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探究
摘要:《双城记》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狄更斯以细腻的笔法塑造了梅尼特父女这两个代表人道主义和博爱化身的人物形象,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达尔内和卡尔登两个重情重义的人物,令这部小说成为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双城记》;狄更斯;人物形象;塑造
由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所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是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评论领域一部值得深刻研究的宏著。

1812年狄更斯生于英国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不到十五岁就要外出工作、挣钱养家糊口。

由于从小没有受过太多正式的学校教育,狄更斯后来的文学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的文学天赋、后天勤学以及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亲身体验。

也正是基于此,狄更斯在人才济济的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坛才得以以其作品的高产、高质而闻名,其代表作包括《我们共同的朋友》、《艰难时世》、《大为•科波菲尔》、《老古玩店》、《雾都孤儿》等,都是在全世界读者中脍炙人口的名著。

狄更斯在这些作品中,创作语言诙谐幽默、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充分真实描绘了诸多“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和底层遭遇,对英美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造成了深远影响。

其中,《双城记》堪称狄更斯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尤其是它的人物形象塑造,为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立下了一座标杆。

一、《双城记》的情节梗概与创作意图
英国的伦敦和法国的巴黎是《双城记》中所指的“双城”,显然小说情节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这两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

狄更斯曾说过:“之所以要创作这部作品,是想以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历史为借鉴,探寻英国社会应如何避免潜在危机爆发的答案。

”《双城记》主要讲述的情节内容是:18世纪中叶,在巴黎有一位年轻的医生很出名,他名叫梅尼特。

有一天夜间,有一个名叫厄弗里蒙地的侯爵请梅尼特到他家出诊。

在诊治过程中,梅尼特无意中发现了一起命案。

厄弗里蒙地两兄弟不仅经常蹂躏一名农妇,还残忍地杀害了农妇的胞弟。

于是,老实善良的梅尼特丝毫不受厄弗里蒙地两兄弟的重金收买诱惑,向法国政府揭发这个侯爵家族的罪恶。

然而,封建、腐朽的法国政府根本不听这位普通医生对厄弗里蒙地这个贵族之家的控告,反而任由和听信厄弗里蒙地两兄弟的反诬,最后将原告变被告、被告变原告。

梅尼特被判处十八年监禁,于巴黎郊外的巴士底狱服刑。

梅尼特遭受的厄运让其妻子在抑郁折磨之中愤而离世,刚出生不久的女儿露西被梅尼特的好友带到了伦敦抚养。

十八年后,梅尼特出狱,被已经长大成人的露西接到伦敦和她住在一起。

在机缘巧合之下,露西爱上了一个名叫达尔内的年轻人,此人正是厄弗里蒙地的侄子。

梅尼特起初很难接受女儿和陷害自己的仇家来往,但很快便为了女儿的幸福放下了对达尔内的成见。

达尔内也为了能和露西在一起、得到梅尼特的接纳,毅然决然地断绝了与厄弗里蒙地的家族关系。

1789年,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地爆发,达尔内作为罪恶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族成员被巴黎公社逮捕,并被判处斩首。

露西四处奔走求助。

最终,是一直暗恋露西并默默无闻一直相助露西的卡尔登律师为了露西的幸福,到巴黎营救出达尔内,代替达尔内接受极刑,为爱而献出了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双城记》深刻揭露并批判了法国封建王朝在革命爆发之前暴虐、荒淫、腐朽的统治,严厉控诉了法国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合理性、进步性一面给予了积极肯定。

然而,狄更斯也以一种辩证的历史观客观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过度使用暴力、造成社会恐怖的种种行为,并对革命进行了深刻反思。

他认为,只有仁爱才是缓和和消除阶级对抗、唤醒各阶层良知和善性的唯一途径。

这部将复杂的人物之间爱恨情仇交融相织的长篇小说,其情节内容对于正在酝酿革命的英国社会和惴惴不安的英国统治者无疑是一个警醒,其
文学创作之风也极大推动了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

通过狄更斯创作之笔的塑造,《双城记》中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用以承载人物塑造的语言文藻又幽默诙谐、柔美抒情,使人物本身就成为哲理和讽刺艺术的体现者,并推动着极富戏剧性的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

因此,《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是英美文学学界研究探讨的一个重点。

二、博爱的人物形象:梅尼特父女
从上文可知,《双城记》主要围绕梅尼特一家在巴黎与伦敦两地的遭遇为叙述核心来展开情节。

梅尼特一家欧洲资产阶级家庭的典型代表,而梅尼特所遭受的法国封建王朝的迫害也是资产阶级在那个年代境遇的一个缩影。

因此,在对待以推翻封建王朝为主要目标的法国大革命的问题上,梅尼特一家既痛恨封建贵族,又无视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

作为这个资产阶级家庭的核心成员,梅尼特的人物形象在狄更斯的笔下被塑造成了人道主义者的经典,深受现当代资产阶级的尊敬。

梅尼特的职业是医生,医治他人病痛是其天职,所以出于人道本能和职业习惯,对厄弗里蒙地侯爵两兄弟蹂躏农家妇女的事情,梅尼特痛恨施暴者、同情受害人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

