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百年来王阳明》,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书的开篇都很有意思——传奇开始的地方,雷声乍起,洞中石棺,一声长啸,阳明悟道,心学诞生……利用班后碎片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一能说是王阳明传记,二能说是阳明心学诞生记。

读完书,对深奥的的阳学心学算是了解了皮毛,但要说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恐怕还谈不上。

但不过总算从王阳明一生经历和心学之问中,学到了能提升自己和教育孩子的几点心得。

首先,学到了陪伴教育的重要性,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五阳明5岁多还不说话,一旦开口,张口便是《大学》,为何,就是他爱看书的爷爷天天带着他,经常诵读,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张口就来。

我们常常斥责我们的孩子被网络和电子产品绑架了,我的宝宝三岁就嚷着要手机刷抖音、斗地主,仔细想想,我们做家长的,有几个不是手机离不了手,微信刷的眼花,在网络碎片垃圾里游荡?其次:知行合一。

从第一步的知到行(知道到做到),第二步的“行到合”(沉浸式体验),再到第三步的“合到一”,王阳明终生都在讲学,也让他的知行合一在当时发扬光大,甚至五百年来让很多人成就了真正的自己。

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的很难,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多人也会在各种诱惑面前,失去了良知,失去了行动力。

所以,我们努力奔走在知行合一的路上,离圣人很远,追不上,但希望离本心更近一些,让内心听从光明的指引,“知善知恶是良知”,在人生的大是大非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事上炼。

王阳明一介文人,南贛平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是把自己的大智慧运用在军事实践中,在兵不强,将不壮的情况下,屡见奇功,充分说明了他的“事上炼”之绝妙。

“工作即修行”就是王阳明“事上练”的实践篇。

第四: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磨难重重,立下不世功业却不被朝廷认可,直到生病去世也没回到心心念念的老家,逝于归途,按说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但他去世之前却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篇一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读完《五百年来王阳明》的第十四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本书的一个章节嘛,至于这么大反应?嘿,还真就至于!这一章里,王阳明的思想和经历就像一道道闪电,直劈我的心坎儿。

我觉得吧,王阳明的智慧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超级武器”,能打破常规,能让人眼前一亮。

书中描述的那些场景,仿佛让我穿越了时空,亲眼看到王阳明在困境中挣扎、思考、顿悟。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作者的渲染罢了,可我觉得不是!那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生、对世界的新认知大门。

我在想,要是我身处王阳明的境地,可能早就哭天喊地、举手投降了。

但人家王阳明呢?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聪明的脑袋瓜子,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不过,我又在琢磨,王阳明的这套思想,放在现代社会,是不是能完全适用呢?可能行,也可能不行。

毕竟时代不同了,环境也变了呀。

但不管怎么说,他那种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对吧?这一章读完,我真是又兴奋又纠结,兴奋的是收获了这么多宝贵的东西,纠结的是还得好好消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内力”。

哎呀,读这一章,可真是一场刺激的心灵之旅啊!篇二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哇塞,读完《五百年来王阳明》的第十四章,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说这章不好,而是好得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你能想象吗?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迷宫,王阳明的思想就是那指引方向的线索。

可这线索吧,有时清晰,有时又模糊得让人抓狂。

我就在想啊,王阳明这家伙到底是怎么想到那些惊世骇俗的观点的?难道他脑袋里装了个超级电脑?也许是吧,反正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一章里讲的故事,那叫一个精彩。

就好像我在看一部超级大片,紧张刺激,跌宕起伏。

可我又不禁反问自己,要是我是故事里的主人公,能有王阳明那样的勇气和智慧吗?我觉得够呛!说真的,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走神了,脑子里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

