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1)

合集下载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一、关于制度经济学1. 制度经济学的概念与特征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学派,其研究对象是经济行为的制度化、组织化及制度本身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其主要特征包括关注制度及其演变、重视不完全契约、关注信息不对称及代理问题等。

2.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制度设计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其中,制度环境包括评估制度环境的经济利弊、制度设计则是为了改善制度环境而进行的行动,而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演变过程。

3. 制度经济学的应用制度经济学的应用方向包括政府无效性、共享经济、法律及产权保护、合约设计和组织治理等方面。

在实践中,制度经济学常被用来解决经济系统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4.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及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度经济学将继续关注深化制度改革、优化制度环境、提高制度效率以及加强国际制度合作等方面的研究。

5. 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与挑战制度经济学优势明显,但仍存在模型偏置、脆弱性及缺乏实践验证等局限性。

在未来,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推进学科交叉、加强人文关怀,以保证其有效性。

二、关于制度效率1. 制度效率的概念与特征制度效率是指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经济系统所能实现的最优化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能力。

在制度效率中,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及社会效益是对制度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

2. 制度效率的评价指标制度效率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效率和环境效益等。

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指实现了最优资源配置的能力,收入分配效率指资源分配合理性及公平性,环境效益则是指经济体系对环境的影响。

3. 制度效率的调节因素制度效率的调节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法律因素、金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

具体而言,技术因素指可用技术的先进程度,文化因素则指社会信仰、价值观及社会规范,法律因素则指法律体系的公平性和法治程度等。

4. 制度效率的优化手段优化制度效率需要充分考虑制度环境、减少不完全信息影响、加强保护产权等。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S引言新制度经济学发轫于罗纳德·科斯的两篇宏文,《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

前者成为后来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开端。

后者将外部性问题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并开创了产权经济学,与企业理论相结合后又有了企业的所有权治理结构理论。

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与这一系列理论联系不甚密切的是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斯·托马斯。

本文拟就新制度经济学的早期经典文献做一梳理。

试图厘清新制度经济学早期关注的问题的探索过程及其脉络。

、交易费用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概念就是交易费用。

通过它,新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学从完美的经典物理的世界带回了有摩擦力的现实世界。

新制度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不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理论,产权理论,还是宪政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都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

这一概念如此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交易费用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经济学家根据他研究的主题,以便于说明问题,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定义。

科斯的在《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先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他指的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成本,也即发现价格的成本,具体包括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

肯尼思·阿罗(1969)给交易成本下的定义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巴泽尔则认为是“产权换手的成本”。

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1983)中对科斯的交易费用做了极大地拓展,他认为发现价格的成本包括了信息费用,考核费用,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而且交易成本并不等于发现价格的成本,除此之外,他将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也纳入了交易成本范畴。

在文章的结尾处,张五常这样写道:“沿着科斯的思路贯穿着这些转变,我强调了发现价格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考核费用和谈判费用。

但这些费用发生变化时,不同的契约就产生了。

我并不主张价格决定就是关系到契约或组织形式的所有选择的那种唯一的交易费用。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

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

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制度经济学的内容繁杂、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多元、学习和研究者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因此,进一步理清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一般理论框架,对于制度经济学的完善和创新很有必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制度经济学论文参考[摘要]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

这应建立在国有企业实施了正确的产权改革的基础之上。

通过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归属以及权责利边界、调整产权布局结构、推动产权交易市场日趋发展和成熟,增强国有企业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 产权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一、现代产权经济学的产权内涵产权这一概念,既是一个古老的范畴,更是一个现代的范畴。

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经济学家就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产权”都被当作已经存在的条件被排除于正统经济学以外。

虽然所谓正统的经济学承认“产权”的重要性,但是认为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从而关于“产权”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科斯为代表的一批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出了他们的产权理论,引起不小的轰动,产权问题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产权究竟是什么呢?制度经济学家又是如何定义它的呢?《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著名的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所下的定义是:“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定义是从权利的可选择性和权利的实施来定义产权的。

另一位产权经济学家德姆塞茨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定义产权,同时,他十分强调产权的功能和作用,他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

