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对游客体验真实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化型旅游景区是指以传承和展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目的地,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遗产和传统艺术特色,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随着人们对文化的关注不断增加,文化型旅游景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尽管文化型旅游景区在吸引游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改善文化型旅游景区的游客体验,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目前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深入分析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的现状,可以为景区管理者和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增强景区竞争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的相关问题,为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和吸引更多游客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了旅游景区如何提升游客体验,推动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

对于景区经营者来说,了解游客的体验需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规划景区,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研究游客体验,可以发现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再次游览率。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交流。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对于景区经营者、游客以及整个文化旅游行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2. 正文2.1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概述文化型旅游景区是指以文化为主题和核心的旅游景区,通过展示当地的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文化型旅游景区中,游客可以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了解当地的历史和传统,体验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参与文化表演和文化体验活动,从而增加对目的地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一、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涵义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旅游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

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由旅游者引起的有关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以及与其交织而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旅游者及其所负载的本民族、本地区的母体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文化形态,它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接待地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其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含义又如何呢?在旅游研究领域,社会学家迪·迈康纳(Dean Maccannel)1976年在其著作《The Tourists》中首次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问题,认为“前台”是给游客看的,正如宾馆的大堂、招待室、侍者展示给游客,是游客能够看到的地方;“后台”是旅游经营商和出售者所准备的真实现场,是隐藏道具和活动地方。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真实性问题:(1)从舞台真实性的角度研究本文根据高夫曼(Goffman)提出旅游活动中文化的前台与后台理论、科恩(Cohen)提出的关于旅游情形的类型框架以及麦康纳关于旅游景观系统的6种舞台类型等观点,把文化真实性与表演性作为两个变量,构建出一个研究模型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舞台真实性进行研究分析。

模型以横轴表示社区文化的本质,纵轴表示旅游者对社区文化的印象(见图1)。

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 提供。

两轴正方向表示真实,负方向表示不真实。

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情形是旅游者对真实社区(后台)文化的肯定,这种真实的社区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预期。

处于第二象限的是不真实的社区文化,但通过舞台演出游客感觉它为真实的,这种文化误导了旅游者对社区文化的理解。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作者:林爽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第11期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真实性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为了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形成全面认识和理解,本文尝试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进展进行一个框架性的介绍。

关键词:真实性;文献综述;国内外旅游研究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

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

“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

在国内,Authenticity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

旅游真实性问题及批判-吴鸿成

旅游真实性问题及批判-吴鸿成

浙江大学旅游管理11级(硕)吴鸿成此篇文章为旅游学真实性问题的总结以及个人思考,个人认为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研究回顾客观主义真实性1.戈夫曼( Goffman) 在社会学领域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将人的日常生活看作是一种舞台化的表演,通过前台与后台区分不同的社会表现形态和社会角色,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麦坎内尔( MacCannell) 将戈夫曼前台后台理论引入旅游研究,提出了舞台化真实性理论( staged authenticity) ,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其实是对真实性追求的过程,旅游者期望融入旅游地的生活中,看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客观性真实性是指一个物品的原本性( original) ,而此种真实性是能透过一种固定标准与知识的事实来判断的,其追问的是旅游地事物的真实性问题,即旅游地的旅游活动、文化等的真实性和真实程度。

此时的研究问题主要在:“伪事件”;“舞台真实”;以及对后台真实的追求。

建构主义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是由游客或旅游业者的期待、偏好、信念和力量所共同投射的产物,所以同一种物品有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真实性,而且旅游的经验与所参观的真实性事物相互影响,以至于所得到的真实性是一种象征性的真实性。

此时:“伪事件”就被定义为舞台真实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游客体验的真实性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①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直接接触越多,真实性体验越强烈),②游客数量(游客数量越多,体验越不真实),③独立程度(越是在行程安排上独立的游客体验越真实),④和宣传的一致性(旅游过程中如果看到的现象和宣传中的越相符体验越真实)。

存在主义真实阶段王宁——站在游客体验的角度来诠释真实性,认为旅游地事物的真实性无关紧要,关键是游客欲通过旅游来激发生命中的潜在状态及发现自我。

所以存在主义真实性与旅游客体完全无关。

所以,王宁所谓的真实性与以往讨论的真实性毫不相干,他强调的是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是游客通过真实的体验来确认和追求自己的存在性。

真实性

真实性

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

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

“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

在国内,Authenticity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

Vally认为,“真实性是游客渴望得到、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或者能够让游客接触这种生活。

