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教授陈丹青辞职

合集下载

陈丹青油画鉴赏

陈丹青油画鉴赏
陈丹青那里,却很讨厌“用绘画去揭露、去引起同情”,而他的最大愿望,是让观众被作品的真实打动,感到“这就是生活,就是人”。陈丹青认为绘画的使命是描绘形象,画“眼睛看到的东西”,他把眼前所见直接搬上画布,有意破坏了抓拍式构图,不求参差交错、没有摆布填补、没有一处戏剧性冲突,甚至把主要人物朝向了画面的边缘,以至于许多同行最初不明白他画的什么意思,以为是写生,而不是毕业创作。 看 在中国“文革”美术的“假大空、红光亮”背景下,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突显出来,逐渐变成一段神话。 看 本来,陈丹青是因为讨厌创作中同行和领导七嘴八舌的审查,才躲到西藏。他画了许多幅,是打算至少会有一幅入选。他完全没有想到,七幅画在拿出来的一分钟内,就被决定全部展出。因为是“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班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自然很被关注。1981年1月,组画和陈丹青的两篇“创作谈”,分别发表于美术界最权威的两份杂志《美术》和《美术研究》,影响扩散到了全国,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西藏组画》的历史价值。陈丹青描绘藏民普通、简单的日常生活片段,洋溢着朴素热烈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感染力,彻底摆脱了“苏式油画”对中国画坛的多年统治,拉开了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序幕。它所代表的“写实主义”,与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机场壁画代表的“形式主义”、在野的“现代主义”,成为三种影响持久的风格。
《西藏组画》七幅,具有“生活流”或自然主义特征,而且为了区别贯常“典型性” 的现实主义,作者是着意以类似习作的瞬时性手法来扑捉这些他眼中的所看到的“西藏浑朴天然的人情风貌”尽管作者早就在“内心充满往日在底层的种种印象”,他还是极端重视以速与的方式敏锐地把握眼前生动的感性直观,而他最终的追求则是以近乎古典大师的朴厚、深沉、蕴藉而凝练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他对这种很“土” 的寻常生活和人伦情感的热爱。他说:“如果观众能够不期而然地被作品的真实描写和人道感情打动,感到‘这就是生活,就是人’,那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而他对写实能力的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佩服不已。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doc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doc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其一易名易易(本)性难。

本院绘画系师生占全院极少数而工美办学思维惯性一时难易兼以本院教程单方面模拟“清华模式”绘画系尚属草创即为种种教条抑制阻难进退失据莫知所从。

去年制定课程唯准许一周两天为全国绘画教学史所无各校诧怪而传为笑谈虽即改动然前述思维惯性宛然俱在。

是故绘画系之开辟仅属添一科目对外有“清华”大牌看似强项对内则名不副实十足弱项与其他科系、其他学院相较差异显著。

其二上述情形犹在情理之中有待渐变而被强行纳入”清华模式”的纯绘画教学自必先天f不f良f后天失调更兼中美、国美等名校优势高品质生源原已稀缺难求即便来者有意十九为“清华模式”俨然拒绝令人望而却步。

而院校双方唯以核对“两课”分数为能事诚不知所期者何?盖清华向以不拘一格拔取“专才”为能事何以新纳美院本意乃扶持纯艺术教学而竟出此下策?如此追赶“世界一流”纯属说梦即敬f陪京f都艺术院校之末座也难上加难。

其三归根结底所谓“纯艺术”者从概念到形态日新月异变化剧烈在今日世界文化大局中正处于空前融会交叉的暧f昧状态。

“艺术教育”更无现成固定的指归与标高兹事体大不及详说可说者是应赶紧全方位解f放思想放手教学以“无f为f而治”治之始为上上策。

而本院虚拟之“清华模式”皆反其道所订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挂学术之名行行f政之实徒以名目繁多为快事诚“伪f学术”伎俩是也。

要之绘画系教学是本院最为脆弱而扭曲的一环假以年月或许有所改观然而大势不等人教f条不饶人吾等教学目前唯和尚敲钟而已。

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

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

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关于《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陈丹青再次广受关注:先是破天荒地出现在一档闯关类的电视综艺节目里,和郭敬明、崔永元同台,也赶了一次当“导师”的时髦。

