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短歌行董一菲

合集下载

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作者:张肖侠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24年第04期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围绕议题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达到“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境界。

通常,教师会以教材的一篇或一个单元为材料,确定议题展开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及学习探究中发现文本之间的关系,既和而不同,又同而不和。

群文阅读教学内容相对集中,阅读视野宽泛,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培育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思维结构“群文阅读教学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和读者阅读群文时的结构保持一致。

唯有如此,在整个阅读教学进程中教师才能顺应学生内在的思维结构,真正的以人为本才能达成,真正的儿童视角才有根基。

”思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群文阅读文本的选择及教学内容的选定,进而影响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运用。

(一)浮觀别异同:比较异同在群文阅读中,文本之间的异同和联结构成了主要的思维结构。

群文的多文本特征决定了文本之间会出现比较,有比较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比较异同的思维结构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或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从而达到“浮观别异同”。

群文的多文本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让学生从中发现文本的精要,加深理解议题的特征和内涵。

1.人面桃花相映红:异中求同统编版教材单元设计和课题设计篇目较之前教材单篇课文的数量有所增加,那么如何理解编者的意图呢?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寻找同一单元、同一课题下多文本的相同点,同时还要以课本为基础,打通课内和课外的联系,明确同一议题的指向。

异中求同的“同”可以是相同主题、相同作者、相同写法、相同情感等,正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

例如,统编版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这三篇人物通讯都是以“劳动”为主题的,分别记叙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三位优秀人物,他们身上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时代精神:袁隆平勇立潮头,引领“绿色革命”的创新精神;张秉贵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钟扬勇于担当,敢于奉献,不断探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探界者”精神。

《短歌行》ppt课件

《短歌行》ppt课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悲 壮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 的评价。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 政治家(丞相):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自主先学
文学视角下的曹操
• 文学家(诗歌领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 建安风骨的领袖,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与其子
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辞》、汉乐府的传统,具 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 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龟虽寿》、《观沧海》。
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 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 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 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 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 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 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 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 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变得而用之。
诵读感知
中秋诗会在即,觉韵演讲朗诵社的成员们 将要率先举行内部诗歌朗诵赛,为中秋诗会 预热。现邀请你为朗诵赛进行指导和评价, 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
诵读诗歌,把握情感
短歌行(其一)
曹操 p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īn

《短歌行》完整版

《短歌行》完整版

REPORTING
原文呈现及注释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 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 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珍惜当下,积极行动
借鉴诗中珍惜时光的精神,合理规划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学习诗中追求理想的豪情壮志,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勇往直 前。
以诚待人,广交朋友
遵循诗中真诚待人的原则,以诚待人、广结良缘,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通 过欣赏和理解《短歌行》等作品 ,可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
推动文化交流与合

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不仅有助于增 进相互理解和友谊,还能为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提供合作与 交流的机会,推动世界文化的繁 荣与发展。
2023
PART 06
拓展阅读与延伸思考
REPORTING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思和痛苦。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恩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通过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描绘,展现了 夜晚的宁静和深远。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通过对高山和深海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 生目标的追求和执着。
注释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 也展现了对友情、恩情的珍视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 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张)-优秀课件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张)-优秀课件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0张张p)pt-)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0张张p)pt-)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1.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 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
第二层:“忧从中来”件?
——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2.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直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
从“对酒当歌”可以看出,此诗是一 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酒是中国文化 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 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 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
能不能说出一些学过的与酒相关的 诗文及其蕴含的感情?可以互相讨论。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0张张p)pt-)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张p pt)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张p pt)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yōu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uō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杜秋娘——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生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短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积极进取
暂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看似人生态度消极,
实际上积极进取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张p pt)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0张张p)pt-)精品 课件pp t(完美 版)
部编版新教材《短歌行》课件(20张p pt)

董一菲《短歌行》教案

董一菲《短歌行》教案

董一菲《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名著《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董一菲。

2. 理解《短歌行》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3. 分析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古体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短歌行》的主要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2. 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对《短歌行》的主题进行深入理解。