制度经济学的参考文献

制度经济学的参考文献
Economic Growth: A First Step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J.of Econ .History 30.1979
30、Coase,R.,“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 Nov. 1937,4.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24、Alchian, Armen A.,“Uncertainl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58(June 1950):211-222.
25、Alchian,Armen A.,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December 1972);777-95
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美]约色夫.G.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
证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美]萨奇、沃尔顿:《新经济史探讨》,1982年版
8、[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9、[美]阿里斯:《奔向合理社会:工业文明的价值》,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
1961年
10、[美]格鲁奇:《当代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贡献》,1936
11、张旭昆:《论制度的均衡与演化》,《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论文:制度变迁经济学:文献综述及中国的经验

论文:制度变迁经济学:文献综述及中国的经验

论文:制度变迁经济学:文献综述及中国的经验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正式制度创新理论、非正式制度演化假说,同时也对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观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在以上的基础上对基于中国经验的几个代表性理论进行了回顾;最后,文章在已有的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评论。

关键词:制度创新;制度演化;制度互动;中国改革一、引言经济制度变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课题,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都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学学术界里,经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著名学者的长期关注。

那么,关于经济制度变迁,我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一些被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正式制度是如何被人为设计出来,国家、政府等外部权威在正式制度创新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二,非正式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受哪些因素的驱动?第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现有研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构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框架,同时,本文还总结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论假说。

最后,对已有研究加以评论。

二、制度变迁理论:发展脉络 tc "2.1 国外对制度变迁的主要研究"自十八世纪开始,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如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等,都懂得制度的极端重要性。

新制度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交易费用、产权和契约结构等基本概念的运用,吸收奥地利学派、美国老制度主义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以及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可以有效地解释制度的起源、性质、演进等一系列问题。

(一)正式制度创新的视角 tc "2.1.1 正式制度创新的视角"产权制度作为一种典型的正式制度安排,德姆塞茨(h. demsetz,1967)声称当内部化的收益超过其成本时,产权就建立起来将外部性内部化而产权制度同时发生变迁。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概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体中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被定义为一组规则和约束,这些规则和约束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

制度的效率则是指制度对社会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和制度效率的视角,综述了相关的文献,旨在了解制度经济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有关制度效率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效果、相关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在制度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而制度规则的性质和设计会对经济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可以分为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

形式制度是指明确规定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契约等规则,它们通过强制执行来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非形式制度则是指一种非正式的约束机制,如社会规范、习惯和道德规范等,它们通过社会压力和公众舆论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

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来实现的。

首先,制度可以影响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提供正确的经济激励,从而促使经济主体做出适当的决策和行为,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其次,制度可以影响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商和执行成本等,它们是进行经济交换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交换的顺利进行,增加整体经济效率。

另外,制度还可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和高效。

制度规则的不完善或不合理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配置。

相关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近年来,关于制度经济学和制度效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方面,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制度对经济效果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 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 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By Liang Jinhui, Zju1.The Nature of the Firm, Coase2.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Coase3.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Alchian4.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iebout5.Might Makes Rights, Umbeck6.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Olson7.Spontaneous Order, Sugden8.Culture Belie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Grief9.The Economics of Convention, Young10.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Qian and Weingast11.Reversal of Fortune, Acemoglu, Johnson and Robinson12.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North and Weingast1.The Nature of the Firm, Coase (交易费用的存在促使新的经济组织的产生)文章的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一般认为价格机制协调经济系统的运作,而在企业内部企业家协调生产,为什么企业这种组织是必需的呢?二、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还是由企业家来决定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在边际点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是等于由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成本。

科斯的目标是发展一个真实而易于处理的企业理论。

文献综述范文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摘要:关键词:(略)一、前言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和经济发展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

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

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

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

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 ;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 ;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 ;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 ,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

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

(3)阶段派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

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

对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科斯看来,“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

”‘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指向现实世界。

诺思将新制度经济学界定为“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诺思认为需要在制度变迁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理解和研究。

柯武刚和史漫飞则具体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以及这些规则和规则集的实施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还与制度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中演化有关。

简而言之,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

”’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科斯所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鲜明特征应该体现在,它研究来自于现实世界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运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制度的产生和变动,从而揭示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Coas。

,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德姆塞茨、斯蒂格勒和波斯纳等人(nemsetz,1965;stigler,1965;Posner,一972)对自然垄断问题进行了产权分析,认为进行竞争性投标,可以将对市场提供服务的权利赋予最高出价者,疏解自然垄断带来社会福利损失的问题。

