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国闻备乘》

合集下载

《战国策》读书笔记

《战国策》读书笔记

《战国策》读书笔记《战国策》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战国策》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战国策》读书笔记1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紧追时代强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中国永远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远需要特色独具的中国。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道和谐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

民族精神需要代代承续,代代承续需要从中小学抓起。

《战国策》描写了很多人物的形象,其中我最崇拜蔺相如,因为他不计前嫌,可以原谅廉颇的嫉妒。

还因为他敢一个人到秦国去和秦王周旋。

国学经典穿越千年时空,读书琅琅承续中华文明。

希望我们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时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时,不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我们成为既具有现代高科技素养,又具厚重人文情怀,融真善美品质于一身,内涵丰富的一代新人。

《战国策》读书笔记2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

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

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

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关于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1“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

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

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

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

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

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

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关于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2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

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精选2019年推荐的《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五篇

精选2019年推荐的《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五篇

精选2019年推荐的《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五篇小时候莽撞,没搞清楚就帮别人接热水,结果烧住了她的手。

现在也鲁莽,没看清题就做,结果错的不堪众目。

我要改掉这个毛病,不做莽撞的人。

下面是小编推荐的《荆轲刺秦王》读书心笔记,仅供大家借鉴。

《荆轲刺秦王》读书笔记(一)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从此可见言光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为了天下六国百姓的安危,明知要完成这项计划会牺牲自己。

但他也义不容辞的抛头颅,洒热血地自刎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他有很多的选择,并不一定要走这条路,由此可见,荆轲不仅有勇有谋,还深明大义,会为百姓着想,他可真是一位大英雄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他有很多的选择道路,也不一定要去刺秦王,他可以隐居于世,从此可见荆轲,也是一位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大英雄啊,不过这次深入虎穴必定是凶多吉少啊!!!!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也荆轲乃天下第一刺客,据说荆轲有一招五步绝杀,能在五步之内,击杀任何敌人。

当时荆轲离秦王那么近,也没能击杀秦王,这真有辱天下第一刺客之名,或者这是上天的安排吧!!!!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高渐离也是一位大英雄,他深知燕国是一个人人向往,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要为燕国报仇雪恨,也去刺秦王了,最后,也失败了。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我记得有句谚语说“书中自有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而我假期的喜怒哀乐全都来自那本书——《中国通史》。

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加深了解,因为写的不同朝代的历史,讲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捷径,对中国历史的缺乏清晰认识,所以就有学者写下了中国通史。

这本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现代诠释,让读者乘上捷径阅读之门。

所以这本书便叫《中国通史》。

本书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统一、离析与交融、朝代变化和王朝更迭六大篇章,精彩扼要勾勒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的内容。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便不会知道:尧的简朴与仁慈、舜的孝顺以及慷慨、周幽王竟用性命来博得美人一笑,楚庄王的一鸣惊人,纸上谈兵的赵括,使用暴政的秦始皇、虞姬的忠心、吕后的狠毒,王昭君的正直。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带了很多感受: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正好的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的认清未来。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

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

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范文(13篇)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范文(13篇)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范文(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文观止读书笔记范文(13篇)古文观止读书笔记范文(13篇)篇一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700字(精品10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700字(精品10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700字(精品10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700字篇1《中国通史吕思勉读书笔记》由陈品超编写,是一部系统了解中国通史的著作,不仅介绍了吕思勉对于中国通史的解读,而且包含了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中国通史吕思勉读书笔记》以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为蓝本,分为政治、社会、文化、人物、杂说五个部分,共计18章。

其中,政治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社会部分包括第七章到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文化部分包括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和思想;人物部分包括第十七章到第十八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名人和他们的成就。

在这部作品中,陈品超对于吕思勉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他认为,吕思勉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调历史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

同时,他也指出了吕思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不足之处,如过于强调政治制度对于历史的影响,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不够等。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吕思勉对于中国通史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演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至关重要。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化艺术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它们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让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中国通史吕思勉读书笔记》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吕思勉对于中国通史的解读,而且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700字篇2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通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也深刻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爱国敬业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爱国敬业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爱国篇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

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兴衰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句话激发了我对国家的热爱,使我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这一著名的观点。

