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8)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题库(有答案)

中外建筑史题库(有答案)

中外建筑史题库(有答案)一、填空题(20分)1.雅典卫城的总负责人是菲迪,其主题建筑是帕台农神庙。

2.标志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历史开始的建筑物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3.飞扶壁常见于哥特式建筑中,这种建筑的早期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

4.写出以下建筑作品的设计风格:母亲住宅后现代范斯沃斯住宅技术精美马赛公寓粗野主义美国国会大厦古典复兴爱因斯坦天文台表现主义5.列出下列建筑作品的设计人:筑波中心、集崎、新南京中山陵、吕延志、安都东堂、中国国家大剧院、裴一鸣·克朗大厦、密斯悉尼歌剧院、吴崇伟宝图书馆、阿尔托·西塔里·艾森·赖特安子桥、帕拉弟奥李春园厅别墅二、单选题(10分)1.中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建造房屋的例子是(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村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宫遗址D陕西岐山凤鸡村遗址。

2.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组成部分豆苗钠毡枫衣始于哪个朝代?(c)战国时期B秦c汉d唐3。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指:(a)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B五台山、武当山、峨眉山、普陀山C武当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D武当山、五台山、峨眉山和九华山。

4.《建筑十书》的作者是:(a)a、维特鲁威b、维尼奥拉c、帕拉第奥d、阿尔伯蒂5.著名的罗马大角斗场的叠柱式由下而上的柱式依次是:(b)a、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科林斯壁柱b、塔司干、爱奥尼、科林斯、科林斯壁柱c、爱奥尼、科林斯、多立克、科林斯壁柱d、科林斯壁柱、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6.“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谁的名言?(a)a、雨果B,歌德C,布鲁内莱斯基D,大仲马7。

著名的“帕拉迪奥主题”指的是:(d)平面形式,B建筑风格,C屋顶形式,d窗户开口的构图处理。

8.被称为西方第一个真正的“现代建筑”的作品是:(B)a、法格斯B工厂、涡轮机车室C、包豪斯学校大楼D、科隆展览办公楼9。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最早的设计师是:(d)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基罗d布拉蒙特10.ciam的第四次会议主题是?(a)a、城市规划B、建筑产业化C、居住与休闲D、最低生活空间标准III.简短回答问题(30分)1.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征。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

中外城市建设史-题库1、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建筑结构形式属于干阑式。

3、古希腊希波丹姆城市布局模式的正确表述是,城市空间中一系列公共建筑围绕广场建设,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

4、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5、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表述,错误的是汉长安城的布局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形制形成了贯穿全城的中轴线。

6、1929年,XXX对无锡做了都市计划,把城市分为6个区域,其中生活区不属于这些区域。

7、外国独占城市的特点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意图明确、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规划图的分析。

8、正确的表述是,1929年南京的《首都计划》的部分地区采用美国当时最为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方式,并将古城墙改在成环城大道。

1)这些城市是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控制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帝国主义国家强制推行自己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导致城市呈现出异国情调;3)这些城市的经济主要由帝国主义国家掌控,本地居民往往只能从事低端劳动;4)这些城市的社会结构极度不平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本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阶级对立。

比性。

广场中央是圣马可教堂和两座高塔,周围是建筑群和柱廊,形成了独特的文艺复兴风格。

(3)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广场,采用了古典的椭圆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喷泉,周围是柱廊和建筑群,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2、巴洛克时期:广场建设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雕塑艺术,强调对称和尺度感。

(1)罗马的圣彼得广场是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广场之一,采用了古典的椭圆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石柱,周围是柱廊和建筑群,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广场两侧是双排的柱廊,形成了对称的效果。

(2)巴黎的路易十四广场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古典的矩形平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喷泉,周围是建筑群和雕塑,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象。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古埃及城市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西部为奴隶,东部南北分阶层贵族(北)和中产阶级(南)(死墙东南角墓地)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死者之城左岸、城市在右岸,神庙位于城中、西南向东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两河流域城市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幼发拉底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内护城河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

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 (窣su屠婆)潘陀族的首府印特拉勒斯特和枯鲁族的哈斯底那波勒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古希腊的城市自然与文化背景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多神教、崇拜人本身、人神同形、实用主义宗教四个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叫城邦国家。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建筑史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穿⽃式汉时成熟,南⽅各省多⽤。

沿进深⽅向布柱,柱⽐较密,⽽柱径略⼩,不⽤梁,⽤“穿”贯于柱间,上可⽴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料较⼩,⼭⾯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各省多⽤。