”(转引自林美珍等,2003)Cohen(1988)认为“真实性”是一个“社会创建的概念”,文化真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发展而改变,真实的文化经历不是访问者和社区居民的一种讨价还价的商品,而是访问者对其经历是否真正反映地方价值的认可。

旅游地游客满意度_模型及实证研究

旅游地游客满意度_模型及实证研究

旅游地游客满意度_模型及实证研究旅游地游客满意度: 模型及实证研究摘要: 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了解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改善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构建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游客的满意度,并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模型、实证研究一、引言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游客的满意度直接影响旅游地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了解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模型构建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游客的满意度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五个方面的模型,分别是旅游目的地本身、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体验和游客个体特征。

2.1 旅游目的地本身旅游目的地本身的吸引力是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设施等。

优美的自然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旅游设施都可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2.2 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质量对游客的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旅游产品包括景点、旅游线路、旅游交通和住宿等。

景点的独特性、旅游线路的安排、交通的便利性以及住宿的舒适度都会影响游客的满意度。

2.3 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是游客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好的导游和服务人员、高效的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规范的旅游管理等都可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2.4 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是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游客的旅游体验受到他们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和服务质量的影响,包括游览各景点的体验、参与旅游活动的体验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整体体验等。

2.5 游客个体特征游客个体特征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旅游目的地适合不同类型的游客,游客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都会影响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5.2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实例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要求变高,一些学者提出了旅游体验在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吴文智、庄志民(吴文智、庄志民,2003)在旅游与体验的内在关系分析基础上,以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系统框架,并具体阐述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一系列新方法、新途径。邹宇(邹宇,2005)以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体验化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系统框架,对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孙飒(孙飒,2006)着重探讨了如何将“体验”引入乡村旅游,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付美蓉(付美蓉,2005)、乔海燕等(乔海燕,2006)、米姗姗(米姗姗,2006)针对红色旅游的开发方式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提出通过走“红色”路线、吃“红色”饭菜、看“红色”影片、住“红色”驻地等体验性旅游活动,促进红色旅游的更好发展。陈琳、李树民(陈琳、李树民,2006)以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业生产与消费行为关系的变化为突破口,提出西安市城墙景区产品创新的思路、项目内容以及城墙体验式营销的模型构架。陶少华(陶少华,2006)提出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结合的4种方式。首先将旅游体验分解为people、environment、activity和reaction4个要素,游客与其他参与者(people)相互作用,在由旅游吸引物、有形环境和设计构成的旅游环境(environment)中参与各种游憩活动(activity),并通过这一过程产生各种内在的反应(reaction)获得完整的旅游体验。迟静圆、孙厚琴(迟静圆、孙厚琴,2006)认为发展冰雪旅游就要深入挖掘冰雪文化的内涵,创新产品的设计,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和开发旅游纪念品,增强游客冰雪旅游中的体验感受。
国内学者窦清(窦清,2003)在旅游体验类型的进一步研究中把旅游体验分成了9类:情感体验、文化体验、生存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梦想实现体验和娱乐体验。邹统钎(邹统钎,2003)在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后,区分了旅游体验的5种类型,即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认为旅游体验具有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等特点。李晓琴(李晓琴,2006)认为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实践体验和转变经历。宋咏梅、孙根年(宋咏梅、孙根年,2006)在论述了体验旅游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认为体验旅游有5个等级类型,即消遣娱乐、逃逸放松、知识教育、审美猎奇和置身移情。

旅游真实性理论及其应用

旅游真实性理论及其应用
某旅游产品从其它产品中脱颖而出。因此 , 对于旅游开发者 、 经营者而言, 真实性应成为一条从商的基 本原则 , 他们可以通过应用暂时的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间的距离、 差异来实现其旅游产品的价值和独特 性, 生产出旅游体验的本真性。


