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辨治心力衰竭经验

合集下载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 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广东省中医院 吴焕林 邹旭
2021/8/18
1
内容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二、心衰证候规律研究 三、暖心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2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 2. 补气重于温阳; • 3.五脏相关辨治 • 4.验方及加减
3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11
• 温阳可用桂枝、附片。对于心阴虚患者,也宜在 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这一点 从养心方即可看出,方中用人参、茯苓、法夏三 药益气祛痰通阳,而仅仅用麦冬一味滋心阴,退 虚热。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仍当以益气 扶阳为主。
12
• 心衰日久,穷必及肾。症见阳虚水泛,心肾两虚之证, 治疗必须心肾同治,予真武汤。 • 亡阳欲脱,救急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人参。 • 若心肾阴虚 ,则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对 于阴虚阳亢者,则在益气养阴的基础
16
• 2.对广东省中医院217例心衰急性加重期病人进行 证候调查。
• 采用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采集心衰中医证候类型 与四诊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探讨心衰发生发 展全过程中涉及的辨证、辨病因素。
17
• 结果显示心衰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 为主,虚证气虚、阳虚、阴虚为主。
• 气虚痰瘀证型,多与心脾肺相关;
两组再次住院情况比较
70.0%
60.0% 50.0% 40.0%
54.90%
42.50%
30.0%
23.90%
20.0%
22.50%
10.0% 0.0% 再次住院例率
心衰急性发作
5.50% 0 急性心肌梗塞
1.40% 1.40% 心绞痛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名老中医经验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赖旭峰 单赤军(深圳武警边防总医院 518029)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脾论治 邓铁涛 经验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邓铁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收效颇佳,介绍如次。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邓铁涛教授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故“五脏皆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非独心也”[1]。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缘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发挥中焦枢机功能,枢机一开,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存,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此乃“子盗母气”之理。

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邓铁涛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繁多,变化多端。

但“痰”和“瘀”是其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

且痰与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共同致病。

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

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

故邓老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五脏中心主血脉,心之气阴、气阳不足,则气血凝滞,血脉不通,而发为瘀;脾则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停而为痰,故谓“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可见,心脾功能失调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

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根据五脏相关、痰瘀相关的学术思想,邓老认为,治脾胃可以安六腑,调四脏可以治一脏。

故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

邓老在临证中,常以温胆汤灵活加减。

根据广东地处岭南潮湿之地,易损脾胃正气的特点,邓老常在温胆汤中加用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党参、山药等,且以枳壳易枳实,以行气而不破气。

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

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
杂志
1 赵天敏 . 5 略论最大 似然 法计量诊 断 在 中医辨 证鉴 别 渗
1 1 2( ) 9 9 ;3 3 :4 9
高血压病 常见证 候临 床流行病 观察 中医
( 收稿 日期 20 年 1 1 01 月 7日)
1 陈 国林等 . 6 通过肝 阳上亢证 的辨证探讨证的研究白法
18 ;3( ) 7 98 5 :6
本病的治疗上 , 邓老师强调以心脾相关理论作指导, 临床 上运用调 脾护 心 、 补气除痰 法 治疗 冠心病 , 取得
较好疗 效 , 邓 老 师经验总结 如 下 。 现将 病因病 机— 一 脾相关 、痰瘀 相 关
用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其功能的 失调 可对气 血运行 造成 直接 影响 。 心主血脉 ,血行脉 中,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 动力则在于宗气所 为。“ 荣气不能 自动 ,心藉宗气
19  ̄加 ( ) 9 99 8 :4
1 危北海 等 . 7 宏观 辨证 和微 观辨证 结合 的研究 中 西医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20 年第 1 卷第 1 O2 7 期
中[医药学报 回
4 1
《 灵枢 ・ 邪客》篇 日: “ 五谷人 于胃也.其糟粕 、津
液 、宗 气分 为三 隧 ,故 宗气 积 于胸 中 ,出于 喉 咙 ,
18 ;( ) 5 91 4 :4
2 陈泽奇 等 . 阳上亢证 实验 计量诊断 探讨 .蚺南 中医 o 肝 j 2 陈振中等 . 心气 ”量 化的临床研究 1
19 ;5 ( ) 1 90 4 :2
北京 中医药 大学
中国医药学报
1 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研究组 《 0 中风病 诊断与疗效 评定标准》的临床 检验报 告 . 北京 中医药 大学学 报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功能衰竭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功能衰竭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