沿进深⽅向布置⽯础,础上⽴柱,柱上架梁,梁上⽴⽠柱,架短梁,最上是脊⽠柱,构成⼀屋架;在屋架之间⽤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和屋⾯,使屋架完全连成⼀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柱,可获得较⼤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材较⼤,消耗⽊材较多。

3、井⼲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建筑⾯阔和进深受⽊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不⼴。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栋建筑,直到⼀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梢间-梢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梢间-⼜梢间-尽间5、⼯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周⾄汉,国家最⾼⼯官称作“司空”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之⼯”称做“将作”8、将作少府秦⾄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

⼤匠的副⼿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

监的副⼿称为“少监”。

11、⼯部隋朝开始设置的,⽤以掌管全国的⼟⽊建筑⼯程和屯⽥、⽔利等各项⼯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将作⼤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程的营建。

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的技术⼈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指挥,并以次为⽣。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

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

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

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

特点:自发性建设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

2.以神为构图中心。

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

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

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中外城建史》试题A答案

《中外城建史》试题A答案

《中外城建史》试题A答案《中外城建史》(A卷)答案一、填空题01、3200 孟斐斯城02、穴居、巢居03、政治的和军事的经济的04、北宋街巷制05、庙宇山岳台06、临淄3007、大规模宫殿和帝王陵墓08、人奴隶09、克里特迈西尼10、建筑十书理想城市11、城堡商业交通12、数百年13、几何轴线14、圣索菲亚15、盖迪斯马塔16、人二、连线题(略)三、简答题1、建筑师营造城市,呈方形,每边长九里,每边各开三门,城中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的宽度为车轨的九倍。

前为朝寝之地,后为商业市场。

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各占一百亩。

2、古希腊城市以广场为中心,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其代表为米列都城,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反映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思想。

3、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其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成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4、是古希腊文化珍宝之一。

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

5、城市化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这就是资本主义城市的市中心,反映了城市中新的政治力量的统治。

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但同时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1、邑与都的概念: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2、城与廓的概念:(1)城在廓内,或廓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廓。

(2)城廓均是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廓内。

3、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

“闾”是里的门。

4、关厢;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一般沿城外的道路呈带形发展。

5、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它包括:城市作为一个机体;人口与工作岗位相对市中心疏散:轻重工业的疏散。

6、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7、营寨城:因战争需要而修建,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8、带形城市理论(Linear City);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9、雷德伯恩体系;是指在居住区中,设计与汽车道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机动车道按照分级的原则设计,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支路,然后通向按尽端路原则设计的,服务于一组局部性住宅的局部性通道。

10、增长极核理论(Growth Pole Strategy):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增长极核策略的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中外城市建设历史

中外城市建设历史

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由市变成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城墙采用砖。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坊里制废除。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3、大约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 业已较为发展,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 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小结:城市产生以后,人类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城市逐渐 形成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聚落逐 渐转化为乡村,人类社会从此出现了城乡差别。在城乡矛盾之中,城 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推动着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5、原始居民点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点即初步具有 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 品集中等。 这种居民点还没有分化成为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性质的居 民点。当时生活虽然有了保证,但是还没有剩余产品及私 有制,也还没有交换和商业,因而也就没有固定交换场所 的市。


第二节 中国城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
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 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由于频繁的战争,也促使防御工事城墙沟池的产生,从而促进城市的 产生。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 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 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 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 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 世纪。‛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第一篇: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中外城建史》试卷B精编版

《中外城建史》试卷B精编版

☆☆ 密封线 内 不 要 答题 ☆ ☆姓 名学 号 班 级平顶山工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B )本套试卷共 3页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在我国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是 。

2、我国木架结构建筑走向成熟时期是 朝代。

3、在北宋出现了 是我国最早以娱乐为主的服务行业的通称。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 朝代 5、由租借发展的大城市有 、 、汉口。

6、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有 。

7、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是 时期建造的 8、古罗马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其中 是古罗马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 、 。

10、主张城市分散思想的理论有霍华德的 、马塔的 和 赖特的 。

11、元大都的建设,与以前历代帝王都城有所不同是因为增加了新的城市设施是 ,从而美化了城市环境。

12、近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4会议的主题是 。

13、维特鲁威的著作 详细的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 14、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15、雅典宪章的主旨思想是。

