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术后镇痛

什么是术后镇痛
什么是术后镇痛

一种解决手术后疼痛的好方法

手术后的疼痛是患者最难捱的问题之一。若是出血、发炎,患者一般都会很爽快的接受医生的意见使用药物治疗。但是当医生建议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治疗时,往往表现的犹豫不决。一方面担心术后的疼痛难忍。

医生怎么知道我疼不疼?

在医院里,一般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来给术后疼痛分级。医生会给患者一个标有0-10数字的尺子,0为无痛状态,10位极度疼痛状态。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将尺子拉到不同的数字处,医生根据疼痛评分对该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一个大体评估。

一般来说,心胸外科、骨科手术疼痛最为强烈,好多患者的疼痛评分在5分以上,甚至10分。而耳鼻喉科、眼科等手术疼痛程度就比较轻。

在术后的几个小时内往往疼痛程度较轻,因为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快结束时给予一定量的长效镇痛药,既能保证患者苏醒,又可以减少醒来之后的疼痛不适;但往往当天晚上患者会感觉特别剧烈的疼痛,随后再逐渐好转。解决术后疼痛的好方法就是使用镇痛泵。

镇痛泵是什么

镇痛泵是一个可以控制速度输注药物小设备,一端接在麻醉医生为患者配制的一定量的镇痛药物上,另一端接在患者的身上,可能是在手上或者背上出来的一条小细管。

正常情况下镇痛泵里的药物会慢慢地持续输注给患者,保证一个比较小剂量的基础镇痛,有的镇痛泵上还会有一个手柄,当患者感到疼痛时,可以按压手柄上的按钮,镇痛泵会在加量输注镇痛药物,以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

当然,镇痛泵也有一些特殊的设计来防止患者反复多次按压,过量输入镇痛药物。

根据手术后恢复情况,一般使用镇痛泵的时间为3天。

镇痛泵是利大于弊的

镇痛泵会不会影响我的/我孩子的智商?

答案是:不会

镇痛泵会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答案是:不会

会不会因为镇痛泵的使用而产生药物依赖啊?

答案是:非常罕见,几乎为零

术后镇痛泵的好处多

1.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减轻了术后的疼痛程度。疼痛减轻了,患者心情也会变好,晚上睡得好,白天吃嘛嘛香。

2.术后镇痛泵减轻疼痛的同时,患者自然敢于早起下床活动,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了因为长时间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骨科患者可以尽进行功能锻炼。

3.因为疼痛的减轻,患者敢用力咳嗽咳痰,减少了术后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4.急性疼痛若不及时控制会转化为慢性疼痛。术后及时镇痛会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5.术后镇痛还能够促进肠道排气,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等。

当然,事情肯定有利有弊的。客观地说几点镇痛泵的副作用。

镇痛本里含有的药物多为阿片类镇痛药和一些辅助镇痛药,如曲马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副作用也多为这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但是,恶心呕吐本身就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反应,跟很多因素有关系。比如腹部手术、吸入麻醉等:还有患者本身的因素,如女性、非吸烟者、容易晕车晕船的人等。但是不能说术后一旦发生恶心呕吐就是术后镇痛泵造成的。因此,恶心、呕吐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遇到。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医生会使用有效措施消除这些不适的。

怎样合理使用镇痛泵?

患者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镇痛药对人体有害,即使用了镇痛泵也能不用就不用,忍着不去按镇痛泵上的自控输注按钮。

镇痛泵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感觉疼痛时,就可以按压自控按钮来减轻疼痛。

不必担心按多了过量怎么办;有自控按钮的是镇痛泵都会被设定一个锁定时间,当两次按压时间太短时,第二次自动视为无效。

也就是说,患者即使无限次的按,输注的量不会无限增加,最大用药量会在麻醉医生的控制下,而这个药量对患者是安全的

正确使用镇痛泵至少可以减轻50%的疼痛。

要消除对于疼痛的误解

有些观念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疼痛不是一种病、疼痛时能忍就忍、疼痛时能不吃药就不吃药。