2. 分析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董一菲以及《短歌行》的背景和概述引发学生对该文学名著的兴趣。

2. 讲解主要情节和主题通过听读《短歌行》的歌词,让学生理解其中描绘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

3. 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选取歌词中的部分内容,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体会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作用。

4. 欣赏和创作让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作品,培养其对古体诗歌的欣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古体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辅助: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短歌行》的歌词、相关背景图片和其他古代诗歌作品的音频和视频。

2. 课堂练习:准备相关习题和讨论题,以检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书籍或网上资源:用于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评价:1.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练习:通过习题和讨论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3.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作文或创作作品,评价其对古体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推荐一些与《短歌行》相似或相关的古代文学名著,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2. 讨论与比较:引导学生将《短歌行》与其他古代詩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共同之处和差异,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课堂设计实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董一菲和《短歌行》的背景,并播放相关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著名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和研究

著名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和研究

著名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与研究【执教】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董一菲原文《涉江采芙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解题师:(优雅上台)先给各位老师深深鞠一个躬!非常喜欢湿地,也非常喜欢王君。

看到湿地这个名字,感受到我们的晚会,真的使我想起一个词,最有冲荡力、最有生成力的一个词: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氤氲是水汽,是云蒸霞蔚,是我们湿地的精神气象。

今天来到这里非常非常地开心,我们还是在《涉江采芙蓉》里见吧。

师:好,孩子们,上课!生:老师好!师:来,孩子们,看黑板:《涉江采芙蓉》几个字?【出示幻灯片一】涉江采芙蓉生:(一女生自信大方地回答)五个字。

师:(会心一笑)这叫几言诗?生:(自信地回答)五言诗。

师:(老师欣喜地赞叹)非常好,五言诗。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这样一个长长的诗歌的河流里,五言诗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

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一个朝代呢?猜猜看。

生:(学生思考)师:(循循善诱地进一步引导)四言诗是《诗经》的时代,五言诗在哪个时代绚烂风华?我再提示同学们,唐朝是七言诗的王国,往前推,孩子们!生:(略显犹豫地齐答)汉朝。

师:(深情地望着学生)对。

师:孩子们再来看题目《涉江采芙蓉》----芙蓉是什么?可不可以说说它其他的名字吗?它也许叫?师:(亲切地说)来,宝贝。

生:(女生还在思考中)未回答。

师:没关系,孩子,观察大屏幕:生:学生观察PPT上的图画,陷入思考。

师:(语气中满含鼓励地引导)同学们,听说我们离白洋淀也很近,看到第一张幻灯片中的花了吗?生:(一女生自信地回答)荷花。

师:(目光深情地配合眼神和学生交流)还可能叫?在江南它是美的节日,是爱情的节日,是花的节日,江南可采什么?生:(微笑地回答)江南可采莲。

师:对,芙蓉也叫莲。

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诗歌朗诵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短歌行》2024新版

诗歌朗诵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短歌行》2024新版

的课堂活动提供借鉴。
02
分享个人收获
每个同学分享自己在本次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
方面的提升。
03
强调活动意义
老师强调本次课堂活动的意义,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等,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类似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HANKS感谢观看朗诵表演
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的形式,将《短歌行》中的情感和意境传达给观众。他们可以通 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等变化,以及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辅助,展现出自己的理解 和感受。
创意绘画
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将《短歌行》中的意象和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他们可以 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展现出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感 受。
汉代诗歌风格
汉代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曹操的诗歌;也有清新自然、细腻婉约的风格,如汉乐 府中的民歌。同时,汉代诗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短歌行》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短歌行》采用了四言体,全诗 共三十二句,分为八节,每四句 一节。整体结构紧凑,节奏感强 。
个人背景
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上也 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和情感,《短歌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曹操生平及文学成就
生平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权臣 兼曹魏奠基者,在政治、军事、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跨时代、跨文化背景下诗词比较

