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德国的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成光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职教论坛》2005年1月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德职校美容美发专业课程设臵的比较,总结出两国课程的编排、主体特征及培养目标的不同,提出德国的课程改革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学、从哪里学、怎样学、如何评价的问题,给我国的课程改革以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领域一、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领域”改革方案长期以来,德国实施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工人,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双元制职教体系中,企业的培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或配合方的地位。

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如,过去人们重视的手工技能和生产中的统一调度,逐步被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所替代。

对此,双元制模式中的企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在衔接沟通上出现了问题,作为配合方的职业学校教育难以适时满足企业界的要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成效。

企业界对职业学校教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课程方面:一是专业系统性太强,缺乏对职业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二是学科教学内容重复且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三是过于强调概念,忽视经验性知识而偏重纯理论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1998年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联系会议通过并发布学习领域方案,确定了“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基础地位,为提高教学成效开创了新的教学途径。

根据州文化部长联系会议方案,所谓“学习领域”就是运用一些确定的结构元素制定新的教学框架计划,具体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工作通过“学习领域”得到描述,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取消专业系统结构的有效举措。

“学习领域”是一种教育目标规范化、内容和时间分阶段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是以职业标准等级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

其框架教学计划分为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重在发展学生的行为能力。

7德国的教育改革

7德国的教育改革

3. 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 魏玛共和国时期( )
1920年,《基础学校法》建立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 年 基础学校法》建立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 四年制的基础学校和新型的九年制中学。师范教育方面《 四年制的基础学校和新型的九年制中学。师范教育方面《 魏玛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学校的教师都要受高等教育。 魏玛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学校的教师都要受高等教育。
另外, 另外,柏林洪堡大学 今天,其主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 今天,其主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在各领 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29位诺贝尔奖得主 位诺贝尔奖得主。 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 位诺贝尔奖得主。 柏林大学诞生于风雨飘摇,惨败于拿破仑4年后 年后, 柏林大学诞生于风雨飘摇,惨败于拿破仑 年后,创 办者: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冯 洪堡 洪堡( 办者: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 冯·洪堡(德国现代教育之父 ) 1810年,在向法国支付战争赔款的同时,下决心每年 万 年 在向法国支付战争赔款的同时,下决心每年15万 塔勒的拨款,不仅如此, 塔勒的拨款,不仅如此,威廉三世将王子宫捐献出来做大 学校舍。 学校舍。 梅贻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刚创 建时,柏林大学教授年工资1500塔勒(当时,发达的德国 塔勒( 建时,柏林大学教授年工资 塔勒 当时, 港口城市手工艺家庭的年生活费用150塔勒) 塔勒) 港口城市手工艺家庭的年生活费用 塔勒 第一任校长,呼吁推行全民教育的费希特;教师: 第一任校长,呼吁推行全民教育的费希特;教师:黑 格尔、叔本华、 格尔、叔本华、兰克等 而在其预算中, 而在其预算中,比工资预算还要多一倍的是学科建设 和科学研究。洪堡:国家必须对教育活动给予物质支持, 和科学研究。洪堡:国家必须对教育活动给予物质支持, 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洪堡的学术自由, 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洪堡的学术自由,教研并重 11 。

十大教育改革案例

十大教育改革案例

十大教育改革案例教育改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案例,我们将在本文中介绍十大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改革案例。

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教育改革实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1. 芬兰教育改革:芬兰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而闻名于世。

该国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系统,减少标准化考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技能。

2. 新加坡“思考力驱动学习”教育改革:新加坡在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美国教育改革:美国的教育改革案例众多,其中包括“初级社区学院”概念的引入、开展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推动学校多元化等。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4. 韩国“私立高校大学降费政策”:韩国面对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和私立高校费用过高的问题,推出了大规模的降低私立高校学费政策。

这一政策有效地提高了普通家庭子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5. 日本“开放性大学教育”:日本推行的开放性大学教育旨在满足不同年龄、背景和需求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该教育模式灵活多样,通过开设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培训,为学习者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机会。

