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洪及其管理体系_赵迎春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探索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63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探索◎赵正林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应用情况,获得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升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效果的实践对策。
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效果,发挥出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优势,营造出良好的城市风景园林景象。
关键词:城市建设;风景园林设计;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实践应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包含了雨水资源利用系统、可持续排水系统等,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从设计具体需求以及现有的条件出发,结合各个系统,进而发挥出截污、滞留等作用。
风景园林与新型雨洪控制利用,主要借助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作为衔接,相互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园林设计人员开展实际工作起到了重要帮助。
一、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实际应用及效果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应用到具体建设中,需要从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角度综合考量,并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理念下,通过渗透、蓄水、净化、排放等方法,从而有效降低开发建设对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一)具体应用(1)渗透。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让雨水下渗,具体方法有透水铺装、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等。
比如,借助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使得雨水逐步渗透进地下,减少雨水在地表的存储量,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进而改善风景园林的气候。
(2)滞留。
主要就是利用植被缓冲带的作用,延缓地表水的流速,发挥出植物净化功能,进而去除一些污染物,使得风景园林环境得到改善。
(3)蓄水。
指的就是将雨水收集实现再利用的过程,这里会借助蓄水罐、调蓄池等措施,促使雨水排入到场地设施内,达到蓄水的目的。
(4)净化。
为达到净化的目的,可以借助人工生态滤池、雨水花园等设施,再加上生物填料、土壤等,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5)再利用。
滞留的水通过净化处理,可以进行再利用。
(6)排放。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雨洪是指在强降雨或暴雨天气下,地表和建筑物上的雨水大量集中流入下水道、河道或其他水体中,导致水体暴涨和城市内涝现象。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对雨洪的威胁日益加剧。
对于雨洪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城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雨洪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在城市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排水系统,更是一套灵活有效的城市防洪系统。
雨洪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雨水收集与利用。
城市的屋顶、广场、道路等表面都是可以进行雨水收集的地方,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利用雨水可以进行植被灌溉、建筑物冲洗等,减少对自来水资源的依赖。
2.绿地和湿地的规划。
绿地和湿地可以起到缓冲和滞洪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对城市的影响。
在城市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和保留一定面积的绿地和湿地,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植被生长,减少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
3.雨水径流控制。
城市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和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和径流控制设备,使得雨水能够有序地排入下水道或者河道中,减轻雨水对城市的冲击。
适当设置雨水径流缓冲区和雨水收集池,能够将雨水进行适度的延迟、储存和分流,减少雨水径流对下游水体的冲击。
4.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
城市排水系统是雨洪管理的重要一环,需要进行优化设计和技术升级,使得城市排水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强降雨和暴雨天气。
要加强排水设施的养护和维护工作,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5.定期检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城市设计中应该考虑建立雨洪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强降雨和暴雨天气,为城市居民提供及时的应对措施和避险提示。
雨洪管理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能够有效减少因雨洪而导致的城市内涝、交通中断等问题,还能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财产安全。
在城市设计中重视雨洪管理,并将其纳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将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有效保障。
城市雨洪管理与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雨洪管理与绿色基础设施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雨洪管理和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已成为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发展的加速,城市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城市雨洪管理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和运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全面、更负责任的解决方案。
城市雨洪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来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传统的城市设计在不考虑雨水管理的情况下大规模铺设地面硬化材料,导致城市在降雨过程中出现雨洪,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水患问题。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雨洪管理的关键。