他认为,作为国家的公民,应该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先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着想,然后才能享受个人的快乐。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爱国的重要性,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周恩来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这句话激励了我,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国家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 ——毛泽东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时刻,我们要无条件地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5.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 ——列宁列宁的这一观点揭示了爱国主义的本质。

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是每个公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这种感情贯穿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始终关注国家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敬业篇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韩愈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勤奋努力,不能沉迷于嬉戏;只有深思熟虑,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毁于随波逐流。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敬业的重要性,让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敬业精神。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敬业。

作为职场人士,我们要把敬业精神融入到工作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一)从白**到**卫,从80年代到新世纪,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让我们如此熟悉而又陌生,既向往而又厌恶,既热络而又疏离。

然而这确实是来自于我们与一个千年旧邻的写照。

一声长叹,我只愿在淡陌之间能多一份去渴望理解探求共存的心。

翻开卷页,也希望能够在关于对那场最深沉的交流的叙述中能够多寻获到一份真实,哪怕是多出那一缕亦或者是一丝一毫的真实。

真实并不一定都是美丽的。

往往有着让人不忍目视的、丑陋的、痛苦的真实存在。

20世纪,神洲大陆的那次蒙尘,是我华夏民族无法忘却的国殇,那痛彻于心扉的哀恸,亦是惊醒千千万万华人的哀钟。

无奈,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些该忘却的,在岁月的长河中被忘却了。

一些该铭记的,也在历史的仓库里落满了灰。

不忘初心,不是呼吁战争,也不是呼吁复仇,仅仅只是希望以此能够唤醒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中华脊梁的回忆。

因为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所以沉湎于和平的迷醉是无知的,沉醉于霸权的礼赞是堕落的。

有时哭泣,有时叫喊,有时迷茫,有时治愈,我们就是存活于这个不确定的现实中。

没有哪一个活人不曾烦恼,也没有谁未曾悲伤,但是只要我们是一个心系崇高的“愚者”,只要是一个一息尚存的“勇者”,我们就应当无知而又无畏的前行着。

因为总有一些事情是要看过某些风景,经历某些心情,才能领悟。

有时谎言或许能带来“救赎”,但是永不醒来的梦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唯有交流才能带来持久的理解和共鸣。

每个人并不是天生的“恶者”,我们在千年的迷惘中,因为各种利和益或舞或戈。

但只愿能并存这些,我们最终能得到一个有终之美。

剥去岁月的尘茧,细数曾经的印记,关于抗战,“血泪史”、“屈辱史”、“民族魂”、“哀歌”、“东洋鬼子”、“賊寇”的回忆不绝于耳,关于日军如何凶猛凌人、如何狡猾残暴,中国军人如何义无反顾而又徒呼奈何的记忆充斥于脑间。

2023年中国历史读后感15篇

2023年中国历史读后感15篇

2023年中国历史读后感15篇中国历史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套很有趣的历史书,它的名字叫《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这套书讲述了中国上至夏朝下至中华民国的历史故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吧!这本书我认为写得最形象的人物是商鞅,他干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变法时候“立木为信”的事情。

话说那时社会非常不安定,忧国忧民的商鞅就打算变法。

一天,他派人往在城头上放了一根圆木,并召集老百姓站在一个坡顶上,他大喊:“现在,我在这里立了一个木头,只要有人把这根木头搬到城的另一头,我就赏金一两!”受够了官府欺骗的老百姓们当然不信,他们在城下议论纷纷:“嘿!伙计,你信吗?”“这怎么可能!算了吧,反正是假的!”“要是他真给这么多金子,那我家的大花猪就有六条腿!”“我居然有一点儿相信!”商鞅见大家都不怎么相信,又补充道:“一两不够,那就十两金子!”“我愿意!”一个声音传到了众人的耳朵里,“我来做!”“嘿,朋友,你疯了,这样的话你也信?别!”“俺娘病了没有钱治,我也是无能为力了。

”于是那个人便把这根木头搬到了另外一边,商鞅便痛快的把十两金子给了那人,不料那人却说:“大人,我只要五两就够了,多了也无用。

”可是商鞅却说,“不,我说十两就十两,绝不缺斤少两,我要守诚信。

”那个人以及老百姓都拍手叫好儿,一个诚信的念头也已经种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商鞅是一个守诚信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要守诚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读一读《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本有趣的书。

