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脏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心衰,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心衰的主要原则是调整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黄芪、桃仁、山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另外,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中医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心力衰竭1 范围本《指南》目标:规定了中医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术语、定义、适用人群、指导原则、康复指导、注意事项等。
本《指南》目的: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可参考标准。
本《指南》适用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人群。
本《指南》适用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包括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346-2006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T13016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13017 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GB/T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ZY/T001.1-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 慢性心力衰竭定义:是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
中医学的“心衰病”与之相对应,临床可表现心悸、喘、水肿等。
3.2 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定义:有导致心衰的基础疾病,但临床无心衰症状,无论是否有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或心腔变形即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衰经治疗后的稳定期。
3.3 慢性心力衰竭分期标准:根据2009年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更新指南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分为4期:A期:存在明显可诱导心衰发生的危险因子的患者。
例如,尚无明确左心室(LV)功能受损、心室肥厚或心腔变形的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B期:临床无症状、但确实存在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则属B期。
C期:期是现有或曾有心衰症状伴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
D期:期指可能需要接受先进专业治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
3.4 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明显的疲乏、气促或心悸,属于心功能代偿期。
2014中 国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完整版

2014中国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完整版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规范心力衰竭的治疗,提高我国心力衰竭的诊治水平,2014 年我国发布了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以下是对该指南的详细介绍。
一、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40%)、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LVEF 40% 49%)。
此外,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速度,可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恶化;慢性心力衰竭则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
二、心力衰竭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体征包括肺部啰音、心脏扩大、奔马律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利钠肽(如B 型利钠肽和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的测定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力衰竭最常用的方法,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室大小、心室壁厚度、LVEF 等。
心脏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助于明确心力衰竭的病因。
三、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心力衰竭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治疗应针对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进行,同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患者管理等。
四、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1、利尿剂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改善症状的基石。
通过增加尿量,减轻水肿和淤血,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常用的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袢利尿剂(如呋塞米)。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

同时伴有以下至少一项组织 3 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或实
验室指标异常
意识状态改变
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
尿量明显减少
肢端或皮肤发冷、出汗(湿冷 )、苍白或发绀或网状青斑
A(At risk)期:危险期 B (Beginning): CS 开始期 C (Classic):典型期 D(Deteriorating):恶化期 E(Extremis):极端期或终末期
Ⅰ类
A级
无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和 ( 或 ) 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房颤/房扑患者,推荐优先选择 DOAC 用于预防血栓栓塞
Ⅰ类