尽管面对选手时仍是对待晚辈般一贯的和蔼,也努力配合节目需要,但还是多少显出拘谨和不适应,甚至已经亲身参与其中,却还是不忘大批这类节目的种种不是。

下载论文网然后是高仓健去世,作为有过私交的朋友,陈丹青撰文怀念。

文辞优雅之外随即招来批评,说他文字间貌似冷静,但暗含着一丝不恭敬,暴露出自我的散漫与张狂。

对于经常能够引爆新闻点的陈丹青而言,上述事件中的任何一件都实在微不足道。

然而当两件事拼接起来,则似乎足够勾勒出陈丹青的所有特征:“***”中长大,掩不住天生的才华横溢;谦虚和善却又桀骜不驯;喜欢好玩的人和事,也爱玩;深谙一切微妙的游戏规则,但总是不那么尽然配合;个性强烈、不忿浊世,却从不躲进小楼莫闻窗外‘有些一厢情愿地怀揣着理想的浪漫主义游历天下,只不过常常换得一种失落,然后愤怒归来。

矛盾的人往往因其可堪玩味而吸引人,也因为捉摸不定难免隔人千里。

陈丹青的矛盾却从来都不复杂,而是单纯到一目了然,于是魅力不减,又平添了一份可爱。

我所认识的这位陈丹青,虽然年过六旬,还如少年一般,就像他自己所说――从没忘记,自己一直就是个老知青。

祖籍广东台山的陈丹青,1953年出生在上海,因为父亲陈兆炽喜欢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取名“丹青”。

那是一个红色江山初定的年代,按理说陈丹青属于真正的共和国新人。

但也许是天生反骨,“从小右翼,不知为什么”,又或许是民国洋场的十里外滩残存下太多的旧日气息,让这个石库门弄堂里长大的孩子,沾染上了“资产阶级情调”。

“我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

”陈丹青4岁时,父亲就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可他依旧引导着年少的丹青热爱文学、热爱艺术。

14岁起,陈丹青开始正式学习油画,白天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爬脚手架,画巨幅的毛主席像,夜里便偷偷地临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误国误民的英语教育制度[1].jsp

误国误民的英语教育制度[1].jsp
在大学,你如果过不了英语四级就别想拿学位。由于英语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们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可能一辈子也不必用的英语,而使专业知识的学习被大大的挤占。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专业课只要能考及格就行。我国的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就是能多背几个英语单词的人!大学生因为要学英语而在大学里没有学到很多真正有用的知识,使他们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5、用人单位可以按实际需要选择“有英语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和“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并按实际需要对不同的毕业生或专业人员给予不同的待遇,以引导那些最有语言天赋的人去学好专业的同时也学好英语;而让那些没有语言天赋的人一心一意学好专业,将来专门去那些不必要使用英语的岗位工作。
6、全国的职称考试也同样可以不考英语,但把“英语等级证”实行单列考试,用人单位可以按实际需要在“有英语等级证书的工程师、会计师……教授”和“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的相关职称中”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留学和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们开始自觉地学习英语。然而,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主管部门开始头脑发热,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很多英语考试已经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赚钱的工具。这种制度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付之东流。说这种英语教育制度“误国误民”一点也不过分!
鉴于英语教育的种种祸害,我建言教育部:
1、在中国,英语教育只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普及教育。有了高中的英语基础,以后如果真的有必要应用英语,完全可以重新学习;
2、大专以上的英语学习作为选修课,不实行“普及教育”而实行“精细化教育”,让那些对英语学习很有天赋或自己认为很有必要学习英语的人进行专门学习;

陈丹青 我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陈丹青 我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陈丹青我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一日,去陈丹青的画室看画,闲聊中说到他将在11月6日办个题为“我这十年”的画展,且是十年来的第一个个展。

