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
侧抑制范式流程范文
侧抑制范式流程范文侧抑制范式(lateral inhibition paradigm)是一个实验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范式,用于研究人类感知和知觉过程中的侧抑制现象。
侧抑制是指当一个刺激被激活时,它的邻近刺激的感知被抑制,进而增强对刺激的感知。
1.刺激呈现:实验参与者坐在实验室中,面对一个屏幕或是一个窗口。
在屏幕/窗口上,出现一系列的刺激。
这些刺激可以是视觉、听觉或触觉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视觉刺激。
2.刺激感知任务:实验参与者需要对呈现的刺激进行感知任务。
例如,他们可能需要报告刺激的位置、颜色或形状等。
3.侧抑制刺激:在呈现刺激周围的邻近位置,出现一些干扰刺激。
这些干扰刺激可能是相同的性质(如相同颜色的圆圈),也可能是不同的性质(如不同颜色、形状或大小的刺激)。
4.反应时间记录: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尽快做出反应,以回答相关的问题或完成特定的任务。
实验者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5.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将收集到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侧抑制的效应。
他们可能会比较呈现刺激和侧抑制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来评估侧抑制的程度和影响。
在侧抑制范式的实验中,通常使用的是“身份”(identity)侧抑制设计。
也就是说,实验参与者会被要求感知和辨别呈现刺激的身份属性,例如,颜色、形状或大小等。
通过引入侧抑制刺激,研究人员可以研究邻近刺激如何影响目标刺激的感知。
侧抑制范式的结果可以提供对感知和知觉过程中的侧抑制机制的理解。
侧抑制在许多感知和知觉任务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辨别形状、颜色和运动等。
通过研究侧抑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感知系统的运作方式,并揭示潜在的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
总的来说,侧抑制范式是一个用于研究感知和知觉过程中的侧抑制现象的实验范式。
它通过呈现一个目标刺激和其周围的侧抑制刺激,来评估侧抑制对目标刺激感知的影响。
通过使用实验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研究侧抑制在不同情境下的效应。
心理学研究方法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解释交互作用
有些理论常常预期行为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交互影响。 因此,常常需要用复合设计来检验这样的理论。例如,人格因素 与环境因素。
理论检验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互相矛盾的发现,交互作用在解决 这些矛盾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使用随机区组分配或ABBA抵消平衡法来平衡练习效应的。 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一个区组内)以随机的方式排序。 在ABBA抵消平衡法中,实验条件先以一种随机顺序呈现,然后再呈现相
反的顺序。 当练习效应呈非线性时,或者当被试成绩会被期望效应影响时,随机区
组分配比ABBA抵消平衡法更好。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Nie et al.(2018)研究注视线索对VWM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被试内 设计,自变量为线索类型 (注视线索/运动线索)与线索提示有效性 (有效/无效)。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在复合设计中,每一自变量的总效应被称为主效应。 交互作用是指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大小在第二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心理学研究方法 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
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简介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是一种常用于心理学实验中的实验范式。
它结合了爱德华兹模板和威尔金斯效应的特点,用于研究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和记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该模板的背景、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和应用等方面。
背景爱德华兹模板爱德华兹模板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兹提出的。
它是一种通过呈现一系列信息来研究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分配的方法。
爱德华兹模板通常由一个中央目标刺激和周围干扰刺激组成。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干扰刺激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来探索注意力对中央目标的影响。
威尔金斯效应威尔金斯效应是指人们在注意到一类信息后,更容易在之后的任务中注意到同类信息。
这种效应表明,人们的注意力在认知任务中存在一定的持续性,一旦注意到某一类信息,将更容易再次注意到类似的信息。
实验设计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实验的一个变体,其实验设计如下:1.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个任务,其中包括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例如,中央目标可能是一个红色的圆圈。
2.在任务开始之前,参与者会被暴露于一个前置任务中。
该前置任务通常包含一系列的干扰刺激,其中既包括与中央目标相同的刺激,也包括与中央目标不同的刺激。
3.在完成前置任务后,参与者继续完成主任务,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参与者在完成前置任务后,更容易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这表明威尔金斯效应在爱德华兹模板中的有效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干扰刺激与中央目标的相似程度对威尔金斯效应的强度有影响,越相似的干扰刺激会导致更强的效应。
应用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可以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
以下是一些应用领域的例子:注意力研究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用于研究注意力分配的经典范式。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干扰刺激的特征来探索不同因素对注意力的影响,例如干扰刺激的颜色、形状、位置等。
记忆研究该模板还可以用于研究记忆过程中的注意力效应。