《短歌行》ppt课件

《短歌行》ppt课件

曹操
短歌行
学习目标
1.疏通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及诗 歌的主旨; 2.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中的用典和比喻的手 法。 3.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的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建安诗歌 “慷慨悲壮”的特点。
了解诗人
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 ,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 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 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你是如何看待诗人的 “忧”?曹操的态度是积极 的还是消极的?
素材积累
在某种程度上,《短歌行》是孟德对天下英雄的一次召唤,也是一 篇《求贤令》。也许正是因为他对贤才的孜孜以求,君臣同心,才为后 来魏国打下根基,为促成三国鼎立建立奇功。我们不应该只记得那句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狂言,那毕竟只是演义小说的 虚构说法,而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孟德跳足许攸,礼遇关云长等事件。陈 寿《三国志》曾用“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评价孟德,足以表明他对 孟德的肯定和赞赏。
素材积累
尽管人们对于孟德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孟德是 英雄,更是伯乐,慧眼识オ,集天下英雄,在那个混乱纷争的 年代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孟德是英雄,英雄不朽,追溯英 雄的荣光,我们可以借此提升民族的阳刚之气,相信我们这个 伟大的民族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① 以“乌鸦”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 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 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志---一统天下
诗中这些具体的感情,哪一种是核心情感?
全诗着眼点:

人生苦短 求贤难得 功业未就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9篇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9篇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9篇《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置酒高堂。

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

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

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

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

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

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

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

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

我肴既臧。

短歌有咏。

长夜无荒。

译文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

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

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

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

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

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

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

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注释朝霜:早晨的露水。

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华不再阳: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苹(pínɡ):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

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

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旨:美好。

臧:好。

本句出自《诗经》。

“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

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赏析: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

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短歌行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董一菲《短歌行》教案

董一菲《短歌行》教案

董一菲《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是董一菲的一首著名诗歌,被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广泛选用作教学材料。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董一菲及其写作背景;2. 理解《短歌行》的诗歌结构和主题;3. 分析《短歌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4.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5.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文:董一菲《短歌行》;2. 教学资料:诗歌分析模板、PPT演示等;3. 音频或视频材料:可选用董一菲朗读《短歌行》的音频或视频。

三、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展示董一菲的照片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董一菲作为当代诗人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对其诗歌的兴趣。

Step 2:欣赏诗歌播放《短歌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诵,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Step 3:理解诗歌内容带领学生分析《短歌行》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叙事情节、主旨主题以及抒发的情感。

可以借助PPT演示辅助分析。

Step 4:分析诗歌结构通过教师引导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发现《短歌行》中的韵脚、押韵等诗歌结构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结构对于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

Step 5:挖掘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找到《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Step 6:诗歌赏析让学生就自己对《短歌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或团体的诗歌赏析,鼓励学生理性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欣赏他人的观点。

Step 7:语言表达训练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他们运用诗歌分析模板进行写作,对《短歌行》进行深入思考和写作。

Step 8:总结反思作为本节课的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认可和评价。

四、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带来其他董一菲的诗歌,进行诗歌朗诵和交流;2. 组织学生创作类似于《短歌行》的短歌或短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3.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现代诗歌作品,扩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范围。

慷慨沉吟心忧天下_短歌行_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_董一菲

慷慨沉吟心忧天下_短歌行_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_董一菲
慷慨沉吟 心忧天下
———《短歌行》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筅董一菲 史世峰
教学简案
中吟唱《短歌行》的视频或音频。) 练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
一、知人入诗:英雄诗人与英
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
文本提炼:寻找诗眼,可采取
雄诗文
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 “跳读—发现—提炼”的方法。就
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 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本诗而言,引导学生跳读诗文,不
托音,重在读出情感意味。
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 一步挖掘出作者的忧不是一般意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 在。发现诗歌思想的凝聚点,即揭 义上的消极悲悯,而是有一种渴
味。(可加入鲍国安在《三国演义》 示诗的主旨。通过分析诗歌中精 求贤才、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
16
2010.6/A
本版主持/ 筱 菀
读。朗读是学生在学习诗文中最 的方面就是赏析品味,为此,第三 手法的分析,将诗文的诗眼、主
不陌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形式 个环节— — —品诗论诗,自然引出。 线、内容,进行有角度、有交织的
化的环节,要提醒学生朗读绝不 如何品赏,这又是一个至为关键 汇融,通过对用典、比喻等手法的
是简单的“认读”,它要求读准,读 的问题。我们平时教学中,对诗歌 分析,感受作者那种“忧人生,忧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
教 学 导 入 环 节— — —知 人 入
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 诗,这里的“人”即曹操,这里的
的洒脱,思乡的范仲淹会说“浊酒 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即《短歌行》。在这个环节设
一杯家万里” “酒入愁肠,化作相
解读:这里的前四句景的描 计中,凸显了两个关键词:英雄诗