旁边有人接话建议道:就用这个题目做个“总编访谈录”吧。

我当然巴不得。

因为这些年一直想采访他,但苦无题目。

转身问丹青,他竟一口答应了。

接下来是数日的紧张,这紧张持续到采访中,惹得丹青两次停下话反问:你怎么不跟我聊啊?其实,我紧张也不紧张,我知道,采访陈丹青,不能太使劲儿。

――封新城(我还在飞北京的空中,张海儿先来到陈丹青的画室拍照。

)张海儿:你那个雕塑是真的吗?陈丹青:操,张海儿,真牛。

我这里来了这么多人,都不会关注这个,就你,推开门还没进来就一眼看见。

你来看。

张海儿:我刚才还在跟张凌凌说,我这些年每年都在各个国家艺术馆,重新看这些……陈丹青:这是我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买的……女神,太牛了这个。

而且不贵。

张海儿:真的吗,会不贵?陈丹青:25000欧元,合人民币20多万。

比我的画便宜,这太没道理了。

“几乎没有一篇稿子是我自己要写的。

”封新城:早就想采访你。

但是我当时想,能不能有一个主题深谈下去。

后来这个事由杂志社来做了,做了个《民国范儿》。

做成一本杂志更好。

其实做这个也是一个向你致意的方式。

还有两次,一是你的《退步集》得了我们新锐榜的“年度图书”;再就是去年我们做的“骑士”评选。

还有一个我要炫耀的就是,你在你的书里还提到过我们……陈丹青:《退步集》里那句“今天我们骂过的鲁迅都骂过了”。

当时我都不知道这个是《新周刊》的,我回来以后不会认刊物。

封新城:我原话是这样的:“今天我们想骂的鲁迅都骂过。

”陈丹青:对对,非常到位这句话。

封新城:我就说我的话能被你转述很荣耀。

陈丹青:我操。

(笑)封新城:说回十年。

可能大家都会有这么一个粗略的感觉,就觉得这十年里你一个画家写了很多,说了很多。

换句话讲,十年前的陈丹青跟这十年来的陈丹青是两个人。

陈丹青:是两个人。

我自己想想也是两个人,你看我在这个房间里画画跟我在外面露脸是不一样。

[精品]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

[精品]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

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走过路过陈丹青谈高等教育问题(引——下)2005年3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出了陈丹青辞职报道(中国青年报:教授自白我不想在清华呆下去了),此后一个多月来,这一辞职事件引发各界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5月12日下午15:00-16:30,陈丹青作客新浪,与《大学有问题》熊丙奇先生就高等教育问题进行对话,以下为聊天实录。

熊丙奇:在现在的大学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学生在这样做,也看到类似像你这样的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陈丹青:还有更重大的问题,但同时是绝对沮丧的问题——教育的根基,教育的第一步,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

百年革命的过程是消灭阶级的过程,最后,家庭单位也被支解。

苏联的阶级也被消灭了,但家庭单位还在。

你在学校无法接受、不准接受的教育,在家庭里还有可能。

但中国的情况不同。

这是太大的话题。

我记得傅雷家书长达十余年都是畅销书,说明什么?说明这样的家庭教育,这样的父子关系,在今天社会的千万家庭中已经很难找到了。

这是高等的家庭教育,至于草根性的家庭教育,在我幼年童年时期还无所不在,工人农民的家庭教育都比今天好得多,因为历史的根脉还没有被全面切断。

我相信今天一个资质良好的学生,其实得自良好的家教。

你要知道,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他的父母,他的长辈。

我只受过小学教育,我之所以是我,全靠我父母给我的教育。

熊丙奇: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学生的家长,由于当时的一段历史,他们有很多根本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

陈丹青:这就是历史的报应。

熊丙奇:我们国家由要求学生学政治,又要求外语,就是希望培养全才,最后培养出来的什么都不是。

陈丹青:最近一位从深圳高级中学的老师刘伟先生来谈,他也写文章回应我的辞职。

他说,你谈的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还好一点,还有人出来讲话,中小学教育情况更糟糕,孩子给折磨得简直不是人。

他说他教了十几年数学,可是他儿子一年级的数学考题,他做不出来。

陈丹青

陈丹青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坚持做自己的陈丹青一、人物简介1.人物经历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6岁的孩子远离亲人,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陈丹青说,“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上海大都市长大的然后就那么一个油灯,我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

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那种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非常茫然。

