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msds
常见有机溶剂物化性能
和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NMP(N-甲基-2-吡咯烷酮)
和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专有名词:
闪点低的可燃性液体,挥发性高,容易着火,安全性较 差。
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闪点在45℃以下 的叫易燃品,如汽油、煤油;45℃以上的为可燃品,如 汽油、煤油。
从闪点可判断油品组成的轻重,鉴定油品发生火灾的危 险性。
和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NMP(N-甲基-2-吡咯烷酮)
专有名词:
甲、乙、丙类液体按闭杯闪点划分。 甲类液体(闪点<28℃)有:二硫化碳、氰化氢、 正戊烷、正已烷、正庚烷、正辛烷、1-已烯、2戊烯、1-已炔、环已烷、苯、甲苯、二甲苯、乙 苯、氯丁烷、甲醇、乙醇、50度以上的白酒、正 丙醇、乙醚、乙醛、丙酮、甲酸甲酯、乙酸乙酯、 丁酸乙酯、乙腈、丙烯腈、呋喃、吡啶、汽油、 石油醚等。
一、理化性质: (1)分子式:C5H9NO (2)闪点:88℃ (3)沸点:202℃ (4)相对分子量:99.15 (5)CAS号:872-50-4 (6)密度:1.03 (7)燃点:346ºC
和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NMP(N-甲基-2-吡咯烷酮)
一、理化性质: (1)分子式:C5H9NO (2)闪点:88℃ (3)沸点:202℃ (4)相对分子量:99.15 (5)CAS号:872-50-4 (6)密度:1.03 (7)燃点:346ºC
和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专有名词:
乙类液体(28℃≤闪点<60℃)有:正壬烷、正癸烷、二 乙苯、正丙苯、苯乙烯、正丁醇、福尔马林、乙酸、乙 二胺、硝基甲烷、吡咯、煤油、松节油、芥籽油、松香
丁酸异戊酯106-27-4使用说明书msds
最重要的症状和健康影响据我们所知,此化学,物理和毒性性质尚未经完整的研究。
https:// 1/5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如有必要,佩戴自给式呼吸器进行消防作业。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1.1 产品标识符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 丁酸异戊酯 CAS No.: 106-27-4 别名: 酪酸异戊酯;丁酸 3-甲基丁酯;酪酸戊酯;丁酸-3-甲基丁酯;
1.2 鉴别的其他方法
无数据资料
1.3 有关的确定了的物质或混合物的用途和建议不适合的用途
仅供科研用途,不作为药物、家庭备用药或其它用途。
14 运输信息
14.1 UN编号
欧洲陆运危规 : 3272 国际海运危规 : 3272 国际空运危规 : 3272
14.2 联合国(UN)规定的名称
欧洲陆运危规: 国际海运危规: 国际空运危规:
14.3 运输危险类别
欧洲陆运危规 : 3 国际海运危规 : 3
国际空运危规 : 3
14.4 包裹组
欧洲陆运危规 : III 国际海运危规 : III 国际空运危规 : III
2 危险性概述
2.1 GHS分类
物理性危害: FlammableLiquids:Flam.Liq.3 健康危害 严重损伤/刺激眼睛:EyeIrrit.2 皮肤腐蚀/刺激:SkinIrrit.2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危害类型
信号词 危险申明 H226 H315 H319 H335 警告申明 P261 P305+P351+P338
丁酸
丁酸丁酸,又称酪酸,存在于腐臭的黄油、帕马森干酪、呕吐物和腋臭中,带有难闻的气味,味先辣后甜,与乙醚类似。
10ppb浓度的丁酸即可被狗嗅出,人则大于10ppm。
丁酸是脂肪酸,在动物脂肪和植物油中以丁酸酯形式存在。
是短链脂肪酸的主要一员。
工业上用蔗糖或淀粉发酵制取丁酸,丁酸则被用于制取各种丁酸酯。
1 分子结构2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丁酸英文名称:n-Butyric acid中文别名:正丁酸;杀灭菊酸;丁酸;天然丁酸;正丁酸英文别名:Butyric acid,99%; Alpha-butanoic acid; Butyric acid; Natural Butyric Acid; butanoic acid; butanoateCAS号:107-92-6分子式:C4H 7 O2分子量:87.09773 物性数据1.性状:油状液体,有腐臭的酸味。
[1]2.熔点(℃):-7.9[2]3.沸点(℃):163.5[3]4.相对密度(水=1):0.96[4]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04[5]6.饱和蒸气压(kPa):0.10(25℃)[6]7.燃烧热(kJ/mol):-2181.4[7]8.临界温度(℃):355[8]9.临界压力(MPa):5.27[9]10.辛醇/水分配系数:0.79[10]11.闪点(℃):72(CC)[11]12.引燃温度(℃):452[12]13.爆炸上限(%):10.0[13]14.爆炸下限(%):2.0[14]15.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
[15]16.折射率(20ºC):1.398017.折射率(25ºC):1.395818.黏度(mPa·s,15ºC):1.81419.黏度(mPa·s,30ºC):1.385×10-320.燃点(ºC):452.221.蒸发热(KJ/mol,25ºC):60.5822.蒸发热(KJ/mol,b.p.):42.0323.熔化热(KJ/mol):10.4724.生成热(KJ/mol,25ºC,液体):-535.4925.比热容(KJ/(kg·K),20ºC,定压):1.9826.热导率(W/(m·K)):0.147727.临界密度(g·cm-3):0.30228.临界体积(cm3·mol-1):29229.临界压缩因子:0.23230.偏心因子:0.60431.溶度参数(J·cm-3)0.5:20.26332.van der Waals面积(cm2·mol-1):7.880×10933.van der Waals体积(cm3·mol-1):53.87034.气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2241.835.气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 :-475.736.液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2183.5037.液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533.8438.液相标准热熔(J·mol-1·K-1):182.14 存储方法储存注意事项[23]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丁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丁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丁酸是一种短链饱和脂肪酸,其化学式为C4H8O2,相对分子质量为88.105。
丁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人体肠道中的重要代谢产物,也是许多食品和香料的成分。
丁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细胞增殖、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免疫力等。
丁酸的工业生产主要有石蜡氧化法、乙炔法、催化加氢法、铵盐法和生物发酵法等。
丁酸的主要用途是制造丁酸纤维素,用于制造热成型标志牌、眼镜、汽车驾驶盘等,也用于制造清漆和模塑粉。
此外,丁酸还用于制备各种丁酸酯,如丁酸甲酯、丁酸乙酯等,这些酯类具有宜人的香味和味道,被用作食品和香水添加剂。
一、什么是丁酸1.1 丁酸的结构和性质丁酸,又称正丁酸或酪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羧酸的一种。
其化学式为C4H8O2,结构式为CH3CH2CH2COOH。
