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东岳太极拳

东岳太极拳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东岳太极拳。
东岳太极拳东岳太极拳是天津市的特色健身项目,由著名武术家门惠丰教授所创,于2000年迎接新世纪到来时在泰山极顶代表中国向全世界表演了首创的太极拳,并取名为“东岳太极拳”,并被中国武术协会列为全国公开赛的比赛项目,东岳太极拳创立以来虽然只有十五个年头,由于它的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在全国及世界形成很大的影响,成立的研究会及组织达到七十余个。
东岳太极拳创造性的将武术中内功功法经典技法有机的融入其中,将人体生物场的内外循环通过劳宫穴在过渡势中相对滚动时时相对,实现了人体生物场能量的内外封闭循环,对积蓄内能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内劲内功增长明显。
东岳太极拳预备式动作过程: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肩臂松垂,两手指自然展开,五指落于大腿两侧,头项正直,下颌微收,舒胸展背,躯干正直,呼吸自然,目视前方。
功理要点:骨直身正虚领顶劲,脚钩劲下行,力达足跟,脚趾微扣地,排除杂念,意念随松劲下行入地支撑,特别是臀大肌下溜放松,向脚部血流加速,脚底产生热感,调息静心。
第一式太极势动作过程:由怀抱日月、旋转乾坤(一、二)组成。
左脚向左开步,略宽于肩或肩宽,两臂侧展双手合于腹前,右拳在左掌上,逆时针旋转重心随之在左右脚之间移动,移至左脚时变右手上左手下的侧抱球掌心相对,重心右移同时双手抱球逆时针原地旋转至左手上右手下重心在右脚上,重心左移同时右转腰,抱球两臂由左向右旋转至右侧右手上左手下成侧抱球状重心落在左脚上;如此左右抱球旋转两次,重心停于左脚抱球双手停于右脚上方上手与胸平下手与腹高。
功理要点:两腿屈蹲,膝对脚,敛臀坐胯上体中正,沉肩虚腋,全身劲达足跟,即脚跟实,脚踝松,推着走,似溜冰;用脚踝轻轻推动重心移动像溜冰一样。
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

太极拳,国家级⾮物质⽂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思想,集颐养性情、强⾝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体,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太极拳最基本的⼗个要领,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虚灵顶劲 顶劲是指头容正直,神贯于顶。
该要领并不是单指头项,应包括整个⾝⼼。
从⾜到头顶均要体现上灵之意。
即:两⾜抓地头项上领,如两⾜与头将⾝体拉长的感觉。
⼆、含胸拔背 含胸是指胸微涵内收,使⽓沉于丹⽥。
拔背是指⽓贴于背,蓄⼒于脊。
胸忌挺出,挺出则⽓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能含胸则⾃能拔背,能拔背则能⼒由脊发,所向⽆敌。
三、松腰 腰为⼀⾝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有⼒,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常⾔道“步随⾝转则为功,⾝随步转则为病”。
正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王宗岳《⼗三总势歌》)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义。
如全⾝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后转动轻灵,毫不费⼒。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不稳,⽽易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是指肩松开下垂。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亦随之⽽上,全⾝皆不得⼒。
坠肘是指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发⼒不能完全到位。
六、⽤意不⽤⼒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意不⽤⼒。
练太极拳,全⾝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脉之间,以⾃束缚。
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如。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是指《太极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指,由脚⽽腿⽽腰,总须完整⼀⽓”。
⼿动,腰动,⾜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此⽅可称做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
即:“神为主帅,⾝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然举动轻灵。
架⼦不外虚实开合。
所谓开者,不但⼿⾜开,⼼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合,⼼意亦与之俱合。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
故有起有⽌,有续有断,旧⼒已尽,新⼒未⽣,此时最易为⼈所乘。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易传系辞》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两句在《易传》中乃是用来描述和颂扬宇宙万物富有日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和根本性质的。
《易传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认为,人应当效法大自然劲动不息的刚健性格,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应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自己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赋予这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
《易传象乾》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
人也应该效法大地、海洋这种雍容大度,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
太极拳运动演绎了宇宙的大化流行和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蕴含了一种自然生命精神,习练者在修炼过程中“渐悟人生真谛”。
太极拳在外形上要求平和自然,舒展大方,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劲断意不断,势段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此外,太极拳中有谚语“太极十年不出门”,练习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不仅练拳而且悟道,没有如此之执着追求之精神很难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真谛。
具有柔顺圆活、绵缓斯文运动风格的太极拳,使练习者不断领悟到执着到底、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学。
太极化万物,包容万物,“厚德载物”。
万物虽因阴阳特性不同而有异,但也因同为阴阳二气衍生而相通。
在广泛的包容之中,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万物间有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
太极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如太极推手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太极拳突出的特点“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一旦无障碍,豁然无太空”(《太极拳全书》)的最高境界。
魏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性传承人)人物简介