6. 英国“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英国通过改革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对职业技能的优化和提高。

该国致力于开设更多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7. 加拿大“全面性学生评估制度”:加拿大推行了全面性学生评估制度,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估。

该评估制度关注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和支持。

_学习领域_课程_概念_特征与问题_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

_学习领域_课程_概念_特征与问题_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
,
教 学 特 征 以 及 进 一 步 实施 可 能存 在 的 问题 也
这 一 对 职 教 课 程 结构 和 内容实施 重 大改 革 的
研究 过 程 中 在 时 时感 受 到一种 清
,
编制指南 出 台 的背 景 要 追 溯 到上 世 纪
,

,
年代
新 的改革 空 气 的 同 时 也 产 生 了 一 些 问 题 和 思 考
,


让 学生 独 立 地 获 取 信息 独 立 地 制 定计划 独 立
地 实施 计 划 独 立 地 评 估 计 划

,
、 、
伸 的 动 名词
由此
,
,


,
使 学 生 在 自己 动
,

针 对 典 型 的 职 业 目标 学 生 在 教 师 的 引 导 下 通 过
手 的实践 中 掌握 职 业 技 能 习 得 专 业 知 识 从 而

学实践表 明 教 学是一 种 有 意识 的活动 要重视对

由此 根 据
,
,
的动词 原

,
实践 性 情 境 的 理 解
” ”

因此 笔者 以为 德 国 学习领
,
,
,


的第 一 含 义 即 行 动 来 看 它 表 达 了

,

域 课 程 方 案 的 创 造 性 工 作 就 在 于 把 教 师 成 为行 动 研 究 者 的 理 论运 用 于 职 业 教 育 让 学 生 也 参 与
“ ”


” ,
业 学 校 的课 程 标 准 由 德 国 各 州 文 教 部 长 联席 会 议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教材使用: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在要求执行统一的教学大 纲标准的前提下, 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设置 和教材选用留有较大空间, 让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 求开设相应课程, 为学生选取依据教学大纲标准编写并 经州文教部审定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以该州德语科目 为例, 可供学校选用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达 10 种之多。 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和教材使用的多样化呈现了课程教学 资源的不同特色, 满足了教学的不同需求, 增强了教学 的适应性,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培训中心
企业生产部门
◆ 培训计划 ◆ 培训课程 ◆ 实践训练
◆ 真实生产现场 ◆ 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 ◆ 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双元”的两 端
培训场所
培训师资
受训者身份 法律基础
监督管理机构 经费来源 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
时间安排
培养目标
中、德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之比较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实施双元制模式
在大部分州,教师都具有实施教学大纲的相对自由度。
(二)90年代以后中小学课程发展
1.时代背景 2.课程发展 3.教学科目 4.课时数 5.教材使用
1.时代背景:20 世纪 90 年代德国统一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以及欧共体的成立等变化对其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 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发展应该超越国家的框架,符合国际社会, 尤其是欧盟社会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改革从原来的学校外部的学 制、结构转向学校内部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或者创建新型中学,以便 实现基础教育的国家化或欧盟化。20 世纪 90年代后,国家主义、 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三个方面已共同成为德国制定其基础教育改 革策略的依据。
(1)德语 (2)数学 (3)宗教 (4)艺术(美术) (5)音乐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新变化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新变化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新变化一、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三重理由综观过去几年德国的高校改革,人们不难发现,近10年促使德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全球化和由此带来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以创造共同高校空间和欧洲教育一体化为目标的“博洛尼亚进程”;德国统一所致的教育模式趋同化。

(一)国际层面的挑战: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全球化进程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涉及教育领域,由此带来的教育国际化和在国际层面对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对迄今为止在国家层面上行之有效的德国教育模式和国家教育管理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并以各种不同方式促使其进行改革。

教育国际化也使在国际层面对未来精英人力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

全球化使德国的科研体系和高校格局面临新的挑战。

为此,德国政府和高校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倡议,使高校体制更加适应新的国际化要求。