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因此,心衰的防治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

由于中医学注重整体功能的调理,纠正心衰所存在的阴阳失调,从根本上纠正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加之中药副作用少,适于长期使用,因而在心衰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心衰属于中医学“怔忡”、“心痹”、“心水”、“喘证”、“水肿”、“气衰阳脱”等病证的范畴,临床上常有显著水肿、甚至各浆膜腔积液,用利尿剂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极易出现中毒表现。

见证复杂,既有喘促,又有咳嗽、咯痰、水肿、纳呆,心、肺、脾、肾、肝五脏俱受累,虚实互见。

邓教授强调,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衰的辨治,认为应该首先辨明病位,详审病机,同时宜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从而找出新的规律,以提高辨治的水平。

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養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缘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

此乃“子盗母气”之理也。

在心衰的发病中,“痰”和“瘀”是其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它们既为心脾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成为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因子。

痰之与瘀,密切相关,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再者,痰瘀易于互传。

故邓教授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因此,心衰的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虚,痰瘀相关。

五脏是一个整体,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亦可以安脾胃。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邓教授总结出了“心衰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

认为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自拟“治慢性心衰方”以益气生脉。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 [3] 认为,慢性心衰应分早中晚三期来分
析病机,并用“虚”、“瘀”、“水”三者概括。2016 年陈院士参与的《慢 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11] 中提出慢性心衰可分为
A、B、C、D 四大阶段,阶段 A 中医证候以原发证候为主;阶段 B 中 医证候仍以原发证候为主,可见心气虚证;阶段 C 中医核心证候为 气虚血瘀证,不同个体可表现出偏阳虚和偏阴虚,常兼见水饮、痰 浊证;阶段 D 中医常见证候与阶段 C 相似,但程度更重,阳虚、水 饮证亦更多见。
中医传统文献曾有“心衰”二字的记载,但与现代医学名称“心 衰”的理解并不相同,如《圣济总录 • 心脏门 • 心脏统论》中的“心 衰则健忘”,但其指病因,所导致的疾病为“健忘”。 1.2 现代名家认识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 [4] 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天人 相应“理论,提出了“心衰从脾论治”的这一观点,且认为“五脏皆 致心衰,非独心也”。邓老认为在心衰繁多的病理产物中,“痰“和” 瘀“ 最 为 重 要 。 一 方 面 痰 浊 内 阻 ,血 为 之 滞 ,停 而 为 瘀 ;另 一 方 面 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两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可共 同致病。故邓老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2 中医辨证分型
现代医家多从发病机制、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临床症状分期者
作者简介 :李囡 :2017 级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张新元 :研究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心内科。
三个方面对冠心病慢性心衰进行分型 [7]。段文慧 [8] 等人通过对心
衰病机的分析,认为在临床中主要分为气虚和血瘀水停证、气阴两 虚和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和血瘀水停证这 3 个证型。杨海燕 [9]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 提出心衰中医证型可归

李荣:“中医金三角”法则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

李荣:“中医金三角”法则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

李荣:“中医金三角”法则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改变,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

我国心衰患病人数至少有1000万,患病率估计达1.3%,已然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国家之一[2]。

现代医学基于心衰发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提出了心衰标准治疗的“金三角”概念,但患者仍普遍面临着生活质量差、五年生存率低、再住院率高等各种问题[3]。

因此,心衰被称为“二十一世纪心血管领域尚未被攻克的堡垒”。

中医“心衰”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脉经》,其中有“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的记载。

