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工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我国的核工业发展形势

我国的核工业发展形势

本专题重点讲授 我国民用核科技的发展形势
重点讲核电
一、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
• 中国成立前,中国核科学技术几乎是一片 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我国核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成功地制造了原子弹、 氢弹与核潜艇动力装置,建立了一套完整 的核工业体系,造就了一支实力雄厚、专 业配套、具有高技术水平的科技队伍和以 核电为龙头的产业大军。我国的核工业不 仅是我国国防安全的后盾,而且是能源工 业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 (三)70-80年代核工业的调整
• 在70-80年代,先后破土动工了秦山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参加了国际原子能 机构,成立了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 同位素公司和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
• (四)90年代核工业的二次创业
• 1991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1994年2月1日和5月 6日,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和二号机组分 别投入商业运行。此后,在“九五”期间 又开建了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岭澳核电 站和江苏田湾核电站4个项目8台机组的核 电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了30万、60万、100 万千瓦压水堆燃料元件生产线。
• 大亚湾核电站是是我国的第一个民用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 站,拥有两台装机容量为98.4万千瓦的压水 堆核电机组,总投资46亿美元,年发电能力 近150亿千瓦时,其中70%销往香港,30%销 往广东。
• 实际3×98.4
• 万千瓦。
• 2.岭澳核电站是“九五”期间我国开工建设 的基本建设项目中最大的能源项目之一,是 继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后在广东地区建造的第 二座大型商用核电站,装机容量为3×99万 千瓦,建设工期60个月。另外3×108万。共 6个。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观后感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观后感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观后感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核工业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也对全球核能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时期,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满足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政府决定发展核工业。

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中国核工业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发展。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核武器研制阶段。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中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是核能发电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核能发电的探索和建设。

中国核电站的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试点和示范项目,逐渐形成了以三峡、大亚湾、秦山等核电站为代表的核能发电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能发电国家之一,核能发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除了核武器和核能发电,中国核工业还涉及到核材料、核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

中国在核材料生产、放射性废物处理、辐射安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了核技术在农业、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核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核工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核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核工业的创新和进步。

然而,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安全问题。

核能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需要高度重视安全风险管理。

因此,中国政府在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监管和管理,确保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可靠。

中国核工业发展

中国核工业发展

•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 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 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 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 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 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 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 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 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 一个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就这 样定了下来。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 大规模经济建设刚刚开始,我国经济力量 还十分薄弱,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还十分 落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周 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以最大的魄力、毅然作出了创 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是很不容 易的。历史证明,这个决策极其英明、无 比正确。
邓稼先
• 邓稼先(1924-1986)安 徽怀宁人,著名核物 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
•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 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 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 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 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 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中心的转移
• 70年代末,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核 工业由主要为军用服务,转向军民结合,以核为 主,多种经营,主要从事核能、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民用产品的开发。 • 1983年6月,在浙江海盐县秦山,开始了中国自行设 计的电功率为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的建设; • 1984年4月,引进技术设备,在广东深圳开始建设 大亚湾核电站。 • 1988年4月,核工业部撤销,其政府职能划入新建 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负责 对核工业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

论核工业的发展

论核工业的发展

论核工业发展Development of Nuclear Industry【摘要】核工业在中国创建于一九五五年。

核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核工业对国防科技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核工业。

56年来,中国核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制止核讹诈,反对核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证明,解放了的新中国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具有高度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一切的伟大力量,不仅能够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而且能够领导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富强国家。

【关键词】论述核工业发展【前言】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铀元素的放射特性,这一重大发现就成为了原子科学史起点,同时也敲开了现代核科学技术的大门。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研究,从军事利用到和平利用的重大转变。

如今,核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它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效益明显,是当代技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文】中国核工业发展概况核工业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的工业。

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建设核电站,不仅要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还要求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工业基础。

