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辩证论治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的中医辩证论治分析
痛风是因饮食失宜,脾肾不足,外邪痹阻,痰瘀沉积于关节周围。

以拇趾、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本病常见西医学所指的痛风性关节炎,为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

对2021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痛风患者加例临床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痛风患者40例,男性38例,女性2例;年龄42-70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30年,平均8年。

首发作18例,复发22例。

风湿热痹证9例,风寒湿痹证11例,痰瘀痹阻证气血不足13例,肝肾亏虚证7例。

1.2辩证论治
1.2.1风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取白虎桂枝汤。

生石膏30-60克,知母10克,粳米10克,甘草6克,桂枝6~10克。

肿胀甚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防己、滑石之类。

脾湿甚者,加苡仁、土茯苓、金钱草之类。

热盛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之类。

阴津耗伤者,选加生地、玄参、麦冬之类。

肿痛较甚者,选加乳香、没药、秦艽、络石藤、海桐皮、桑枝、地龙、全蝎之类。

关节周围有红斑者,选加生地、丹皮、赤芍之类。

下肢痛甚,可选加牛膝、木瓜、独活之类;上肢痛甚,可选加羌活、威灵仙、姜黄之类。

此外,若无明显风象,病位以下肢为主,尚有肢体关节沉着、麻木、舌苔黄腻者,则为湿热痹证,治宜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为主,方作四妙丸加减,加减法参上。

1.2.2风寒湿痹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

风邪偏胜则关节游走疼痛,或恶风发热等;寒邪偏胜则关节冷痛剧烈,痛有定处;湿邪偏胜者,肢体关节重着疼痛,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

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取薏苡仁汤。

羌活10-15g,独活10~15g,防风10-15g,苍术10-15g,当归10-15g,桂枝10-15g,麻黄6-15g,薏苡仁20~30g,制川乌6-20g,生姜6g,甘草6g。

风邪偏胜者,可加重羌活、独活、防风、海风藤、秦艽之类;寒邪偏胜者,可选加制草乌、制附子、细辛之类;湿邪偏胜者,可选加防己、草薜、川木瓜之类;对皮下结节或痛风石形成者,可选加天南星、金钱草、炮山甲之类。

此外,若无明显风象,关节冷痛、重着、肿胀为主,则为寒湿痹症。

治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方用附子汤(附子、芍药、人参、白术、茯苓)加减。

1.2.3痰瘀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黯,脉弦或沉涩,舌淡胖,苔白腻。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取桃仁饮合二陈汤。

桃仁10~15克,红花10~15克,当归10~15克,茯苓10-15克,陈皮5~6克,甘草5~6克,威灵仙10-15克,制半夏12克。

皮下结节者,可选加南星、白芥子之类。

关节疼痛较甚者,可选加乳香、没药、土元之类。

关节肿甚者,适当选加防己、土茯苓、滑石之类。

关节久痛不已者,可加全蝎、乌梢蛇、炮山甲之类。

久病体虚,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之类。

1.2.4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游走不定,甚或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痛或足跟疼痛,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脉沉细弦,无力,舌淡,苔白。

补益气血,调补肝肾,祛风胜湿,活络止痛。

方药取独活寄生汤。

党参10-30g,茯苓15~20g,当归10-15g,自芍10-15g,熟地10-15g,川芎10~15g,杜仲15-30g,牛膝15-30g,肉桂3~10g,细辛3~10g,独活10~15g,桑寄生15-30g,防风10~15g,秦艽10-15g,甘草6g。

冷痛较甚者,可选加制附子、制川乌、干姜之类。

腰膝酸痛较明显者,选加黄芪、鹿角霜、续断之类。

关节重着,肌肤麻
木者,选加防己、薏苡仁、苍术、鸡血藤之类。

皮下结节者,可参上症,选加豁痰散结之品。

2.结果
痛风患者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36例,(90%),有效4例(10%),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

3.讨论
痛风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兼挟、辨虚实。

本病之主要病因为湿热。

兼挟之邪,一是外邪,如起居不慎,外感风寒,膏粱厚昧,内聚湿热均可诱发;二是痰浊瘀血,湿热聚而生痰,痰凝则影响气血流通,而气滞血瘀;湿热与痰、瘀俱为有形之邪,常胶结一处,故在辨证方面须掌握其不同特征,以便了解何者为主,何者为次,而相应地在用药上有所侧重。

如瘀滞甚者,局部皮色紫黯,疼痛夜重;痰浊甚者,局部皮色不变,但却有肿胀表现;湿热也能引起肿胀,但局部有灼热感等等。

本病多虚实兼见。

虚证为气血亏虚证多见,重者则见肝肾亏虚证。

气虚证常表现为倦怠乏力,面色苍白,食少,便溏,短气,自汗,舌淡,脉弱。

血虚证的表现是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多梦,失眠,爪甲色淡,疼痛呈游走性,舌淡,脉细;肝肾不足者则多头晕,心悸,腰疼,耳鸣,舌淡(阴虚火旺则舌质红),脉细弱。

本病在早期以实证为主,中晚期则多见虚实兼见,甚至以虚证为主。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尚需结合饮食起居。

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蛋白质,避免饮酒及进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如豆类、动物内脏,沙丁鱼等,多饮水,适当运动,避免过劳、紧张等诱发因素。

急性期及早使用药物治疗,及时控制炎症,迅速终止急性发作。

节制饮食,防止过胖,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肝、肾、心脑、鱼卵、沙丁鱼、豆类、发酵的食物等。

戒酒,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寒,关节损伤,避免使用各种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

每日多饮水,使尿量不少于200ml,以利尿酸排出。

以防止本病发生。

防止或治疗能引起痛风的疾病,如高甘油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等。

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疼痛,一般休息至关节痛缓解72小时后始可恢复活动。

关节
疼痛较甚者,可采用热敷,或将每日煎服的中药渣加水再煎,以熏洗、外敷痛处或配合针灸、理疗等外治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