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进学解是如何发牢骚的
唐代——韩愈进学解
年到头不休息。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先生的从事学业可以说勤奋了。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 弥补儒学的缺漏,发扬光大精深微妙的义理。
寻坠绪之茫茫, 独旁搜而远绍。
寻找渺茫失落的古代圣人之道的传统, 独自广泛搜求、遥远承接。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
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 粮食;
子不知耕,妇不知织; 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 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法制健全。 拔除凶恶奸邪,晋升英俊善良。
具有微小优点的都已录取,称有一技 之长的无不任用。
搜罗人材,加以甄别、教育、培养, 对他们刮去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
大概只有侥幸而得选上的,谁说多才 多艺而不被高举呢?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价这 里 生 徒 所 说 实 际 上 是 韩 愈 的 自 我 评
第三段
原文
译文
先生曰:“吁,子来前!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啊!
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欂栌、侏儒, 椳、闑、扂、楔, 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 工也。
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 做瓦椽, 做斗栱,短椽的, 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 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 是工匠的技巧啊。
《进学解》原文及翻译
《进学解》原文及翻译《进学解》原文及翻译《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
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国子先生解释进学的道理,指陈形势,得出正面道理;第二段学生进行辩解,尽量推翻“进学”的正面道理;第三段先生自我解嘲,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以谦逊自慰的口气发泄牢骚不平。
文章构思别出心裁,语言新颖形象。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进学解》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进学解》[唐]韩愈【题解】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杨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杨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与题解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与题解>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师说》和《进学解》堪称教师、学人必读之经典。
《师说》已入中学语文教材,大家比较熟悉。
《进学解》除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外,知之者甚少。
其实《进学解》一文非常耐读。
一、《进学解》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2)课程代码:1C11047 学分:4总学时数:64 理论时数:64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1》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2》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第二部分,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和元代文学。
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对《中国古代文学2》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改由主讲教师大班讲专题、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
其中,大班授课主要是勾勒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其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理论梳理,小组讨论部分由学生精读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之上,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第1章初唐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讲分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三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初唐诗歌的文学知识,了解“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等诗人的创作概况。
课堂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分期,了解初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鉴赏具体的初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课前预习(1)什么是“上官体”?(2)“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诗人?其代表诗作各是什么?(3)律诗是由谁完成最后定型的?(4)陈子昂的代表作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复古倾向?(5)张若虚和刘希夷的代表作各是什么?2.课堂讲解(1)唐代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有什么关系?(2)唐代诗歌发展有着怎样的脉络?。
(3)“初唐四杰”对唐代诗史有何贡献?(4)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什么?有何意义?3.课堂讨论(1)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唐代——韩愈《进学解》
• 主张:“文以载道” (写文章要为宣传儒家正统思想服务); • 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把文学视为抒发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 • 提倡创新,要求“唯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 反对抄袭前人做“剽贼”
写作意图
• 《进学解》是韩愈仕途不畅时发泄的牢骚。