它是由一个四碳链和一个羧基组成的分子,因此也叫做四碳酸。
丁酸是无色油状液体,具有刺激性的臭味,味道先辣后甜,与乙醚类似。
它的密度为0.96 g/mL,熔点为-7.9°C,沸点为163.5°C。
它可以溶于水、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中,其水溶液呈弱酸性。
它的pKa值为4.82,在25°C时,其Ka值为1.52×10−5。
1.2 丁酸的来源和分布丁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许多动植物油脂中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黄油中,约有3%~4%的甘油三丁酸(即三个丁酸分子与一个甘油分子结合而成的脂肪),当黄油腐败时,就会释放出难闻的丁酸气味。
在奶油、干酪、奶油干果等乳制品中也含有少量的丁酸。
除了动物源外,植物源也含有一定量的丁酸。
例如,在柑橘类水果中就含有0.05%~0.1%的游离丁酸,在苹果中则含有0.01%~0.02%。
在某些植物根茎中也含有较高浓度的丁酸。
人体肠道中也是丁酸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人体消化过程中,食物中的淀粉和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会被肠道内的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其中丁酸占比约为10%~20%。
169茶氨酸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1.1 中文名称:L-茶氨酸1.2 英文名称:L-Theanine1.3 中文别名:L-茶氨酸;N-乙基L-谷氨酰胺;(S)-2- 氨基-4-(乙基氨基甲酰)丁酸;H-The-0H 1.4 英文别名:L-Theanine;Nr-Ethy1-L- glutam ine;L-Y-Glutamylethylamide;L-Glutamic acidY-(ethy1amide);(S)-2-Amino-4-(ethylcarbamoyl)butanoie acid;H-The-0H1.5 推荐用途:实验室用化验、试验及科学实验。
1.6 限制用途:不可作为药品、食品、家庭或其它用途。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2.1 紧急情况概述:可能造成皮肤过敏反应过量接触需采取特殊急救揩施和进行医疗随访。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如有必要,佩戴自给式呼吸器进行消防作业。
2.2 GHS危险性分类:皮肤过敏(类别1), H317。
2.3 物理化学危险性信息:目前掌握信息,没有物理或化学的危险性。
2.4 健康危害:可能造成皮肤过敏反应。
2.5 环境危害:目前掌握信息,没有环境的危害。
2.6 其他危害物:无资料。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3.1 主要成分:L-茶氨酸3.2 含量:≤100%3.3 CAS No.:3081-61-6第四部分:急救措施4.1 必要的急救措施描述:吸入: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如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
请教医生。
皮肤接触: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冲洗。
请教医生。
眼睛接触:谨慎起见用水冲洗眼睛。
食入: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用水漱口。
请教医生。
4.2 主要症状和影响,急性和迟发效应:最重要的已知症状及作用已在标签。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特殊治疗的说明和提示:无资料。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5.1 特别危险性描述:无资料。
5.2 灭火方法或灭火剂: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丁酸医药标准
丁酸医药标准丁酸医药标准一、化学成分丁酸,化学名称为正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式为CH3(CH2)2COOH。
二、物理性质丁酸为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与水混溶,可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
熔点为-7.9℃,沸点为160.4℃。
三、质量标准1.含量:丁酸应含有99%及以上纯度,不应含有过多的水分和杂质。
2.外观:产品应为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无悬浮物和沉淀物。
3.气味:应有丁酸特有的刺激性气味,无异味。
4.稳定性:丁酸应稳定,不应有氧化、分解、变色等现象。
5.微生物标准: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
四、药理作用丁酸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如湿疹、皮炎等。
同时,丁酸还具有促进细胞再生、修复皮肤屏障等功能,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五、用法用量外用涂抹或湿敷,一般使用浓度为10%至20%的丁酸溶液。
每日使用次数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一般每日1至3次。
使用时应注意皮肤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六、注意事项1.使用前应先进行小范围皮肤测试,确认无过敏反应后才能正常使用。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儿童请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4.对丁酸过敏者禁用。
5.皮肤有破损、炎症性皮肤病等患者禁用。
6.避免接触眼睛和粘膜部位。
7.若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七、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丁酸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
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极少发生。
此外,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引起皮肤炎症或角质层损伤。
如有严重不适,请立即就医。
八、药物相互作用丁酸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但与碱性药物合用可能会影响其稳定性。
在使用丁酸期间,如同时使用其他药物,请先咨询医生意见。
丁酸结构简式
丁酸结构简式一、引言丁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也称为丁二酸或正丁二酸,其化学式为C4H8O4。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结晶体,常用于制造染料、树脂、塑料和医药等。
本文将介绍丁酸的结构简式及其相关内容。
二、丁酸的结构简式丁酸的分子式为C4H8O4,由四个碳原子、八个氢原子和四个氧原子组成。
其分子中有两个羧基(-COOH),分别连接在第1和第4碳上。
因此,丁酸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HOOC-CH2-CH2-CH2-COOH三、丁酸的物理性质1. 外观: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2. 气味:无味3. 熔点:140℃4. 沸点:235℃5. 密度:1.432g/cm³6.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和乙腈等极性溶剂,不溶于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和苯等。
