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详细讲稿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详细讲稿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解读】重点: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
(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的区系划分以及各自的特点)2.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早期国家与秦汉后大一统帝国比较:相同点—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3.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传世文献史料价值打折扣;考古材料不可替代,但比较零碎散乱;二者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难点: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新课】本课题目包含两个关键词:文明、国家。
这涉及比较复杂的概念:什么是文明,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国家,标志又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关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也是有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文明的概念:广义——①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②指与“野蛮”相对的人类社会进步状态。
本课的文明主要是第二种意思。
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也可以表述为具备哪些要素)。
大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可分为两个角度:技术发明——冶炼金属、城市及礼仪性(祭祀)建筑、文字;社会组织——国家。
这些要素是否都要具备才算进入文明了呢,学术界是见仁见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里对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状态”。
中国的主流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
换言之,一个社会形成国家了,必然进入文明了。
什么是国家,国家的标志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阶级的存在(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二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比如军队、监狱、警察等国家机构暴力机构)。
“国家及其强制性的权力机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最初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是统治阶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机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第1课
第2课 第3、4课
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夏商周(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华夏认同逐渐形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
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农业
社会分工的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整个器形呈长方形, 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 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 放置食物的,我们从中也可以想象人类最初养猪的模样。
良渚古城遗址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文献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考古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这反映了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思考:传说是否都不可信?你如何看待传说的证史价值?
从传说→信史
我们如何研究商朝的历史?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 (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 二者互相释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
“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是研究历史的基 本方法,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如何运用史料的 成功示范,丰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资料。
商朝的内外服制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
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陶寺遗址)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三、商与西周
(一)商朝的兴亡
4.制度:
(1)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尹及
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各类事务官; (2)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
商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组
织中的血缘关系未被完全打破,没有能力直
仰韶文化
生活状态
①大量用陶 ②原始农业 ③驯养家畜 ④聚落而居
碳化的粟 (半坡遗址)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碳 化 稻 谷
骨耜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2、新石器时代晚期 代表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地图
玉琮
良渚文化
分布状态:从满天星斗向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方向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 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中国境 内代表性的文化 遗存
中华文明起源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① 何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② 何为“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如何追溯?文化遗址能否体现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这些要素与文明起源有何关系?
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 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王位 继承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社 会的进步,但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 能和品德。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①说明古人对启继位方式有不同意见 ②说明传位制度在变革时可能存在斗争
二、从部落到国家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夏朝
何尊
何尊上的青铜铭文
“何以为尊,唯有中国”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落
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⑧谢维扬:《中
国
早期国家研究中考古学证据的认定和相关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1 期,⑨沈长云:《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一一兼介绍一种
关
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河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川
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
标
志
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
说
”
,
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
小
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
河
仰
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
文
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 “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
代
三
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
三
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
关
丁•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
大
创
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
定
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 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 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 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精品课件
— “这万种—邦 做摘”法编时称自代为白:“寿大禅彝约让总相”主当。编于《五中帝国后通期史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居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 ④(1)商概 三朝念皇的:时旧国代石家:器名管时称理代众实是说行指不内以一外打,神服制话制方色。法彩制浓作重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 特(西3)点周父:这各系些邦氏做都族法是社旨从会在原:始(有于部新落)石发器展时而代来晚,名期义。上从属于王朝。 距今约 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西—1)周—概这摘念些编:旧做自石法白器旨寿时在彝代(总是主指编)以《打中制国方通法史制》作石器的时代。