他毫不顾忌自身安危,勇敢站出来对施暴者进行控诉,根本没有将封建贵族至高的政治与社会地位放在眼里。

在巴士底狱受尽了十八年的折磨,梅尼特出狱后并没有想着复仇的事,而是充分展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将博爱立为终身信仰的信条。

他随女儿露西来到伦敦,却获悉露西正在与已经向她求婚的年轻人达尔内热恋,而这个达尔内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宿仇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侄子。

尽管如此,梅尼特很快平复了内心的杂陈,意识到自己完全没有理由要将过去的仇恨算在达尔内的头上,达尔内完全是无辜的。

所以,梅尼特也就同意了露西和达尔内的婚事。

狄更斯通过塑造梅尼特对女儿恋爱一事反应的情节,甚至令很多读者都感到难以置信。

但这正是狄更斯想通过梅尼特这个人物达到的效果,即这个人物所代表的就是博爱的精神实质。

因为这种博爱,梅尼特如释重负地放下了十八年的冤屈,超越了狭隘的人情世故,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推向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尤其是情节发展到小说的后半部分,梅尼特的博爱形象更是高大光辉。

为了营救被革命党人监禁的达尔内,梅尼特在医院、监狱等很多地方为在大革命中受伤的人实施手术。

无论手术的对象是革命者还是被革命者,梅尼特都以其高超的医术,一视同仁地救治他们。

一时间,梅尼特超然于世的博爱形象栩栩如生,令人敬佩不已。

与梅尼特的人物形象类似,他的女儿露西同样也被狄更斯塑造成了人道主义与博爱的代表。

露西从小就遭受厄运的打击,父亲被贵族迫害入狱,母亲抑郁而终,然而,即便是这样常人难以忍受的家庭悲剧却丝毫没有点燃露西的怨气和复仇的怒火。

相反,她在成长过程中还不断以温情对身边亲友进行感化。

连梅尼特都说:“只要看到露西的面容、听到露西抚慰的话语,就能体会到一种极强的感化力量。

我在狱中曾一度因身心折磨而变得有些神志不清,我出狱后能够复活完全是因为露西的感化。

”在狄更斯看来,既然决定将梅尼特父女定为人道主义和博爱的楷模,就应该对这父女两的人物形象精心雕琢,极尽美化之能事。

从文学世界的角度而言,狄更斯的这种人物形象塑造无可厚非,甚至堪称经典,但客观地站在现实世界角度而言,18至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风起云涌的残酷革命现实之中,超越人性和阶级的人道主义心灵解脱多少与革命斗争的激烈程度有些脱节。

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达尔内与卡尔登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以细致入微的刻画为基础的。

例如对达尔内这个人物的刻画就十分个性传神。

达尔内作为邪恶的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侄子,是法国封建贵族子弟中少有的“异类”。

与其他家族成员和法国贵族相比,达尔内既不飞扬跋扈也不淫邪骄横,反而外形高大、帅气、俊朗,心地善良、耿直,举手投足之间都尽显优雅。

达尔内生活在腐朽的法国封建社会环境中,却有着与梅尼特不相上下的人道主义品质。

然而,达尔内个人根本无法抗衡法国整个封建统治阶层,于是他只好选择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族断绝关系,卸下贵族的华服,去伦敦过平民生活。

在伦敦的平民社会,达尔内起初并不太适应,在
融入社会方面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幸好获得了露西无私的帮助。

随着来往逐渐频繁,达尔内深深爱上了露西,而露西也被达尔内深深吸引。

两人的恋情在获得梅尼特的认可后,达尔内更加感激曾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家族有仇的梅尼特。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令达尔内再也无法平静地在伦敦过生活,因为他很想回巴黎解救曾经对他有恩的仆人。

达尔内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启程返回法国,但连要解救的仆人的面都没碰到,自己却被牵连、抓捕入狱。

应该说,达尔内是在情势最危急的时候返回法国的。

他没有为自己的安危想太多,反而一心惦记着自己恩人们的安危。

在此,狄更斯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情、语言描写,加上情节的跌宕起伏,塑造了达尔内这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

在达尔内这个人物的身上,人们不禁看到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上流社会长年所缺乏的仁爱素质与道德修养。

狄更斯细致刻画这个人物的目的也很明显,那就是树立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理想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

除了达尔内,狄更斯还在《双城记》中细致塑造了一个与其有些相似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卡尔登。

卡尔登相貌堂堂、品性端正,是一位律师。

与达尔内相比,两人有不少共同点,但卡尔登还有他自己的一些特点。

例如他出身平凡、性格比较复杂,他才华横溢、比较重感情,他对社会的不平等非常愤慨却又无能为力。

卡尔登与达尔内一样爱上了露西,但自知无法带给露西稳定、幸福的婚姻生活,所以主动选择退出,而且还尽力帮助达尔内与露西、默默地祝福这对恋人。

当卡尔登得知达尔内在法国被判处极刑,想到露西会为此伤心欲绝,于是勇敢地设法将达尔内营救出来,还代替达尔内受极刑。

狄更斯对卡尔登的塑造,表现了这个小说人物为爱放手、为爱牺牲的崇高品质。

他在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反复默念《圣经》。

狄更斯对这一细节的刻画,让卡尔登完成了人道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共同升华。

参考文献:
[1] 狄更斯.双城记[M].石永礼,赵文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 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4] 梁实秋.英国文学史[M].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