然后出来叼根烟,看着那个秧田,那个四月份下雨的山,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

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2.艺术经历(1)艺术启蒙1953年,陈丹青出生时,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

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修订稿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修订稿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3年-2006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

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

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2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3届与 2004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6年、2007年毕业。

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07年毕业。

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

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

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陈丹青 素材

陈丹青 素材

陈丹青(宋海月整理)陈丹青,中国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人物生平】1953年生于上海。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2年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

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主要事件】「临摹扑克」陈丹青在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

“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

”陈丹青说,“我的父亲陈兆炽,是第一位引导我热爱文学、热爱艺术,教我文艺理论,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4岁那年,因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

没有画册临摹,他就到公园、马路上去画画。

他有一回临摹捡到的扑克牌的背面——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画得栩栩如生。

「初学油画」14岁那年,陈丹青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

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的铁皮或墙面上画,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

他白天画像,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可以说,陈丹青日后画技的长进与少年时期的浓厚兴趣、大量练习是密不可分的。

「上山下乡」从1970年到1978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

“下地插秧,苦透了。

一边插,一边手指缝渗血,山里的地,是沙地。

伸到水田里晃晃,血迹淡了,继续插秧。

可是插秧回来,蚊帐里举一本“普希金”看看,巨大的快乐。

”20岁那年,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

「西藏组画」陈丹青于1979至1980年间完成于拉萨的作品,共七幅。

陈丹青

陈丹青

个人著作:
• 2000年:《纽约琐记》 2002年:《多余的素材》 2003年:《多余的素材》 • 2004年:《退步集》 2007年:《退步集续编》 2007年:《与陈丹青交谈》
作品欣赏:
陈丹青情节:
• 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 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 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 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 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 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 和崇高的意义。
• 1998 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哥根汉 姆博物馆,美国纽约 2001 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伍 斯登现代美术馆,比利时 2002 中国与德国当代艺术对话展,杜 依斯堡现代美术馆,德国杜依斯堡 最初的形象Ⅱ· 当代纸上作品展, 艺 博画廊,中国上海 2003 艺术与战争,格拉兹美术馆,奥 地利格拉兹 2004 感觉记忆,艺博画廊,中国上海
漫谈“陈丹青”
当代艺术家
简介:
• 祖籍广东台山, 1953年生于上海。 • 1980年学习期间就 以《西藏组画》一举 成名。 • 1980年毕业于中央 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并留校任教。 • 1982年以自由油画 家的身份移居美国纽 约。 • 2000回国受聘于清 华美院教授。 • 2004年,因对中国 教国立国父纪念馆,中国台北 1998 陈丹青,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中国 香港 2000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展,中国 北京、武汉、沈阳、广州、南京、上海 群展 1977 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1980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中央美术 学院展览馆,中国北京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展,巴黎春季沙龙, 巴黎

2019年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2019年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年年)到明年元月15日将届期终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届与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年、年毕业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年毕业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此致敬礼!陈丹青年10月15日附一:呈本院外办及北京外办述职与感想(2000年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研究室缘起1999年岁阑袁运甫老师、刘巨德老师给我越洋电话告知工艺美院与清华大学合并并代表院领导热诚邀请我回国加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时转致老前辈张仃先生与吴冠中先生的欢迎之意2000年2月正式报到清华园陈书记、美院王院长、张书记及诸位副院长热情接待清华外办陈红老师院外办张主任、苗老师一周内携我办妥外籍人员驻京手续此后人事关系归属外办与人事处年薪五万教学启动费三十万同时学院在外事办公室与我签署了2000至年两年任期的合约年春合同到期续签至年合约三年教学状况院校合并是清华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全面恢复人文艺术学科的重要举措清华美院的成立一时为八大高等美术学院所瞩目到任不久学院宣布开设美术专业博士生课程此举不但在国内美术教育是属首创在世界范围同类专业中亦属罕见为此学院于3月间成立四所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由吴冠中、张仃、袁运甫诸位元老领衔本人则主持第四研究室吴、张、袁三位先生德高望重育人无数我初涉教学尚无寸功而学院予以破格委此重任唯惭愧衔命郑重其事本研究室研究方向初定“当代架上绘画研究”前年易为“当代架上绘画与图像文化比较研究”5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是本人第一次招生经验二十四位各地考生中五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计经研究生院陈院长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五位学生年五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为转为正式博士生外语考试再度失败结业离校是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二十二名考生正式录取两名博士生、访问学者两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八人无一通过两课考试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不多说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徒具形式又有效地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观诸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此举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后者公然违背马克思主义及邓小平思想对于清华大学两大传统即“行胜于言”及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更是深刻的讽刺以上意见我曾数次以书面及口头方式对院领导和清华书记、校长坦率直陈以“两课”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荡然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不可能具备起码的前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属妄谈由于此一政策的长期施行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如扩招、创收、增加学术科目、重视论文等等)而实则退步(如教师、学生素质持续减低教学品质与学院信誉持续贬值)“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是目前艺术学生普遍状况事实上新世纪艺术学生的整体水准甚至不如“文革”时期而人文艺术教育的量化管理集中反映出学术行政化带来的后患此亦北大近期决意实施改革的总背景然而治标不治本:不施行现状难以突破施行则势必重复历次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形成更为盘根错节的畸形教育结构本人不是教育学专家以上感触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而院中同事俱抱同感鉴于中国国情鉴于人口基数与社会现实现行政策有其不。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22年-2022年),到明年元月15日将届期终。