(本题2分)16、马丘比丘宪章的主旨思想(本题2分)。

17、有机疏散理论提出的思想是 (2分)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在西方历史上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人是( ) A 赖特 B 朗方 C 希波丹姆 D 华盛顿2、罗马市政广场是由( )主持设计的A 米开朗琪罗B 柯布西埃C 密斯凡德罗D 盖迪斯 3、著名的圣马可广场位于下列那座城市中:( ) A 威尼斯 B 君士坦丁堡 C 罗马 D 佛罗伦萨 4、下面哪个城市宫城位于城市的南部( ) A 曹魏邺城 B 北宋东京 C 南宋临安 D 明清北京 5、中国春秋时期( )城市人口最多 A 、 赵邯郸 B 、燕下都 C 、齐临淄 D 、郑韩故城 6、下列不属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港口城市的是( ) A 、上海 B 、广州 C 、泉州 D 、扬州 7、厢——作为地区单位最早出现在( )时期 A 、北宋 B 、南宋 C 、元代 D 明代 8、雅典卫城是希腊( )时期建设的。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doc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doc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一一个人总结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早期城市一、巴比伦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屮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盂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

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 —2米)、空屮花园。

二、孟菲斯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吋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

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三、先秦中国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疽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

出现了轴线的概念。

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二进院落组成。

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屮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 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西安建大]《中外城建史 · 精华资料》外国部分

[西安建大]《中外城建史 · 精华资料》外国部分

1. 乌尔城:乌尔城约建于BC2000—BC2100年,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与城壕,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

城市面积为88公顷,人口3.4万。

观象台又称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

当地居民崇拜天体,但从东部山区来的居民带来了崇拜山岳的信仰,他们认为山岳支撑着天地,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里市人与神之间交通的道路,他们把庙宇叫做“山的住宅”,建在高高的台面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集中式高耸构图的纪念性加深了认识,终于形成了叫做山岳台的宗教建筑物,后来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也采用了这种高台的建筑物,它的形制同天体崇拜的宗教观念也是适合的。

山岳台是一种多层的高台,有坡道或是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

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着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

古埃及的台阶形金字塔或许同它有过联系。

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

而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场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

乌尔城山岳台平面乌尔居民点特点:房屋密集排列,,街道仅宽3m左右,有利于阻挡暴晒的烈日。

2. 2.巴比伦及新巴比伦城:巴比伦平面城长方形,被幼发拉底河分为不同的两部分。

正坐城市不仅包括庙宇和宫殿,还有普通住房,按照规则的几何形建造的几何道路,宽度相同,建筑物的墙与墙之间以直角相连。

在内城公共建筑与居民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城市划分为许多区,每一部分都与外部相通,而最里面部分则只有祭司和国王占有。

只有祭司和国王才能与神相通,并因此能对这块土地所有事物实行绝对的统治。

3.特奥蒂瓦坎城(墨西哥)BC8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聚居,AD200-300年特奥蒂瓦坎人建立了中美州第一座城市,这一时期为特奥蒂瓦坎初期,主要建筑有太阳金字塔、逝者大道及两侧的20于座建筑,并开始第一座月亮金字塔的建造,特奥蒂瓦坎成为墨西哥山谷的中心。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汇总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汇总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中国部分1.原始的居住形态(1)天然洞穴(2)巢居(3)穴居(4)半穴居(5)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选址和平面布局特征:(1)村落选址在河道弯曲内侧的向阳阶地上,土地肥沃,河流对村落呈环抱之势。

(2)村落的外围,均有人工挖掘的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壕沟与天然河道一起构成呈圆形的相对封闭而安全的居住区域,有若干相对狭小容易控制的出入口。

(3)住宅向心布局,围绕中心广场或者大房子,所有住宅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表明中心意识的萌芽。

(4)趋于明确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安全性作为衡量位置重要性的依据,因而住宅位于最安全的圆形围合单元内,公共墓地和陶窑则位于安全性较差的边缘或外面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

两旁两夹,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doc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doc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商,周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4千年前的夏代)洛阳洛河边的“二里头”遗址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早期---推测为汤都西毫(与二里头遗址相差6km)郑州商城---中期湖北盘龙城---中期(商代方国都邑,可能仅为宫城)河南安阳殷墟---晚期(安阳小屯)--庞大的开敞式城市(2)周代的城市一国都--周原的凤雏与召陈的宫殿(宗祠)建筑群—西周早期都城二成周--王城(洛邑,东周都城)三诸侯国都--曲阜(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与都—邑不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与国城、市、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2.《周礼. 考工记》的内容及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评价:●礼制营国制度-----理想城市图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红线”。