A级
对于 CHA2DS2-VASc 评分男性 1 分、女性 2 分的心衰合并房颤/房扑患者,若无抗凝禁忌证,应该考虑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Ⅱa类
B级
具有抗凝禁忌证的心衰合并房颤/房扑患者可以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
③心室率控制
④节律控制
室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HFrEF患者的
SCD 风险
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应用His 束起搏或左束支起
搏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诊治流程和管理措施见图8,推荐意见见表15
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 β 受体阻滞剂
冠状动脉疾病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适合手术的 CAD 患者,特别是糖尿病和多支病变患者
(1) 存在严重的进行性或持续性心力衰竭症状 (NYHA 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 ) (2) 存在严重心脏功能障碍,满足以下至少一条标准:
① LVEF ≤ 30%; ②孤立性右心衰竭; ③存在不能手术的严重瓣膜性心脏病; ④存在不能手术的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⑤ LVEF ≥ 40%,利钠肽水平持续升高 ( 或较前升高 ),存在严重的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或左心室结构异常的证据 (3) 过去 1 年内发生 >1 次由于下列原因引起的计划外门诊或急诊就诊或住院: ①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需要高剂量静脉应用利尿剂或利尿剂联合治疗; ②心输出量降低导致低血压需要应用 ( 或依赖 ) 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活性药; ③恶性心律失常 (4) 估计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活动耐量严重受损导致不能运动,或 6 分钟步行距离 <300 m,或心肺运动试验提示峰值耗氧量 <12~14 ml/(kg·min)或 <50% 预计值
心衰中医护理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观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咳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二)急性加重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令,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微欲绝或疾数无力;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脉沉或弦滑;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4、穴位按摩风门、肺腧、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5、喘脱的护理(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3)遵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强心药,如吗啡、洋地黄类药物等;(二)胸闷、心悸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保证充足的睡眠;2、予间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后的效果;3、嘱患者平淡情志,勿七情过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及过度兴奋;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感,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必要时让亲属陪伴,给予亲情支持;(三)神疲乏力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交谈,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2、加强生活护理,勤巡视,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随手可及的地方;注意患者安全;如:加设床挡,外出检查时有人陪同,防跌倒,坠床等;3、大便秘结时,可鼓励患者多食蜂蜜、水果、粗纤维蔬菜;予腹部按摩中脘、中级、关元等穴位,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药;(四)尿少肢肿1、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限制摄入量,入量比出量少200~300ml,正确测量每日晨起体重晨起排空大小便,穿轻薄衣服,空腹状态;2、遵医嘱给予少盐、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饮食,忌饱餐;选用有利尿作用的食品,如芹菜、海带、赤小豆、西瓜等,也可用玉米须煎水代茶饮;3、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协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避免推、拉、扯等动作,预防压疮;可使用减压垫、气垫床、翻身枕等预防压疮的辅助工具;温水清洁皮肤,勤换内衣裤、勤剪指甲;会阴部水肿患者做好会阴清洗,防止尿路感染,男性患者可予吊带托起阴囊防止摩擦,减轻水肿;下肢水肿者,可抬高双下肢,利于血液回流;4、应用利尿剂后观察用药后效果,定期复查电解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5、形寒肢冷者注意保温,可艾叶煎水浴足,温阳通脉促进血液循环;6、中药汤剂宜煎服,少量多次温服,攻下逐水药宜白天空腹服用;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根据医师诊疗要求,辨证施护指导中药汤剂及中成药服用方法,汤剂宜浓煎,每剂100ml分上下午服用;服药期间不宜进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红参、西洋参宜另煎,宜上午服用;(2)中成药适用于慢性稳定期患者,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粘膜的刺激,服药期间根据治疗药物服用注意事项、禁忌,做好饮食调整;(3)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1)根据医嘱辨证选择适宜中药输注的静脉;用药前询问患者过敏史;(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严格遵医嘱控制液体的入量及输入速度;(3)执行药物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中药泡洗中药浴足详见附录2.