心学的极致——《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docx

心学的极致——《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docx

心学的极致——《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引言五百年来黄河江水滔滔,至今还在低声诉说着,凭吊着五百年黄河南岸前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江水没有冲淡时间对他的记忆,他的思想之间还在延续——今天的思想家为之惊艳,老少妇孺皆知——郦波也来引我们走进他的心灵,去发现他思想的光辉……本书沿着时间的轨迹叙述了其生平大事,全书共二十三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年轻坎坷引思考、悟道发展成心学、事上练成永流传,每段之间都是其思想的一个大升华,下面就让我以第一个升华为切入点向你介绍这本书,乃至这个人……时间切换中……——龙场,一处山洞中,夜色正浓,雨、阵雷猛然间只能听见淅淅沥沥雨声的山洞中一到惊雷贯穿而过,山洞中一座棺材里突然传出惊世的啸声,一位男子突然从山洞的棺材中坐起,从此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说之一——心学自此诞生。

这是这本书第一篇所描述的一次似乎带着些神秘色彩的事件,引人好奇但他之后对阳明心学伟大之处的叙述令人不禁问起为何王阳明会在如此之环境如此之时间悟出这哲理,开创一个时代?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其少年生活……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共经过了四道坎分别被生动的概括为——父亲那座山,理学那道坎,宦官那个坑和生死那道关,在这里我节选一段对王阳明有关佛学的小故事出于第四章宦官那个坑“有一次来到杭州,王阳明听说虎跑寺有一个神僧,已经坐观三年不语不事,明显是奔着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图破壁’去了。

王阳明听说后就来到这个和尚身边,先围着他仔细端详了好半天,然后用佛门狮吼断喝一声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人家明明叫不语不事,他却说人家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这叫什么?这就叫佛家的打机锋。

打机锋是什么?就是获得顿悟的一种契机,说明王阳明对于佛法的研究其实非常深刻。

这话一说出来,三年不语不事的和尚突然回归红尘了。

”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发生在王阳明初次体验了官场的黑暗之后体验了诏狱的残酷,但他要寻找内心的光明,理学对于王阳明已经是道坎,所以它掉头回到佛道两家,却发现佛道两家也有不足之处,在深刻理解了其本质之后就发生了上文中我所摘录的事件。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识王阳明来自一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中王阳明为了钻研程朱理学的成圣之道,采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在竹林中一坐七天,除了吃饭之外,两眼死死地盯着眼前的竹子,最后精神耗尽,大病一场……这一情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对王阳明其人充满好奇,遇见《五百年来王阳明》如获至宝,一打开便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跟随王阳明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探究伟大的心学之道。

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关于他的著作不少,这本书的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他对王阳明其人其道的研究乃是大师级,但他的这本书,内容并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他是像讲故事一样从王阳明生平及心学智慧两方面娓娓道来,语言平实又不失风趣,读来津津有味、不忍释卷。

阳明一生波澜壮阔。

本书从王阳明的出生开始写起,王阳明自生下来便与众不同,六岁之前不会说话,将近六岁之时突然开口,一开口便是儒家经典《大学》,经典名著更是张口就来,我想这得益于王阳明良好的家庭环境,书香世家,虽然他不说话但耳濡目染,其次爷爷的陪伴赏识,家人担心王阳明不会说话是身体有疾,但他认为自己这个孙子不是一般人,将来必成大器,静待花开终有所成。

王阳明十一岁即能作诗,令众人惊叹,同样十一岁,与老师、父亲探讨人生第一等大事,这也是他终极一生的理想:做圣人。

只是后来这理想的达成使他历经磨难,格竹失败,大病一场,另辟蹊径;只身斗乱政宦官刘瑾八虎,被打四十大板,扔进诏狱,之后被贬龙场,这在当时是去了就必死无疑的地方,途中还要躲避刘瑾等人的追杀,可谓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王阳明坚强地挺过来了,正是这段经历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观悟生死,悟出心外无物,为阳明心学奠定基础。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心得体会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心得体会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心得体会导读:读书笔记《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心得体会“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阳明先生生前最后的话,也是他留给后人永恒的遗嘱,如一轮烈烈灼日耀我心头,从此“一生俯首拜阳明”于我而言,恐真将成为一句真言。

