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春节的过年食俗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1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2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古代人过年吃什么

古代人过年吃什么

古代人过年吃什么古代人过年吃什么“五辛盘”——古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凉菜隋唐时期“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到隋唐时代,魏晋时期形成的过年食俗被进一步强化。

《荆楚岁时记》提到的南朝人过新年餐桌上常见的“椒柏酒”“屠苏酒”“五辛盘”,均为隋唐人所接受,并发扬光大,特别是“五辛盘”这道菜,在中唐以前,时人过新年时必吃。

所谓“五辛盘”,就是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等五种香辛蔬菜,装在一个盘里子食用,有点像今天过年餐桌上的素菜冷拼盘。

这个拼盘的营养价值,全在于其保健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

”他在《养生诀》中也称,“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

过年时,正值寒尽春来的时节,气温仍较低,人们极容易患感冒生病,而这五种蔬菜都有疏通脏气、发散表汗的功效,能起到预防时疫流感的作用。

所以,正月初一吃“五辛盘”在隋唐时特别流行,是少不了的一道冷菜。

魏晋时吃“五辛盘”一般放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即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所谓:“当迎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而求福之中。

”唐代是不是一早上吃,似乎尚无记载。

中唐以后,又流行起了“春盘”。

春盘又称春饼,是在“五辛盘”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在五辛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

之所以称“春盘”,是取其生发迎春之义。

《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

”从这段文字中透露出的制作方法来看,如今同样盛行的炸春卷或源于春盘。

不过春盘不是在正月初一食用,是立春日的必食。

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记述的就是这种立春食俗。

可以说,“五辛盘”是中国古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冷菜,明嘉靖福建《漳平县志》中便称:“人家无贵贱,咸御鲜衣,诣所亲贺岁,主人辄出辛盘与其款洽,过此日以为常。

”意思是过年家里来人,必定端出五辛盘待客。

明代“五辛盘”的菜品比唐代有所调整,明代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

唐朝春节饮食文化特点

唐朝春节饮食文化特点

唐朝春节饮食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春节期间,唐朝人会准备丰盛的食品来庆祝新年。

其中,饺子、年糕、
糖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这些食品不仅寓意着吉祥如意,也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唐朝人注重节俭,因此在春节期间并不会过度铺张浪费。

他们会在家
中摆设团圆饭,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共度佳节。

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在中国流行。

3.唐朝时期,春节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
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习俗也体现了唐朝人对新年的重视和祈愿。

4.唐朝人认为新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

他们通
常会食用一些寓意吉祥的食物,如鱼、豆腐、芹菜等等。

这些食物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等。

总的来说,唐朝春节饮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丰盛、节俭、团圆和祈愿等方面。

这些特点体现了唐朝人对新年的重视和祝福,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除夕的风俗习惯

除夕的风俗习惯

除夕的风俗习惯除夕的风俗习惯(集锦12篇)除夕的风俗习惯1古代除夕的风俗习惯消夜果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光,宋代时,很多人家都要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梦粱录》一书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其言: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

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

而在普通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盛,但也极尽所能,准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

小儿卖痴呆按宋代人的风俗,在除夕夜天将亮前,要进行一项所谓小儿卖痴呆的活动。

南宋诗人范成大《卖痴呆词》就有描述: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

二物与人谁独无?就中吴依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从这首看似诙谐幽默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风俗饱含着宋代人良好的心愿,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伶俐。

打灰堆宋代人所说的打灰堆,大约就是在天亮前拿着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

据说只要打过灰堆之后,这家主人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心愿也多可实现,故也称作击如愿。

古代除夕食俗先秦时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

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魏晋至唐宋,羊肉长期统治餐桌;野味丰富,鹿肉曾是“大众食品”: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

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

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唐朝禁止吃鲤鱼,生鱼片是古代文人最爱: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

古代人的过年方式

古代人的过年方式

古代人的过年方式
古代人的过年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些习俗和传统至今仍在中国各地传承。

以下是一些古代人过年的主要方式:
1. 祭祖:在古代,家庭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2. 扫尘: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清理房屋内外的灰尘和垃圾,寓意着辞旧迎新。