两大规划体系之一●与米利都方格网城市异曲同工。

早于希波丹姆斯的方格网城市。

●布局结构3.春秋战国时期各城市的特点(具体看书17~23页)(1)燕下都(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分布三十多处夯土台(2)赵邯郸(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改造扩建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3)齐国临淄(bc4,今邯郸)由大小两城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4)曲阜鲁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的,周围有城壕。

公11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门,南面两门(5)郑韩故城(bc4—bc3,郑国、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分主城及外城廓两部分。

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夯土墙将其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

主城内室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6)淹城(西周时代淹国都城,今江苏常州市南,离市约7公里)三重城墙: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内城,外城均为不规则圆形。

(百度)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百度)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1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3000年)?2、《建筑十书》。

维特鲁维于公元1世纪的建筑论文集,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3、古希腊城市格局。

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格局。

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4、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5、对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政治背景的分析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

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6、巴黎的城市改建a.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λ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b. 拿破仑帝国时期λ军事独裁、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皇帝和宣传对外战争胜利服务;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设;建设凯旋门广场之后,由于交通阻塞在它周围开拓圆形的明星广场。

中外城市建设史往年考题及答案

中外城市建设史往年考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1.翻译《斯干》其中的5句,中国古代建筑原则。

见翻译。

原则:坚固,实用,美观,环境起兴,生生不息,向天法地。

1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2 独特的单体造型 3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4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5 写意的山水园景2.说文解字“城”“市”,并解释在现代城市中的发展(引申?)这个记得不是很清楚。

城市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3.是常考的《考工记》那几句的翻译,并画示意图。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商朝的三个城市。

填空4.给了8个大概的地图,写城市名称。

(下面给了可供选择的城市名称)今天的有,燕下都、淹城、唐朝洛阳、山东临淄、鲁国曲阜、邺南城、平江府、南宋?(这个不记得了) 1、燕下都2、赵邯郸内城(城)外城(廓) 燕下都3、齐临淄(山东淄城)4、曲阜鲁城5、郑朝故城(河南新郑)6、淹城(江苏常州)7、楚都郢(荆州)纪南城唐朝洛阳邺南城平江府/城 5、画出唐长安、宋汴梁的简图,并简单介绍,叙述两者之间的差异。

唐长安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严格东西对称。

①皇城紧附宫成之南,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

②外郭城是一大长方形,周长36.7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 14条大街,南北 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描绘 ③唐长安城内经济活动的淄河系 水 齐临淄郑韩故都赵邯郸中心就是东西两市,也完全按照东西对称的格局布设。

重大外城建史考研总复习

重大外城建史考研总复习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复习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复习
• • • • • • • • •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古文明时期的城市建设 古希腊、罗马的城市建设 中世纪的城市建设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建设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近代资本主义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二)
第一讲
古文明时期的城市建设
1、古代埃及的城市 2、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3、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
重点:1、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2、阿玛纳城与底比斯的区别 3、卡洪城的规划特点
第二讲
古希腊、罗马的城市建设
• 古代希腊的城市 • 古代罗马的城市
古代希腊的城市
•一、 古希腊社会背景 •二、 古希腊的城市 •三、 城市规划思想
第八讲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二)
一、区域中的大城市规划: 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莫斯科 二、古城保护与规划 三、城市中心规划建设 四、居住区规划建设 五、二战后的规划思想
重点:1、区域中的大城市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莫斯科 2、意大利古城保护的方法 3、巴黎古城的分区保护 4、伊斯坦布尔的古城保护 大伦敦规划(1944年) 兰斯塔德(Randstad)具有怎样的基本空间结构形式?他的意义与 作用是什么?

• • • •
城市环境学科的兴起
TEAM10的“人际结合”规划思想及理论 60年代的行为与场所研究 马丘比丘宪章 未来城市的探索

重点:1、TEAM10的“人际结合”规划思想及簇群城市
2、场所的定义、特性及与空间的区别 3、马丘比丘宪章及与雅典宪章的对比 4、新陈代谢理论 5、丹下建三的东京2000年规划 6、现代科学方法论 7、整体主义 8、凯文.林奇——从人对城市的认知来设计城市: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标志等元素 场所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 TEAM10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反映出对城市生活空间认识的那些变革? 马丘比丘宪章在那些方面发展和修正了雅典宪章? 试述西方城市规划原理和手法在我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始末梗概,并给与简要的评价。 《马丘比丘宪章》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一自然条件二历史分期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三宗教哲学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