这就造成好多慢性疼痛患者往往服药之后疼痛缓解,然后就自行减药;减药后疼痛反复,再次加量,这种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危害却不小。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规律、分阶梯使用镇痛药会大大增加疼痛治疗效果。合理使用止痛药极少会产生药物成瘾。因此,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是解决疼痛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疼痛有可能折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必须摒除(疼痛能忍就忍,能不吃药就不吃药)的观念。疼痛时寻求合理规范的治疗才是解决疼痛的正确途径。老教授们经常说:吗啡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好礼物。我们也希望人类在经受疼痛这种地狱般折磨的时候,愉快的,坦然地接受上帝的惠赠。

每个麻醉科、疼痛科医生都愿意作为信者,将这份礼物送正经受折磨的人们。

希望大家都能在麻醉科医生的帮助下正确合理地接受镇痛的观点,更好地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

腹部手术后镇痛泵的应用与护理

腹部手术后镇痛泵的应用与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效果。方法208例腹部手术随机分两组,实验组108例,术后应用镇痛泵,对照组100例,术后采用间断肌肉注射镇痛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的镇痛效果、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比较,镇痛效果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注:X2检验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2.3 两组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见表2。表2 两组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注: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4 两组不良反应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注: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镇痛效果优良率达100%,镇痛药使用率为0.发生不良反应16例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发生不良反应16例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8%,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却比对照组少。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 护理3.1 术前护理腹部手术病人担心手术后疼痛,一般均有恐惧心理。术前要告知病人疼痛与心理的潜在关系,讲解疼痛的有关知识和镇痛泵的使用知识、注意事项,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减轻其心理压力。3.2 术后护理 3.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使用镇痛泵的病人术后常规吸氧并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的变化及病人皮肤、口唇、甲床的颜色,观察病人的镇静程度,若出现逐步加深的镇静状态可能是呼吸抑制的早期征兆,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2.2镇痛泵的管理患者术毕回病房后护士和麻醉师做好交接班,搬动患者时要妥善保护好硬膜外导管,认真检查导管与镇痛泵衔接是否正确,接头是否拧紧,同时导管要固定牢靠和注意无菌防护。镇痛泵可妥善固定于床单位或病人服上。同患者和家属说明保护好导管的重要性,协助患者更衣、翻身、变换体位时要小心保护好导管,防止牵拉、脱出或扭曲。使用CCIA者镇痛泵最好单独使用一条静脉通路,注意静脉穿刺部位有无渗液、肿胀,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如与静脉点滴共用通路应正确使用三通管,防止接错或造成管道阻塞。镇痛泵内的药物切忌不能随意推注,以防不良后果。镇痛期间要加强巡视,注意观察镇痛泵的药物剂量、用量及镇痛效果。若疼痛未见减轻要及时查找原因,如延长管打折、导管脱出,三通管使用不当等,并及时处理。3.2.3不良反应的护理,使用镇痛泵的不良反应较轻、较少、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可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恶心呕吐者可头偏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呕吐物,以防窒息的发生,必要时使用止吐药。尿潴留者可采用诱导排尿法,如膀胱区热敷,按摩、听流水声等,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或尝试下床排尿。必要时则行导尿术。血压低者可酌情加快输液速度或予以升压药,呼吸抑制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我院在使用镇痛泵以来,从未发生呼吸抑制的情况。如果出现该种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停止使用镇痛泵,并给予相

骨科术后镇痛的护理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骨外科病人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护理体会学科:外科护理学 考号:1023001453367 考生姓名:景文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1、中文摘要 (1) 2、文献综述 (2) 3、正文 (3) 4、参考文献 (4) 5、个人简历 (5)

中文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使用静脉镇痛泵的护理方法,以减轻患者痛苦,同时维护患者生理、心理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通过调查骨外科病人术后留置镇痛泵的优点及其副作用探讨对骨外科病人术后镇痛泵应用的最佳护理手段。 结果:通过本组的观察和治疗,以及术前的宣教工作,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不安心理,有效的解决了患者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使镇痛泵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结论:通过静脉使用镇痛泵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医患之间的感情,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术后疼痛不良反应镇痛泵护理