3. 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通常用红纸写成,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凶。

4. 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据说可以驱赶恶鬼和厄运,带来好运和平安。

5. 吃团圆饭:在除夕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6. 压岁钱:家长会在除夕夜给孩子发压岁钱,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健康、顺利成长。

7. 守岁:守岁是指在除夕夜守候到新年的到来,寓意着珍惜时间和岁月的流逝。

8. 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以庆祝新年和祈求好运。

9. 赏花灯: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欣赏各种花灯和烟火,以增添节日的气氛和喜庆感。

10. 逛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可以在庙会
上购买各种年货和小吃,欣赏表演和娱乐活动。

以上是古代人过年的主要方式,这些习俗和传统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人们表达祝福和祈愿的方式。

春节传统北京饺子宴

春节传统北京饺子宴

春节传统北京饺子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而在春节期间,北京的饺子宴作为传统特色饮食,更是备受瞩目和喜爱。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春节传统北京饺子宴的起源、特色和意义。

一、起源春节传统的北京饺子宴起源于古代在北方过年时的食俗,相传源于明朝。

据传,明朝时期,民间有用饺子祭祀灶神的习俗,人们将做好的饺子摆放在灶台上,以表达对灶神的敬意,并祈求来年食物丰收、家庭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家庭聚会的一道传统美食,成为北京人过年的重要节目。

二、特色1. 外观精美:春节传统北京饺子宴的饺子外观精美,色彩鲜亮。

一般采用手工制作的形式,饺子的形状有圆形和马蹄形,花纹有鲤鱼、蘑菇、锦鲤等多种,寓意着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幸福美满。

2. 风味独特:北京饺子采用韭菜、猪肉等独特的配料,经过蒸、煮、炸等多种烹饪方式制作而成。

口感鲜美,汤汁醇香,皮薄馅足,一口咬下去,鲜肉和韭菜的香味在嘴中弥漫开来,让人食欲大增。

3. 搭配丰富:除了传统饺子以外,在北京饺子宴上,还会搭配各种配菜和小吃。

比如炒面、炒饭、炸酱面、卤煮等,丰富了口味选择,让人能够品尝到更多的美食。

三、意义春节传统北京饺子宴不仅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更是一种寓意的象征。

首先,饺子形状的圆润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寓意着一家人团聚、幸福美满;其次,饺子的“包”和“盛”也寄托着人们对来年财富的期待和富足的愿望;最后,整个饺子宴的过程也强调家庭团聚和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加强了亲情和感情的交流。

在北京,春节传统饺子宴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一道菜,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会在这一顿饭上共聚一堂,共叙亲情和友谊。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人们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人。

总结起来,春节传统北京饺子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谐和幸福祈求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的来历

年夜饭的来历

年夜饭的来历年夜饭的来历除夕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

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

和店铺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年夜饭的来历,欢迎借鉴!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

接着就是守岁。

西晋周处的《风土志》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

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

”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年夜饭子女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春节传统古诗颂美食

春节传统古诗颂美食

春节传统古诗颂美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团聚、欢庆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除了舞狮、放鞭炮、贴福字等传统活动外,人们还会以古诗的形式颂扬春节美食。

以下是一些传统的古诗颂美食,让我们来一起品味春节的美味佳肴吧!1、饺子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一年一度逢元宵,胜似神仙猜笋饺。

白玉炉中汤一物,解君脱胎换骨快。

” 饺子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美食之一。

它以独特的形状和丰富的馅料而闻名,通常由家庭成员一起包制。

吃饺子象征着辞旧迎新,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2、年糕(糖年糕)宋代诗人欧阳修曾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新年糕糕脆,老少兴味肥。

平常拈话里,年桥到眼前。

” 年糕,在春节期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传统美食。

它由糯米制成,口感柔软,甜度适中。

年糕的形状通常是圆柱状,寓意着“年年高升”。

3、汤圆明代诗人罗梦林曾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象征共圆房,满堂乐融融。

汤元和画栋,应须脆有声。

” 汤圆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由糯米制成,通常是球状或椭圆状。

它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家庭之间的和谐。

吃汤圆寓意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4、元宵明代文学家杨慎言曾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元夕佳节旦,洞房初备寒。