中国历史读后感2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写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共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韩信拜将、三顾茅庐、暗箭伤人、完璧归赵......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韩信没成名时,平时出门喜欢佩带宝剑。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精选13篇)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精选13篇)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精选13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精选1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篇1“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暑假里我又读了一遍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此书目录以成语形式排列,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1050年。

故事的开始是周幽王被西戎打败,他的儿子周平王迁都洛阳,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就开始了。

郑庄公是个精干的国君,所以国家很强大。

不过郑庄公死后,他的四个儿子抢夺君位,大儿子刚即位,老二就把他轰走,老二做了国君,老三又把他杀掉。

这时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打算扩张势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设计立年幼的老四为国君,使得郑国的实力从此缩小。

这就是历史上的“兄弟相残”。

齐襄公既凶恶又荒唐,他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生存都到别的国家逃命去了。

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这两个师傅是至交。

齐襄公死后,齐国有人把公子纠接到齐国,可是公子小白却先到了,最终公子小白成为齐国的国君齐桓公。

这时鲍叔牙出了个主意,用公子纠来交换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有了这两个旷世奇才辅佐,齐桓公很快成了霸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管鲍之交”。

后来先后出现了四个霸主,分别是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还有吴越两霸,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发奋图强,最终成为霸主。

书中“唇亡齿寒”讲述了虞君不懂相互依存团结,才长久生存的道理导致虞国灭亡;“韩信拜将”中韩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为他心中有大志向;“四面楚歌”中项羽就为了他的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三顾茅庐”刘备真心诚意的三次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终于取得战果传为佳话……作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词讲究、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3篇)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3篇)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3篇)《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__。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

王朗不解地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华歆最后答应了。

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又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作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现更贴近喜欢的答案。

但是,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那个想抛弃那个人的真正寡情人却是王朗!关键时刻,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责任心,太自私。

而华歆,虽一开始拒绝,但一旦答应了就坚持到底,这说明他既是一个重诚信、守承诺的君子,又是一个遇事深思熟虑、稳重靠谱的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就是说,只有合理的的承诺,才有实现的可能。

承诺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轻易许下承诺;而一旦做出承诺,就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承诺即意味着责任。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华歆一样才行,做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2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

史记故事读后感(精选12篇)

史记故事读后感(精选12篇)

史记故事读后感(精选12篇)史记故事读后感1《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历史着作,它还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

在司马迁笔下,一个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

平淡简洁的语言,却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当时,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他的文字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让读者跟着他慢慢走,静候势态的发展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我看到了唐朝的繁荣景象,秦始皇的残暴,还有崇武的汉武帝;看到了皇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官场的勾心斗角,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弥漫、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尘土飞扬《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很精彩的一篇。

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

读者们作为旁观者,依然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感受那一切。

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故事,相信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

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但他何曾知道,自负,毁了他的一切也让我了解到从小背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背后的故事《史记》既是一部史学着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史记》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

看《史记》犹如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犹如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一个个历史人物们为你演绎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犹如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受益匪浅。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书籍读后感(两篇)_1000字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书籍读后感(两篇)_1000字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书籍读后感(两篇)_1000字篇一: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书籍读后感《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

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

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

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篇二: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书籍读后感今天,学校说三月份是雷锋月,所以,下午一二节课让我们看《雷锋的故事》这个电影。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一个贫苦农家。

雷锋生前是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1962年8月12日因公殉职,他的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

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

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

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篇1《蔺相如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

这篇传记以蔺相如为主角,通过他的事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在阅读这篇传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蔺相如的智慧、勇气和忠诚所吸引。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领袖。

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冷静应对,他的忠诚和担当让他在面对权力和利益诱惑时能够坚守原则。

同时,这篇传记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精神。

司马迁通过蔺相如的事迹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蔺相如本身的故事外,这篇传记还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比如,赵国在当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也在与秦国的斗争中屡次受挫。

又比如,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的矛盾和和解,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

这些人物和事件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在阅读这篇传记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智慧。

比如,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让我学会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坚定;他的忠诚和担当让我学会了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坚守原则;他的为人处世之道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蔺相如列传》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传记作品,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智慧。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智慧将会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篇2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为赵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生平事迹和品格魅力,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蔺相如出身贫寒,但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士人。