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多个目标,以减缓和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并提供多种环境和社会经济利益。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湿地、屋顶绿化、人行道绿化等。
通过这些绿化措施,城市能够更好地管理雨水,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湿地和绿地,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
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地形、土壤和水文条件等因素,以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维护也至关重要。
适当的维护和管理可以保持绿色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例如,定期清理雨水收集系统和湿地,以防止堵塞和残留物的积聚。
同时,培训和教育城市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价值和作用也非常重要,这样可以获得社会支持和参与。
城市雨洪管理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和运营可以带来诸多益处。
首先,它可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其次,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活品质。
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为城市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城市雨洪管理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
城市雨水管理与洪水控制

城市雨水管理与洪水控制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必然伴随着雨水的管理和洪水的控制。
城市作为人类聚集居住的集中地,雨水管理和洪水控制是保障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雨水管理的重要性、城市雨水管理的措施以及洪水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的雨水管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雨水管理主要包括雨水的收集、排放以及雨水的利用等方面。
城市的建设往往不留余地来容纳雨水的渗透和自然排泄,这就导致了城市内部和周边的雨水排放不畅,引起了地表水的积聚和洪水的产生。
如果没有适当的雨水管理措施,雨水积聚后会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有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是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这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罐、建造雨水花园等方式实现。
雨水收集罐可以用来收集雨水,进而用于灌溉植物或冲洗厕所;而雨水花园则能够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将雨水循环利用。
其次是改善城市下水道系统。
城市下水道系统是防止洪水发生的重要设施,通过对下水道系统的改造和优化,可以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因雨水积聚而导致的洪水。
此外,建设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雨水管理措施。
湿地可以起到分流、滞留和净化雨水的作用,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洪水控制是城市雨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水是雨水积聚过多而无法排放的结果,是城市面临的重要灾害之一。
洪水的控制需要从源头、过程和出口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从源头上控制洪水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来实现。
合理规划城市的建设,避免过度密集化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容纳雨水的渗透和排泄,减少洪水的发生。
其次,在洪水发生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控制。
例如,设置回执阀门、建造雨水蓄滞池等措施可以减缓洪水的流速和水量,降低洪峰的高度。
最后,洪水的出口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改善河道和河口的排水能力,确保洪水顺利排出城市,减少洪水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
城市雨水管理与洪水控制是现代城市的重要课题。
风险与韧性——新形势下城市防洪排涝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特别关注SPECIAL TOPICSAug.2019NO.8VOL.292019年8月第8期第29卷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中国防汛抗旱(3)面广。
一方面,兴建城市防洪工程的城镇越来越多,其范围在流域面上越来越广;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主城、副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不断扩张,每个城市自身发展范围也越来越广,逐步体现出面的属性。
面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防洪呈现出的“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必须形成科学的防治思路,以合理制定城市防洪减灾对策。
(1)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治涝标准。
城市防洪治涝标准是城市防洪最重要的规划指标,应根据城市所在地区的流域特性、地形特征、水文特性,以及历史洪涝灾害的发生情况,合理划分洪水类别,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治涝标准。
(2)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治涝减灾体系。
根据城市洪水风险管理的要求,针对城市洪涝特性,依托流域防洪工程,构建集工程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于一体的城市防洪治涝减灾体系,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
(3)统筹城市防洪与治涝。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既要防止流域高水位顶托引起的“因洪致涝”,也要防止城市治涝过程中外排能力过大引起的“因涝致洪”,必须洪涝兼治,构建完整的城市洪涝治理体系。
(4)规范城市防洪治涝水文计算方法。
城市化地区水情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城市防洪治涝水文计算方法与天然流域、农业区域不同。
部分城市防洪规划中涉及的水文计算方法,很多还是沿用天然流域的水文计算方法。
需加强城市水文的基础研究,规范城市防洪治涝水文计算方法,以适应城市防洪规划对水文计算的要求,体现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5)加强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加强城市洪涝预报、预警、调度,完善城市洪涝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城市防汛预案及相关政策法规,发挥非工程措施作用,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
在水循环过程中,我国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和水资源等条件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在城市设计中,雨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但当雨水过多时,就会带来诸多不便和风险,如洪水和水污染等。
因此,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雨水,同时有效地控制雨水的流动,保障城市的安全。
第一步是收集雨水。
城市中的雨水可以被使用在许多方面,例如:冲厕所、浇花园、冲洗街道等。
