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修订稿

合集下载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基本特征:生物、非生物、生态平衡等。

自然界的规律:季节变化、天气现象、动植物的生长等。

1.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探索自然界的规律。

讨论和分享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第二章:探索人体的奥秘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培养学生对人体的探究兴趣和自我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

人体的主要功能:呼吸、消化、循环、排泄等。

2.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

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了解人体的功能。

三、第三章:发现数学的乐趣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数学的基本概念:数、量、形状、空间等。

数学的运算方法:加减乘除、比例、几何等。

3.3 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游戏和练习,巩固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

讨论和分享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和经验。

四、第四章:探索科学现象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科学的基本原理:力的作用、能量的转化、物质的性质等。

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

4.3 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现象和原理。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

五、第五章:发现艺术的美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艺术的基本形式: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艺术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创意表现、审美评价等。

5.3 教学活动: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培养艺术的欣赏能力。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3. 提供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发现与探索活动,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使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猜测。

2. 概念介绍(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于“发现”和“探索”的理解。

- 解释并讨论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如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结果等。

3. 活动一:观察与记录(15分钟)- 提供一组观察材料,如植物、昆虫或实验工具等。

- 学生观察并记录他们所看到的特征、结构等。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记录在观察表中。

4. 活动二:实验探索(20分钟)-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适合的实验活动。

-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 鼓励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的归纳。

5. 活动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鼓励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发现和探索。

-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表、实验记录和结论。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发现与探索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7. 课堂延伸(5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继续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观察材料(植物、昆虫等)- 实验工具(如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观察表和实验记录表-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材料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的观察表和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于发现与探索的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案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 结合观察和实验活动,提供实际的发现与探索体验。

发现与探索教案全

发现与探索教案全

课题12. 主体附加发明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初步学习“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知识,学习利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尝试发明活动。

2.通过本课的“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发明技法的学习研究兴趣。

3.提高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敢于创新,认识发明并不神秘。

教学难点对“主体附加发明技法” 的掌握与实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实验操作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探索新知激趣导入实验一:体会“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的关系----主体物品和附加物品的组合。

1.利用插图和带橡皮的铅笔的发明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出示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两组利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发明的物品来分折发明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奥妙。

积极参与课堂1.小组讨论: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在功能上的变化。

2.进行功能分析,体会“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规律。

3.讨论领会栏框中“主体附加发明技法是在一件物品(主体物品)上添加其它物品组合在一起而发明的新物品,而且这件新物品具有了新的用途。

”这段话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索发现实验二:通过两组事例让学生初步尝试“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活动。

实验三:对主体物品电话机用“主体附加发明技法”扩散创造思维的发明活动。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示注意事项组织学生选出一个最佳作品班级交流。

评选出最佳新型电话。

组织学生完成完全自主的主体附加发明活动。

1.让学生自主去研究。

2.教师要做好点拨,及时在全班指导共性问题。

对“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进行提升。

1.组内交流2.学习点评1.学生自主学习。

2.分析带水杯的旅行壶的发明。

3.汇报小结。

1) 组内自行设计,添加物品,进行发明。

2) 小组交流各自作品。

3) 评价新物品的发明价值和实用性。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发现与探索的概念;2. 掌握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3.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4.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发现与探索的概念和意义;2. 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兴趣;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与探索。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幅充满细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入】1. 谈论学生对这幅图片的第一印象,并鼓励他们详细描述图片中的各个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发现与探索?发现与探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发展】1. 讲解发现与探索的概念和意义,并通过实例说明。

发现与探索是我们主动主观地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

通过发现与探索,我们能够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我们对学习的兴趣。

2. 分析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并进行详细讲解。

a. 观察:通过仔细观察事物,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b. 提出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惑。

c. 提出假设:根据已经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或假设。

d.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收集数据。

e.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f.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并进一步思考。

3. 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简单的案例,例如“为什么太阳升起的时候是红色的?”,让学生按照基本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巩固】1.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学习中的发现与探索经历,并分享给同学。

2. 提供多种资源和材料,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更多的发现与探索。

【展示】学生可以展示他们自己的发现与探索成果,例如以海报、PPT等形式展示具体案例的研究。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现与探索的基本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分析案例,亲自参与实验,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了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轮子的作用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1 轮子的作用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钢珠“变”乒乓球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2 钢珠“变”乒乓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3.教材的思路更明显地体现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各种奥秘。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重心放在对比实验能力的培养。
4.在科学价值观培养上注重了以下三点:
(1)科学服务于实践认识。
(2)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3)合作能力