月上梨花白,离居同结饭。

” 元宵是在元宵节(春节的最后一天)享用的传统美食。

它由粳米制成,口感软糯,通常有各种不同的馅料,如花生、红豆或芝麻。

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家族的美好未来。

5、八宝饭清代文学家袁枚曾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粉面小油绿,饭红调糖素。

珍羞蹙缋合,短长参规守。

” 八宝饭是春节期间备受欢迎的传统美食之一,它由糯米制成,内含多种馅料,如红枣、花生、葡萄干等。

八宝饭的形状通常是圆形,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和谐。

6、糖葫芦宋代文学家苏仙曾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个糖葫芦,咬碎舌头垡。

人吃铁丸子,口中哇哇呀。

” 糖葫芦是春节期间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美食之一。

它是由串在竹签上的葡萄、草莓、山楂等水果经过糖水煮制而成。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 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 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 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 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 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 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 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 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 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 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 造福。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 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 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 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 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 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 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 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 期称为“年”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 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 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 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 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 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 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1. 贴春联贴春联是古人过年的重要传统风俗之一。

人们在大门上贴上对联,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和幸福。

春联上的字句往往寓意吉祥如意,如“福”、“寿”、“财”等词汇经常出现。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装饰门面,更是为了祈福和祝福。

2. 守岁守岁是古人过年的另一个重要传统风俗。

大家通常在除夕夜守夜,一直到新年的第一天。

古人认为夜晚是阴气最重的时候,守夜可以避免邪气的入侵,同时也可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岁时,家人团聚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唠家常,边欣赏焰火和烟花。

3. 祭祖祭祖是古人过年的重要传统风俗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祭拜祖先。

祭祖的仪式包括上香、烧纸钱和祈祷。

通过祭祖,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4. 舞狮舞狮是古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活动。

舞狮表演通常在大街小巷、庙会和家庭聚会上进行。

舞狮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快速灵活,有的威武雄壮。

舞狮的目的是驱邪辟邪,带来好运和好消息。

5. 送礼送礼是古人过年时的重要传统风俗之一。

人们互相赠送礼物,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问候。

送礼的物品通常是一些有意义的物品,如水果、糖果、饼干等。

送礼的行为也体现了古人对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古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风俗,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篇一:传统文化——过年风俗传统文化——过年风俗我们传统文化文化博大精深,过年风俗也不少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过年风俗:守岁守岁就是除夕之夜,全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现在我们都有守岁的习俗,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吃饺子吃饺子这个习俗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还有饺子本身的美味,使得吃饺子这个习俗一直沿用到今。

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至于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现在倒有不少说法,我比较认同恭王府说,大概意思是清代恭亲王府中,有一官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十分恼火,这时能言善辩的大管家开口了: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恭亲王听后很高兴。

于是就有了这倒贴“福”字之俗。

贴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

窗花是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

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它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

放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放炮仗这个习俗不仅深受儿童们喜爱,还被许多大人们所亲睐。

据说现在放炮仗,是因为要赶走一个叫年的怪物,于是,每当新年来临,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求得新年的平安。

拜年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

春节的美食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美食和传统习俗

春节的美食和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春节不仅拥有独特的传统习俗,还有美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春节期间常见的美食和传统习俗。

一、春节美食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通常是在除夕夜(农历大年三十)家人一起欢聚的时刻享用。

年夜饭的菜式十分丰盛多样,根据地域和家庭口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传统的年夜饭菜肴包括鱼、肉、海鲜、蔬菜等,象征着团圆和兴旺。

2. 饺子饺子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之一。

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富贵和财富的象征。

在中国北方地区,许多家庭会在除夕夜团聚,包饺子。

大家坐在一起亲手包饺子,共同期待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幸福。

3. 年糕年糕是春节期间食用的传统糕点之一,也是祭祖和祭神的必备品。

年糕的甜味和糯米的Q弹口感象征着甜蜜和团圆。

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会做炒年糕或年糕汤,而在北方则会做炖年糕或年糕炒菜,不同的烹饪方式呈现出不同的口味和风味。