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2方药遵医嘱执行;如气虚、血瘀者可选用:红花、银花、当归、玄参、泽泻、生甘草等;阳虚、水停者可选用经验方足疗老中医袁海波桂枝、鸡血藤、凤仙草、食盐、芒硝等;2、耳穴压贴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1遵医嘱耳穴压贴耳穴埋豆,随症配穴;如:心悸主穴: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水肿主穴:肾、肾俞、输尿管、膀胱,配穴:交感、肾上腺、神门、三焦、内分泌;便秘主穴:大肠、三焦、脾、皮质下,配穴:肺、便秘点等;3、灸法详见附录21遵医嘱取穴,随症配穴;如:心俞、足三里、肺俞、百会、内关、肾俞、三焦俞、关元等;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2遵医嘱准确选定穴位,按药方将研末好药物用食醋调成糊状,贴敷于选定穴位,每日1次,每次6~8小时;3穴位和药物组方按医嘱执行;5、中医特色锻炼1太极拳: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可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疏通经络气血,具有保精、养气和存神的作用;2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可按医嘱进行“三伏贴”、“三九贴“疗法,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率;指导患者在贴敷后注意:①局部避免挤压;②贴药后皮肤产生的轻度灼热感为正常现象;③无特别治疗要求者,可在3~4小时后可将药物自行除去,切忌贴药时间过长;④贴药当日禁食寒冷辛辣之物,忌食海鲜、鹅、鸭等;并用温水洗澡;⑤此疗法对皮肤有较强烈的刺激,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者慎用;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指导患者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夜间睡眠时间的基础上,尽量安排有规律的起床和入睡时间,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不宜超过1小时;2、强调动静结合,根据心功能情况,进行适当和锻炼;活动中若出现明显胸闷、气促、眩晕、面色苍白、紫绀、汗出、极度疲乏时,应停止活动,就地休息;(1)心功能Ⅳ级者:绝对卧床休息;1~2天病情稳定后从被动运动方式活动各关节到床上主动活动,再到协助下床坐直背扶手椅,逐步增加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上进食、洗漱、翻身、坐盆大小便等;(2)心功能Ⅲ级:卧床休息,严格限制一般体力活动;床边站立,移步,扶持步行练习到反复床边步行,室内步行;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帮助床边进餐,座椅,上厕所,坐式沐浴到患者自行顺利完成;(3)心功能Ⅱ级:多卧床休息,中度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避免比较重的活动;室外步行,自行上1层楼梯,逐步过渡到通过步行测验,制定步行处方;在日常生活活动能自行站位沐浴,蹲厕所大小便,轻松文娱活动,如广播操、健身操、太极拳等;(4)心功能Ⅰ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但必须避免重体力活动;增加午睡和晚上睡眠时间,全天控制在10小时为宜;3、恢复期间可采用静坐调息法;有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心脏耗氧量的功能;方法:患者取坐位,双手张开,平放于大腿上,双脚分开与肩等宽,膝关节、髋关节匀成90度沉肩坠肘,含胸收腹双眼微闭,全身放松;病重者可盘坐于床上;有意识的调整呼吸,采用自然腹式呼吸,要求呼吸做到深、长、细、匀、稳、悠;呼吸时轻轻用力,使腹肌收缩,膈肌上抬;呼吸完毕后不要憋气,立即呼吸,使胸廓膨胀,膈肌下移,腹壁鼓起,要求做到自然柔和,缓慢松弛,避免紧张;呼气和吸气时间之比为3:2,每分钟呼气10~15次,疗程视病情而定;㈡饮食指导1,、饮食调节原则: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饮食宜甘温,忌生冷肥腻之品;宜食补益心肺、活血化瘀之品,如莲子、大枣、蜂蜜、花生等;可选食红糖银耳羹等;⑵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宜食甘凉,忌食辛辣、温燥、动火之食物;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如山药银耳、百合、莲子、枸杞子等;⑶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宜食温热,忌生冷、寒凉、粘腻食物;宜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之品,如海参、鸡肉、羊肉、桃仁、木耳、大枣、冬瓜、玉米须等;可选食莲子山药饭等;⑷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宜食温,忌辛辣寒凉之物;填精化气、益阴通阳之品,如:芝麻、黑豆、枸杞、鹌鹑、牡蛎、鸽肉、桑椹等;可选食山药鸡蛋羹等;⑸阳虚水泛证:宜食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之品,如牛鞭、海参、羊肉、冬瓜等;⑹痰浊壅肺证:宜食宣肺化痰之品,如橘皮薏苡仁粥等;2、控制液体摄入量:减轻心脏负荷,24小时入量比出量少200~300ml为宜;3、控制钠盐摄入量:限制量视心衰的程度而定;遵医嘱轻度者每日供给食盐不超过5克,中度者每日不超过3克,重度者每日不超过1克;4、进食的次数:宜少量多餐,每日进餐4~6次,每晚进食宜少,避免饱餐;㈢情志调理1、指导患者注意调摄情志,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不宜用脑过度,避免情绪波动;2、劝慰患者正确对待因病情过长造成的体虚、易急躁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消除因此产生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3、告知患者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增强遵医行为;五、护理难点如何加强和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知识及行为,提高依从性心衰病为慢性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对于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较好,而出院后患者的依从性降低,病情易复发和加重;自身知识及行为的加强对患者再住院率、住院时间死亡率均有明显的改善;解决思路:1、入院时评估患者及照顾者在知识及行为方面的欠缺程度,据此制定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出院时及出院后建立患者档案,电话及门诊追访患者,提高依从性;2、可通过完善社区护理的职能而起到监督工作,加强患者意识,增加患者在各个方面的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和加重;六、护理效果评价附: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心衰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患者姓名:入院日期:入院日期:住院天数;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慢性稳定期: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急性加重期:阳虚水泛证□阳虚喘脱证□痰浊壅肺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称职护士长签名。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关键更新与临床实践随着心力衰竭(HF)在中国的发病率持续攀升,202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疗策略和建议。
中国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完整版

.