因此,我们可以在建筑物的屋面上设置雨水收集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包括净水器、储水罐和水泵等组成部分,将雨水储存在储水罐中,以备使用。
另外,在道路上也可以设置雨水渗透井,将雨水下渗到土壤中,增加水源,提高水利用效率。
第二步是控制雨水流动的方向。
城市中的道路和管道系统应该被设计成有利于雨水流动和排放。
例如,在道路和人行道上设置下水道,将雨水引向雨水收集系统或下水管道。
在公园和广场等绿化空间中,可以设置雨水花园,自然地收集并过滤雨水,防止雨水流向污水管道;在街道两侧种植草坪和灌木,以减少水流速度,降低洪水的可能性。
第三步是防止雨洪风险。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环境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例如,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预留出足够的绿化空间和雨水花园,以吸收和利用大雨。
我们还需要制定应急措施,例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和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和处理突发事故。
总之,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雨水资源的利用,采用可持续的雨水管理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雨洪带来的风险和不便。
同时,应跟进技术的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加强城市的雨洪管理能力,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雨洪
管理一直以来是城市化问题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城市面对的水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
问题。
雨洪管理是一种应对城市内部以及周围地区雨水管理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在城市发展
过程中,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变,由此带来的雨洪管理问题就逐渐增多。
这其中最明显的问
题就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
由于城市排水系统所存在的问题,雨水无法被有效地收集
和利用,导致城市发生了大量的洪涝灾害事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
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运用以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成为
了城市设计中重要的问题。
解决城市雨洪管理的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需要对城市内的水
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城市设计中,应该同时考虑到城市内部以及周围地区水资源的情况。
其次,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增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减少城市
化过程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在城市设计中有效的实现雨洪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城
市的运转效率和效能,同时也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雨水管理与防洪措施

城市雨水管理与防洪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和防洪挑战。
有效的雨水管理和科学的防洪措施是确保城市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城市雨水管理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防洪措施。
第一部分:城市雨水管理的重要性城市雨水管理是针对城市内部雨水的收集、排放和利用,以及减少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污染的一系列综合措施。
城市雨水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治理:合理收集和利用城市雨水可以增加水资源供给,减轻城市对地下水和其他水源的依赖。
将雨水收集、净化和储存后,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景观水景、环境清洁以及工业生产等方面。
2.减少洪涝灾害: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土地覆盖的改变导致了城市雨洪的快速增加。
恶劣的雨水排放系统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使得城市易受洪涝威胁。
通过建设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洪水的危害,保障居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
3.水质保护:城市雨水经过路面和建筑物的污染物排放,如果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会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适当处理城市雨水,去除其中的污染物,可以保护水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第二部分:常见的城市防洪措施为了有效管理城市雨水和预防洪涝灾害,人们采用了多种防洪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洪措施:1.建设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通过在建筑物屋顶设置绿植和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的量,提供自然的蓄水和排水功能。
同时,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
2.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地下水蓄洪池、雨水桶等设施,收集和储存城市降雨水。
这些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利用于农业灌溉、景观水景和环境清洁用水。
通过提高雨水的再利用率,减少城市对地下水和其他水源的需求。
3.改善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是防洪措施的关键之一。
包括疏通下水道、改造污水处理设施、修复河道和湖泊等措施,可以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减少内涝风险。
4.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城市洪水预警系统,及时监测雨水的积聚和洪水的蔓延。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雨洪管理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有效地进行雨洪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质量。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雨洪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包括雨水的收集、排放和利用等多个环节。
在城市设计中,雨洪管理需要考虑城市规划、道路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城市雨水系统的顺畅运行和有效利用。
接下来,我们将就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进行详细探讨。
城市规划是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
要合理确定雨水的收集点,比如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池等,以便在暴雨时收集雨水,减少雨水对城市的冲击。
要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放,避免城市内出现积水现象。