4. 汤圆汤圆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甜点之一。

汤圆外皮Q弹,内馅口味丰富多样,通常有花生、黑芝麻和红豆等。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着甜蜜的汤圆,祈福一家人团圆幸福。

二、春节传统习俗1. 贴春联春节前,家家户户会在门上贴春联。

春联上写有对联和祝福的文字,寓意着新年开始,万象更新。

家人通过贴春联的方式,把幸福和吉祥带进家门,同时也迎接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2.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喜庆的活动之一。

传统上,人们会在除夕之夜放鞭炮,以驱散邪气和迎接新年的好运。

鞭炮声声,烟花绽放,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和热闹的气氛。

3.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相互拜年,传递新年祝福。

通常,晚辈会去拜年长辈,并向他们祝福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拜年也是表达感恩和尊敬之情的一种方式,通过互相拜年,拉近了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

4.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民间表演活动。

春节传统菜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春节传统菜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春节传统菜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传统菜肴是春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国春节习俗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探索春节传统菜肴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

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整个中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在这个庆祝活动中,传统菜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 菜肴的起源和演变1. 饺子:饺子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菜肴之一。

它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传说中,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学家,他发明了饺子的配方。

他认为冻的饺子在寒冷的冬天里有助于预防寒冷和保持身体温暖。

饺子在春节期间变得更加流行,并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

2. 年糕:年糕是春节期间另一道重要的传统菜肴。

它由糯米制成,口感糯软,与年轻意同音,寓意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

年糕最早起源于南方地区,如今已成为所有地区春节庆祝活动的标志性食物之一。

3. 鱼:春节期间,吃鱼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汉字中,“余”和“鱼”发音相似,因此吃鱼被认为有余。

吃鱼也象征着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有多余的财富和好运。

鱼通常是整条上桌,以显示圆满和团圆。

4.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它是一顿由多道菜品组成的盛宴,家人们将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祈愿。

年夜饭所选用的食材和菜品通常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如鱼、猪肉、豆腐、青菜等。

二. 菜肴的文化背景和意义1. 祭祖和拜年:春节期间的传统菜肴也与祭祖和拜年相关。

祭祖是尊敬先祖和祖先的一种方式,它象征着接受祖先的祝福和保佑。

而传统菜肴则是祭祖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重要活动,人们会给长辈和亲朋好友送去美食表示问候和祝福。

这些传统菜肴代表着对健康、幸福和繁荣的祝愿。

2. 礼尚往来:春节期间,人们互相赠送传统菜肴的习俗凸显了社交关系的重要性。

春节的古代习俗

春节的古代习俗

春节的古代习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许多古代习俗。

这些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繁荣和幸福的象征。

以下将为你介绍一些春节的古代习俗。

一、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它由对联组成,上联写在红纸或黄纸上,下联贴于门楣上。

春联一般用黑色或金色的毛笔书写,内容充满了美好的祝福和吉祥的寓意。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增添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二、舞狮子舞狮子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人们扮成狮子的形象,在鼓乐声中跳跃和旋转,以求驱逐邪灵和带来好运。

狮子舞跃动的身姿和翻飞的动作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并为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古代,人们相信炮声能够驱逐邪恶的力量,保护家庭迎接新年的好运。

此外,鞭炮的声音也可以吓跑凶猛的野兽,保护田地耕作的安全。

如今,虽然放鞭炮的规模有所减小,但其象征意义仍然深入人心。

四、守岁古代人们认为,守岁可以赶走厄运,预示着新年的好兆头。

夜晚,整个家庭围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留守到半夜时分。

期间,人们可以看到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欢快的鞭炮声和红红火火的烟花绽放。

而在新的一年,人们通常会提前预备好红包和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表示长辈赐福和晚辈的孝敬。

五、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和祖先的尊重。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一堂丰盛的祭祀大餐,烧香拜祭并上供给先人。

这是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和祈求他们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的重要仪式。

祭祀祖先的习俗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六、团圆饭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团圆饭。

