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猫》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七年级猫的课堂笔记

七年级猫的课堂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七课《猫》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猫》是一篇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猫的观察,生动地描绘了猫的形象,展现了猫的可爱、独立和神秘。

文章通过对比猫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突出了猫的特点,使读者对猫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生字词1. 猫:哺乳动物,家畜之一,头圆,眼大,毛柔软,善捕鼠。

2. 蜷缩:弯曲身体,缩小体积。

3. 眯缝:眼睛半闭。

4.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5. 胡须:猫的触须,长在嘴角两侧,有感觉作用。

6. 脊背:背部。

7. 爪子:猫的脚掌上的尖利部分。

8. 喵呜:猫叫的声音。

三、课文分析1. 结构分析《猫》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1-3段):描写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第二部分(4-6段):描写猫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猫的独立性格。

(3)第三部分(7-9段):总结全文,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2. 内容分析(1)第一部分:通过对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描绘,展现了猫的可爱形象。

如“猫的眼睛大大的,像两颗绿宝石”,“猫的毛柔软,像一团棉花”。

同时,通过对猫蜷缩、眯缝、凝视等动作的描绘,表现了猫的悠闲、懒散的生活态度。

(2)第二部分:通过对猫与人类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猫的独立性格。

如“猫不喜欢被人抱在怀里”,“猫喜欢独自在家里游荡”。

这些描述表明,猫虽然与人类共同生活,但它们并不依赖人类,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3)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如“我喜欢猫,喜欢它的独立,喜欢它的神秘”。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猫的独特魅力的喜爱之情。

四、课后习题解析1. 请简述课文中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答:课文中猫的外貌特征有:眼睛大大的,像两颗绿宝石;毛柔软,像一团棉花;脊背弓起,像一座小山;爪子锋利,能抓住老鼠。

生活习性有:蜷缩睡觉;眯缝眼睛看东西;凝视远方;喵呜叫唤。

2. 请简述课文中猫与人类的关系。

答:课文中猫与人类的关系表现为:猫与人类共同生活,但它们并不依赖人类;猫喜欢独自在家里游荡,不喜欢被人抱在怀里;猫有时会主动靠近人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保持独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知识讲解

《猫》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考题例析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第17课 猫(教材中的考点:详写与略写)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7课 猫(教材中的考点:详写与略写)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7课猫——教材中的考点:详写与略写选择,获得情感的陶冶。

【典型例题】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写前两只猫有什么作用?【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方法分析。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第三次为详写。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只猫的故事最能表现主旨,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从“酸辛”“难过”到“更难过得多”。

“我”的武断推测,致使无辜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对待,那种愧疚自责的感情水到渠成地得到了深化。

这种安排详略,更有利于突出中心。

【参考答案】第三次是详写。

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第三只猫悲惨的命运,更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

考点解说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知识解读详写和略写的关系详写:就是把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详写必须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

略写:就是对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叙述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

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二者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详略与中心的关系1、要根据中心定详略。

总的原则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

在一篇文章里,详略得当,就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中心,增强表达效果。

2、选用详略有“三爱”:一是,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要“偏爱”,当详写;二是,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要“关爱”,当略写;三是,对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割爱”,舍掉不写。

《猫》课文知识点总结图

《猫》课文知识点总结图

《猫》课文知识点总结图一、文本概述《猫》是一篇散文,作者是鲁迅。

文章通过对猫的观察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文章通过对猫咪的细致描写,展示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二、文本结构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二部分以此为引子,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第三部分通过对猫的见解,进一步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三、文本语言特点和意义《猫》文章语言质朴,笔力俊秀,深入浅出。

作者通过对猫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平民百姓的苦难,并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是对热闹喧腾的时代和对那些行尸走肉的人们的感慨。

通过对猫的生活习性的描写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四、文本内涵1. 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猫的行动,习性,品行等特点。

2. 通过对猫的描写,引出了对社会的思考,即为何猫能如此生活,人却不能生活得像猫那样简单。

3. 作者通过对猫的见解,进一步反映了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五、文本知识点1. 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猫的行动,习性,品行等特点。

2. 通过对猫的描写,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反映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3. 作者通过对猫的见解,进一步反映了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六、阅读策略阅读《猫》这篇文章,首先要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理解猫的行动,习性,品行等特点;其次要通过对猫的描写,引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反映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最后要理解作者通过对猫的见解,进一步反映了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时代的沉思。

七、知识拓展在对《猫》的阅读理解中,还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了解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同时,可以通过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和他对中国社会的关切。

