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课 待贾而洁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待贾而洁

孔子具有十分高远的政治理想,堪称“夫子之道至大”。但这位胸怀兼济之志的盛德君子,却遭遇了四处碰壁,失意落魄的人生尴尬。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的当政者的确多是些“不足算”的“半筲之人”;另一方面儒学的仁政理想,与传统社会专制制度背离。尽管孔子陷入欲入世而不得的尴尬境地,他仍然满怀入世救世的热忱,以“内圣”之学为本,随时准备为朝廷和百姓服务,以匡救无道的现实政治,实现圣王德治的大同理想。

1.字音字形

(1)韫.(yùn)椟而藏诸

(2)佛肸

..(bì xī)以中牟畔

(3)好从事而亟.(qì)失时

(4)涅而不缁.(zī)

(5)吾岂匏.(páo)瓜也哉

(6)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7)日月逝.(shì)矣,岁不我与

2.重要词语

(1)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yù,参与,介入

(2)仪封.人请见:边界

(3)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忧虑,担心

(4)苟有用我者,期月

..而已可也:月份周而复始,即一年

(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忧虑

(6)求善贾.而沽.诸:贾,商人。一说读jià,同“价”。沽,卖

(7)末之

..也已.:末,无;之,往;已,止,罢休

(8)怀其宝而迷.其邦:混乱。这里指任其混乱

(9)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屡次

3.通假字

(1)公山弗扰以费畔.:通“叛”,反叛

(2)归.孔子豚:通“馈”,赠

(3)遇诸塗.:通“途”,道路

(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通“智”,聪明

(5)子路不说.:通“悦”,高兴

(6)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通“智”,聪明

(7)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伺”,伺察

4.“其”字的用法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

(2)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

(3)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第三人称代词,“他”

(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5)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词类活用

(1)从者见.之: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

(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使动用法,使……完美

(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使动用法,使……拜见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使动用法,使……迷乱

6.特殊句式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把……怎么办

(2)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把……怎么样

(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介词短语后置

(4)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宾语前置

(5)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对……怎么说

(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待贾而沽:贾,价;沽,卖。等待好价钱才卖。比喻怀才者等待有人赏识重用才肯出仕效力。

(2)道不同,不相为谋:思想主张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3)岁不我与:与,等待。时间不等待我们。既表示时机错过,追悔莫及,亦谓时间不多,须抓紧时机。

8.名句积累

(1)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语段赏析

1.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赏析孔子被拘禁在匡邑,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化,我这晚死之人便不能接触了解这种文化;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呢?”

圣人贤者也难免会遇到意外,但是因为他们在遇到挫折和意外时,不会改变自己的心志,所以才有可能成为圣人贤者。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才使他在危难面前镇定而自信。

2.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赏析子贡问道:“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

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啊!卖掉它啊!我正是在等待买主呢。”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赏析孔子说:“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昏乱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政治昏乱,而自己富贵,是耻辱。”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重点研读

1.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

答案孔子的热心仕途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中国文人很好地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极隐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来,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统治者开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报效国家;而反之,则隐退避身,等待时机,而其内心,是渴望用政,实现自身价值的。

2.9.5章,是怎样表现孔子的强烈自信的?17.1章,从“来!予与尔言”可以看出阳货对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孔子对阳货的回答是虚应故事?

答案在9.5一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况下,毫无畏惧,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个人人格和主张,最终脱围。

在17.1一章中,阳货以自己官职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居,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孔子。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对阳货用“实用主义”那一套劝说自己出仕,委婉拒绝,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所以他躲避阳货,实在躲避不了,假意应允出仕。

3.孔子主张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实他在言谈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17.7一章就有一连串“近取譬”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态度和心理。如果把这些句子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17.7一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肸违背“礼”、以下犯上行径的无畏精神,给学生树立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他回答学生时用比喻、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