• 魏勰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和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作
• 他的努力为陈式太极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奠定
• 他的贡献为陈式太极拳的成功申请提供了重要支持
了基础
魏勰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传承与保护中的贡献
传承方面
保护方面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魏勰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与交流,为太极拳的
魏勰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承方面
发展方面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魏勰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与交流,为太极拳的
发展
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 他的弟子和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
• 他的著作和成果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发展做出了贡献
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 兄弟姐妹均练习太极拳
早年经历
• 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陈式太极拳
• 18岁起担任武术教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太极拳人才
⌛️
魏勰的陈式太极拳学习与发展历程
01
陈式太极拳的学习与实践
• 从基本功开始,扎实掌握陈式太极拳的各种动作
• 熟练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拳法、刀法、剑法等
02
陈式太极拳的研究与创新
• 深入研究太极拳的原理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
04
魏勰的传承谱系与弟子
魏勰的传承谱系与家族传承
传承谱系
• 魏勰是陈式太极拳第12代传人,传承谱系清晰
• 他的家族传承深厚,兄弟姐妹均练习太极拳
家族传承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 他的家族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极拳成功申遗:从陈家沟到全世界

太极拳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优秀文化太极拳是什么?打开“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太极拳的: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谈到太极拳就不得不说太极。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
《周易·系辞》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与范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
因太极源起,17世纪中叶,太极拳在温县陈家沟村由陈王廷创编以来,传承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现已传播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近4亿人,是风靡全球的“世界第一健身运动”。
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目前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是独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魅力的“国家名片”。
2020年10月份在焦作发布的《世界太极拳蓝皮书》对太极拳进行了定义:太极拳及其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文化之大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蕴聚着东方文化的精髓。
太极拳蕴含浸润的“道法自然”“天地一体”“天人合一”等中国特有的深厚凝重的哲理,都是中国哲学深刻理念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底蕴的直接体现。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标准中有这样一个条件:入选项目应独一无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别地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或是一种现存或已经灭绝的文明。
按此标准对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作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太极拳当之无愧。
“太极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生态与人类发展进步。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李闽榕说。
太极拳非遗传承人申报

太极拳非遗传承人申报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体育健身方式,还是一门禅学、哲学和艺术的精髓结晶。
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太极拳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需要有专门的传承人来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
太极拳非遗传承人申报是一个重要的程序,它旨在确保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正确和持续的传承。
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太极拳的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和动作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其精神和哲学层面的传承。
因此,申报非遗传承人需要对太极拳的历史、理论、技法、传统文化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并能够在教学、演示和推广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申请人需要详细介绍自己在太极拳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这包括自己学习太极拳的时间、师从情况、学习成果、参与的比赛和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介绍,评审人员可以了解到申请人对太极拳的热爱和投入程度,以及他们是否拥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来承担这个重要的传承任务。
其次,申请人需要提供对太极拳历史、理论和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太极拳作为一门艺术,除了要求技术的高度熟练外,更需要对其背后的哲学和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申请人需要通过书面材料或口头演讲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太极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能力。
此外,申请人需要展示自己对太极拳的教育和推广工作的贡献。
作为一名太极拳的传承人,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更需要有能力将这门艺术传递给更多的人。
申请人需要提供自己在太极拳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包括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申请人还需要展示自己在太极拳推广方面的努力和成绩,如举办太极拳培训班、参与太极拳交流活动等。
最后,申请人需要明确自己在成为太极拳非遗传承人后的责任和使命。
太极拳的非遗传承意味着承担起将太极拳传递给后代,并促进其发展和创新的责任。
申请人需要明确自己对太极拳传承的理念和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运动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运动项目1. 武术: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瑰宝,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狩猎、战争和劳动。
武术包括了拳术、器械、套路、对练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攻击性,也有防御性。
武术的流派众多,如少林、武当、峨眉等,各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技艺和风格。
武术不仅是一种防身技能,更是一种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的方式。
2006年,武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柔克刚、阴阳相生为原理,强调内外兼修、动静结合。
太极拳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和医学价值,被誉为“国粹”。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的一种,起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少林功夫以刚猛、快速、凌厉著称,强调力量、速度、技巧的结合。
少林功夫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能,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和文化传承。
2009年,少林功夫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的水上运动项目,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龙舟竞渡源于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习俗,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竞技性的水上运动。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运动,更是一种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活动。
2008年,龙舟竞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蹴鞠:蹴鞠是中国传统的球类运动项目,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蹴鞠最初是作为一种军事训练项目出现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性很强的运动。
蹴鞠不仅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技意识。
2006年,蹴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摔跤:摔跤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生产劳动和军事战争。
摔跤强调力量、技巧和智慧的结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运动。
摔跤不仅是一种竞技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以下是部分项目介绍:
- 太极拳:综合指数最高的非遗项目之一。
- 豫剧:河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 泥塑:用泥巴塑造成各种形象,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
- 打铁花:一种民间烟火表演,通常在夜晚进行,场面壮观。
- 剪纸: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各种图案,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 皮影戏:通过灯光和皮影的配合,表演各种剧目,深受民众喜爱。
- 汝瓷烧制技艺:制作汝瓷的传统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 唐三彩烧制技艺:制作唐三彩的传统技艺,色彩鲜艳,造型精美。
-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洛阳的传统美食,制作工艺考究,味道鲜美。
- 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制作胡辣汤的传统技艺,味道麻辣鲜香,是河南的特色美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原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太极拳作文