制度经济学制度与经济效率

制度经济学制度与经济效率

制度经济学制度与经济效率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体制如何影响经济效率的学科。

经济效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有效分配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利益的能力。

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是指一系列规则、法律、组织和习惯,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

本文将探讨制度经济学制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1. 制度的定义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的总体安排。

它包括法律制度、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制度等要素。

制度不仅仅是一些规则和约束,还包括一些组织和习惯,它们共同塑造了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

2. 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制度对经济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制度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出的增长。

相反,糟糕的制度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市场失灵和经济增长停滞。

2.1. 保护产权一个健全的制度必须能够有效保护产权。

产权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在产权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去积极投资和创新。

保护产权有助于建立信任,激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并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2.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制度还要能够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提高人民的生产力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效应。

2.3. 促进市场竞争制度应该能够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可以促使企业增加效率、改善产品品质,并推动技术进步。

缺乏竞争的市场容易导致资源的滥用和垄断行为的出现,从而降低经济效率。

2.4. 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交易谈判和合同执行等环节产生的成本。

通过建立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执法机构,可以帮助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3. 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存在问题,影响到了经济效率的提升,那么进行制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改革,可以破除体制障碍,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制度与经济进展和增加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制度与经济进展和增加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制度与经济进展和增加理论综述摘要:关键词:(略)制度与经济进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路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专门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进展和增加相关。

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增进经济增加和进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增加和进展。

一、经济增加与进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加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以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确实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进展。

生产力老是在必然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增进生产力的进展,掉队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展。

一个持续一按时刻跨度的相对稳固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进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加和进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发。

2.西方经济增加理论要紧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以为:社会经济的增加或进展是增进经济增加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

他们将各类增加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加(通经常使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信函数关系,成立各类经济增加模型,说明经济现象。

最闻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加模型,新古典经济增加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和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提倡的剑桥经济增加模型。

这些经济增加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加与短时间、中期经济增加上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加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慢慢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加中的作用,轻忽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他们以为,经济增加和进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加与扩张进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进程。

要紧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动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进展型式”理论;和“两缺口理论”,和“平稳与不平稳增加”的理论等等。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综述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向。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和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制度和组织的质量决定了经济效率与效益的高低,同时也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研究领域进行综述。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1. 制度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制度的重要性。

它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等各种制度都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方式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在协商、契约和合作方面的行为。

它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企业、市场、政府等各种机构的决策和活动方式,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和效果。

2. 组织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组织的重要性。

有些企业会出现明显的优势,即能够以低成本生产较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和利润。

这种优势往往不仅是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差异,而是生产者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优势。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企业都是权力和信息的互动,而组织形式对实现这个过程的成功或失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3.信息的不完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信息的不完全是制度和组织发展的原因之一。

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市场效果,包括经济主体的交易和合作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和组织需要做出补偿、解决合作或交易的问题,并为市场创造一套相对稳定的协商和约束机制。

4.博弈的重要性新制度经济学还强调了博弈的重要性。

博弈是指一个人行动的结果取决于其他人的行动选择,而其他人的行动选择又受其行动的结果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大多数经济交易和协商伴随着信息不确定性和信任博弈。

因此,了解博弈行为和决策原则对于制度设计和组织运行至关重要。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市场失灵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对交易和协商的基础条件不足及其影响的分析,提供了对市场失灵之“黑匣子”(市场失灵的机制)的更深刻认识,从而有了更多的措施和决策的范式。

郭靖宜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郭靖宜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我国税收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摘要税收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以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各国税务部门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税务部门信息化进程,税收信息化建设伴随从无到有,到实现了国家到地方的税收信息数据大集中格局,税收信息化正从一场技术革命转化为一场全方位的管理革命。

现代税收征管工作的目标是效率与质量,重心就是税源监控,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税务管理领域的支撑点,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提高信息传输速度、资源共享和信息利用率,有效地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税收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提高管理、监控、服务的效能;凭借现代信息技术使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影响和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

税收征管模式是税收制度的实施载体,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税收征管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模式是实现税制目标的关键因素。

我国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注入新的内容,为强化税收征管,实现税收制度目标发挥了巨大作用。

利用税收信息化建设来推动税收征管流程的改造,实现税收信息化与管理科学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两者之间同步协调发展,将成为税务征管发展的新方向,值得研究和探讨。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背景。