当然,我这一生,真愿一生来俯首拜会的肯定不止先生一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王阳明、毛泽东、巴菲特、查理芒格……都是我一生敬仰的人!喜欢王阳明已经好几年了,陆续也完整的读过好几本关于王阳明的书,也间断的读过《传习录》、《王阳明全集》,一直以来就想写点关于王阳明的心得体会,只是总感觉不够成熟,今天趁着读完《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书的热乎劲儿,写点东西。

王阳明的心学,从理论上看,主要有下面这四个思想蜕变层次:1、心即理,心外无物;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天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为阳明心学之总纲,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本体,心即理即为心学启端,由此与程朱理学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对于喜欢阳明心学的人而言,四句教可以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终身指南,从凡夫至圣贤,皆可依此于事上炼。

看王阳明的生平(1472-1529),少即有凌云之志——成圣人,中年困厄多舛于艰难中悟道,晚年讲学布道、立不朽功勋,其与龄人唐伯虎的人生轨迹让人不胜唏嘘,一个成为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巨擘,一个成为文学史、艺术史上的巨人。

了解阳明思想,对阳明生平的有些事情必须有所了解,总体来说主要事件如下:1、五溺之说:一溺于任侠,二溺于骑射,三溺于词章,四溺于神仙,五溺于释氏。

这五溺,与心学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作为王阳明成长过程中用心研究过的五大事项,都对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构成了他思想成长中的养分。

心学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王阳明在成长过程中,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百死千难、五溺、程朱理学……都成了他最后成圣的养分!2、三悟之说:龙场悟道、”致良知“之教、天泉证道,由此,王阳明完成了自己心学体系的构建。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一个名字,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

他的著作《传习录》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五百年来,他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读完王阳明的著作,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王阳明的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动要相统一。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内心的真实感受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部的规则和法律所束缚。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来实现自我完善,而不是通过追求物质的利益。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才会产生恶行。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发现并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导致内心的善良本性被扭曲,而王阳明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的思想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破坏。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而王阳明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生态观念。

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追求物质的利益。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生观念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利益,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而王阳明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内心修养为根本目标,而不是追求知识的积累。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这几年,王阳明和他的学问,热度都变得越来越高,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最早是从《明朝那些事儿》里知道王阳明,但这次看郦波所著《五百年来王阳明》,才算是第一次读王阳明的专著。

其实中国古代不乏哲学先人,但是王阳明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哲学的出世主张,即“拿起来”。

因为纵观中国哲学,“放下”容易讲、“出世”容易讲,为什么,一是容易彰显自己的淡泊明志,容易体现超凡脱俗之气质;另一个你没有办法用世俗的功业去衡量他的哲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无法证伪便难以否定。

我不是什么研究者,对此学问也只了解皮毛,无意也无能力来谈心学的问题,只是由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体会阳明先生这个大写的“人”和他的大智慧。

大志向。

说到志向,曾经有段时间,孩子们做科学家的志向十分“流行”,可能是那段时间国家需要科技人才,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影响;后来,不知是什么潮流,又有人说,你看国外的孩子从小的理想都是邮差、消防员之类,我们也应该这样教育,要人性化,要乐于做普通人。

现在社会上虽然不乏各类成功人士,也不乏老老实实生活的民众,但是却很难再出“圣人”。

如果我们从小都真心努力去向圣贤靠拢,多年累积的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一如王阳明少年,学孔子、马援、王越、于谦,人生也在向圣贤的路上迈进,最终“三不朽”。