中国是怎样在五十年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作出发展核工业的决策的,以后又怎样在断绝外援的情况下,完全自力更生地发展起来,突破原子弹、氢弹、潜艇核动力技术难关,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中国核工业创建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什么样的阶段,有哪些基本的经验教训,今后发展前景又怎么样?这些,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人类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人类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人类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摘要】人类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早期核工业的起源开始介绍,追溯核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核工业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拓展。

随着核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也日益关注核工业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在我们将展望人类核工业的前景,强调核工业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并探讨人类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核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核工业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人类生存和环境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们需要重视核工业的发展并积极探讨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核工业,发展历程,前景,早期起源,进步,应用领域,技术发展,安全问题,环保问题,展望,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人类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人类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随着核物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于是核工业逐渐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第一次利用核能进行了核裂变反应,制造出了原子弹,这标志着核工业的正式诞生。

随后,核工业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人类开始建立核电站,利用核能生产电力。

核工业也被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于放射治疗和医疗诊断。

核工业还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科研实验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核工业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新型核反应堆的设计和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核能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核工业也面临着安全和环保等重要问题,人类亟需加强核安全管理和核废物处理技术研究。

人类核工业的前景仍然充满希望。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严重,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人类核工业有望在能源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早期核工业的起源人类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

早期核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曼哈顿计划,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发起的一个秘密计划,旨在研发原子弹。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1.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核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和起步阶段到现在的发展成熟阶段。

以下将对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附上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阶段:探索与起步 (1950-1960年代)在19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开始探索和发展核工业。

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因此决定以核能为基础,发展自己的核工业。

在这个阶段,中国主要集中在建立核能研究机构和核反应堆,并与苏联合作开展核能项目。

在这个阶段,中国主要目标是获得核能技术和设备,并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

第二阶段:自力更生与独立发展 (1970-1980年代)在中国与苏联的合作逐渐停滞之后,中国面临着技术和设备的短缺。

为了继续发展核工业,中国采取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加大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

在这个阶段,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反应堆技术,并建立了一系列核电站,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

中国也开始在核燃料循环和核武器研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三阶段:扩大规模与国际合作 (1990-2000年代)进入1990年代,中国核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核电站的建设和扩大规模,并先后引进了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核电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核电的大规模商业化。

与此中国也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核能事务,并积极倡导和践行核能安全和非扩散原则。

这个阶段,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全球核能领域的重要力量。

第四阶段: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增强,中国核工业逐渐转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加大了对第四代核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和液态盐燃料堆等。

与此中国在核废物处理和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旨在实现核能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创新能力。

论中国核电发展论文

论中国核电发展论文

论中国和世界核电发展2011年3月16日,日本大地震后出现的重大核安全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

其实,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以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核电的发展对未来能源需求而言,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而言,我们可以放弃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全球核电建设虽历经波折,但一直在稳步向前。

目前,人类实际应用的主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对人类生存、发展、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人们更加注重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质量。

大量燃用化石能源产生的温室效应、酸雨现象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同时,化石能源经长期开采,其资源日趋枯竭,已不足以支撑全球经济的发展。

在寻找替代能源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核能的应用,而核能最主要的应用就是核能发电。

人类首次实现核能发电是在1951年。

当年8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爱达荷州一座钠冷块中子增殖实验堆上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能发电实验并获得成功。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实验核电站,发电功率5000KW。

核电站又称核电厂,它指用铀、钚等作核燃料,将它在裂变反应中产生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发电厂。

核电厂主要以反应堆的种类相区别,有压水堆核电厂、沸水堆核电厂、重水堆核电厂、石墨水冷堆核电厂、石墨气冷堆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和快中子增殖堆核电厂等。