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

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

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一孟菲斯古城1孟菲斯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白色城墙●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2伊套城十二王朝的首都●城墙与城壕二卡洪城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长方形,380x260米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三第比斯城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

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城市自然环境: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尼罗河两岸城市用地规模:9x6公里城市人口规模:盛时10万人城市空间布局:很长中轴线由西南往东北贯穿四阿马纳城人性与生活化的城市---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首都阿玛纳城,尼罗河沿岸,自由布局,宫殿、行政建筑与其他用地结合紧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1、 居住建筑的特点 2、工业建筑的特点
15
16
17
18
19
20
21
3 交通建筑的特点
22
23
4 园林建筑的特点 5 商业建筑的特点
24
6 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25
湖北武汉旧俄租界江岸
街清末民初
26பைடு நூலகம்
27
28
29
30
31
32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一次变革 在法律上承认市、镇是一种独立的地方行政建制始于清末 民初。 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 1862年——法租界 “公董局” 1900年——上海“闸北工程总局” 1902年——南京改保甲为警察
中外城建史(8)
近代城市建设史(一)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2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二、近代城市体系类型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五、近代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
3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1840~1949 1949~今
38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上海
39
1、上海的发展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建有 县署、文庙等。明嘉靖间为防倭寇侵扰,而筑圆形城 墙。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为商埠, 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就使上海发生了变化,从一 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 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 国的工商业中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33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公布了《城镇乡地方 自治章程》
设置条件:府、州、县治——城 ≥5万人 ——镇 ≯5万人 ——乡
34
2、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二次变革 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和
《市组织法》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35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3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 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 手工业者的聚居地。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 集中着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 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是消费性的。城市的 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 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过程。
40
(1:1846 年),英国租 界延安东路以 北、北京路以 南、东到黄浦 江、西到河南 路;面积830 亩,面积扩大 两倍多
41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积到京英
扩河路国
大南以租
两路南界
倍;、延
多面东安
。积到东
830
黄路
亩 , 面
浦 江 、 西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100年 60余年
4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经济的快速起步 2、新政在城市中的施行 3、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5
6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二、近代的城市体系和城市类型
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
7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突变型(沿海、沿江) 第一类城市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
1、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 2、近代城市的对外交通及市政设施 3、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6
思考题
1、中国近代城市的两大类型 2、我国近代城市在功能结构、城市景观方面
的变化 3、近代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要点
37
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三、旧城市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46
(日本虽无租 界,但也盘踞 在虹口地带。 在洋泾浜以南 为外国租界, 中国地大致洋 泾浜以北、人 民路、城隍庙 一带。
47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日本虽无租界,但也盘踞在虹口地带。 在洋泾浜以南为外国租界,中国地大致洋泾浜以北、人民路、城隍庙一
带。
48
2、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的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 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 道路为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 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道路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主要由东向西、以“越 界筑路”的方式发展。
44
(8:1914),
法帝国主义在“天 津条约”以后,也 在上海强占租界。 法租界在延安路以 南,至人民路一带 以及后来扩大的范 围—华山路、徐家 汇一带;面积达 13000亩,合10平
方公里。
45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法帝国主义在“天津条约”以后,也在上海强占租界。法租界在延安 路以南,至人民路一带以及后来扩大的范围—华山路、徐家汇一带;面 积达13000亩,合10平方公里。
哈尔滨
11
渐变型(内陆、西部)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 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 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期作为 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安、成都、太 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12
城市类型
1 、综合型的开埠通商城市 2 、单一殖民地类型的城市 3 、政治统治中心类型的城市 4 、以工商、交通职能为主的近代新兴城市 5 、传统类型的古老城市 6、革命根据地类型城市
以 北 、 北
42
(2-3: 1848年), 美帝国主义与清政 府订“望厦条约”, 美租界在虹口一带, 后来范围不断向四 周扩大,在1863年 英美租界合并为公 共租界;1915年公 共租界总面积达 54793亩,约36平 方公里
43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1848年美帝国主义与清政府订“望厦条约”,美租界在虹口一 带,后来范围不断向四周扩大,在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 租界;1915年公共租界总面积达54793亩,约36平方公里。
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 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8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1) 帝国主义共占——上海、天津、汉口等 (2) 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
等 (3) 国内资本主义——南通、无锡、蚌埠、
郑州等
9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青岛
10
第九章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