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案: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
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习题课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省公开课一等奖新优质课获奖课件
∵平面ADB∩平面ABC=AB,
∴DN⊥平面ABC,可知DN⊥CN.
由已知可得 DN= 3, = 1.
在 Rt△DNC 中,CD= 2 + 2 = 2.
20/26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2)当△ADB以AB为轴转动时,总有AB⊥CD.
证实以下:当平面ADB与平面ABC相交时,由(1)
α⊥β
α⋂β = c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a⊥β
a⫋α
a⊥c
名师点拨使用相关平行、垂直判定定理时,要注意其具备条件,缺
一不可.
5/26
3.平行关系及垂直关系转化
6/26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一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
【例1】 设a,b表示直线,α,β,γ表示不一样平面,则以下命题中正确
是(
)
A.若a⊥α且a⊥b,则b∥α
求证:(1)AF∥平面BCE;
(2)平面BCE⊥平面CDE.
14/26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证实:(1)如图所表示,取CE中点G,连接FG,BG.
1
∵F为CD中点,∴GF∥DE,且GF= DE.2
∵AB⊥平面ACD,DE⊥平面ACD,
∴AB∥DE,∴GF∥AB.
1
又AB= DE,∴GF=AB.
2
∴四边形GFAB为平行四边形,∴AF∥BG.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三
平行、垂直的探究性问题
【例3】 如图所表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A⊥平面
ABC,AC⊥BC,点E在线段B1C1上,B1E=3EC1.
(1)求证:BC⊥AC1.
关于平行与垂直教案(精选范文4篇)
关于平行与垂直教案(精选范文4篇)垂直,是指一条线与另一条线相交并成直角,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通常用符号“⊥”表示。
设有两个向量a和b,a⊥b的充要条件是a·b=0,即(x1x2+y1y2)=0 。
对于立体几何中的垂直问题,主要涉及到线面垂直问题与面面垂直问题,而要解决相关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平行与垂直教案4篇, 供大家参考选择。
平行与垂直教案4篇【篇一】平行与垂直教案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____课时总序第____个教案编写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执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篇二】平行与垂直教案垂直与平行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视察、探讨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协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相识垂线和平行线。
3.造就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实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4、在分析、比拟、综合的视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相互平行”“相互垂直”等概念,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学过程:一、画图感知,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学们,前面我们相识的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这节课咱们接着探究和直线有关的学问!首先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个魔方,说怎么玩?生:把一样颜色的方块转到同一个平面上。
然后教师又拿出一张白纸,我们把这张白纸看成一个平面,闭上眼睛想象在这个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儿呢?睁开眼睛!把他们用直尺和彩色笔画在纸上!〔生画直线,师巡察〕二、视察分类,了解平行的特征师:好多同学都已经画完坐端正了,你们都画完了吗?好!刚刚教师收集了几幅作品,我们贴黑板上吧!师:你们看,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我们在同一个平面内想象两条直线,竟然出现了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真不简洁!师:细致看看,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呢?好!为了大家表达起来便利,咱们给他们编上号,一起来吧!师:下面请你把分类的状况写在练习本上,用序号表示〔小组合作完成〕〔起先吧!〕师:都分好了吗?谁情愿到前面来分给大家看看!给大家说说你分的理由!1、教学相交师:这个同学把黑板上的分成了两类!对于这样的分发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这个同学的观点认为4号是穿插的,你们认为呢?为什么?谁能再说说理由?大家说能再画长一些吗?〔能〕师小结:也就是说这幅作品把穿插的局部没画出来,它穿插了吗?〔穿插了〕嗯!它看似不穿插实际却是穿插了的!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把它放到哪一类?〔穿插的一类〕师总结:好!大家看,我们把黑板上的作品分成了两类,这一类是两条直线相互穿插了,这一类就是相交〔板书:相交〕2、教学相互平行师:那这一类相交了吗?是不是因为这两条直线画的太短了呢?那是为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再画也不会相交呢?师:也就是说这边的宽窄和这边儿的宽窄一样,对吗?那你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两边的宽窄一样呢?〔用尺子量〕谁情愿上来量?这一幅谁来量?师:这两个同学量了这边儿是3厘米,这边儿也是3厘米,这幅这边是2厘米,这边儿也是2厘米,把它们画的再长些,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为什么?谁能再说说理由!师小结:也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之间必需一样宽窄!那么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画的再长、再长也不会相交。
〖2021年整理〗《学案2.1.2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优秀教案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及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2.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3.能应用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学习,提升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数学素养魔术师的地毯有一天,著名魔术大师拿了一块长宽都是13分米的地毯去找地毯匠,要求把这块正方形的地毯改制成宽8分米,长21分米的矩形,地毯匠对魔术师说:这不可能吧,正方形的面积是169平方分米,而矩形的面积只有168平方分米,除非裁去1平方分米.魔术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图,对地毯匠说:“你就按图1的尺寸把地毯分成四块,然后按图2的样子拼在一起缝好就行了,我不会出错的,你尽管放心做吧”.地毯匠照着做了,缝了一量,果真是宽8分米,长21分米.魔术师拿着改好的地毯得意洋洋地走了.而地毯匠还在纳闷哩,这是什么回事呢?1 2为了破解这个谜底,今天我们学习直线的平行与垂直.1.两条直线平行与斜率之间的关系类型斜率存在斜率不存在条件α1=α2≠90°α1=α2=90°对应关系1∥2⇔1=21∥2⇔两直线斜率都不存在图示思考: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的斜率一定相等吗?[提示]不一定.只有在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的情况下斜率才相等.2.两条直线垂直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图示对应关系1⊥2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且都不为零⇔12=-11的斜率不存在,2的斜率为0⇒1⊥2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一定存在且相等.2斜率相等的两条直线两直线不重合一定平行.3只有斜率之积为-1的两条直线才垂直.4若两条直线垂直,则斜率乘积为-1.[提示]1×2√3×4×2.已知A2,0,B3,3,直线∥AB,则直线的斜率等于A.-3B.3C.-错误!D.错误!B[AB=错误!=3,∵∥AB,∴=3]3.若直线1,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1,-3和1,,且1⊥2,则=________错误![由于1⊥2,则1,-3·1,=0,即1-3=0,∴=错误!]4.教材,当1⊥2时,m的值为________.-错误![由条件1⊥2得-错误!×错误!=-1,解得m=-错误!]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及应用12①1经过点A2,3,B-4,0,2经过点M-3,1,N-2,2;②1的斜率为-错误!,2经过点A4,2,B2,3;③1平行于轴,2经过点的值,使过点Am+1,0,B-5,m的直线与过点C-4,3,D0,5的直线平行.[思路探究]1先求出两直线的斜率,再利用斜率进行判断;2利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建立方程,解方程求得.[解]1①AB=错误!=错误!,MN=错误!=1,AB≠MN,所以1与2不平行.②1的斜率1=-错误!,2的斜率2=错误!=-错误!,1=2,所以1与2平行或重合.③由题意,知1的斜率不存在,且不与轴重合,2的斜率也不存在,且与轴重合,所以1∥2④由题意,知EF=错误!=1,GH=错误!=1,EF=GH,所以1与2平行或重合.需进一步研究E,F,G,H四点是否共线,FG=错误!=1所以E,F,G,H四点共线,所以1与2重合.2由题意知CD的斜率存在,则与其平行的直线AB的斜率也存在,AB=错误!,CD=错误!=错误!由于AB∥CD,所以AB=CD,即错误!=错误!解得m=-2经验证m=-2时,直线AB的斜率存在,故m的值为-2判断两条不重合直线是否平行的步骤[跟进训练]1.已知▱ABCD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1,B1,0,C4,3,求顶点D的坐标.[解]设Dm,n,由题意,得AB∥DC,AD∥BC,则有AB=DC,AD=BC所以错误!解得错误!所以顶点D的坐标为3,4两直线垂直的判定及应用12①1经过点A-1,-2,B1,2;2经过点M-2,-1,N2,1;②1的斜率为-10;2经过点A10,2,B2021;③1经过点A3,4,B3,10;2经过点M-10,40,N10,40.2已知直线1经过点A3,a,Ba-2,3,直线2经过点C2,3,D1,a-2,如果1⊥2,求a的值.[思路探究]1判断两直线垂直,当斜率存在时,利用12=-1,若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时,判断另一条斜率是否为02含字母的问题判断要分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来解题.[解]1①1=错误!=2,2=错误!=错误!,=1,∴1与2不垂直.12②1=-10,2=错误!=错误!,12=-1,∴1⊥2③由A,B的横坐标相等得的倾斜角为90°,则1⊥轴.1=错误!=0,则2∥轴,∴1⊥222因为直线2经过点C2,3,D1,a-2,所以2的斜率存在,设为2当2=0,即a-2=3,亦即a=5时,A3,5,B3,3,显然直线1的斜率不存在,满足1⊥2;当2≠0,即a-2≠3,亦即a≠5时,显然1的斜率存在,设为1,要满足题意,则12=-1,得错误!·错误!=-1,解得a=2综上可知,a的值为5或2利用斜率公式来判定两直线垂直的方法1一看:就是看所给两点的横坐标是否相等,若相等,则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只需看另一条直线的两点的纵坐标是否相等,若相等,则垂直,若不相等,则进行第二步.2二代:就是将点的坐标代入斜率公式.3三求:计算斜率的值,进行判断.尤其是点的坐标中含有参数时,应用斜率公式要对参数进行讨论.[跟进训练]2.已知A-m-3,2,B-2m-4,4,C-m,m,D3,3m+2,若直线AB⊥CD,求m的值.[解]∵A,B两点纵坐标不相等,∴AB与轴不平行.∵AB⊥CD,∴CD与轴不垂直,∴-m≠3,m≠-3①当AB与轴垂直时,-m-3=-2m-4,解得m=-=-1时C,D两点的纵坐标均为-1∴CD∥轴,此时AB⊥CD,满足题意.②当AB与轴不垂直时,由斜率公式得=错误!=错误!,AB=错误!=错误!CD∵AB⊥CD,∴AB·CD=-1,即错误!·错误!=-1,解得m=1综上,m的值为1或-1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探究问题]1.