旅 游 主体和 客体 的真 实性
旅游体验即游客购买的一次经历 , 一种旅游产 品。真实( 或本真) 是对这种产品质量的评价。旅游

at nc ” u eti 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 h it y 来源于希腊和拉丁语 的“ 权威的” at r te 和“ (u oti ) 起源 的” 嘶幽 a h i v a ( 1 ) 两词-。在旅游研究 中,u eti 主要有两种用法 : 1 ] A t nc h it y 首先 , 它用来指被旅游 的客体是不是与文献等媒
第2 5卷第 4期
V 12 N . o .5 04
旅 游 真 实 性 理 论 及 其 应 用
李旭 东 , 张金岭
( . 庆文理学 院 , 庆 42 6 ; . 1重 重 0 18 2 河南财 经学院 , 河南 郑州 400 ) 502
[ 要 ] 真 实性 ( u e it 概念 在 2 摘 A t ncy h ti ) o世 纪 7 o年代 初被 引入 旅 游动 机、 游 经 历 ( ort 旅 Tu s i ep ne研 究 中。真 实性 可 以理 解 为游客对 某 些旅 游 目的地 渴望 的一种旅 游体验 , xeec) 主要 包括 旅游客 体 的真 实性 与旅 游主体 的本 真性 两个 方面 。本 文主要 从旅 游 体验 的 真 实性 、 现 代旅 游 场 景 中的模 拟 真 后
从旅游规划管理的角度 , 真实性可以定义为游客对某些旅游 目的地渴望的一种旅游体验。真实性 即异域情调(xti )地方特色、 eocm 、 is 传统、 独特性等, 它要求旅游产品的出处、 形式 、 风格 、 语言 、 象征等都 源于一个假设的没被破坏的传统、 传说或神话 。真实性决定着旅游产品的质量 , 意味着差异 , 它可以使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研究一、引言智慧旅游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旅游进行创新和升级,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正在逐渐应用到智慧旅游领域。

本文将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进行研究。

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概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真实、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客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体验到不同的景点和文化,同时还能够交互式地获取相关信息和进行互动。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虚拟景区、虚拟博物馆等方式来实现智慧旅游的应用。

游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设备,如头戴式显示器、手柄等,进入虚拟景区或博物馆,进行虚拟旅游。

通过这种方式,游客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旅游体验。

另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如与虚拟导游进行对话、触碰和互动。

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案例1. 虚拟景区导览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客可以利用个人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体验虚拟景区导览系统。

游客只需下载相应的导览应用,就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游览景区。

系统可以根据游客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推荐和导游讲解。

游客可以通过手势、语音或触碰等方式与虚拟导游进行互动,获取更加详细和丰富的景区信息。

2. 虚拟实景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可以将实际的展品与虚拟景观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虚拟实景博物馆。

游客只需佩戴虚拟现实设备,就可以在虚拟博物馆中欣赏展品,感受博物馆的氛围。

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游客可以放大、旋转,甚至触摸展品,获取更加真实和全面的展览体验。

同时,虚拟博物馆还可以通过虚拟讲解员,为游客提供展品的详细解读和背景知识。

3. 虚拟旅游社交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旅游社交平台提供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在虚拟环境中与其他旅游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原真性”视角下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感知研究——以世界遗产地安徽宏村为例

“原真性”视角下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感知研究——以世界遗产地安徽宏村为例

各方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开发公司要树立“保护第一,合 理开发”的观念,明确企业利益和责任。公司给宏村提供旅游发 展的资金和创意,推动景区多样化发展,给予游客更加丰富的旅 游体验,同时管委会组织的执法队伍可以依靠政府,联合多方共 同制定景区法规,直接处理古民居的保护与建设问题,给予景区 统一、高效且专业化的管理。作为当地居民代表的村委会,可以 参与景区法规的制定,并且由他们组成执法队伍。当地居民作为 村落的主人,他们的保护意识更强,向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也有利 于景区内部的和谐。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上接第166页) 行为进行监督。同时,要鼓励优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 设计,对正面的旅游开发与规划要善于鼓励,并帮助他们进行合 理宣传,同时要对打着生态旅游旗号但浪费旅游资源,破坏旅游 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特别是对社会影响恶劣和群众反映强 烈的旅游景区,要利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严厉惩罚。
随着我国旅游者收入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出行由原 来的求异猎奇的初级旅游体验,向内涵感受与心灵体验的高级体 验方式转变。从游客的反馈来看,游客对宏村景区整体的旅游体 验呈现比较积极的评价(见图1)。
图1 游客对宏村景区旅游体验的整体评价 在对游客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中,发现一些不理想的情况。 如,大多数游客反映因为有徽派建筑与田园风光的遗存,所以他 们对当地民风民俗、文化底蕴保存有较好的直观感受,但未能对 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有很好的了解。调查问卷也同时反映了这个突 出问题,游客对宏村的保护开发建议,集中于商业化的控制和文 化内涵的保护与挖掘(见图2)。
宏村作为世界遗产,对其所进行的原真性保护需要对管理
者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因此,对景区的主要干部及管理者进行了 访谈,主要是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进行,同时,访谈过程在取得 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录音。实际访谈的对象包括宏村村 长、民宿老板、客车司机,以及一定数量的游客。每次的访谈时 间从10分钟到60分钟不等,并对聊天的内容进行了整理。

