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察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扰蜃②叭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腿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量生④垂帷二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饰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大蛤咧,古人认为其性含水。

月光出现时品宝剔透。

③苏秦:战国纵横家。

①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

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伤:整理。

⑥泌:美好。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语。

苏秦刺股_______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2.下面加下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隧动而焰发有地隐然而高D.待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伤情,以成其性。

4.唐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辍,停止,废止。

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喧:通“谖”,遗忘,忘记。

裂:割断。

戒:告诫。

5.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母引刀裂其织B.其母引刀/裂其织C.其母引刀裂/其织D.其母/引刀裂其织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方( ) (2)引(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刮:__________________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找出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当窗理云鬓/但当涉猎B.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D.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学习了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选自《明史·列传》)(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相同的两项是()A. 蒙辞以军中多务B. 公亦以此自矜C. 徐以杓酌油沥之D.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A,C(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他)拿来《四书》,自己断句,日夜吟诵学习,其专心勤奋(的程度)不同于别的儿童。

(4)吕蒙的学习方法是粗略地阅读,是略读。

汪克宽的学习方法是认真研读,是精读。

,示例一:我的启示是:汪克宽精读的方法对我们学习会很有效。

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果一味选择“粗略阅读”,诚然知识面广了,但缺少了有选择的深入钻研。

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识上,而抓不住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只有勤奋研读,才能牢固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上,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常羊尝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②,使虞人起禽而射之③。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④拂王旃⑤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⑥于弓,不知其所射。

养叔⑦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⑧矣。

’”(选自明代刘基《郁离子·卷三》,有删改)注释:①〔田〕同“畋”,打猎。

①〔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①〔使虞(yú)人起禽而射之〕让掌管山泽田猎的官员去哄赶禽兽从而射杀它们。

①〔鹄(hú)〕天鹅。

①〔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

①〔注矢〕指把箭搭在弓上。

①〔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大夫,善射。

①〔必〕完全肯定。

1.【甲】文选自_____①(朝代)_______①(人名)的《归田录》。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尝射.于家圃常羊尝学射.于屠龙子朱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禽发.,鹿出于王左C.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十发而.十中D.若.欲闻射道乎卿⾔多务,孰若.孤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理解:这句话传达出陈康肃公对卖油翁技艺的不屑、嘲笑,进而将其打发离开。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②香远益清________③陶后鲜有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反面衬托,用牡丹作正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B.文章依次描写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正直,因而美名远扬。

D.选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答案】(1)洗(涤);更加;少(2)①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看却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3)A【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古今异义的变化。

濯:洗涤;益:今义为好处,古义为更加;鲜:今义多指事物新鲜,古义为少。

(2)①句中注意,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只能;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②句中注意,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3)《爱莲说》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正面衬托,用牡丹作反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

④调:协调。

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

诱,引导。

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C(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

④调:协调。

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

诱,引导。

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C(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

部编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部编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氓④者乎?【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④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________②中济,船破,皆游________③有顷,益怠________④遂溺死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4)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①。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也。

”________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③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④,揖让进退⑤。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

”________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选自刘向《列女传》)【注】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②处子:安顿儿子。

③贾(gǔ)人:商贩。

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乃/遂/卒B.乃/卒/遂C.遂/乃/卒(2)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杨生畜犬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犬引颈下视井中/下车引之B.生知其意/意暇甚C.犬时时顾/顾野有麦场D.遂应之/遂成枯落(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3)你怎样评价“犬夜走归杨生家”的行为?【答案】(1)D(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3)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解析】【分析】(1)A.伸/ 拉。

B.意思/ 神情。

C.回头张望/ 环顾。

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故选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翻译为“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

过去一看”据此断句为: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本题可从正反两方面去作考虑:正面可以从动物有灵性,不要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谈;反面可以从狗对于新主的角度来谈,因为这可以说是不诚信的行为。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D;⑵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⑶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义理解一词多义。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可据理/臆断/欤(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棹数小舟________③是非木柿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答案】(1)C(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点燃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昧,暗。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恐已暮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案】(1)到,等到;迟,晚(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及”,等到;“暮”,迟,晚。

(2)重点字词:“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少”,少年时代;“壮”,壮年时代。

(3)【甲】文结合“蒙乃始就学”,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在学习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乙】文的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康肃忿然(忿然:气愤的样子)B. 以我酌油知之(舀取,这里指倒入)C. 笑而遣之(遣:派遣)D.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自夸)(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 尔安敢轻吾射惟手熟尔C. 但手熟尔但当涉猎D. 徐以杓酌油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3)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意思是:“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B.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思是:“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意思是:“竟然(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D.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意思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详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点燃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昧,暗。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恐已暮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案】(1)到,等到;迟,晚(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及”,等到;“暮”,迟,晚。

(2)重点字词:“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少”,少年时代;“壮”,壮年时代。

(3)【甲】文结合“蒙乃始就学”,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在学习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乙】文的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

结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得出:我们可以学到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呢?故答案为:⑴① 到,等到;② 迟,晚⑵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⑶ 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③亭亭净植(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多;洗;竖立;少(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C(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其中“鲜”读“xiǎn”,“少”的意思。

(2)本题翻译赋分点:濯:洗涤;妖:妖媚;宜;应该;众:多。

(3)C项错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多;洗;竖立;少⑵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⑶C;⑷【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注意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结合文章内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

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

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

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梓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竟不可得________②湮于沙上________③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