文献综述 疼痛是人体内外各种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有效的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要面对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临床实践来看,术后疼痛常常被看做“正常现象”而忽略但作为医护人员应该清楚术后疼痛是人体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非正常现象。伴随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然做为四大生命体征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观念已逐步渗透到术后疼痛的护理工作中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镇痛泵因里面所装的药物不同而分成硬膜外和静脉泵两种,二者的使用需严格区分,不能把硬膜外泵接到静脉输液端,也不能把静脉泵接到硬膜外接头处,否则会出现局麻药的全身麻醉作用或因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病人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在病房发生以上意外是非常危险的。在手术病人带着镇痛泵回到病房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24h泵或48h泵(两者区别为流速不同),配好镇痛药物,加入镇痛泵扩张囊的顶端到达泵体的100ml 刻度处。在手术接近结束时先为病人推注一次前剂量,使镇痛药物迅速达到一定的浓度,以衔接麻醉后到镇痛泵起作用这段时间,保证病

镇痛泵使用后的护理

镇痛泵使用后的护理 课题 时间主讲人 应到人数实到人数 签名: 镇痛泵是手术病人为减少切口疼痛常用的一个工具,它可以使镇痛药物在血浆中保持一个及时稳定的浓度,让病人达到镇痛效果,镇痛泵是依靠泵中弹性收缩力泵入,以每小时2毫升的速度泵入。镇痛泵的特点:①安全系数大②按需镇痛③携带方便④轻巧,操作简单。我院采用的为江苏瑞京科技实用的电子镇痛泵,RS-BF-3型号,内含四节七号电池,镇痛泵内含的药物是芬太尼、布托啡诺、0.9℅氯化钠三种药物,前两种镇痛药物是根据病人体重加入,首先先了解一下前两种药物的作用:芬太尼: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是强效镇痛药,其副作用:恶心呕吐、视觉模糊、发疹、呼吸抑制。 布托啡诺:阿片类受体部分激动剂,是吗啡镇痛效果的3.5-7倍,但抑制呼吸较吗啡轻。其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嗜睡、心悸、皮疹等。 使用镇痛泵后护理: 1、镇痛泵与机体连接必须牢固在病人手术结束回病房后,首先要检查镇疼泵与机体的连接是否通畅牢固,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并妥善固

定,观察已泵入液体量。告知病人活动时,注意保持镇痛泵的连接不能脱开与折断,如有脱开现象及时告知护士进行处理。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镇痛效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注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如出现异常或病人疼痛难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按键次数及注入的总药量,特别是老年、低血容量的病人,如果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呼吸抑制现象。 (1)呼吸:止痛药物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必须重点观察术后6h 患者情况,患者常规吸氧12~24h,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对原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应提高警惕。 (2)血压: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药的降压作用,使血压降低,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当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时,应暂停使用镇痛药。 (3)体温:由于术中麻醉,大量输血、输液等因素,术后可出现体温降低、寒战,因此,术后返回病房应立即测量体温,低于35.5℃时,应每30min测1次, 3、使用过程中保持镇痛泵管道的通畅,防止折叠,弯曲,脱落,并观察已输入量。 4、观察输液处的留置针是否肿胀,红,贴膜是否潮湿,脱落。 5、观察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如出现轻微恶心、呕吐是常见反应,应嘱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同时遵医嘱用药。如呕吐严重应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或停泵。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春,飞,杜溢文献,克忠(共同执笔人),超,连庆泉,宋兴荣,马忠,建敏,斌,溪英,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丽华,蓝雨雁 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近3年来,国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 (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容包括: 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 【摘要】自控镇痛(PCA)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中,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后镇痛效果;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关键词】术后;自控镇痛;护理 随着PCA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观察成为术后观察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近年来的临床观察,现总结体会如下: 1护理体会 术前做好使用自控镇痛泵的宣教指导,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对镇痛的顾虑。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自控镇痛的护理重点,应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因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症,定时测量血氧饱和度,必须把观察重点放在术后6h,遵照医嘱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做好记录,直到PCA结束。对于个别精神紧张,影响睡眠的患者,要让患者知道镇痛期间应在感到疼痛时即按键给药,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注意观察镇痛泵导管的通畅,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渗出,每次给患者翻身、患者离床活动时注意避免导管发生脱落或扭曲,影响药物的输入及镇痛效果。 2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2.1呼吸抑制呼吸抑制是麻醉及镇痛药物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之