游客体验调研报告

游客体验调研报告

游客体验调研报告
《游客体验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我们进行了一次游客体验调研,旨在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以改善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质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二、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

问卷涵盖了游客对旅行目的地的交通、住宿、饮食、景点等方面的体验,通过定性、定量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三、调研结果
1. 交通:大多数游客对旅行目的地的交通便利性表示满意,但也有部分游客反映交通不便、交通指示不清晰等问题。

2. 住宿:游客对酒店的清洁程度、服务质量和价格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但也有部分游客对酒店的设施老化、噪音问题提出了意见。

3. 饮食:游客对当地美食的满意度一般较高,但也有部分游客对餐厅的卫生问题提出了投诉。

4. 景点:大多数游客对旅行目的地的景点表示满意,但也有部分游客对景点的维护状况和游览体验提出了建议。

四、改进建议
1. 提升交通便利性,改善交通指示;
2. 对酒店设施进行更新和维护;
3. 提高餐厅的卫生标准;
4. 加大对景点的维护力度,提升游览体验。

五、结论
通过游客体验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游客的需求和意见,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希望通过不断改进,能够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_真实性_理论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_真实性_理论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李旭东 张金岭(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6) 摘 要:30多年来,真实性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在旅游界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以至于有多少人写关于真实性的文章,就有多少关于真实性的定义。

“真实性”这一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主要经历了4次转变:客观主义的真实性———建构主义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存在主义的本真性。

对旅游研究而言,真实性应是我者与他者、这里与那里、现在与过去、熟悉与陌生、变化与静止、破碎与完整、世俗与神圣等二元概念的逻辑辩证。

关键词:真实性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 真实性“Authenticity”,又被译作原真性、原生性、可靠性、准确性、本真性等。

真实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真的;另外还指人本身的存在状态(Wang,1999)。

1973年,MacCannell在《舞台的真实性》(S taged A uthenticity)一文中首次将真实性(Authenticity)这一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Authentici2 ty)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学界主要讨论的是旅游经历的真实性,即现代游客在何种程度上追求真实性,他们能否实现追求真实性的目的;通过分析游客是否关心“真实性”,解释游客行为的差异;旅游目的地以及游客在景区的经历会如何帮助游客实现其追求真实性的动机。

在旅游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4种视觉讨论了“真实性”。

前3种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种是旅游主体的旅游经历的本真性(Wang, 1999)。

存在主义者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从游客而不是从被旅游的文化角度出发的。

而在客体相关的3种“真实性”概念中,客观主义者与建构主义者坚持客体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者则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客体“真实性”概念,认为“仿真”比原物更加真实,已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超真实”(hyper-reality)境界(Baudrillard,1988)。

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日期: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旅游管理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庄梅华ZHUANG Mei-hua(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平353000)摘要:旅游的原真性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旅游者在旅游中追求的是原真性的旅游愉悦,希望在旅游中寻找到原真性的文化传承。

然而,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过分商业化,景点又过于千人一面,影响旅游原真性。

因此,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开发最难把握就是原真性和商品化的平衡。

文章对旅游原真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对旅游原真性理论的梳理对旅游商业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旅游;原真性;商业化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97-03作者简介:庄梅华(1982-),女,福建泉州人,闽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

1 国外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进展原真性(authenticity)研究有两大分支,一是“遗产原真性”,一是“旅游原真性”。

遗产原真性究略早,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最早提出了遗产的原真性概念,随后1994年的《奈良文献》对亚洲特殊材质的遗产提出原真性概念的补充,2005年《世界遗产公约》对遗产原真性的操作性等方面做了补充规范。

伴随着遗产保护的原真性研究,旅游学者眼中的“旅游原真性”,根据王宁[1]总结出来有四个阶段四种原真性:第一种是客体原真性,将原真性作为一种静止的。

第二种是建构性原真性,认为原真性是可以商榷的。

客体本真和构建性真实,正如静止与动态一般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不是要全部将过去保留下来,而是保留文化的根。

第三种是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提出后现代旅游者对“原作品”的原真性已不再关注,他们认同“不原真性”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的“逼真”。

新一代旅游者的旅游感知及行为研究

新一代旅游者的旅游感知及行为研究

新一代旅游者的旅游感知及行为研究新一代旅游者的旅游感知表现在旅游自我实现意识的增强,体验及参与意识的增强,旅游消费者的公益环保意识的增强。

而旅游行为表现在旅游信息的获取的优越性、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广泛性、旅游方式的多样化、旅游消费的高水平化。