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

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22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22届与2022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22年、2022年毕业。

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22年毕业。

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

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

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

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

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公共管理学-案例1

公共管理学-案例1

公共管理案例1 :大学里的“官僚制”1、案例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最初是由教师和学生行会组建而成的自治团体,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事务的增多,大学的运转越发需要行政管理机构的支撑。

当官僚制作为高效率的组织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组织之中时,大学也逐渐走上了官僚制组织的道路。

◆教师篇:陈丹青请辞清华美院教授1980,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陈丹青由此名声大噪。

2000年,陈丹青作为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的引进人才,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博导。

然而陈丹青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无法认同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尤其不能容忍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录取标准中,政治与外语分数优先于专业成绩的规定。

正是因为这种制度,长达四年,陈丹青没有招到一名硕士生。

陈丹青感到荒谬和气愤的是,众多投考他的学生中,许多学生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但他们因为政治和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落选,有的因为只差一分而与心爱的专业无缘。

2004年,陈丹青向清华大学提出辞职,“辞职信”有附件五份,陈丹青的杂文访谈集萃《退步集》收入其中两份。

公开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让陈丹青感到不合理和荒谬的第二点是:“教孝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臃肿庞大,像今天这样充斥办学的教条。

”他弄不明白,那些充斥了“量化”、“管理”、“科学”、“科研”等词汇的表格和人文艺术的规律与本质有什么关系。

没有学位,只有小学毕业证和研究生毕业证的陈丹青,2000年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博导,从这一点来看,足见清华唯才是举的胆识和气魄,但五年后,这位著名画家终因无法忍受“学术行政化”体制而不得不离开,可想而知,这一怪圈是何等的坚硬,即使是清华这样顶尖的大学也无法打破。

退步集读后感

退步集读后感

退步集读后感导读:本文退步集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俗话说,读有所感,思有所启。

每当我们读了一本书之后,心里总能掀起丝丝涟漪,产生和作者的共鸣。

下面,为您带来“退步集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内容尽在。

退步集读后感1 陈丹青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他的西藏组画,二是因为他的从清华辞职。

作为一个在纽约住了18年的人,难免沾染美国人的那些“臭”毛病,口无遮拦,指天划地,实足是一个艺术界的老“愤青”。

我第一次看到陈丹青先生的访谈,是在杂志上,题目叫做活着只为爱晴天。

然后时隔三年有余,终于买到这本《退步集》,得以拜读陈先生的文笔。

关于此书,各式评论洋洋大观,网上随便搜搜遍地都是,我自认肚里没有太多学识可以指指点点,只能略表一二点自己所思所感。

其一,陈先生在书中十分直接地说出,中国人命贱,非常贱,从来没有这么贱。

中国人不把自己当人看。

许多中国人恶劣卑贱,那是因为别人从来那么对待他,他不知道还有别的方式对待人。

暴力、强权、人侮辱人、人欺负人,陈先生说对他影响很大。

他回忆文革时期的上海美专毕业生的生活,回忆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悉数各个人物被这种暴力与侮辱所损害的生活,进而言及今日学界被行政权力扭曲的现状,一语道破种种问题的根源:是为了钱,为了权,为了饭碗;骨子里是深深的,对艺术,对人文,对知识的轻蔑。