两直线1∥2⇔1=2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提示]1两条直线的斜率存在;2两直线不重合.2.对任意两条直线,如果1⊥2,一定有12=-1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12=-1,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斜率为零.【例3】△ABC的顶点A5,-1,B1,1,C2,m,若△ABC是以点A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求m的值.[思路探究]由A为直角顶点可得AB·AC=-1[解]因为∠A为直角,则AC⊥AB,所以AC·AB=-1,即错误!·错误!=-1,得m=-71.[变条件]本例中,将“C2,m”改为“C2,3”,你能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吗?[解]如图,AB边所在的直线的斜率AB=-错误!,BC边所在直线的斜率BC=·BC=-1,得AB⊥BC,即∠ABC=90°∴△ABC是以点B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2.[变条件]本例中若改为∠A为锐角,其他条件不变,如何求解m的值?[解]由于∠A为锐角,故∠B或∠C为直角.若∠B为直角,则AB⊥BC,所以AB·BC=-1,则错误!·错误!=-1,得m=3若∠C为直角,则AC⊥BC,所以AC·BC=-1,即错误!·错误!=-1,得m=±2综上可知,m=3或m=±23.[变条件]若将本例中的条件“点A为直角顶点”去掉,改为若△ABC为直角三角形,如何求解m的值?[解]若∠A为直角,则AC⊥AB,所以AC·AB=-1,即错误!·错误!=-1,得m=-7;若∠B为直角,则AB⊥BC,所以AB·BC=-1,即错误!·错误!=-1,得m=3;若∠C为直角,则AC⊥BC,所以AC·BC=-1,即错误!·错误!=-1,得m=±2综上可知,m=-7或m=3或m=±2利用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判定图形形状的步骤1.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判定方法斜率直线斜率均不存在平行或重合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垂直相等平行或重合斜率均存在积为-1垂直2在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关系的判断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直线1与2倾斜角相等,则1∥2B.若直线1⊥2,则12=-1C.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这条直线一定平行于轴D.若两条直线的斜率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D[对A,两直线倾斜角相等,可能重合;对B,若1⊥2,1与2中可能一条斜率不存在,另一条斜率为0;对C,若直线斜率不存在,可能与轴重合;对D,若两条直线斜率不相等,则两条直线一定不平行,综合可知D正确.]2.若直线1的斜率为a,1⊥2,则直线2的斜率为A.错误!B.aC.-错误!D.-错误!或不存在D[由1⊥2,当a≠0时,2=-错误!,当a=0时,2的斜率不存在,故应选D]3.若经过点Mm,3和N2,m的直线与斜率为-4的直线互相垂直,则m的值是________.错误![由题意知,直线MN的斜率存在,因为MN⊥,所以MN=错误!=错误!,解得m=错误!]4.若两条直线1,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1,2和1,,当1∥2时,的值为________.2[1∥2时1=2或斜率均不存在,由条件可知=2]5.直线1经过点Am,1,B-3,4,直线2经过点C1,m,D-1,m+1,当1∥2或1⊥2时,分别求实数m的值.[解]直线1的方向向量为-3-m,3,直线2的方向向量为-2,1.当1∥2时错误!=错误!,得m=3;当1⊥2时,-2-3-m+3=0得m=-错误!,故1∥2时m=3,1⊥2时m=-错误!。
平行与垂直数学教案设计
平行与垂直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平行与垂直數學教案設計一、课程设计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2. 垂直线的概念及其性质3. 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实例(如马路、电线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解1. 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教师首先定义平行线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图形示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接着,教师介绍平行线的一些基本性质,例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证明。
2. 垂直线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样,教师先定义垂直线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图形示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垂直线的特点。
接着,教师介绍垂直线的一些基本性质,例如“垂线段最短”、“对顶角相等”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证明。
(三)实践操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活动。
例如,让学生用尺子和铅笔在纸上画出平行线和垂直线,或者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平行线和垂直线。
(四)应用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或者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未知的线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行线和垂直线的重要性质,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平行线和垂直线的例子。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验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平行与垂直数學教案設計的主题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平行与垂直》教案
《平行与垂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并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及特征。
2. 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3. 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及特征。
2. 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难点:1. 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素材(图片、实物等)。
3. 学生活动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和垂直的定义及特征。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行和垂直的性质。
5.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7.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八、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并进行记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十、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平行和垂直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二数学:线面平行与垂直综合应用
1. 直线与平面平行定义:直线a与平面α没有公共点,称直线a平行于平面α,记作a∥α。
判定定理: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该直线的任意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2. 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称直线a垂直于平面α,记作a⊥α。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 空间平行关系及空间垂直关系的转化,是立体几何证明中常用思路。
平行关系转化图:垂直关系转化图: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4. 其他定理(1)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例题1 (北京海淀二模)如图所示,P A⊥平面ABC,点C在以AB为直径的⊙O上,∠CBA=30°,P A=AB=2,点E为线段PB的中点,点M在AB上,且OM∥AC。
(1)求证:平面MOE ∥平面P AC ;(2)求证:平面P AC ⊥平面PCB 。
解析:证明:(1)因为点E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O 为线段AB 的中点,所以OE ∥P A 。
因为P A ⊂平面P AC ,OE ⊄平面P AC ,所以OE ∥平面P AC 。
因为OM ∥AC ,且AC ⊂平面P AC ,OM ⊄平面P AC ,所以OM ∥平面P AC 。
因为OE ⊂平面MOE ,OM ⊂平面MOE ,OE ∩OM =O ,所以平面MOE ∥平面P AC 。
(2)因为点C 在以AB 为直径的⊙O 上,所以∠ACB =90°,即BC ⊥AC 。
因为P 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P A ⊥BC 。
因为AC ⊂平面P AC ,P A ⊂平面P AC ,P A ∩AC =A ,所以BC ⊥平面P AC 。
高中最新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斜率判定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方法.2.会根据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让学生感受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辩证性.二.教学重点探索用斜率判断两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方法.三.教学难点利用含参数的两直线方程讨论它们位置关系时要注意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形. 当两直线的斜率相等时平行与重合的区分.四.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直线可以用方程表示,那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否会与直线的方程有关呢? (二)学生活动1l2l如图,已知直线12//l l ,试探索直线12l l 、的斜率 12,k k 之间的关系. 1l 2l如图,已知直线12l l ,试探索直线12l l 、的斜率 12,k k 之间的关系.(三)建构数学结论.1212l l k 设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均存在,设为k ,2121//k k l l =⇔ (12,k k 均存在,1l 与2l 不重合) 121212121l l k k k k l l ⊥⇔=-(,均存在,与不重合). 特别地:如果直线1l 和2l 的斜率都不存在,那么它们都与x 轴垂直,则1l //2l 如果12l l ,中的一条斜率不存在,则当另一条斜率为0时,12l l ⊥.(四) 数学运用1.例题例1.下列直线与210x y --=平行的有_________________.2x 4y 30A +-= .4x 2y 10B -+= .4x 2y 20C --=例2.(1)设直线2l 经过点(2,3)A -,且与直线1l :250x y +-=平行,求直线2l 的直线方程.变式:设直线2l 经过点(2,3)A -,且与直线1l :250x y +-=垂直,求直线2l 的直线方程.2.练习(1) 两直线20x y k ++=和4210x y ++=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2)已知直线1l :013=++y ax 和2l :01)1(2=+++y a x ,当12l l ⊥时,求a的值.1112221122x y 0x y 0________.A B C A B C A B A B ++=++=探索:直线与直线(,,,均不为0)平行的条件是________,重合的条件是相交的条件是_______(五).课时小结: x。
高中数学必修二导学案10.平行与垂直问题综合应用
.平行与垂直问题综合应用曾劲松学习目标.归纳出判断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有关平行或垂直的简单命题..能将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进行转化,并能准确地表达空间点、线、面间的关系。