1、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2、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4、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5、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6、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进而学习解释一些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现象。7、通过实验及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8、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敲击探听”方面的知识。9、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和简单地分析能力。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压力、压强的知识。





重点: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实验二和实验三,轮子组合后的变速作用和改变方向的作用。理解什么叫“同体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流程。在活动中培养及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演示学具,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通过调整杯中水量,用筷子敲击玻璃杯,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规律。通过亲自实践:让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是由低音到高音,杯中装水的顺序应是怎样的?教师演示实验:“瓶子吞蛋”,学生个人实验:“瓶中气球”。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探秘与发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教案引言:在当今社会,探索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然而,许多学校教育体系仍然过度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本文旨在通过设计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教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I.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1. 了解探索与发现的定义和重要性;2. 学习如何问问题和解决问题;3. 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4. 掌握探索性学习的方法。

II.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激发学生兴趣(15分钟)a. 导师将引入主题,并通过给出令人感兴趣的开放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你认为探索与发现的意义是什么?”b.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他们对探索与发现的看法,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探索定义与重要性(20分钟)a. 导师将向学生介绍探索与发现的定义,并强调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b. 分发新闻文章或故事,让学生阅读并找出文章中展示探索精神和发现的实例。

c.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他们找到的实例,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影响。

3. 提问技巧与解决问题(25分钟)a. 导师将向学生介绍有效的提问技巧,如开放性问题和追问问题。

b. 学生将与导师一起讨论并练习如何提出好问题。

c. 学生将分成小组,通过模拟情景解决问题并尝试提问。

4.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30分钟)a. 导师将引导学生思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b. 导师将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c. 学生将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并讨论各自的思考过程。

5. 探索性学习的方法(30分钟)a. 导师将介绍不同的探索性学习方法,如实地考察、实验和观察。

b. 学生将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并使用探索性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和调查。

c. 学生将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分享他们的学习和发现。

III.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和探索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铅笔、绳子、硬皮书、硬板纸、大头针、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学导入:平时,我们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上都装有轮子,几乎所有的机器上,到处都有轮子。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子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轮子与省力。

①组装器材实验:把一摞书捆在一起,将捆书绳留出一段作为拉绳。

②拉书实验:将捆好的书放在桌上拉动,感觉用力情况。

③在书本下面垫上两支铅笔,再拉动书本感觉用力情况。

④思考:做了两个试验后,你体会在哪种情况下拉动书本省力?在省力的试验中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2、实验二:轮子与转数变化。

①指导制作齿轮,②指导做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实验。

③思考:数一数,大齿轮有几个齿?小齿轮有几个齿?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大小齿轮组合在一起起到什么作用?3、轮子与转动方向。

①用实验二装置进一步实验。

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也同时转动,边转动边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

②思考:这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除了转数发生变化外,两轮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④小结: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三)、探索发现1、轮子可以使运输物品时省力。

2、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3、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转动方向。

(四)、探索延伸1、研究一下你的自行车,大小齿轮各是多少?大论转一圈,小轮在链条的带动下转几圈?2、甲乙丙三个齿轮,若甲齿轮顺时针转动,乙齿轮也要顺时针转动,怎么办?第二课:钢珠变乒乓球一、教学目的:1、通过钢珠、乒乓球两种物体在沙子中的活动,了解两种物体在沙土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上发现与探索教案.doc

五上发现与探索教案.doc
实验三
验证猜想,研究上边提出的猜想,指导学生按拼接实验的操作 方法有序完成。
本段教材又为“探索发现”段的学习设下伏笔。教师要注意这 一点。
(4)探索发现
(5)探索延伸
启发学生再举岀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教学内容
8会唱歌的玻璃杯
课型
授新
教学目标
通过“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了解参与科技活动,要有学习、钻研、尝试的科学态度。
1
19
复习考试
教学内容
1轮子的作用课型授新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使学生了解轮子三种主 要作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
铅笔 绳子 硬皮书 硬板纸 胶水 学生用剪刀等。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一、师生共同完成三个实验和演示课件。
二、实验一:是通过“拉书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一…省力的道理。
三、实验二: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二…轮子组合后,可以使 从动轮的转速加快或减慢的原因。
四、实验三: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 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
五、探索延伸
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产中实用事例。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ຫໍສະໝຸດ 课时安排备注1
轮子的作用
1
2
钢珠“变”乒乓球
1
3
保护鸡蛋
1
4
金鱼“游"进鱼缸
1
5
水滴放大镜
1
6
潜艇的沉与浮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世界1.1 学习目标:了解世界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世界的美好。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大洲、国家、城市等。