第17课 《猫》(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7课 《猫》(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一只黑猫 案件犯案性质:
冤案
试想,如果芙蓉鸟被害案发生在养第二只猫时,会不会有不同的结 果?这起“冤案”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我”对于两只猫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如果是非常喜爱的第二只猫, “我”可能不会怪罪它,这起冤案背后的原因是我对于这两只猫的态度 不同,一只喜爱一只不怎么喜欢,是我的偏见导致了这个冤案的发生。
消耗( hào) 污涩( sè ) 红绫(línɡ ) 懒惰( duò) 怂恿( sǒnɡ yǒnɡ ) 乞丐( ɡài ) 预警(jǐnɡ ) 诅骂( zǔ ) 蜷伏(quán)
芙蓉鸟( fú ) 惩戒(chénɡ) 悲楚( chǔ) 虐待( nüè)
叮嘱( zhǔ) 辩护(biàn) 畏罪潜逃(qián) 倚着( yǐ ) 妄下断语(wànɡ) 冤枉(yuān) 屋脊( jǐ )
关注,它总是跳跃在桌子上,凝视着笼子里的鸟儿。②在案发前,它一 直保持着这种状态。
(2)案件发生后嫌疑人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 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
对案件嫌疑人的惩处措施: “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
追过去打了一下。 案件真正犯案人: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 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难点)
郑振铎,笔名西谛,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 史家。福建长乐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 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 导者。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 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 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 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提示: 在第一只小猫因病死掉之后,第二段写到“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热情和思考。他们围绕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创作灵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关爱生命。
5.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形成关爱动物、珍惜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课文《猫》中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如“它俯身下去,用爪子拨弄着地上的草”,“猫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 课文结构与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谋篇,使文章具有吸引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的呼应,情节的起伏等。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猫》,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记叙文。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篇章结构来表达情感。

老舍猫知识点总结大全

老舍猫知识点总结大全

老舍猫知识点总结大全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品《猫》是一部饱含现代都市生活气息的小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猫》这部作品进行全面解读,包括作品背景、作品内容、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等方面,以期为读者全面展现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作品背景1.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1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舍利,字少吉,号槐冈,祖籍北京,生于天津。

他早年先后就学于北京保定中学、南开大学,后留学法国。

回国后从事写作事业,成为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

其作品以写都市生活为主,深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风格独特,思想深刻。

2.《猫》的创作背景《猫》是老舍在1931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当时正值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生活混乱不安。

作品正是以这种背景为背景,以大城市为背景,描绘了一对年轻人在现代都市中的生活遭遇和挣扎,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面貌。

3.作品受法国现代文学影响老舍在法国留学期间受到了法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猫》这部作品中表现尤为显著。

其在作品中融合了柏拉图式的爱情理念、现实主义的刻画手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使得《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作品内容1.《猫》的故事情节《猫》是一部以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和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其主要情节围绕着一对年轻人小平和翠翠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纠葛展开。

小平是一个渴望变革社会、奋发向上的年轻人,翠翠则是一个情感丰富、受尽折磨的女子。

两人在现代都市中相遇,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起伏和变化,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小说所描绘的都市生活、爱情挣扎和社会冲突,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震撼。

2.小说的主题《猫》主要呈现了下层社会青年的挣扎与苦难、爱情的痛苦与迷茫、现代都市的冷漠与压迫、人性的扭曲与不幸等诸多主题。

作者通过对城市底层人群的真实描写,对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人道悲剧的展示,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及对人性和情感世界的深入洞察。

《猫》知识点梳理

《猫》知识点梳理

《猫》知识点梳理猫,又称狸猫,是一种常见的家养动物,亦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它们可爱、机灵,被人们称为家庭中的好伴侣。

本文将对猫的起源、品种、习性等知识点进行梳理,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可爱的小动物。

一、猫的起源与历史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古埃及。

当时,人们意识到猫能够帮助他们驱除家中的老鼠,逐渐将猫引进家庭中驯养。

这种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到世界各地,猫也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宠物。

