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的接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经意间的接触

———傅抱石

学号:1169000052

国教日语(国际商务)2班

姓名:蔡文君

2012年的中秋节,和朋友们相约一起度过这个团圆的日子,相聚的地点定在新余,假期很长,我们在新余各处游玩。那一天,我们踏进了抱石公园。对于学理科的我来说,对历史人物是知之甚少的,而对于傅抱石这个名字我是理所当然的从未听说过。走进抱石公园,从朋友简单的介绍中了解到:傅抱石是个画家,书法家。进入抱石作品展览馆,从那些人物介绍和他的作品中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于他的画,书法和篆刻,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画,这跟我本身有莫大的关系,我一直字写得不好,也经常想着去练字,却也不见什么效果,是我本身心境的问题吧。而对于篆刻我是几乎未接触的。只有画,它本身具有的直观表现力,渲染力让我这个外行人也深有感触。在展览的画中深深吸引我的是山水画,而其中最让我心里震撼的是那一幅《残壁》,这是一幅他生前未完成的画。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救国是全民族的使命,爱国人士都用自己的方式,竭尽全力抗日救国。作为生在那个时代的他也不例外,他以一个艺术家,美术家,文人的身份从精神上鼓舞国人士气,打压敌人士气。1937年,抗战爆发后,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在初到重庆的一年里,因为政治部的工作没有展开,傅抱石有了一个全力画画的机会,并利用这一时机,创立了自己的画风。同时,他又开始了美术史论的研究,以期通过学术研究来论证"中国美术的精神,日本是不足为敌的",从一个侧面鼓舞了抗战时期国人的信心。这一年,傅抱石看到日本的《改造》杂志上发表了横山大观的一篇题为《日本美术的精神》的文章,对其中有"圣战"的言论十分不满,撰写了《从中国美术的精神上来看抗战的必胜》,鲜明地提出"中国美术是'日本美术的母亲'",并指出中国美术有三种伟大的精神:"第一,中国美术最重作者人格的修养;第二,中国美术在与外族、外国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时又最能抵抗;第三,中国美术的表现,是'雄浑''朴茂',如天马行空,夭娇不群,含有沉着的、潜行的积极性。这三种特性,扩展到全民的民族抗战上,便是胜利的因素。"这一时期,傅抱石还编著了《明末民族艺人传》,同样表达了傅抱石胸中的民族气节。

作为一个画家,以一个艺术家的方式为抗日,为人民解放,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的历史贡献,在平常人的眼里似乎都是飘渺的,更者是无法发现的,但艺术本身就是抽象的,意志性的。但无论是对抗日,对新中国的建设他都确确实实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从他赴日留学,研究《中国绘画理论》,篆刻《离骚》又夺得全日本篆刻大赛冠军。为国人争光,多次发表“中国精神文化,美术艺术皆为日本祖先”言论。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在重庆,他又开始了美术史论的研究,以期通过学术研究来论证"中国美术的精神,日本是不足为敌的",这期间他众多的作品都表现红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信念,从一个侧面鼓舞了抗战时期国人的信心。在建设新中国时期,新中国从新年画工作中开始了改造旧美术的第一次运动。一幅用朱砂重彩表现海陆空三军的新年画,歌颂了人民解放军。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在文革期间,他专程赴井冈山、瑞金,革命圣土这行虽然时间短暂,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的出现,才让人们理解了他此行的真正意义。从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背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开始酝酿一个更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关于他的一些事,从这一次的展览中了解的也不是很多,以下呢,是我通过查询资料而了解的他的生平事迹:傅抱石1904

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院长正木直彦、画家横山大观等参观了展览。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1936年7月,他在南昌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携全家返新余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三厅工作。此后又移到重庆,自此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他图绘《画云台山图卷》,编撰《石涛上人年谱》,同时创作了《石涛上人像》、《大涤草堂图》,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艺术创作和史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艺术渊源。[1]从1939年以后的6年多的时间,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他史论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从篆刻和史论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重庆举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1997年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以1078万元拍出)。后来,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

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抗战胜利后,他和全家随学校迁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画展》在上海举行,郭沫若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来评价画展。然而,这时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已是风声鹤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机会,携全家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目睹了新中国的变化,面对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傅抱石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他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并参加了《南京市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他的作品开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使之后来成为“新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美术史上同样作出了贡献,可以说超过了他此前的贡献。1957年5月,傅抱石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的团长,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并写生作画、举行画展。傅抱石面对异域风情,开始思考如何用中国的笔墨表现外国的风景。努力开创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可以说傅抱石是最先引导中国画走向世界的画家之一,并强化民族性,为这一问题在20世纪的提出与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由山水画在新题材的表现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57年2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筹建,傅抱石作为筹委会的负责人之一。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成为第一位来到毛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