他精通兵法、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知识,尤其擅长外交辩论。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通用20篇)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通用20篇)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通用2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篇1在寒假里,我看了《中国历史故事》,其中使我受益最深的是《大禹治水》这篇文章,它发生在上古时代,讲了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他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历13个年头,改变了自己的父亲鲧只用筑堤堵水,不开渠引水的错误方法,最后终于制服了洪水。

他还教大家利用水土资源,指导群众种庄稼,收到了大家的好评和爱戴,人们都叫他“大禹”。

在上古时代,人们凭借一些简陋的工具,就能战胜强大的洪水,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想: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例子在社会上有很多,多少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昼夜苦干着,忘记自己的小家庭;多少人民教师为孩子们彻夜批着作业和试卷,顾不得自己的孩子;多少家庭为了国家,送儿女去边疆参加现代化建设。

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不值得学习吗?大禹第一次过家门的时候,正逢小儿子出生,难道她的心不是肉长的?难道他就没有一点父子之情?不!他为百姓早日免受洪水灾难,把自己放在第二位。

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精神,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篇2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中国历史故事》,其中的“孟母搬家”让我印象很深,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今天终于懂了。

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孟母)对他非常严格,为了他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搬了几次家,慢慢地,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和喜欢读书了;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千万不可半途而废”;还教育孟子要做人诚实。

孟子长大后,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师。

人们都说,这是他母亲(孟母)潜移默化教育的结果。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放弃了很好的工作,专门在家培育我、教导我;为了我进好的学校,也搬到学校附近租房住,妈妈还说,我读初中的时候,呀要在学校附近买房或者租房,为的是我可以多点时间休息,别把时间浪费在上下学的路上------我现在渐渐大了,也懂事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安步当车读书笔记(原创5篇)

安步当车读书笔记(原创5篇)

安步当车读书笔记(原创5篇)安步当车读书笔记篇1标题:安步当车——读《论语》有感一、背景《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二、概括《论语》中提到了一种叫做“安步当车”的生活态度。

原文是这样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的人生阶段和道德修养的过程。

而“安步当车”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段话表明了孔子认为真正的学习不在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在于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道德的修养。

他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达到更好的人生境界。

三、深入分析“安步当车”的生活态度在《论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它强调的是通过自我修养的提升,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这种态度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提醒我们应当慢下来,去品味生活中的美好。

四、个人观点我认为,“安步当车”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满足。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同时,“安步当车”也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验人生的价值。

五、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安步当车”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满足,而在于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

在我的五分满分制中,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满分——5分。

因为在我看来,《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经典,更是一部引导我们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灯塔。

安步当车读书笔记篇2安步当车读书笔记在现代社会,快速节奏的生活让人很难找到安静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

但是,当我在忙碌的一天后坐下来时,我发现《安步当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关于班超的读书笔记

关于班超的读书笔记

关于班超的读书笔记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

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班超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关于班超的读书笔记从小立志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随着迁居洛阳。

由于家境贫寒,班超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

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旁人皆笑之。

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列传》)!弃笔投戎永平十六年(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

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

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

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

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经过短暂而认真的准备之后,班超就和郭恂率领三十六名部下向西域进发。

班超先到鄯善入虎穴,平西域(今新疆罗布泊西南)。

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嘘寒问暖,礼敬备致,后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疏懈冷淡了。

班超凭着自己的敏感,估计必有原因。

他对部下说:“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明者睹未萌,况已着邪”(《后汉书〃班超列传》)。

(1)鄯善归汉班超率领将士直奔匈奴使者驻地。

时天刮大风,班超命令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驻地之后,约好一见火起,就猛敲战鼓,大声呐喊。

并命令其他人拿着刀枪弓弩埋伏在门两边。

安排已毕,班超顺风纵火,一时,三十六人前后鼓噪,声势喧天。

匈奴人乱作一团,逃遁无门。

班超亲手搏杀了三个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杀死了三十多人,其余的匈奴人都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将此事报知郭恂。

郭恂先是吃惊,接着脸上出现了不平之色。

班超知道他心存嫉妒,便抬起手来对他说:“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后汉书〃班超列传》)?郭恂喜动颜色。