核电厂由核岛(主要是核蒸汽供应系统)、常规岛(主要是汽轮发动机组)和电厂配套设施三大部分组成。

核燃料在反应堆内产生的裂变能,主要以热能的形式出现。

它经过冷却济的载带和转换,最终用蒸汽或气体驱动涡轮发电机组发电。

核电厂所有带强放射性的关键设备都安装在反应堆安全壳厂房内,以便在失水事故或其他严重事故下限制放射性物质外溢。

为了保证堆芯核燃料在任何情况下等到冷却而免于烧毁熔化,核电厂设置有多项安全系统。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已经有70多年的时间。

自1955年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核工业建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核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家产业。

下面是对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的详细分析和评价。

第一阶段(1955-1965年):建立基础这个阶段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起点。

中国从苏联引进了技术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自己的核能研究。

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原子能及其应用技术的研制上。

建立了原子能学院(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现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以及核反应堆、加速器等重要基础设施。

第二阶段(1966-1976年):发起大规模计划中国核工业的目标从原子能研究转移到了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

计划从1966年开始,最初的目标是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建设10-20座堆型核电站,使早期经济和国防用电需求得到满足。

在这个阶段,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第三阶段(1977-1992年):建立独立的核工业体系在这个阶段,中国核工业组建了自己的国家级公司。

1979年,成立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紧接着成立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此时,中国已开始独立开发核电站,从合作开发转变为自主研发。

中国核工业在这个阶段积极探索自主创新之路。

第四阶段(1993-今天):大力推广中国核工业在这个阶段进入了发展高峰期。

网络延伸至全国各地,建设核能科研平台,大力宣传核能知识,探究新型绿色核能技术。

目前,中国已成为核电站建设和运营方面的世界领先者。

中国正在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核合作平台,推动新一代核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为促进世界核科技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总体而言,中国核工业在7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原子能研究、核电站建设、核燃料循环、核应用技术、核极限测试等方面累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

中国核工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虽然不确定,但随着新型技术和设计的推出,一定会为中国能源的变革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

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一、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我国大陆核电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起步。

核电事业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核电在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84年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至1991年12月15日并网成功。

期间,还分别建成了浙江秦山二期核电站、浙江秦山三期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岭澳一期核电站和江苏田湾一期核电站等。

进入新世纪,中国核电迈入批量化、规模化的积极发展阶段。

截止2010年10月,国家已核准34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692万千瓦,其中已开工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为2881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

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

标志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同时被誉为“国之光荣”。

其中,秦山二期是中国自主设计、采购、建设、运营的核电机组,55项大型关键设备中,47项实现了国产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中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拥有两台装机容量为98.4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年发电能力近150亿千瓦时,70%销往香港,30%销往广东。

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8月7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5月6日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自投产以来其已连续安全运行15年,各项经济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2011年2月28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3081天。

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成功实现了我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起步,实现了我国核电建设跨越式发展、后发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粤港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田湾核电站于1999年10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已投入商运的一期工程是2台单机容量为106万千瓦的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时。

核工业论文

核工业论文

论点:发展核能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论核工业发展之核电的可持续发展摘要:核电因环保清洁,技术成熟,产能高效,运行可靠,已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结构的重要部分。

尤其在面对目前能环境保护压力大,化石资源稀缺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核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我国核电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核能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观点,并且通过对我国目前能源现状,核电技术,核电安全等问题分析来进行验证。

最后对我国的核电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核电,能源,核安全,可持续发展。

核电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形式。

核电和火电、水电一起,是世界上三大电力支柱,截至2013年年底,核电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年发电量常年约占世界发电量的16%,近年占14%。

核电是当今世界上大规模可持续供应的主要能源之一。

自从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15日实现首次并网发电以来,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已建成并运行19台Q 6核电机组和一座实验快堆,装机容量1704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29台,装机容量3188万千瓦。

核电因环保清洁,技术成熟,产能高效,运行可靠,已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结构的重要部分。

我国目前的能源目前的能源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如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等。

而核电的发展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1%。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的占有量和消费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且能源利用率低,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而新能源核电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核能搜索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