我们可能资质平庸,环境不佳,但至少可以矢志不移,平步迈进。

大担当。

王阳明的一生波澜起伏,但却始终不忘担当。

刘瑾乱政,反攻倒算,将反对之人赶尽杀绝,朝廷无人再敢发声,此时,王阳明却只身上书,他对规劝者说,起初人人抗争,我未发言,因为多我一人不多,此时众人良知被泯灭,再无行动,则少我一人便少!在宁王起兵叛乱之时,他也不顾劝阻给朝廷上疏直言宁王之叛,众人担心利害,他却说:“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而在平乱灭匪之余,王阳明为政亦以百姓与天下为任,兴学启发民众,治政惠及乡里,是把苍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担当,将社会安定作为自己的责任,“为生民立命”,以实际行动去改变环境,而不只在口头大声疾呼,实为真丈夫。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了解圣人,做好凡人——《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文:殷妞妞。

我这个人是文科生中的矛盾体,喜欢文学但不喜欢历史,熟悉文章却不熟悉作者,所以一开始得知本源书社6月份的图书漂流书籍是《五百年来王阳明》,其实我是挺排斥参加的。

一是对王阳明其人其事不熟悉,二是对明代历史更为糊涂,说实在,我怕我读不下来这本书。

鼓鼓勇气参加了这次漂流,前两位阅读者会经常在本源的读书群分享王阳明的思想和心得,在图书到达自己手里之前,百度了一下王阳明的思想,之后某天,送儿子去文化路上课外班,看到文化路一小门前大大的“知行合一”办学宗旨,才知道大名鼎鼎的“知行合一”出自王阳明的心学,在汗颜自己的孤陋寡闻时,也对阳明心学产生了好奇。

上周三,这本书终于漂流到我手里,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书的开篇都很有意思——传奇开始的地方,雷声乍起,洞中石棺,一声长啸,阳明悟道,心学诞生……,这场景,几乎是武打小说的味道呀!原来描写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书并不是枯燥和难啃!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一能说是王阳明传记,二能说是阳明心学诞生记。

读完书,对深奥的的阳学心学算是了解了皮毛,但要说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恐怕还谈不上。

但不过总算从王阳明一生经历和心学之问中,学到了能提升自己和教育孩子的几点心得。

首先,学到了陪伴教育的重要性,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五阳明5岁多还不说话,一旦开口,张口便是《大学》,为何,就是他爱看书的爷爷天天带着他,经常诵读,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张口就来。

我是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常常斥责我们的孩子被网络和电子产品绑架了,很多孩子沉迷于吃鸡游戏、刷抖音中,但仔细想想,我们做家长的,有几个不是手机离不了手,微信刷的眼花,在网络碎片垃圾里游荡?今年郑州市小升初试题一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抛开题目偏不偏的话题,这套试卷给我们传递的却是从小学生开始,“重阅读重传统重历史”。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读后感大全"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

”每当许巍那独具磁性的歌声在耳边萦绕之际,总会在人的内心深处激荡起一串串不大不小的涟漪。

许多人总是在身处于应该“不惑”的年龄时,才恍若从一夜春梦中惊醒,在那一抹“情难却,意难舍”的怅然若失中去感悟或追忆人生过往的时光,去重新审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匆匆留下的光影片段。

就连被易中天先生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也曾在自己《短歌行》的诗句中无奈地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的人生感叹!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该怎样过?我想,这个问题就如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一样,困扰着许多人,甚至让一些人沉沦于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困惑之中。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惑’?”,虽然笔者将此处的“过”有意为之地改为了“惑”,但这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在读了郦波教授《五百年来王阳明》著作后的些许感悟。

人生中的“过”有时就是来自于人生之“惑”。

为何这样讲?过,从字意上而言,有从一个地点或时间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的含义,当“过”的这一含义和人的意念融合在一起时,就会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形成人的某种固有思维方式或认知感观的产生。

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过意”一词,就有了过分看重,良心上过得去,心安理得的含义。

当一个人随着人生所经历的时间和地点的不断转移而过得心安理得,自认为良心上过得去之时,那“惑”自然会随之而来!所以,人非圣贤,人皆有“惑”!反之,世上之圣贤还未参透人生哲理之前,他亦如凡夫俗子一般,心中也是充满了无数个“惑”的。