二、猫的品种目前,猫的品种繁多,按照体型和毛发类型等特征可以分为长毛猫、短毛猫和无毛猫等。

其中,波斯猫、英国短毛猫、暹罗猫、布偶猫等被广大宠物爱好者广泛认可和喜爱。

1. 长毛猫长毛猫以其浓密的长毛而闻名,毛发柔软顺滑。

例如波斯猫,它们具有优雅的外貌和友好的性格,逐渐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宠物。

2. 短毛猫短毛猫毛发较短,贴身紧密,比较容易打理。

英国短毛猫是其中的代表品种,它们体型饱满、脸部平坦,性格温和且易于照顾。

3. 无毛猫无毛猫的特征是没有明显的毛发覆盖,皮肤光滑呈粉红色。

加拿大无毛猫是最为著名的无毛猫品种,虽然没有毛发,但它们的皮肤用手触摸仍然很柔软。

三、猫的习性与行为特点作为独立而敏捷的动物,猫有着独特的习性和行为特点。

1. 温顺独立猫天性较为独立,喜欢自主行动。

与狗相比,猫并不需要过多的人类陪伴,能够独自处理生活的大部分事务。

2. 好奇心强猫好奇心很强,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

它们会蹲在角落,盯着一动不动的物体,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攻击。

3. 敏捷狩猎猫具备优秀的捕猎本能,可以迅速、静默地逮捕猎物。

它们的尖爪和锐利的牙齿使得它们在捕捉小型动物时具有绝对的优势。

4. 温柔亲人虽然猫有着独立的本性,但它们同样也能够与人类建立深厚的情感。

它们会用温柔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自己对主人的喜爱和需求。

四、猫的饮食与保健为了猫的健康成长,正确的饮食和保健非常重要。

1. 饮食搭配猫是一种食肉动物,其食物应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

第17课《猫》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不活泼,忧郁,懒惰
“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 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 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 伏着,吃得胖胖的。”
很受家人的宠爱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 '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
• 在读的时候语速应该快与急促;感叹号,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 忍无可忍,谦谦君子木棒追凶,声调要高。
• 两次反复——暴怒,长久积压的厌恶和不满。 • 突出“我”的怒不可遏,表现出“我”主观臆断的麻木。
情境活动三:我是律师团
案件带来的恶劣影 响已经造成了社会 面的民愤,作者面 临着被剥夺终身养 猫权的惩罚,在座 的各位都是作者的 辩护律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猫的来信
尊敬的法官: 您好! 我已经忘记了这是我死去的第几天了,自从我离开主人家以后,
我没有一天感受过爱,就算如此,我这一生也光明磊落,我不想就 这样子不明不白地死去,我要为自己洗刷冤屈,希望您能听见我的 诉讼。
情境活动一:我当档案员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1. 请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通过圈点勾画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要 求维度清晰且细节-
情境活动二:我当大侦探
分角色演读17-29自然段,还原“芙蓉鸟被害案”。
情境活动二:我当大侦探
朗读摘录出文中哪些语句是能表现出“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态度。
朗读 提示
(1)关注句式、修辞、关键词、标点等,注意圈点勾画。 (2)读好重音、停顿、表达“我”的情感与态度。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四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四年级语文《猫》的知识点整理:
1. 猫的身体特点:猫有小巧灵活的身体,有长而尖利的爪子,眼睛较大,夜间视力非
常好。

2. 猫的行为习性:猫是典型的夜行动物,喜欢在夜晚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

猫擅长爬树、跳跃和捕食,喜欢玩耍和狩猎。

3. 猫的品种: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猫,品种繁多。

常见的猫有英国短毛猫、波斯猫、暹罗猫等。

4. 猫的个性特点:猫性格独立、机敏、警觉,有时候也很温顺亲人。

5. 猫的饮食习惯:猫是食肉动物,主要以肉类为食。

它们需要吃一些特殊的食物,如
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水分。

6. 猫与人类的关系:猫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人们可以把猫当作宠物养在家里。

猫可以给人带来乐趣和陪伴,同时也需要人类的关爱和照料。

7. 猫的寓意:在中国文化中,猫被赋予了吉祥、灵敏和聪明的象征意义,常被人们视
为吉祥的动物。

以上就是《猫》的一些知识点整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更加了解猫的生
活习性、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7课 猫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7课 猫

知识1.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福建长乐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泰戈尔传》等。

2.背景探寻。

《猫》是郑振铎作品集《》的首篇。

《家庭的故事》共有篇作品(编文集时作者删去一篇),写于1925年至1927年,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

3.主旨归纳。

本文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

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知识链接。

记叙文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的线索是指贯串记叙内容的脉络,有连缀全文的作用,可以以人物、事件、物件、时间、空间为线索,或者以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小说;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写记叙文时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相称.()红绫.()怂恿..()一缕.()怅.然()蜷.伏()惩.戒()妄.下断语()屋脊.()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妄下断语:②畏罪潜逃:③提心吊胆:参考答案重点1.文中的三只猫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文中的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

第一只猫有趣、活泼,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17 《猫》 课件 (共21张PPT)

17 《猫》 课件 (共21张PPT)