一,由于抑制脑干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衰竭,PCA镇痛对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但该并发症的危害性最大[1],护理人员在观察中应引起重视,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呼吸运动,每隔2—3h测量1次。同时随时注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呼吸减慢或小于10次/min等。用镇痛药物过程中呼吸的观察至关重要。 2.2注意低血压反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由于吗啡类药物对血管的敏感性较高,加上术中术后血容量补充相对不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反应。因此,术后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认真观察并记录,当发现血压比基础血压下降10%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快输液速度。当血压继续下降时,则应暂时停止使用镇痛药,继续补充血容量。 2.3恶心呕吐护理术后镇痛药物中配有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居镇痛副反应首位[2],而且患者主观上不宜忍受。有时还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剧烈的呕吐可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加剧疼痛,影响食欲。患者出现呕吐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注意伤口护理,协助患者用手按压伤口,减少伤口张力,重症患者采取平卧头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呼吸道,发生窒息。 2.4尿潴留尿潴留是吗啡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术后引起尿潴留主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痉挛所致。术前常规留置导尿,术后防止尿潴留的发生,在护理中注意重点掌握拔除导尿管的时机和导尿护理,故极少出现尿潴留。若镇痛48h或以上者,拔除尿管前要注意膀胱功能训练,拔除尿管后鼓励患者多饮水,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镇痛副作用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A组,共1575例;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B组,共1669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V AS评分)、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两组患者副作用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 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均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副作用处理效果明显比A组好(P<0.05).结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镇痛服务的满意度,能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的认知度。 关键词: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3-02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给患者治愈疾病的同