标签:新一代旅游者旅游感知旅游行为一、新一代旅游者的旅游心理特征1.旅游者自我实现意识的增强。

在社会稳定和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更注重体现个人的自我实现意识,而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旅游方面的知识。

知识的积累和旅行经验的丰富,使人们对旅行社及旅游中介机构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人们出游的自我实现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结伴旅游或全家一起出游,自主地选择目的地、参观的景点及其他旅游活动。

这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符合的,即个体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在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的前提下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

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已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达到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

这种需求层次的提升,促使散客旅游迅速发展。

2.体验以及参与意识的增强。

在当今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渴望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在接受旅游产品的方式上,游者从被动接受发展到对旅游产品提出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希望和旅游企业一起,按照旅游者自己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生活共感型”旅游产品,开拓发应旅游消费者创造新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共创型”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消费者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制造和再加工,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他们独特的个性与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旅游消费者的公益环保意识增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自然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到重视,旅游消费者公益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惜我们生存的环境,重视生活质量,追求永续消费,表现在旅游消费中,希望通过自己消费绿色旅游产品来体现自己生态环保意识,成为绿色消费者。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旅 游 学 刊
第 2 7卷
2 1 第 5期 0 2年
回 望 “ 实 性 " atet i ) 下 ) 真 ( uh ni t ( cy
— — 一
个 旅 游研 究 的热 点
赵 红梅 董 培 海 ,
( . 南 师 范 大 学旅 游 与地 理 科 学 学 院 旅 游 系 , 南 昆 明 6 0 0 ; .云 南 保 山学 院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南 保 山 6 8 0 ) 1云 云 55 0 2 云 70 0
闻 , 究视 角逐 渐 从 “ 观 ” 向 “ 观 ”, 既反 映 出 真 实 性 研 客 转 主 这
内涵 的 延展 与 变 迁 , 凸 显 旅 游 主 体 一 游 客 体 验 的 重要 性 。 亦
然 而 . 研 究者 日渐 褊 狭 的 视 域 来 看 。 游 客 体 真 实 性 对 旅 就 旅 游体 验 真 实性 的 影 响 从 松 散 到 几 近 断 裂 , 游 主 体 甚 至 以 旅 “ 纳万物” 悦 的信 仰 姿 态 视 一 切 “ 在 ” 真 , 而收 获 真 实 存 为 从 的体 验 。客 观 真 实 与 主 观 真 实 , 竟 是 谁 决 定 或 影 响 了谁 ? 究 时 此 问题 的探 寻 导 致 学界 对旅 游 客 体 之 “ 假 ” 重 新 界 定 虚 的 和 对旅 游体 验之 “ 实 ” 真 的再 度 好 奇 , 因 此 形 成 旅 游 真 实 并

劳永 逸地 接受 了。因此 , 从本 体论 、 认识 论和 价值
何 为真 实性 ? 就特 里 林 考 据 , 现代 旅 游 实 践 在
论 上来 探讨 真实 性 的概念 或 内涵 , 尤显必 要 。 就
四、 定 : 性或 价值 ? 界 属

旅游的真实性研究

旅游的真实性研究

专题:旅游消费的真实性一、关于旅游真实性的争论1、麦坎耐尔:2、布尔斯廷:“复制技术革命以来,表象的大量生产,对我们的想象力、对我们固有的看似真实的概念,甚至日常经验中被当作真实而通用的东西,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现代美国旅游者越来越满足于虚拟事件所带来的体验。

他们期待着只需在邻近的游览地就可以品味亚非欧各大洲的魅力,只要选择合适的酒店,即使置身非洲腹地,也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舒适而愉快。

现代社会要体验真正的旅行是不可能的。

游客通常先阅读旅游指南书后出行,前往与导游书上描绘的同样的地方,拍摄与书上相同的照片,购买当地的明信片赠送亲友。

”二、作为虚拟事件的旅游“旅行意味着辛苦、劳动、痛苦。

与此相对应,19世纪上半页出现的新词TOURIST指那些为了获得愉悦而旅行的人。

19世纪的欧美,发生了由能动的生产性旅行到被动的消费型旅游的结构性转变。

1、交通工具的改变—火车取代马车铁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性和安全性,它还结构性的改变了旅行者对风景的知觉。

过去的旅行者徒步或坐马车旅行,旅行者与经过的风景保持着一种联系。

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场景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将他们与风景联系在一起,随着风景向远方延伸,他们的意识也融于风景中。