中医药治疗心衰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稳定心衰病情、改善心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5]。

基于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机,李荣教授在研习前人治疗经验及大量临证实践的基础上,以临床新理念和新思维首创提出了心衰病防治的“中医金三角”理论,现阐述如下。

1. 中医对心衰病“病机金三角”的认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指出心衰病的基本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7]将心衰病归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概括为“虚”、“瘀”、“水”三方面。

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衰虽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气虚、血瘀、水停贯穿心衰病发生发展全过程,心衰病位在心,与肺脏、脾脏、肾脏息息相关;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

1.1 心气虚是心衰发病之始动病机并贯穿始终心气虚是心衰发病的始动病机,同时是心衰发病之共性。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的功能依赖于心气的充沛,亦离不开胸中之气的撑持。

胸中之气主要来源于宗气,宗气不足,则不能助心行血,从而表现为心气亏虚之状。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邓铁涛,广东梅县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被誉为“国医大师”,其在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深受业界及患者的尊敬。

本文将重点探讨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影响。

邓铁涛(1912-2005),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邓铁涛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尤其在肝病、胃病、肾病等领域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邓铁涛的学术经验传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邓铁涛倡导“五脏相关”理论,认为人体五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疾病时应整体把握、辨证施治。

他还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提倡自然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邓铁涛在临床上主张“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他注重辨证施治,善于运用经方及民间验方,疗效显著。

同时,他还将现代医学成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其独特的治病特点。

邓铁涛对中药材的选用非常严格,主张选用道地药材,强调药物的炮制与配伍。

他将中医传统药方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药配方,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近年来,针对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研究日益受到。

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多项研究表明,邓铁涛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运用“五脏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同时,其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对邓铁涛中药配方的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证实其组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

研究人员还发现,邓铁涛的中药配方对某些耐药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邓铁涛在针灸推拿方面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

现代研究表明,邓铁涛的针灸推拿手法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作用,对于缓解多种慢性疾病的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邓铁涛用药配伍经验

邓铁涛用药配伍经验

邓铁涛用药配伍经验邓铁涛用药配伍经验国医大师邓铁涛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医70余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重视脾胃学说,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疑难杂病,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专著有《邓铁涛医学文集》、《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国医大师邓铁涛》等。

笔者数年前曾整理其论治脾胃病经验,最近重温有关著作,获益匪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辨证论治高血压邓铁涛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的范畴,主要是肝的病变,因此治疗以调肝为主。

辨证属肝阳上亢者宜平肝潜阳,方用自拟石决牡蛎汤(石决明、生牡蛎各30克,白芍、牛膝、钩藤各15克,莲须10克,莲子心6克);肝肾阴虚者宜滋肾养肝,方用莲椹汤(莲须、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山药、牛膝各15克,龟板30克);阴阳两虚者宜补肝肾潜阳,方用肝肾双补汤(桑寄生、玉米须、磁石、生龙骨各30克,何首乌24克,川芎、淫羊藿、杜仲各9克);气虚痰浊者宜健脾益气,方用赭决九味汤(黄芪、代赭石各30克,党参、茯苓各15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草决明24克,白术9克,甘草2克)。

以上均水煎服,随证加减。

若肝火偏盛加龙胆草、菊花、黄芩、丹皮、木贼;阳明实热便秘加大黄;肝肾阴亏加鳖甲、龟板、首乌、生地、熟地;肝阳亢极化风加羚羊角或羚羊角骨、代赭石、生龙骨、珍珠母;兼失血者加阿胶、白及、炒田七,兼痰可合用温胆汤,兼瘀可用夫笑散或豨莶草、田七、丹参等。

同时配合调节情志、体育疗法,必要时中西医并用。

至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他常选用草决明、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舒张压偏高者可加鳖甲、龟板等,临床常获良效。

此外广东草药有降压作用,可用红丝线30克,瘦猪肉100克煎水饮用。

而眩晕有耳性眩晕、脑性眩晕及其他原因的眩晕等,均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按类调理心脏病对于冠心病的防治,邓教授认为首先要辨明病位,详审病机,而标实本虚、虚实并存是其主要症状。