时带来术后疼痛等问题。疼痛不仅造成精神与躯体的双重创伤,同时也引起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等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部分患者还因害怕术后疼痛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造成病情延误[1]。术后镇痛和护理方法很多,如口服或注射阿片类止痛药、持续静脉镇痛、持续神经阻滞[2]、连续硬膜外镇痛等,但由于术后镇痛的管理还存在某些不足,如: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特别是外科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度差,重视不够,以及对用药相应副作用的过度担心,用药后相应副作用处理不及时等,给术后患者镇痛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完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术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回顾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A组,共1575例,其中男923例,女652例,平均年龄(40±6.2)岁;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B 组,共1669例,.其中男955例、女714例,平均年龄(41±5.6)岁。 1.2方法 1.2.1 A组患者主要由麻醉科医生负责制定镇痛计划,并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稿件【推荐】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稿件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精神,积极推动围术期疼痛治疗,加强手术室外镇痛,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不断满足患者对于舒适化诊疗的新需求。在第九届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暨中华麻醉学会麻醉生理与生命科学学组学术论坛召开的同时,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主办,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承办的“联合对抗,医路无痛”第一届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西部半决赛于7月28日在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的西宁拉开帷幕。 本次大赛主席由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担任。大赛专家评审团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贾慧群教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陈仲海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冷玉芳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容俊芳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晓斌教授、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赵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郑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涛教授担任。大赛主持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黄三医生担任。 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来自川滇、晋冀、陕甘宁青三大赛区。历时近半年的海选及赛区初赛,共有6组选手晋级到西部半决赛。参赛选手通过麻醉医生+专科医生组合,以病例演讲方式共同阐述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方案,分享实际临床经验,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最新理念,实现麻醉和多学科团队医疗的发展,达到1+1>2的效果。 6组选手分别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会议伊始,大赛主持黄三老师为现场观众介绍与会专家、赛制及会议日程。其后,由大赛主席董海龙教授致辞。首先,董教授祝贺各位选手进入到西部半决赛,希望参赛选手们能够展现出最精彩的一面。董教授指出,21号文件对麻醉学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着力的领域做了明确的说明,围术期镇痛管理是麻醉学科的重要课题,做好患者全程无痛管理是麻醉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董教授也提出目前围术期镇痛管理仍有很多问题与不足,如何做好围术期镇痛管理,仍需麻醉医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董教授希望通过此次大赛促进青年麻醉医师与专科医师提升合理用药的观念,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无痛体验,加速患者在围术期的康复,推行围术期医学理念和eras发展。最后,董教授预祝每位选手取得好成绩,并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之后,6组选手围绕“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主题,分别带来了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科、胸外科、普外科等精彩病例,从患者诊断信息、病程、手术、镇痛方案以及如何做好麻醉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协作等方面对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管理方案进行了详细且精彩的阐述。 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杜伟医生、刘洋医生所演讲的《eras理念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管理1例》获得一等奖!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杨珮宁医生、曹雄医生所演讲的《右肺上叶癌根治性扩大切除术一例》获得二等奖。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 一、病人自控镇痛的概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 指由病人自己根据疼痛情况,自行决定并通过微量泵向体内注射镇痛药,按需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的一种方法。 二、PCA的种类(给药途径) 1、静脉PCA(PCIA):是通过静脉系统给药,这种给药途径操作简单,目前应用最广,可方便地使用外周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适用药物较多,具有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等均可使用。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症广泛,如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PCIA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 2、硬膜外PCA(PCEA):通过硬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背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PCEA 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痛、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的癌痛治疗,但其操作相对复杂,无菌要求高。阿片类药物尤其吗啡用于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因而PCEA的应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我院常选用此种方法进行术后镇痛。 3、皮下PCA(PCSA):皮下置管,病人自控皮下注入镇痛药,可分别采用吗啡、丁丙诺啡等药。管理较PCIA途径简单,并发症也较之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PCIA给药的80%。使用PCSA应注意定期更换皮下针放置位置,以免吸收不良造成镇痛不足。 4、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在给予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病人自控局麻药进行外周神经阻滞。 三、PCA常用药物及工作原理 镇痛药物的选择根据病情和给药途径决定。常用药物有:(1)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阿芬太尼、曲马多等;(2)局部麻醉药物: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3)神经安定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PCEA给药多选择吗啡复合低浓度的局麻药;PCIA给药多选择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 我院硬膜外镇痛(PCEA)配方:局麻药+阿片类受体药+止吐药。具体为0.75%罗哌卡因或0.75%左布比卡因40ml+舒芬太尼50ug或地佐辛10mg(或酒石酸布托啡诺5mg)+欣贝(盐酸托烷司琼)5mg+0.9%生理盐水配制成160ml,加入镇痛泵。 镇痛泵持续输注为2.5~3.5ml/h ,单次追加(PCA)为2.5~3.5ml ,锁时为45分钟。(开启镇痛泵后,每小时固定2.5~3.5ml的麻醉药输入,如患者觉得疼痛可按单次追加按键,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

回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

最新镇痛泵使用

(十七)术后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即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一、分类: 1、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2、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二、优点: 1、具有静脉连续给药的优点,同时当镇痛水平需要变更时,能及时给予小剂量药 物的灵活性,满足个体化的需要。 2、患者主动参与疼痛控制与治疗。 3、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波 动,防止药物过量。 三、PCA装置介绍 (一)组成部分 1、电子控制部分:由动力装置、开关按钮和功能显示装置等组成。(见图1) 2、一次性储液部分:由储液装置、出液装置和药液过滤装置等组成。(见图2) 图1 图2 (二)电子显示屏及按键部分 1、持续给药剂量:按照麻醉师设置值,每小时持续泵入一定剂量的镇痛药液至患 者体内。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持续给药剂量为2.0ml/h。

2、自控给药剂量:在持续给药剂量下,患者仍感到疼痛时,可按压黄色“自控” 按钮追加一次给药,给药剂量由麻醉师设定。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单次追加给药剂量为2.0ml/次。 3、间隔时间: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内按压“自控”给 药无效,以防止过度用药。如图中显示“15”,即表示15分钟内只能按压1次“自控”键。

4、已输注量:即已输注药液的量,储液装置中麻醉药液总量为100ml。如图中显 示“071”,即表示已输注71ml药液。 5、追加次数:即自控给药累计次数,24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能超过8次。若追加8 次后,患者仍感到疼痛,需与麻醉师联系调节持续给药剂量。如图中显示“02”,即表示24小时内已追加给药2次。 6、指示灯:红灯闪烁,且 有报警提示音时可能存 在,导管堵塞、药液将尽、 电量不足或硬件引起的故 障,应及时排除以上问题 或通知麻醉科医生。