例如,研究者可以在中央目标中加入一些具有情感价值的刺激,然后通过威尔金斯效应探索这些情感刺激对后续记忆的影响。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引言实验范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可以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测试他们的假设或验证他们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实验范式,讨论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中的实验范式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因此需要使用特定的实验范式来探究这些特征。
以下是几个心理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反应时范式反应时范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
研究者通常以刺激——反应的方式进行实验,在预定的时间内观察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Stroop任务、连续性任务和选择反应任务等。
这些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测量认知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条件学习范式条件学习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心理过程。
研究者会刺激被试以建立某种条件反射。
常见的条件学习范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这些实验范式有助于理解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以及研究相关的认知和神经科学问题。
3. 社会认知范式社会认知范式涉及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认知加工的影响。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雙關語任务、隐式联想测试和电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实验等。
这些实验范式常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
二、生物学中的实验范式生物学的研究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生物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细胞培养范式细胞培养范式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通过将细胞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可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细胞培养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生物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药物对细胞的影响等。
2. 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模型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动物作为模型来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例如,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新药的研发。
动物模型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生物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
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
情绪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情感体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感的经验,通过不同的行为与反应来反映出来,所以,对于了解和研究情绪,必须采用合理的实验范式。
近几年来,心理学家们关注于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以系统化地检测、理解和控制各种感情联系,揭示情绪的内在机制。
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模拟情绪实验。
模拟情绪实验是一种模拟刺激诱发情绪的研究方法,采用特定的任务或情景来模仿实际的情绪体验。
通过模拟情绪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人格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情绪体验之间的内在机制。
其次,心理学情绪效应研究。
心理学情绪效应研究利用实验设计来检测不同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变量如视觉信息、行为表现以及记忆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脑成像实验范式。
脑成像实验范式指的是利用脑成像技术来检测情绪的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发现不同情绪中大脑活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脑成像实验范式显示了大脑不同区域活动的差异,比如大脑构造、神经机制、情绪相关性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情绪的内在机制。
这些实验范式的研究都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深入理解和探索
情绪的本质,以及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机制。
同时,对各种情绪体验的研究也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自我调节能
力,增强自控力,从而有效地缓解各种情绪障碍和抑郁症。
总之,心理学情绪实验范式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探索情绪的本质,揭示其内在机制,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各种情绪,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缓解情绪失调、抑郁症等症状。
主要地心理学实验范式总结材料(上)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总结——思维实验【欢迎转载科普】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假设检验说实验范式实验者:布鲁纳过程:1)实验材料:81张图片,特征维度分别为:A、图形形状:方形、圆形、十字形;B、图形数量:1、2、3;C、图形颜色:红色、绿色、黑色;D、边框数量:1、2、32)选择范式:同时将81 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3)接受范式:同时将81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我将每次给你看一张图片,请你按自己的想法,判断它是否属于我所想的概念。
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