人们通常将团圆饭安排在除夕晚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

团圆饭象征着团结亲情,寓意着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无论离家在外多远,人们都会积极回家和家人团聚,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

那么春节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的一些传统饮食习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传统饮食习俗1、吃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2、吃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3、元宵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

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4、屠苏酒据说是我国汉末名医华佗创制。

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

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流传开来。

屠苏,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

据说于正月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5、元宝汤即馄饨,因其形似元宝,故称“元宝汤”。

吃馄饨寓意招财进宝,象征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

一般或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或以羊肉、白菜为馅。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中午要喝元宝汤。

除夕的食物及传统活动

除夕的食物及传统活动

除夕的食物及传统活动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也被称为中国春节。

这个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一天集合在一起庆祝。

在除夕这一天,食物和传统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除夕的食物及传统活动。

一、除夕的食物1.年糕年糕是除夕的传统食物之一,它是由糯米制成的,花样繁多,可以蒸、炸、煮、烤等多种方式制作。

年糕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和睦。

2.饺子在中国,饺子是代表团圆的食物之一。

人们在除夕这一天通常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家人朋友享用。

饺子的形状像金元宝,寓意着财运亨通。

3.鱼在除夕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鱼。

鱼在汉字中的发音跟“余”(有余)相似,寓意着有余,有盈余,寓意着年年有余、多多盈利。

4.年夜饭年夜饭是中国春节最重要的一顿饭,它通常在除夕之夜吃。

年夜饭的菜式多种多样,代表着各式各样的寓意。

5.糖果糖果在中国春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它代表着甜蜜幸福,意味着新年的开始,一切都有了新的希望。

二、除夕的传统活动1.贴对联在除夕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口贴上对联。

对联的字句通常是祝福家庭和谐、平安幸福。

2.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非常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祟,带来祥和跟平安。

3.守岁守岁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也在除夕这一天进行。

人们在家中熬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守岁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讲故事聊天、玩游戏,围在火炉旁边吃着糖果、瓜子。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舞蹈,也是中国春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街上表演舞龙舞狮,寓意着神兽出现、驱除恶运。

5.拜年在中国春节期间,拜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礼仪。

人们会拜访长辈或者朋友,送上春联、糖果等礼物,向他们祝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总的来说,在中国春节,除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人们会庆祝团圆、繁荣富裕的快乐时刻,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以祈求平安和祥和。

无论是对联、鞭炮、守岁、舞龙舞狮,还是吃年糕、饺子和各种糖果,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除夕节风俗具体有哪些_春节

除夕节风俗具体有哪些_春节

除夕节风俗具体有哪些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也只是习俗之一。

除夕节还有什么传统的习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节风俗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除夕节风俗1、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

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

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

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

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

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传统美食与习俗一览

春节传统美食与习俗一览

春节传统美食与习俗一览春节(别称新春,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传统美食与习俗一览,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春节传统美食1、年夜饭的传统特色菜有哪些:水饺常言道“好吃饺子不过瘾”,在北方人的血脉中,“饺子”是奔腾的“动脉”。

水饺有很多吉利的寓意,水饺象征团聚欢庆;同时也表示辞旧迎新;另外,饺子与中国古代用金子和银钱铸造的“元宝”相似,吃饺子就有“财源滚滚”的寓意。

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饺子边聊天,那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才是今天人们依然珍惜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2、春节的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油角油角食是广州家常小吃中的一种,各地口味不同,所用的原料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甜的,有的是菜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所用的陷料不同,甜的包糖,咸的换蔬菜即可。

广东过年,油角不能少。

以前,离春节还有十天廿日,家家户户就要开油镬,炸煎堆油角了。

开油镬炸些煎堆油角,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3、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糍粑糍粑同样也是春节里一道可口的点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代最为盛行,全家人高高兴兴的一起打糍粑为春节做准备,其乐融融。

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

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

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4、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汤圆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5、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春卷春卷是过年时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春卷又名春饼、薄饼,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中国古代的民间传统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间传统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间传统与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民间传统与习俗的国家。

这些传统和习俗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且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与传承。

下面将从春节、婚礼和祭祀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间传统和习俗。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间传统和习俗最为丰富的时候之一。