税务部门作为一个掌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职能部门,所有的业务流程及事物管理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如今,税务部门的所有工作环节包括信息公布、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的购买使用、税务稽查、文书流转、人事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都是通计算机及网络实现的。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 学文献综述
◆ 张旭
(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 院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 摘要 】 新制度 经济学试 图运 用新 古典 经济 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 制 的成 本 ” 实 际上 是 一种 交 易 费 用 。 科斯认为, 企 业 为什 么会 出现 ,
成、 运行和演化 , 通过探 究, 去发 现制 度 是 如 何 影 响 经 济运 行 活动 , 其 原 因 是 由于 企 业 在 协 调 生产 时所 花 费 的成 本 相 比之 下 , 比通 过 新制度经济学摒 弃 了传统 的假设 , 即制度是 外生 , 进而强调制度重 市场交易所花 费的成本低。 他认为企业的替代市场机制, 主要是因 要性 。本 文主要从新制度 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 企 业理论 、 产 为有市场交易的成本的存在,同样 因为企业组织交易也是有成本 权理 论和 制 度 迁 理论 四 个 方 面的 相 关 文 献进 行 梳 理 。 导 致 企 业 也不 能无 限扩 大 为 一个 大 企 业 所 以 ,根 据 经 济 学 的边 际
【 关键词 】 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费用 企业理论 产权 理论 制度 变迁 原 理 , 企业 规 模 是 有 边 界 的 。 理 论 , 威 廉 姆斯 的企 业 理 论 是 对 科斯 企 业 理 论 的细 化 和 发 展 , 使 后 者具有可操作性。 威廉姆斯 的企业理论是一交 易费用为基础 的, 在 威廉姆斯理论中, 交易是通过某种 明确或不明确的合约进行 的, 经 新制度经济学 的产生和发展 济组织 问题就是一个合约 问题企业 为什么会产生就是交易者为什 新制度经济学 发源 于罗纳德 ・ 科斯 ( R o n a l d ・ C o s a s ) 的两 篇巨 么要 定立 合 约 的 问 题 。威 廉 姆 斯 常 常将 交 易 费用 比喻 为经 济 世 界 著, 1 9 3 7年 的 《 企 业 的 性 质》 和 1 9 6 0年 的 《 社 会 成 本 问题 》 , 之 后 在 的摩 擦 力 。 哈耶克 、 布坎南 、 斯蒂格利茨等人 的努力 下发扬 光大, 逐步形成了 张五 常 的 企业 理论 是 对 科 斯 企 业理 论 的重 新 解 释 和 发 挥 。张 包括交易费用理论 、 企业理论 、 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 五 常对 于 企 业 理 论 的 一个 主 要 观 点 是 : “ 企业 ” 只 是简 述 在 不 同 于 论体系 。 普通 产 品市 场 ,其 所提 供 的合 约 安 排 下 这样 的 组 织 活 动 的 一种 行 二、 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为。 张 五 常 关于 企 业 理 论 的 另 一 个主 要 思 想 , 是 他 认 为 企 业 与社 会 ( 一) 交易费用理论 的 边 界 是很 难 确 定 的 , 这 是 由于 企业 规 模 具 有 一 定 的模 糊 性 。 张 五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交易费用理论文献综述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

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本文将只对其中的交易费用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

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一、交易费用的定义尽管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并且交易费用理论也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但是关于交易费用的定义却在不同经济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解读。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1937)提出,他认为交易费用是为完成交易所必需的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搜寻交易伙伴和交易价格、进行交易谈判、订立交易合约、执行文易和监督违约的行为并对之制裁、维护交易秩序的各种费用的总和。

简单的说,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也即发现价格的成本,具体包括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

肯尼思·阿罗(1969)是第一个使用就“交易成本”这一术语的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

威廉姆森(1985)则把交易成本规定为经济系统运转所需要的代价和费用;张五常(1983)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二、交易费用的成因在科斯的分析中,科斯并没有专门分析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团。

科斯首先赋予“交易”以稀缺性,或者说,他首先认识到交易(活动)的稀缺性,就使分析“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有了基础、但科斯并没有明确指出;稀缺就是产生交易费用的根源尽管他实际上已经揭示出了这一点,他只是从实事出发,把交易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但他没有分析其产生原因。