消耗资源也少。

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

核工业的发展史

核工业的发展史

核工业的发展史核工业是指以核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从事核能利用、核武器研制和核材料应用的行业,是一项高技术含量和国家安全性极高的领域。

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以下从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核能利用1942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开创了核武器研制的先河。

当时,美国对核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随着核能技术的不断完善,核能利用也逐渐向着民用发展。

195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之后,全球范围内逐渐建立了大量的核电站,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核武器研制20世纪40年代初,军事部门开始对核武器的研制进行探索。

1949年,苏联成功引爆了原子弹,从此核武器成为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筹码。

之后,美国、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开展核武器研制,核能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三、核燃料循环核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正确处理和储存,核燃料循环技术应运而生。

核燃料循环可以实现低放废物量化、高放废物固化和高浓度再循环,形成了核能可持续利用的闭合循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独立、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该技术对缓解能源需求、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核技术应用核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工业、环保等多个领域。

核技术的医疗应用能够帮助人们精准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农业应用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保证农产品安全;工业应用能够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核技术应用使各行各业更加高效、便捷,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核安全核能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和破坏力,其中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核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核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断完善和落实核安全法规、加强核安全监测、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核工业是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注重安全、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探索更多科技创新,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核工业的发展

核工业的发展

核工业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四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经过核工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国核工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完成了军转民产业结构调整,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核电为龙头、军民结合的新型核工业体系,核工业第二次创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确定和实施核工业新时期的改革发展目标、发展方针和工作思路十四大以来的5年,是我们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形成完善符合核工业实际的发展方针、工作思路的重要时期。

1994年,根据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结合核工业发展的需要,总公司提出了核工业到本世纪末改革发展的目标:保持和发展与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高科技核力量;建立适应国家能源建设需要的新型核电、核燃料工业体系;形成较强的多种经营实力,建立核与非核结合、技工贸结合、西部老基地与沿海新基地结合的民品生产经营新格局;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把总公司逐步改组为国有独资的混合型控股公司。

1995年,根据核工业面临的新任务,总公司确定了新形势下的发展方针:“军民结合,以核为本,发展核电,多种经营”。

在发展方针中,强调“发展核电”,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核电是核工业最大的民品,是核工业的支柱产品,是总公司的基本利益所在。

只有大力发展核电,把核电作为核工业新体系的龙头,才能带动整个核工业的全局,才能使核科技工业队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996年,总公司又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在总体上,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工作方面,要一手抓核电、核燃料主导产业,一手抓民品多种经营。

这个工作思路中强调抓核电、核燃料、核军工、核科技等核主导产业,是因为这是总公司的特色、优势和后劲,是总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再一次强调抓多种经营,是因为从实际情况看,核主导产业不可能覆盖整个核工业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保持数十万人的稳定,必须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核工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核工业发展

南华大学中国的核工业发展改革开放后Administrator2011/5/29学院: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班级:安全工程092班学号:*************:***China's nuclear industry developmen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f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关键字:改革开放核工业发展摘要: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核工业发展情况及其曲折。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转变。

三我国核工业转变所要面对的严峻态势。

四我国核电站取得的成就。

五发展核电站的意义及必要性。

六党中央贵核工业的重视。

七史上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及其引发的思考。

正文:改革开放30年,我国核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一个生机蓬勃、前景广阔的天地。

我作为核工业的一个老人,回顾这30年的历程,不由得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改革指明了核工业“保军转民”的新方向我国核工业创始于1955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国各部门、各地方大力协同和积极支持,从零起步,经过全体职工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先后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潜艇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

然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使核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留下严重后患。

基建战线过长,科研开发停滞,职工队伍涣散,领导力量削弱,尤其没有一个统帅和带动全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致“核工业向何处去”,进一步如何发展,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上产生了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调整了国防建设战略,决定从临战状态转向和平时期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对国防工业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在这些大战略、大方针、大背景下核工业怎么办?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党组反复分析研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提出了“在优先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上来”。