这些改革新举措的推出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德国大学的办学方式和治理模式,如引入以学士和硕士为主的二级学位制、允许征收(一定比例的)学费、进行选拔考试、设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加强高校和高校外科研机构的战略伙伴关系。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使德国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重新获得教育和科研领域的领导地位,并能吸引世界各地年轻人赴德国留学,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向更高的层次。

目前,德国高校约有25万名外国学生,德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最重要的留学生接收国之一。

(二)欧洲层面的挑战:欧洲教育一体化和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除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对德国高校的影响外,在欧洲层面,以教育一体化为目标的“博洛尼亚进程”是使德国进行高校改革的又一重要动因。

1999年,29个欧洲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了“博洛尼亚进程”。

这一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为欧洲范围内高等教育系统确定了共同框架,其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如同1999年欧洲国家签订的《博洛尼亚宣言》所规定的,到2010年为止,建立共同的欧洲高校区域空间。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李海峰徐辉摘要融合课程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实现移民融合的重要手段。

德国的“融合课程”不仅是德语语言教育和德国国情教育,更是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

为促进多元文化社会发展、满足“强化融合”的时代性需求,德国取消了分立的课程设置,建立起联邦统一的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方面,正视与尊重多元文化,展现移民文化与社会多样性,培养多元文化能力。

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贯彻了融合、多元、平等、实用的理念,设置德语语言课程和德国国情课程。

课程实施方面,联邦层面以政策法律予以制度保障,保持联邦与地方的合作,在联邦统一政策和地方实际状况间进行弹性化管理;学校层面注重招收多元文化背景教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活动。

课程评估方面,通过第三方展开定期评价,并在评价结果上不断优化融合课程。

德国融合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多元移民身份,坚持国家认同教育作为终极目标,坚持多元文化教育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对“多元一体”概念的全新诠释与实践。

德国融合课程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移民融合,保障德国民族性。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对于指导我国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如少数民族融合、港澳台的国家认同、公民教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等问题。

关键词德国移民教育融合课程多元一体国家认同作者简介李海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教师,教育学博士,柏林自由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博士后(重庆 402460);徐辉,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1)05-0058-14在处理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和当地社会整合的问题上,融合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在各种形式的融合教育中,融合课程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实现移民融合的重要手段;而在融合课程的实践上,德国的融合课程改革成为各国借鉴的典范,对于破解我国现有来华外国人的融合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出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双元
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得益于德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因素, 完善的法制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
育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吴秀芳.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教育及其结构,教育参考资料,1991 年12 月。 【2】黄亚妮.德国基础教育特点分析.[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3期 【3】冯生尧.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瑞玲.德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特色科目及启示. .[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2 期 【5】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4. 【6】王宇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从19 世纪以来, 崇尚理性、求取真知的传统导致了德
国科学、教育界注重实验和实践。特别是教育领域, 包括基础教育领域,反对百科全书派和机械唯物主义 关于被动获取知识的观点,提倡以实践的手段取得生 动的知识,认识和发展己有的理论。
1 8、19世纪不仅出现了一代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和
方法论家, 而且一大批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起了决定 性推动作用的划时代科学家生,他们从小便养成重视 方法和方法论的思维习惯。
德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活动性和生活
性,在通过活动和交往,获取经验、掌握方法、善于 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达到对现实生活中自然、 科技、社会现象及其意义、关系、作用的理解认识。 在以下的职业课程体系的表现尤为突出。
4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双元制(Dual-system)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德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1,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宪法保护, 16个州都设有教育部,称为文化事务部。

在中央,设有文化事务部部长会议, 目的在于协调16个州的教育体制。

最近,针对德国学生在pisa考试中的失败表现,一些学者建议德国应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但是这种建议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各州的文化自治似乎更受重视,在不同的州中允许有不同的教育项目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能是统一的。

各州的教学大纲由每个州的文化事务部制定并在各州和教师之间起到一种媒介作用,它是一个州对教学最有效的控制方法。

显然,各州根据州内政治、经济与人文情况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也必然反映各州有关教育的社会需求。