③(史1)影料建响立:新宗:汤石法灭器制夏时与后代分建的封立人制了与相商他互朝们补。旧充石,解器决时了代统的治前阶辈级在内两部个在方权面力有和所财不产同分:一配方方面面是的新冲石突器与时矛代盾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
时间 文化遗存 概 况 “石另万器一邦 时 方”代面时只是代是他个们:大时食约间物相区来当段源于概的五念大帝半,石后或器期全时的部代龙都并山是不文靠代化栽表时培那代植个,中物时国和候大畜的地养人上动类邦物只国,会而林使不立用是,史石靠称器狩“。猎万或邦采”集时去代获。得的。
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②生产生活状况: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
渐稳定。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新(1)石神器权时、代族的权特、点王与权三(政大权分)的区结合,带有浓厚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残余,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代表性遗存 西(1)周背 概这景念些:夏新做部石法族器旨的时在禹代( 因是治指)水以有打功磨结,接合受的舜方的法禅制让作,成石为器联的盟时首代领。。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考古学家
新石器时代 晚期
黄河流域
农业发展
先民们
农耕技术相互影响 协同发展公元前 Nhomakorabea1 世纪
前16世纪
定居生活
春秋战国 时期
黄河流域
聚落定居生 活
早期社会的形成和演变
黄河中下游的农业发展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据考古数据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黄河流域的文字发明 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文字形式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工艺达到了顶峰,如司母戊鼎等。 周朝礼乐制度的建立 周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这是先秦早期社会形成和演变的重要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要观 点
远古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例如,距 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之一。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一,主张“仁爱”、“忠诚”、 “孝顺”等价值观。据《论语》记载,孔子曾说:“君子有三重: 大德、大行、大智。”这表明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 任。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经典《道德经》中 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表明道家思想认为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分追求名利。
02 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
仰韶文化的出现
公元前5000年,仰韶文化在黄河流 域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石器 时代晚期,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 点。
先秦时期的文化融合
先秦时期,各地域文化在黄河流域 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 格局,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基 础。
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在争议中不断推进的历史课题
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在争议中不断推进的历史课题每个人都归属于各自的文明体系,都拥有自己的祖国。
然而,正像“人是怎么来的”一样,人们迄今也未能就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形成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人猿揖别”,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进程。
不同的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方式,对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具有深刻影响。
“文明如何起源”、“国家如何形成”、“各个早期国家之间有何异同”、“国家与文明之间有何联系”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体现着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的独特魅力,而且对于准确理解历史、解释现实至关重要。
19世纪以来,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政治理论家持久而强烈地关注着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迄今为止,近代意义上的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研究已历经100多年的历史。
1877年,美国古典进化论派人类学家摩尔根依据人类学调查资料,结合古希腊、罗马历史的文献记载,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提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的国家产生路径与模式。
1881—1882年间,马克思对《古代社会》作了详细摘要,撰写批语,补充材料,成为运用唯物史观系统分析摩尔根研究成果的第一人。
1884年,恩格斯完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系统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婚姻、家庭形态以及氏族、部落等社会组织的演变过程,以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为例,建构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
其后,恩格斯的观点成为众多学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指导。
恩格斯的著作出版40多年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形成了他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看法。
郭沫若说:“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
”其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的续篇。
”从郭沫若开始,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中国学者围绕国家和文明起源这一核心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看法。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教学课件
陶寺古观象祭祀台
朱书扁壶,上书文字推测为“文”“尧”
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 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而且,陶寺遗址发现 了冶金术应用的实例、最早的空腔铜器以及能够确定 为文字的材料。虽然只是少数人拥有,但是说明这些 先进因素已在当时被使用。“所以我们觉得,中原地 区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的阶段。依据这几 个巨型的城址,以及他们稳定的控制范围,相互之间 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我们认为当时的社 会整体上虽然还没有形成王朝,但是应该进入了王朝 之前的‘古国文明’的阶段。”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国际上长期认为中国文明从殷商算起,比其他古文 明晚,而良渚古城的发现坐实了那里存在一个早期国 家,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早期文明来到了相似的时间 起点。
——良渚博物院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
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国际公认
史前史分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旧石器时 旧石器时 旧石器时 新石器时 新石器时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满天星斗·向心的花瓣结构·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甚至到夏商时期,其实 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在中 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而 中原文明只是众星之一,而且并非众星之核 心。……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原文明的形成具有 明显的合成性质,有着来自东西南北各个方向 的文化因素。
代早期 代中期 代晚期 代早期 代晚期
元 谋 人 、 丁村人等 山 顶 洞 人 仰 韶 、 河 大 汶 口 、
北京人等
等
姆渡等文 龙山、红
化
山、良渚
等文化
出现私有
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
财产和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合作探究
《尚书.无逸》记载,祖甲以后的商王很腐 朽,他们“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 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你从这条材料可 以看到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商王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关心 民众疾苦。
合作探究
(三)西周的制 度 结合教材P6-7,概括西周主要的政治制 度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四)经济文化成 就
土 地 制 度 : 井 田 制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课堂总结
中
华
文
家 的 建 立
明 的 起 源 与
早
期
国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早期:大汶口-河姆渡遗址 早期:龙山-良渚-红山文化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禅让制
青铜时代:
政权更替:夏-商-周 主要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文化成就:农业、青铜器、甲骨文
打制石器
从事渔猎和采集
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学 会用火
合作探究
原始人类遗 址分布的特 点是什么?