一、夯实基础基础梳理.判断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依据平面几何的定理证明。
.判断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两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判断面面平行的常用方法()定义法: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这个定理可简记为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互相平行..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判断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定义:两线成角.()直线和平面垂直,则该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垂直。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一条直线如果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它也和另一条垂直。
.判断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定义:直线和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则直线和平面垂直。
高考数学第十章立体几何初步第72课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教案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与平面及平面和平面相关判断定理、性质定理;2.能熟练地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立体几何证明问题.二、知识梳理【回顾】证明线面平行、垂直有哪些方法?证明面面平行、垂直有哪些方法?【解析】1. 由面面平行可推出线面平行 .2. 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推出线面垂直.3.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最终都可归纳为求证线线平行和垂直,因此积累常见的平行和垂直的结构,可以为证题带来很大方便 .三、诊断练习1、教学处理: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 4 道小题,并要求将解题过程扼要地写在学习笔记栏。
课前抽查批阅部分同学的解答,了解学生的思路及主要错误。
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设计“问题串”,将知识问题化,通过问题驱动,使教学言而有物,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初步形成能力。
点评时要简洁,要点击要害。
2、诊断练习点评题 1.PA⊥矩形 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 AB和 PC的中点,则 MN与平面 PAD的关系为 ______. 【分析与点评】取 PD中点 E,连 AE及 NE,因四边形 AMNE是平行四边形,可判断 MN//平面PAD.利用中点制造平行关系是常方法。
题 2.已知直线l⊥平面α,直线m? 平面β,下面有三个命题:①α ∥β ? l⊥m;②α ⊥β ? l∥m;③l∥m? α ⊥ β . 则真命题的个数为 ________.【分析与点评】对于①,由直线 l ⊥平面α,α∥ β,得 l ⊥β,又直线 m? 平面β,故 l ⊥m,故①正确;对于②,由条件不一定得到l ∥m,还有 l 与 m垂直和异面的D 1情况,故②错误;对于③,显然正确.故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2.题 3.如图,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中,给出以下四个结论:A1①D1C∥平面 A1ABB1;② A1D1与平面 BCD1相交;③ AD⊥平面 D1DB;④平面 BCD1⊥平面 A1ABB1.上面结论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为. D【分析与点评】对于①,由于平面A1ABB1∥平面 CDC1D1,而 D1C? 平面 CDC1D1,故 D1C与平面 A1ABB1没有公共点,所以D1C∥平面 A1ABB1正确;A对于②,由于A1D1∥ BC,所以 A1D1? 平面 BCD1,错误;对于③,只有AD⊥ D D,AD与平面 BCD内其他直线不垂直,错误;1 1对于④,容易证明BC⊥平面 A1 ABB1,而 BC? 平面 BCD1,故平面BCD1⊥平面 A1ABB1.正确.题 4.已知两条不同的直线m,n,两个不同的平面α,β,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________.①若m⊥ α, n⊥ β,α ⊥β,则 m⊥ n②若 m⊥α, n∥ β,α ⊥β,则 m⊥ n③若 m∥ α, n∥ β,α ∥β,则 m∥ n④若 m∥ α, n⊥ β,α ⊥β,则 m∥ n【分析与点评】易知①正确.而②中α ⊥β且 m⊥ α? m∥ β或 m? β,又 n∥ β,容易知道 m,n 的位置关系不定,因此②错误.而③中分别平行于两平行平面的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定,因此③错误.而④中因为②不对,此项也不对.综上可知①正确.3、要点归纳(1)线面关系是各类位置关系的核心,利用线面关系可判断面面关系,也可确定线线关系;C1 B1C B(2)空间问题落实到平面上解决,常利用中位线构造平行关系,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构造垂直关系,在有线段长度时可通过计算证平行或垂直;(3)要关注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训练。
高一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知识点+例题+练习 含答案
1.证明方法(1)证明平行关系的方法:①证明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a.利用平行公理,即证明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b.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c.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d.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②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a.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b.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③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将证面面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线线平行.(2)证明空间中垂直关系的方法:①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a.利用特殊平面图形的性质,如利用直角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得到线线垂直;b.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c.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线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线垂直于另一线所在平面即可.②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a.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垂直的判定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b.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垂直转化为证面面垂直;c.利用常见结论,如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点、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 2.应特别注意的几个易错点定理图形语言易错点等角定理⎭⎪⎬⎪⎫∠AOB 和∠A ′O ′B ′中OA ∥O ′A ′,OB ∥O ′B ′且方向相同⇒∠AOB=∠A ′O ′B ′易忽略“方向相同”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a ⊄α,b ⊂αa ∥b ⇒a ∥α易丢掉“a ⊄α”或“b⊂α”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 ∥α,a ⊂βα∩β=b ⇒a ∥b易忽略“α∩β=b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l ⊥a ,l ⊥b a ⊂α,b ⊂αa ∩b =O⇒l ⊥α易忽略“a ∩b =O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α⊥βα∩β=c a ⊂α,a ⊥c ⇒a ⊥β易忽略“a ⊂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α,b ∥αa ⊂β,b ⊂βa ∩b =O ⇒α∥β易忽略“a ∩b =O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推论 ⎩⎪⎨⎪⎧⎭⎪⎬⎪⎫a ⊂α,b ⊂αa ∩b =Oc ⊂β,d ⊂βc ∩d =O ′a ∥c ,b ∥d ⇒α∥β易忽略“a ∩b =O ”或“c ∩d =O ′”【思考辨析】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直线与平面平行.( × )(2)若直线a∥α,P∈α,则过点P且平行于a的直线有无数条.(×)(3)若a⊥b,b⊥c,则a∥c.(×)(4)α,β,γ为三个不同平面,α∥β,β∥γ⇒α∥γ.(√)(5)若α⊥γ,β⊥γ,且α∩β=l,则l⊥γ.(√)(6)α⊥β,a⊥β,b⊥α⇒a∥b.(×)1.(教材改编)如图,已知平面α,β,且α∩β=AB,PC⊥α,垂足为C,PD⊥β,垂足为D,则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AB⊥CD解析∵PC⊥α,∴PC⊥AB,又∵PD⊥β,∴PD⊥AB,∴AB⊥平面PCD,∴AB⊥CD.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为B1C1,A1D1,A1B1的中点,则平面EBD 与平面FGA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平行3.如图所示,边长为a的正△ABC的中线AF与中位线DE相交于G,已知△A′ED是△AED 绕DE旋转过程中的一个图形,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________.①动点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在线段AF上;②恒有平面A′GF⊥平面BCED;③三棱锥A′—FED的体积有最大值;④异面直线A′E与BD不可能互相垂直.答案④解析由题意知,DE⊥平面A′FG,又DE⊂平面ABC,所以平面A′FG⊥平面ABC,且它们的交线是AF ,过A ′作A ′H ⊥AF ,则A ′H ⊥平面ABC ,所以A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一定在线段AF 上,且平面A ′GF ⊥平面BCED ,故①②均正确;三棱锥A ′—EFD 的体积可以表示为V =13S △EFD ·A ′H ,当平面A ′DE ⊥平面ABC 时,A ′H 最大,故三棱锥A ′—EFD 的体积有最大值,故③正确;连结CD ,EH ,当CD ∥EH 时,BD ⊥EH ,又知EH 是A ′E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所以BD ⊥A ′E ,因此异面直线A ′E 与BD 可能垂直,故④错误.4.已知点P 是等腰三角形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 A ⊥平面ABC ,P A =8,在△ABC 中,底边BC =6,AB =5,则P 到BC 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4 5解析 取BC 的中点D ,连结AD ,PD .∵AD ⊥BC ,P A ⊥BC ,且AD ∩P A =A ,∴BC ⊥平面P AD ,∴BC ⊥PD , ∴在Rt △P AD 中,PD =82+42=4 5.5.(教材改编)如图,在三棱锥V —ABC 中,∠VAB =∠VAC =∠ABC =90°,则平面VBA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垂直解析 ∵∠VAB =∠VAC =∠ABC =90°, ∴BC ⊥AB ,VA ⊥AC ,VA ⊥AB , 由⎭⎪⎬⎪⎫VA ⊥AB VA ⊥AC ⇒VA ⊥平面ABC , ∴VA ⊥BC ,由⎭⎪⎬⎪⎫VA ⊥BC AB ⊥BC ⇒BC ⊥平面VAB ∴BC ⊥AB ,又BC ⊂平面VBC , ∴平面VBC ⊥平面VBA.题型一 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例1 (1)如图所示,在直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D 是AB 的中点,则AC 1与平面CDB 1的关系为________.