非遗太极拳作文篇一《我爱非遗太极拳太极拳,那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呢。
我和太极拳的缘分啊,那可真是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记得有一次,我去公园溜达,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呢。
我就看见一群人在那慢悠悠地比划,就像在演慢动作的武侠片一样。
我当时想,这群人在干啥呀,这么慢吞吞的。
我就凑过去看,哦,原来是太极拳啊。
其中有个老爷爷,看着特别精神。
他一招一式打得那叫一个稳,就像一棵深深扎根在地里的老树,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我就好奇地跟老爷爷打听,老爷爷就跟我说太极拳的好处。
说什么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
我听着觉得有点玄乎,但是看着老爷爷那中气十足的模样,又有点信了。
然后我就跟着老爷爷学了几招。
哇,这看起来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可真不容易啊。
我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的。
老爷爷笑着说我太着急了,太极拳讲究的是慢而稳,要像流水一样自然。
从那以后,我就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开始跟着公园里的那些爱好者们一起练。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好像真的变好了,以前爬几层楼就气喘吁吁的,现在轻松多了。
而且啊,练太极拳的时候,心里特别安静,就像有一股清泉流过一样。
没有了平常的那些烦恼和浮躁。
太极拳就像一个沉默的老友,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只要和它相处久了,就能体会到它的好。
这非遗太极拳可真是个宝贝,我要一直把它练下去。
篇二《神奇的非遗太极拳》我接触到非遗太极拳之后啊,真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说我邻居张大叔吧。
他以前可是个出了名的火爆脾气,一点就着的那种。
我常听他和家人吵架,那大嗓门能把楼都震一震。
后来不知道咋的,他跑去学太极拳了。
我一开始还纳闷呢,他那急性子能练这个?有一次我下楼倒垃圾,就看见他在小区花园里练太极拳。
那神态和动作跟我之前认识的张大叔完全不一样。
他的眼神里不再是那种急躁,变得很平和,就像平静的湖水一样。
他的手缓缓地抬起,每一个动作都像是有棉花拖着一样轻柔,跟他以前大手一挥恨不得把东西给挥没了的风格简直判若两人。
非遗系列之太极拳介绍