四、丁酸的化学性质1. 酸性:丁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如,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丁酸钠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HOOC-CH2-CH2-CH2-COOH + NaOH → HOOC-CH2-CH2-CH2-COONa + H2O2. 氧化:丁酸可以被氧化成为丁二醛或丁二酮。
例如,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丁二醛的化学方程式为:HOOC-CH2-CH2-CH2-COOH + H2O2 → CH3CHOHCHO + 2H2O3. 还原:丁酸可以被还原成为1,4-丁二醇或1,4-丁二胺。
例如,与锌粉和盐酸反应生成1,4-丁二胺的化学方程式为:HOOC-CH2-CH2-CH2-COOH + 4Zn + 10HCl → H2N-(CH2)4-NH2 + 4ZnCl2 + 5H2O五、应用领域1. 制造染料:丁酸是染料合成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可以用来制造各种颜色的染料。
例如,利用对苯二酚和丁酸制备的染料可以用于棉纺织品的染色。
2. 制造树脂:丁酸可以用于合成聚酯树脂,该树脂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耐化学性。
3. 制造塑料:丁酸可以用于合成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BT)等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
丁酸丁酯安全周知卡、职业危害告知卡、理化特性表
丁酸丁酯安全周知卡危险性类别易燃爆炸刺激品名、英文名及分子式、CC码及CAS号丁酸丁酯n-butyl butyrateC8H16O2CAS号:109-21-7危险性理化数据熔点(℃):-91.5 闪点:50 沸点(℃):166.6相对密度(水=1):0.87饱和蒸气压(kPa):1.73(55℃)危险特性本品为无色液体。
易燃,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接触后表现健康危害:在工业生产中未发现对人的危害。
动物中毒的表现为暂时的兴奋,共济失调,上呼吸道刺激,迅速发展至呼吸紊乱。
现场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身体防护措施泄漏处理及防火防爆措施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浓度MAC(mg/m3):未制定标准当地应急救援单位名称市消防队:119市人民医院:120当地应急救援单位电话消防队:119人民医院:120危险性标志丁酸丁酯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作业场所存在丁酸丁酯,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丁酸丁酯n-butyl butyrate健康危害理化特性在工业生产中未发现对人的危害。
动物中毒的表现为暂时的兴奋,共济失调,上呼吸道刺激,迅速发展至呼吸紊乱。
丁酸叶醇酯安全技术说明书(3篇)
第1篇一、概述丁酸叶醇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1H20O2,分子量为180.28。
它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具有特殊的香气。
丁酸叶醇酯广泛应用于香料、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为了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以下为丁酸叶醇酯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危险性概述1. 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 气味:特殊香气- 沸点:259℃- 闪点:104℃- 密度:0.895 g/cm³- 溶解性: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2. 化学性质- 稳定性:稳定,避免与氧化剂、酸、碱等物质接触- 危险反应:与氧化剂接触可发生燃烧或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3. 环境危害- 对水体:丁酸叶醇酯在水体中可生物降解,但降解速度较慢- 对土壤:丁酸叶醇酯在土壤中可生物降解,但降解速度较慢- 对大气:丁酸叶醇酯在空气中不易挥发,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4. 健康危害- 吸入: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刺激、过敏反应- 眼睛接触:可引起眼睛刺激、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经口摄入: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三、安全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皮肤防护:穿戴耐油防化学品手套、防护服- 身体防护:穿戴防化学品围裙2. 环境防护- 防止泄漏:密封储存,防止泄漏- 防止污染:操作时尽量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操作场所保持通风良好- 防止火灾:远离火种、热源,禁止吸烟3. 应急处理-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吸氧,如症状持续,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持续15分钟,如症状持续,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持续15分钟,如症状持续,就医- 经口摄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如症状持续,就医四、储存运输1. 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避免与氧化剂、酸、碱等物质接触- 保持容器密封2. 运输- 采用防潮、防腐蚀的容器包装- 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日晒、雨淋- 装卸时应轻拿轻放,防止损坏包装- 遵守国家有关危险品运输的规定五、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六、应急处理1. 灭火方法:采用二氧化碳、干粉、泡沫等灭火剂进行灭火2. 灭火注意事项:灭火人员应佩戴防护装备,避免吸入有毒烟雾七、废弃处置1. 废弃物分类:属于危险废物,按照国家有关危险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置2. 处置方法:采用焚烧、化学处理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八、职业健康监测1. 职业接触限值:根据国家有关职业接触限值标准执行2. 健康检查: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关注接触者的健康状况九、资料查询1. 生产商:[生产商名称]2. 供应商:[供应商名称]3.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4. 电子邮箱:[电子邮箱]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二乙基醋酸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法规信息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中文名称:
二乙基醋酸
中文别名:
2-乙基丁酸
英文名称:
Diethylacetic acid
英文别名:
2-Ethylbutyric acid
CAS号:
88-09-5
技术说明书编码:
XXX-MSDS-00X
供应商名称:
刺激性:
无资料
致敏性:
无资料
致突变性:
无资料
致畸性:
无资料
致癌性:
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
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
无资料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无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定期体检。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无资料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
(mg/m3):
未制订标准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72、氢键供体数量:13、氢键受体数量:2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35、互变异构体数量: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37.37、重原子数量:88、表面电荷:09、复杂度:74.610、同位素原子数量:0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危化品MSDS-正丁酸
正丁酸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正丁酸化学品英文名称:butyric acid中文名称2:丁酸英文名称2:butanoic acid主要用途:用作萃取剂、脱钙剂、酯类合成,也用以制取香料、杀菌剂和乳化剂等。
2. 危险性概述2.1 危险性类别:酸性腐蚀品。
2.2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2.3 健康危害:高浓度一次接触,可引起皮肤、眼或粘膜的中度刺激性损害。
2.4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有毒作用。
2.5 燃爆危险:可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 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主要成分CAS RN 含量(%)正丁酸107-92-6 99.04. 急救措施4.1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4.2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4.3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4.4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5. 消防措施5.1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对大多数金属有腐蚀性。
5.2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5.3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5.4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6. 泄漏应急措施应急处理: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消除所有点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服。
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集于容器中。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类腐蚀品
目录8.1类酸性腐蚀品发烟硝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硝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硫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亚硫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盐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氟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溴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溴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氟硅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氟硼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化亚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铝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四氯化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五氧化(二)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甲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氟乙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苯酚磺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苯甲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苯磺酰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正磷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亚磷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多聚磷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氨基磺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铂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硫酸羟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硫酸氢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亚硫酸氢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铝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硫酸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铁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碘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酸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醋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丙烯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基丙烯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丁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丁烯二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基)磺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邻苯二甲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四氢酞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2 