1.3 教学活动:1.3.1 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世界的美好。

1.3.2 图片展示: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大洲、国家、城市等。

1.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世界。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城市。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2.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界的生物、自然现象等。

2.3 教学活动:2.3.1 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家里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3.2 自然现象实验:让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实验,如雨后彩虹、冰冻实验等。

2.3.3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植物的观察日记。

三、第三章:发现科学3.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3.3 教学活动:3.3.1 科学实验:让学生参与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如火山爆发、磁铁实验等。

3.3.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如探究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等。

3.3.3 分享交流: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实验和探究成果。

3.4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科学实验的探究报告。

四、第四章:了解社会4.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组成,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并了解这些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4.3.1 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单位,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分折,进行探讨:
实验一
是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
重点引导学生实验研究铅笔标准化内容之一,质量标准即铅笔的浓度。
然后通过味精含谷氨酸钠所占的百分比,进一步理解产品质量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二
是研究产品的规格标准。
通过对A4纸和B5纸的研究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规格标准。进一步用两种教材的页面大小及版权页所标识的内容体会产品的规格标准意义和作用。
实验三,长纸棒倾倒实验,可以根据小组人员情况多做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体验。最后要花一些时间采用适当方法解决好“讨论题”,这是本课重点内容。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实验的结论: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保持纸棒的平衡动作,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物体的稳度取决于:
(1)物体的支持面,也就是“底儿”大了,就增大了支持面,物体也就稳定了。也就是支持面越大,稳度越好。
(2)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度越好。
2.为什么长棒好顶
长棒要比短棒好顶,纸棒越长,重心越高,反而越好顶。它和稳度原理并不矛盾。2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长棒躺倒得慢,而且也就捧越长躺倒得越慢。
任何物体要“躺倒”,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物体躺倒的时间和重心的高度有关。其道理就是长捧的重心高倒在地要经过一段长弧,而短捧的重心低只要经过比较短的一段弧就落地了。很明显,重心高的物体躺倒的时间要长一些。(如图)
教学难点是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对于“问题”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这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实验探索与发现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中,实验探索与发现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实验探索与发现这一主题展开讲述,并针对不同知识点提供相应的教案建议。

一、引导问题在进行实验探索之前,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激发他们对待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研究动物适应环境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在极端温度下存活?为什么有些动物可以长时间不进食或不喝水?二、设计实验接下来,根据所选题目确定实验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步骤。

例如,在研究动物适应环境时可以设计一项关于蜘蛛网结构稳定性的实验。

具体步骤包括:收集不同材料制作蜘蛛网模型,测量模型的稳定性,探索几何形状对稳定性的影响等。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在实践中提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操作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遵循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规范化、精确化和可重复性。

例如,在上述关于蜘蛛网结构稳定性的实验中,学生需要正确测量材料长度和角度,并保持模型制作过程具有可重复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完成实验后,学生将根据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例如,在研究蜘蛛网结构稳定性时,学生可以将不同几何形状下模型的稳定情况进行比较。

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出结论,并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五、综合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所达到的水平,我会给每个小组一项任务:以海报或PPT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向全班进行讲解。

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结语科学实验探索与发现作为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案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适用学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重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教学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教学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评估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案名称教案的名称应明确、简洁,能够准确反映教学内容和主题。

111 名称的确定原则应具有概括性,能够让使用者快速了解教案的核心内容。

112 避免使用模糊或过于宽泛的名称12 适用学科明确指出该教案适用于哪个具体的学科领域。

121 学科特点的考虑充分结合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

122 跨学科的可能性及处理如果教案涉及跨学科内容,需说明如何整合和协调不同学科的知识。

13 教学目标清晰阐述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13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和概念。

13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能力。

133 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等。

14 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

141 重点内容的确定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科要求,确定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142 难点问题的分析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分析可能出现理解和掌握困难的部分。

143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提出针对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安排,以帮助学生有效突破。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探索计划。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帮助学生将探索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3、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践掌握探索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未解之谜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是否对这些现象感到好奇,是否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奥秘。

2、知识讲解(1)介绍发现与探索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发现与探索是获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讲解发现问题的方法,如观察、比较、思考等,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索的问题。

(3)讲述探索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植物的生长规律”“动物的行为习性”“天气变化的原因”等。