制度经济学与经济效率

制度经济学与经济效率

制度经济学与经济效率制度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研究不同制度下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效率是指在给定资源条件下,社会能够生产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服务的程度。

本文将通过分析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制度经济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一、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市场和政府等不同制度对于经济效率的作用。

市场制度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能够在自由的买卖过程中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政府制度则通过法律、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方式,对市场进行规范和干预,以保障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

在市场经济中,制度安排是保护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权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同时,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也是实现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

竞争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效率追求,同时通过价格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好质量的商品。

二、制度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在资源配置的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和完善法律制度,各国政府试图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场的竞争程度,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制度经济学也在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提供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支持,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三、制度经济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制度经济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如果制度安排不完善,缺乏明确的产权保护和市场规则,将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和市场的失序。

另一方面,如果制度安排过于僵化和繁琐,将限制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

在制度优化方面,需要提高法治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同时,还需要简化政府审批和管理手续,降低企业开办和运营成本,为创新和市场竞争提供更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文献综述(1)提要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制度经济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制度与制度效率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流派入手,进而介绍并分析其中关于制度效率的观点及其产生分析的原因。

关键词:制度;制度效率;文献综述一、制度经济学主要观点与流派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

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将参与主体看作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物质承担者”,已经超出了古典经济学对于“理性人”的假设,而将其看作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下的“人”。

马克思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变化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并认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都存在着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历史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数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

”马克思所研究的“制度”本质是经济主体参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上层建筑。

尽管“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一一苏联的解体印证了哈耶克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观点,以至于马克思所论述的包含意识形态的理论受到了质疑,但是到新制度经济学时代,马克思的理论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诺思将意识形态列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并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以自发秩序理论为核心的旧制度经济学。

如果说休谟提出的“稀缺性”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给出了制度分析的起源,那么凡勃伦第一次将制度同经济学正式结合起来。

凡勃伦以人的本能作为出发点,从本能-习惯-习俗-制度,认为制度是个人或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习惯。

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人们一些思想习惯被自然淘汰,又由于个人对环境的强制适应过程,而出现环境随社会发展和制度变化而变化。

康芒斯继承和发展了凡勃伦的制度分析。

康芒斯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他在综合了“从洛克到20世纪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之后,提出了“集体对个人交易关系的控制”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康芒斯的研究从“稀缺性”出发,说明了稀缺性“不仅产生冲突,而且产生因为相互依存而建立秩序的集体行动”,因此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康芒斯强调法律制度对经济制度所起的重要作用一一通过法律保护所有权,并提出了法制优先于经济的观点。

康芒斯在我国曾被认为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制度经济学》也被认为是“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的错误思想”。

但是,他对稀缺性和效率的分析,已经成为了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一,甚至对于反垄断法的建立影响颇深。

康芒斯的观点代表了强调“制度”自发性的制度学派。

这一学派后经过Knight、哈耶克等人的进一步分析和论证,引入了演化分析方法,“用理性人之间习俗的概念解释”制度的自发演化,强调从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的演化过程。

但是,以下两个原因导致了旧制度经济学逐渐走向衰落:一是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大量使用数学工具,以至于其更能够说服大批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二是由于社会科学在1910〜1940年期间的融合与转向,行动主义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取代了旧制度经济学所倡导的本能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以产权和交易成本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williamson 提出的。

新制度经济学一直致力于回答“为什么正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我们在构建经济模型的时候必须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即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得・科斯可以算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性人物。

其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第一次打开了企业这一长期以来未解的“黑匣子”,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

制度也因此被理解成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的规章、规则、法律、政策等等。

之后的交易成本理论被广泛应用,Arrow将交易费用看作是经济制度必不可少的费用、Williamson 通过交易成本界定企业和市场边界等对促进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诺思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研究起始于交易成本理论,但是其分析方法同上述研究有所差异,以诺思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历史和制度变迁的分支。

这一分支认为,新的交易制度的形成和延边促进了近代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变迁过程。

制度安排并不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有助于降低转型费用。

新旧制度经济学之间的主要分歧。

制度经济学若干理论之间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旧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同。

首先,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研究方法上,旧制度经济学则应用哲学、社会学等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新制度经济学大量地使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也就导致了新旧制度经济学在对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的批判方法上的不同:旧制度经济学以哲学、政治学等对边际、效用、利润等持反对态度,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是“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来解释制度安排的运行和演化”。