1.除夕夜守岁:除夕夜,人们会将家中打扫干净,并在屋内贴上红色的对联,用以驱除邪气。

家人们会一起守岁,直到午夜12点。

在这一晚,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热闹而欢乐。

2.贴春联、挂灯笼:春联是写有祝福和吉庆话语的纸条,贴在门上以祈求平安和好运。

灯笼则是象征照明和希望的物品,在大街小巷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灯笼。

3.拜年与红包: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访亲友,表达新年祝福。

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意味着为他们祈求健康、平安和好运。

二、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民间传统和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1.红色婚礼:红色被视为吉利的颜色,婚礼上几乎无处不见红色。

新娘穿着红色婚纱,新郎佩戴红色领巾,而婚庆场所也会装饰得红红火火。

2.婚礼仪式: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迎亲、拜堂、敬茶等环节。

亲朋好友在婚礼上祝福新人,同时举行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等。

3.婚俗习惯:中国古代有很多婚俗习惯,如喜酒、开门酒、踩踏红布等,这些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美好的祝福和期盼。

三、祭祀祭祀是古代中国人民虔诚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和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1.祭祀神明:人们会在特定的节日或者特殊的日子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2.祭奠祖先:祭奠祖先是民间传统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会在特定的时刻前去祖坟前祭奠祖先,给予他们敬意和思念。

3.神舞及庙会:神舞是表达对神明的特殊敬意的一种形式,通常伴随着舞狮、舞龙等民间舞蹈。

庙会则是在特定的时间举办的集市活动,既是民间娱乐,也是人们表达信仰的方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间传统和习俗以春节、婚礼和祭祀为代表,这些传统和习俗丰富多样,承载着人们对吉祥、繁荣和家庭幸福的期盼。

传统春节食物与饮品

传统春节食物与饮品

传统春节食物与饮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喜庆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食物和饮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节日美食,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本文将介绍一些传统春节食物和饮品,带您一起了解中国文化。

传统春节食物1. 年糕(Niángāo)年糕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它由糯米制成,色泽洁白,有柔软的口感。

在中国,年糕有多种烹饪方式。

最经典的是“炒年糕”,将年糕切片后与蔬菜、肉类等一起炒制,给人带来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

2. 饺子(Jiǎozi)饺子是中国传统春节的代表性食品之一。

它由薄面皮包裹各种馅料制成。

饺子的形状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元宝,因此也有带来好运的寓意。

在春节前夜,家人团聚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3. 汤圆(Tāngyuán)汤圆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常见的一道甜点。

它由糯米粉制成圆形糯米团,内陷多为花生、黑芝麻、红豆等馅料。

汤圆有粘性口感,寓意着家人的团圆和和谐。

传统春节饮品1. 凉茶(Liángchá)凉茶是一种在南方地区非常受欢迎的清凉饮品。

它使用中草药泡制而成,具有清热消暑的效果。

在炎热的夏日和春节期间,人们经常饮用凉茶来解暑和祛火。

2. 酒(Jiǔ)在春节期间,人们也喜欢品尝各种酒类。

黄酒、白酒、红酒等都是经典的选择。

这些酒不仅能增添节日气氛,还有助于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3. 柚子茶(Yòuzi chá)柚子茶是一种口感酸甜的饮品。

它由柚子皮和茶叶混合煮制而成,具有清爽提神的效果。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用柚子茶招待客人,以表达对他们的热情和欢迎。

总结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传统食物和饮品在这个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年糕、饺子和汤圆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春节美食,代表着团圆和吉祥。

而凉茶、酒和柚子茶则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饮品,给人们带来清凉和愉悦的感觉。

通过品尝这些传统食物和饮品,人们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春节的过年食俗
发布: 2013-2-10 09:22 | 编辑: Bestet |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今天是农历癸巳蛇年的第一天,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初一”。

在中国古代,无论生活富庶还是物质匮乏的时候,对于过年时的“吃”都是格外在意,怎么吃和吃什么都很有讲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过年食俗。

鸡——古人眼里过年位居第一的吉祥菜肴
魏晋时期初一杀鸡图“吉”利“禳恶气”
中国目前过年食俗,基本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形成或出现雏形的。