01 关于太极拳的介绍
TA I C H I C H U A N
太极拳属武术一大拳系。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
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 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 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是中国古 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 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04太极拳的联系要 点
04太极拳的联系要点
TA I C H I C H U A N
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 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 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 活不滞,同时以腰作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 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02关于太极拳的特点
TA I C H I C H U A N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将“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1 关于太极拳的介绍
TA I C H I C H U A N
太极拳的技术本质来看,太极拳是以技击动作为 主体,其核心是劲,由此产生了逐项技术要求, 具有技击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一种拳术。从运动表 现来看一种比较柔和缓慢、重意,练内的拳术, 是吸收各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 经络和阴阳学而形成的一种拳术。
太极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太极拳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道家精神哲理,健疗养生之功效,经国家推广,民间优化,成为中外不同年龄人士,均可学习的运动。
太极拳历史源远流长。
《太极拳图解》序言记载:太极拳是中国先哲根据易理演化,以太极为中心,纳八卦、五行之理法于拳术之中,刚柔并济,动静双修,由技入道的一种中国武术。
太极拳之命名,大概取自《易经》的阴阳理论。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再配合周敦颐《太极图说》中阐释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故此太极拳讲究平衡、虚实、轻重之相对论。
再参以八卦五行,定出八门五步,成为有理论相依的拳术。
太极拳是一种动作缓慢、柔和、轻灵的拳术,其基本要求是:以腰为轴,带动身体上下,动作节节贯串;动作圆活,如环无端,处处带有弧形;重心虚实分明;运动速度均匀。
演练时须平心静气,练意养气,形意相通,以达内外兼修的全面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之一,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
其要领是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刚柔并济,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国,太极拳又被人们叫做“哲拳”。
“太极”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
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论,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和宇宙的万事万物。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韵味,以太极图的阴阳鱼为符号,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互抱不离,相互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体。
于是,形成了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动作拳路。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人体也是由阴阳构成,身体好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太极拳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本身也是对立的统一体。
练太极拳首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太极拳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
人体,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识组成。
练太极拳就是既要练筋、骨、皮,又要练精、气、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达到人体的平衡发育,和谐成长。
练太极拳,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会收到多种功效。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传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
就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来说,主要有陈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为河南陈家沟陈王庭所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自陈王庭以后,练拳之风盛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
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
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中,陈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儿子陈照奎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的推荐来北京教拳,对北京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发科在京教拳近30年,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
他在原有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与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而丰富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容。
二十四式太极拳

• 头部侧拉 • 双手正反拉伸 • 俯背正压 • 俯背侧压 • 脚踝运动
准备活动
复习已学动作
• 起式——倒卷肱
本堂课学习的动作
• 1、左揽雀尾 2、右揽雀尾
整体练习
• 教师领做 • 学生跟做 • 长郡双语体育李格\长郡双语体育李格太极拳课件.mp4
•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 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 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 极推手。
•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 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 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 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 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二十四式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 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 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 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 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 术。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体育组李格
体育项目非文化遗产1

体育项目非文化遗产
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太极拳、舞龙舞狮、高跷等。
这些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其动作优美、轻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太极拳的练习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调节都有很好的效果。
舞龙舞狮则是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其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地方色彩。
舞龙舞狮的表演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和民间信仰的意义。
高跷则是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独特,技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高跷的表演通常与民间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项目也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保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太极

至今全球逾3亿人习练;
历
史
渊
源
多数人认为太极拳起源於河南陈家沟,中国武术协会在2007年7月为陈家沟颁发“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牌匾。据考证为为明末清初人陈王廷所创,后人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 强调刚柔相济,讲求内外缠丝。以其为中心基础衍生出杨丶吴丶武丶孙四大太极拳流派。
三、项目论证
基
本
特
征
1、中国文化最佳载体之一:融铸运动、武术、中医经络、导引、吐纳、哲学、思想于一体;最具普适性的养生运动,正在顺应世界潮流与国家战略,逐步成为“中国符号”;
2、顺逆缠丝、对立统一、大圈到小圈;
3、立身中正、上下相随、分清虚实;
4、同时兼具养生与技击的效能;
5、腰脊主宰、内外相合、节节贯穿;
依据说明
及 其
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约3.8万元;
依据说明:2016年度4处场地,场地费用每处每年5000元,装饰约8000元、道具3000元、学习资料2000元、投影3000元,教练交通补贴2000元;
备注
1、多年以来以“无为”的心态进行太极传承、传播,图片与报道多为随机拍摄,专业性不够,清晰度欠缺,不够系统完善,请包涵;
张氏太极师从陈氏太极传承而来。
基
本
内
容
套路:陈氏太极老架一路(俗称“功夫架”)、老架二路、
新架一路、二路等;
基本功:桩功、手法、眼法、心法、步法、拉筋、单式训练、缠丝功、开合功;
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
进、退、顾、盼、定五步;
制品及作品等
相 关 器 具、
器具制品:太极球、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太极棍、太极扇、太极行功棒;
太极拳文化介绍