自主学习
夯基础
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逗( dòu ) 消耗( hào ) 乞丐( gài ) 悲楚( bēi )
缕( lǚ ) 忧郁( yù ) 怅然(chàng) 断语(duàn)
倚( yǐ ) 怂恿(sǒng ) 蜷伏(quán) 冤枉(yuān)
妄(wàng) 安详(xiáng) 惩戒( jiè ) 绫(líng )

郑振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分析“我”家三次养 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 3.结合文中具体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自主学习
晓常识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之一。1958年10月17日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 问,翌日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郑振铎在文学创作、 翻译、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有极为突出的贡献,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事 物是多么的不公平。
我们要反思自身弱点,养成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关爱动物, 爱护弱小。
任务探究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 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 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 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 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 情怀。
论外形
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 样子更难看了。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论性情
第三只猫并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 更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
任务探究

第17课《猫》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 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P30)
比喻。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课堂小结
文章主旨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主要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 历,表达出“我”因冤枉棒打第三只猫的伤心与自责,还体 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反省的精神。此外告诉人们做 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决不可主观臆断。
析读课文
文中写三只猫的文段都有明显的结束标志,请用波浪线勾画相 关语句,并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作用:表现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 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作用:表现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 只猫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丑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 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 还在吃。
【真凶是谁】
根据以上线索,证据是否确凿?“我的判断是否正确?到底是 谁咬死了芙蓉鸟?真凶是谁?
再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用横线勾 画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 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同思考探究第一题)
2、结合表格内容,从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方面对三只 猫进行比较,概括它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来历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活泼有趣 被人捉去
懒惰忧郁 蒙冤而死
首次养猫 心酸难过

七年级上册语文16猫教材全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16猫教材全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16猫教材全解第16课《猫》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第17课《猫》知识清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知识清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二、创作背景介绍《猫》创作于1925 年11 月7 日。

作者养了三只猫,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亡失,第三只猫冤死,作者借这三只猫的经历,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关注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的忏悔和内疚之情。

三、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在一起。

四、字词梳理1.重点字词解释污涩(wūsè):肮脏且不光滑。

例句:它的毛色污涩,一看就知道是只流浪猫。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例句:他经不住朋友的怂恿,去参加了那个冒险的活动。

怅然(chàng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例句: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她心中怅然若失。

蜷伏(quán fú):弯着身体卧着。

例句:那只小猫蜷伏在角落里,安静地睡着。

惩戒(chéng jiè):通过处罚来警戒。

例句:老师对他的错误进行了适当的惩戒。

妄下断语(wàng xiàduàn yǔ):不经考虑,轻易地做出判断。

例句: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切不可妄下断语。

2.重点字词拼音消耗(xiāo hào)例句:运动消耗了他大量的体力。

忧郁(yōu yù)例句:从他忧郁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懒惰(lǎn duò)例句:他太懒惰了,连作业都不愿意完成。

安详(ān xiáng)例句:老人面容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五、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 2 段):主要写了第一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以及它的病死,作者及家人的感受。

这只猫活泼可爱,给家人带来了不少欢乐,但生命短暂,最终因病离世。

第二部分(3 14 段):详细描述了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它的亡失。

四年级下册语文《猫》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猫》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猫》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猫》知识点:
1. 课文概述:《猫》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主要介绍了猫的习性、生活习惯和外貌特征。

2. 内容要点:
- 猫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可以抓老鼠、杀虫子,有很高的价值。

- 猫分为长毛猫、短毛猫和无毛猫等不同品种。

- 猫有独特的生活习性,喜欢洁净、爱吃鱼等。

- 猫的眼睛大、尾巴长、耳朵尖等特点。

3. 生词解析:
- 温顺 (wēn shùn):温和、善良,指动物性格温和没有攻击性。

- 价值 (jià zhí):事物的好处、重要性。

- 品种 (pǐn zhǒng):同一类动物的不同种类。

- 习性 (xí xìng):动物个体反复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或行为。

- 尖 (jiān):形状细长,顶端尖锐。

4.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并能回答相关问题和进行扩展思考。

5. 学习目标:
- 了解猫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17课《猫》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4.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的基本脉络。
全文共3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第一次养猫的情景,突出描写小猫 的活泼、有趣。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次养猫的情景,这只小猫更活 泼。有趣。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责打, 最后死亡,“我”痛恨不已。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 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 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 《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 记》等。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3.背景解读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
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 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 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 主、博爱的思想。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 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 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 也有一缕的酸辛。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 表现的?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7)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 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 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 悲剧,深感愧疚。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下 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 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考题例析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别能力。