①AC 1∥平面CDB 1; ②AC 1在平面CDB 1中; ③AC 1与平面CDB 1相交; ④无法判断关系.(2)已知m ,n 为直线,α,β为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 m ⊥α,m ⊥n ⇒n ∥α;②⎩⎪⎨⎪⎧m ⊥β,n ⊥β⇒m ∥n ; ③⎩⎪⎨⎪⎧m ⊥α,m ⊥β⇒α∥β;④⎩⎪⎨⎪⎧m ⊂α,n ⊂β,α∥β⇒m ∥n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答案 (1)① (2)②③解析 (1)连结BC 1,BC 1与CB 1交于E 点,(如图)连结DE ,则DE ∥AC 1,又DE ⊂平面CDB 1,AC 1⊄平面CDB 1, ∴AC 1∥平面CDB 1.(2)对于①,n 可能在α内;对于④,m 与n 可能异面.易知②,③是真命题. 思维升华 对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1)易忽视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条件,如易忽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直线在平面外这一条件;(2)结合题意构造或绘制图形,结合图形作出判断;(3)可举反例否定结论或用反证法判断结论是否正确.(1)在正方形SG1G2G3中,E,F分别为G1G2,G2G3的中点.现在沿SE,SF及EF 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点G1,G2,G3重合,记为点G,则SG与平面EFG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垂直解析翻折后SG⊥EG,SG⊥FG,从而SG⊥平面EFG.(2)已知三个平面α,β,γ.若α∥β,α∩γ=a,β∩γ=b,且直线c⊂β,c∥b.①判断c与α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判断c与a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①c∥α,∵α∥β,∴α与β没有公共点.又∵c⊂β,∴c与α无公共点,故c∥α.②c∥a.∵α∥β,∴α与β没有公共点.又α∩γ=a,β∩γ=b,∴a⊂α,b⊂β,且a,b⊂γ,∴a∥b.又c∥b,∴a∥c.题型二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证明命题点1线面平行的证明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BC,C1D1的中点.求证:EF∥平面BB1D1D. 证明如图所示,连结AC交BD于点O,连结OE,则OE∥DC,OE=12DC.∵DC∥D1C1,DC=D1C1,F为D1C1的中点,∴OE∥D1F,OE=D1F,∴四边形D1FEO为平行四边形,∴EF∥D1O.又∵EF ⊄平面BB1D1D,D1O⊂平面BB1D1D,∴EF∥平面BB1D1D.命题点2面面平行的证明例3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1)求证:平面A1BD∥平面B1D1C.(2)若E,F分别是AA1,CC1的中点,求证:平面EB1D1∥平面FBD.证明(1)∵B1B∥DD1,B1B=D1D,∴四边形BB1D1D是平行四边形,∴B1D1∥BD,又BD⊂平面A1BD,B1D1⊂平面B1D1C,∴BD∥平面B1D1C.同理A1D∥平面B1D1C,又∵A1D∩BD=D,A1D,BD⊂平面A1BD,∴平面A1BD∥平面B1D1C.(2)由BD∥B1D1,得BD∥平面EB1D1.如图所示,取BB1的中点G,连结AG,GF,易得AE∥B1G,又∵AE=B1G,∴四边形AEB1G是平行四边形,∴B1E∥AG.同理GF ∥AD .又∵GF =AD , ∴四边形ADFG 是平行四边形,∴AG ∥DF ,∴B 1E ∥DF ,∴DF ∥平面EB 1D 1. 又∵BD ∩DF =D , ∴平面EB 1D 1∥平面FBD . 命题点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例4 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相交于点O ,EF ∥AB ,AB =2EF ,平面BCF ⊥平面ABCD ,BF =CF ,点G 为BC 的中点.(1)求证:OG ∥平面EFCD ; (2)求证:AC ⊥平面ODE .证明 (1)∵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O , ∴点O 是BD 的中点,∵点G 为BC 的中点,∴OG ∥CD , 又∵OG ⊄平面EFCD ,CD ⊂平面EFCD , ∴OG ∥平面EFCD .(2)∵BF =CF ,点G 为BC 的中点,∴FG ⊥BC . ∵平面BCF ⊥平面ABCD , 平面BCF ∩平面ABCD =BC , FG ⊂平面BCF ,FG ⊥BC , ∴FG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FG ⊥AC ,∵OG ∥AB ,OG =12AB ,EF ∥AB ,EF =12AB ,∴OG ∥EF ,OG =EF ,∴四边形EFGO为平行四边形,∴FG∥EO.∵FG⊥AC,FG∥EO,∴AC⊥EO.∵四边形ABCD是菱形,∴AC⊥DO,∵EO∩DO=O,EO、DO在平面ODE内,∴AC⊥平面ODE.命题点4面面垂直的证明例5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为BB1的中点,求证:截面A1CE⊥侧面ACC1A1.证明如图所示,取A1C的中点F,AC的中点G,连结FG,EF,BG,则FG∥AA1,且GF=12AA1.因为BE=EB1,A1B1=CB,∠A1B1E=∠CBE=90°,所以△A1B1E≌△CBE,所以A1E=CE.因为F为A1C的中点,所以EF⊥A1C.又FG∥AA1∥BE,GF=12AA1=BE,且BE⊥BG,所以四边形BEFG是矩形,所以EF⊥FG.因为A1C∩FG=F,所以EF ⊥侧面ACC 1A 1. 又因为EF ⊂平面A 1CE , 所以截面A 1CE ⊥侧面ACC 1A 1. 命题点5 平行、垂直的综合证明例6 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DE ⊥平面ABCD .(1)求证:AC ⊥平面BDE ;(2)若AF ∥DE ,DE =3AF ,点M 在线段BD 上,且BM =13BD ,求证:AM ∥平面BEF .证明 (1)因为DE ⊥平面ABCD ,所以DE ⊥A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AC ⊥BD .又BD ∩DE =D ,从而AC ⊥平面BDE .(2)如图,延长EF ,DA 交于点G .因为AF ∥DE ,DE =3AF ,所以GA GD =AF DE =13.因为BM =13BD ,所以BM BD =13,所以BM BD =GA GD =13,所以AM ∥GB .又AM ⊄平面BEF ,GB ⊂平面BEF , 所以AM ∥平面BEF .思维升华 (1)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①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设法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解答时合理利用中位线性质、线面平行的性质,或构造平行四边形,寻求比例关系确定两直线平行.②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主要途径是找到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解题时注意分析观察几何图形,寻求隐含条件.(2)空间面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①证明面面平行,需要证明线面平行,要证明线面平行需证明线线平行,将“面面平行”问题转化为“线线平行”问题.②证明面面垂直,将“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问题,再将“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如图,四边形AA1C1C为矩形,四边形CC1B1B为菱形,且平面CC1B1B⊥平面AA1C1C,D,E分别为边A1B1,C1C的中点.求证:(1)BC1⊥平面AB1C;(2)DE∥平面AB1C.证明(1)∵四边形AA1C1C为矩形,∴AC⊥C1C.又平面CC1B1B⊥平面AA1C1C,平面CC1B1B∩平面AA1C1C=CC1,∴AC⊥平面CC1B1B.∵BC1⊂平面CC1B1B,∴AC⊥BC1.又四边形CC1B1B为菱形,∴B1C⊥BC1.∵B1C∩AC=C,∴BC1⊥平面AB1C.(2)取AA1的中点F,连结DF,EF.∵四边形AA1C1C为矩形,E,F分别为C1C,AA1的中点,∴EF∥AC.∵EF⊄平面AB1C,AC⊂平面AB1C,∴EF ∥平面AB 1C .∵D ,F 分别为边A 1B 1,AA 1的中点,∴DF ∥AB 1. ∵DF ⊄平面AB 1C ,AB 1⊂平面AB 1C , ∴DF ∥平面AB 1C .∵EF ∩DF =F ,EF ⊂平面DEF ,DF ⊂平面DEF , ∴平面DEF ∥平面AB 1C .∵DE ⊂平面DEF ,∴DE ∥平面AB 1C .题型三 平行与垂直的应用例7 (2015·安徽)如图,三棱锥P -ABC 中,P A ⊥平面ABC ,P A =1,AB =1,AC =2,∠BAC =60°.(1)求三棱锥P -ABC 的体积;(2)证明:在线段PC 上存在点M ,使得AC ⊥BM ,并求PMMC的值.(1)解 由题设AB =1,AC =2,∠BAC =60°, 可得S △ABC =12·AB ·AC ·sin 60°=32.由P A ⊥平面ABC ,可知P A 是三棱锥P -ABC 的高,又P A =1. 所以三棱锥P -ABC 的体积V =13·S △ABC ·P A =36.(2)证明 在平面ABC 内,过点B 作BN ⊥AC ,垂足为N ,在平面P AC 内,过点N 作MN ∥P A 交PC 于点M ,连结BM .由P A ⊥平面ABC 知P A ⊥AC ,所以MN ⊥AC .由于BN ∩MN =N ,故AC ⊥平面MBN ,又BM ⊂平面MBN ,所以AC ⊥BM .在Rt △BAN 中,AN =AB ·cos ∠BAC =12,从而NC =AC -AN =32,由MN ∥P A ,得PM MC =ANNC=13.思维升华(1)利用平行关系可以转移点到面的距离,从而求几何体体积或解决关于距离的最值问题.(2)对于存在性问题的证明与探索有三种途径:途径一: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途径二: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途径三: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 A⊥平面ABCD,P A=AD =1,AB=3,点F是PD的中点,点E是边DC上的任意一点.(1)当点E为DC边的中点时,判断EF与平面P AC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证明:无论点E在边DC的何处,都有AF⊥EF;(3)求三棱锥B—AFE的体积.(1)解当点E为DC边的中点时,EF与平面P AC平行.证明如下:在△PDC中,E,F分别为DC,PD的中点,∴EF∥PC,又EF⊄平面P AC,而PC⊂平面P AC,∴EF∥平面P AC.(2)证明∵P A⊥平面ABCD,CD⊂平面ABCD,∴P A⊥CD.∵四边形ABCD是矩形,∴CD⊥AD.∵AD∩AP=A,∴CD⊥平面P AD.又AF⊂平面P AD,∴AF⊥CD.∵P A=AD,点F是PD的中点,∴AF⊥PD.又CD∩PD=D,∴AF⊥平面PCD.∵EF⊂平面PCD,∴AF⊥EF.即无论点E 在边DC 的何处,都有AF ⊥EF .(3)解 作FG ∥P A 交AD 于G ,则FG ⊥平面ABCD ,且FG =12,又S △ABE =32,∴V B —AEF =V F —AEB =13S △ABE ·FG =312.∴三棱锥B —AFE 的体积为312.6.立体几何平行、垂直的证明问题典例 (14分)(2014·北京)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于底面,AB ⊥BC ,AA 1=AC =2,BC =1,E ,F 分别是A 1C 1,BC 的中点.(1)求证:平面ABE ⊥平面B 1BCC 1; (2)求证:C 1F ∥平面ABE ; (3)求三棱锥E -ABC 的体积. 规范解答(1)证明 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B 1⊥底面ABC , 所以BB 1⊥AB .[1分] 又因为AB ⊥BC ,所以AB ⊥平面B 1BCC 1,[2分] 又AB ⊂平面ABE ,所以平面ABE ⊥平面B 1BCC 1.[3分](2)证明 取AB 的中点G ,连结EG ,FG .[4分]因为E ,F 分别是A 1C 1,BC 的中点, 所以FG ∥AC ,且FG =12AC .[6分]因为AC ∥A 1C 1,且AC =A 1C 1, 所以FG ∥EC 1,且FG =EC 1, 所以四边形FGEC 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C 1F ∥EG .[8分]又因为EG ⊂平面ABE ,C 1F ⊄平面ABE , 所以C 1F ∥平面ABE .[10分](3)解 因为AA 1=AC =2,BC =1,AB ⊥BC , 所以AB =AC 2-BC 2= 3.[12分]所以三棱锥E -ABC 的体积 V =13S △ABC ·AA 1=13×12×3×1×2=33.[14分]证明线面平行问题(一)第一步:作(找)出所证线面平行中的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第二步:证明线线平行.第三步: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 第四步:反思回顾.检测关键点及答题规范. 证明线面平行问题(二)第一步:在多面体中作出要证线面平行中的线所在的平面.第二步: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所作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所证平面平行; 第三步:证明所作平面与所证平面平行. 第四步:转化为线面平行. 第五步:反思回顾,检查答题规范. 