吴焕林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吴焕林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吴焕林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金晓,徐丹苹,吴焕林.吴焕林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04):497-499吴焕林教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岭南邓氏内科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

吴焕林教授一直从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教、研工作,在邓老“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心脾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调脾护心法”并运用于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

同时还师从全国名中医、薄氏腹针发明人薄智云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针药结合,善用腹针配合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慢性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导致心脏结构变化或功能变化,进而引发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心功能下降为特征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从病名上对应中医学的“心衰病”,从症状上对应中医学的“喘证”、“水肿”、“心悸”等。

慢性心衰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调查显示全球共有超过2 600万慢性心衰患者,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β-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或洋地黄等药物治疗以及稳定期的心脏运动康复治疗,但是很多患者仍存在症状改善不明显、死亡率高、生活质量较差等问题。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主要包括中成药、中药汤剂、中药注射液、针灸和运动疗法等。

研究证实中医中药在改善心肌重塑、改善血流动力学、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等方面有明确的疗效。

吴教授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与五脏相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中医学“五脏一体观”的理论,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其中任何一脏出现失衡,均会影响心的生理功能。

故“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治疗上强调从脾胃论治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邓老调脾法治疗冠心病医案2则

邓老调脾法治疗冠心病医案2则

邓老调脾法治疗冠心病医案2则邓铁涛老教授以益气化痰,健脾养心之法治疗冠心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举例如下:1 冠心病伴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陈某某,男,70 岁,住院号:0065437 ,因“反复胸部闷痛8 个月,加重4 d”为主诉于2001 年1 月28 日入院。

患者去年5 月份在香港旅游时突发胸前区闷痛,即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冠脉造影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闭塞”,当时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治疗病情好转稳定,当地医院建议其行冠脉搭桥术,但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拒绝。

此后仍有反复胸前区闷痛不适,多为劳力时诱发,持续10~15 min ,含服硝酸甘油能缓解。

近4 d 患者又觉胸闷不适,伴咳嗽,气促,动则加甚,双下肢浮肿,遂入我区治疗。

入院时症见:神清,疲倦,胸闷,咳嗽,痰白,气促,动则加甚,双下肢轻度浮肿,口干,纳眠欠佳,不能平卧,二便尚调,舌淡暗,苔白微浊,脉细数。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中量干罗音及少量湿罗音,心率:100 次/ min ,早搏7~8 次/ min ,心尖区闻SM3/ 6 杂音,双下肢Ⅰ度浮肿。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陈旧前壁心肌梗死、左前分支传导阻滞、频发房早、室早、心肌劳累”,全胸片示:“慢支肺气肿,主动脉硬化,符合冠心病诊断”。

心脏彩超示:“左室前间隔、前壁、下壁、尖段心肌变薄,运动低平,左室射血分数( EF)25 (”。

入院中医诊断:胸痹(气虚痰瘀) ;西医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频发房早、室早)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Ⅳ级。

入院后中医治以涤痰活血,汤药予温胆汤加丹参、桃仁、川芎等,并予静滴灯盏花素,口服通冠胶囊、固心胶囊,配合西医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心律失常等治疗。

患者双下肢浮肿消退,早搏消失,但仍有胸闷,气促,动则加甚,不能平卧,需24 h 持续静滴硝酸甘油。

于2 月1 日请邓老查房,邓老诊病时见患者神清,疲倦,少气乏力,胸前区有憋闷压迫感,动则喘促,不能平卧,咳嗽,痰少色白,纳呆。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处方拾穗——收录邓老62个常用自拟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处方拾穗——收录邓老62个常用自拟

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

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

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 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5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加减法〕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六、治泄泻方〔组成〕新鲜番石榴叶30片(干品15~30克)〔功效〕消炎止泻。