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假设:1)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呈线性稳步提高,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2)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开始上升很慢,达到某一时刻突然跳跃到100%,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结论:被试形成假设的两个途径:1)总体假设:把主试呈现的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看做该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把所有可能都问一次。
2)部分假设:根据主试呈现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关于未知概念的假设,然后在之后的询问中依次排除不合适的属性。
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内隐学习说实验范式实验者:里伯过程:该实验设计了一种“人工语法”,用这种语法可以组成一个个字符串。
将被试分为两组:A组:努力记住字符串;B组:找出字符串排列的规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求被试判断一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
结果:A组的成绩显着高于B组。
即原先没有意识到学习字符串里有什么规则的被试,反而更好的学习到了“人工语法”。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一、儿童博弈任务(Child 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
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
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
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二、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总结
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假设检验说实验范式实验者:布鲁纳过程:1)实验材料:81张图片,特征维度分别为:A、图形形状:方形、圆形、十字形;B、图形数量:1、2、3;C、图形颜色:红色、绿色、黑色;D、边框数量:1、2、32)选择范式:同时将81 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一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3)接受范式:同时将81张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以及怎样将图片结合成概念;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我现在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
我将每次给你看一张图片,请你按自己的想法,判断它是否属于我所想的概念。
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
看看你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
假设:1)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呈线性稳步提高,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2)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的正确率开始上升很慢,达到某一时刻突然跳跃到100%,被试则是以渐变的方式习得概念的;结论:被试形成假设的两个途径:1)总体假设:把主试呈现的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看做该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把所有可能都问一次。
2)部分假设:根据主试呈现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关于未知概念的假设,然后在之后的询问中依次排除不合适的属性。
人工概念形成范式——实验:内隐学习说实验范式实验者:里伯过程:该实验设计了一种“人工语法”,用这种语法可以组成一个个字符串。
将被试分为两组:A组:努力记住字符串;B组:找出字符串排列的规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求被试判断一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
结果:A组的成绩显着高于B组。
即原先没有意识到学习字符串里有什么规则的被试,反而更好的学习到了“人工语法”。
结论:1)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2)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3)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增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方式。
它是为了研究特定的心理现象或者测试某种假设而设计的一套程序。
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实验中,研究者会引导被试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观察他们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
通常,被试参与者会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不同的刺激或条件。
研究者会记录被试参与者对于刺激的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注意力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改变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要求被试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注意力的转移或者集中。
通过观察被试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注意力的结论,并探讨注意力对于认知和行为的作用。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情绪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实验中,研究者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诱发不同的情绪,例如通过观看影片、阅读文字、听音乐等。
被试参与者会被要求描述他们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测量他们的情绪反应。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研究情绪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的机制。
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如工作记忆实验、决策实验、社会认知实验等。
每种实验范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范式的设计和操作需要严密的思考和精确的控制。
