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

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问题,张忠培先生说它是一个“既古老又时新”的话题。

古老的话题

1、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国》中,提出“双国”理论,为基督教会的统治提供理论论证。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国家,一种是上帝之国,一种是地上之国。上帝之国指基督教会,地上之国指罗马帝国和一切异教的国家。奥古斯丁从精神和肉体的对立出发,论述两种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目的。上帝之国的成员具有善良的本性,依靠精神、依靠上帝而生活,上帝之国起源于人们对上帝的爱;地上之国的成员本性是堕落的,依靠肉体、依靠人而生活,地上之国起源于自私的爱。由于起源的不同,两种国家的性质也不同。上帝之国依靠一切的至高至善的权威进行统治,是永生的、光明的;地上之国依靠人的力量进行统治,是短暂的、黑暗的。两种国家的目的也不同。在他看来,一切国家目的都是和平和正义。地上之国的和平,是人在彼此有秩序的联系中的和谐一致。天上之国的和平则是“上帝的和平”,即上帝创造的人与人之间最有秩序、最和谐一致的兄弟关系的实现。他把正义看作秩序的保持。地上之国的秩序是统治者的意志,天上之国的秩序是上帝的意志。地上之国的成员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是正义的行为,因为地上的和平有助于天上的安宁。但是地上之国的统治者可能运用他的力量侵害上帝的秩序。因此,地上之国只有相对的正义,而天上之国才有永恒的、普遍的正义。奥古斯丁的结论是:上帝之国高于地上之国,上帝统治一切,一切人都必须服从上帝,服从教会。

补充: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著有《忏悔录》(The Confessions)、《论三位一体》(The Trinity)、《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

2、老子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补充:老子,又称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孔子

《礼记·礼运》孔子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时髦话题

说其时新是说新时代、新理论、新认识,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不同角度的探讨。

一、文明与国家的涵义

文明的涵义

1、“文明”最早见于文献

➢《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孔颖达疏“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可见,所谓文明是指文彩与光明。

➢这个含义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文明含义是不同的,现在的文明大约是西方的“civilization”一词的舶来品,此词源于拉丁文civitas(城市)。

2、文明与文化区别?

➢有人类就有了人类的文化,文化包含人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文明一般来说,指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的出现。

“作为考古学的特别术语,某‘文化’是‘指某个时期、某一分部地域而具有明显特征的一群遗迹和遗物共同体的总称’。……。‘文明’一词与上述‘文化’一词不同。文明是当人类的经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进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它不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化演进到高级阶段才产生的。”

——邹衡:《中国文明的诞生》,《文物》,1987年第12期。

3、文明起源的核心是国家作为政体形式的出现,探讨人类如何由氏族社会发展演变

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的。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2页。

国家的涵义

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二、文明起源探讨

1、文明要素

人们在确定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时,要么以物化形态要素为线索或标准,要么以社会形态要素为线索或标准,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考古发现中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物化形态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复杂的礼仪中心等。

➢隐含在物化形态要素背后的社会形态要素,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组织等,基本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文明起源的社会形态要素包括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文明起源要素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属较高层次的研究内容。而对社会形态要素的把握,又必须建立在详细而全面考察物化形态要素发生发展的基础之上,亦即要以第一个层次的研究为基础。

2、物化表现

➢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为蒙昧——野蛮——文明,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摩尔根(Lewis H. Morgan)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

➢“完善的铁器、风箱、手磨、陶工的辘轳、榨油和酿酒、转为手工艺的发达的金属加工、货车和战车、用圆木和木板造船、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由设雉堞

和炮楼的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一一这就是希腊人由野

蛮时代带人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城市革命”。

——【英】戈登·柴尔德:《考古学导论》➢城市、文字、青铜器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

➢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首先提出了文明起源诸要素三条标准,后经丹尼尔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