同时,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受诸如传统文化遗产、教育理念、对未来的期望以及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通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

教学大纲需要经常修订,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

有时一个旧的大纲还没有实施,新的大纲就出现了。

但是,不同课程的新大纲的修订频率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各门学科受时代发展的影响。

有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使用超过20年,而有的课程的教学大纲则每隔6到8年就进行彻底地修订。

修订教学大纲的参与人数目前还很少,社会公众很少知道教学大纲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教学的作用。

这种不足已经促使各州教育管理部门考虑改革教学大纲的出台程序。

例如,柏林州将组建一个由12到14名制定长远目标的课程专家组成的委员会。

此外,州政府还为每个学科从学校管理部门之外诸如大学和中学这样的社会范围内邀请2到3名专家组成一个学科小组,他们负责制定本学科具体的教学大纲,他们的工作结果将由委员会审查,以确保不同课程之间足够的关联度。

教育管理部门已经开始认识到教学大纲不必象人们认为的那样控制教学,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更加有弹性的运用。

德国教育改革

德国教育改革

德国教育改革第一篇:德国教育改革德国教育改革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数字化学习的促进体系。

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牵头在几乎每个州都成立了e-learning 研究中心,联邦专款项目“教育与新媒体”筹集了 2.3亿欧元,在数年内资助了100多个关于高校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项目,尤其是在信息学、数学等理工科专业内容上。

2007 年后,e-learning 研究中心划归各州管辖,使资助步伐一度放缓,但数字化教学的大趋势并没有因此受到阻碍。

未来几年,联邦政府的资助重点转为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

政府拨款2.5 亿欧元资助在职研究生项目,利用数字化教学促进就业者素质的提升,增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

二战以后德国学前教育政策《关于德国学校民主化的法律》“幼儿园作为非义务教育机构,属于国民教育体系。

” 《教育结构计划》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将其列入学校教育系统。

3-6岁的幼儿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属于初等教育范围,其中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中的入门阶段。

之后,不仅5岁以上幼儿普遍入学,3-5岁幼儿园入园率也不断提高。

20世纪60年代后期,针对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德国教育审议会1970年颁布了《教育结构计划》,联邦与州教育规划委员会1973年颁布《综合教育计划》,要求建立综合学校制度以取代三轨制学校。

《教育结构计划》规定:把联邦德国普通义务教育的年限统一规定为10年;基础学校改称为初等教育领域,包括入门阶段和基础阶段两个阶段,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10年级,任务是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主要学校类型有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等。

第二阶段10-13阶段,学校类型有全日制学校、职业专科学校、高级专科学校、专科高中与完全中学等几类,这些学校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拜托给你轨道,要求各轨之前应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易于转学,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及启示当人们的视线跨越国界,聚焦于全球教育领域时,我们不难发现,德国融合课程改革正在引发一场规模空前的教育革新。

德国,这个以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卓越的学术传统为傲的国家,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篇文章将带大家深入了解德国融合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及其对全球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德国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和更新。

德国政府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缓解职校生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的计划。

德国民众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诸多质疑,希望能有更为完善的教育方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课程设置上,德国融合课程改革推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新兴领域的课程,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以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德国融合课程改革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还呈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方式上,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问题导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作为一次重要的教育革新,为全球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建议。

注重跨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这提示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新兴领域和行业的发展。

德国融合课程改革紧密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加了许多新兴领域的课程。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口成光琳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德职校美容美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总结出两国课程的编排、主体特征及培养目标的不同,提出德国的课程改革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学、从哪里学、怎样学、如何评价的问题,给我国的课程改革以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领域作者简介:成光琳(1968一),女,湖南郴州人,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在读硕士,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副教授,教务处长。

中图分类号:G719・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5)02一0061一02一、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领域”改革方案长期以来,德国实施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工人.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双元制职教体系中.企业的培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或配合方的地位。

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如,过去人们重视的手工技能和生产中的统一调度,逐步被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所替代。