其二,常识与记忆。

“发展”与“进步”。

陈先生将当代中国大规模的毁灭性建设运动,归结为“文化分裂症”。

我们的“心理景观”处处来自西方,指向西方,我们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把中国变成欧美。

扪心自问,我辈正是如此。

所受的教育,所追逐的品位,无不向西方,尤其是美国看齐。

我曾很多次与朋友谈到这个问题,大家普遍深以为然。

这种自己摧毁自己历史记忆,自己割断自己文化常识,为了“发展”与“进步”的名义而摧毁自己文化的行径,我辈又岂不是深深裹挟其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所谓“文化保护单位”,“文化遗产”,陈先生一语道破天机:“此处不许拆”。

冷眼旁观_陈丹青的愤怒_

冷眼旁观_陈丹青的愤怒_

159
冷眼旁观“陈丹青的愤怒”
∷许 俊 XU Jun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Sit on the Sidelines of "Chen Danqing's Anger"问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在各大媒体上成为一大新闻,事件最终以陈丹青递交辞
呈离开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而结束。但是,陈丹青关于艺术教育的发问还是引起了艺术界的继续关注,在整个社会公众为陈 丹青痛斥中国研究生教育之弊端击节叫好的同时,其实陈丹青慷慨陈词的辞职书在逻辑上有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本文从另 一视角分析陈丹青的发问,试图全面解析陈丹青的“愤怒”。 关键词:陈丹青 艺术教育 体制 研究生
2005年那个夏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 的辞职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实这件事并不是新闻, 陈丹青的辞呈在2004年10月已提出。媒体和公众对这 件事持续不断的兴趣,除了其本身的轰动效应外,从 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国人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与不 满。 作为一个中国的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于中 国的考试体制有不满,作为一个美院的学生,有一个 人可以这样地为我们喊出心声,也很有大快人心的感 觉,但是,我也对于陈丹青对于中国先行教育体制的 愤怒和他的“我不想玩了,我知道,这是一种奢侈” 的态度有一定程度上的异议。
一、陈丹青的背景
陈丹青简历 1953年生。 1970~1977年在江西和江苏农村落户,自学绘 画。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 1980年毕业。 1982年赴美游学,创作关于西藏主题的油画。 2000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陈丹青在当年考上中央美院的时候,英语是零分
158
教育,他曾经在美国生活了18年,无论从哪方面他都不可能接 受目前的这个教育,他的出走是注定的。
五、后话

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

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

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在人人网上分享了一个视频,是关于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的事情,看完视频后,觉得很难过,陈丹青的出走,到底是谁的责任呢??陈丹青的辞职报告上写到:“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

我不相信现行考试制度,不相信教学大纲,不相信目前的排课方式,不相信艺术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计算… 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从这些表格上根本看不出考生是怎样一个人…”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尤其是艺术类,这种应试教育确实残害了不少考生,一个标准化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艺术培养精神,因为毕竟张扬的个性和原创的精神才是一个从事艺术的人一生该具有的品质。

在视频上,我们可以看到,陈丹青对于人才的渴望,对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忧虑,确实,从事艺术应该有***又感情。

但是他从每年的招生名额中看到的只是表格,只有表格,完全不了解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究竟这些个孩子有没有艺术感觉。

在一次招生中,他看到了希望,从中挑选了五个极具天赋的人作为研究生培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五个学生因外语考试没过线而面临离开,陈丹青觉得完了一切都完了,但他还是向院里写了报告,恳请能给他们一次机会,终于留下了这五个学生,也留下了陈丹青的一丝希望,可是在第二年的考试中,五人全军覆没,终于离开了学校,,辞职报告《油画大师陈丹青愤然辞职离开清华大学,究其原因,中国教育难辞其》。