• 马其昶云:“《进学解》出于东方朔《客难》、扬雄 《解嘲》,而公过之。孙樵所谓韩文公以《进学解》穷 者此也。孙樵又与王霖书曰:“玉川子《月蚀》诗,韩 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读之如赤 手捕长蛇,不施鞚勒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 • 这篇文章虽然是仕途坎坷、发泄愤懑不平,但在写法上 却很讲究。采用传统大赋主客问答的形式,伸主而抑 客。正面立论,反面驳论,与伸张立论相结合,一波三 折,层层深入,确实耐人寻味。
我 评
• 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 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 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 • 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 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 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 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 • 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 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 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 君相(见《答崔立之书》)。 • 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 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
冬暖而儿号寒,
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已为缺 衣少穿而哭着喊冷; 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
《进学解》品读
《进学解》品读作者:熊礼汇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4年第02期韩愈于元和七年(812)2月由职方员外郎左迁国子监博士,元和八年(813)3月改官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而《进学解》中“诸生”之一有谓“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可见此文作于元和八年(813)二三月间。
这一年,作者46岁。
此前韩愈为官并不顺利,或一再为人谗害,或数次遭到贬黜,故“作《进学解》以自谕”。
史载时相读其文即改任其职,所谓“(韩愈)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时宰相为李吉甫、李绛和武元衡)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新唐书·韩愈传》)。
《进学解》几乎全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但作者出语巧妙,颇具艺术匠心。
茅坤就说:“此韩公正正之旗、常常之阵也。
其主意专在宰相。
盖大材小用,不能无憾。
而以怨怼无聊之辞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辞托之己,最得体。
”(《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公文钞》卷十)茅坤认为,韩愈作《进学解》,是在发牢骚,是在为黜官大材小用鸣不平,许多话都是说给宰相听的。
这一看法大体符合韩愈写作此文的动机。
而说文章“以怨怼无聊之辞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辞托之己”也基本上道出了此文的写作特点。
要点明的是,无论是“人”之“怨怼无聊之辞”,还是“己”之“自咎自责之辞”,都是作者韩愈“感激怨怼’’的牢骚语,是他自炫其学、自夸其才、自道其为人、自述其困穷的真心话。
此文构思的奇特表现在作者抒发累被摈黜、大材小用的牢骚,全借师生问答的形式说出,而问答的设置又极富诙诡情趣:国子先生谆谆教诲诸生,学生振振有词地反驳先生,先生再以自咎自责的态度,平心静气地加以解释。
而反驳也好,解释也好,都说得酣畅淋漓。
文章结构简单,仅有三段,但各段行文自有特色,值得细说。
前已言及,此文构思时是以一具有诙诡情趣的故事情节作为结构其文的线索的,故三段文字环环相扣,钩连紧密。
首段写国子先生以进学之道教诲诸生,实对中段、末段所写师生驳、解内容有引发作用,故所写先生训词极为简要,且有很强的针对l生。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
韩愈《进学解》中心思想引导语:《进学解》是韩愈的作品,出自《韩昌黎全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进学解》中心思想韩愈的《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
(一)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二)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韩愈在《进学解》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庄子》、《》等古代典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论人才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杂说》中的《说马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古诗进学解翻译赏析
古诗进学解翻译赏析《进学解》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杂说 进学解
《进学解》写于元和八年(813),也就是韩愈由“职方员外
郎”再度被贬为“国子监博士”的时候。根据《旧唐书·韩愈
传》记载:“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 学解》以自喻。”显然这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抒发 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而发牢骚的一篇文章。所谓“自喻”, 就是自鸣心计和自我解嘲。
杂
说
进 学 解
一、遭贬斥后的牢骚之作
韩愈仕途坎坷,大起大落;几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
关心时局,对朝政发表意见才遭受打击的。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人的遭遇,对人才 使用的问题非常重视。因此,他在《送孟 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论点“大凡物不 得其平则鸣”。他认为文章著作,往往都 是作者自鸣其不幸的产物。
000
000
000
Hale Waihona Puke 1.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在早晨 (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名词作状语,_______) . “畯”同“俊”,优秀 (2)登崇畯良(通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治 (3)名①一艺者无不庸②(①名词作动词,_______ . . 用,被任用 ___________) 大概 (4)盖有幸而获选(副词,表推断,_____) . 多才多艺 (5)孰云多而不扬(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 .