还要考虑雨水的利用问题,比如将雨水收集用于植物浇灌、城市绿化等用途,以减少城市的自来水消耗。
道路设计也是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减少雨水对道路的影响,并确保道路畅通。
可以设计雨水渗透绿化带或者设置雨水收集设施,以减少雨水对道路的冲击。
在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如何将雨水迅速排放,避免积水影响交通。
建筑设计也是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建筑物对雨水的阻挡,并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装置。
在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生活或者灌溉等用途,以减少城市的自来水消耗。
在建筑物周围进行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确保建筑物周围不会出现积水现象。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城市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排放和利用等多个环节,以确保城市雨水系统的顺畅运行和有效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质量。
希望未来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雨水管理与防洪

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雨水管理与防洪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雨水管理与防洪问题。
雨水管理与防洪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雨水管理与防洪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雨水管理与防洪的重要性城市的雨水管理与防洪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首先,合理的雨水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排水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城市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减弱,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了城市内涝的问题。
合理的雨水管理可以通过雨水收集、蓄滞洪、渗滞洪等措施,将雨水有效地利用起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其次,雨水管理与防洪工作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而是直接流入排水系统,最终进入河流和湖泊。
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还导致了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合理的雨水管理可以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廊道等措施,将雨水引导到植被覆盖的区域,促进城市的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最后,雨水管理与防洪工作对于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内涝和洪水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
因此,合理的雨水管理可以通过规划建设抗洪设施、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雨水管理与防洪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的雨水管理与防洪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规划中的雨水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雨水管理往往被忽视或者只是简单地考虑了排水问题,而没有将其纳入整体规划中。
这导致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脆弱性和不适应性,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城市雨洪管理的途径

考虑, 是更为重要的特质 “ 天的城市 今 管理 者必须转变 旧观 念, 在城 市规划 中, 自然地形、 将 气候环境、 植被覆盖、 雨水管理分析等因素全方位引入, 优先 考虑生态效应,自 然优先、 景观优 先越
来越 重要 。 ”
如绿化覆盖率、 下垫面透水率、 水域面 积等 。 对城市降雨引起的雨洪灾害进行 风险分析, 绘制风险图, 作为城市排水 规划 、 城市发展 规划和城 市雨洪管理 的基本依据。 在城市防洪工程、 居民小 区、 公园、 道路等 的规划和建设 中, 充 分考虑雨洪的积蓄和利用, 将城市建成 “ 水城和谐的亲水型城市” 。
将 防 洪排 涝、 流污 染 控 制 、 资源 利 径 水
降 雨 , 充 地下 水 , 使 遇 见 罕见 的 大 补 即
用、 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考虑, 建立
“ 源头 一汇 流一末 端 ” 相结合 , 生态措 施
暴雨也 能在一定程度 上延缓暴雨外流
时 间, 削减 洪 峰 , 轻城 市排 水 管 网 的 减 压力 , 避免大 的灾害发 生。 比如易兰规 划 事 务所在 京杭 大运 河通 州城市 段 的设计
城 市的总体发展规划 和其它专项规 划 的过程中, 把雨洪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放 在 资源 利用, 生态补 偿 与城市可持 续 发展 的高度加 以重 视 , 编制城 市雨 应
洪 控 制 专 项 规 划 以及 在各 层 次 规 划 中 增 加 雨 洪 控 制 的 内容 ; 城 市 规 划 建 在 设 中应 增 加 一 些 雨洪 控制 硬 性 指 标 ,
景观 设 计 专家 给 出了答案 , 将科 学 先 进 的雨 洪管 理 理念 , 引入 城 市 规 划建 设 。 易兰 ( 洲 ) 划 设 计 事 务所 副 总 亚 规 裁 唐 艳 红 指 出, 上 世 纪 6 年 代 苏 联 受 O 建 设 理念 的 影 响 , 国 城 市 规 划 以道 我 路 、 筑优 先 为原 则 。 建 留给 自然 和 景 观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遭受暴雨洪水事件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城市设计往往没有考虑到雨洪管理的问题,导致城市雨水排放不畅、内涝严重,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城市设计中加强雨洪管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雨洪管理指的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城市在暴雨洪水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排放和处理雨水,以减少内涝和灾害风险,并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在城市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雨洪管理:要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到天然排水系统,如湿地、河流等的保护和利用。
要设置合理的雨水排放通道和蓄水设施,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放,避免积水导致的内涝。
要合理布局城市的道路和建筑物。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设计应考虑到雨水的流动路径,避免建筑物和道路的独立排水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放。
可以设置雨水花园、绿化带等景观设计,增加城市的雨水渗漏面积,减缓雨水流速,并起到雨水净化的作用。
要加强城市的建筑工程设计。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灌溉以及景观建设等方面,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并减轻雨洪对地下水的压力。
第四,要加强城市居民的意识和参与。
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雨洪管理的工作中。