其中的一名学生回忆说:陈丹青一直是很维护学生的,那年,他老的特别快·······此后的几年,都招不到一个研究生,其中有一个女孩,英语仅一分之差,考取了两年没能考上,陈丹青没让她坚持,因为他觉得这是对艺术的侮辱,侮辱了这个学术,侮辱了这个学科,没有必要了。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3年-2006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

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

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2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3届与2004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6年、2007年毕业。

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07年毕业。

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

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

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3年-2006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

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

经过谨慎思考,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咨询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别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方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牵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别习惯,及别愿习惯。

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能够在某一事物上抱持别同的立场。

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白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2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3届与2004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6年、20xx年毕业。

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xx年毕业。

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怎么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别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对于遗留咨询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并且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

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

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谢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

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羞愧。

五年教学是我弥脚宝贵的人一辈子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估计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他每年重复填写的表格中,从来都拒绝填写“科研项目”,并在文章中公开咒骂:“‘科研’,一个外行词语,竟公然霸占着艺术学院的教学表格。这是对艺术的轻蔑,深刻的轻蔑!”
值得一提的是,从没有一位领导对他的“叫嚣”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他把想法讲出来。而他的同事对他“非常善意”,年轻教师更是私下里认同他的表达。不过,每当他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切换。陈丹青痛定之后无奈地承认:“这就是体制的厉害。”“我不想再玩下去了”,陈丹青说,“我知道,这样做是一种奢侈。”
硕士生报考也是同样的规定。有位投考陈丹青研究室的女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但因外语、政治各差一分,落榜了。与千万艺术考生一样,她在京租房,啃外语、攻政治,翌年再次赴考,政治过关了,外语依然不及格———由于政治、外语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7年前,陈丹青远比今日千万名青年学子“幸运”:当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
பைடு நூலகம்
在美国待了18年,陈丹青回来一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斥着办学的教条。”
3月是各大学招收硕士博士生的时节。过去5年,每到这个季节,陈丹青和清华大学许多教授一样,面对着一叠厚厚的硕士生博士生报考表格,上面填写着考生的姓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其中最要紧的,当然是各科“分数”:政治、外语、专业……
“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陈丹青说,“从这些表格上根本看不出考生是怎样一个人!”
我在很多会议、饭局上见到过各种专业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担任学院院长、系主任职务的学者,他们谈到导致陈丹青“愤怒”的种种类似弊端,无不表示深恶痛绝,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但在慷慨激昂之后,他们中间似乎很少有人采取行动。相反,大多数人实际上还是照样做一切自己表示不屑的事。我们也许不可能像陈丹青那么鲜明地公开批评,但难道不可以多少为改变不理的东西尽力?至少不要一面批评,一面却又支持和巩固,以致于使人真的认为,不合理的东西是根本不可动摇的 —— [“陈丹青愤怒”拷问研究生招生体制]