证明面面垂直问题第一步: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第二步:结合已知条件证明确定的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第三步:得出确定的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第四步:转化为面面垂直.第五步:反思回顾,检查答题规范.温馨提醒(1)证线面平行的方法:①利用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先直观判断平面内是否已有,若没有,则需作出该直线,常考虑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②若要借助于面面平行来证明线面平行,则先要确定一个平面经过该直线且与已知平面平行,此目标平面的寻找方法是经过线段的端点作该平面的平行线.(2)证明两个平面垂直,通常是通过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来实现,因此,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方法与技巧]1.在解决线面、面面平行的判定时,一般遵循从“低维”到“高维”的转化,其转化关系为在应用性质定理时,其顺序恰好相反,但也要注意,转化的方向总是由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决不可过于“模式化”.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种垂直开始转向另一种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为在证明两平面垂直时一般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若这样的直线图中不存在,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失误与防范]1.在推证线面平行时,一定要强调直线不在平面内,否则,会出现错误.2.线面平行关系证明的难点在于辅助面和辅助线的添加,在添加辅助线、辅助面时一定要以某一性质定理为依据,绝不能主观臆断.3.在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时,考生易忽视说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交,而导致被扣分,这一点在证明中要注意.口诀:线不在多,重在相交.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定理,这个定理的主要作用是作一个平面的垂线,在一些垂直关系的证明中,很多情况都要借助这个定理作出平面的垂线.注意定理使用的条件,在推理论证时要把定理所需要的条件列举完整,同时要注意推理论证的层次性,确定先证明什么、后证明什么.A组专项基础训练(时间:45分钟)1.设α,β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l,m,n为两两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l⊂α,则l∥β;②若m⊂α,n⊂α,m∥β,n∥β,则α∥β;③若l∥α,l⊥β,则α⊥β;④若m,n是异面直线,m∥α,n∥α,且l⊥m,l⊥n,则l⊥α.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①③④解析①由α∥β,l⊂α知,l与β无公共点,故l∥β.②当m⊂α,n⊂α,m与n相交,m∥β,n∥β时,α∥β.③由l∥α知,α内存在l′,使得l′∥l.因为l⊥β,所以l′⊥β,故α⊥β.④易知α内存在m′,n′,使得m′∥m,n′∥n,且m′,n′相交,由l⊥m,l⊥n知,l⊥m′且l⊥n′,故l⊥α.2.已知平面α,β,直线m,n,给出下列命题:①若m∥α,n∥β,m∥n,则α∥β;②若α∥β,m∥α,n∥β,则m∥n;③若m⊥α,n⊥β,m⊥n,则α⊥β;④若α⊥β,m⊥α,n⊥β,则m⊥n.其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答案③④解析对于①,平面α与β可能相交,故①错;对于②,若α∥β,m∥α,n∥β,则直线m 与n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故②错;对于③,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可知③正确;对于④,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知m⊥n,故④正确.因此真命题的序号为③④.3.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底面各边都相等,M是PC上一动点,当M满足是________时,平面MBD⊥平面ABCD.答案PC的中点解析 当M 是PC 中点时,连结AC ,BD 交于O ,由题意知,O 是AC 的中点,连结MO ,则MO ∥P A .∵P A ⊥平面ABCD ,∴MO ⊥平面ABCD ,MO ⊂平面MBD ,∴平面MBD ⊥平面ABCD . 4.如图,ABCD 是空间四边形,E ,F ,G ,H 分别是四边上的点,且它们共面,并且AC ∥平面EFGH ,BD ∥平面EFGH ,AC =m ,BD =n ,当EFGH 是菱形时,AE ∶EB =________.答案m n解析 设AE =a ,EB =b ,由题意知,EF ∥AC , 得EF =bm a +b ,同理EH =ana +b.因为EF =EH ,所以bm a +b =an a +b,所以a b =mn .5.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AA 1⊥底面ABC ,底面是以∠ABC 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 =2a ,BB 1=3a ,D 是A 1C 1的中点,点F 在线段AA 1上,当AF =________时,CF ⊥平面B 1DF .答案 a 或2a解析 由题意易知,B 1D ⊥平面ACC 1A 1, 所以B 1D ⊥CF .要使CF ⊥平面B 1DF ,只需CF ⊥DF 即可. 令CF ⊥DF ,设AF =x ,则A 1F =3a -x . 易知Rt △CAF ∽Rt △F A 1D ,得AC AF =A 1F A 1D ,即2a x =3a -x a , 整理得x 2-3ax +2a 2=0, 解得x =a 或x =2a .6.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平面PBD ⊥平面ABCD ,PB =PD ,P A ⊥PC ,CD ⊥PC ,O ,M 分别是BD ,PC 的中点,连结OM .求证:(1)OM ∥平面P AD ; (2)OM ⊥平面PCD .证明 (1)连结A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 为AC 的中点.在△P AC 中,因为O ,M 分别是AC ,PC 的中点,所以OM ∥P A . 因为OM ⊄平面P AD ,P A ⊂平面P AD , 所以OM ∥平面P AD .(2)连结PO .因为O 是BD 的中点,PB =PD , 所以PO ⊥BD .因为平面PBD ⊥平面ABCD ,平面PBD ∩平面ABCD =BD ,PO ⊂平面PBD ,所以PO ⊥平面ABCD ,从而PO ⊥CD . 因为CD ⊥PC ,PC ∩PO =P , PC ⊂平面P AC ,PO ⊂平面P AC , 所以CD ⊥平面P AC .因为OM ⊂平面P AC ,所以CD ⊥OM .因为P A⊥PC,OM∥P A,所以OM⊥PC.因为CD⊂平面PCD,PC⊂平面PCD,CD∩PC=C,所以OM⊥平面PCD.7.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1)证明:平面ADC1B1⊥平面A1BE;(2)在棱C1D1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1F∥平面A1BE?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如图,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B1C1⊥面ABB1A1.因为A1B⊂面ABB1A1,所以B1C1⊥A1B.又因为A1B⊥AB1,B1C1∩AB1=B1,所以A1B⊥面ADC1B1.因为A1B⊂面A1BE,所以平面ADC1B1⊥平面A1BE.(2)解当点F为C1D1中点时,可使B1F∥平面A1BE.证明如下:易知:EF∥C1D,且EF=12C1D.设AB1∩A1B=O,则B1O∥C1D且B1O=12C1D,所以EF∥B1O且EF=B1O,所以四边形B1O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1F∥OE.又因为B1F⊄面A1BE,OE⊂面A1BE.8.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DD1,C1D1的中点.(1)证明:平面ADC1B1⊥平面A1BE;(2)证明:B1F∥平面A1BE;(3)若正方体棱长为1,求四面体A1—B1BE的体积.(1)证明如图,连结AB1.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B1C1⊥平面ABB1A1.因为A1B ⊂平面ABB1A1,所以B1C1⊥A1B.因为A1B⊥AB1,B1C1∩AB1=B1,所以A1B⊥平面ADC1B1.因为A1B⊂平面A1BE,所以平面ADC1B1⊥平面A1BE.(2)证明如图,连结EF,DC1,OE,B1F.由已知条件得EF∥C1D,且EF=12C1D.设AB1∩A1B=O,则B1O∥C1D且B1O=12C1D,所以EF∥B1O且EF=B1O,所以四边形B1O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1F∥OE.因为B1F⊄平面A1BE,OE⊂平面A1BE,(3)解 VA 1—B 1BE =VE —A 1B 1B =13S △A 1B 1B ·B 1C 1=16. B 组 专项能力提升(时间:25分钟)9.在正四面体P —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给出下面三个结论: ①BC ∥平面PDF ;②DF ⊥平面P AE ;③平面PDF ⊥平面ABC .其中不成立...的结论是________.(填写所有不成立的结论的序号) 答案 ③解析如图,由题知BC ∥DF ,∴BC ∥平面PDF .∵四面体P —ABC 为正四面体,∴BC ⊥P A ,AE ⊥BC ,BC ⊥平面P AE ,∴DF ⊥平面P AE ,∴平面P AE ⊥平面ABC ,∴①和②成立.设此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则P A =1,AM =34,PM 2=PD 2-DM 2=⎝⎛⎭⎫322-⎝⎛⎭⎫142=1116,∴P A 2≠AM 2+PM 2,故③不成立.10.如图,过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木块上底面内的一点P 和下底面的对角线BD 将木块锯开,得到截面BDEF .(1)请在木块的上表面作出过点P 的锯线EF ,并说明理由;(2)若该四棱柱的底面为菱形,四边形BB1D1D是矩形,试证明:平面BDEF⊥平面ACC1A1.(1)解在上底面内过点P作B1D1的平行线分别交A1D1,A1B1于E,F两点,则EF为所作的锯线.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侧棱B1B∥D1D,B1B=D1D,所以四边形BB1D1D是平行四边形,B1D1∥BD.又EF∥B1D1,所以EF∥BD,故EF为截面BDEF与平面A1B1C1D1的交线,故EF为所作锯线.如图所示.(2)证明由于四边形BB1D1D是矩形,所以BD⊥B1B.又A1A∥B1B,所以BD⊥A1A.又四棱柱的底面为菱形,所以BD⊥AC.因为AC∩A1A=A,所以BD⊥平面A1C1CA.因为BD⊂平面BDEF,所以平面BDEF⊥平面A1C1CA.11.如图,P A垂直于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AD=P A=2,CD=22,E,F分别是AB,PD 的中点.(1)求证:AF∥平面PCE;(2)求证:平面PCE⊥平面PCD;(3)求四面体PECF的体积.(1)证明设G为PC的中点,连结FG,EG.∵F 为PD 的中点,E 为AB 的中点,∴FG 綊12CD ,AE 綊12CD ,∴FG 綊AE , ∴四边形AEGF 为平行四边形,∴AF ∥GE . ∵GE ⊂平面PEC ,AF ⊄平面PEC , ∴AF ∥平面PCE .(2)证明 ∵P A =AD =2,∴AF ⊥PD .又∵P 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 ∴P A ⊥CD .∵AD ⊥CD ,P A ∩AD =A ,∴CD ⊥平面P AD .∵AF ⊂平面P AD ,∴AF ⊥CD .∵PD ∩CD =D ,∴AF ⊥平面PCD ,∴GE ⊥平面PCD .∵GE ⊂平面PEC ,∴平面PCE ⊥平面PCD .(3)解 由(2)知GE ⊥平面PCD , 所以EG 为四面体PEFC 的高,又EG =AF =2,CD =22,S △PCF =12PF ·CD =2, 所以四面体PEFC 的体积V =13S △PCF ·EG =223.。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
情 景 引 入 : 如 图 , 在 四 棱 锥 P-ABCD 中 ,PC ⊥ 平 面 ABCD,AB∥DC,DC⊥ AC. 1.平面 PCD 与平面 PAC 是否垂直?说明理由.
提示:平面 PCD⊥平面 PAC,理由如下: PC⊥平面 ABCD,DC⊂平面 ABCD, ∴PC⊥DC,且 DC⊥AC,PC∩AC=C, ∴DC⊥平面 PAC,∴平面 PCD⊥平面 PAC.
解析 (1)∵平面 ABC∥平面 DEFG,平面 ABC∩平面 ADEB=AB, 平面 DEFG∩平面 =DE,∴ AB∥DE. ∵AB=DE,∴四边形 ADEB 为平行四边形,∴ BE∥AD. ∵ AD ⊥平面 DEFG, ∴ BE⊥平面 DEFG, ∵ BE⊂ 平面 BEF, ∴平面 BEF⊥平面 DEFG.
解析 (1)由已知得 DA=DM,因为点 O 是线段 AM 的中点 .所以 DO⊥ AM. 又平 面 ADM ⊥平面 ABCM, 平面 ADM ∩平面 ABCM=AM,DO⊂ 平面 ADM,DO⊥平面 ABCM,DO⊂平面 DOB, 所以平面 DOB⊥平面 ABCM.