类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氧化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氧化钾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氧化锂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硫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醇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水合肼[含肼≤64%]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环已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亚乙基三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三亚乙基四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正)丁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乙二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己二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钠石灰[含氢氧化钠>4%]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氨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氨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醇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乙醇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异佛尔酮二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哌嗪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3 类其他腐蚀品氟化氢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甲醛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次氯酸钠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化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氯化锌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汞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原料(非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能表(表-)。
丁酸化学式
丁酸化学式丁酸(ButyricAcid)是有机化学的一种重要的酸类物质,是葡萄糖糖原的重要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禽畜生物体内,是热带空气湿润物质中的重要成分。
其化学式为C4H8O2,分子量为88.11。
它主要以丁酸钠(Na+Butyrate)形式存在,为游离酸,具有分子中的氢原子可以接受电子,因此为碱性物质。
它在室温下为无定形白色固体,有环戊烷芳香气味。
丁酸结构丁酸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具有碳开环结构,把碳和氧原子都结合在一起。
丁酸的结构成分包括了一个碳原子,四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
其结构如下:C-C-C-C-O-H| | | | |H H H H H丁酸的合成丁酸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合成,这种合成途径主要有两种:(1)氧化烯烃合成丁酸。
它是将烯烃,如正式洛尔,正丁烯,辛烯、丙烯等氧化成丁酸。
氧化反应可以合成苯酚,然后再用硝酸液水解变成丁酸。
(2)细菌合成丁酸。
细菌可以自行合成丁酸,主要由乳酸菌和乳酸杆菌这两种菌群进行合成,合成过程是从乳酸开始,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最终形成丁酸。
丁酸的性质及用途(1)丁酸具有很强的酸性,pH值为3.8-4.6,溶于水和乙醇,蒸气有特殊的芳香气味,熔点为-18℃,沸点为164℃。
(2)丁酸具有碱性,能与碱化物结合形成盐,从而形成各种活性物质,在医药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
(3)丁酸还具有很好的防腐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食物中细菌的滋生,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
(4)此外,丁酸还具有调味作用,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延缓食物的腐败。
总之,丁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它的化学式为C4H8O2,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羟基丁酸甲酯安全技术说明书3976-69-0(msds)
3-羟基丁酸甲酯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目录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第二部分
危险性概述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三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信息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信息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第七部分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22.氢键供体数量:13.氢键受体数量:3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3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46.57.重原子数量:88.表面电荷:09.复杂度:79.710.同位素原子数量:0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1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禁配物:
氧化剂、碱、酸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无资料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
无资料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
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无资料
RTECS:
无资料
刺激性:
无资料
致敏性:
无资料
致突变性:
无资料
致畸性:
无资料
致癌性:
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
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
供应商地址:
根据企业修改填写
丁酸-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
丁酸Butyric acid 浓度或浓度范围:丁酸:100%
危险!