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 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 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 适合人类生存。黄河、长江是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合作探究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到底在哪里?
自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 人头盖骨”化石不知所踪后,这个谜 就一直在破解之中,但到现在都未能 如愿。1998年,包括有“北京人”之 父之称的贾兰坡院士在内,14名中国 科学院资深院士发起的"世纪末大寻找 "同样无果而终。
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 的范围最终确定,东西长约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课件
材料 四处遗址出土的玉器对比表
遗址 属地 质地
查海遗址 辽宁阜新 闪石类
兴隆洼遗址 内蒙古敖汉
闪石类
裴李岗遗址 河南新郑 绿松石
贾湖遗址 河南舞阳 绿松石
块、匕形
棒形饰、方形坠饰、
块、匕形器、
器形 器、玉斧、
珠
三角形坠饰、圆形穿
斧、锛
管状珠
孔饰等
遗址 时间
查海遗址 公元前5612— 5530年
兴隆洼遗址 裴李岗遗址
阶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文化 遗存
元谋人和北 京人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长江流域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大汶口文 化、龙山文化(黑陶)
红山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河姆渡文化( 水稻 、养蚕缫丝)、良渚 文化( 玉器 、 祭坛 和神庙)
分布具有多 特点
元特征
各地文明相互渗透,走向多元一体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透析教材
(2)概括人类遗址在分布特征方面有哪些变化。 提示 变化: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朝着多元一体、相互交融、中原 核心的方向发展。
透析教材
2.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 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分析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提示 图片展示了城市、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等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据。
维度
阐释
多元性
(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 “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深化拓展
维度 一体性
本土性 久远性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优质教学课件
阶段特征
1.中国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入晚期后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 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 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王权政治不断强化,国家 疆域不断扩大,国家机构不断完善;经济上青铜铸造达到鼎盛,铸就 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丰富的文字史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 化面貌。
真题回顾
(2023山东真题)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 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C)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玉等百余件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为了生存,人 们不得不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其所有权归 属个人,结合题干“单人墓”“百余件“等内容可知,该墓葬中的私有财产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故选C项。
早期国家的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
建立
约公元前 1600 年,黄河下游部落 首领汤了商朝,后定都于殷
政治制度 实行内外,服制扩大了商朝的政治势力 和文化影响
文化遗存 殷墟出土的 甲骨是文一种成熟的文字, 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刻有文字的龟甲
早期国家的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 立西周,定都于 镐京
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力 发展
私有制 产生
贫富分 化出现
氏族 贵族
下层 平民
早期 贵族
早期 奴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件
围绕居中者的四周而葬,葬式
皆不一样,有的侧身葬,有的
屈肢葬……一座5人合葬墓,墓
主人为男性,仰身葬于独木棺
内,棺外殉葬者有四人,仅存
头颅骨。
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
1、阅读表格,指出与新石器早期的姜寨相比,在墓葬上有了什么差异?