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始于上世纪20年代。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核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漫长历程。

其发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在建设核工业的过程中,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技术工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只有全民族的团结一心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中国核工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坚持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在面对外部封锁和制裁的情
况下,中国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

正是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为国家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再者,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注重了安全与稳定。

在核能领域,安全问题是至关重
要的。

中国核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确保了核工业的安全稳定运行。

最后,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国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核能作为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形式,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中国核工
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鼓励我们在科学技术创新、全民族团结和安全稳定等方面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为中国核工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

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核高科技产业是从事核燃料研究、生产、加工,核能开发、利用,核武器研制、生产的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主要由放射性物质地质勘探、铀矿开采、水法冶金、铀精制加工、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元件制造、各种类型的反应堆、辐照燃料和乏燃料后处理、人工易裂变材料钚(Pu)-239的生产、放射性废物的处理、锂同位素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核武器制造和试验以及相应的科研、设计单位组成,主要产品有核原料、核燃料、核动力装置、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核电力和放射性同位素等。

20世纪30年代,随着核物理科学的发展,核能的利用被提上日程。

40年代初,美国为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集中一大批欧美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巨大的物力和资金,开始了核技术研究和创建核工业。

1941年12月6日,美国总统F.D.罗斯福批准了著名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曼哈顿工程”;这是一个由政府控制的庞大的融科学技术、军事和工业为一体的国防工程;它征调了全国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数千名科技人员,投资达数十亿美元。

1942年12月2日,由科学家E.费米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导,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后来又陆续建立了三座生产钚-239的石墨水冷反应堆和一个提取钚-239的放射化学工厂,以及气体扩散和电磁分离铀厂。

1945年,美国研制生产出原子弹,其中一颗于当年7月16日进行了试爆,两颗于当年8月6日和9日分别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核工业进一步发展,除继续扩大易裂变物质的生产、大量进行核试验、制造核武器外,也将核能利用作为船舰的动力,建设核电站;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运行,至今已拥有核电站上百座。

前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核能研究,1943年决定研制核武器;1948年第一座生产钚-239的反应堆投入运行;1949年8月进行了首次核试验;1952年第一座气体扩散工厂投产;1954年6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至今已拥有核电站几十座。

论核工业发展

论核工业发展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clear Industry夏琼核科学技术学院核工104班20104530448 衡阳421001【摘要】核工业是利用核反应堆或核衰变释放出的能量或辐射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产业的总称。

是军民结合型工业。

核工业在国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核武器比常规武器有更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能在战争中起到一般武器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且造成放射性污染,对生态环境有长期、严重的后果。

所以,核武器已成为某些国家现代军事战略的基础。

在民用方面,核工业主要包括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几个方向。

我国的核工业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毛泽东在听取汇报后指出,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

1955年9月, 在薄一波主持下起草了《关于我国制定原子能事业计划的一些意见》,同年12月进一步修订成《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原子能事业计划大纲(草案)》,提出了创建中国核工业的设想。

五十多年的发展,成就了现在一个十分广大的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强的核工业系统工程。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脚步,核工业向军民结合战略转变,铀矿勘探与开采已具有了中国地质特色,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核工业已在核科学技术和核能的开发与应用两个方面有了显著的成就,从整个核工业体系的转型到中国核电的起步发展,从核电零的突破到国产化的重大跨越,从核电站的成功出口到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我国核工业的能力得到验证,未来其发展前景无限、潜力无穷。

在处于一个核工业体系高速发展的时间段,相应的安全监管能力、核电设备制造能力也要大大加强,同时也需要机械、电子,以及法律、外贸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大力培养有核教育背景的人才。

【关键词】论述核工业发展【正文】发展简史我国的核工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论核工业的发展

论核工业的发展

论核工业发展Dissert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Industry摘要: 二战期间,核工业以战争武器的形式为世人所知,它惊人的威力促使各国之间展开核竞赛。