正如郦波教授在书中所言,世上有很多优秀的人走不出一个怪圈,就是优秀着、优秀着,就优秀成了平庸。

反而那些并非十分聪明的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认定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却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恐怕就是那些看似特别聪明的人,过分看重了自己所谓的智慧,心安理得地把人生“过”得越来越迷“惑”而造成的原由吧!身处于明代宦官乱政时期的王阳明自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惑”肯定异于常人,也多于常人。

《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为了自己的追求,去格物,格竹子能格到吐血,感觉就是对追求的坚持,现在的我们很容易被外物所影响,造成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不能坚持自己的初衷,都是变来变去的,听郦波讲完之后,特别想去找一找相关的书籍,更深入的去看一看、学一学这种信念是如何贯穿于始终,这种信念是不是现在所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平乱灭匪之余,王阳明为政亦以百姓与天下为任,兴学启发民众,治政惠及乡里,是把苍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担当,将社会安定作为自己的责任,“为生民立命”,以实际行动去改变环境,而不只在口头大声疾呼。

郦波教授讲述的特别生动,以前通过书籍了解过王阳明的心学,但却对王阳明知之甚少,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王阳明有一个新的认识,再也不是枯燥的知道,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个人;更是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势,在剿匪、在平乱等等再很多时候不仅仅气定神闲的将紧急事务处理好,还能在此同时开堂授课,教导学生,这种心境是我最为佩服的。

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他平乱之后, 荣誉纷来,百姓亲朋交口称赞,但他能够做到不动如山,而在朝廷打压,小人刁难之时,也能够做到坦然面对,一心讲学,心中唯有“光明”。

正如其逝世前的遗言一样磊落与豁达:“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字宪,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

他是中国明朝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被誉为“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传习录》和《阳明心学》等著作,至今仍然对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读完王阳明的著作,我深受启发,感慨良多。

王阳明的思想深邃而又实用,他的心学理念对于个人修身、治国安邦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为要相统一。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该是一体的,不应该脱离实际生活而空谈理论。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实际行动。

王阳明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其次,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天赋的良知,只要能够发掘和运用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自己,迷失方向。

王阳明的“致良知”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

最后,王阳明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观察外部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常常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告诉我们,只有深入观察,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总之,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等思想,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1王阳明文官带兵,平南赣匪患初战告捷,四大股土匪中,詹师富一支被全歼。

这一下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他的友人、学生都纷纷来恭贺。

按道理仗打赢了,王阳明应该很高兴。

但是他这时候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已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

王阳明是说,这个地方的匪患三十余年,一直很难平叛。

不是说官军没胜过,官军有胜有负,但为什么匪患却渐成燎原之势呢?是因为前面的人只把平匪当做任务,打胜一仗就向朝廷表功。

任务完成了,就走人了。

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地百姓的问题。

你解决了一批土匪,还有新的匪患出现,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土匪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地方不能真正长治久安。

换言之,就是百姓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官员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山中贼就永远也灭不完。

这其实已经涉及阳明心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致良知。

不能让官员的良知呈现,不能让百姓们的良知呈现,就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

山中贼虽然破了,若心中贼不破,那不算真正的能耐。

最后,要达到“致良知”境界的不仅是王阳明自己,也不仅是他的学生,还要包括当地的百姓。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地方长治久安,彻底去除匪患。

这就叫破心中贼。

这个思想很深刻,唯王阳明有这种眼光,大明王朝实得益于此。

正是王阳明具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和要使此地长治久安的观点,才使得南赣匪患后来彻底得到解决。

试想南赣匪患如果不是彻底在他手中解决,再发展下去,必将民不聊生,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止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

但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朝实得益于此。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书笔记2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篇一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读完《五百年来王阳明》的第十四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这一章里呈现的王阳明的智慧和他所经历的种种,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王阳明,这位大牛人物,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个“老古董”,可我觉得他简直就是穿越时空的智者!这一章里讲的那些事儿,就好像是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心里那些迷茫的角落。