从这两种研究方法也可以看出演化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区别;其次,对于制度起源的认知。

旧制度经济学强调习惯的累积和重复,认为制度是基于个体“自发”产生,是习惯的延续,是一种非正式规则。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起源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即包括正式制度,如法律等,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如惯例等。

基于对制度起源的认知差异,引申出了新旧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主要差异。

旧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是自发演化的,“重组制度框架,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是一件成本高昂、耗时费力的事情”。

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即使需要支付高昂的交易费用,只要能够形成对产权的有效激励,那么制度也是可以“建构”的。

正因为对于“建构”还是“演化”的争论,新旧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效率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尽管诺思被归于新制度经济学派,但是其思路已经逐渐融合了“建构”理性主义和“演化”理性主义的逻辑思路,认为“作为基础的非正式约束是有利于正式规则的变迁的”。

二、制度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之路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制度经济学在我国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樊纲、孔泾源、张军、林毅夫、杨瑞龙等对于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将中国经济改革看作“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旨在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指出这种方式的制度变迁所存在的弊端和障碍,并从制度变迁视角论证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瑞龙提出向市场化过渡的三个阶段:从“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体制模式的转变。

”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这些研究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讨论,为我国后续经济改革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着诺思等人的研究被引入国内,学界对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

国内学界除了从理论上将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外,更多地考察了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关系。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渐进式改革无疑成为制度经济学研究最好的案例。

林毅夫、张军、樊纲、张五常、严冀等等都从正面评价了中国逐步迈向市场化的改革是成功的,也正因为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才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中国农村改革与土地制度变迁、地方分权、企业产业改革等问题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问题本身既是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同时由于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导致了制度结果的偏离,以至于产生新的发展问题。

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既有助于解决我国的现有发展障碍,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我国的长远发展问题。

汪丁丁是国内较早开始对制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992年发表的论文,在分析制度及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认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并结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分析了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熊彼特的利润”一一“为减少不确定性所作努力的报酬”。

从制度创新角度看,这种利润的表现形式是“租”。

在他看来,通过制度创新,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如果能够为社会带来好处的话,就能够有好的结果。

林毅夫则从制度不均衡的角度分析了新制度产生的原因。

他的分析认为,制度选择集合改变、技术改变、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其他制度安排改变四个原因将导致制度不均衡,“制度不均衡将产生获利机会。

为得到由获利机会带来的好处,新的制度安排将被创造出来。

”“消除”制度不均衡,既可以通过诱致性创新,也可以通过强制性创新,并且只有在“统治者的预期收益高于他强制推行制度变迁的预期费用”时,强制性创新才可能产生。

因此,政治或制度企业家在正式制度安排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

周振华认为,“制度创新是一个由政策层次、组织层次和操作层次的互动构架而成的过程”。

各层次的参与主体一一分别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等基层组织共同构成了制度创新的动力。

马宏伟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的划分,将制度创新划分为制度结构的创新和制度安排的创新。

其中,“制度结构的创新是指一个社会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制度安排的创新是指某一具体的交易方式的变革”三、关于制度效率分析的主要观点传统经济学对于效率的研究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认为当参与人都不改变自己的策略时,经济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方参与人改变策略,都会导致另一方受损。

同时,帕累托最优也是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状态。

但是,传统经济学关于效率的分析的假设条件很快受到了制度经济学家的质疑。

科斯将交易成本理论引进效率评价,提出了科斯中性定理,认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产权清晰界定,资源配置就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现实社会中处处存在交易成本时,因此,这一定理也就需要被重新解释。

张五常指出,“只有当一些约束条件被忽视或不予考虑时”,才会发生无效率。

正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制度才显得重要。

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利益和成本的分配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帕累托最优的原则仅仅是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其中利益分配的比例问题。

朱富强批判了科斯中性定理,认为“资源配置并不是与产权的初始界定无关的,在一个交易成本为零并可以自由交易的社会中,初始产权界定给穷人将会产生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但是,以交易成本衡量制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一标准将制度效率等同于资源配置效率。

弗鲁博顿和芮切特曾指出,基于产权与交易成本分析的新制度经济学并没有提供一个类似于新古典理论中那样“界定清晰”的效率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