(2)小组内成员围绕所选话题,讨论如何提出问题、制定探索计划,并进行分工。

4、实践探索(1)各小组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收集资料。

(2)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探索。

5、总结汇报(1)各小组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报告。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探索过程、发现和结论。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变化。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1.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记录下来。

设计实验,探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如光照、水分、土壤等。

二、第二章:探索人体奥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人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等。

2.3 教学活动:观察人体的骨骼、肌肉、器官等结构,记录下来。

设计实验,探索人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等,可以使用仪器或工具进行测量。

三、第三章:发现科学的秘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发现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如重力、浮力、磁力等。

3.3 教学活动:设计实验,探索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如重力、浮力、磁力等。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第四章:探索宇宙的奥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和运动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宇宙的基本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宇宙的运动规律,如行星的运动、星系的分布等。

4.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宇宙的基本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进行探究,了解宇宙的运动规律,可以使用仪器或工具进行观察。

五、第五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消化等。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之美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不同事物的特点和美感,提升对自然的热爱。

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如山川、湖泊、植物、动物等。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发现自然事物的美感。

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选择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互相交流。

4.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和欣赏自然之美。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奥秘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

2.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原理,如磁铁、浮力、光的传播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奥秘。

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索科学原理。

4.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三、第三章:发现文化之美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和价值。

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欣赏,发现文化之美。

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感。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4.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和欣赏文化之美。

四、第四章:探索人类文明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重要成就。

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和重要成就,如古文明、科技革命等。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教案:实验探索与发现实验探索与发现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科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将为小学五年级学生设计一节科学课,以实验探索与发现为主题,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探索能力。

二、实验主题本节课的实验主题为“光线传播的实验探索”。

三、实验材料1. 空白纸张2. 针3. 硬纸板4. 黄色透明文具膜5. 电筒6. 黑纸片四、实验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1. 了解光的传播原理;2. 探索光线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方式;3. 发现光线在特定材料中的折射现象;4.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五、实验步骤一、实验准备:1. 准备所有实验材料;2. 将针插入硬纸板上,形成一个小孔。

二、实验过程:1. 将电筒打开,将其对准纸张上的小孔,观察光线通过针孔后的情况并记录;2. 在小孔上贴上一层黄色透明文具膜,再次打开电筒,观察光线通过针孔后的情况并记录;3. 用黑纸片遮住小孔,再次打开电筒,观察光线通过针孔后的情况并记录;4. 将电筒对准针孔,将硬纸板上的小孔逐渐移动到更远的位置,记录光线通过针孔后的变化情况。

六、实验分析与思考1. 分析针孔与黄色透明文具膜的区别对光线传播的影响;2. 思考为什么黑纸片能够阻挡光的传播;3. 思考随着针孔与电筒的距离增加,光线在针孔后的变化情况。

七、实验总结与讨论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线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方式不同。

当光线通过黄色透明文具膜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线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改变。

而当我们使用黑纸片遮住针孔时,光线被完全阻挡。

2. 针孔与电筒的距离增加时,可以观察到光线在针孔后的范围变大,说明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扩散。

八、扩展延伸1. 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索其他材料对光线传播的影响;2.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探究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

小学五年级科学发现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发现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发现教案教案题目:小学五年级科学发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概念,明确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和目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深入理解科学发现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科学实验器材、图片、PPT等。

2. 教学环境:课堂布置整洁,保证学生的视觉舒适。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引入科学发现的背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现象。

2. 提问引导: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很有意思的科学发现呢?3. 学生回答。

Step 2:科学发现的概念(10分钟)1. 通过图片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发现案例。

2. 师生互动:请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案例说明,与学生一起总结科学发现的概念。

Step 3:科学发现的重要性与目的(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如促进科学知识的积累、解决人类现实问题、推动科技发展等。

2. 师生互动:请学生讨论科学发现的目的有哪些,通过小组讨论,搜集学生意见,提炼总结。

Step 4:科学发现的方法(20分钟)1. 师生互动:让学生回想一下,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科学发现的?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实验、总结等方式。

2. 展示科学实验器材:通过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了解实验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 学生实践:分组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Step 5:课堂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科学发现的概念、重要性和方法。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巩固与拓展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科学发现的短文,以展示他们对科学发现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探究能力。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发现与探索五年级教学计划1轮子的作用一、目的要求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

让学生了解轮子的三个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为实验2和实验3,车轮组合的变速效应和转向效应。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并找出解决方案。

3、教学要点与建议1各栏目的教学指导策略:(1)导论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主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的准备: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2支圆棒铅笔、1根装订用绳子、1本精装书、1张硬纸板、胶水、学生用剪刀等。