而铁路切断了旅行者与风景之间的这种互相渗透的关系。

坐火车旅行的人被从沿途风景中抽离出来。

在疾驰之中,风景被片段化和记号化了,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

2、旅游广告和旅游指南提到西班牙你会想到什么?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堂吉诃德?吉普赛人?弗拉门戈舞?斗牛?还是卡门?提到加勒比你又会想到什么?海盗?椰子树?蔚蓝的大海和白色的沙滩?还是皮肤黝黑的原始居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旅游者出发之前,他的脑袋里就装着各种各样的对目的地的刻板印象,这将阻碍他对旅游目的地真实情况的探索。

在消费者头脑中植入这种刻板印象的就是旅游广告和旅游指南等传播媒介。

世界各地出版的旅游指南会描绘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可能亲身经历的各种细节,从景点、交通、食宿、超级市场到当地风土人情不一而足,剥夺了游客的自主权,使旅游变成按照说明书操作的被动印证过程。

智慧旅游研究报告

智慧旅游研究报告

智慧旅游研究报告智慧旅游是指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智能化技术,提升旅游服务效率和游客体验的一种模式。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智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智慧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智能手机APP和互联网平台,游客可以事先了解景点的基本信息、实时查询交通状况、预订门票和酒店等,避免排队等候和物理碰撞,提高旅游效率。

同时,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定制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和活动。

例如,根据游客的喜好,智能导游APP可以提供不同的旅游线路推荐,还可以根据游客的位置和时间,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打折优惠,使游客真正体验到专属定制的服务。

智慧旅游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知识水平。

通过智能导游设备,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了解景点的背后故事,增加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和认同感。

而且,智能设备还可以提供多语种翻译功能,帮助游客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

这样一来,游客既能够更好地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增强旅游的乐趣和深度。

智慧旅游还有助于旅游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和资源优化。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旅游管理部门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喜好,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同时,通过对游客行为的监测,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及时调整旅游线路和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旅游旺季,通过智能导游APP可以实时监测游客的流量和安全情况,及时疏导人群,避免拥堵和安全隐患。

这不仅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也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感。

然而,智慧旅游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对于一些年长或者不熟悉科技的游客来说,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平台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智慧旅游的技术和设备成本较高,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或者资源不足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可能难以承受。

另外,智慧旅游还涉及到游客隐私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引言旅游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日益盛行的活动,它带来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

大量学者对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是“好恶交织”,即旅游经历中对于旅游景点、文化或体验的好与坏观感相互交织的现象。

本文将从旅游社会学的角度探索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的关系,分析其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旅游与现代性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旅游成为一种普遍的活动。

旅游是一种逃离日常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也是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竞争压力以及城市化现象,使得人们渴望远离繁忙的生活,寻求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旅游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所,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尽情享受美好的事物。

二、旅游体验中的“好恶交织”在旅游体验中,人们会产生正面的好感和负面的厌恶感。

这是因为旅游不仅带来了美好的景色、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完美的局限和问题。

例如,旅游景点可能过于商业化,导致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缺失;旅游区可能出现人满为患、环境恶化的问题等等。

因此,人们在旅游中会同时感受到好与坏、喜爱与厌恶的情绪。

旅游体验中的“好恶交织”现象还可以从游客的不同期望和价值观觉察到。

不同的游客对旅游体验有不同的期望和标准,有些游客可能更关注自然风光,而有些游客则更关注文化交流。

当不同的期望和价值观碰撞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好恶交织”的情感。

三、造成“好恶交织”的原因1.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使得一些旅游景点变得商业化、敷衍和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和赚取利润,一些景点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导致了景点原汁原味的丧失。

这样的现象引发了游客对旅游体验的失望和厌恶。

2.旅游景点的过度拥挤一些热门景点由于过度拥挤,导致了旅游体验的恶化。

人满为患的景点常常使游客在排队等候、拥挤的人群中度过大部分时间,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景点美景和舒适的环境。

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关系研究

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关系研究

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关系研究【摘要】智慧旅游是一种融合了先进技术和旅游业的创新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智慧旅游的概念、特点以及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探讨智慧旅游技术与游客体验的关系,并对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实证研究,论证智慧旅游对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作用。

未来,智慧旅游发展应更加注重提升游客体验,提高服务质量,以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