小儿术后镇痛诊疗指南

小儿术后镇痛诊疗指南 疼痛是婴幼儿和儿童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25周,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疼痛治疗不充分,带来日后痛觉异常。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不能主诉疼痛造成疼痛评估困难,以及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或者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心,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由此给外科手术患儿带来痛苦并影响其康复过程。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我国小儿术后疼痛治疗严重滞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组织专家组完成本专家共识,提供小儿术后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推荐意见。 【小儿疼痛评估】 良好的疼痛评估是发现和处理疼痛的前提。部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主动诉说疼痛,小儿疼痛评估相对于成人更困难。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量表能作为理想的评估手段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疼痛或各年龄的儿童。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 1 、自我评估 患儿根据提供的量表自己评估和描述疼痛的程度,这是评估疼痛程度的金标准,与成人疼痛评估的方法相同。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 AS ) 患儿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4 以下为轻度痛,4~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痛; 图3-2 疼痛数字等级评分 2 、面部表情评估 医务工作者或患儿照顾者根据患儿的面部表情,与面部表情图比对后进行疼痛评分。 (1)脸谱疼痛评分法(适用于婴幼儿) 图3-3 脸谱疼痛评分表 (2)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适用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

镇痛泵使用

(十七)术后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即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一、分类: 1、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2、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二、优点: 1、具有静脉连续给药的优点,同时当镇痛水平需要变更时,能及时给予小剂量药物 的灵活性,满足个体化的需要。 2、患者主动参与疼痛控制与治疗。 3、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波动, 防止药物过量。 三、PCA装置介绍 (一)组成部分 1、电子控制部分:由动力装置、开关按钮与功能显示装置等组成。(见图1) 2、一次性储液部分:由储液装置、出液装置与药液过滤装置等组成。(见图2) 图1 图2 (二)电子显示屏及按键部分 1、持续给药剂量:按照麻醉师设置值,每小时持续泵入一定剂量的镇痛药液至患者 体内。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持续给药剂量为2、0ml/h。

2、自控给药剂量:在持续给药剂量下,患者仍感到疼痛时,可按压黄色“自控”按钮 追加一次给药,给药剂量由麻醉师设定。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单次追加给药剂量为2、0ml/次。 3、间隔时间: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内按压“自控”给药 无效,以防止过度用药。如图中显示“15”,即表示15分钟内只能按压1次“自控”键。

4、已输注量:即已输注药液的量,储液装置中麻醉药液总量为100ml。如图中显示 “071”,即表示已输注71ml药液。 5、追加次数:即自控给药累计次数,24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能超过8次。若追加8次 后,患者仍感到疼痛,需与麻醉师联系调节持续给药剂量。如图中显示“02”,即表示24小时内已追加给药2次。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回

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术后镇痛的优缺点,使其了解使用镇痛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