高一必修一《短歌行》

高一必修一《短歌行》

高一必修一《短歌行》一、文学常识1. 作者- 曹操(155 - 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2. 诗歌体裁二、文本解读1.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诗句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起首四句,诗人以酒为媒介,发出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对酒当歌”描绘出一幅饮酒作乐的场景,而“人生几何”则陡然一转,引出对人生短促的悲叹。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而且逝去的日子已经很多,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时光匆匆的焦虑。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这几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忧思。

“慨当以慷”形容歌声激昂慷慨,诗人内心的忧愁难以释怀,只能借酒消愁。

“杜康”是酒的代称,这里表现出诗人在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时光匆匆流逝的情况下,内心的苦闷与惆怅。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诗人将贤才比作明月,明月高高在上,明亮皎洁,就像贤才一样难以得到。

“何时可掇”表达了诗人对得到贤才的急切渴望,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则再次强调了求贤不得的忧愁不断涌上心头,这种忧愁是深沉而持久的。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这几句描绘出贤才来归时的情景。

“越陌度阡”形容贤才远道而来,“枉用相存”表示贤才屈尊来访,“契阔谈讌”描绘出宾主之间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的场面,“心念旧恩”说明诗人与贤才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彼此念念不忘过去的恩情。

名师诗歌教学实录之十二:董一菲《短歌行》

名师诗歌教学实录之十二:董一菲《短歌行》

名师诗歌教学实录之十二:董一菲《短歌行》慷慨沉吟,心忧天下——《短歌行》教学设计课前储备有关常识:《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有关背景: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教学简案一、知人入诗:英雄诗人与英雄诗文有人说他“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被赞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

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诗中有这样大气魄的人并不多,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异曲同工,只是刘、项二人“不读书”,只是“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袁枚),反观《短歌行》,曹操“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

《短歌行》ppt课件

《短歌行》ppt课件

标 题
章初 节步

贰读

譬(pì)如
慷慨(kǎi) 子衿(jīn)
但为(wèi)
呦呦(yōu)
吹笙

(shē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可掇(duō)
谈讌(yàn) 三匝(zā)
吐哺(bǔ)

周山绕月契越忧明我呦但青何慨譬对 短

公不树明阔陌从明有呦为青以当如酒
/
/
/
/
/
/
/
/
/
/
/
/
/
/
/
/
吐厌三星谈度中如嘉鹿君子解以朝当 歌
诚恳。
章巩 节固

肆读
还读诗歌,鉴赏关键诗句的艺术手法。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 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 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尽管他有忧,但他的忧是 站在国家高度、英雄角度上的忧。
感谢观看



借酒消愁。 用快速消失
的晨露来喻
短暂的人生。
明 月
用皎洁的明 月来喻不可 得的贤才。
乌 鹊
以乌鹊来喻 贤才。
4.《短歌行》是乐府诗题,与本诗内容无关,若给 本诗拟写《招贤歌》和《求贤歌》两个诗题,哪个 更好?请用诗歌相关动词证明。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才。 “鼓、吹”:鼓瑟吹笙写出了对人才极其欢迎的热闹场面,更
曲 调 名 称
根 据 歌 词 音 节 长 短
长 歌 ” “ 短 歌 ” 都 是 汉
乐 府
体 ”