国医大师邓铁涛诊治心悸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诊治心悸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诊治心悸经验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潜心研究中医学理论数十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与“五诊十纲”诊疗思维,简称“双五”理论,也将其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治。

邓老提出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医学具有整体调治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相辅相成。

㈠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心律失常既可呈特发性又可继发于其他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可属中医学“心悸”“怔忡”“惊悸”等范畴。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王冰注解:“参,谓参校。

伍,谓类伍。

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

”可知“参伍不调”指脉象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与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所产生的脉象“脉搏短绌”一致。

古代中医学认为“参伍不调”为病,而现代中医学认为“类伍整齐者”亦可能为病。

通过动态心电图、食道调搏、电生理等现代医学检查,节律整齐者亦可为心律失常,如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部分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等,并根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区分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宗气贯注于心脉,气虚则心失所养,气虚日久,则累及心之阴阳。

此外,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怔忡》提及:“凡思虑过度及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可见心气虚弱,心之阴阳亏损,使得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痹阻心脉,心脉失和,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现代医学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心律失常,其中医病机认识亦不相同。

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者,著名中医学家郭士魁教授提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并认为血瘀证常伴热邪,且痰瘀同源,常采用清热化痰之剂与活血化瘀药进行配伍,其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冠通汤就是痰瘀同治的常用方。

郭老学术继承人之一郭维琴教授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者,认为其为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心阴,心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治宜养心安神,故常在杞菊地黄丸基础上加用酸枣仁、合欢皮。

【邓老学验】“邓氏温胆汤”治疗冠心病

【邓老学验】“邓氏温胆汤”治疗冠心病

【邓老学验】“邓氏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当今社会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大多以胸闷、心痛、气短为主要症状,同时可能有心悸、眩晕、肢麻、疲乏等不适,经过多年的研究及临床实践邓铁涛教授在冠心病的诊治方面颇有建树。

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

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

冠心病患者出现胸闷、心痛、眩晕、肢麻,或舌质黯红、苔腻等,多是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心脉的表现。

基于上述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在辨证治疗上,邓老以通为补,通补兼施。

拟订出补气、化痰、祛瘀法作为治疗冠心病的原则。

因南方气候卑湿,患者容易聚湿生痰,因痰致瘀,故予痰瘀兼治,早期又偏重治痰,后期痰瘀同治。

在治疗措施方面,着重从脾胃入手,并创制了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邓氏温胆汤,在临床应用广泛,效果良好。

【组成】竹茹10克,枳壳6克,橘红10克,胆星(或法夏)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党参(或太子参)30克,丹参15克。

【功效】益气化痰祛瘀。

【主治】气虚痰瘀证【验案举例】李某,男,64岁,2016年3月12日初诊。

因“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年余”就诊,患者2012年2月,因胸闷气短住院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PCI术(于左回旋支植入支架1枚)治疗后好转,现时有胸闷气短,要求中医治疗。

症见:胸闷气短时有发作,疲劳,纳一般,胃肠道不适,大便烂,眠可。

血压128/65mmHg,脉搏86次/分。

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胸痹,气虚痰瘀证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处方:橘红5g,党参15g,云苓15g,白术15g,法半夏15g,黄芪30g,炙甘草5g,姜竹茹10g,当归10g,川芎10g,厚朴15g,三七10g,水蛭5g,7剂。

复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精神好转,胸闷气短好转。

附食疗方:邓老健心方吉林参10g,田七5g,陈皮1g,加少量瘦肉,炖服,每周3次。

秘国医大师“邓铁涛”,70多年临床经验,总结55个独家秘方!

秘国医大师“邓铁涛”,70多年临床经验,总结55个独家秘方!