18
一、临床状况评估
(2)冠状动脉造影: ▪适用于有心绞痛,MI或心脏停搏史的患者,也可鉴别缺血性 或非缺血性心肌病。 (3)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或)代谢显像: ▪前者可准确测定左心室容量,LVEF及室壁运动。 ▪后者可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存活情况,并对鉴别扩张型心 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有一定帮助。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 心衰。
▪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土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 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
▪QOL评分对住院或非住院心衰患者的生存率有预测价值。
▪QOL量表分为普适性量表和疾病特异性量表。最常用的普适 性量表为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疾病特异性量表中较 常用的有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和堪萨斯城心 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CCQ)。
▪哪种类型量表更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尚无定论。有研究显 示SF-36联合MLHFQ可预测心衰患者的短期及长期病死率。
.
27
二、心衰的疗效评估
(二)疾病进展评估 综合评价疾病进展包括: ▪ 1.症状恶化(NYHA分级加重); ▪ 2.因心衰加重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或增加新的药物; ▪ 3.因为心衰或其他原因住院治疗; ▪ 4.死亡。
.
28
二、心衰的疗效评估
▪ 病死率尤其全因死亡率是评估预后的主要指标,大型临床 试验设计均以生存率来评价治疗效果,已对临床实践产生 重要影响。
.
15
一、临床状况评估
(4)生物学标志物: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医内科学》(六版)(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5月)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年)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临床常见证候:心血瘀阻心阳不振水饮凌心(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CT、心电监测、B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NP(NT-proBNP)、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心电监测、B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NP (NT-proBNP)、肌钙蛋白T(TNT)或肌钙蛋白I(TNI)、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

注意
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夜间睡眠 时间的基础上,尽量安排有规律的起床和入睡时间, 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 间,以30分钟为宜,不宜超过1小时。
2.强调动静结合,根据心功能情况,进行适当活动和 锻炼。活动中若出现明显胸闷、气促、眩晕、面色苍 白、紫绀、汗出、极度疲乏时,应停止活动,就地休 息。
健康指导
(三)情志调理 1.指导患者注意调摄情志,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 激和外界不良刺激,不宜用脑过度,避免情绪波动。 2.劝慰患者正确对待因病程较长造成的体虚、易急躁 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消除因此产生 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 病的好转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 有正确的认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积极主动加强 自我保健,增强遵医行为。
(二)胸闷、心悸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减 少气血耗损,保证充足的睡眠。
2.予间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后的效果。 3.嘱患者平淡情志,勿七情过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焦虑、紧张及过度兴奋。 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感,避免不良的情绪 刺激,必要时让亲属陪伴,给予亲情支持。
(3)穴位和药物组方按医嘱执行。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5.中医特色锻炼 (1)太极拳: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可改善不良心理 状态,疏通经络气血,具有保精、养气和存神的作用。 (2)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可按医嘱进行“三伏贴”、“三九 贴”疗法,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率。
①局部避免挤压。 ②贴药后皮肤产生的轻度灼热感为正常现象。 ③无特别治疗要求者,可在3~4小时后可将药 物自行除去,切忌贴药时间过长。 ④贴药当日禁食生冷寒凉辛辣之物,忌食海鲜、 鹅、鸭等。并用温水洗澡。 ⑤此疗法对皮肤有较强烈的刺激,孕妇、年老 体弱、皮肤过敏者慎用
2023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3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引言: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出体内需要的程度,进而导致心脏排出功能下降,以及血液循环不足。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的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做出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颈静脉充盈、斑块性剧烈肺啰音等症状进行判断。
2.低血容量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电解质和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结果确定。