太极拳文化介绍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辨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根据文献和口头资料,王宗岳的遗作,是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武澄清(1880年-1884年),在任职河南省舞阳县县令时,得于县属北舞渡镇家盐店,时间约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有无王宗岳此人,研究者迄今尚无定论,近十余年来有人还提出《太极拳论》是武禹襄(1812年-1880年)的化名之作。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两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炼功法。
太极拳是内家祖师张三丰悟太极玄机,观雀蛇相斗而演化太极拳。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中国十大国粹武术介绍简短

中国十大国粹武术介绍简短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和审美观念。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国粹武术。
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为知名和广泛传播的一种拳术。
它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配合为特点,既有锻炼身体的效果,又有调治身心的作用。
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追求阴阳调和的境界。
2. 武术武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拳术,它包括拳、剑、刀、枪等多种武器。
武术强调力量的运用和技巧的发挥,通过各种招式的组合,充分展示人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3. 南拳南拳流派繁多,包括南少林拳、闽南拳等。
南拳注重腿法和掌法的发力,以快速的攻击和迅猛的招式闻名。
4. 北拳北拳流派也较多,其中以形意拳、八卦掌等最为著名。
北拳注重腰腿的发力和身法的灵活变化,以攻击和防守相结合的技巧为特点。
5. 剑术剑术是中国武术中的瑰宝,包括太极剑、武当剑等。
剑术注重剑的运用和剑意的表达,以剑法的精准和剑意的深远著称。
6. 刀术刀术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分支,包括太极刀、形意刀等。
刀术注重刀的灵活运用和快速攻击,以刀法的狠辣和刀势的激烈为特点。
7. 棍术棍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包括太极棍、八卦棍等。
棍术注重棍的运用和身法的配合,以灵活多变的棍法和狠厉的攻击为特点。
8. 腿法腿法是中国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踢腿、踢踏等。
腿法注重腿的力量和速度的发挥,以高抬腿、翻腿等动作为特点。
9. 散打散打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搏击技术,注重攻防和技巧的运用。
散打比赛以无武器、全接触的方式进行,是一种综合性的搏击运动。
10. 八极拳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注重腰腿的发力和身法的变化。
八极拳以八个方向的变化和八个劲力的运用为特点,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
以上是中国十大国粹武术的简要介绍,每种武术都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武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更是一门学问,通过练习武术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力和修身养性。
太极拳的作文100字