二、含义深邃的《进学解》
“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辩解, 论析。“解”是一种文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说:“解者, 释也,因人有疑而解释之„„其文以辩释疑惑、解剥纷难为主, 与论、说、议、辩,盖相通焉。”此文实际上是以“进学”为 题,来抒写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慨,也蕴含着 对自己数次被黜遭际的愤愤不平。
②动词,
《进学解》
抵排异端, 驱除)斥佛老, 抵排异端,攘(驱除)斥佛老,补苴(jū,名 词作动词,填补) 裂缝) 缺漏) 词作动词,填补)罅(xià,裂缝)漏(缺漏),张 阐发) 深奥) 微小) 皇(阐发)幽(深奥)眇(miǎo,微小); 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 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 道家的学说, 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 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 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
题 解
“进学”,指增进学问,为使学业有所进。 进学” 指增进学问,为使学业有所进。 包括两方面意思,它既指一般的学业, “学”包括两方面意思,它既指一般的学业, 也可以指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也可以指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文中所说 两个方面。 的“业”与“行”两个方面。 即辩解,论析, “解”,即辩解,论析,是我国古代一种 文体的名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论 文体的名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论、说、 议、辨、原) 进学解” 指解释增进学业和品德修养。 “进学解”,指解释增进学业和品德修养。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 目的是“业精”“行成” ”“行成 “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 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 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 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 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
诸生业患 担心)不能精,无患有司 诸生业患(担心)不能精,无患有司(选拔人 才的官员)之不明 明察) 行患不能成, 才的官员)之不明(明察);行患不能成,无 患有司之不公 公平) 患有司之不公(公平)。” 各位学生,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 各位学生,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 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 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 的德行无所成就, 的德行无所成就,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 平!”
《进学解》
韩愈
韩愈(768~824),字 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 (今河南孟县)人。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道济天下之溺”,明 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 “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
进学解
《进学解》是韩愈仕途坎坷时发泄的牢骚之词
谢 谢 !
,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
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 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 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 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 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 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栗,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 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 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 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
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进学解
这一篇文章大气磅薄,酣畅淋漓的抒发了韩愈自己的观点,回答 了学生的疑虑。自己虽然勤学,但与圣贤相比,还有许多不足;圣贤 尚且命运多舛,何况我辈?与圣贤相比,我们学问差了一点,待遇还 是好了许多。人要学会满足,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谦虚谨慎的人, 心里不会有太多的龌龊!由此可见韩愈思想的博大深刻。他抒发了自 己“累被摈黜”的愤懑,同时也指出这种遭遇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使 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只要用豁达的胸怀对待挫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是我们着重要 学习的思想。
《进学解》讲解及文学常识解析
第四段——先生自责(二)
这段话说的委婉曲折,含而不露,实际含有 两方面内容:对于作者自己来说,表明了随寓而 安,甘居下位这样一种处世态度,自满自足;而 对朝廷当权者而言,却是冷嘲热讽。因为“踵常 途之役役,窥阵编以盗窃。”这样因循守旧,墨 守陈规,随俗而行的人,正是当权者所提倡、所 欢迎的。而像韩愈那样喜欢议论朝政,关心国家 大事,却是当权者所讨厌的。作者用一种似褒似 贬的手法,在貌似自满自足、自宽自解的中间, 却表露了对当权者用人不明,选人不公的强烈不 满,对自己的处境表示了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 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 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 《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 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 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 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 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啊!要知道那些大 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斗栱,短椽的, 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 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sōu)、马勃、
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 (明选拔选)公,杂进巧拙,纡余 为 (yū,屈曲,委婉) 妍 (美好,)卓荦 (luò)为杰,校 (jiào,同“短较”) 量长,惟器 (才能是) (倒装适) (合理使用者),宰相之 方也。