规模、随葬品数量不一,差距大
2、依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哪些信息?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
红山文化 社会组织及成员:父系氏族;部落(部落
良渚文化
联盟);贫富分化;阶 级分化
思想及宗教信仰: 祭坛、神庙、墓葬
文明的曙光
(1)人自身的进步: 从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北京人等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现代智人,使中华文明 有了创造者。 (2)社会经济的进步: 农业、手工业的产生及生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初步的物质文明。 (3)社会政治的演化: 随生产及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组织及成员也在发生变化,从原始人群到母系 氏族公社,再到父系氏族公社,使社会组织程度逐步提高,社会成员产生贫富 分化,有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 至部落联盟。这表明有了初步的政治文明。 (4)社会精神的变化: 祭坛、墓葬和神庙表明中华先人有了思想和宗教信仰。精美的陶器、玉器等物 品表明我们的祖先有了审美的艺术。这些表明我们的祖先有了一定的精神文明。 以上表明,中华先人已到达了较高的水平状态,初步迈入文明的门槛。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天下共主)
弊端
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宗法制
目的 核心 内容 实质 作用
分配的原则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 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在当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保证了各级贵族在 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一课,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本课以考古发现为线索,展现了中华文明从远古时期到早期国家形成的漫长历程。
通过对不同考古遗址的介绍,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以及早期国家的形成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重要的考古遗址,如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等。
这些遗址不仅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也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此外,教材还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考古发现,如元谋人、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良渚遗址等。
(2)掌握不同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特点。
(3)能够分析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考古发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考古发现及其特点。
(2)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分析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2)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历史发展过程。
2.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案:认识古代文明和国家的形成
初中历史教案:认识古代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认识古代文明和国家的形成导言:认识古代文明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文化的演变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同时,通过研究古代国家的形成,学生能够认识到政权更替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对今天的世界格局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引领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和国家的形成。
一、古代文明简介1. 文明概念及其特点- 解释什么是文明,阐述其包含哪些方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
- 介绍不同文明间交流互动对于各自发展的影响。
2. 早期文明发展及其特点- 介绍几个早期重要文明:埃及古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谷等。
-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早期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3. 各大洲上著名古代文明i. 亚洲:中国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ii.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等二、国家的起源和形成1. 国家的概念与要素-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国家,包括国土、人民、政权等基本要素。
2. 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i. 国家中央集权:埃及、中国等。
- 介绍并比较埃及和中国两个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 分析官僚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ii. 希腊城邦与罗马共和国- 讲解希腊城邦的兴衰原因,以雅典为例介绍其政治制度与文化贡献。
- 分析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背景,并简要介绍其政治制度与扩张过程。
3.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封建国家- 解释种姓制度对于印度社会组织和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
- 介绍印度封建王朝兴衰原因,如孔雀王朝、德里苏丹国等。
三、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原因与影响1. 地理条件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交通和贸易的影响。
- 以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为例,讲解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起到的推动作用。
2. 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 介绍几个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对于社会进步的贡献,如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等。
3. 文化交流与种族融合- 讲述现代考古学在揭示不同文化间交流互动方面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问题,张忠培先生说它是一个“既古老又时新”的话题。
古老的话题1、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国》中,提出“双国”理论,为基督教会的统治提供理论论证。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国家,一种是上帝之国,一种是地上之国。
上帝之国指基督教会,地上之国指罗马帝国和一切异教的国家。
奥古斯丁从精神和肉体的对立出发,论述两种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目的。
上帝之国的成员具有善良的本性,依靠精神、依靠上帝而生活,上帝之国起源于人们对上帝的爱;地上之国的成员本性是堕落的,依靠肉体、依靠人而生活,地上之国起源于自私的爱。
由于起源的不同,两种国家的性质也不同。
上帝之国依靠一切的至高至善的权威进行统治,是永生的、光明的;地上之国依靠人的力量进行统治,是短暂的、黑暗的。
两种国家的目的也不同。
在他看来,一切国家目的都是和平和正义。
地上之国的和平,是人在彼此有秩序的联系中的和谐一致。
天上之国的和平则是“上帝的和平”,即上帝创造的人与人之间最有秩序、最和谐一致的兄弟关系的实现。
他把正义看作秩序的保持。
地上之国的秩序是统治者的意志,天上之国的秩序是上帝的意志。
地上之国的成员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是正义的行为,因为地上的和平有助于天上的安宁。
但是地上之国的统治者可能运用他的力量侵害上帝的秩序。
因此,地上之国只有相对的正义,而天上之国才有永恒的、普遍的正义。
奥古斯丁的结论是:上帝之国高于地上之国,上帝统治一切,一切人都必须服从上帝,服从教会。
补充: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
著有《忏悔录》(The Confessions)、《论三位一体》(The Trinity)、《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