对此.双元制模式中的企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在衔接沟通上出现了问题.作为配合方的职业学校教育难以适时满足企业界的要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成效。

企业界对职业学校教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职业学校的课程方面:一是专业系统性太强。

缺乏对职业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二是学科教学内容重复且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三是过于强调概念。

忽视经验性知识而偏重纯理论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1998年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联系会议通过并发布学习领域方案.确定了“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基础地位.为提高教学成效开创了新的教学途径。

根据州文化部长联系会议方案.所谓“学习领域”就是运用一些确定的结构元素制定新的教学框架计划.具体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工作通过“学习领域”得到描述.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取消专业系统结构的有效举措。

德国式课程改革的启示与运用

德国式课程改革的启示与运用

德国式课程改革的启示与运用职业教育实施课程改革,既能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又能充分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此外,还能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标签: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自1998年起,就开始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并率先革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进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探究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改革还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一致好评,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了该校的龙头专业之一,满足了电子技术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基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该校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1.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内涵及其特征。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集中关注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完成。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生通过对该项目完成过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并掌握项目的整个过程和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从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要点。

2.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理论。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上学说”的一个重要理论假设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他将一切教育的艺术都归结为引导和调节,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2004年,德国各州的职业院校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方案,在内容上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并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以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为导向,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也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确定了以行为导向为教学模式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中的基础地位,为提高教学成效开创了新的途径。

3.国外的成功经验。

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策略

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 程莹 ! "#$% & ’ ( 女 ( 江西上饶人 (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国别教育研 究; 程东平 ! "#)* & ’ , 男, 四川巴中人,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国别教育研究。
*)







*))& 年
在柏林、 不来梅、 北 岁; 大多数州施行九年全时制 ! 义务教育, 莱茵—威斯特法伦和萨尔州则是十年全时制义务教育。 此后, 不继续上全时制学校的所有学生,开始接受三年的半时制义 务教育(职业义务教育 ) ,凡是参加职业培训的文科中学毕业
三、 修正军国主义的影响, 对德育课程设置进行 改革
#" 德国德育的历史沿革 德国的德育课程历来受宗教影响较大,学校德育主要是 宗教教育。#$ 世纪末期随着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逐渐 兴起,德育逐渐变成阶级统治和侵略扩张的工具。为了实现对 内镇压工人运动, 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在教育上竭力推行 宗教教育、 种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 强化以宗教为核心的 奴化教育。 尤其是纳粹时代, 学校德育彻底地是为鼓吹大日耳曼 主义和军国主义而设, 学校成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 战后, 学校课程设置的首要改变就是要消除纳粹的影响, 清洗法西斯对社会道德的践踏, 唤起人民生活的热诚, 使未来
第.期