并 无 严 格 的 区 别
后 遂 统 称 “

《短歌行》精品课件

《短歌行》精品课件
《短歌行》
诗题解读
“短歌行”
《短歌行》是乐府诗题,节奏短促,低吟浅唱,适于抒发 内心忧愁苦闷和胸怀抱负,是一种多用于宴会的歌辞,较好地 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及表现手法。《乐府题解》根 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 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来说,长歌比 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 心的忧愁和苦闷。
诗句疏通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 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把握情感
请找出诗歌中表达感情色彩的词、 句
本诗的诗眼 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解读诗歌
诗人之忧
思考讨论: 诗人为何而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设问,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内容图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苦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难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叹人生短暂 忧贤才难得
志一统天下
唤贤才到来 诉雄心壮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短歌行》课件20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课件20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zā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bǔ,天下/归心。
课 文
分组讨论


这首诗歌中的诗眼是哪个字?如何体现?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课 文
分组讨论


第 二
部字 分词
积 累
节奏与重音
第 四
部课 分文
朗 读
p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jīn
wèi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yōu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u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作者简介

曹操 读 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
政治
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 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政策恢复经 济生产和稳定了社会秩序。
谯郡(今安徽亳县)
在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
文化 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
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
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

慷慨沉吟 心忧天下——《短歌行》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慷慨沉吟  心忧天下——《短歌行》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慷慨沉吟心忧天下——《短歌行》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董一菲;史世峰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教学简案一、知人入诗:英雄诗人与英雄诗文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被赞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董一菲;史世峰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二中,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在整合中提高教学的效益——《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整合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J], 黄厚江
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北平》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J], 朱昌元
3.让文言文教学变得简单、实用、流畅——《游褒禅山记》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 朱诵玉
4.解构与建构——《我心归去》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J], 梁杰
5.觅不渝的心,读不朽的诗——《发现》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J], 李文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7《短歌行(其一)》参考译文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7《短歌行(其一)》参考译文

《短歌行(其一)》参考译文
我边喝酒边唱歌,感叹人生有几多!生命如朝露易逝,匆匆过去已太多。

歌声慷慨又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

问我何物可消忧?我道化愁唯杜康。

学问深深育贤臣,忧思隐隐侵我心。

平生只为思君故,吟诵低回唱至今。

声音悠长群鹿叫,穿梭原野吃艾蒿。

我有八方好宾朋,弹瑟吹笙笑盈盈。

人才光耀如明月,让我何时能采得?忧伤不觉起内心,时隐时现难断绝。

何畏阻隔纵横路,屈驾横穿方贤能。

欢饮畅谈话重逢,念念不忘旧恩情。

明月朗朗星稀落,乌鹊向南高飞起。

彷徨失意绕树飞,孤独失落无枝依。

我意如山成大业,我心似海纳贤才。

周公废食延人才,天下英才归心切。

经典古诗词赏析之短歌行

经典古诗词赏析之短歌行

霸 之
业 存 亡

继 绝



九 合
聚 合 诸

侯 捍
侯卫

一原
匡 天
匡 正 天

下 功



一 匡
号 令 诸

侯 以
下匡

不室
以 兵
依 靠 的

主 要




正 而
行 为 磊

落 不
谲欺

其美
德 传
德 流 传

于 身

孔 子
孔 子 赞

美 齐
叹桓

并也
称 夷
称 赞 管

仲 百
民 受
姓 深 受
其 恩
原文赏析 周西伯昌
创作背景·周西伯昌
《周西伯昌》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 只能大致推断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 之间 自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 置官属为丞相副后 又封曹植等诸 子为侯;建安十七年(212)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 入朝不趋 剑履上殿 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 (214)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 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献帝 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夏四月 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 出入称警跸 ……冬十 月 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 乘金根本 驾六马 设五时副车 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随着权势的 壮大 地盘的拓展 曹氏集团之外的人多疑曹操有代汉自立之心 当时东吴孙权瞅准时机遣使上表大说天命 而称臣 意在促使曹操代 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 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 深知功高震主之危 故赋这首《周西伯昌》表明心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慷慨沉吟,心忧天下——《短歌行》教学设计 (2010-11-1 8:19:00)董一菲慷慨沉吟,心忧天下——《短歌行》教学设计课前储备有关常识:《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有关背景: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 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教学简案一、知人入诗:英雄诗人与英雄诗文有人说他“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被赞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