教育观察:招生体制不应是人人皆输的游戏
经常听说双赢的故事,虽然事实上未必有那么多。纳什之后的博弈论家告诉我们说,由于人们足够理性,因此社会博弈多半都是达到不悲不喜的纳什均衡,一个平庸的结果。尽管如此,双赢的故事还是鼓舞人心,它至少表达了美好的希望。不过“人人都输”的伤心故事确实不多见,如果需要实例,我愿意举出我们目前的招生体制……
前几天,我和一位大姐小聚。她是博导,刚过60岁,就主动要求停止招生。我问是不是制度规定,她说,是我不想带了,你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连像样的论文也写不出来,又不能不给学位,太累了。我说,向你推荐一个人才,于是提起某杂志刚发表的一篇文章。她说,看过,有才华。我说,作者今年32岁,正想考博士,让他考你们院的博士怎么样?她说,不知外语怎么样?我知道,外语不是这位考生的强项。她即使想成人之美,恐怕未必能如愿。
中国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水准整体上大幅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有人认为问题出在研究生扩招速度太快,一个导师指导几十个学生,一个茶壶配几十个茶杯,难以精心指导。我不赞成博士硕士大跃进。这几年研究生教育扩张的速度的确早已超过了教育发展规律的限度。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上百年的历史,才达到一年招收几万博士生的规模,中国几年工夫就要赶超美国,肯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具体到操作层面,与师生比例问题相比,研究生考试制度和选拔标准的不合理更为致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本来是高级研究人才,选才甚至比指导更重要。标准合理,真正有才华的学生只要能选进来,导师指导并不费力。即使一把茶壶多配几个茶杯,照样成才。孔夫子一个人带了几千名学生,还出了七十二贤人。现在的选拔,政治、外语是硬标准,专业反而成了软标准。有的学生既无学术研究的潜质,又无学术研究的兴趣,考博士纯粹是为了拿文凭。对这样的学生,就是一把茶壶配一个茶杯,也难以造就。陈丹青看中学生的专业才华,因为外语的原因,就是招不进来,招进来也拿不到学位。如此荒谬的招生制度,加上如此离谱的扩张速度,如果质量不下滑,博士文凭的含金量不下降,才叫不可思议! —— [从陈丹青辞职谈教育体制]
清华美院教授陈丹青辞职始末
陈丹青,52岁,1980年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后游学美国。2000年,他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去年年底,陈丹青向院方与校方正式递交了辞职报告。他坦承:“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我们和陈丹青一样,不会轻易去责怪同事和顶头上司,我们和他一样,知道人们的难处,更是深知体制的惯性和力量。陈丹青可以和体制告别,但大多数人做不到,除了勇气、魄力,还要有本钱。但是,谁能说陈丹青就一点风险不冒,他心中没有丝毫的留恋和遗憾?难道这纯属陈丹青个人的私事? —— [陈丹青离校出走 我们都有责任]
奇怪的感言:
校长为何怀念“非典的那段日子”?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刊登“‘县中’匿名校长:我们在培养废才”一文中,江苏一位校长说:“我最怀念的就是‘非典’那段日子,没有评比、不用参加考试,大家都按照规律办事,让学生们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和校长,我深深地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我们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由感于此,这位江苏的校长接着还说,在他看来,造成目前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行政干预太多,教育管理者不懂教育和追求短期效果…… [详细内容]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我们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制度缺乏灵活性,存在不少弊端,在形式的公平背后掩盖了实质的不公平。它首先表现在高校招生制度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人才选拔的差别,本科生与研究生区别不大,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区别不大,基本上(除了比例不大的委培、定向与论文博士等)都采取统一考试并依据考分高低进行录取的原则 —— [研究生招生制度亟须增加灵活性]
陈丹青说:“只要出现‘量化’、‘管理’、‘科学’、‘科研’等等辞令,我就不会填写类似的表格,这类辞令与人文艺术及其相关教育无涉,在这些辞令构成的话语文本中,我们无法辨认人文艺术的规律与本质,因此,我不要进入这一‘话语圈套’。”
5年来,陈丹青始终不能容忍考试表格中的分数顺序:政治,外语,然后才是专业。他直指这种顺序是“荒谬”的。但这“荒谬”很快显示了其威力———2000年,他首次领教了中国式的考试:24名考生中,5名入围,外语全部不过关;考虑到这是陈丹青首次招生,校方同意将5名落榜考生转为“博士课程访问学者”。次年,5位访问学者完成论文选题,为转成正式博士,再考外语,再度失利:第一炉“博士生”教学就这样“作废”了。
在传统观念中,“高层次研究型人才”、“3年学制”是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认识,然而这一认识目前遇到了挑战。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硕士生培养定位及硕士生学制研讨会上,与会的有关领导、专家发出共同的声音:硕士生培养年限由3年或2年半缩短为2年,是硕士生学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的学术领域开始沾染上日益浓厚的行政色彩,学术行政化逐渐深入到高校的各个学科中,就连非功利、非程序性的艺术学科也未能幸免 —— [学术行政化 繁荣背后的制度硬伤]
《西藏组画》 点击小图见大图
在陈丹青的经历中还有一点十分有趣,那就是,他痛切指出的弊病并不是要有多高明的洞察力才能发现,要有多大的胆量才能说出的,他的同事在私下里同意他的意见。不过,每当他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转换。没有一位领导对他的直言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他把想法讲出来。但显而易见,不会有领导和他站在一起,为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状况而据理力争。这实在是我们面临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