3.心力衰竭的分级:根据心功能的损害程度,将心力衰竭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二、治疗原则:治疗心力衰竭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因治疗:根据心力衰竭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2.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利尿剂用于减轻液体潴留,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调整心律等。
3.并发症治疗:心力衰竭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肺水肿、肾功能不全等,应合理诊治,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评估和监测: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行定量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态、病因、伴随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1.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等,用于减轻液体潴留。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用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3. β受体阻断剂:适用于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患者,能显著改善存活率。
4.镇心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用于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心衰脚肿中医康复方案

心衰脚肿中医康复方案
心衰脚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康复方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中医康复方案的建议:
1.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心脏功能,缓解脚肿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山楂、三七等,可以通过煎煮或制成药膏外用。
2. 饮食调理:患者应遵循中医饮食原则,少食多餐,减少盐分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 中医按摩: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拍打、揉捏等,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或整个腿部进行。
4. 芳香疗法:一些芳香精油,如薰衣草、迷迭香等,可以通过吸入或按摩的方式使用,有助于舒缓疼痛和缓解水肿。
5. 温泉疗法:热水浸泡对于舒缓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非常有效。
患者可以尝试通过温泉浸泡或洗脚来缓解脚肿症状。
6. 适度运动: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肌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环。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坚持适度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康复方案在治疗心衰脚肿方面是有效的,但患者在选择方案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并咨询专业
中医师的指导。
此外,中医康复方案需要长期坚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心力衰竭

在 患者心率增快或左侧 卧位并作深 呼气 时更容 易听到 。 左 室扩大还可形成相对性二尖瓣关 闭不全 ,产 生心尖 区 收缩期杂音 。交替脉 ,两肺底部有 中小水泡音 ,急性肺 水肿 时可有粗大湿哕音 ,满布两肺 ,并可伴有哮鸣音 。 胸水可局 限于肺 叶间,也可呈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 。 11 右心衰 竭 症状 :主要 有食欲不振 ,恶心 呕吐 , ,. 2 上 腹饱 胀 ,甚 至剧 烈腹痛 ,黄 疸 ,尿量 减少 、夜尿 增 多等 。 体征:原有心脏病 的体征 ,以右心室增大为主者可 伴有心前区抬举性搏动 。心率增快 ,部分 患者可在胸骨 左 缘相当于右心室表面处 听到舒张早期奔马律 。右心室 明显扩大可形成功 能性三尖瓣关 闭不全 ,产生三尖瓣 区 收缩期杂音 ,吸气 时杂音增强 。颈静脉充盈 ,肝肿大和 压痛 ,肝颈静脉反流现象 阳性 。水肿最 早出现在 身体 的 下 垂部位 ,起床活动者 以脚 、踝 内侧和胫前较 明显 ,仰 卧者骶部水肿 。右心衰竭 时,可有双侧或单侧胸水 ,甚 至 腹水 。心包积液 ,呼吸急促 ,不能平 卧,紫绀 。晚期 患者可有 明显营养不 良、消瘦甚至恶病质 。 I1 全 心衰竭 左 、右心衰竭 同时存在 ,但患者或 以 .3 _ 左 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为主 ,或 以右心衰竭 的临床表现 为 主 。左 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可因右心衰竭 的发生而减轻。 1 理化检查 . 2 1 . 心 电图 ( C 窦性心动过速 ;可见二尖瓣 P .1 2 E G) 波 、 导联 P波终末 电势增大和左室肥大劳损 等反映左 V1 心 房、室肥大 ,以及与所 患心脏病相应 的变化 ;可有 急 性 、陈 旧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 ,以及 多种心律失常等 表现 。 1 . 胸部 x 线检 查 心影增大,右心房 、室增大,心 .2 2 胸 比例 增大;可见上腔静脉增宽及搏动 ,肺 门血管影增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二)xx病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心悸、气喘、水肿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早期表现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肺胀、眩晕、消渴等病史,或继发于伤寒、温病,也可见于一些危重疾病的终末期。
以中老年人为多。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五志过极等可能导致心衰发作或加重。