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诗中有这样大气魄的人并不多,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异曲同工,只是刘、项二人“不读书”,只是“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袁枚),反观《短歌行》,曹操“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

二、吟读体味:言为心声与读出心意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便于更有效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

所谓吟读,就是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候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托音,重在读出情感意味。

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

(可加入鲍国安在《三国演义》中吟唱《短歌行》视频或音频)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作者写诗“言为心声”,学者读诗“读出心意”,要读出曹操其人的气度,要读出《短歌行》的韵味,读出诗文中的忧思与慷慨。

形式: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三、品诗论诗:怎一个忧字了得?读诗贵要,妙在得法。

身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阅读鉴赏古诗,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味“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对于本诗的学习,可采取“点——线——面——网”流程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以诗眼“忧”为基点,进而统领梳理本诗线索,然后探究分析“忧”的三层内容,最后以诗中的艺术手法汇融点、线、面,形成缜密、唯美的诗意之网。

1、寻找诗眼——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要点提示: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

发现诗歌思想的凝聚点,即揭示诗的主旨,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

文本提炼:寻找诗眼,可采取“跳读——发现——提炼”的方法。

就本诗而言,引导学生跳读诗文,不难发现诗文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句以情感贯穿全诗,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忧,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忧在何处——梳理诗文的结构线索紧扣诗眼“忧”,可引导学生对诗文四节分组概括,以“忧”字统领,进行诗文结构梳理,进而梳理本诗的线索:忧思难忘——所忧为何——何以解忧——归心解忧。

(意思切近即可,关键在于要紧扣诗眼进行结构线索归纳)3、忧从何来——分析诗文的三层内容上一个环节重在梳理诗文四节的线索,只是浮光掠影,挈领其要,没有对诗文的主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环节重在沿寻线索,细化、深化、活化诗人诗文之“忧”,重点分析诗人所忧为何,从而进一步可以挖掘出作者的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悲悯,而是有一种渴求贤才、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这“忧从中来”的“忧”有三层含义:人生之忧,贤才之忧,天下之忧。

心忧人生:诗的第一节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千古名句,也为千古诗酒文化更添经典佳话。

韩愈称喝酒为“文字饮”,苏轼称酒为“钓诗钩”,而本诗中这两个“酒句”,恰恰是“文字饮”,更是“钓忧钩”,巧妙的钩钓出了作者人生之忧。

(关于诗与酒之缘,也可作为引导学生延伸思考的一个点,李白这样豪饮“金樽清酒斗十千”,“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亦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洒脱;思乡的范仲淹会说“浊酒一杯家万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旷达的苏轼更有“把酒问青天”,“一樽还酹江月”……)作者的人生之忧,重点体现在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解读: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曹操毕竟是曹操,所以这种“人生几何”就变得厚重、大气,表达了要以短暂的人生成就人生伟业的宏伟理想。

这里以“朝露”意象,写出了生命短促易逝,但不同的是这里难得那份慨当以慷的“慷慨”,诚然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人生短暂而一味消极亦或是及时行乐,而是感叹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当及时努力,建立人生之伟业。

宋人陈人杰曾说“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其实对于曹操而言,忧不在酒解忧,而在以酒泄真言。

心忧贤才:关于贤才之忧,二、三节都有体现,我们以第二诗节为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解读:这里好似随口吟诵《诗经》之名句,这里除“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作者写的,其余六句皆是用《诗经》之典,只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二句,巧妙的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及礼遇贤才的内心诉求。