文言文《进学解》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进学解》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原文】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
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
进学解(表格式)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学生齐读。
2.对照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先生训示。
第二部分:(2)学生诘难。
第三部分:(3-5)先生自责。
师读
生读
释义
结构
5
5
20
3
第二课时
任务
教学过程
内容解说
时间
研读第1节
(1)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谈谈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勤”与“思”的重要。
其次,文章也谈到了学习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必得,细大不捐。学习内容方面,则要求知古博今,广收博采,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这些都是韩愈的经验之谈、甘苦之言。就今天而言对我们学习仍有启发意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是文章的一个主要论点,文章肯定、赞叹了韩愈治学之勤苦,弘扬儒教之功绩,文学创作成就之巨大,为人耿直、方正。从而,为“业”与“行”立下具体可行的榜样。一方面勉励弟子进学,盼望世人进学;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虽遭贬斥,仍立志进学的决心,表现出修身致用,对于道德文章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了当时及后代的许许多多读书人。
进学解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2.掌握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
能力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素质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应对所遭受的困难和挫折。
第一课时
1
5.大量成语的使用,辞采丰富
进学解知识点整理
进学解知识点整理《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这篇文章假托向学生训话,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勉自励的情绪。
以下是对《进学解》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作品背景《进学解》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 年),当时韩愈任国子博士。
文章假托向学生训话,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
3、文体特点这篇文章属于论说文,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借学生之口抒发自己的不平之鸣,同时也表达了对学生的劝勉之意。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中“爬”通“杷”,意思是“耙梳”。
(2)“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中“校”通“较”,比较。
2、古今异义(1)“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中“作为”古义是“写作”,今义是“指行为、举动”。
(2)“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中“沉浸”古义是“浸渍、濡染”,今义是“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3、一词多义(1)“业”①学业:“业精于勤,荒于嬉”。
②职业:“术业有专攻”。
(2)“行”①行为:“行成于思,毁于随”。
②行走:“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中的“行”。
4、词类活用(1)“业精于勤荒于嬉”中“业”“勤”“嬉”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学业”“勤奋”“嬉戏”。
(2)“补苴罅漏,张皇幽眇”中“苴”“皇”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填补”“张大”。
5、重点实词(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中“国子先生”指韩愈自称。
(2)“行成于思毁于随”中“行”指德行。
抜地倚天自鸣不平——韩愈《进学解》详解
抜地倚天⾃鸣不平——韩愈《进学解》详解抜地倚天⾃鸣不平——韩愈《进学解》详解韩愈的《进学解》是古代散⽂名篇。
这篇⽂章不论思想内容、艺术特⾊,还是语⾔⽂字,读起来难度都⽐较⼤,所以:(⼀)必须了解韩愈的⽣活经历及写这篇⽂章的背景;(⼆)必须深⼊理解像韩愈这样封建社会中中下层知识分⼦的精神⾯貌和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切⾝感受;(三)还必须了解这篇⽂章与两汉辞赋的渊源关系,从⽽把握它在艺术构思、表现⽅法、语⾔风格等⽅⾯的新颖独创之处。
⼀、韩愈为什么要写《进学解》?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唐代古⽂运动的领袖,后世将他列为唐宋⼋⼤家之⾸。
韩愈从19岁时开始进京求官,开始他的政治⽣涯,经4次考试,到25岁才中进⼠。
以后他⼜参加4次⾪部博学鸿辞科的考试,都未中选。
韩愈求官⼼切,三次上书宰相,要求仕进,但都没有回⾳。
他只得怀着不遇时之态,离开了长安。
经长期的慕僚⽣活,到贞元18年(802)德宗李适才被朝廷选为“四门博⼠”,这年他已35岁,距初中进⼠已有⼗年之多。
第⼆年(贞元19年)他刚刚升迁为“监察御史”,因关中⼤旱他写了⼀篇《论天旱⼈饥状》为民请命的⽂章,得罪了当朝权贵,⼜⽴即被贬到阳⼭(今⼴东境内)当县令,过上了被贬谪的⽣活。
到元和(宪宗李纯)元年(806)他才重新回到长安,拜“国⼦博⼠”。
国⼦博⼠是当时⾼等学府国⼦监⾥⾯的教书先⽣。
地位不⾼,⽆实权,属闲职。
元和8年(813)韩愈官运好转出任“职⽅员外郎”,⼜因妄议朝政的罪名,降职重新回到国⼦博⼠任上,那时他已45岁。
回顾韩愈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仕途坎坷,⼤起⼤落;⽽⼏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关⼼时局,对朝政发表意见⽽遭打击的。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的遭遇,对⼈才使⽤问题⾮常重视。
当然他对朝廷所⽤⾮⼈就会产⽣强烈的不满情绪。
因此,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论点“⼤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他认为⽂章著作,往往都是作者⾃鸣其不幸的产物。
《进学解》这篇⽂章就是⾃鸣不平的产物。
韩愈的进学解是如何发牢骚的
进学解· 艺术赏析
三、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 耐咀嚼。 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 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 之促 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 光” 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 机杼。 至于“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 工异曲”、“动辄得咎”、“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 创性,又 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 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 富 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 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
韩愈《进学解》是如何发牢骚的?