如在雨水管道堵塞时及时报修,不乱扔垃圾和建筑垃圾等,避免阻塞排水系统。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城市雨洪管理的宣传和监管,确保相关规划和设计得到严格执行。
要加强对城市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更新,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是保障城市环境和居民安全的重要环节。
只有加强雨洪管理,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排水系统,布局道路和建筑物,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提高城市居民的意识和参与,以及加强政府监管和维护,才能有效地减少城市暴雨洪水带来的损失,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国外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国外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史扬【摘要】分析了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概念,针对国内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可持续性雨洪管理经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注意事项,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8(044)009【总页数】2页(P98-99)【关键词】可持续性;雨洪管理;海绵城市【作者】史扬【作者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8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城市发展规模,城市排放系统无法满足城市雨洪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地表径流量增大,下渗补充地下水量随之减少。
官方数据表明[1],全国每年约有62%的城市发生积水内涝,且内涝频次呈现上升趋势。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2013年厦门、2015年上海、2016年武汉暴雨,2017年5·15兰州内涝等,城市内涝的影响与危害愈发严重。
传统的单一“快速排放”理念已难以应对现阶段的城市雨洪管理要求。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 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建设已获得普遍关注。
城市雨洪管理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标,有些国家起步较早,已针对自身城市特点,积累了有关可持续性城市雨洪管理的大量经验,形成了诸如: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自然开放式排水系统理念、水循环体系及安全理念等。
本文基于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国外可持续性城市雨洪管理的相关成果,对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 海绵城市的概念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在城市降水量较大时,对地面雨水进行渗透、收集与存储,以便在水资源匮乏时进行补充的一种资源利用方法,是缓解城市内涝、提高雨洪资源化管理,实现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法。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建设模式,其设计理念是基于城市绿地、水体等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绿色海绵体”,优先利用“绿色海绵体”组织雨水径流的排放,从生态景观视角强调“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以实现绿地、水体等生态基础设施与泵站、管网等灰色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使区域内的水文条件接近自然状态,一方面提高城市内涝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在考虑了水质、水量的基础上,实现雨水的合理渗透,推进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雨洪管理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雨洪管理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其中之一便是雨洪管理。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合理的雨洪管理策略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雨洪管理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中的重要性及挑战。
首先,了解雨洪管理的概念是必要的。
雨洪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水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城市设施和财产免受洪水影响的一系列措施。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大面积的工地、建筑物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表面裸露,降雨后的径流量大大增加,容易引发洪水。
雨洪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措施来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
其次,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雨洪管理策略有哪些?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
合理规划排水管道,设置合适的天然湿地和蓄水设施,能够有效减少洪水的发生。
例如,在城市绿化中,可以引入湿地景观设计,增加雨水渗透和净化功能,达到雨洪管理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雨水进行植物浇灌,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节约水资源。
然而,雨洪管理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空间的限制。
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规划与设计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考虑多种功能需求。
在雨洪管理中,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内部的空间来安排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这对规划师和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技术和经济问题。
雨洪管理的策略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实施,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引入雨水收集系统,保证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但是,这些技术的成本较高,且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维护和管理,这给城市的经济压力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此外,公众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公众对于雨洪管理的认知和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管理效果的好坏。
只有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雨洪管理的认识和意识,才能形成全民参与的格局,共同建设更加可持续的城市。