核工业在国防、国民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军用核工业是大国是慑止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核工业既可服务于军,又可服务于民。

我国的核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仍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应用方面,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仪器与技术,在许多科研生产方面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关键字: 核武器发展核应用引言:人类有战争的历史一共几千年,按使用的武器来划代,一共经过三个时代:1.冷兵器时代-------全靠人的体能挥舞长矛相互厮杀的年代;2.热兵器时代-------主要靠化学热能造成的爆炸攻击对方,如枪弹、炮弹等;3.核兵器时代-------靠核能产生的巨大能量释放,制成原子弹、氢弹来作战。

核兵器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几千年的作战方式被改变了。

然后核工业开始被世人所共知-------以战争的方式。

内容:核工业是一门学科门类多、开拓领域广、技术密集程度高的综合性新兴工业。

它涉及到地质勘探、采矿、冶金、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建筑、电机和精密仪表等工业部门和物理、化学、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技术、自动控制、材料学、传热学、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领域。

一个国家的核工业发展水平,能集中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个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

众所周知,核工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在二战初期,美国猜测希特勒德国在研制核武器,决定赶在德国之前研制出核武器,集中一大批欧美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工作。

1942年6月,当科学研究确定有可能造出用于战争的核武器时,美国就开始了为实现生产应用的初步设想。

为了保密,整个工程系统被称为“曼哈顿工程区”,科研和建设以非常的战时速度进行。

后来在无数科学精英的努力下,原子弹终于问世了!然而不幸也从此开始了……“有了原子弹,我们就得使用它。

核工业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

核工业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

摘 要:核工业也称原子能工业,在国防中占具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章指出核工业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改善、保障措施,分析了核工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核工业;发展;保障措施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092(2020)02-0252-0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我国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迅速发展,从军事、国防利用转变到和平、民生利用,核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且效果十分明显。

但是核工业有时候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改善与保障核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研讨的问题。

1 核工业概述核工业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总体上可以理解为与核能、核材料等有关的工业。

起初,核技术主要运用于我国军事与国防,随着核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今核工业已经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利用核能使之转变为电能、热能和机械动力,可获得安全、清洁、热值高的能源等。

2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从二战末期美国核武的研制成功,我国也进入了核能源的研发阶段。

原子弹的成功引爆,代表着我国已经正式迈入核工业的发展阶段;核潜艇试航成功,表明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进步迅速,一座座核电站拔地而起,预示着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

核电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我国现在已经掌握核电站建设的规范和方法,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科学、有效的核工程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使我国核设施的建造和运行安全得到了保证,为国际所公认。

核工业建设战线以核电站建造为主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整体优势已基本形成。

核工程、核电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不仅实现寓军于民、以民养军,保持核威慑技术能力的战略目标,而且为国家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核工业的发展现状(1)核武器的研发。

核武的诞生代表了我国军事力量的提升与强大,核武器的研发与国家安危息息相关,我国国民安全、平稳的生活与核武器的研制紧密相连。

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和创业精神

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和创业精神

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和创业精神我国核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核技术研究工作,并于1964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之后,我国核工业逐步发展,建立了一系列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厂等设施,使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位。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创业精神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由于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在核工业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自己
的路。

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开发新工艺等方面的实践积累,都反
映了我国核工业人员顽强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核工业仍然保持着快
速发展的势头。

创新、创业精神已经成为我国核工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源泉,促进了我国核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接,使得我国成为了国际
核工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未来,我国核工业仍然需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以适应世界核
工业发展的新需求、新挑战,为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等领域的发展
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核工业发展Development of Nuclear Industry【摘要】核工业在中国创建于一九五五年。

核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核工业对国防科技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核工业。

56年来,中国核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制止核讹诈,反对核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证明,解放了的新中国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具有高度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一切的伟大力量,不仅能够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而且能够领导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富强国家。