(2)因为在矩形 ABCD 中,AB=2AD,M 为 CD 的中点, 所以 AM=BM= 2AD= 2 AB,所以 AM⊥ BM.
解析 (1)在图 1 中,过点 C 作 CF⊥EB,垂足为 F. ∵DE⊥ EB,∴四边形 CDEF 是矩形. ∵CD=1,∴ EF=1. ∵四边形 ABCD 是等腰梯形 ,AB=3,∴AE=BF=1. ∵∠BAD=45° ,∴ DE=CF=1.则 CE=CB= 2. ∵EB=2,∴∠ BCE=90°,则 BC⊥CE. 在图 2 中,∵AE⊥ EB,AE⊥ED,EB∩ED=E, ∴AE⊥平面 BCDE. ∵BC⊂平面 BCDE,∴AE⊥ BC. ∵AE∩ CE=E,∴BC⊥平面 AEC.
平行与垂直优秀教案
课后反思与建议
反思教学效果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 生在掌握知识点方面存在的问题
和困难。
建议改进措施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 进措施,如增加实例演示、加强
课堂互动等。
拓展延伸内容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延伸 内容,如探索平行线和垂直线在
三维空间中的性质和应用等。
THANKS。
03
观察图形特征
平行线间距离相等且永不 相交,垂直线则相交成直 角。
利用斜率判断
平行线斜率相等,垂直线 斜率互为相反数的倒数。
借助辅助线
通过添加辅助线来更清晰 地判断平行与垂直关系。
利用平行与垂直的性质解题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间同位角相等、内 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等。
垂直线的性质
垂直线相交成直角,可利 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 进行计算。
引入新课
引出课题:平行与垂直。介绍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
通过生活实例,如铁轨、电线 杆等,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演 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绘制方法。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两条直 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 通过数学游戏或趣味竞赛,让学生在1
识别平行线与垂直线
通过给出的一组线段或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线段是平行的,哪些是垂
直的,并说明理由。
02
绘制平行线与垂直线
要求学生使用直尺和三角板等工具,在给定平面上绘制出精确的平行线
和垂直线。
03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应用
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如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垂直线
平行与垂直优秀教案
目录
高中数学 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合作讨论,探究归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难点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上一节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而且知道,可以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表示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并推导出了斜率的坐标计算公式.现在, 我们来研究能否通过两条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二、探究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一)先研究特殊情况下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讨论: 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1l和2l的斜率分别为1k和2k.我们知道, 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是由两条直线的方向决定的, 而两条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或斜率决定的. 所以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 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首先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重合)的情形.思考:1l∥2l时,1k与2k满足什么关系?若1l∥2l (图3.1—7),则1l与2l它们的倾斜角相等:12αα=.12αα=,12tg tgαα∴=,即12k k=.反过来,若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即12k k=,则12tg tgαα=.由于10180α︒︒≤<,20180α︒︒≤<,12αα∴=.又∵两条直线不重合,1l∴∥2l.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1l∥212l k k⇔=.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12k k=, 那么一定有1l∥2l; 反之则不一定.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时,就需要用到这个结论.例1 已知A(2,3), B(-4,0), P(-3,1), Q(-1,2), 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BA∥PQ,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解: 直线BA的斜率13012(4)2k-==--,直线PQ的斜率22111(3)2k-==---,因为120.5k k==, 所以直线BA∥PQ.例2 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B(2,-1), C(4,2), D(2,3), 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 解同上.(三)下面我们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思考:12l l⊥时,1k与2k满足什么关系?设两条直线1l和2l的倾斜角分别是1α和2α(12,90αα︒≠).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若12l l⊥,这时12αα≠,否则两直线平行.设12αα>(图1-30),甲图的特征是1l与2l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1l与2l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1l与2l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1290αα︒=+.因为1l、2l的斜率分别是1k、2k,即190α︒≠,所以2α︒≠.由1221(90)tg tgtgααα︒=+=-,得121kk=-或121k k=-.反过来,若121k k=-.不妨设120,0k k<>,则1221(90)tg tgtgααα︒=+=-,可以推出:1290αα︒=+.即12l l⊥.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12121l l k k⊥⇔=-.注意: 结论成立的条件. 即如果121k k=-, 那么一定有12l l⊥; 反之则不一定.例3 已知A(-6,0), B(3,6), P(0,3), Q(-2,6), 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解: 直线AB的斜率16023(6)3k-==--,直线PQ的斜率2633202k-==---,因为121k k=-,所以 AB⊥PQ.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教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学设计例4 已知A(5,-1), B(1,1), C(2,3), 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AB⊥BC,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课堂练习P89 练习 1. 2.教学小结(1)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等价条件;(2)应用条件,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 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 判定三点共线.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垂直和平行教案
高中数学垂直和平行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垂直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 能够判断给定的线段是否是垂直或平行线;
3. 应用垂直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掌握垂直线和平行线的定义;
2. 理解垂直和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垂直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1. 判断给定线段是否垂直或平行;
2. 利用垂直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老师向学生介绍垂直和平行线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垂直线?什么是平行线?”
二、讲解垂直和平行线的性质(15分钟)
1. 讲解垂直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举例说明垂直和平行线之间的关系。
三、练习与训练(20分钟)
1. 学生练习判断给定线段是否垂直或平行;
2. 学生练习运用垂直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讲解解题方法(10分钟)
1. 老师讲解如何运用垂直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老师讲解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 学生自主练习相关题目;
2.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思路。
六、总结归纳(5分钟)
1.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七、课后拓展(10分钟)
1. 学生进行额外练习,巩固知识;
2. 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与同学及老师讨论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基本掌握垂直和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抽象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多做练习,加深理解。
平行与垂直教案集合5篇
平行与垂直教案集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平行与垂直教案集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行与垂直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
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
开始吧。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一)展示各种情况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二)进行分类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
《空间几何中的平行和垂直的综合应用》导学案解析
.. 导. 学 固思
如图,四边形 ABCD 为矩形,AD⊥平面 ABE,EB=BC,F 为 CE 上的点,且 BF⊥平面 ACE. (1)求证:AE⊥平面 BCE; (2)求证:AE∥平面 BFD.
【解析】(1)∵AD⊥平面 ABE,AD∥BC, ∴BC⊥平面 ABE,则 AE⊥BC. 又∵BF⊥平面 ACE,则 AE⊥BF, ∴AE⊥平面 BCE.
已知,正方体 ABCD-A1B1C1D1,E,M,F 分别是 AD,CD,CC1 的中点, 求证:(1)EM∥平面 BFD1; (2)A1E⊥平面 ABF. 【解析】 (1) 连接 AC、BD 交于点 O,取 BD1 中 点为 O',连接 O'F、O'O,因为 E,M 分别是 AD,CD 的中 点,所以 EM∥AC, 又因为 OO'∥DD1∥CC1,
其他几何体中的平行问题与垂直问题
如图,正方形 ABCD 和四边形 ACEF 所在的平面互 相垂直,EF∥AC,AB= 2,CE=EF=1. (1)求证:AF∥平面 BDE; (2)求证:CF⊥平面 BDE.
.. 导. 学 固思
【解析】(1)设 AC 与 BD 交于点 G.
因为 EF∥AG,且 EF=1, AG= AC=1,
.. 导. 学 固思
∴DF⊥平面 PAF 成立; C 中,CF∥AB,AB⊂平面 PAB,CF⊄平面 PAB, ∴CF∥平面 PAB; 而 D 中 CF 与 AD 不垂直,故选 D.
3.若 l 为一条直线,α,β,γ 为三个互不重合的平面,给出 下面三个命题: ①α⊥γ,β⊥γ⇒α⊥β;②α⊥γ,β∥γ⇒α⊥β; ③l∥α,l⊥β⇒α⊥β.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②③ .
2.已知如图,六棱锥 P-ABCDEF 的底面是正六边 形,PA⊥平面 ABC.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D ).