秘国医大师“邓铁涛”,70多年临床经验,总结55个独家秘方!国医大师全国只有30位,他们都是行医60年以上的著名老中医。

由国家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个部门联合评选出来的。

他们医术精湛、德高望重,代表了当代中医最高水平。

经过60年以上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每一位国医大师都形成了自己临床行之有效的名方、验方。

备受患者欢迎,针对一些常见健康问题,付济华中医师会为大家逐一介绍各位国医大师们的名方、金方。

今天咱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邓铁涛教授的临床经验方,仅供大家参考。

邓铁涛国医大师博士生导师广东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生,广东省开平市人。

2009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并获证书,邓铁涛教授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者。

行医7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辩证论治。

(邓铁涛教授在门诊为患者诊治)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气虚型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

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

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 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邓铁涛辨治心力衰竭经验
▲邓铁涛国医大师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各种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和)功能变化,导致心脏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现代医学治疗心衰取得一定疗效,但心衰的患病率、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

中医药在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将其纳入《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王叔和《脉经·卷第三》“心衰则伏”,认为阳气虚弱致水液停滞为主要病机,并提出调节阴阳、利其小便的治法。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心系病类》规范了“心衰”的病名。

陈可冀院士提出,用“心衰”作为中医病名,既不失中医特色,又能在病因病机、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与西医找到共同切入点,有助于中医诊治水平的提高和创新。

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

本虚以气虚为主,可兼见阴虚、阳虚,标实包括痰浊、瘀血、水饮。

邓铁涛临证以“五脏相关与五诊十纲”为辨证基础,阴阳分治为治则,并结合我国南方地域及生活方式特点,使用岭南道地药材,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邓铁涛辨治心力衰竭经验梳理总结,以传承弘扬其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五诊十纲,病证结合
五诊十纲是邓铁涛提出的,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的一种中医临证新思维。

邓铁涛认为,治疗心衰时,应取“辨病-辨证”模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为冠心病者,多用温胆汤作为基础方剂;风湿性心脏病者,常选四君子汤加减;肺源性心脏病者,多择温胆汤合三子养亲汤为主
方;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常取赭决九味汤合丹参饮;糖尿病性心脏病者,多选六味地黄汤合失笑散,怀山药用量60~90g;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常取生脉散为底方。

在辨病的基础上,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阴虚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阴虚阳亢者则选龟板、牡蛎、石决明;阳虚者加附子、狗脊、淫羊藿;阳虚水泛者选玉米须、桂枝、五加皮;瘀血者,多用鸡血藤、丹参、三七;痰湿盛者,加茯苓、化橘红、法半夏。

五脏相关,调脾护心
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基于多年临床实践而提出的,是五行学说的继承与发扬。

邓铁涛指出:在生理情况下,脏腑系统、人体大系统、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多维联系,相互制衡,协调一致;而在病理情况下,互为影响,阴阳失衡。

邓铁涛认为,心衰病位在心,涉及肺、肾、脾、肝。

心为大主,心气不足为心衰病之根本;而肺主一身之气,肾为气之根基,肺失肃将,肾不纳气,心气更为虚弱;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无以充养心脉;肝主疏泄,肝之功能异常则心气滞而不行,心衰加重。

邓铁涛认为,“五脏之气,互为相使”“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故邓铁涛尤其重视顾护脾胃之气。

察色按脉,阴阳分治
邓铁涛认为阴阳乃八纲之首,辨治心衰亦以阴阳为要。

心衰以心病为本,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为治本之法,心气虚为心衰最基本的病机,若进一步发展,则气损及阴阳,临床出现心阳虚和心阴虚。

故邓铁涛基于温心阳与养心阴治则,分别创立暖心方(由红参、熟附子、炒薏苡仁、橘红组成)与养心方(由人参、麦冬、法半夏、三七组成)。

阴阳分治,又以益气温阳为要,心为火脏,属阳中之阳,气阳为其根本,益气温阳应贯穿心衰病治疗始终。

暖心方与养心方皆以人参为君,益气固本。

暖心方佐以附子加强温阳之功,附子小剂量(3~5g)使用,取“少火生气”之意,炒薏苡仁配合橘红共奏健脾祛湿之功。

养心方配伍麦冬提高滋阴之力,取生脉之功;半夏制约养阴药之滋腻,并结合岭南人易生痰之体质,取未病先防之意;三七活血化瘀。

因地制宜,善用代品
南齐《褚氏遗书·除疾》就中药代品运用提出“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邓铁涛结合岭南地质与气候特点,将中药代品运用于临证治疗心衰领域。