小儿术后镇痛

小儿术后镇痛 一、儿童术后镇痛的评估 完善而安全的儿童术后镇痛不仅有赖于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更需要准确的疼痛评估、严密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大于7 岁或8 岁(>7~8 岁)儿童可以自己描述疼痛的程度,可以采用成人常用的模拟视觉量表(vas)。大于4 岁至小于7 岁(4~8 岁)的小儿虽然不能准确的描述疼痛,但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小儿的行为反应从有无哭闹、面部表情、语言、体位、触摸伤口的表现、腿部的运动来判断小儿有无疼痛,镇痛效果如何,即使用ops 的疼痛评估。对于这年龄段的儿童,也常采用cheops 的疼痛评估(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pain scale) 。小于4 岁(<4 岁)的婴幼儿既不能自己表达疼痛,行为反应与疼痛评估的相关性也较差,只能通过生理反应如心率的快慢、脉搏氧饱和度的高低、有无出汗来评价疼痛,即使用cries 疼痛评估。 二、儿童术后镇痛的方法 由于小儿在生理及心理上尚未成熟,因而在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途径及剂量、镇痛方法的选择上也与成人不同。术后儿童疼痛的程度因手术的部位、大小而有所不同。腹部手术术后的疼痛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持续的伴有恶心呕吐的钝痛,这种疼痛对阿片类药物敏感,另一种是由于咳嗽、活动所致的锐痛,这种疼痛对吗啡不敏感而对神经阻滞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敏感。根据手术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作用部位及机制各不相同的不同药物和不同的方法联合的平衡镇痛方式,不仅可以使镇痛效果更为确切、更为完善,而且可以减少各种药物的剂量,以减少其副作用。 1. 持续静注阿片类镇痛药 持续静注阿片类镇痛药较传统的间断肌注来说可以提供更为恒定的镇痛水平。吗啡是最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对大于1 个月的婴儿,10~30 μg/kg/h吗啡可以提供充分的镇痛,而且副作用也不大。大于1 个月的足月产婴儿对吗啡的清除率与1 岁以上的幼儿相当,而1~7 天的新生儿对吗啡的清除率仅仅只有较大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左云霞(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连庆泉王英伟杜怀清李师阳张建敏陈煜 目录 一、小儿疼痛评估 二、疼痛冶疗 三、小儿不同类型手术术后镇痛原则 四、小儿术后疼痛治疗注意事项 疼痛是婴幼儿和儿童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25 周,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疼痛治疗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不能主诉疼痛造成疼痛评估困难,以及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或者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心,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由此给外科手术患儿带来痛苦并影响其康复过程。目前国外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我国小儿术后疼痛治疗严重滞后,中华医学会麻

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根据儿科特点集体编写本指南,提供小儿术后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推荐意见。 一、小儿疼痛评估 由于部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主动诉说疼痛,小儿疼痛评估相对于成人更困难。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量表能作为理想的评估手段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疼痛或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①自我评估:患儿根据提供的量表自已评估和描述疼痛的程度。②行为学/观察评估:测量疼痛相关的行为学表现或者对由患儿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的疼痛的叙述进行评估。手术后应该定时进行行为学评估和记录。这种评估最好与其他常规评估同时进行,以避免对小儿不必要的打扰。 ③生理学评估:生理学评估:根据疼痛引起的生理学变化进行评估。在定时评估的同时,若有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发热等,应立即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疼痛。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估疼痛程度的金标准,与成人疼痛评估的方法相同。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一般用于8岁以上儿童。 (2)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

骨科病人的术后护理

文献综述 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症状的护理 [摘要] 目的综述骨科病人术后常见的症状的护理方法方法广泛查阅有关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技术,解决好骨科病人术后出现的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对于术后病人有重要意义结论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 [关键词]骨科病人;护理技术;术后疼痛 手术是骨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科病人术后常见表现包括疼痛,便秘,异常心理问题等症状,病人大多起病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关的疾病知识,住院期间需要协助其生活护理及培养自理能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骨科病人术后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相应术后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护理对策及其取得的良好的临床效果,表明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程序的临床应用, 高质量的骨科术后护理是病人机体迅速康复的保证。 1术后疼痛 疼痛是机体对损伤组织或潜在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镇痛是临床常见的医疗方式,对术后镇痛的高度重视是近十年来麻醉学和外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更新。患者对于术后镇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良好的术后镇痛护理方式成为重要的医学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变化.整体化和个性化镇痛护理成为镇痛护理的新模式回[2]。 1.1疼痛的正确评估评估方法: 临床上通常使用文字描述评分法(VSD)是把一直线等分成5份,每个点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0无疼; :1:微疼;2:中度疼痛; 3:重度疼痛;4:剧痛. 让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的位置全面的评估疼痛应从患者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要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评估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规律及伴随的症状和诱因,观察疼痛过程中患者的表情动作声音以及饮食睡眠情况客观准确评估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让患者的疼痛及时得到缓解。 1.2疼痛的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疼痛能增加不良的情绪,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耐心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讲解有 作者简介: 关疼痛的知识,在交谈中让患者感到可依赖和信任,同时倾听患者的主诉,认可其疼痛感受在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多陪伴患者,稳定其情绪,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心理生理处于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并发症护理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并发症护理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镇痛泵并发症护理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需求亦不断提高,疼痛的护理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尤其术后镇痛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效咳嗽排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现将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09例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使用镇痛泵109例,其中男71例,女38例,年龄22?84岁,平均46岁。其中阑尾切除术35例,胆囊切除术18 例,胃大部切除术11例,结肠癌手术8例,直肠癌手术13例,腹外疝手术24例。应用前无手术麻醉禁忌证,手术当日即应用,持续3?4 d。 1.2仪器河南省新乡市驼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 用微量止痛泵,规格型号:CBI+PCA-100 mL 1.3方法镇痛泵连接在静脉留置针上,或者接在硬膜外麻醉留置管