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自称郡望为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唐德宗贞元八年 (792)进士。贞元末,官,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 赋税,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 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不 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朝,历官国子 监祭酒、京兆尹(习惯上称呼京师所在地行政长官 为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 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
作家简介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 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 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 学道统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 韩愈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文章著称,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内容殷实,气势壮盛, 辞锋峻利,语言练达。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的影响。有《昌 黎先生集》。
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
进学解》
精品课件
记事者必提(概括)其要(纲要),纂言者必
钩(探索)其玄(深奥的道理);贪多务得,细
大不捐(舍弃);焚膏油以继晷(guǐ ,日
影),恒兀兀(劳累的样子)以穷(尽)年:先
生之业可谓勤矣。
记事的一定给它概括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
探索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
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太阳
精品课件
寻(钻研)坠绪(消沉不振的儒学)之茫茫,独 旁搜(发掘)而远绍(继承),障(阻止,拦截) 百川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之(流到海), 回(挽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 劳(立功劳)矣。
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 独自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 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流到海, 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 对于儒家学说,可以精品说课件是立了功劳的吧。
精品课件
暂为御史,遂窜(贬谪)南夷;三年博士, 冗(闲散)不见(同“现”)治(政绩);命与 仇谋(谋合),取(招致)败几时;冬暖而儿 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缺损), 竟死何裨(补益)。不知虑此,反教人为(句 末语气词)?”
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 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命运和仇 敌相谋合,早晚总要遭逢失败的结果。冬天天气暖和, 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 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 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精品训课件人,这是为什么呢?”
啊!
精品课件
课文解读进学解【唐】韩愈
记事者必提(概括)其要(纲要),纂言者必 钩(探索)其玄(深奥的道理);贪多务得,细 大不捐(舍弃);焚膏油以继晷(guǐ ,日 影),恒兀兀(劳累的样子)以穷(尽)年:先 生之业可谓勤矣。
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 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 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 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 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家境贫穷,幼 年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 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等职,中间曾几度被 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散文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 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 说,)像拦截洪水一样,使之向东海排去, 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 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
沉浸醲(nóng,醇厚)郁,含(品味)英咀(jǔ, 咀嚼)华,作(写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 规(取法)姚、姒(sì),浑浑无涯;《周诰 (gào)》《殷盘》,佶屈(jí,曲折)聱牙 (áo,拗口) ;
课文解读——第一段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学舍) 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随俗)。方今圣贤相逢,治具 (法令)毕张(全部实施),拔去凶邪,登崇 畯(同“俊”)良。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 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因为勤奋才 可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因为思考才 可以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 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 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学解· 艺术赏析
四、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 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 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作家简介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 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 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 学道统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 韩愈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文章著称,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内容殷实,气势壮盛, 辞锋峻利,语言练达。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的影响。有《昌 黎先生集》。
韩愈《进学解》是如何发牢骚的?
作家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自称郡望为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唐德宗贞元八年 (792)进士。贞元末,官,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 赋税,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 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不 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朝,历官国子 监祭酒、京兆尹(习惯上称呼京师所在地行政长官 为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 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
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 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 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
进学解· 艺术赏析
一、《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 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
二、《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 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 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 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 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 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 段形成对比。 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 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 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 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
进学解· 艺术赏析
三、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 耐咀嚼。 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 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 之促 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 光” 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 机杼。 至于“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 工异曲”、“动辄得咎”、“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 创性,又 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 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 富 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 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
进学解· 内容评析
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 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 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 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 门的不明不公。 “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 “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 要见解也属于“行”。 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 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
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
进学解· 内容评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 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 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 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 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 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
进学解· 内容评析
这 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谓 里 生 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 徒 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 所 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 说 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 实 际 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 上 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 是 韩 儒道; 愈 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 的 古文已得心应手; 自 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 我 评 可谓有成。 价
创作背景简介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 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 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 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 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 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 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 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 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