史记七十列传读书笔记(通用13篇)

史记七十列传读书笔记(通用13篇)

史记七十列传读书笔记(通用1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七十列传读书笔记(通用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七十列传读书笔记1它是由一位两千多年前生在黄河龙门的“倜傥非常之人”写就的;它记叙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三分之二;它使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的沃野旷畴……它,就是我国古代的“史圣”司马迁穷极心血写成的不朽巨著——《史记》。

我并没有读完这部巨著的每一个章节,也不敢说自己能全部读懂。

但仅从自己细心阅读的部分,我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博大的心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古代“良史”的伟大人格,可以感受司马迁那天资横溢的语言艺术。

我深知,《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字里行间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汇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应该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拜读这部不朽的经典作品。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

读完《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可见司马迁的伟大志向、坎坷经历和执着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体例一应俱全,内容更是恣肆,横向囊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思想、典章文化等方面,纵向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贯穿着史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求索精神。

司马迁是一个很不幸的史学家,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以客观公允的笔调冷静地记录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史记》通篇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当时的一些大人物如汉高祖刘邦,在司马迁笔下也被擦掉了神圣的光环,还原为普通人的面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国闻备乘》
近几天我阅读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其作者是胡思敬。

胡思敬(1870—1922),字漱唐,号瘦篁、退庐居士、耶溪憨史等。

生于江西新昌(今宜丰)的一个文化世家,祖上三代皆为举人。

他自幼随父就学,刻苦读书。

光绪二十年(1894)选翰林院庶吉士,戊戌散馆,改吏部考功司主事。

宣统元年(1909)才由人推荐任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监察御史。

胡思敬自己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反对贪腐的官场习气,为官廉正,忠于职守。

他在任时,曾上疏弹劾权势显赫、受清廷重用的两江总督端方、两广总督袁树勋、尚书载泽、善耆、徐世昌、四川总督赵尔巽等等多名权臣。

后因为其言不能用,辞官归乡。

1912至1913年度民国之初,以及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他都积极进行过阴谋复辟清廷的活动。

1922年4月病死,年五十三。

胡思敬熟谙清末掌故,著述甚丰,有《退庐诗集》、《退庐文集》以及大量属于史部的撰述,如《戊戌履霜录》、《丙午厘定官制刍议》、《审国病书》、《大盗窃国记》、《圣武记纂误》、《盐乘》、《国闻备乘》等。

《国闻备乘》是胡思敬在京为官期间随时记载、陆续撰写而成的,这在胡思敬写的《自序》中可以验证,即:“予趋职之暇,时有所记,久之遂成卷帙”。

目前,我所看的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是由后人顾菊英在胡思敬手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国闻备乘》不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撰述,它是以笔记的形式分条记载了清季掌故、轶事,并且穿插了作者评述史事的札记。

该书共四卷,每卷之内又有众多小条目,各条皆有题目,叙事翔实、细致,保留了较多的客观记载。

因此,后人评价《国闻备乘》是研究清末政治的重要参考史料。

我在阅读《国闻备乘》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记述了许多官方史籍所没有记载的内容,为我了解清末的一些事实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这本书中记述了许多宫廷秘事,其中涉及慈禧太后的甚多,如卷一“文宗遗命得人”、“慈安防患之密”、卷二“文锡”、卷三“宫纬疑案”等条,作者通过“西后忌慈安久矣,无疾暴崩,宜外言之啧啧也”,“烛影斧声,遂成千古疑案”,“孝贞显皇后(即慈安太后)、孝哲毅皇后、德宗景皇帝、醇亲王奕、珍妃五人之死,外廷皆有异言……孝贞暴崩,群臣临视,十指甲俱紫,疑有变,然无敢言者……”这几句话向我传递出慈禧太后暗地害死慈安太后的传闻。

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因此感到很惊讶。

在《国闻备乘》这本书中,胡思敬重点记述了清末官场状况。

如卷一“调任”指出州县官的调任完全以政府的爱憎为转移;卷二“商部捷径”、卷三“北洋捷径”说这两处官员升迁要职,十分快捷;卷三“宦途异数”讲清末官员任命,已经
很不规范;卷四“军机处不胜撰拟之任”条,列举生动实例,披露清末朝廷对奏议不看内容,而随笔批示“依议”、“允行”之类,得出“十余年来,朝政不纲,直视枢务为例行公事”的结论。