太极拳的作文100字我的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我们的祖先建造了雄伟的万里长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建筑群——故宫,我们的祖先还把中国医学和拳术的一精一髓相融合,创造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
说到太极拳,不得不提起我的外公。
外公年轻时得了很严重的胃病,常年备受胃痛的`折磨,很多东西都不敢吃。
为了改善身一体状况,他无意中坚持每天练一习一太极拳,胃病居然奇迹般好了!现在的他胃口大开,整个人神采奕奕的。
他这才知道:原来太极拳既可以强身健体,对于很多疾病也是有疗效的。
从此,外公也迷上了太极拳。
我最喜欢看外公打太极拳了。
练拳时,他时而半蹲,时而抬腿至半空,时而举步似猫行,动作轻柔缓和,动静相宜,整套拳如行云流水般,看起来不需要任何力气一样。
外公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太极拳,它看似轻松,实际上它讲究柔中带刚、连绵不断,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太极拳能通经活络,打完太极拳会出汗却不会气喘的,能醒脑清神,使人一体力充沛,心情开朗。
”除了一个人练一习一,外公经常和同伴切磋太极拳的技艺。
空气清新的公园内,他们个个都穿着白绸衣,动作整齐划一,成为公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时,他们也会伴随着柔和的音乐相互对练,拆拆招,比比手,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慈祥的笑容,极有一番和谐之乐。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武术,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它更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精一妙,它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
在的北京奥运会上,演员的千人太极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让整个鸟巢都笼罩在一片祥和、宁静的气氛之中,阐释了太极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此,太极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许多外国的太极拳一爱一好者慕名而来,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学一习一太极拳。
太极拳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瑰宝!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中国拥有这项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之一,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
其要领是
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刚柔并济,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国,太极拳又被人们叫做“哲拳”。
“太极”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
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论,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和宇宙的万事万物。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韵味,以太极图的阴阳鱼为符号,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互抱不离,相互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体。
于是,形成了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动作拳路。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人体也是由阴
阳构成,身体好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太极拳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本身也是对立的统一体。
练太极拳首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太极拳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
人体,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识组成。
练太极拳就是既要练筋、骨、皮,又要练精、气、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达到人体
的平衡发育,和谐成长。
练太极拳,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会收到多种功效。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传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
就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来说,主要有陈氏太极
拳和杨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为河南陈家沟陈王庭所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自陈王庭以后,练拳之风盛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
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
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中,陈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儿子陈照奎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的推荐来北京教拳,对北京陈
式太极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发科在京教拳近30年,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
他在原有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与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而丰富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容。
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就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
1953年,陈发科与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并培养一大批武术人才。
1961年由沈家祯、顾留馨编著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一书。
1963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邀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陈家沟等地教拳,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
为了教学的需要,由冯志强主编了《精练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入门》;由田秀臣、阚桂香合编了《简化陈式太极拳》;由阚桂香主编
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这些书的出现,使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从陈王庭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原有的拳套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近代所
流传的一、二路拳套。
这两套拳式的连贯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动作的速度和强度不
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相同,但都是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
老架是清初陈王庭所创,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式,另有长拳一百零八式,炮捶一套。
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流行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
第二路套路。
第一路拳动作比较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捩、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用力方法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柔顺,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在外形上具有缓、柔、稳的特色。
初练时,动作力求徐缓,并着重缠丝劲的锻炼。
动作起来以身法领导手法,要求达到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的效果。
由于动作速度较慢,拳架分高、中、低,运动量可以调节,因此既适于身体较好
的人用来增强体质,也适于体弱和某些慢性病患者的疗病保健。
第二路(炮捶)拳动作比较复杂,要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捩、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动作力求坚刚、迅速,着重弹性劲的锻炼。
套路中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色。
从外形来看,它的快、刚、跃虽与其他拳种似无区别,但在本质上仍具特色,它在运动时不断旋腰转脊,悬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贯串整体的一系列螺旋动作,从而可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和、合中寓
开的统一功用。
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创编的,顺序与老架相同,架式较小,转圈也较小,称之为小圈拳。
由陈青萍创编的另一种新架套路,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
因为是
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以及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在当代面临着困境,其文化内涵日渐消亡,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拳、械套路濒临失传。
近年来,焦作市、温县两级人民政府虽然在政策、资金投入、普及推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濒危的形势依然严峻,
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二、杨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现在重点分布在上海、
北京、四川、西安、河北、广东、海南及海外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县广府古城,为清道光年间杨露禅所创,永年县也被尊为“太极圣地”。
杨露禅及其祖孙三代经过苦心钻研,悟得各路拳术精髓,对太极、八卦等健身技艺
有了深刻理解,在陈氏老架的基础上创编出一百零八式杨氏太极拳。
杨福魁,字露蝉,河北永年县人。
年少从师陈长兴,约1850年返回永年县以授拳为生。
传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杨健侯又传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
经过杨氏祖孙
三代人的努力,在陈长兴的太极拳基础上逐渐演变为杨式太极拳。
杨兆清,字澄甫,幼承家学,历经数年寒暑苦功,终于成为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成为杨式太极拳(大架)的创始人之一。
杨澄甫从学者众多,其著名的弟子有崔毅士、牛春明、李雅轩、傅钟文、董英杰、郑曼青、王旭东、闫月川等。
其中,崔毅士得其真传,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
崔立志(1892-1970),字毅士,河北省任县人。
崔毅士自幼酷爱武术,1909年慕名进京拜杨澄甫为师,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得其真髓。
在数十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过程中,崔先生不仅完全继承了杨师当年授拳时“以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守规矩”的作风,还不断地对杨式太极拳进行改造,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此派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
物。
永年杨氏太极拳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太极拳套路,主要包括大架、中架、小架、
快架、三十二短打等;二是杨氏太极拳器械,主要包括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杆等。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比较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来练
习,是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
从杨露蝉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
杨式太极拳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
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
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
比如从杨式拳中派生出来的吴式拳、孙式拳、李式拳,还有国家派杨式太极拳,等等。
永年杨氏太极拳展示了人体文化的艺术性,有益于增强人民体质。
习练者按其要求秉持讲义重德的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近50年是杨式太极拳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
但是,在快速的普及推广中,出现了许多练习者只重视粗略的拳架形式,而忽视了要领及用意运气,使得真正的杨式太极拳被淡忘,甚至出现了大量的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
为此,当前太极拳运动面临着从普及到提高的阶段,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能总停留在形式上,要强调用意运气,逐步做到形神
俱备。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杨式太极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