2、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补充:老子,又称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孔子《礼记·礼运》孔子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时髦话题说其时新是说新时代、新理论、新认识,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不同角度的探讨。
一、文明与国家的涵义文明的涵义1、“文明”最早见于文献➢《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孔颖达疏“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可见,所谓文明是指文彩与光明。
➢这个含义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文明含义是不同的,现在的文明大约是西方的“civilization”一词的舶来品,此词源于拉丁文civitas(城市)。
2、文明与文化区别?➢有人类就有了人类的文化,文化包含人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文明一般来说,指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的出现。
“作为考古学的特别术语,某‘文化’是‘指某个时期、某一分部地域而具有明显特征的一群遗迹和遗物共同体的总称’。
……。
‘文明’一词与上述‘文化’一词不同。
文明是当人类的经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进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它不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化演进到高级阶段才产生的。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文物》,1987年第12期。
3、文明起源的核心是国家作为政体形式的出现,探讨人类如何由氏族社会发展演变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的。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2页。
国家的涵义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二、文明起源探讨1、文明要素人们在确定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时,要么以物化形态要素为线索或标准,要么以社会形态要素为线索或标准,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考古发现中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物化形态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复杂的礼仪中心等。
➢隐含在物化形态要素背后的社会形态要素,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组织等,基本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文明起源的社会形态要素包括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文明起源要素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属较高层次的研究内容。
而对社会形态要素的把握,又必须建立在详细而全面考察物化形态要素发生发展的基础之上,亦即要以第一个层次的研究为基础。
2、物化表现➢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为蒙昧——野蛮——文明,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摩尔根(Lewis H. Morgan)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
➢“完善的铁器、风箱、手磨、陶工的辘轳、榨油和酿酒、转为手工艺的发达的金属加工、货车和战车、用圆木和木板造船、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由设雉堞和炮楼的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一一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人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城市革命”。
——【英】戈登·柴尔德:《考古学导论》➢城市、文字、青铜器——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
➢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首先提出了文明起源诸要素三条标准,后经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一书里推广,他认为,无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就应被纳入到文明的范畴:有高墙围绕的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中心。
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道路和特点1、张光直提出中国文明起源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点和道路:➢西方——是以发展技术、贸易,改造自然的“破裂性文明”➢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通过人与神沟通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连续性文明”。
(2)苏秉琦提出国家古文化——古城——古国三阶段;古国——方国——帝国三部曲。
满天星斗、两个先入为主的怪圈。
(3)军事民主制摩尔根首用此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指古希腊荷马时代(英雄时代)部落及其联合(联盟)的组织机构。
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长老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组成;其军事首长,即“巴塞勒斯”。
由于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有了剩余,掠夺邻人的财富与人口以迫其为奴已成为部落的经常性职业。
恩格斯引述了摩尔根的定义:“出于经常性的掠夺的需要,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氏族生活的正常职能”;该制度为经常性掠夺的军事战争服务,但其还保留了氏族部落的原始民主的性质,在氏族内部实行全体男性公民的表决,因而称其为“军事民主制”。
它是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走向国家阶级压迫机关的过渡形式,在国家的产生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古罗马人、日耳曼人、斯基泰人等,一般均经历过军事民主制。
历史学上有时也用以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
原来的氏族人民大会制度演变成为军事民主制,形成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
组成:军事首领古希腊称为巴塞勒斯,罗马称为勒克斯,中国称为黄帝、炎帝。
由部落内部成员公举的部落领袖,平时管理祭祀,裁决争端,在战时统帅军队时有自主决断权。
长老议事会由氏族长老贵族组成,有广泛的权力,对重大事件有先议权。
民众大会由成年男子组成,对作战、媾和、迁徙、选举领袖等内务外交大事,通过举手或呼喊的简单方式表决,原则上民众会拥有最高权力。
后来,在氏族内部,由于财产占有逐渐出现分化,长老和军事首领占有较多的财富,权力逐渐向贵族、军事首领倾斜,民众会失去实权。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首次将阶级斗争的概念引入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中。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动因。
将国家产生形式归纳为:➢雅典式:国家是在氏族内部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中产生的;➢罗马式:在平民和贵族斗争中产生的;➢德意志式:通过征服产生的。
他认为雅典式国家具有普遍性。
黄帝、炎帝、尧、舜、禹传说——军事民主制(4)酋邦理论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提出了原始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社会进化理论,把酋邦看作是从原始平等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国家与文明起源》正式将酋邦列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提出原始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个阶段的演化模式。
他认为酋邦介于平均主义与强制性国家之间,具有一种贵族社会性质,但是没有武力压迫的政府机构和法律机制,缺乏由国家行使的那种与权力垄断相关的强制制裁能力。
酋邦的结构普遍是神权的,大部分是用宗教实施管理,因此酋长权力是一种调定权而非统治权。
三、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现象➢青铜器➢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