研究者需要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保护被试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合理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准确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方式。
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操作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获取有效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认知心理学可是超级有趣的呢!里面有好多经典的实验范式,今天就来好好唠唠。
一、 Stroop效应实验范式。
这个实验可太有名啦。
想象一下,你看到一些字,这些字的颜色和字本身代表的颜色不一样哦。
比如说,“红”这个字,但是它是用绿色写的。
然后让你快速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字本身。
这可就有点难喽,你会发现自己老是忍不住想要念出字的意思,而不是正确的颜色。
这就表明了我们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字的语义加工是自动的,它会干扰我们对颜色的加工,这种干扰就产生了Stroop效应。
这就好像大脑里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说“我要念字的意思”,另一个说“不,要念颜色”,可有趣啦。
二、启动效应实验范式。
启动效应呢,就是之前的一个刺激对后面的刺激产生影响。
比如说,先给你看一些和“医生”有关的词,像“医院”“护士”“手术刀”之类的。
然后再让你看一个模棱两可的词,像“医”,你就会更快地把它识别为和医疗相关的东西。
这是因为之前的那些词在你的大脑里启动了关于医疗的概念。
就好像是大脑被提前预热了一样,对相关的东西就变得特别敏感。
这也说明我们的大脑在认知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惯性的。
而且这种启动效应还分正启动和负启动呢。
正启动就是前面的刺激促进后面的刺激识别,负启动就是前面的刺激反而会阻碍后面刺激的识别,是不是很神奇呀?三、双耳分听实验范式。
这个实验就像是给大脑出难题。
实验者会同时给你的两只耳朵输入不同的信息,就像左耳听到一个故事,右耳听到一首诗。
然后让你去注意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内容,并且回忆出来。
结果发现呢,当你集中注意力在一只耳朵的时候,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就被忽略了很多。
但是呢,有些时候,即使你没注意,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比如你的名字,还是可能会从另一只耳朵“溜”进你的大脑。
这就说明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是有选择性注意的,但是这种选择性又不是完全绝对的。
就好像大脑有个把门的小卫士,大部分无关信息都被挡在外面了,但是有些特别的信息还是能偷偷混进来呢。
心理学实验范式
1遮蔽技术实验范式最近在研究情绪时,经常使用一种叫遮蔽技术的实验范式。
这种实验方法是指在呈现一个情绪性刺激以后,用一个中性刺激遮住原有的刺激并测量被试的反应。
2情绪Stroop实验范式情绪Stroop 范式是最初的stroop 范式的变式,这种方法是用情绪词作刺激,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 以被试的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假设相关情绪词会导致较高程度的激活,因此有较高程度的干扰,情绪刺激的衰退期(decay interval)长于中性刺激。
特定的临床病人在stroop 任务中把注意分散到特定类型刺激词的语义内容,因而这类词颜色命名的时间要长于其他呈现词。
这说明,被试对特定类型的词更为敏感(比如焦虑失调者对压力词更为敏感) 。
3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是在呈现目标图画之前、同时或之后不同的时间内呈现一个与图片名称相关的词语。
被试命名图片的时间可能受到干扰词语的影响,根据不同时间下不同的影响结果可以推断词汇产生的时间进程,并检验交互激活模型和独立两阶段模型对词汇产生中语义和语音激活时间进程的预测。
这是研究汉字认识加工的一种实验范式。
4RSVP实验范式RSVP 范式研究注意瞬脱现象实验范式。
注意瞬脱现象是Broadbent 等人发现的。
该现象表明: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认出在该词后约500ms 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
1987 年,Weichselgartner 和Sperling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注意瞬脱的研究把对注意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注意的时间维度上,通常采用RSVP 范式。
其具体方法如图所示,其中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在同一位置以6~20 个刺激/ 秒的速度连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别或觉察刺激流中的目标刺激(Target ,以下简称T)和一个探测刺激(Probe ,以下简称P ,一般在T 后的1~8 个刺激中呈现) ;刺激流呈现完后要求被试报告T、P ;刺激流中,T 或P后的第i 个刺激通常简称为T+ i 项或P + i 项。
实验心理学课件12级经典实验范式与Eprime编程
2、变化觉察范式 Change Detection paradigm
场景知觉研究的五大范式之一<眼动〔Eye Movement〕、背景提示〔Contextual Cueing〕、 物体觉察〔Object Detection〕、变化觉察 〔Change Detection 〕和点线索追随〔FollowThe-Dot〕 >
1. 工具箱 2. 结构视图
3. 属性窗口 4. 程序工作台
12 4 3
Toolbox 由多个object 构成
1
研究者可以将实验所需要的
object拖放到程序时间线上
每个Object都有一组特殊的、 可以根据研究需要由研究者自己
设定的属性,这些属性将决定对 象的行为
E-Object〔对象、控件〕及其功能
拖曳任一部件进时间轴
右击--Rename
双击introduce
list
所谓的List就是在练习与正式实验中,我们所要呈现给受试者看的trial的顺序表
新增程序
List的刺激呈现顺序order解释:
❖ “Sequential〞:按实际顺序呈现 ❖ “Random〞:完全随机呈现
❖ 经典实验范式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非常严格
范式的作用
❖ 阐述研究过程
❖ 确保因果逻辑
心理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技术范式:(传统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法,反响时 技术等;〔认知实验心理学方面〕启动技术,双任务,双通道,移 动窗口技术,眼动技术等;〔认知神经科学方面〕脑电技术,FMRI 技术,脑磁图等
2
第 一 层 第 二 层 第 三 层
Structure View 以树形图的方 式直观表现整 个实验程序的 流程
gonogo实验范式
gonogo实验范式gonogo实验范式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用于评估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和决策过程。
该实验范式旨在测量个体在面对不同刺激时的反应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