②关于“轮子的作用”的各项实验,教师要动手试一试,以便取得经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

尽可能制作实验二、实验三的教具和演示课件。

③教育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④ 如果可能的话,学生绘制的图形可以在课前打印出来,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设计:本节活动是通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和研究轮子的作用。

活动过程:进行了三个实验,实验1是通过“拉书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一---省力的道理。

实验二这是车轮的第二个功能,也是在车轮组合后,从动轮速度可以加快或减慢的原因。

首先要组织实验器材的制作,然后要指导实验的方法。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明白,他们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程序,多个学生应相互合作,以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实验3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强调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要多做几次,体会从动轮轮子方向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一定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变魔术导入:可在课前在沙盆中埋入一个乒乓球,当众把一个钢珠放在沙子上,盖上一块黑布,用两手拍动盆边,打开黑布,钢珠不见了,盆中出现一个白色的乒乓球。使“魔术”“变”得逼真,增强魔术的真实感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渴望解密魔术的真相。
重点
演示学具,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
难点
实验学具的制作。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4金鱼“游”进鱼缸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现象。
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实验及制作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
①实验要求:
②设计实验:
试验计划内容、思考问题
③小组合作:
▲制作实验装置的要求中的①②③
▲动手实验,验证成果中的①②,及查验表格中的每个细节。
2.若从二楼窗口(或平台)往下扔“实验装置”,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求伸出双臂让“装置”自由落下。上身不准探出窗外,这一要求列入竞赛规则中,违规者将不计成绩。以保证安全!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节课的两个活动,活泼、有趣,但要安排周密,有序地进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引言
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指导学生学习并议论
▲第11页中的1.设计实验方案中的
2进行实验
1)通过搓动学具观察“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
2)这个实验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几遍,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3)指导好小资料的学习,让学生有些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背下原文。
4)理解视觉暂留现象
视觉暂留现象,就是人对连续影像的记忆,每一个画面约可停留1/24秒在脑中,当上一张画面的影像尚未消失,而下一张连续动作的影像又进来,二张之间动作的差异又很小时,就产生动的感觉。
重点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使学生了解轮子的三种主要作用。
难点
实验二和实验三,轮子组合后的变速作用和改变方向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获得解决。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1轮子的作用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2)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器材的制作
按照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完成制作活动。
注意两点,做好指导工作:
一是金鱼与鱼缸画的位置很重要,位置不对的话金鱼只能一部分进入鱼缸了。要指导学生研究后再画。
二是铁丝的位置要放在白卡纸的正中央,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3.“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破”
因为鸡蛋扔向“布屏”后,鸡蛋与“布屏”撞击的作用时间较长,使鸡蛋与布屏之间的冲击力大大减小,加之“布屏”起着缓冲作用,因而鸡蛋不会打破。
这是“物体碰撞时间对物体受力的影响”的实验,
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在院子里进行“摔不破的鸡蛋”活动。
1做好组织工作。
4.在“思考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规律,然后教师引导、总结得出:
实验一:通过实验,观察到了(1)卡片上的文字变大了。(2)水滴的外形是呈水珠状的,对文字有放大作用,因为水珠中间厚、边缘薄、能使光线会聚;
2.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再按教材上的步骤做两个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1)在制作水滴放大镜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将1~2滴水滴卡片的小孔上,注意小孔呈现的是一颗水珠。
(2)实验过程时,引导学生透过小孔仔细观察字体是否发生变化并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3.教学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最好每组成员都有分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布置实验准备时,提示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保护鸡蛋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3 保护鸡蛋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物体受力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流程。
难点
在活动中培养及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3 保护鸡蛋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学生了解到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了学生对物体受力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真观察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引起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点
研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难点
只做好实验器材对于个别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5水滴放大镜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到水滴呈水珠状时,它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
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用水滴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轮子的作用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1轮子的作用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张打有孔的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水滴放大镜”,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活动准备:按小组准备实验器材。
2进行活动。
4金鱼“游”进鱼缸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4金鱼“游”进鱼缸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进而学习解释一些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及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金鱼‘游’进鱼缸”课题的制作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探索延伸部分的笫一个事例让学生演示一下,效果更好。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引言:由教师演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引起好奇心,提出“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的问题导入新课。
提出:霓虹灯为什么会动起来电影是怎么回事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为下边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1要组织实验器材的制作,然后要指导实验的方法。
2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
1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2强调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要多做几次,体会从动轮轮子方向的改变。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在公元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们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