如今人们过年时必吃鸡,便是受魏晋人过新年习俗的影响。

一直到今天,人们都把鸡放在节日食品首位,年节供应品顺次称为“鸡鱼肉蛋”。

古人过年喜欢讨吉利,鸡正符合这种消费心理。

鸡谐音“吉”,过新年时烧只鸡,图的就是这个“吉”字,而且最好烧一只全鸡--整个吉祥。

广东人、香港人过年时则喜欢吃鸡翅,或许与人们将鸡说成凤凰有关,取“凤凰展翅”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大展鸿图。

但魏晋人新年杀鸡,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现代人的吃,而是另有用意。

秦汉时期,正月初一人们是不会杀鸡的,因为这一天是传统说法中的“鸡日”。

但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节日观念发生
变化,按照五行的观点来说,正月土气萌动,草木生长,而鸡则以五谷为食,羊则喜啮百草,故而魏晋时过新年时一改以往,既杀鸡,又宰羊,以利农作物的生长。

魏晋人正月初一杀鸡还有“禳恶气”的考虑。

《晋书·礼志上》记载,曹叡(三国魏明帝)当皇帝时大兴禳礼,所谓“禳礼”,就是在今人看来是迷信活动的祈祷消除灾殃。

曾被曹丕称为“假子”、擅玄学的何晏,当时提议用鸡供禳衅之类的祭祀,于是出现了“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的现象,即把鸡杀死悬挂在门上,以禳除恶气,镇守平安,由此了形成了那个时代正月初一杀鸡的风俗。

魏晋人迷信正月初一杀鸡能辟邪,可能与上古时的一个说传说有关。

传唐尧时代,祗支国进贡一只重明鸟,眼似鸡,鸣声如凤,展翅一飞,能搏击猛兽、恶鬼,各路妖魔鬼怪均惧而避之,不敢再祸害民间,后人于是便把鸡看成可以替代重明鸟禳灾的牲畜。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还喜欢在正月初一吃生鸡蛋。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芽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荆楚岁时记》为南北朝时梁人宗懔所撰,记载的就是时人过年的食俗。

南朝人吃生鸡蛋可不是取“元旦”之意,而是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

时人认为,喝生鸡蛋可清热降火、防
治瘟病。

“五辛盘”——古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凉菜
隋唐时期“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
到隋唐时代,魏晋时期形成的过年食俗被进一步强化。

《荆楚岁时记》提到的南朝人过新年餐桌上的常见的“椒柏酒”、“屠苏酒”、“五辛盘”,均为隋唐人所接受,并发杨光大,特别是“五辛盘”这道菜,在中唐以前,时人过新年时必吃。

所谓“五辛盘”,就是将大蒜、小葱、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香辛蔬菜,装在一个盘里子食用,有点像今天过年餐桌上的素菜冷拼盘。

这个拼盘的营养价值,全在于其保健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

”他在《养生诀》中也称,“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

”过年时,正值寒尽春来的时节,气温仍较低,人们极容易患感冒生病,而这五种蔬菜都有疏通脏气、发散表汗的功效,能起到预防时疫流感的作用。

所以,正月初一吃五辛盘在隋唐时特别流行,是少不了的一道冷菜。

魏晋时吃五辛盘一般放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即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所谓,“当迎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而求福之中。

”唐代是不是一早上吃,似乎尚无记载。

中唐以后,又流行起了“春盘”。

春盘又称春饼,是在五辛盘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在五辛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

之所以称“春盘”,是取其生发迎春之义。

《关
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

”从这段文字中透露出的制作方法来看,如今同样盛行的炸春卷或源于春盘。

不过春盘不是在正月初一食用,是立春日的必食。

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记述的就是这种立春食俗。

可以说,五辛盘是中国古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冷菜,明嘉靖福建《漳平县志》中便称,“人家无贵贱,咸御鲜衣,诣所亲贺岁,主人辄出辛盘与其款洽,过此日以为常。