【关键词】论述核工业发展【前言】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铀元素的放射特性,这一重大发现就成为了原子科学史起点,同时也敲开了现代核科学技术的大门。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研究,从军事利用到和平利用的重大转变。

如今,核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它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效益明显,是当代技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文】中国核工业发展概况核工业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的工业。

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建设核电站,不仅要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还要求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工业基础。

中国是怎样在五十年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作出发展核工业的决策的,以后又怎样在断绝外援的情况下,完全自力更生地发展起来,突破原子弹、氢弹、潜艇核动力技术难关,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中国核工业创建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什么样的阶段,有哪些基本的经验教训,今后发展前景又怎么样?这些,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中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

1950年即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原子核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

1954年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的苗头,1955年初,国家决定发展原子能工业,同年开始了铀矿地质勘探工作。

1956年开始了第一座研究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设,于1958年9月投入使用。

1957年开始了核燃料企业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在上述工作中,中国曾得到苏联在技术上的援助。

1960年8月,苏联中断援助。

此后,中国依靠本国力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图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民用方面,7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工作。

80年代,中国核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核工业开始探索军民结合,开展核能的和平利用,除着重搞好中国的核电建设和同位素、辐射技术的应用外,还将以核工业部门拥有的技术和装备力量,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1983年6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30万千瓦的核电厂“秦山一期”破土动工。

随后引进法国技术,在广东省大亚建设了2×90万千瓦的大型核电站。

但是,中国核工业体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众多的艰辛和磨难。

建国初期国内局势不容乐观,随后再加上美、苏冷战,及国内的经济萧条和十年浩劫。

中国核工业发展一路坎坷。

为改变战略工业布局而发起的“三线工程”规定工业部门靠山、分散、隐蔽,即所谓“山散洞”。

行业生产布局不合理,工作、生活极为不便。

“文化大革命”使正在发展的中国核工业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对核工业发展方针、规划计划、组织体制、工作部署的严重干扰和对核工业科技人员、职工队伍的严重伤害,使核工业遭受深重的内伤。

核工业职工队伍本是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能力强、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坚强队伍。

然而,一批对我国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有贡献的科学家、专家学者、领导于部、老工人受到迫害,这更是雪上加霜。

1970年国防工业也大跃进式地提出大计划、高指标,盲目上后续工程,给以后调整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建设的经济效益。

十年动乱,使我国在核领域同世界有核国家相比,拉大了差距;特别是在核能、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方面,缺乏明确的发展方针和有力的组织领导,长期未被重视,以致丧失了时机,落在了许多国家的后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才慢慢走上正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摧残的核工业体系已经是千疮百孔,后来的发展也是一路磕磕碰碰。

8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核电作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和发展电力工业的一项重要方针,作出了自行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和利用外资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合作建造大亚湾核电站的决策。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奋斗,这两座核电站已经相继建成,并已投入商业运营;现在运行正常,环境安全,年发电量相当于1952年全国总发电量的3倍,有效地缓解了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显示了发展核电的巨大作用。

秦山和大亚湾两座核电站的建成和安全运行,以及以秦山作原型为巴基斯坦建造30万千瓦核电站工程的顺利进行,表明中国有能力自行设计、建造、运行、管理和引进、出口核电站。

目前秦山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大亚湾二期工程正在抓紧准备,辽宁、山东、江苏、福建、海南、江西、湖南等省也都在积极筹划建设核电,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中国核电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图4 大亚湾核电站一角尤其是近15年来,中国核工业贯彻“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军用科研生产,和平利用核能核技术,发展对外科技合作和经济贸易,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就,为核事业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开创了新的局面。

大力发展核电事业,是和平利用核能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也是中国核工业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