总之,雨洪管理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城市雨涝灾害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城市雨涝灾害风险管理框架构建一、城市雨涝灾害概述城市雨涝灾害是城市化进程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经济活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雨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
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雨涝灾害风险管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1.1 城市雨涝灾害的特点城市雨涝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高破坏性等特点。
它通常由极端天气事件触发,如暴雨、台风等,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形成内涝。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也加剧了雨涝灾害的发生。
1.2 城市雨涝灾害的影响城市雨涝灾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对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建筑物等造成物理损害。
其次,它影响城市交通系统,导致交通拥堵甚至中断。
再次,它对居民的生活安全构成威胁,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它还可能对城市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如商业活动中断、生产活动受阻等。
二、城市雨涝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雨涝灾害风险管理框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沟通等。
2.1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它涉及到对可能引发城市雨涝灾害的各种因素的识别,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降雨量、地形地貌等,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土地利用规划等。
2.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概率。
这通常涉及到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和模拟分析等步骤。
风险评估的结果将为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3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风险的过程。
这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如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蓄洪设施等,而非工程措施则包括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公众意识等。
2.4 风险沟通风险沟通是确保风险管理信息在相关利益相关者之间有效传递的过程。
这包括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沟通。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雨洪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雨洪是指由强降雨引起的洪水,这种现象在城市中特别常见,因为城市中有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这些会障碍雨水的流动。
另外,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展也会导致雨洪问题的加剧。
因此,雨洪管理必须纳入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中。
雨洪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城市在强降雨时可以有效地排除雨水,并尽可能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採用综合性管理策略,包括设施建设、土地使用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其中,设施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主要包括下水道管道、雨水花园、屋顶排水系统等。
下水道是最常见的雨水排放设施,但下水道通常会受到堵塞,从而引发洪水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下水道的效率,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提高下水道的通量、加装过滤器等。
此外,雨水花园和屋顶排水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雨水花园是用于收集雨水的设施,可以用来灌溉植物或供其他用途。
屋顶排水系统,则是将屋顶上收集的雨水送至雨水花园或其他地方使用,这也可以减轻下水道的负担。
此外,土地使用规划也是雨洪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应该尽可能减少建筑物和道路对地表雨水流动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绿化、降雨花园等手段实现。
其次,应该禁止在洪水易发区进行建设。
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灾害发生。
最后,环境保护也是雨洪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环境保护不仅可以保护城市所需的自然水源,还可以减少洪水的发生。
在雨洪管理中,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包括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
总之,雨洪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施建设、土地使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带来的危害,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固定资产和人口都在不断增加,城市洪水灾害的风险也在逐年加大,这为城市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雨洪管理。
雨洪管理是在城市设计中将雨水管理纳入考虑的过程。
雨水管理的目的在于确保城市能够有效处理旱季和雨季期间的水资源,并通过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城市环保的目标。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的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种基于自然系统的创新型城市设计方法。
这些构建物和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帮助城市应对环境变化。
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是增强自然系统的保护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对人工基础设施的依赖,例如,通过认真规划街头植树,建立停车区绿地等,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土地的渗透能力,减少水凝结地表,从而减轻城市洪水灾害。
2、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被设计成为能够收集、处理和减少雨水对城市影响的场所。
雨水花园一般用于处理雨季期间的大量降雨,可以将这些水引向植物、草等自然环境中进行处理。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处理能力,还能为城市提供一个迷人的绿色空间,使城市更具人性化。
3、雨水收集系统有些城市规划者利用一个雨水收集系统来补偿城市水资源缺口。
这种系统能够收集到下雨时的雨水,并存储在地下水系统中,供城市日常用水时使用。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对地下水库的依赖并减轻城市洪水灾害。
