾娘子感受,可见 她无地位,无主见。 4、看重自己的财物,不舍得放弃,对人、 物感情深,是个十分留恋的人。
参考答案
▪ 禄兴娘子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1分)她勤劳坚忍,忍冻忍饿也要养鸡, 失去耕牛却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1分) 她善良柔顺,她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 夫卖鸡的决定;(1分)她命运悲惨,无论 怎样挣扎,还是逃不脱悲惨的结局,最终 连丈夫也死了,成为一个绝望者、孤苦者。 (2分)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 下配合默契; (1)分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 雄气概,粗犷豪迈。(2)分
▪ 评分补充细则: ▪ 此题共6 分,分为4 个要点给分,要点间的先后顺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赏析及译文答案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赏析及译文答案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赏析及译文答案《水调歌头·游览》是由黄庭坚所创作的,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游览》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水调歌头·游览》宋代: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水调歌头·游览》译文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

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

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

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

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

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水调歌头·游览》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瑶草:仙草。

武陵溪: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

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

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枝:一作“花”。

倚:依。

一作“欹”。

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

这里指琴。

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

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灵芝:菌类植物。

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水调歌头·游览》鉴赏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四字成语什么外意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

四字成语什么外意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

四字成语什么外意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中间两个字是外有这个成语是“天外有天”,“弦外有音”。

天外有天tiānwàiyǒutiān[释义]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

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

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

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语出来]《敦煌曲·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至天边更存有天。

”弦外有音xiánwàiyǒuyīn[释义]弦乐器的弦上发出的声音以外还有声音。

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语出来]南北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吾于音乐;听到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恶。

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耶也!其中体趣;言之不尽。

弦外之意;无人知晓所从而去。

”[正音]弦;不能读作“xuán”。

[辨形]外;无法文学创作“处”。

[近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用法]用作人。

通常并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小明熄灭了一支烟;默默地看看了文华一眼;然后一转眼望着天花板;~地说道:“文华;不要再这样残暴地看待我。

"安心乐意原指心情安宁,情绪愉快。

后多指内心情愿,十分愉快。

安心落意安心,并无担忧。

别出新意指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不怀好意容:洒落。

没有无恙心。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

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不足介意不应该放在心上。

不足为意不值得介意。

差强人意高:尚,略;弱:鼓舞。

勉力并使人令人满意。

称心快意遇事如意,心情舒畅。

称心:恰合心愿。

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称心满意称心如意。

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趁心如意称心如意。

指合乎心意,满足用户心愿。

趁着,通在“表示”。

趁心像意犹言称心如意。

指完全合乎心意。

趁:满足,遂。

趁,通“称”。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诚真诚。

诚心实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荣:真挚。

心意真挚悔过。

形容对人十分真诚真诚。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学理论批评史重点批评史(上)⼀.中国⽂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元时期1.殷璠“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度,指出六朝⼈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先提出的重要⽂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地感发⼈的性灵,产⽣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们丰富的想象。

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构思。

创作中⾸先要⽴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体,然后才能产⽣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动的艺术形象。

以⼼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与物能⽔乳交融,这种⼼与物的结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然,由感兴⽽⽣成,绝不是⼈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疾苦,“为民请命”。

他主张⽂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之特征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之特征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之特征的作品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题材、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象。

其中一种明显的特征是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文学作品通过隐喻、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蕴含在作品中的更深层次
的意义和形象表达出来,使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体会到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代
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比如《西游记》中的四大天王分别象征着四种佛教
教义,孙悟空的金箍棒象征着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些象征在作品中不仅
起到了表现形象的作用,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
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含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通过隐喻、比喻、象征和景象等手法,深化作品的内涵,丰富作品的意境,提升读者的阅读
体验。

