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舞蹈题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舞蹈题材(1)
第二章节舞蹈题材
舞蹈,是意象的艺米;,
舞蹈,是形家的艺术;
舞蹈,是意象外化为形象、形象依托于意象的艺术。
确切地说,舞蹈是心之所感、意之所属、形之所象的艺米。
一部舞蹈作品的诞生,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即:“选材”一一题材的选择;“结构”一一题材的处理;编舞一一题材的表现。这三个步骤又可以归纳为两个历程、一是由外到内的历程、一是由内到外的历程。由外到内的历程,也就是舞蹈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心有所感、意有所属直至酝酿成熟为舞蹈题材的过程。这一历程,更多的不是专业技能的操作,而主要是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的主观过滤,心理现象十分活跃,因此,我们又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心理历程”或“内化过程”。由内到外的历程,也就是舞蹈编导将酝酿成熟的题材按照舞蹈艺术的美学要求进行结构处理,运用舞蹈语言将之外化为直接可视的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积极活跃的心理现象,又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物质外化历程”。或叫“外化过程”。这两个历程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一个瓜熟蒂落的成热过程。但是,既然把舞蹈到作分为三个步骤,两个历程,那么,每一步骤便有其关注的侧重,不同的历程有其不同的特殊心理现象。
舞蹈题材这一章,主要研究的是舞蹈编导面对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主观兴趣与客观情景发生撞击,撞击之中又有所选择.选择之中又有所转化并确定表现内容的心理过程。简而言之,本章的重点,是谈舞蹈题材选择与确定过程中的种种专业心理现象。在进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对舞蹈选材中“意之所属”“形之所象”两个概念做简要的说明。我们知道,舞蹈题材来源于直接生活,也来源于间接生活(如改编小说、剧本及音乐作品的启发等),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舞蹈编导所感受的客观对象。所谓编导的“意之所属”,是指编导的主观意趣、意旨、意愿与客观对象相撞击后留存于心的认同,这种认同经过专业意识的筛选与过滤,成为心有所感、有所动的题材种子,经过反复孕酿成为创作题材。这是舞蹈选材心理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主、客观相撞击、出现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的情绪体验时,还需经编导的审美理想这一相对稳定心态的鉴别与接纳,才有可能被保留在编导的兴趣焦点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之所属”,。
所谓“形之所象”,、是指观察对象(人、事、物)的外部形态只是一种原始素材,必须经编导意趣、意旨、意愿的改造与发展,方能成为编导思维过程中的意象,还需通过舞蹈语言这个物质手段,将思维中的意象外化出来,才是观众直接可视的形象。否则,思维中的意象只是编导内心屏幕上的流动形态,而不是舞蹈语言物质化后的稳定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之所象”。明确以上两个概念之后,再来分析舞蹈选材的心理历程,就认为方便了。
第一节撞击
撞击,是指客观生活情景引起编导对它以舞蹈的注意与观察,并为此诱发出创作冲动的心理反应。
纷繁的生活现象,象无数激流冲击着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做为社会生活成员的舞蹈编导也会受到冲击。但是,并非每一种冲击、每一次冲击都会引起编导的创作冲动。其间,有一般冲动与创作冲动的区别。当然,一般冲动是创作冲动的基础和积累。不过,由一般冲动转化为创作冲动是有条件的。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产生创作冲动的动因,是以两个“优势契合”为条件的。两个“优势契合”,一是指客观生活情景与舞蹈艺术的形式优势相契合,发挥舞蹈艺术的表现特点,所谓的冲动方有可能诱发出创作的行为;二是指客观生活情景很适合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但却不是每个编导者都肯定会去表现它,它还必须同编导者个人的煤材条件的优势相契合。一是舞蹈艺术的形式优势,一是个人的煤材条件优势,两个优势缺一不可。否则,便不具备具体的可行性。
“撞击”的出现,并非只是刺激(生活情景)一一反应(主观感受)的单项活动.而是刺激一一反应的多次反复与互相选择直至契合。编导对题材的选择,不是客观生活被动的“待选”,也不是编导主观的“守株待兔”,而是两个优势条件同客观生活一见钟情的邂逅,两厢情愿的契合。这就要求编导对舞蹈艺术的形式优势有很透彻的了解与把握;对个人煤材条件优势不断地完善和准确地估量。这样,编导个体同客观生活情景产生“撞击”的机会会更多,范围会更大,“选材”的自由度也才愈大。反之亦然。“撞击”,虽然是主客体一见钟情的邂逅,但并非毫无心理准备的相撞,而是以诸多因素所构成的心理准备为前提的。
一、观察是撞击的先导
“观察”是“撞击”的先导,而“注意”又是“观察”的先导.“注意”,是一种积极活跃的心理现象。“注意”能使人在某一瞬间把视觉的选择性集中于
某一对象上面,使人得以尽兴的“观察”。只有那些引起舞蹈编导“注意”的客观对象,编导才会对它进行“观察”.而编导的“观察”,不仅要看,要听,还要思考,酝酿。这是具有专业特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导的审美直觉、形式反应会迅速地调动起来,对“观察”对象做出呼应。与此同时,编导个人的煤材条件会对这种呼应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既然“观察”是“撞击”的先导,“注意”又是“观察”的先导,那么,又是什么导引着编导的“注意”或不注意呢?这就是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心理现象一一“兴趣”。
“兴趣”,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凡是成功之作,追索其创作之初的动机时,都因“兴趣”的驱使而使创作者忘乎所以,如醉如迷。舞蹈创作也不例外。有些授命之作,在授命之后编导不能培养起创作兴趣,十有八、九是应付差使的产品,而不会成为艺术珍品。因此,做为组织创作活动的领导人或监制人,对编导的“兴趣”心理,切不可扼制或打击。“兴趣”,不是创作者随心所欲、偶而出现的暂时心态,而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所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这种积极态度与审美心理的形成同个人创作经历、生活环境、个人的煤材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一些生活在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对纯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家,除了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外,又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他们舞蹈题材的兴趣指向、审美选择就倾向于民族风情、花鸟鱼虫、或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兴衰及其动人的故事。有些生活在商业发达、空间喧闹、对外交流频繁的大城市的舞蹈家,他们的舞蹈题材的兴趣指向、审美选择则倾向于社会分析、人生命运或对未来的思考。因此,舞蹈编导的选材兴趣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命令所使,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的煤材条件、成功经验的一种“定向反射”,这种“定向反射”是与客观生活相撞击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现准备是兴趣指向、审美选择的“预结构”,这种“预结构”一旦与客观生活情景相契合、相撞击,便有了某种不言而喻的认同与默契。
二、观察中的知觉方式
人们常说:“舞蹈家要用舞蹈的眼睛观察生活”。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舞蹈家的眼睛同一般人的眼睛在功能、构造上是相同的。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舞蹈家的眼睛确实有其鲜明的专业特点,他们对客观事物有着独特的知觉方式。每当舞蹈家对某些生活情景产生兴趣,对它注意并做有意的观察时,常常会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