4、人工池塘人工池塘通常用于收集可能会漫出河流或水库中的溢洪水。
这种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减轻城市洪水灾害,并且能够为城市提供一个美丽的水体。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城市洪水灾害的危害。
这些措施可以使城市更加善用水资源,提高城市的环保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且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如何科学规划城市水灾防治工程体系

如何科学规划城市水灾防治工程体系
周玉文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年(卷),期】2016(000)021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灾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正常安全运行.城市水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建设高标准的防灾工程体系是最关键且最重要的防灾措施.城市水灾防灾工程体系包括城市雨水的管理、排除和防止河水倒灌或洪水泛滥的一整套工程设施.我国将城市水灾防灾工程体系划分为5个单项工程:源头控制工程、雨水排水管网工程、内涝防治工程、排涝工程和防洪工程.5个单项工程互为上下游关系,定量化共同分担防止内涝灾害发生的责任.在5个单项工程中,建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规范标准和技术方法体系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应促进多专业协同合作,合理利用资源和资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水灾防灾工程体系,分清工程责任和管理责任,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总页数】9页(P38-46)
【作者】周玉文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从城市水灾史料和看四川水灾的特征 [J], 郭涛
2.紧邻天山团场山洪预防治工程体系的建设思考 [J], 王天慧;刘世春
3.生态文明时代超大城市地下空间科学规划方法探索--以北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为例 [J], 石晓冬;赵怡婷;吴克捷
4.善治视野下城市型水灾害防治中的公民参与 [J], 龙献忠;安喜倩
5.武汉城市仿真实验室——精准“把脉”城市活动,科学规划城市未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迎春 刘慧敏什么是城市雨洪城市雨洪灾害是中国的很多城市发展和管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所谓城市雨洪,即对城市化地区的降雨产流、管网汇流与河道行洪过程中的径流的统称。
城市雨洪管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水循环利用和环境优化等问题,全面统筹考虑雨水的资源价值,从简单地排洪发展为雨洪综合利用的现代管理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造成土地利用变化与河网水系的锐减,大面积的城市不透水地面取代了透水良好的林地、农田和湿地,市政排水设施的不健全、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城市水文循环发生剧烈变化,地表径流量增加,汇流时间缩短,水质恶化,城市雨洪灾害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如2007年7月17日,重庆遭遇百年一遇暴雨,造成516.79万人受灾和多人死亡;2007年7月18日济南遭特大暴雨袭击,造成数十亿元损失和30多人人死亡;2009年8月,我国29个城市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数百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11亿元。
1996年7月21日北京城区降雨60~100毫米,造成43处渍涝,造成机场高速公路交通中断,延误航班(乘客不能按时到达机场)的事件。
如果暴雨同时伴有大风,则不仅交通局部中断,还可能会造成停电事故。
2011年6月23日,在北京的大街上,在一场仅有63毫米的降雨之后,就引发洪灾,两个无辜的外地人竟然被雨水吞入幽暗的管道。
2004年7月10日下午15~21时北京地区遭遇了一场10年不遇的局地大暴雨天气。
10日下午16时到22时,城八区平均降水量超过70毫米,主城区降雨量最大,自动站观测记录显示,最大降水量达110毫米以上。
暴雨造成城区房屋倒塌、人员受伤、部分地区严重积水,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内城区道路积水严重。
北京市区有41处路段发生交通拥堵,21个路段严重拥堵,尤其是本市主要干线的立交桥下,由于瞬间积水严重,有的立交桥下积水甚至深达2米,至少8处立交桥行车瘫痪。
这些只是中国城市雨洪灾害的缩影。
除了近年来极端暴雨事件频发的自然原因外,城市化进程对城市雨洪灾害的影响值得反思。
城市内涝。
漫画/金艳/CFP2别策划城市中的小气候;城市化使各种废弃物增加,而处理废弃物的空间却在变小,使水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就城市化对雨洪灾害的影响做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增加了城市降雨频率和降雨量降雨过程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条件、大气层结和大气凝结核(空气中的微小悬浮物等)影响。
美国Edwardsrille的研究指出,在城市的形成和扩大过程中,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对局地气候,尤其是对局部地区降雨及降雨机制产生显著影响。
一般认为,城市对城区和下风向有增加降雨的作用,使得城市区域降雨日数和雨量增加,形成城市特有的“雨岛效应”。
具体原因为:一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内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使得城市上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水汽充足,凝结核丰富或在有利于对流性天气发生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形成对流性降雨;二是城市高大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形成迎风面,粗糙度比城郊大,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造成降雨,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碍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滞留时间加长,导致城区的降雨强度加大,降雨历时延长;三是城区由于污染大于郊区,凝结核也多于城郊,所以城区易形成降雨。
对上海1960—1986年30年的降雨资料分析表明,上海降雨量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减。
李维亮研究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该区域的降雨格局,增加了该地区的降雨强度。
周翠宁等对北京近半个世纪的降雨资料分析后发现,城市化对北京降雨存在以下影响:一是城市化使年降雨量增大,城区年降雨量大于郊区,增雨系数为1.04;二是城市化降雨量等值线加密,中心值由450m m增加到550m m,市区降雨增幅是郊区增幅的2.5倍;三是城市化影响降雨频率,不同时期城区降雨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郊区,说明其受城市化影响。
2、城市化增加地表径流量 在天然水循环过程和分配方式中,大约有10%产生地表径流,40%消耗于陆面蒸发、植被蒸腾和地表填洼,50%通过土壤入渗蓄存在土壤包气带中或通过重力形式下渗形成地下径流补充给地下水。
而现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衬砌的影响,铺设排水管网,不透水面积扩大,使得下垫面从原有状态转变为不透水层及下水管道汇流,截断了土壤水分入渗及补给地下水的通道,改变了降雨再分配的格局,导致地表径流增大,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城市降雨径流过程演变成地表径流和排水系统水量传输的雨洪过程,地表径流洪峰流量大,历时短且涨落幅度大,雨洪灾害严重。
此外,城市化在影响土地利用格局的同时,也影响土壤质量,使土壤的生产功能、缓冲—净化功能和景观等自然功能大部分甚至完全丧失。