莹等: 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策略
#&
的德国不至于走上老路。由于价值观的迷失和信仰的荒废, 以及对法西斯主义德育的恐惧,一度使德育与军国主义宣 传划等号 ! 因此唯智育主义二战后一度在原联邦德国盛行。 但德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毒品、 暴力等问题的严 ( 如巴伐利亚州 " 纷纷在 重, 人们不断反省德育问题, 许多州 政策中阐明德育的重要性。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大量德育的 思想,如鲍勃诺夫的“ 朴素道德 ”教育观和布贝尔的人格塑 造教育、 价值教育等, 他们的思想使战后德国的德育拨乱反 正, 找到了发展之路。 #$ 德国中小学德育现状 % & " 德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 德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促进学生社会 化的行为方式, 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 唤醒和促进 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 懂得尊重他人、 重视生命、 尊重人 格、 保障人权, 具有责任心和评判是非的能力, 遵守社会秩序和 社会各种行为准则, 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 懂得以和平的方式解 决冲突, 乐于为国献身。 % # " 学校德育的途径和内容 学校德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之以伦理科和社会科中的 课堂德育和各种课外活动及劳动教育中的各种道德教育,可 见, 目前的学校德育还是主要采取传统的途径。 德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方面: 宗教内容、 伦理道德内容 和社会生活道德内容。宗教上公立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信仰 分成各个教派授课, 一般来说, 宗教课在一般中学每周都会有 两节授课时间, 教会学校时间更多。 伦理道德内容主要根据社 会情况和学生实际开设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伦理道德规范。伦 理科是德国中学思想行为教育的核心课程。若学生不选宗教 课的话, 则伦理课就为必修课。 社会道德内容主要由各校开设 的社会课承担。德国社会课的任务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的学 习, 了解自由的民主制度的价值和法律标准, 掌握政治学和社 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会就一些政治和社会现象作出合理 的判断和决定, 调动学生积极和尽职地参于政治生活的热情, 使学生有能力承担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和义务 。 % ’ " 面临的问题 德国基础教育受到两德统一两种价值观撞击的影响,导 致价值观混乱, 青年理想的迷失, 尤其在原东德地区, 这成为 德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同时, 种族主义依然在发展, 青少年犯 罪, 尤其是针对外国人的犯罪激增, 这是德国整个国家的严重问 题, 使人唤起纳粹的回忆; 最后, 德国德育一直重视宗教教育, 而 宗教教育在这个时代明显已显得陈旧落伍, 受到巨大的冲击, 传 统的宗教教育若不改革, 必将陷入孤掌难鸣之境地。

德国教育改革浅析

德国教育改革浅析

德国教育改革浅析化学学院孙鹏志201111151948 一、背景介绍:从19世纪开始,德国教育现代化之路走了约两个世纪。

19世纪的时候德国的工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英国,政治与军事也在普法战争中遭到重大损失。

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教育决策者如洪堡德等纷纷振臂呼吁教育救国,国家主义、新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

国民学校的建立、教育行政国家化、柏林大学的筹建、文法高中与会考制度的革新、普通教育与职业训练概念的分化等,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里程碑。

20世纪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败中再次觉悟到教育革新与国家强大的重要关系,于是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改革。

民主思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以及其他欧美国家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都对魏玛时期的德国教育产生了影响。

取消大学预备学校制度、以基础学校代替双轨制度、提倡与改善师范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并确立“义务职业教育”等是这一时期的重大成果。

通过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不但建立了当前德国学制的基本框架,而且也为社会经济打下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使德国得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迅速复原并崛起。

在以后的60、70年代,德国又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修订和制定了一些规范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德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80到90年代初期,德国教育在表面上似乎在稳定发展中显示出迟滞现象,而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在教育思潮上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多元风貌;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历经不同政党、社群与利益团体间无数次的辩论与修正,使教育继续发挥着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

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早期现代化进程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典型。

历史上的德国曾长期四分五裂,落后保守,直到19世纪才迅速崛起,但在短短几十年里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成了工业革命,较快地赶上了英法等国,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

德国现代化之所以后起而迅速,且成效卓著,原因是多方面的。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理论前瞻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理论前瞻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理论前瞻【摘要】在新的变化和趋势的社会经济发展面貌,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的要求,培训人员的培训。

在上世纪末在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课程改革是适应这一要求的。

学习的过程是基于行动(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有明显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但仍有很多在实施过程中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改革的背景,理论基础和课程理论的实践,并对这一改革积累的问题.【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0 引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闻名于世,中国职业教育界也非常关注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实施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超过10年。

研究和分析德国职教课程的这场改革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革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德国职教课程改革背景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决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第二十个世纪以来,90次的德国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自1996以来,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开始实施的学习领域概念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

1.1全球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其对个人的影响,社会,机构和国家的迅速加强和深化。

特别是贸易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一体化,经济和市场,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产品和劳务的质量合格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些面对新的要求,教育必须提高效率和效益,完善教育内容,改变知识传授的方式。

同时,全球化也体现在整合和集成领域,欧盟成员国将继续增加,这使得欧盟的劳动力市场发生更快的变化,自然影响到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信息社会与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的主要推动力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已逐渐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与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成为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谁拥有关键的知识和信息,谁拥有更强的全球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