在gonogo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对一系列刺激进行快速反应,同时需要抑制某些特定刺激的反应。
通常,实验中会使用两种类型的刺激: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
被试需要在看到目标刺激时快速按下按钮作出反应,而在看到非目标刺激时则需要抑制反应,不做任何动作。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研究者可以推断被试的认知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
通常情况下,反应时间较短且准确性较高的被试被认为具有较强的认知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而反应时间较长且准确性较低的被试则被认为具有较弱的认知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
gonogo实验范式可以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比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可以利用该实验范式来探索个体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认知控制能力。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可以利用该实验范式来研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认知控制能力方面的差异。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可以利用该实验范式来评估患者的认知控制能力,从而指导治疗和康复计划。
通过使用gonogo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关于认知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个体的认知过程、决策行为以及认知缺陷的产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gonogo实验范式还可以用于评估干预措施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认知康复提供重要依据。
gonogo实验范式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可以用于评估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研究者可以推断被试的认知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
该实验范式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gonogo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获取关于认知控制能力和抑制能力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干预提供依据。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范本模板】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1假设1。
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2。
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2。
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2.3。
1。
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2。
3.1。
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2。
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
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2。
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心理学实验范式汇总
心理学实验范式汇总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
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
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
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儿童博弈任务(Child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
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
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
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
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
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
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
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
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
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
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
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个更有代表性的工作记忆任务,包括维持少量信息,要求n-back任务操作工作记忆信息。
其次,允许应用参数变量方法代替减法方法(themethodofsubstraction),因而避免了一些和后者相关的问题假设(Fristonetal,1996;Jenningsetal,1997)。
第三,n个任务允许系统操作工作记忆负荷。
随负荷变化而变化的脑区被认为起到特殊的加工作用。
活动记忆实验范式这种范式要求被试听或看一系列未知长度的项目串,被试者在系列回忆时,有两种回忆方式,一是回忆出尽可能多的项目,二是只回忆最近呈现的几个项目。
包括两项难度不同的分任务。
在较易任务中,由计算机在屏幕中央以每1。
75秒呈现一个数字的速度,随机呈现一系列的数字,要求被试者随时大声报告数列的最后3位。
如呈现数字7,6,2,1,4,被试者就应该依次报告:7,6,762,621,214。
最终答案为214,完全正确得1分,中途任何一次漏报或误报都不能得分。
数列有4~9位6种长度,在每一数列中没有相同的数字出现。
在实验中数列长度随机安排,被试者不知道数列何时呈现完毕。
练习8次,正式测验24次(每种长度各4次)。
较难任务程序与较易任务基本相同,只是数字呈现的速度改为每0。
75秒一个。
在活动记忆任务中,被试者要保持一个激活的项目串,在该项目序列的长度大于需要反应的项目序列长度时,每呈现一个新的项目,被试者要消除掉记忆中位于项目序列位置最前面的那个项目,并把新呈现的项目加到末端。
在Morris等的动态记忆任务中,先在计算机屏幕中央以一秒一个的速度呈现一串辅音,要求被试者随时记住该串辅音的最后几个(如4和6个),直到呈现完毕。
由于被试者不知道该串辅音何时呈现完毕,因而辅音串越长,需要刷新的次数就越多,难度也就越大。
Kiss 等人利用活动记忆范式研究执行功能的脑定位[10],该实验利用ERP的方法对相应脑区的活动进行考察,发现对数字的控制与存储是相分离的。