这种功能的丧失首先表现在土壤物理性状的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机械搬运、压实、人为扰动与践踏等因素,造成土壤层次颠倒、粗骨化和裸露,土壤结构严重破坏,地表的硬化、封闭和压实,土壤容重增加,通气度和孔隙度降低,这些也会导致城市地区土壤雨水入渗和净化功能降低,使得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增加以及径流历时缩短。
研究表明,当一个地区20%的土地面积由下水道和不透水盖层时,溢岸洪水的发生频率增加1倍,河流流量增加0.6倍。
韦明杰等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化进展的分析,发现在通惠河乐家花园站以上流域内,径流系数已超过0.5,汇流速度由20世纪50年代洪峰流速的0.3—0.5m/s增至0.6—0.7m/s。
当流域内城市不透水面积达到城市面积的20%时,3年一遇的降雨强度的产流量相当于该地区原有产流量的1.5—2倍。
高俊峰等在对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洪城市化对雨洪的影响大暴雨考验城市下水排涝能力。
摄影/RICK/CFP早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就系统地指出了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包括七个方面:伴随着人口和工业的不断聚集,人们对水的需求大大增加,需求程度往往超过一个地区的自然水资源量,废水的增加对湖泊河流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威胁水生态健康;自然集水区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洪峰流量的增加;城市地区的不透水地面取代了自然地表覆盖,减少了雨水的下渗;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对农林业产生不利影响,减小了河流的基流,加剧了污染问题;改变了短,洪峰流量集中,同时由于不透水地表面积显著增加,地面阻力明显减少,暴雨径流产生的能量集中,加大了水流的侵蚀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化基础建设产生的大量松散堆积物为径流侵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城市生态土层变薄,土壤功能下降,同时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淤积于城市排洪渠、下水道、河道等排洪设施中,大大降低了这些设施的排洪、泄洪能力。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而使地面沉降,甚至低于河流水位,导致防洪设施功能降低,也是造成城市洪灾的一个重要方面。
4、城市化加重了对雨水径流的污染在点源污染受到控制后,雨水径流水质主要受到大气沉降物、生活垃圾、道路交通量和路面材料的影响,初期降雨径流对河流水体的污染非常严重,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环保部门的监测表明,水体污染最严重的是久旱后大暴雨所形成的地表水。
雨水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 O D)和悬浮固体(S S),道路初期径流中含有铅、锰、酚、石油类及合成洗涤剂等成分。
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和城市出现酸雨。
随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汽车漏油与尾气排放、汽车轮胎磨损,加重了对降雨径流的污染。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不断遭受污染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去人口少且分散,人类活动能力弱,排放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量少且为易降解物质,水环境具有自净能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和社会发展,人类活动所排放污染物不仅远远超过环境承载量和自净能力,而且大部分都是难以降解的物质,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水环境污染。
涝灾害影响的研究发现,在相同降雨类型条件下,由于城市化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得1996年流域产水量比1986年多10.18×108m 3,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最大的趋于主要集中于城市用地。
原因是流域部分地区为不透水层所覆盖,如屋顶、街道、停车场等,其下渗率几乎为零,增加了雨季径流;另外,城市中的天然河道往往裁弯取直、疏浚整治、设置管网和排水沟,使河槽流速增加,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增大。
程江对上海两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时间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绿地覆盖率多20%的土地类型的径流的洪峰值滞后降雨峰值比另一个土地类型的滞后时间要多20m in,而且径流量减少30%。
陈静的研究表明,城市化前即自然状态下径流系数一般为0.2—0.3,而城市开发后径流系数则可达0.6—0.7。
3、城市化加剧水土流失和暴雨积水城市化过程中强烈的人为活动使地表植被和自然地形遭到严重破坏,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一方面,城市化导致自然地表特征发生彻底改变,土地经人工平整后,一些水塘、河流、湿地等天然水体消失或被改变,使暴雨径流在地面的滞留时间缩水循环示意图。
制图/神笔发达国家主要的雨洪管理体系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和以管渠、水池、泵站等为主的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难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多重水的困境,难以为现代城市提供全面的水环境安全保障;“水脏”、“水少”、“水多”等问题突出的“病态”城市不仅不能让生活更美好,可能连城市的正常运转都难以为继。
因此,人们才提出了要建设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城市。
但是,靠什么来支撑低碳、生 31别策划和因地制宜的场地规划;⑨有助于从经济、环境和技术可行性方面对当前雨洪控制利用措施的适用性与合理选择方法方面展开讨论。
LID设计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控制技术来综合处场地径流,主要分为保护性设计、渗透技术、径流存、径流输送技术、过滤技术、低影响景观等六部,具体情况见表1。
LID与BMPs体系的区别见表2. 低影响发展技术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自然排水系统规划(N a t u r a l Drainage System Program,NDS),以及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
3、SUDS体系概要英国在1999年5月更新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的背景下,为解决传统排水体制产生的多发洪涝、严重的污染和对环境破坏等问题,将长期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到排水体制及系统中,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SUDS)。
S U D S主要综合考虑城市环境中水质、水量和地表水舒适宜人的娱乐游憩价值。
显然,S U D S由传统的以“排放”为核心的排水系统上升到维持良性水循环高度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潜力和生态价值等;由原来只对城市排水设施的优化上升到对整个区域水系统态、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呢?怎么才能不让这些好的思想流于形式、停留于概念呢?从水或雨水的角度,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城市雨水污染等问题开展研究,经过数十年研究和工程应用已形成系统的雨洪管理体系,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 M Ps)和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