2020江苏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第72课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 含解析
第72课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1. 掌握空间中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2. 运用空间中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证明空间几何图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1. 阅读:必修2第32~49页.2. 解悟:①回忆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②回忆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理和性质定理;③结合上述定理的基本图形用文字及数学符号语言;叙述定理内容;④用图表的形式;列出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图.3. 践习:在教材空白处,完成第41页习题第1、2、3、5、6、7题;第49页练习第1、2、3题.基础诊断1. 已知PA ⊥矩形ABCD 所在平面,M ,N 分别是AB 和PC 的中点,则MN 与平面PAD 的位置关系为 平行 .解析:如图,取PD 的中点E ,连结AE ,EN.因为E ,N 分别是PD ,PC 的中点,所以NE ∥CD 且NE =12CD.因为M 是AB 的中点,所以AM =12CD ,AM ∥CD ,所以EN ∥AM ,EN =AM ,所以四边形AMNE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MN ∥AE.因为AE ⊂平面PAD ,MN ⊄平面PAD ,所以MN ∥平面PAD ,故MN 与平面PAD 的关系为平行.2. 已知直线l ⊥平面α,直线m ⊂平面β,下面有三个命题: ①α∥β⇒l ⊥m ;②α⊥β⇒l ∥m ;③l ∥m ⇒α⊥β.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2 .解析:①若α∥β,因为直线l ⊥平面α,所以直线l ⊥平面β.因为m ⊂β,所以l ⊥m ,故①为真命题;②当α⊥β时,因为直线l ⊥平面α,所以直线l ∥平面β或l ⊂β,所以l 与m 可能相交或异面,故②为假命题;③因为l ∥m ,直线l ⊥平面α,所以直线m ⊥平面α.因为m ⊂β,所以α⊥β,故③为真命题,故真命题的个数为2.3. 下面是空间线面位置关系中传递性的部分相关命题:①与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的平面必与另一条直线平行;②与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的平面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③与两条垂直直线中一条平行的平面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④与两条垂直直线中一条垂直的平面必与另一条直线平行;⑤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平行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⑥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⑦与两个垂直平面中一个平面平行的直线必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⑧与两个垂直平面中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②⑥.解析:依题意,作长方体ABCDA1B1C1D1的图形如下:对于①,由图可知,AB∥CD,AB∥平面DCC1D1,但CD⊂平面DCC1D1,故①错误;对于②,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与两条平行直线中一条垂直的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垂直,故②正确;对于③,由图可知,AD⊥CD,CD∥平面A1B1C1D1,但AD∥平面A1B1C1D1,故③错误;对于④,由图可知,AD⊥CD,AD⊥平面D1C1CD,但CD⊂平面D1C1CD,故④错误;对于⑤,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平行的直线,可能在另一个平面或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故⑤错误;对于⑥,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得,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与另一个平面垂直,故⑥正确;对于⑦,由图可知,平面DCC1D1⊥平面ABCD,AB∥平面DCC1D1,但AB⊂平面ABCD,故⑦错误;对于⑧,由图可知,平面DCC1D1⊥平面ABCD,AD⊥平面DCC1D1,但AD⊂平面ABCD,故⑧错误.故正确命题的序号为②⑥.4. 设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l、m、n是三条不同的直线,则m⊥β的一个充分条件为②③.①α⊥β,α∩β=l,m⊥l;②n⊥α,n⊥β,m⊥α;③α∩γ=m,α⊥β,γ⊥β;④m⊥α,α⊥γ,β⊥γ.解析:①因为α⊥β,α∩β=l,m⊥l.若m⊂β,则m与平面β不垂直,故①错误;②因为n⊥α,m ⊥α,所以m∥n.因为n⊥β,所以m⊥β,故②正确;③因为α∩γ=m,α⊥β,γ⊥β,所以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m⊥β,故③正确;④因为m⊥α,α⊥γ,β⊥γ,所以m与β平行或m⊂β或m与β相交,故④错误,故填②③.范例导航考向❶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例1 如图,已知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BC=AC,AD=BD,E是AB的中点.(1) 求证:AB⊥平面CDE;(2) 求证:平面CDE⊥平面ABC;(3) 若G为△ADC的重心,试在线段AE上确定一点F,使得GF∥平面CDE,并给出证明.解析:(1) 因为BC=AC,E为AB的中点,所以AB⊥CE.因为AD=BD,E为AB的中点,所以AB⊥DE.因为CE∩DE=E,CE,DE⊂平面CDE,所以AB⊥平面CDE.(2) 由(1)知AB⊥平面CDE,因为AB⊂平面ABC,所以平面CDE⊥平面ABC.(3) 当AF=2FE时,GF∥平面CDE.证明如下:取DC的中点H,连结AH,EH,FG.因为G为△ADC的重心,所以点G在AH上,且AG=2GH.因为AF=2FE,所以FG∥EH.因为FG⊄平面CDE,EH⊂平面CDE,所以GF ∥平面CDE.如图,已知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A =60°,边长为a 的菱形,PD ⊥底面ABCD ,且PD =CD ,M ,N 分别是棱AD ,PC 的中点.(1) 证明:DN ∥平面PMB ; (2) 证明:平面PMB ⊥平面PAD ; (3) 求点A 到平面PMB 的距离.解析:(1) 取PB 的中点Q ,连结MQ ,NQ. 因为Q ,N 分别是棱PB ,PC 的中点, 所以QN ∥BC ,且QN =12BC.因为M 是AD 的中点, 所以MD =12BC ,且MD ∥BC ,所以MD ∥QN 且MD =QN , 所以四边形MDNQ 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MQ ⊂平面PMB ,DN ⊄平面PMB , 所以DN ∥平面PMB.(2) 因为PD ⊥底面ABCD ,MB ⊂平面ABCD , 所以PD ⊥MB.因为底面ABCD 是∠A =60°,边长为a 的菱形,且M 为AD 的中点,所以MB ⊥AD. 又AD ∩PD =D ,AD ,PD ⊂平面PAD , 所以MB ⊥平面PAD. 因为MB ⊂平面PMB , 所以平面PMB ⊥平面PAD. (3) 因为M 是AD 的中点,所以点A 与点D 到平面PMB 的距离相等. 过点D 作DH ⊥PM ,垂足为H.由(2)知平面PMB ⊥平面PAD. 因为平面PMB ∩平面PAD =PM , 所以DH ⊥平面PMB ,故DH 是点D 到平面PMB 的距离, 在Rt △PDM 中,DH =PD ×MD PM = a 2×a52a =55a ,所以点A 到平面PMB 的距离为55a.考向❷ 垂直关系与线面角的探求例2 如图,在四棱锥ABCDE 中,平面ABC ⊥平面BCDE ,∠CDE =∠BED =90°,AB =CD =2,DE =BE =1,AC = 2.(1) 证明:AC ⊥平面BCDE ;(2) 求直线AE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正切值.解析:(1) 连结BD.由DE =BE =1,CD =2,得BD =BC = 2. 因为AC =2,AB =2,所以AB 2=AC 2+BC 2,即AC ⊥BC.又平面ABC ⊥平面BCDE ,且平面ABC ∩平面BCDE =BC , 所以AC ⊥平面BCDE. (2) 在直角梯形BCDE 中,由BD =BC =2,DC =2,得BD ⊥BC.又平面ABC ⊥平面BCDE ,且平面ABC ∩平面BCDE =BC ,所以BD ⊥平面ABC. 作EF ∥BD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连结AF , 则EF ⊥平面ABC ,所以∠EAF 是直线AE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且EF ⊥AF.在Rt △BEF 中,因为EB =1,∠EBF =45°,所以EF =BF =22. 在Rt △AFC 中,AC =2,FC =322,所以AF =AC 2+FC 2=262, 在Rt △AEF 中,所以tan ∠EAF =EF FA =1313.如图,已知在△BCD 中,∠BCD =90°,BC =CD =1,AB ⊥平面BCD ,∠ADB =60°,E ,F 分别是AC ,AD 上的动点,且AE AC =AFAD=λ(0<λ<1).(1) 求证:不论λ为何值,恒有平面BEF ⊥平面ABC ; (2) 当λ为何值时,平面BEF ⊥平面ACD ?解析:(1) 因为AB ⊥平面BCD ,CD ⊂平面BCD , 所以AB ⊥CD.因为CD ⊥BC ,且AB ∩BC =B ,AB ,BC ⊂平面ABC , 所以CD ⊥平面ABC. 又AE AC =AFAD=λ(0<λ<1), 所以不论λ为何值,恒有EF ∥CD , 所以EF ⊥平面ABC. 又EF ⊂平面BEF ,所以不论λ为何值,恒有平面BEF ⊥平面ABC. (2) 由(1)知EF ⊥BE ,又平面BEF ⊥平面ACD ,平面BEF ∩平面ACD =EF ,BE ⊂平面BEF ,所以BE ⊥平面ACD ,所以BE ⊥AC.因为BC =CD =1,∠BCD =90°,∠ADB =60°, AB ⊥平面BCD ,所以BD =2,AB =2tan 60°=6, 所以AC =AB 2+BC 2=7.在Rt △ABC 中,由AB 2=AE ·AC 得AE =677,所以λ=AE AC =67,故当λ=67时,平面BEF ⊥平面ACD.自测反馈1. 已知α,β表示两个不同的平面,m 为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则“α⊥β”是“m ⊥β”的 必要不充分 条件.解析:当α⊥β,且m 在平面α内时,m 与β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故充分性不成立;当m ⊥β,m ⊂α时,由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可得α⊥β,故必要性成立,故“α⊥β”是“m ⊥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 设α和β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平行于β; ②若α外一条直线l 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 和α平行; ③设α和β相交于直线l ,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 ,则α和β垂直; ④直线l 与α垂直的等价条件是l 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①② .解析:①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①正确;②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②正确;③α内两直线互相垂直,不能推得两平面互相垂直,故③错误;④直线l 与α垂直的等价条件是l 与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故④错误.故填①②.3. 如图,平面ABC ⊥平面BCD ,∠BAC =∠BDC =90°,且AB =AC =a ,则AD = a.解析:取BC 的中点E ,连结AE ,DE. 因为AB =AC =a ,所以AE ⊥BC.又平面ABC ⊥平面BCD , 平面ABC ∩平面BCD =BC , 所以AE ⊥平面BCD. 因为DE ⊂平面BCD ,所以AE ⊥DE.计算得BC =2a ,AE =22a ,DE =12BC =22a ,所以AD =AE 2+DE 2=a.1. 线面、面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常常能帮助探究定向.如,例1.2. 当题设条件中给定一些数量关系(长度)时,往往要先通过计算,确定各个面的形状,进而发现其中的位置关系(垂直、平行、中点等).如,例2.3. 你还有哪些体悟,请写下;:。
高一数学(人教B版)空间中的平行和垂直的综合应用(二)
【类型三】 折叠问题
例3:如图1,已知菱形AECD的对角线AC,DE交于点F,点E为AB 中点.将 ADE 沿线段DE折起到 PDE 的位置,如图2所示. (1)求证:DE 平面PCF ;
DE PF, DE CF
例3解答:
(1)证明 折叠前,因为四边形AECD为菱形,所以 AC DE , 所以折叠后,DE PF, DE CF ,又 PF CF F , 所以 DE 平面PCF .
1
∵点E为 A1B1的中点,∴EG ∥B1C1 ,且EG= 2 B1C1 ,
∵F为BC中点, BC∥B1C1且BC B1C1
∴
BF∥B1C1且
BF1 2Fra bibliotekB1C1
,
∴ BF∥EG且BF=EG.所以四边形BFGE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E∥FG,又BE 平面 A1FC1 ,FG 平面 A1FC1, 所以直线BE∥平面 A1FC1 .
上右图所示,BC的中点为O,连接OQ,则 OQ∥AB ,易知AB和平面MNQ有 交点)
【类型一】 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
练习1:如图,AB为圆O的直径,点C在圆周
上(异于A,B两点),直线PA垂直于圆O所
在的平面,点M为线段PB的中点,有以下四 个命题: ① PA∥平面MOB ② MO∥平面PAC ③ OC 平面PAB ④平面PBC 平面PAC 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
【类型二】 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
例 2 : 如 图 , 在 四 棱 锥 P - ABCD
中,ADB 90 ,CB = CD ,点E为棱PB的中
点.