由此可见,清末的官场是何等的荒唐腐败呀!
其中我想尤为指出在同治光绪年间盛行的捐纳制。

捐纳,又叫货选、开纳,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

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

捐纳制的盛行,暴露了晚清政治的废弛和腐败,它对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对于捐纳制这一盛行状况,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他在卷一“道员诡遇”中写道“俊秀径捐道员只二千余斤,中外显宰大半因之以起”;在卷二“报效“中写道“主事延熙以五千金得郎中”、“罔利鬻爵辇金求进者自十万以至数十万不止”;卷二“作文襄循资进用”中更揭示出“宗棠亦循资而进,非破格也”。

更为我所惊讶的是,在看《国闻备乘》中,我发现珍妃居然也是这卖官鬻爵中的一员。

一直以来,珍妃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因帮助光绪变法维新而遭慈禧嫉恨,继而被打入冷宫最终惨死的牺牲品。

她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正面形象。

而胡思敬在《国闻备乘》卷一“君主专制之诬”中记载道:“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

江督刘坤一知其事,伯阳莅任不一月,即劾罢之。

”亦记载道:“初太后拷问珍妃,于密室中搜得一簿,内书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抚裕长馈金若干。

”由此可见,珍妃从事卖官鬻爵这一“兼职”,获利不少呀!我想珍妃之所以会走上卖官的道路,可能是因为珍妃的零花钱不够用吧。

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清末时的内廷,不同的级别工资不同,比如皇后每年年薪是例银一千两,逐级递减,到了妃子这个等级,年薪就减到了三百两。

这个花销放在老百姓身上是绰绰有余,但是珍妃性格较活泼,自小就没有节省的习惯,花钱大方惯了,有事没事还会给宫中太监们一些小恩小惠。

时间长了,亏空日渐增多,所以她就想到卖官这一生财之道,来弥补常年的花销不足。

除此以外,胡思敬在《国闻备乘》还重视清季社会状况的记述,揭露了当时的官绅心态、士林风气。

如卷二“朝士嗜好”从道光年间“好谈考据训诂”一直叙述至光绪末年“好优伶”、“好佛”、“好弹唱”、“媚洋”、“宴宾客”、“好麻雀牌”等等。

这正与清末政务的懈怠状况相互映照。

因此,在胡思敬《国闻备乘》的记述中,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清末宫闱、官场、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状况,也就更能理解清末亡国的必然性了。

在阅读《国闻备乘》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胡思敬应该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清末官员,这点可以从书中的记事取材、发表议论中得到验证。

例如,在“慈安防患之密”中写道“戊戌之变,亦因慈禧居颐和园,母子会见日稀,故康党以谋邪进”;在“颐和园”中写道“及戊戌康有为进用,荧惑圣聪,决意举行新法”;
在“保皇党”中又写道“康有为遁入南洋群岛,敛钱数十万,设保皇会,皆欺骗华侨之术,非真欲效忠故主也”……由此可见,作者对康有为等人是尤为憎恨厌恶的,他是坚定的守旧主义者,极力反对维新变法和任何新政举措,坚持用旧制度、旧道德、旧学术来挽救垂危的清朝。

所以,在武昌起义后,胡思敬依旧奔走于金陵、徐州之间,与升允、刘廷琛、于式枚等人密谋恢复帝制。

但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作者的政治立场较落后,就摒弃和否定其《国闻备乘》的史料价值。

因为在《国闻备乘》中,作者基本上是本着直书实录的准则,较为真实地记录了清末的状况,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为君亲隐讳,也不肆意去贬低他人。

如:本书多处揭露了慈禧的狡诈狠毒,但也有“孝钦临危定策”、“孝钦驾驭庆邸”、“孝钦裁抑臣”等等条目记载其明识决断。

本书既抨击了李鸿章徇私坏法,又赞扬了“李文忠办洋务成效”,这也表现出作者不反对洋务运动的大办实业做法,并非事事顽固不化。

总而言之,我认为《国闻备乘》虽不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撰述,但也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因为它叙事翔实、细致,记述了许多官方史籍所没有的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客观记载,这对于扩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历史素养是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