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xx诊断标准:1)、症状(1)左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①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d、急性肺水肿。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咯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减轻,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都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右心室血液重分配时,首先是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各种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力衰竭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一位病因。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化在心肌重塑中起关键作用,阻断促进心肌重构因子,阻止甚至逆转心室重构是治疗CHF并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途径。
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β一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治疗,临床中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残率,延缓了病情的发展。
尽管如此,心力衰竭仍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而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疗效,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反复方面,显示着良好的疗效。
中医病名溯源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阳鼓动无力,血液循行不畅,不能濡养周身,逐渐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脏腑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症候群。
临床上以心悸怔忡、喘促、水肿、瘀血、尿少等为主要表现。
古代中医即有心衰之病名,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心脏门》,该书载“心衰则伏。
”宋《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有“心衰则健忘”;《医参》中亦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
”《内经》虽无心衰病名,但有诸多关于心衰临床表现及病机的论述,并名之曰“水”。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足胫肿曰水。
”《素问•逆调论》亦曾问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此文所明心衰呼吸困难的种种表现,与美国心脏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有极为相似的描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明确提出“心水”之名,从其症候表现看,即是今之心衰。
如“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又如“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另如《丹溪手镜•肿胀》指出:“短气不得卧为心水”。
《石室秘录•喘病治法》道:“人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是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论述;关于心衰心悸怔忡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云“怔忡……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
古人对全心衰亦有论述,如《圣济总录》“若患此疾,肿亦不常定,或先手足面目浮肿,或先腰肋微肿,或先手足小肿,其侯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无日再发,亦以小便通涩为侯,积渐变成洪肿……此由肺胀甚,即喘如牛吼,坐卧行立不得,或中夜后气攻胸心,重者一年两年方死,有一月两月死者”,是对肺心病全心衰的症状,发展及预后的论述。
中医康复学内涵中医学中没有“康复”这一名词。
但据《尔雅》释云:“康,安也;复,返也”。
说明康复有恢复平安或健康之义。
我们认为: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中药以及其他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伤病者和残疾者在身体功能、精神和职业上进行康复的学科,谓之中医康复医学。
其与现代康复医学的明显不同点在于,它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的。
不过,其目的与现代康复医学是一致的,即主要是消除或减轻患者功能上的缺陷,帮助患者在其身体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使其身体能复原或改善。
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根本目的在于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
首先应分清标本虚实,先从祛邪入手,治以芳香温通,宣痹通阳,豁痰通络,活血化瘀等法。
然后扶正固本,治以滋阴益肾,益气养阴,温阳补气等补法,必要时则标本兼顾,攻补并施,如理气活血,益气活血等法。
此外,结合运动康复、情志康复、饮食康复、起居康复、药膳康复等手段进行综合调理,以期全面康复。
心力衰竭的中医康复原则1、调神为先,形神俱养:养神与养形是中医康复医疗的根本大法。
关于养神,《黄帝内经》指出要做到“内无思想之虑,以恬愉为务”。
在养形方面,形体以胃气为根本。
2、扶正固本,养气保精:①培补元气,采用中药、针灸诸法,调补脏腑经络气血。
②运行真气。
以气功、导引、保健按摩等,来促进真气运行。
调动机体内部力量,增强白我康复的机能。
③固摄阴精,节制情欲以防阴精耗损,以保证人体顺利康复。
3、天人相应,起居有常: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并认为,心在五行属火,春相,夏旺,四季休,秋囚,冬死。
在心痛证的康复过程中,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生活制度,使之适应自身的生理节律。
4、动静结合,中合为度:在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既要注意调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注重精神心理治疗与精神卫生,又要适当的户内外活动,功能锻炼,促进机体的康复。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风寒湿、或风热湿三气合而为痹,脉痹不己,内舍于心;或久居潮湿,冒雨涉水或气候寒冷潮湿,水寒内侵,邪害心阳;或疫病之邪直接侵犯于心。
这些因素皆会造成脉道痹阻,瘀水互结,水气凌心射肺,使人烦躁心悸,喘促不宁,腹大胫肿不能平卧。