你说他咋就那么牛呢?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他好像总有办法,就跟开了挂似的。

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境地,可能早就哭爹喊娘,不知所措了。

但王阳明不,他淡定得很,我觉得他可能心里在说:“这都不算事儿!”说起来,我可能有点幼稚,我一直在琢磨,要是王阳明活在咱们现在这个时代,他会干啥呢?会不会也整天拿着手机刷朋友圈,还是会去搞个超级厉害的创业公司?哈哈,谁知道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一章里的王阳明也让我有点儿怀疑人生。

他那么厉害,我咋就这么普通呢?难道我就不能学学他,变得厉害点儿?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反正读完这一章,我觉得自己得好好努力一把,不说成为王阳明那样的大神,至少也得让自己有点儿长进不是?哎呀,说来说去,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走着瞧呗!篇二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四章读后感嘿,朋友们!刚读完《五百年来王阳明》的第十四章,我这心里头啊,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王阳明这个人,真不是一般的厉害!这第十四章里讲的东西,让我对他的佩服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就在想,这人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啊?咋啥难题到他手里都能迎刃而解呢?比如说吧,他处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简直就是游刃有余。

我就不行啦,我跟人打交道的时候,经常是磕磕绊绊,自己都觉得自己笨得要死。

王阳明难道是天生就懂得人心?还是说他有啥秘诀?还有啊,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就像一块大石头,雷打不动。

我呢?我觉得自己的信念就像墙头草,风一吹就倒。

我不禁问自己:“你咋就这么没出息呢?”不过,读着读着,我又有点儿怀疑了。

读书感悟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读书感悟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读书感悟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王阳明一旦对某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至于忘记了身边的一切。

这种投入,就是王国维后来讲的“入乎其内”的境界,这种境界保证了王阳明可以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人生需要三“mó”境界。

一是用脑子想,这叫琢磨。

二是用心去想,这叫揣摩。

三是全身心的投入,这叫着魔。

琢磨、揣摩、着魔,这就叫入乎其内。

所谓心学,学会“用心”,才是“心无外物”第一义。

当需要为了价值殉道的时候,眉头都不皱一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五百人可以一起横刀自刎,那是为了一个更高的价值观去死,为了一种价值去死。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就算你再不饱满,放在阳光下没多久就被蒸发掉了。

这滴水怎么才能不被蒸发掉呢?很简单,放入旁边的长江大河,汇入汪洋大海之中,就永远不会被蒸发掉。

这是什么?这就是价值存在。

你把你这滴水放进长江、大河,就获得了一种价值存在。

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

有此心外无物,人生就可以如何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百年来,王阳明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传习录》更是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对于我来说,读完王阳明的《传习录》后,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王阳明的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

他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外在的因素所扭曲。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内在的良知,只要能够发掘和遵循内心的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做一个真正善良和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灵,培养内在的良知,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王阳明的思想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去探索和发现,才能够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只有将知识和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明白到,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去探索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快乐。

最后,王阳明的思想也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内在的良知,只要能够发掘和遵循内心的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做一个真正善良和有价值的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灵,培养内在的良知,才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修养和成长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和实践王阳明的思想,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王阳明给出了自己对朱熹理学的方法:立志、勤学、改过和友善。

心灵的自由和思考,自己支配自己才能发挥主观能动行,享受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优势。

立长志,勤学好问思想不拘束,及时改过不人云亦云的,真友谊能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王阳明心学的本意是帮助人完善道德,他的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一说放在现在也是非常适用和提倡的。

其中,静坐沉静浮躁的心,去事上练,去实践,才能深刻体会真理,这不正是我们曾倡导的“实践出真知”吗。

他对门徒的用心,对百姓的用心,无不体现出他的真心和智慧,“两亭”制度里,榜样楷模的唤醒也让我们这个近六百年后的时代受到启发,任何时候都要唤醒自我的自尊心、道德感和真善美,惩恶扬善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王阳明说道:人生的真谛在于“心灵的自由。