上,用硅胶囊收缩为动力,用流量控制管控制药液流速,实现微 量持续输注。本产品配备自控装置(PCA)[2],在持续注药2.0 mL/h 的基础上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自控追加药量,每隔15 min,可追加0.5 mL的药液。常用药物有氯诺惜康、吗啡、杜冷丁等。本产品瓶体必须与流量控制管接近水平,切勿将瓶体悬挂于输液架上,以免流速加快。 2结果 109例患者在临床使用镇痛泵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镇痛作用,但也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恶心呕吐18例;尿潴留15例;镇痛不全21例; 静脉炎3例;皮肤瘙痒2例;局麻药中枢系统的毒性反应9例;导管断裂4例。对症处理后,均取得较好疗效。 3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进行有关镇痛泵使用的宣教,说明原理及安全性。向病人说明术后会引起切口疼痛,使用镇痛泵后切口疼痛会明显减少。从而鼓励病人,以利于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疼痛的信心,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用镇痛泵术后护理工作重点是防止管道脱出及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的经验是翻身拍背时要轻柔,防止导管脱出,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处理。 3.2恶心呕吐阿片类药物对延髓呕吐中枢化学感应区的兴奋作用是引起呕吐的主要原因。呕吐可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不利于伤口愈合,尤其在麻醉未完全清醒时,易造成窒息,在护理时,使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2017-12-14 06:10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1061 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冯春,刘飞,杜溢李文献,李克忠(共同执笔人),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斌,张溪英,陈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姜丽华,蓝雨雁 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近3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 (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内容包括: 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一)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一) 【摘要】自控镇痛(PCA)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中,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后镇痛效果;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关键词】术后;自控镇痛;护理随着PCA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观察成为术后观察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近年来的临床观察,现总结体会如下: 1护理体会 术前做好使用自控镇痛泵的宣教指导,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对镇痛的顾虑。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自控镇痛的护理重点,应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因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症,定时测量血氧饱和度,必须把观察重点放在术后6h,遵照医嘱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做好记录,直到PCA结束。对于个别精神紧张,影响睡眠的患者,要让患者知道镇痛期间应在感到疼痛时即按键给药,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注意观察镇痛泵导管的通畅,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渗出,每次给患者翻身、患者离床活动时注意避免导管发生脱落或扭曲,影响药物的输入及镇痛效果。 2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2.1呼吸抑制呼吸抑制是麻醉及镇痛药物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抑制脑干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衰竭,PCA镇痛对呼吸抑制发生率较

低,但该并发症的危害性最大1],护理人员在观察中应引起重视,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呼吸运动,每隔2—3h测量1次。同时随时注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呼吸减慢或小于10次/min等。用镇痛药物过程中呼吸的观察至关重要。 2.2注意低血压反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由于吗啡类药物对血管的敏感性较高,加上术中术后血容量补充相对不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反应。因此,术后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认真观察并记录,当发现血压比基础血压下降10%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快输液速度。当血压继续下降时,则应暂时停止使用镇痛药,继续补充血容量。 2.3恶心呕吐护理术后镇痛药物中配有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居镇痛副反应首位2],而且患者主观上不宜忍受。有时还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剧烈的呕吐可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加剧疼痛,影响食欲。患者出现呕吐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注意伤口护理,协助患者用手按压伤口,减少伤口张力,重症患者采取平卧头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呼吸道,发生窒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