2、心病久延、气血阴阳不足:久患心悸怔忡、胸痹、心痹、厥心痛、真心痛或其它先天心脏疾患迁延日久,心气衰弱,心体损伤,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津液输布紊乱。
心气虚而渐致心阳亦虚,心气心阳俱虚则鼓动血液无力,致使血流迟缓或瘀滞形成瘀血。
或气阳两虚,水液失于温化输布,留聚体内形成水饮。
当瘀血与水饮行成后,更伤心气心阳,使之更虚,病情愈加严重,终至形成本虚而标实的心力衰竭。
3、脏腑功能失调:肺与心:心主血,肺主气。
心肺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若久咳、久喘、肺痨、痰饮日久则肺气损伤,肺气损则宗气亦伤,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是心脏跳动的原动力。
肺的宣发和肃降失司,则水道不利,水津不布则痰水内结,致心阳遏伤、心气阻塞。
以上皆可致心气不足、血脉不畅,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痛、唇青舌紫等症状。
心气虚衰,血脉瘀阻亦引起肺肃降功能失常,则呼吸喘促,咳吐泡沫,甚则咳血。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宣,水道不通,津液代谢失常则成水饮,外溢肌肤则尿少浮肿。
心肺气虚的严重阶段可以出现阴阳离绝,元气虚脱,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神昏脉微的危重症候。
肾与心: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水火既济”,心肾功能互相影响,心火不足,则肾阳亦微,肾阳不足,心阳失煦。
肾脏衰败,水饮内停,溢于肌肤,发生肢体浮肿,腹大有水。
肾虚失纳则气喘倚息不得卧,动则为甚。
甚则水气凌心射肺,心阳更虚,加重咳喘、心悸。
甚则阳气虚脱、阴阳离绝而成危证。
脾与心:脾主运化,心之经络与脾胃相连,心之气血来源于脾的运化,故心脾相关。
若饮食失调,脾胃虚损,运化力弱,则水谷精微不足,心气亏衰;若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津液不化,则聚而成痰,湿痰阻络,奎滞心脉;母病及子,心气不足,脾气亦虚,土虚不能制湿,水湿不化,泛滥肌肤。
肝与心:肝藏血,血通于诸脉,心肝关系密切。
肝疏泄失常,气血运行受影响,心脉瘀滞,心病及肝,子盗母气,影响肝的疏泄。
气滞血瘀则唇给青紫,两颧红黯,血瘀于肋、下则癥瘕肿胀。
总之,心、脾、肺、肾功能息息相关,可相互为病,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不仅会出现水液积聚痰饮水肿,同时气不化津,津液不足而咽干口渴。
血、水之间相互影响,“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
另外,瘀水相结,瘀而化热,而成热瘀水结。
4、药物误用、滥用:长期使用利尿药、活血化瘀药而不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久则耗血伤阴,气阴两虚加重心力衰竭。
5、其它:如情志损伤、劳累过度、妊娠分娩、消渴等都可使心气亏损,不能鼓动血脉而发心悸,喘息咳唾,不能平卧。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适应症总体病情稳定时,即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安静心率<110次/分,无心力衰竭,无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情况下,可以进行康复治疗。
中医康复治疗1、药物康复:疾病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偏胜偏衰的一种病理反映。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也就是说要平调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药物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
但药性有寒热温凉、升降沉浮、有毒无毒、毒大毒小之不同,而人有性别、年龄、体质强弱之差异,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故药物康复,实乃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计。
①益气养阴,生津止汗法:方选生脉散(人参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
随证加减:阴阳两虚,证见畏寒、肢冷,脉结代者可合用炙甘草汤加减;气虚重者加黄芪、太子参;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夜交藤;若兼尿少浮肿者加泽泻、茯苓皮、车前子。
②温阳利水法:方选真武汤(茯苓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附子先煎10克)。
随症加减:喘促甚者加葶苈子、桑白皮、地龙;若水肿较甚者,加猪苓、泽泻,方中茯苓改为茯苓皮,剂量加至30克;腹胀者加莱菔子、厚朴、大腹皮;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半夏。
③清化痰热,利水消肿法:方选清金化痰汤和千金苇茎汤加减(黄芩15克、知母20克、苇茎25克、桑白皮15克、冬瓜仁15克、薏苡仁25克、白茯苓15克、浙贝母10克、瓜蒌15克、桔梗15克)。
随症加减:痰热盛者,加鱼腥草、金荞麦;若水肿较甚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方中茯苓改为茯苓皮,剂量加至30克;口干舌红者,加北沙参、麦冬;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半夏;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郁金。
④益气化瘀法:方选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克、当归尾15克、赤芍15克、地龙2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5克)。
随证加减:心痛甚者可加瓜蒌、薤白、丹参,或合用芳香化瘀类药物,如速效救心丸、冠心丹参滴丸、银杏叶片等;气短乏力明显者加太子参;兼见水肿较重者,可合用五苓散。
⑤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法:方选参附龙牡汤加减(红参另炖15克、炮附子先煎15克、煅龙骨先煎30克、煅牡蛎先煎3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山茱萸15克)。
随证加减:舌苔黄厚腻者,合用黄连温胆汤或小陷胸汤;若阴竭阳绝,见口渴,舌干而萎者,可改用阴阳两救汤:熟地、附子、人参、菟丝子、茯神、远志、炮姜、紫河车。
病情转安稳后应改用生脉散调治。
非药物康复治疗1、御寒:“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中医治学思想的特色之一。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之更替,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的变化,寒温不时,非时之气,间而有之。
而心脏疾病对四季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