黄芪为最常用的补气药,然而邓铁涛临证发现,多数患者在使用黄芪后出现“虚不受补”的表现,如口舌生疮、鼻衄、咽喉肿痛等,邓铁涛使用“南芪”之五指毛桃代替“北芪”之黄芪,此类症状明显改善。

附子因辛燥之性而难以耐受小剂量附子的患者,邓铁涛多用桂枝加炙甘草代替。

此外,温阳以狗脊、仙茅代鹿茸、海狗肾,减轻温燥伤津;滋阴以女贞子、墨旱莲代阿胶、石斛,缓解滋腻碍脾;利水以玉米须、薏苡仁代泽泻、木通,以防泻利过度;活血以鸡血藤、三七代三棱、莪术,活血而不耗血;安神以合欢皮代朱砂,化痰以贝母、瓜蒌代南星、马兜铃,减毒不减效。

医案举隅
林某,78岁,男性,2010年6月10日首诊。

诉反复气促10年余。

现神清,精神疲倦,少气懒言,咽干口燥,偶有胸闷,爬楼梯约4层后,出现气促不适,双下肢无水肿,纳差,眠可,大便干,小便正常,舌暗,苔黄干,脉细涩。

2010年6月,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33mm,左室舒张末内径55mm,左室射血分数42%,B型脑钠肽:1768pg/ml。

诊断:(气阴虚兼血瘀型)心衰病(西医称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剂:邓氏养心汤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15g,黄芪30g,麦冬15g,法半夏15g,茯苓15g,女贞子15g,橘红10g,竹茹15g,枳壳15g,丹参30g,三七3g(冲服),豨莶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共10剂。

6月21日二诊:患者自诉基本日常活动无明显气促,可爬4~5层楼梯,但仍口干舌燥,大便干,舌暗,苔黄干,脉细涩。

方药调整如下:太子参15g,五指毛桃30g,麦冬15g,橘红5g,枳壳15g,竹茹15g,石斛15g,女贞子20g,茯苓15g,丹参30g,三七3g(冲服),豨莶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共14剂。

7月6日三诊:患者自诉日常活动已无明显气促,口干稍缓解,但仍有四肢倦怠,精神不振,大便稍干。

舌暗,苔白,脉细涩。

邓铁涛在上方的基础上调整如下:太子参15g,五指毛桃30g,麦冬15g,女贞子15g,山药20g,橘红5g,枳壳15g,茯苓15g,丹参30g,三七3g(冲服),黑大枣10g,豨莶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共14剂。

7月22日四诊:患者自诉乏力症状明显改善,已无明显不适。

舌暗,苔白,脉细。

复查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33mm,左室舒张末内径54mm,左室射血分数43%,B型脑钠肽:826pg/ml。

后多次门诊复诊,长期服用中药,未诉不适。

按:本例患者为心衰病,辨证为气阴虚兼血瘀证,方以邓氏养心汤加减。

其中人参、黄芪为补气要药,取“补土生火”“温补心脾”之意,正合“心脾为本”之意为君药;麦冬、女贞子为养阴之品,并可制约参、芪之温燥为臣;三七、丹参活血化瘀,以通为补;结合岭南特殊地质与气候特点,橘红、半夏、茯苓、枳壳、竹茹取“温胆汤”之意,益气化痰除湿。

二诊见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一派燥热之象,邓铁涛改人参为太子参、以五指毛桃代黄芪并加用石斛,去辛燥之半夏,减半橘红用量,以缓解全方温燥之弊;三诊患者标实基本已除,仍有四肢倦怠、精神不振等气虚表现,故邓铁涛佐以山药、黑大枣脾肾双补,补气之源;燥热之象已除,去竹茹、石斛。

全方配伍得当,方简效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