”把自我内心得善完全唤醒,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前进。

对于他们的时代而言,这往往很难做到,不过王阳明坚持了下去,以实现为终身的愿望而付出。

世上真有“贵人”这回事,王阳明入世灵魂的拯救者无名老道和伯乐王琼,点醒和提供平台展示自己,确实是应当感激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金子总会发光,最重要的也莫过于强健自身,修行自己,强大的内心和硬朗得身体。

而且王阳明的建功立业目的很明确,不为名利,只凭良心来做事,有大爱,志存高远,方得始终。

教师当如王阳明——《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教师当如王阳明——《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教师当如王阳明——《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百年来王阳明》是一本介绍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书籍。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他的思考方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到钦佩。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丰富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领悟和体会到知识的真谛。

这一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王阳明还强调人的内在道德和良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和良知,只要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这对于教育来说,意味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道德观念和良知,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积极参与社会。

王阳明坚信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这点让我深受鼓舞。

他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来达到圣人的境界。

这给了我更大的信心来面对自己的教育工作,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阅读《五百年来王阳明》让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知行合一”思想、重视内在道德和良知、以及对每个人潜力的肯定等观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为培养有道德情操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书还有其他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1. 王阳明对于教育的重视: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为中心,注重思维的发展和实践的锻炼。

他主张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思考。

2. 忠诚和担当的价值观:王阳明强调人应该具备忠诚和担当的品质。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年级600字5篇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年级600字5篇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年级600字5篇王阳明先天肺病,终生咳血,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但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都做到了。

他是典型的“文人带兵”,之前从没打过仗,指挥的也不是训练有素的队伍,而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却百战百胜。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改革开放近40年来,历代人物传出版不可胜记。

而关于王阳明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如吕峥所著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明朝一哥王阳明》,高兴宇所著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鹤阑珊所著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王阳明:人生即修行》等等。

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郦波所著的《五百年来王阳明》引发关注。

该书原取自郦波老师在今年四五月时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中所主讲之同名节目,经整理编辑成书。

我未曾听过郦波老师主讲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一节目,但对于郦波老师已不是初识。

最初知道他,还是在2009年10月,他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时。

因为《风雨张居正》,让我了解到他,也深深被其所主讲之内容所吸引。

郦波,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

品读《五百年来王阳明》,代入感特深。

其间话语,正和主讲风格一致,郦波老师以说书人之法,在用最平白朴实的话讲述浩瀚博大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自生下来便与众不同,一心不慕科举功名,而欲成圣。

及至后来,从被囚诏狱到被贬龙场,他经历九死一生。

从南赣剿匪到平宁王之乱,他一路所向无敌。

阳明格竹,让他另辟蹊径,走出自我道路;龙场悟道,让他观悟生死,悟出心外无物。

从此中国五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阳明心学就此诞生了。

于是大明王朝的一抹亮色终于在它日渐衰朽的肌体上绽放,似有流照千秋之势。

然而由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而把程朱理学奉为圭臬,疯狂仇视、竭力打压阳明心学这种所谓的异端邪说,因而没有促使中国出现东方式的“文艺复兴”,也没有使之成为一个时代主流思想,但它反而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2023年《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2023年《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书值得一看。

王阳明,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

他是“心学”集大成者,创立了“心学”思想体系,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其“心学”学说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知行合一”,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颗纯粹真诚的心,拿玉石来做比喻,就是纯,无瑕疵。

心无瑕疵,即心中无贼。

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无疑惑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无贼。

诱惑、迷失、自私、错误、痛苦、无知、矫狂、迷惑、犹豫、欲望都是贼。

反正,能带来负面结果的一切因素都是贼。

贼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事业会有改观,人生问题就能解决掉。

怎么做?应该从以下方面修炼:善始善终,可破修业之贼。

学业、家业与事业的成就,无不需要从一而终的韧力。

曾国藩说:“凡事有极困难者,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在修业之初,人们缺乏经验,总是雄心壮志,在理想的照耀下勇敢地踏出了开头的几步。