智慧旅游在提升游客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创新和优化智慧旅游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关键词】智慧旅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技术、体验、实证研究、提升、发展方向、总结、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几年中,智慧旅游已经在一些旅游目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于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有必要深入探讨智慧旅游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及其实际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及特点、智慧旅游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智慧旅游技术与游客体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游客满意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智慧旅游的概念及特点,以及智慧旅游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从而揭示智慧旅游技术与游客体验的关系。

通过对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实证关系,以期为旅游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提升游客满意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智能化产品的普及,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如何运用智慧旅游技术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已成为旅游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研究智慧旅游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有利于深入探讨智慧旅游技术在提升游客满意度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浅析古镇旅游真实性感知与游客满意的关系

浅析古镇旅游真实性感知与游客满意的关系

浅析古镇旅游真实性感知与游客满意的关系作者:韦玮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3期古镇类旅游资源的旅游真实性评价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镇为例,设计调查问卷从旅游消费者(游客)的角度通过图像真实和索引真实来调查分析游客对朱家角古镇的旅游真实感知,并分析旅游真实体验会带来顾客(游客)满意。

朱家角图像真实索引真实顾客(游客)满意一、研究背景历史古镇成为现代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古镇旅游真实性成为热门话题。

而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游客是否真实感知了古镇的原来面貌。

本文尝试以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镇为例从旅游消费者感知的角度来分析江南水乡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镇的真实性问题,并探讨旅游真实性和游客满意的关系。

二、模型与假设1.图像真实图像是指某物感知上与另一物相似,要认知某事为一个图标,感知者必须预先具备相应的知识或经历,它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复合图像。

我们参照Kent Grayson & Radan Martinec (2004)的设计,对朱家角古镇进行图像真实感知设计。

游客看到水乡古镇体现在具体事物上,如建筑、古街古桥古民居的景象与想象的一致或者不一致。

我们设计“旧物图像”、“虚构图像”和“历史感图像”三个概念来组成图像真实感知内容(详见附件调查问卷设计)。

如果观赏到的具体景象与原想象符合,则游客感知到朱家角古镇的“真实”,他们认为心情是愉悦的,是满足的,进而感受到旅游过程是满意的。

2.索引真实索引真实是与图像真实相对应的,即抽象的一个概念的引导或者抽象的一个整体的概括,而这个概念或者这个概括就是能够代表这个事物或者人的特征的,使人们一提到这个概念就能联想到就是这个人或者事物。

同样参照Kent Grayson 和 Radan Martinec(2004)提到的索引内容对朱家角进行索引真实设计。

朱家角古镇的索引真实是到了古镇之后看到朱家角的民居、乌篷船、小桥构成的综合抽象古镇风格之后与原印象或者原来的憧憬产生符合或者不符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旅游对游客体验真实性的研究
乡村民俗旅游在目前的体验经济时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然而因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不真实使得乡村旅游的体验价值不足,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本文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设计的角度切入乡村旅游真实性体验的研究,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下,立足于旅游活动六要素,思考如何实现其真实性,以提高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维护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者纷纷涌向那些拥有独特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地区进行游览,在文化、经历等方面满足自己获得知识、猎奇、求真求异的各种心态。

旅游为民俗旅游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及丰厚的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本土文化被篡改、同化等负面效应。

在此背景下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研究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以民俗旅游村为例,它所具备的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地的主要旅游资源,是这个地区特色文化的主要展示形式。

而现在的民俗旅游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因为在其开发过程中即要确保经济效益,又要兼顾民俗文化的保护,所以如何确保民俗旅游村的“真实性”就是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涵义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旅游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

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由旅游者引起的有关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以及与其交织而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旅游者及其所负载的本民族、本地区的母体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文化形态,它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接待地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其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含义又如何呢?
二、国内外关于真实性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者的体验方面。

旅游者在体验真实性的过程中受到个人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人感情的影响,这些经历和感情会使旅游者在参观过程中对文化旅游产品增强认同感、在认知上理解或追溯过去的经历等1。

在欣赏历史遗产的过程中,旅游者“真实性”的感知受到性别、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前期参观经历等的影响。

同时,旅游者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
1、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直接接触越多,真实性体验越强烈);
2、旅游者数量(旅游者数量越多,体验越不真实);
3、独立程度(越是在行程安挥上独立的旅游者体验越真实);
4、和宣传的一致性(旅游过程中如果看到的现象和宣传中的越相符体验越真实).
旅游者的真实性体验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包括直接经历、结合著名的人或事件、地区标志、民族起源、庆祝活动、学习和创造等‘。

同时旅游者的经历也会受到地理环境感知的影响。

三、民俗文化真实性的反思
1、真实性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

对所谓“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村有一个片面的理解,认为真实的文化传统应该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不能有任何的改变。