表3 中国运行的核电厂(截至2009底)名称类型地点净电功率/MW 总电功率/MW 并网时间秦山一期压水堆浙江278 300 1991.12.15大亚湾-1 压水堆广东944 984 1993.08.31大亚湾-2 压水堆广东944 984 1994.02.07岭澳-1 压水堆广东935 985 2002.02.26岭澳-2 压水堆广东935 985 2002.11.19 秦山二期-1 压水堆浙江610 642 2002.02.06秦山二期-2 压水堆浙江610 642 2004.03.01秦山三期-1 重水堆浙江665 728 2002.11.19秦山三期-2 重水堆浙江665 728 2004.03.01 田湾-1 压水堆江苏1000 1060 2006.05.12田湾-2 压水堆江苏1000 1060 2007.05.14世界核工业发展概况众所周知,当前,世界能源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

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非常有限:石油45~50年;天然气50~60年;煤炭200~220年。

直接燃烧化石燃料将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CO2和形成酸雨的SO2和NO,并排放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核能基本不会产生这些有害物质。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生效,这给世界各国能源发展带来国际性约束。

为了实现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新的替代能源。

目前,唯一达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即为核能。

因此,大力发展和建设核电站成了各国和平利用核能首要措施。

图1 过去100多年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世界核电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滞缓发展阶段(1981-2000年)、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

首先,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

1954-1965年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早期原型反应堆,即“第一代”核电站。

期间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1956年英国建成45MW原型天然铀石墨气冷堆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60MW 原型压水堆核电站;1962年法国建成60MW天然铀石墨气冷堆;1962年加拿大建成25MW天然铀重水堆核电站。

其次,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

1966-1980年间世界共有242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

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被看好的核电经济性,核电得以高速发展。

期间美国成批建造了500-1100MW的压水堆、沸水堆,并出口其他国家;苏联建造了1000MW 石墨堆和440MW、1000MWVVER型压水堆;日本、法国引进、消化了美国的的压水堆、沸水堆技术;法国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0.4倍,比例从3.7%增加到40%以上;日本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1.8倍,比例从1.3%增加到20%。

再次,滞缓发展阶段(1981-2000年)。

1981-2000年间由于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减缓电力需求下降,加上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核电发展缓慢,原因有:担心核武器扩散;担心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担心高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影响后代。

但是90年代,印度、韩国和中国等国仍继续大规模建造核电。

最后,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世界核电发展开始复苏。

主要原因有:世界能源紧张要求发展核电;全球减少CO2排放的要求为核电的发展提供机会;核电运行业绩的持续改善改变了对安全性的顾虑;世界各国积极的核电发展规划。

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开发的先进轻水堆核电站,即“第三代”核电站(ABWR、System80+、AP600、AP1000、EPR、ACR)取得重大进展,有的已投入商运或即将立项。

据欧洲核学会报道,到2009年底,世界上正在运行中得核电机组共有436座,净输出容量约370GW(见表2)。

其中,美国拥有的核反应堆最多,有104座。

而中国是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

表2 截至2009年底世界核电统计国家或地区运行在建数量净输出容量/MW 数量净输出容量/MW阿根廷 2 935 1 692亚美尼亚 1 376 --比利时7 5863 --巴西 2 1766 - -保加利亚 2 1906 2 1906加拿大18 12577 --中国(大陆) 11 8438 20 19920捷克 6 3678 -芬兰 4 2696 1 1600法国59 63260 1 1600德国17 20470 --匈牙利 4 1859 --印度18 3984 5 2709伊朗-- 1 915日本53 45957 2 2191韩国20 17647 6 6520墨西哥 2 1300 --荷兰 1 482 --巴基斯坦 2 425 1 300罗马尼亚 2 1300 - -俄罗斯31 21743 9 6894斯洛伐克 4 1711 2 810斯洛文尼亚 1 666 --南非 2 1800 --西班牙8 7450 --瑞典10 8958 --瑞士 5 3238 --英国19 10097 --乌克兰15 13107 2 1900美国104 100683 1 1165合计*436 369321 56 51721【结论】如今,核工业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并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