这种注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特点,使中国古代文学成为千百年
来受人喜爱的文学形式,并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德全先生写对联这件事,牵带出了众 多的边街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பைடு நூலகம்描写,表
现了边街古朴的民风。(2分)
(3)德全先生是边街的一个文化符号,边 街人对德全先生的迷信,象征了边街人对于 传统文化的恪守和盲目崇拜,形象地说明边
街文化被历史淘汰的必然命运。(2分)
赏析作品内涵之
比喻、象征的言外之意
《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 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
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
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 “牛鹭图”蕴涵的美;
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14.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叙写德全 先生书写对联这个故事?试探究作者这样安
排的目的。(6分
14.(6分)(1)德全先生是边街文化人士的 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其写对联一事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对边街名士风采的赞美。(2分)
联系全文,最后一节中的“泥泞” 有何言外之意?
①泥泞象征历史中的苦难与屈辱,也 象征失败、磨砺和锻炼。
②对于一个人来说,泥泞给人以力量 和勇气;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使一 个民族得到磨砺和锻炼。
请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
画线的句子。(6分)
• 【答案】①比拟(拟人)。“满池残荷, 在雪中静静伫立”,形象表现了残荷经霜 犹在、傲雪伫立的精神美;②反问。三个 反问句,强调了对残荷之美的肯定;③排 比。三句话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 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整体排比成段, 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了神,皮肉开始抖”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
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
马: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 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雄鹰: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 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参考答案:
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 与领队和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 ②生死轮回、生生不息的生命规律; • ③淡泊宁静、顺应融合的生活态度; • ④博大宽广、宠辱不惊的胸襟气度; • ⑤乐于奉献、牺牲自我的人格操守; • ⑥积累凝聚、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 评分建议:只要答对两点,即可根据合理
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练一练:《泥泞》
联系全文,最后一节中的“泥 泞”有何言外之意?
• 比喻、想象 • 幽深、寂静、古老
《溜索》(2010 江苏卷)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 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面对溜索
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 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 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牛:“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
3.比喻和象征都通过外在形象来揭 示作品内涵,比喻有时与作品内涵有 关,象征一定与作品内涵有关。
具体做法
1.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 加以替换理解。
2.使用修辞的句子,应先将修辞手法还 原,还原它真实的意思,再说这种手 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感情。
3.抽象含蓄的句子可以具体化,生动具 体的句子可以概括化。
③比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跑, 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上善若水》(2009江苏卷)
文中的水、都江堰有什么言 外之意?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 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 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 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 精神?
参考答案
请简要赏析。
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 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 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 成了一体。
参考答案:
①金黄灿烂的麦穗象征父母在晚年收获 的爱情。
②盘缠的葡萄藤比喻父母间无法割断的 感情。
③以景物描写收束全文,表达了“我” 对父母晚年相依相伴的欣慰之情。
文章第6街的文字运用了那些表达技 巧?写出了窄巷的哪些特点?
①以水比喻上善,润泽万物,淡泊名利, 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 之事的感悟。
②都江堰象征一种文化精神,即:崇尚 自然、利于百姓、无私奉献。作者借都 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对现 实环境的忧思,对人生的思考。
14.请探究“黄河入海流”的生命轨 迹蕴含了哪些人生启示
• 14.(6分):①百川归宗、生命有终的生存 法则;
联系全文,最后一节中的“泥泞”有何言 外之意?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 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 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 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对白纸不再 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 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 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 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4.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先切分层次,化复 杂为简单,然后按简单的句子体会
高考链接 《这是你的战争》(2011 ·江苏卷)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参考答案: 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渲染气
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
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试题分析 《夕阳爱情》 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
• (手法、分析各1分;答比喻、反复,只要言 之成理,亦可得分。)
“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 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 达的言外之意。
比喻: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 比方想要说的另一事物,以便表 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 特殊意义(精神品质)。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象征义是相对固定的,比喻相对
随机。
2.比喻作为一种修辞通常是局部使 用的,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需要相 对完整的呈现,有时甚至是通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