”意思是过年家里来人,必定端出五辛盘待客。

明代五辛盘的菜品比唐代有所调整,明代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


五辛盘在中国古代流行不衰,说明古人过新年时很重视饮食健康,“椒柏酒”、“屠苏酒”,与“五辛盘”一样,也都是古人眼里的保健食品。

“屠苏”“椒柏”——古人过年最青睐的两种佳酿
宋代喝“屠苏”饮“椒柏”除百病“辟疫疠”
宋代,人们的过年食俗与隋唐并无多大变化,但宋代城里人过年时的消费形式出现了新风尚。

这种新风尚,就是现代流行的过年“下馆子”,喜欢在饭店吃年夜饭。

宋代过年的喝酒之风大概是历朝中最浓的,时人即使再穷,
过新年也要有酒喝。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一)“正月”条有这样的文字:“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宋代把酒当饮料来喝,故将喝酒称为“饮酒”,当然这种酒不会是高浓度的白酒,而是酒精含量较低的屠苏酒饮,“世俗皆饮屠苏酒,自幼及长”。

屠苏酒,是中国过年时喝的最多的一种酒,它实是一种药酒,可防治瘟疫。

南朝梁人沈约《俗说》中称,“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

”正月初一喝屠苏酒风俗,就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

与以前朝代不同,宋代过年喝屠酒已不满足于在家里喝,有条件的人一改老习惯,而选择下馆子,出去消费。

在正月初一这天,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异常热闹,以赌博形式进行物品交易的“关扑”活动十分受民间欢迎,街头酒店生意自然也最好做,酒馆里客人多多。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条记载,正月初一这天晚上,“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馆宴,惯习成风,不相笑励。

”除了喝屠苏酒,椒花酒也是宋人喜欢的酒水。

椒花酒又叫“椒柏酒”,其历史与屠苏酒一样悠久,也是魏晋人过年时喝开的。

魏晋人认为,椒为玉衡星之精,吃了能使人年轻;柏则是一种仙药,吃了之能除百病。

所以,用这两种东西泡出来
的酒,自然受到古人的青睐。

宋代人也特别迷信椒花酒的保健功能。

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中称,椒花酒“元旦饮之,辟一切疫疠不正之气,除夕以椒三七粒、柏叶七枝浸酒一瓶。


古人过年时喝椒花酒还十分讲究顺序,不像现代一样从年长者喝起,先敬老人,而是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即年龄最小的先饮,年龄最大的后饮。

古人认为,孩子增一岁,渐趋成熟;老人失去一岁,日趋老迈,故须先祝少年人健康成长,再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煮饽饽——古人过年不可或缺的美食
明清时期“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
现代的过年习俗其实是在明代时定型的,最典型的是正月初一吃饺子的食俗,就是明代人吃出来的--饺子,也成为明代以后中国古人过年时最喜欢吃的面食。

饺子是中国一道著名的速食面点,其出现历史比较早,最初叫“饼饵”,传说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他将药包进面皮子里,煮熟后连汤带水,让病人一起服用,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张仲景“祛寒娇耳汤”。

到三国时,有一种“月牙馄饨”与今天的饺子外观一样,也被视为水饺。

在唐代,饺子则被称为“牢丸”,如果是水煮的叫“汤中牢丸”,蒸饺则叫“笼上牢丸”。

饺子的历史虽然这么长,但吃饺子这一过年食俗,到了明代
才盛行。

我查了《中国饮食史》、《中国风俗通史》,在明以前均不见大年初一吃饺子的食俗。

明代又称饺子为“扁食”、“粉角”、“水饺子”、“蒸面饺”等,概因熟化的方式不同。

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了明代人过新年风俗,“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


明朝时,宫里还把饺子称为“水点心”。

刘若愚《明宫史》“正月”条记载:“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


现代一些人家有在饺馅中塞金属钱币,以占卜家庭成员新年财运的风俗,也是明代形成的。

明代嘉靖山西《曲沃志》中便有这样的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到了清代,大年初一吃饺子这一食俗进一步巩固。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条记载,“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

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此外,明宫还有一种特殊的食俗,在大年初一有吃驴肉“嚼鬼”的说法。

《明宫史》称,“又骗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