4个字词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

“梓zǐ”出现在《范进中举》的“桑梓”;“斑斓”都跟文字旁有关;“迥”字书写时,不能在口上加两点形成错别字。

“络 luó”声母是边音,不是鼻音。

此题题型较为新颖,将字词的注音书写放到语境中来,体现了“字不离句”的特点。

答案:zǐ斓迥姿luó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年份看数字,可以筛选出特点。

根据农村和城镇的数据筛选出特点。

答案示例:(1)2011-2014年某市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量相比城镇初中生普遍偏少。

(2)2011-2014年某市城镇和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量均呈增长趋势。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

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乱跑、爬树、扑蝴蝶、捉老鼠、不怕生人、常跑到铁门外边晒太阳。

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顽游”,常“蜷伏”钻炉火底,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受责打前“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别人家的黑猫,可以算作第四只猫,凶恶,“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猫,猫!又来吃鸟了”,“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四只猫,四种形象都被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各自特点,逼真传神,活灵活现,这与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独特的细节分不开。

2.详略得当,讲究照应。

第一只猫写得略一些,因为它在主人面前表现的特征不多,至多是一个玩物。

第二只猫写得详,它不仅是主人的玩物,而且还能维护主人的利益,更得到主人的青睐。

第三只猫写得更详,这只猫是悲剧角色,它的命运悲剧令人不寒而栗,又是“我”觉醒的触发物,作者更多用笔墨,淋漓尽致地展示它的悲剧的历程。

本文讲究照应主要表现在“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自此,我家好久没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既是文章内容的照应,又是“我”的心路历程的展示。

3.心理描写,细致真切。

本文中“我”的内心活动,紧紧围绕着三次养猫的悲剧展现。

比如:“我”爱第二只猫的更加活泼有趣,从它那里得到“饭后的娱乐”,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我”“很为它提心吊胆”,对于它的失踪,“我”先是有“亡失的预警”“不高兴”后来“心里还有一线希望”,最后失踪被证实了,于是“怅然”、“愤恨”、“诅骂”、至此“我”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得到深刻的表现。

再如:结尾处为了不再经历类似的不幸,决计“永不养猫”,从而表现了“我”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这样一边写养猫的过程,一边写人物的感情变化,二者紧密结合,虚实相生,互相映衬展示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主题。

4.托物寓意,运用象征手法。

表面写猫的特征、遭遇,实质上写人的特征、遭遇。

含意深刻,令人回味。

把握重点1.对本文主旨的不同看法。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这里举出有代表性的三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猫》中寓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寓意便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做调查,主观武断。

第二种观点认为,《猫》的寓意和主题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

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本来,一个喜欢猫的人,对各种猫都应当一视同仁,但“我”并非如此,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这一重要环节,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

第三种观点认为,主题的归纳不可随意拔高,本文的思想境界不是那么太“高”,很难挖掘出更高层次上的所谓“思想意义”。

我们在剖析《猫》的主旨时,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的不同感情的叙写,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自责的感情。

因误伤并不通人性的猫以后那严厉的自责,则反映了他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2.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

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第一次养猫: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第二次养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

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

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猫咬死的?芙蓉鸟被咬死一只,一是根据第三只猫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大家便异口同声地断定它是“凶手”。

二是妻责问张婶“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于是人们认为“猫的罪状证实了”。

三是找不到猫,“我”便断定它“畏罪潜逃”。

四是猫躺在露台板上,嘴里好像吃着什么,我便断定它“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5.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和在家中的地位,说说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关键词)第一只:要来的花白活泼病死大家都喜欢(活泼的猫)第二只:要来的黄色更有趣、更活泼亡失大家都喜欢(更活泼的猫)第三只:拾来的花白不活泼死在邻家屋脊上大家都不大喜欢(可怜的猫)6.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写了小猫的结局,可见作者对这些小猫的结局非常关注。

对三只小猫的结局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对第一只猫:酸辛对第二只猫:怅然、愤恨对第三只猫:愧疚、痛苦、有负罪感7.如何理解“我的良心受伤了”?我们对猫的冤屈不仅仅是那些莫须有的证据,而是一直以来的对猫的不喜欢!8.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阅读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较长的课文,能抓住关键句,无疑就能提纲挈领,下面这几个句子均是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语句。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句(1)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概括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句(2)是前一部分的总结,又暗含了对第三只猫的叙写,因为是“好久”,而不是“永远”,这一句在结构上也就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句(3)呼应开篇,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梁羽生谈郑振铎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

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苏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失事。

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

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

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

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