Oddball实验范式Oddball实验范式的要点是,对同一感觉通道施加两种刺激,一种刺激出现概率很大,如85%,另一种刺激出现的概率很小,如15%。
"两种刺激以随机顺序出现,这样,对于被试来说,小概率刺激的出现具有偶然性,因为它很少才出现一次,感觉有点怪(Odd)。
但实验任务却要求被试关注小概率刺激,只要小概率刺激一出现就尽快做出反应。
可见这里的靶刺激是小概率刺激。
Stroop任务范式Stroop任务是研究反应冲突的一项常用范式.传统的Stroop测验采用色字和色块命名的方法来考察Stroop干扰效应量.在命名书写颜色字词所用颜色时,如果词义本身与颜色不符(如用绿色墨水书写"红"字时),颜色命名时间要长于词义与颜色一致时(如用绿色墨水书写"绿"字)或其它中性条件(如用绿色墨水书写一个与颜色无关的匹配字)。
这之间的差异就是词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量。
GoNoGo任务范式GoNoGo任务是研究反应停止能力的一种常用范式.此任务通常是随机交替呈现两个不同的字母或图案,要求被试对其中的某个刺激作反应(所谓的Go反应),而对另一个刺激不反应(所谓的NoGo反应)。
对NoGo刺激的错误反应通常被认为是反应停止困难的一项指标。
无意识知觉研究中的三种范式1.Stroop效应2.错误再认3.EXCLUSION测验1.Stroop效应(1)Stroop效应(2)意识知觉条件下的Stroop效应反转(3)无意识知觉条件下的典型Stroop效应Merikle和Joordensd研究目的:比较改变刺激特性(呈现时间)和改变注意方向所引起的类似的Stroop启动的质的差异。
2.错误再认所谓错误再认是指,在进行再认测验的时候,那些实际没有学过的项目被给出“学过”的反应。
方法:通过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导致错误再认率的变化。
研究实例Jacoby和Whitehouse(1989)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Merikle(1997)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3.EXCLUSION测验Exclusion测验的方法最早是由Jacoby(1991)提出的,他在其过程分离程序中,将Exclusion测验和Inclusion测验相结合,对意识影响和无意识影响的绝对量加以分离和计算。
EXCLUSION测验基本实验模式每轮实验首先呈现一个5个字母的单词(如,spice),然后加以掩蔽,紧接着呈现这个单词的头3个字母的词干(如,spi__),让被试用除了刚才呈现过的单词(又称“靶词”)之外的任意词进行补笔。
Debner和Jacoby(1994)的实验结果当靶词呈现500ms(实验一)的时候,被试能够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在补笔中将靶词排除掉,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低于基线值;而当靶词呈现50ms时,被试较难遵从指导语的要求,他们在补笔中用了很多靶词、尽管指导语强调不要用靶词。
实验结果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高于基线值。
Merikle(1995)的研究方法:操纵刺激特性(时间)和注意方向三种实验范式的讨论通过Stroop效应、错误再认和排除测验3种实验范式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一致,Merikle和Joordens得出结论:刺激特性的改变和注意水平的改变影响的是同样的内部过程,即激活(activation)和知觉。
意识知觉vs无意识知觉和注意知觉vs无注意知觉其实是描述了同一个内部过程的分离。
几个重要观点:1注意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连续变化的;2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连续的过程;3意识也可能是一个多水平的连续变化体;4刺激特性(知觉特性)、注意、意识这3个概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主要考察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存在怎样的差异实验例证Murphy和Zajonc1993年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比有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可能更大。
Groeger(1984,1988)提出了字词的不同编码依赖于对它们的知觉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的。
MarceI(1980)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意识研究评价过去研究无意识知觉总是试图要找到一个意识的阈限,在阈限以上是意识知觉,在阈限以下是无意识知觉。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要确定一种刺激情景,这种情景或者总是导致意识知觉,或者总是导致无意识知觉。
但我们知道,要找到这祥一种情景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做到的是确立一些情景,在这些情景下或者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或者无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
任务分离范式既用于内隐记忆研究,又是研究意识与无意识的基本实验范式基本逻辑:两种不同的知觉测验的比较第一种测验被认为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第二种测验被认为既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又反映了无意识知觉到的信息。
建立一定的实验条件使意识知觉测验的敏感度为零,那么如果第二个测验的敏感度高于零,则反映了无意识知觉的影响。
两种测量方式(1)意识的内省测量:特点以被试对自身知觉经验的自我报告作为意识知觉的指标(2)意识的行为测量:以被试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两种最典型的测量方法1、迫选性刺激有-无决策2、在一系列备选项中做出迫选决策。
基本假设是: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受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引导的。
对一个特定行为的测量是否是对所有相关意识经验的充分测量仍然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研究实例:Kunst-Wilson和Zajonc(1980)的实验。
大量实验证明:视觉刺激即使在观察者不能觉察它们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被知觉到。
如果刺激有—无侦察被认为是对意识知觉的充分测量,那么在不能进行刺激侦察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觉就证明了无意识知觉的存在。
如果要说明刺激不被察觉和辨认情况下的知觉,所用的意识测量必须只受意识知觉的影响。
但是,所有的行为测量可能既受意识知觉的影响,也受无意识知觉的影响。
这样所测得的辨别能力就不知道是谁引起的。
因为有意识的知觉加工和无意识的知觉加工都可能导致辨别能力的提高。
总之,任务分离范式很难满足意识知觉测量的唯一性和充分性假设,难以证明无意识的存在和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是否有本质上的差别。
研究语言产生的实验范式现代西方语言产生的研究从研究范式上看,主要有3种类型,一种是继承前面通过语误和反应时等行为研究(包括采用ERP)方法的传统,并发展出新的行为实验方法来进一步构建和检验所构建的语言产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