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
【预防措施】
—— P260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 P264 作业后彻底清洗。
—— P280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
—— P301+P330+P331 如误吞咽:漱口。
不要诱导呕吐。
—— P303+P361+P353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 P363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 P304+P340 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体位。
—— P310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 P305+P351+P338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
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
——P405存放处须加锁。
——P403+P23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废弃处置】
——P501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请参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供应商:电话:
地址:邮编:
化学事故应急咨询电话:。
丁酸内酯 MSDS
一、物品與廠商資料 物品名稱: BLO-Ultra物品編號: 1172製造商或供應商地址及電話:製造商: E Kay Technology Co., Ltd.379 Haihu East Road, Haihu Village, Taoyuan 338, Taiwan 電 話: 03-5345641供應商: 台灣波律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78號14樓 電 話: (02) 2719-8266緊急聯絡電話:(02)2719-8266(日)/(02)2717-6756(夜) 傳真電話:(02)2718-7798二、成分辨識資料中英文名稱: BLO-Ultra 丁酸內脂同義名稱: 2(3H)-furanone, dihydro ;Butyrolactone ;GBL化學文摘社登記號碼)(CAS No.): 96-48-0危害物質成分(成分百分比): >99.90 %三、危害辨識資料 健康危害效應:吞食: 無明顯影響,大量吞食時可能導致反應遲緩。
吸入: 無明顯影響。
但若吸入煙霧或處於高濃度環境下可能導致蒼白、 嘔吐、麻醉症狀。
皮膚: 無明顯影響。
大量接觸時可能導致麻醉症狀。
眼睛: 導致針扎疼痛感或眼睛及眼皮燒灼感、流淚、角膜發炎、失明。
環境影響: 生物可分解。
低毒性。
物理性及化學性傷害: 無最重 要危 害與 效應 特殊危害: 無主要症狀: 刺激性物品危害分類: 無 (閃點>93.33℃非屬於易燃溶劑)四、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徑之急救方法:吞食 - 飲用幾杯清水稀釋,勿催吐,勿給予昏迷患者任何食品,並延醫診治。
吸入 - 大量曝露時,移患者至新鮮空氣處,若呼吸困難則延醫治療。
皮膚 - 以肥皂及清水清洗,延醫診治,衣物再使用前清洗乾淨。
眼睛 - 立刻用清水沖洗眼睛15分鐘以上,延醫治療。
最重要症狀及危害效應: 刺激性,皮膚脫脂乾裂。
對急救人員之防護: 不需要對醫師之指示: 無五、滅火措施適用滅火劑:水霧、醇類泡沫、乾粉、二氧化碳滅火時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無特殊滅火程序:以水霧對火場降溫。
正丁酸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正丁酸化学品英文名:butyric acid化学品别名:丁酸CAS No.:107-92-6EC No.:203-532-3分子式:C4H8O2产品推荐用途:请咨询生产商。
产品限制用途:请咨询生产商。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会引起皮肤烧伤,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 GB 30000-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皮肤腐蚀/刺激,类别 1B;眼损伤/眼刺激,类别 1。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造成严重眼损伤。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误吞咽:漱口。
不要诱导呕吐。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无资料健康危害腐蚀物能引起呼吸道刺激,伴有咳嗽、呼吸道阻塞和粘膜损伤。
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意外食入本品可能对个体健康有害。
皮肤直接接触造成严重皮肤灼伤。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能造成严重化学灼伤。
如果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失明。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请参阅 SDS 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描述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 SDS 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10mg/L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国标编号
81620
CAS号
107-92-6
中文名称
丁酸
英文名称
Butyric acid
别名酪酸Βιβλιοθήκη 分子式C4H8O2;CH3CH2CH2COOH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有腐臭的酸味
分子量
88.11
蒸汽压
0.10kPa/25℃闪点:71.7℃
熔点
-7.9℃沸点:163.5℃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
密度
相对密度(水=1)0.96;相对密度(空气=1)3.04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20(腐蚀品)
主要用途
用作萃取剂、脱钙剂、酯类合成,也用以制取香料、杀菌剂和乳化剂等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高浓度一次接触,可引起皮肤、眼或粘膜和中度刺激性损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急性毒性:LD502000mg/kg(大鼠经口);530mg/kg(兔经皮)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mg/m3
前苏联(1975)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015mg/m3(最大值,昼夜均值)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必要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