但随着修业的精进,遇到的细节问题越多,各种实际的困难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手足无措。

这其实就是缺乏做事手段的体现。

如果不能正视困难,及时调整策略,越挫越勇,则很容易改弦更张,放弃已经走过的路。

但不能善始善终的人,即使换到其他方向也终难成气候。

备前慎后,可破应事之贼。

许多人之所以做事虎头蛇尾,是没有找准做事方法。

做事的方法,最忌缓前急后,而应当备前慎后。

缓前急后,就是在做事之前不做准备,到真正做事时才临急抱佛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这几年,王阳明和他的学问,热度都变得越来越高,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最早是从《明朝那些事儿》里知道王阳明,但这次看郦波所著《五百年来王阳明》,才算是第一次读王阳明的专著。

其实中国古代不乏哲学先人,但是王阳明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哲学的出世主张,即“拿起来”。

因为纵观中国哲学,“放下”容易讲、“出世”容易讲,为什么,一是容易彰显自己的淡泊明志,容易体现超凡脱俗之气质;另一个你没有办法用世俗的功业去衡量他的哲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无法证伪便难以否定。

我不是什么研究者,对此学问也只了解皮毛,无意也无能力来谈心学的问题,只是由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体会阳明先生这个大写的“人”和他的大智慧。

大志向。

说到志向,曾经有段时间,孩子们做科学家的志向十分“流行”,可能是那段时间国家需要科技人才,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影响;后来,不知是什么潮流,又有人说,你看国外的孩子从小的理想都是邮差、消防员之类,我们也应该这样教育,要人性化,要乐于做普通人。

现在社会上虽然不乏各类成功人士,也不乏老老实实生活的民众,但是却很难再出“圣人”。

如果我们从小都真心努力去向圣贤靠拢,多年累积的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一如王阳明少年,学孔子、马援、王越、于谦,人生也在向圣贤的路上迈进,最终“三不朽”。

我们可能资质平庸,环境不佳,但至少可以矢志不移,平步迈进。

大担当。

王阳明的一生波澜起伏,但却始终不忘担当。

刘瑾乱政,反攻倒算,将反对之人赶尽杀绝,朝廷无人再敢发声,此时,王阳明却只身上书,他对规劝者说,起初人人抗争,我未发言,因为多我一人不多,此时众人良知被泯灭,再无行动,则少我一人便少!在宁王起兵叛乱之时,他也不顾劝阻给朝廷上疏直言宁王之叛,众人担心利害,他却说:“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
而在平乱灭匪之余,王阳明为政亦以百姓与天下为任,兴学启发民众,治政惠及乡里,是把苍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担当,将社会安定作为自己的责任,“为生民立命”,以实际行动去改变环境,而不只在口头大声疾呼,实为真丈夫。

大境界。

王阳明的谋略和成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他用兵如神,总能找到战争中最薄弱的环节,发动最致命、最准确的攻击,同时,使用的方法也各不
相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背后是其遍观全局的判断和掌握“大数据”的结果;而他对人的判断也极为准确,个人以为曾国藩《冰鉴》那种识人虽不无道理,其任人也颇具眼光,但比王阳明的“读心”还是略显逊色,王阳明能读懂宁王真正的心理,所以在关键决断时刻可以把握战局,能读懂南赣众匪首的心理和本色,所以有杀有抚,有打有拉,剿匪手法各不相同,最终掌控局面。

王阳明的一生便是一部大智慧,也是对“光明之学”的践行,在《五百年来王阳明》中,故事诚然足够精彩,那些奇招妙法令人印象深刻,大呼过瘾,但也别忘记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大智慧,郦波老师讲的不仅是王阳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传奇一生,更侧重于分析和总结其思想的成熟过程与毕生对“知行合一”的坚定施行,带领读者跳出对传奇本身的局限,解读贯彻始终的大智慧。

招商策划部
2018-07-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