(2)求证: CE∥平面PAD .
EO∥PD CO∥AD
平面CEO∥平面PA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学案: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1. 掌握空间中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2. 运用空间中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证明空间几何图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1. 阅读:必修2第32~49页.2. 解悟:①回忆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②回忆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理和性质定理;③结合上述定理的基本图形用文字及数学符号语言来叙述定理内容;④用图表的形式来列出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图.3. 践习:在教材空白处,完成第41页习题第1、2、3、5、6、7题;第49页练习第1、2、3题.基础诊断1. 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和PC的中点,则MN与平面PAD的位置关系为平行.解析:如图,取PD的中点E,连结AE,EN.因为E,N分别是PD,PC的中点,所以NE∥CD且NE=12CD.因为M是AB的中点,所以AM=12CD,AM∥CD,所以EN∥AM,EN=AM,所以四边形AMN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MN∥AE.因为AE⊂平面PAD,MN⊄平面PAD,所以MN∥平面PAD,故MN与平面PAD的关系为平行.2. 已知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β,下面有三个命题:①α∥β⇒l⊥m;②α⊥β⇒l∥m;③l∥m⇒α⊥β.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2.解析:①若α∥β,因为直线l⊥平面α,所以直线l⊥平面β.因为m⊂β,所以l⊥m,故①为真命题;②当α⊥β时,因为直线l⊥平面α,所以直线l∥平面β或l⊂β,所以l与m可能相交或异面,故②为假命题;③因为l∥m,直线l⊥平面α,所以直线m⊥平面α.因为m⊂β,所以α⊥β,故③为真命题,故真命题的个数为2.3. 下面是空间线面位置关系中传递性的部分相关命题:①与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的平面必与另一条直线平行;②与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的平面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③与两条垂直直线中一条平行的平面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④与两条垂直直线中一条垂直的平面必与另一条直线平行;⑤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平行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⑥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⑦与两个垂直平面中一个平面平行的直线必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⑧与两个垂直平面中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②⑥.解析:依题意,作长方体ABCDA1B1C1D1的图形如下:对于①,由图可知,AB∥CD,AB∥平面DCC1D1,但CD⊂平面DCC1D1,故①错误;对于②,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与两条平行直线中一条垂直的平面与另一条直线垂直,故②正确;对于③,由图可知,AD⊥CD,CD∥平面A1B1C1D1,但AD∥平面A1B1C1D1,故③错误;对于④,由图可知,AD⊥CD,AD⊥平面D1C1CD,但CD⊂平面D1C1CD,故④错误;对于⑤,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平行的直线,可能在另一个平面或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故⑤错误;对于⑥,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得,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与另一个平面垂直,故⑥正确;对于⑦,由图可知,平面DCC1D1⊥平面ABCD,AB∥平面DCC1D1,但AB⊂平面ABCD,故⑦错误;对于⑧,由图可知,平面DCC1D1⊥平面ABCD,AD⊥平面DCC1D1,但AD⊂平面ABCD,故⑧错误.故正确命题的序号为②⑥.4. 设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l、m、n是三条不同的直线,则m⊥β的一个充分条件为②③.①α⊥β,α∩β=l,m⊥l;②n⊥α,n⊥β,m⊥α;③α∩γ=m,α⊥β,γ⊥β;④m⊥α,α⊥γ,β⊥γ.解析:①因为α⊥β,α∩β=l,m⊥l.若m⊂β,则m与平面β不垂直,故①错误;②因为n⊥α,m⊥α,所以m∥n.因为n⊥β,所以m⊥β,故②正确;③因为α∩γ=m,α⊥β,γ⊥β,所以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m⊥β,故③正确;④因为m⊥α,α⊥γ,β⊥γ,所以m与β平行或m⊂β或m与β相交,故④错误,故填②③.范例导航考向❶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例1如图,已知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BC=AC,AD=BD,E是AB的中点.(1) 求证:AB⊥平面CDE;(2) 求证:平面CDE⊥平面ABC;(3) 若G为△ADC的重心,试在线段AE上确定一点F,使得GF∥平面CDE,并给出证明.解析:(1) 因为BC=AC,E为AB的中点,所以AB⊥CE.因为AD=BD,E为AB的中点,所以AB⊥DE.因为CE∩DE=E,CE,DE⊂平面CDE,所以AB⊥平面CDE.(2) 由(1)知AB⊥平面CDE,因为AB⊂平面ABC,所以平面CDE⊥平面ABC.(3) 当AF=2FE时,GF∥平面CDE.证明如下:取DC的中点H,连结AH,EH,FG.因为G为△ADC的重心,所以点G在AH上,且AG=2GH.因为AF=2FE,所以FG∥EH.因为FG⊄平面CDE,EH⊂平面CDE,所以GF∥平面CDE.如图,已知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A=60°,边长为a的菱形,PD⊥底面ABCD,且PD=CD,M,N分别是棱AD,PC的中点.(1) 证明:DN∥平面PMB;(2) 证明:平面PMB⊥平面PAD;(3) 求点A到平面PMB的距离.解析:(1) 取PB的中点Q,连结MQ,NQ.因为Q,N分别是棱PB,PC的中点,所以QN∥BC,且QN=12BC.因为M是AD的中点,所以MD=12BC,且MD∥BC,所以MD∥QN且MD=QN,所以四边形MDNQ是平行四边形.因为MQ⊂平面PMB,DN⊄平面PMB,所以DN∥平面PMB.(2) 因为PD⊥底面ABCD,MB⊂平面ABCD,所以PD⊥MB.因为底面ABCD是∠A=60°,边长为a的菱形,且M为AD的中点,所以MB⊥AD.又AD∩PD=D,AD,PD⊂平面PAD,因为MB ⊂平面PMB,所以平面PMB ⊥平面PAD.(3) 因为M 是AD 的中点,所以点A 与点D 到平面PMB 的距离相等.过点D 作DH ⊥PM,垂足为H.由(2)知平面PMB ⊥平面PAD.因为平面PMB ∩平面PAD =PM,所以DH ⊥平面PMB,故DH 是点D 到平面PMB 的距离,在Rt △PDM 中,DH =PD ×MD PM = a 2×a 52a=55a, 所以点A 到平面PMB 的距离为55a.考向❷ 垂直关系与线面角的探求例2 如图,在四棱锥ABCDE 中,平面ABC ⊥平面BCDE,∠CDE =∠BED =90°,AB =CD =2,DE =BE =1,AC = 2.(1) 证明:AC ⊥平面BCDE ;(2) 求直线AE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正切值.解析:(1) 连结BD.由DE =BE =1,CD =2,得BD =BC = 2.因为AC =2,AB =2,所以AB 2=AC 2+BC 2,即AC ⊥BC.又平面ABC ⊥平面BCDE,且平面ABC ∩平面BCDE =BC,(2) 在直角梯形BCDE中,由BD=BC=2,DC=2,得BD⊥BC.又平面ABC⊥平面BCDE,且平面ABC∩平面BCDE=BC,所以BD⊥平面ABC.作EF∥BD交CB的延长线于点F,连结AF,则EF⊥平面ABC,所以∠EAF是直线AE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且EF⊥AF.在Rt△BEF中,因为EB=1,∠EBF=45°,所以EF=BF=2 2.在Rt△AFC中,AC=2,FC=32 2,所以AF=AC2+FC2=26 2,在Rt△AEF中,所以tan∠EAF=EFFA=1313.如图,已知在△BCD中,∠BCD=90°,BC=CD=1,AB⊥平面BCD,∠ADB=60°,E,F分别是AC,AD上的动点,且AEAC=AFAD=λ(0<λ<1).(1) 求证:不论λ为何值,恒有平面BEF⊥平面ABC;(2) 当λ为何值时,平面BEF⊥平面ACD?解析:(1) 因为AB⊥平面BCD,CD⊂平面BCD,所以AB⊥CD.因为CD⊥BC,且AB∩BC=B,AB,BC⊂平面ABC,所以CD⊥平面ABC.又AEAC=AFAD=λ(0<λ<1),所以不论λ为何值,恒有EF∥CD,所以EF⊥平面ABC.又EF⊂平面BEF,所以不论λ为何值,恒有平面BEF⊥平面ABC.(2) 由(1)知EF⊥BE,又平面BEF⊥平面ACD,平面BEF∩平面ACD=EF,BE⊂平面BEF,所以BE⊥平面ACD,所以BE⊥AC.因为BC=CD=1,∠BCD=90°,∠ADB=60°,AB⊥平面BCD,所以BD=2,AB=2tan 60°=6,所以AC=AB2+BC2=7.在Rt△ABC中,由AB2=AE·AC得AE=67 7,所以λ=AE AC=67,故当λ=67时,平面BEF⊥平面ACD.自测反馈1. 已知α,β表示两个不同的平面,m为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则“α⊥β”是“m⊥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解析:当α⊥β,且m在平面α内时,m与β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故充分性不成立;当m⊥β,m⊂α时,由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可得α⊥β,故必要性成立,故“α⊥β”是“m⊥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 设α和β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平行于β;②若α外一条直线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和α平行;③设α和β相交于直线l,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则α和β垂直;④直线l与α垂直的等价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①②.解析:①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①正确;②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②正确;③α内两直线互相垂直,不能推得两平面互相垂直,故③错误;④直线l与α垂直的等价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故④错误.故填①②.3. 如图,平面ABC ⊥平面BCD,∠BAC =∠BDC =90°,且AB =AC =a,则AD = a.解析:取BC 的中点E,连结AE,DE.因为AB =AC =a,所以AE ⊥BC.又平面ABC ⊥平面BCD,平面ABC ∩平面BCD =BC,所以AE ⊥平面BCD.因为DE ⊂平面BCD,所以AE ⊥DE.计算得BC =2a,AE =22a,DE =12BC =22a,所以AD =AE 2+DE 2=a.1. 线面、面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常常能帮助探究定向.如,例1.2. 当题设条件中给定一些数量关系(长度)时,往往要先通过计算,确定各个面的形状,进而发现其中的位置关系(垂直、平行、中点等).如,例2.3. 你还有哪些体悟,请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