从文化变迁理论可知,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种恒变的变迁之中,即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关键是如何在变化中保住传统文化的“灵魂”。

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人们通过特定的服饰、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文化因素来获得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

任何一个地区一旦失去了文化代表民族身份认同的这个“灵魂”,那么这个地区的旅游“魅力”也就消失了。

因此,文化与民俗旅游村的关系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割。

从表面上看,旅游业带来的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事实证明民俗文化的商品化未必就使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丧失,反而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俗文化真实性的发展和延伸。

对于当地来讲,旅游业的到来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因为他们在与外来旅游者的接触中逐渐适应了外来者带来的思想观念,他们也因此比以前变得更加精明能干。

这样,民俗文化就被无条件地利用了,民俗文化真实性在某种程度上就被篡改了。

长此下去,当地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文化而得到太多的收益,反而承受这种急功近利开发的后果。

从长远角度看,文化的过度商品化无论对于经营者、旅游者、还是当地人都是毫无意义的。

2、理性认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变化的、发展的。

对于地方文化或是民俗文化来讲,它之所以能够连绵成百上千年,是因为它一直是与时代同步前进的,是流动的、有活力的。

民俗文化的发展,一是靠自身的创造更新能力,这种发展是缓慢和主动的;二是靠外来文化的补充丰富。

启发刺激,它虽然是被动的,但却是文化发展的捷径。

简而言之,保持民俗文化的真实与完整是必要的,民俗文化自身也需要发展与延续,不能因为保护的需要而原地不动,止步不前。

对于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如果过分强调保护,对传统文化可能出现的“丧失”或者转变表现出恐惧和悲伤,并试图隔绝这种威胁,“保存”传统文化,那就违背了文化的发展规律。

只有与人类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才是最真实的,原始的终将属于历史,我们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保留,但不能借此剥夺当地人选择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群享有同等生活水平的权利。

四、民俗文化真实性的保护
1、保证民俗文化在商品化过程中的真实性
旅游业以及旅游业中的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不是毁灭当逾文化的洪水猛兽,政府部门和当地居民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同时,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不能盲从。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旅游业中民俗文化的开发必须要以调查为前提,对民俗文化可以有文学词藻的修饰与夸张,但绝不能失真。

因此,无论是以获利为目的敌意歪曲民俗文化真实性的行为还是因无知而无意曲解民俗文化真实性的行为,都是在文化商品化过程中应该予以摒弃。

2、培养旅游者成熟的旅游意识
一些民俗文化的改编、篡改,旅游者的影响是很大的。

大量的旅游者不远万里的来到民俗旅游村参观游览,不是所有的旅游者都把文化体验作
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尽管大部分旅游者对民俗文化很感兴趣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学习、体验到不同风情,但是,真实性并不是旅游者出游的首要动机。

3)、加强旅游地居民的自信、参与意识
民俗文化的开发和旅游者对旅游地民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当地居民的自信影响是其中较大的一面。

同时,也要让当地居民成为自觉维护本民俗文化的主体。

因为当地居民是与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民俗旅游的核心成员。

他们真正掌握本地区民俗文化的价值,是民俗旅游的促进者。

五、启示:寻求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途径
1、进行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活动的开展和进行旅游宣传及进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时,要把文化的真实性与游客的真实体验联系起来。

文化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旅游的体验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开发设计、经营和管理时就需要针对游客的心理需求、真实体验规律和旅游产品的特性进行,根据游客的期望、想象、偏好、信仰和权利来组织、设计景区,来达到真实性效果。

遵循真实性原则才可能使游客得到高质量的体验,而对于开发商而言,也可以由于针对了游客的心理体验和重视了游客的心理体验规律,使得开发和经营管理获得成功。

2、注重游客参与。

由于游客的真实性体验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游客对在目的地开展的活动的参与自然也就能够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的真实性以及对于文化真实性的口碑宣传。

3、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要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

只有当地居民从发展旅游业中获得利益,并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活动的开展中,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真实性。

让居民来决定是否发展旅游业、如何发展旅游业。

4、当地政府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当地政府既可与当地居民存在着联系,也可与旅游者有一定的联系。

在发展规划旅游业时,当地居民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或者没有考虑到大局和长远的发展,会存在一些破坏当地文化真实性的举措,政府在此时要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护当地文化。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一些目的地进行宣传促销的责任,在进行宣传时,要保证宣传资料的真实性,才能正确引导游客期望,使游客得到高质量的真实地旅游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