虽名之为忧,但是我们又能感到这绝不是不思进取消极之“叹”,而是渴望贤才的进取之忧,实乃追求中的苦闷。

心忧天下:“歌咏言,诗言志”,且看诗文的第四节一吐诗人望天下归心的豪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读:这里的前四句景的描写,就是情的写照,就是现实的折射,一语双关,曹操这里的寓情于景,只是铺垫,蓄势待发。

继而,以本色笔法,再现自己求贤之心永无止境,以虚怀成就“高山之高,深海之深”,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由衷呼唤天下贤才来归,这四句诗感情丰沛,气魄宏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千古诗人,只有曹操能让我们感受到者至今不绝的豪壮。

简而言之,诗文中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生命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贤才渴求之叹;天下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建功伟业之叹。

4、何以写忧——聚焦诗文的艺术手法本个环节,重在分析解读诗文中的艺术手法,并以此汇聚前三个环节的内容。

应该说与上个环节相容相和,互为表里,可自然的放到第三个环节之中,亦可在最后总结对前面加以回顾。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

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四、就诗改诗:改写五言或七言绝句选择《短歌行》一个或两个诗节,改写成为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

思路解说《短歌行》作为曹操四言诗的代表作,不仅承袭了乐府短歌“低吟短唱,微吟低徊”的特点,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慷慨悲凉”之中,感受到曹操宏伟的气魄,堪称曹操的标志性作品。

学习本诗,要知人论世,要知人入诗,更要以诗观人,人诗合一。

下面就围绕着教学设计中的四个环节,进行思路解说。

一、英雄诗人——“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教学导入环节——知人入诗,这里的“人”即曹操,这里的“诗”即《短歌行》,在这个环节设计中,凸显两个关键词:英雄诗人、英雄诗文。

在导语设计上,力求贴近历史,贴近人物,简明精炼,让学生在学习聆听中,未进诗境,先入情境,感受到了一股英雄气。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有这样经典的评价“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这一句评价写实曹操,也写活了曹操,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名红学大家王昆仑先生借用此评价来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这便是曹操的魅力:观三国风云,枭雄也好,奸雄也罢,作为一代雄主,他足以傲视千古;思魏晋风骨,领袖也罢,诗人也好,作为英雄诗人,古今又有几人可比?《短歌行》作为雄主、英雄诗人曹操的标志性作品,在教学设计上,即便是导入,我们又怎能忽略“英雄诗人”、“英雄诗文”这些关键要素。

为了更好的比衬曹操这位英雄诗人及英雄诗文,简单提及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并加入袁枚的评价,在辨证阐释真性情与好诗文之中,引导学生由好诗文去看曹操的真性情。

进而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所谓入乎其内,就是知曹操入诗文,这是本首诗歌教学的起点,所谓出乎其外,就是读诗文想曹操,就是以诗观人,这是教学的目的。

二、低徊微吟——“读出气,读出韵,读出忧思与慷慨”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尤其是古诗文,好的朗读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本,可以让我们触摸于诗文之间的情感。

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后,第二个环节——吟读体味,重在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吟读。

朗读是我们学生在学习诗文中最不陌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形式化的环节,要提醒学生朗读绝不是简单的“认读”,它要求读准,读通,读懂,读出情味,读出个性。

《短歌行》这种诗体的特点是“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为此,通常的朗读学习法,并不能对这首诗进行情感再现,为此我选用古诗文特定的朗读法——吟读。

关于“吟读”,可能有些同学并不清楚,教师要加以明确:吟读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候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托音,重在读出情感意味,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情味的好方法。

简单的说,所谓吟读,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跟着感觉读,陶醉其中,读出情味。

为了让学生能有更为直观的体会,教师可以范读,也可以可加入鲍国安在《三国演义》中吟唱《短歌行》视频或音频进行对比参照,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四言诗的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这些学生在吟读的时候,一定会有驾驭不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醒,及时示范,让学生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启发学生要“低徊微吟”中,结合“知人入诗”环节感受体味,要读出曹操其人的气度,要读出《短歌行》的韵味,读出诗文中的忧思与慷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